网络教学的品德教育

2024-05-13

网络教学的品德教育(精选十篇)

网络教学的品德教育 篇1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想品德教育,感染学生

虽然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进行了多次的改革, 有多个版本, 教材内容的重难点有所不同, 但利用教材的内容渗透德育这一点是取得共识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教学的全程中都要对学生渗透德育, 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那么,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德育呢?现将个人的点滴做法分享如下:

一、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教学素材中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 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并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把德育贯穿于知识教学中, 就能达到利用教材进行德育的目的。例如, 在四年级上册数学“大数的认识”教学时, 通过课件展示中国北京、西藏、四川、河南、新疆、黑龙江的人口数量时, 就可以抓住这一素材, 教育学生:中国地大物博, 人口众多。中国人民是强大的!我们身为中国人, 要感到自豪和骄傲。在“圆周率”“圆的周长和面积”教学时, 都可以介绍祖冲之对世界数学的巨大贡献, 让学生知道他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7 位小数的人, 这一成果要比外国数学家早一千多年。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数学课有其自身的特点, 它不能向思想品德课那样以德育为主要教学目标, 也不能整节课都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理想教育。数学课只能结合教学过程的有限素材和环节, 抓住有德育因素的词句、例题和图表来渗透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目标。例如, 在解决问题时, 题目中出现“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字词时, 就可以不失时机地抓住分析题意的过程开展节约意识的品德教育;在“公顷、平方千米”的教学时, 通过观察“鸟巢”图片的过程, 可以教育学生认识这是中国人民伟大智慧的结晶, 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另外,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明白:大家在一起学习, 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 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要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 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 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三、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教师的人格魅力中

教师的言行举止、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教师的形象和精神面貌都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品行。在日常工作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的品德, 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 教师的着装要朴素大方, 讲普通话, 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 书写要规范。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都可以在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教育。辅导“学困生”要耐心、细致, 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 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 将师生的感情融入认知活动中, 使学生在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四、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严要求的训练中

对于小学生来讲,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书写习惯、思维习惯, 包括生活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这些都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严格要求和训练;数学学科的科学性、严密性和逻辑性要求学生学习要一丝不苟,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能力同样离不开教师的严格要求和强化训练;通过各种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综合能力是数学课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对于小学生则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的。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严格训练, 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 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敢于正视自己存在的错误, 并且通过改正错误来培养自己的优良品质。这些工作都要从一点一滴抓起, 比如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的正确性、书写的规范性、“题目有没有抄错或漏抄?”、应用题的“答语”书写的完整性、笔算竖式的规范性等多方面来严格要求和训练学生, 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等必须写清楚、写规范, 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总之, 小学数学教学, 既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又要适时开展德育。我们教师要认真钻研和挖掘教材的潜能, 全面把握课程标准, 结合一切素材完成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和德育。

参考文献

特殊教育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学 篇2

会理县河口小学:曾海荣

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特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教育,思想品德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必须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中,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个素质结构中居核心地位,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明确心理素质培养的意义,把握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是提高德育实效,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掌握实施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才能真正提高人才的质量,本人从工作的实践中提出几点看法供同行们商讨。

一、加强德育工作,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1.认真学习、转变思想,宣传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德育工作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思想,破除陈旧的教学观念,把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上来。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去看待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克服传统教学上重智育,轻德育,忽视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弊端,探索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多渠道,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2.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心理素质的培养。

思想品德的教育要求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掌握和理解道德观念,根据他们的心理需求,激发学习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发展他们的个性,锻炼他们的意志,以克服不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如通过参观、访问讲故事等活动,让学生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懂得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革命传统,以及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3.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共同教育,做好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如何,不仅依赖于学校教育的严格要求和具体措施,也依赖于社会、学校和家庭要求的一致性。因此,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使各种渠道都发挥作用,才能形成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合力,学校的教育是最重要的,但家庭是儿童无形的学校,家长是儿童的启蒙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没有家庭的密切配合,抓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是不可能的。为此,可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家长联系会”等,既使家长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又使家长懂得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以使自己的孩子将来能适应充满竞争的二十一世纪的需要。

二、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健康心理的环境氛围

聋哑学生由于有自卑、猜疑的心理特点,对别人对他的态度和评价格外敏感,甚至对别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脸上的细微情绪变化都非常注意,反映格外强烈。因此,要使聋哑学生健康成长,老师在教育中应该和颜悦色、循循善诱、表里如

一、以身作则。老师要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要体谅学生各方面的困难,注意减轻学生的心理负荷,不论学生怎样都要真正把聋哑人放到“人”的位置上,不能有任何歧视瞧不起的心态。

老师在平常的教育过程中禁忌讽刺挖苦学生,也不宜说反话,对于正常的学生来说不讽刺、挖苦,不体罚和变相体罚,这都是师德的基本要求,对聋哑学生更要注意,不能忽视这一点,更不能用粗暴的简单的处理方法。

另外,教育者要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要随便开玩笑,给孩子们起绰号,什么疯子、傻子、哑巴等等。虽然他们听不到,但反映出来的是你对残疾人教育的态度,随便说笑聋哑人,极容易让别的学生仿效而产生不良后果,又有损教育者的威信。

三、挖掘思想品德课中心理素质因素,有步骤、分层次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

1.在低年级培养合群心理,从小学会与他人交往。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绝大部分又是独生子女,家长视他们为掌上明珠,骄纵溺爱,他们要什么给什么,要怎样就怎样,加上家庭生活环境中又缺乏同龄伙伴,逐渐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不良习惯,一切以“我”为中心,滋长了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不合群心态,刚入学时,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非常陌生无法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不合群的心态养成了他们孤僻的性格,长大了走上社会就不容易与他人和睦相处,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从低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合群心理的培养,进行人际交往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接受教育,而且有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2.在中年级培养自我意识,克服自卑心理。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等,自我意识的培养,是思想品德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儿童的成长,实际上就是自我意识的健康成长。中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10岁左右,这一时期,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自信心不强,一旦受到挫折就产生不稳定情绪,甚至产生自卑感。比如有些后进生,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总是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一旦别人曲解他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不满而受到了压抑,长期以往恶性循环,成绩急剧下降,造成心灵扭曲。因此,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取得学习成绩、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只要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辅以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学会自己评价自己,从而找到一种克服自卑感,发展自我的途径。

3.在高年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加强耐挫心理的疏导。

在这一时期,注意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培养显得极为重要。加之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少年儿童活动的天地日趋扩大,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社会家庭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处在这一时期的学生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挑战,由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纷至沓来的困难和挫折,无所适从,因此,萎靡不正,失去进取心和勇气,如不及时加以疏导,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变成有心理障碍的人。

总之,心理素质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只要我们从观念上、意识上牢牢树立起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思想,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就一定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

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3

在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参与程度低、教学效果差等一系列问题。随着社会物质、精神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教学活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而作为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思想理论课程,思想品德教育也同样倍受瞩目。本文通过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分析与研究,试从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之间的交流来探询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新突破。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用平等的师生关系沟通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同时也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良好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亲切感。这样,教师就可轻松愉快地向学生阐述思想品德教材本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学生刚上初一时,可以先跟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前交流,告诉学生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将会讲一些什么内容,同学们将会从中学到什么。然后再通过教学优化把书本上那些难以消化的专业术语用肢体或其他艺术语言展现出来,让学生对这门课程充满期待,产生兴趣。

二、在学习中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动机。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于兴趣。”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诱发、引导 、培养学生的政治学习的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不能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死扣教材,从而使课堂变得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应该使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通过各种形式和活动,激活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吸引学生,怎样把教材变活,怎样展现学好思想品德这一课程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实用价值。力求形式多样、讲解生动、操练灵活;力争每天给学生以不同的“口味”。当学生感受到学好思想品德这门学科所具有的巨大价值和独特魅力时,就会产生对学好思想品德课程知识的强烈愿望和追求,从而明白了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自觉主动地学习。因为教学的需要,我常常准备一些与教学有关的课件及多媒体内容来辅助和完善教学内容。

要使学生乐学,作为教师还要努力构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个人魅力。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政治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坚实的专业功底和与时俱进的钻研意识。教师优美铿锵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语调会让学生产生对语言美的遐想和追求,激发他们学习政治的强烈欲望。教师热情洋溢,充满激情的教学会打动,感染学生,让师生在课堂上产生情感上的共振。教师语调时高时低,时轻时重,时缓时急能调动学生注意力,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自如。另外教师还应具有幽默风趣,充分发挥体态语作用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又一重要方面。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恰到好处的耸肩和手势都会把鼓励、期盼、等待、肯定与赞扬传达给学生,这些无声的语言会感染和激励学生,给他们信心、力量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

三、情感教育的作用

由于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因此能在其他学习中运用已学的方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习新的知识,学习上的事半功倍,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努力地进行学习。课堂教学的手段采用多种方法,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更在教学活动中开发了自己潜在的才能,如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表演能力等,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更认真学习知识。

课堂教学中民主的氛围,教会了学生尊重他人,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又让学生学会团结他人,学会合作与竞争,产生时间效率观念,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情感教学冲破了传统的教学样式,给学生尽情表达的,与人交往合作,积极参与决策,自觉参加活动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社会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以创新教育理念,探索情感评价策略与途径。在实施情感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扬改革创新的教育理念,以情感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情感评价的策略与方法进行实践的探索与研究,努力创造教学水平进入更高的境界。

青少年富有热情,更需热情的支持,象待燃的蜡烛,亟待点燃出熠熠火花。如果教师注重情感上的鼓动,就能避免理论知识的单纯、枯燥,就能使教学活动有声有色,也就更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将学生引入崇高的精神境界,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所以,晓之以理,还需要动之以情。

浅谈网络教学的品德教育 篇4

一、网络道德教育的意义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要求: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因此,网络德育教育已戌为学校重要任务,它要求学校利用信息技术课堂,开展对学生一系列健康上网、文明上网的德育活动。这种德育活动是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是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延伸,也是德育适应信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展网络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信息量大等优势,充实学生的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减少网络不良信息对中学生思想的消极影响,正确引导他们在网络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二、网络德育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是校园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对象,因为他们是网络的主力军,他们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接受新事物快,多数学生能正确对待,健康上网。但也有部分学生,由于他们意志力还较弱,逆反心理强,判断是非能力差,特别是网络中的各种不良信息都会直接冲击着他们,沉迷于网络,不思进取,有的甚至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三、加强网络德育建设的措施

1. 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

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应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要想成才,必先成人。因些学校必须增强网络德育教育意识,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加强对学生德育工作的管理,这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关键。第一要加强对学生正面引导,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网络德育,从人与网络的交互中,引导学生自觉提高思想觉悟和养成良好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第二要培养学生对网络中信息的认知能力,培养他们抗拒网络游戏的意志力,使学生有高度的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第三要教育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理性地对网络中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加工。

2. 因势利导,突出正面引导

对于网络问题,我们要像“大禹治水”一样,该引的引,该堵的堵,要为我所用、因势利导,加大青少年网站的建设力度,建立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青少年的网站,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以健康向上的思想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引导,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学生开展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法制宣传教育,用先进思想去武装学生的头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通过主题班会、开办讲座,举办演示、网上讨论等形式,教会学生怎样从网络媒体中获取需要的信息,如何识别违禁的言论,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中学生意识到网络是更好更方便地为学习、生活服务的工具。在汲取网络营养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规范网上行为,对网络信息不盲从、不依赖。同时,还要让学生意识到维护网络道德是每个网民应尽的义务,没有严格的自律意识,不遵循一定的道德标准,就不会使网络有序进行,就不会有网络文明,自己也会深受其害。

3. 加强对网络信息监控和管理

网络上的信息总是有好有坏,就像空气中存在有益和有害的病菌一样。面对网络上大量的信息流,必须建立相关的监控机制,把有害的信息拒之门外。学校要负起监督和管理的职责,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从软件、硬件两方面给予更多的投入,添置必备的硬件设施,从源头抓起,使不良信息进不了校园网,把病毒和黄色信息杜绝于校园网之外。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用一些反面的事例,来警醒那些仍在痴迷网络的极个别学生,以他们的现身说法教育学生。学校在堵黄治毒的同时,要整理一些健康的网站,让它们为学生的学习助一臂之力,从而为中学生输送科学、正确、健康的信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网络带来的巨大魅力。

4. 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作用

德育建设是一个大课题,仅靠学校是完成不了的,要求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承担起中学生网络教育、监护的义务。要在实施校园文明上网的同时,发挥家庭、社会的作用,让家长监督、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充分发挥父母作为学生第一任教师具有亲情教育的优势,有针对性对子女进行网络安全与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通过老师与家长的互动,共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自觉抵制不良信息诱惑,只有这样才能够扬网络之长避网络之短。还可以通过建立网络家长学校,加强学校的网站建设,提供网上留言,家长电子邮件等形式,加强家庭学校间的联系,优化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环境。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5

语文课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因为它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主要凭借,还包含着思想政治、道德情感等因素。所以运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新课标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思品教育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如强烈的爱国情感、高尚的人格、积极的进取精神、酷爱自由的思想、勇于抗暴的品格等。语文教材本身确实不失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好素材。但是语文课毕竟不是思想品德课,它有其自身特点,教学过程中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因此,只有根据语文学科特点,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在语文教学中点滴渗透,才能把思品教育落到实处。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平常在教学中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写出来求同仁指导。

一、朗读、吟诵中诱发,动情励志

语文思想教育要从文章的语言文字入手,结合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吟诵,注重观点、思想、感情的潜移默化,以情动人。如一些诗歌散文,语言文字本身优美简炼,极富情感,可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去唤起学生的共振共鸣。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通过绘声绘色、传情传神的语言,凝练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作品由事入景、由景入情、由情化理,文中写喜时则万物俱明,写悲时则诸景皆黯,触景生情,缘物抒情,不仅因景生情,而且寓情于景,字字皆景而声声有情,文章大量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浮光跃金,静影沉壁”,这些句子工于对仗,协和音律;文中第四段的“明”、“惊”、“顷”、“青”、“金”等合辙押韵,增强了文章的音乐感,读来舌端润畅,听来耳中清晰。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吟诵,象品龙井那样去品味语言,把自己的全部感情融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从而获得与作者同步的美的享受和感情的陶冶。声情并茂的诵读、讲解之后,再抓住作品中能表现主题思想的点睛之笔,提出“身处社会主义时代的我们应怎样去认识和借鉴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志”的问题,并适时请学生谈理想、谈信念、谈人生,激发他们走出自我,胸怀天下,树立强我中华的远大理想。这样,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既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如无声的春雨滋润心田,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净化。这样的课还有很多,如朱自清的《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等。

二、辨词析句中灌输,正确导向

语言文字是文章思想内容的存在形式,也是作者表达认识与感受的媒介和手段。文章的思想意义和给人的启迪作用是通过词语和句子的逻辑组合来表现的,特别是有些词语,其自身并不见明显的思想性,可是当它处于某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就会顿然生色,意味无穷。教学中可抓住某些关键性的词句进行深入辨析,来挖掘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意义,然后正确导向,让学生从中得到教益。如我教学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时,就先引导学生这样辨词析句:上阕先

描写北方展现在眼前的雪景,“冰封”、“雪飘”写实,“千里”、“万里”又超出了视野,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展现出北方的具体景观,“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皆反映了北国的风貌,这不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吗?“欲”字把山人格化了,使人产生一种祖国壮美的自豪感。当时中国革命正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抗日的烽火四起,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化静为动,赋予群山以强烈的性格、自豪的感情这不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写照吗?结局双关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在前十句写景之后,连用三个句子虚写,“红装素裹”把江山喻为少女,写出了她的勃勃生机,美丽动人。“分外妖娆”结束上阕,赞美之情油然而生,强烈地表达了热爱祖国的心情。诵读时,可读出诗人极目大好河山的喜悦和骄傲之情。

总之,全诗字字洋溢着热爱河山的豪情,催人奋发上进,句句表现出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义精神,给人力量,鼓舞斗志,通过辨词析句,既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进取精神,可以说对学生的灵魂和人格进行了新的造就。

三、读写训练中比较,因材施教

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读写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能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读写训练过程中。因为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作者写作的意图所在,是文章的主旨和灵魂。教师应充分把握和利用这一育人的枢纽,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在借分析和评价作品说理育人时,力求渗而有度,透而有力,使学生“闻而知味,吃而识道”。比如教学日本小说家星新一的《喂,出来》时,后面有一题要求学生展开想象,从小说结尾续写下去,我就因材施教,让学生针对自己找差距,谈

体会。如平常乱扔垃圾了吗?善待自然了吗?自然界又是给我们怎样的回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又使他们明辨了是非、善恶与美丑,还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网络教学的品德教育 篇6

一、德育和情感教育对中学生尤为重要

中学生伴随着青春期的开始,封闭型的心理状态把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被人理解的欲望同时带来了,而社会、家长、自身的压力及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带来的心理压力,都使这种情感迷茫状态无法回避。如果不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对中学生的品德教育和情感教育,就不能保证他们的人格、情感得到良好的发展。凡是选入教材中的文章,均是名篇或上乘之作。总是以它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打动读者,这里有生活的欢愉,有人生的思索,有悲歌慷慨的壮志,有奋发进取的豪情。可以让学生一遍遍咀嚼回味,就像一把犁耕耘在荒芜的心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和想象力,使学生的情感因共鸣而升华,变得更加纯洁、高尚。

二、如何进行品德和情感教育

1.人文性的教育是首要。

列宁说:“没有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以往的语文课教学中,人们过于强调了语文课的工具性、政治性,忽视了语文课的“人文性”,语文课给人们一种只能讲工具感觉,使初中语文教学缺少了人情味,没了情感,知识就没有了生命,学生就没了对语文艺术魅力的认知,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初中语文课的教学效果。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每一堂课都应该带给学生高尚、美好的情感熏陶,不仅能根据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融入作品的氛围,而且要善于及时引导、点拨,使学生得以升华他们的感情,提高他们的境界。

如《陈情表》反映的是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亲情。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作者的这种感情带到现实中,让每一位学生换位思考,反思过去总结教训,通过这一过程感受亲情的不可取代,亲情的可贵。所以我在处理此文习题时加入了其他几篇体现亲情的经典片断,已期学生有更深入的体悟。

2.设境激情,让学生切身感受爱与美。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就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教学中,我利用设境激情的教学法,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所述意境之中,同作者和书中主人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让学生直接感知美、领略美,从而产生丰富的美感。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对荷花的描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袅娜”、”羞涩”把荷花写活了,好似一个个粉面含春、娇羞欲语的少女,堪为撩人的一笔。作者妙笔生花,细腻描绘了荷花,让学生细细研讨,慢慢品味,能不拥有美的享受?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联想、想象,通过形象思维,去体会课文所包含的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和艺术美,学生积极的心理反应激发对生活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做一个情感健康、内心积极向上的中学生。

三、品德情感教育中的教师角色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情感、信息交流的过程,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际活动来认识语文、掌握语文的过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是教师应该实施爱的教育。以自己真挚的爱,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拉近彼此的距离。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

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接受现成的说法和做法,要有自己的思想,不流俗、不唯书,这样才能把语文课本自身所蕴涵的道德情操、人文思想、生命形态等转化成个人的审美体验,从而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也能在学生的精神、人格塑造形成过程中给他们以深远的影响。鲜明的个性,语文教学的内容包括精品无数。有经典的个性人物,有人间的悲欢离合,也有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这些内容都需要语文教师在个性化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展现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这些将会给学生的个性发展确立良好的目标。

对学生的每一点健康的情感内省和表达给予充分肯定,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帮助那些还处于自我封闭状态的学生从情感的天地中走出来。让学生在讲、读、写、说中成为更加乐观,更加自信,更加富有利他精神和广泛同情心的人,从而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质。

作者单位 陕西省蒲城县文光学校

网络教学的品德教育 篇7

一、品德教育必须以人为本, 以人的发展为宗旨

(一) 尊重培养对象

以人的发展为宗旨, 就必须学会尊重培养对象。而尊重培养对象很重要的是从学生需要出发, 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 训练学生必备的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强调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强调学生的学习要面对真实生活, 真正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一点。

(二) 改革学习方式

以人的发展为宗旨, 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 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 冷落发现与探索, 遏制学生的思维和智力, 消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 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赞赏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 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和实验活动,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以人的发展为宗旨, 就必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能自学自励, 出了学校, 担任了工作, 一直能自学自励, 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现行品生、品社教材的编写意图也旨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用好这套教材, 就能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基础。例如《学校周围探秘》这一课, 教材中设计了调查活动实践, 只要教师能够遵照教材编写的意图, 认真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 学生定能够在实际调查中学会调查方法, 提高实践能力, 将来这种能力在他们一生中都是十分有用的。

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钻研教材, 吃透教材, 并努力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实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一教学目的。

二、品德教育必须回归儿童生活

(一) 品德教育要从生活中来, 淡化教育痕迹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 才能引发出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 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必须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 力求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生活, 反映他们的需要, 寓教于乐, 淡化教育痕迹, 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例如, 《幸福的家庭》一课, 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尊重父母的意见, 正确处理与父母的矛盾, 我创设了去商店买衣服与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情景, 先组织学生模拟表演, 然后交流探讨, 学生在表演和交流中很快明确了该如何与父母沟通, 如何尊重父母的意见。

又如, 学习《垃圾的危害》一课时, 我组织学生课前搜集了垃圾的危害有关资料, 课上组织学生召开了“垃圾批判大会”。当垃圾的危害在批判大会上被一一展示出来后, 学生深刻认识到了要好好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不能乱丢垃圾。

(二) 品德教育必须到生活中去, 重视生活实践

我们知道, 学生在课堂上能形成初步的道德认识, 但要将道德认识变成一种能力, 还必须进行长期的道德实践。

例如, 在学了《垃圾的处理》一课后, 我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了“分类处理垃圾, 争做环保小卫士”的实践活动。活动开展后, 教室里的垃圾实现了分类放置, 废纸、脏土分别放在不同的垃圾桶内, 废纸每天收集好, 一周一卖, 所得款项充当班费。一段时间后, 学生家长纷纷向我反映, 说他们的孩子养成了攒废品卖废品、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品德课堂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新课改的显著特征是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形式,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的能力。

本套教材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以体验学习、探究学习作为基本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在体验、探究中获得新知识。我在备课时, 认真把握教材意图, 创设各种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如《和风在一起》一课, 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制造风、感受风, 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引发了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

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机会, 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 最为主要的是建立了新型的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习的指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探究的帮手。我们平等、民主、友善地对待学生, 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就会自信、积极、主动, 这种良好的教育氛围, 既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又能提高我们的职业境界。

以上是我个人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希望能够给广大致力于小学品生品社教学的教师一点参考。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及解读.

[2]中小学德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网络资源用于品德教育的尝试 篇8

1.巧用网络新闻。

网络新闻是新闻传播的一种新形式,在视、听、感方面给受众全新的体验。它将无序化的新闻进行有序的整合,并且大大压缩了信息的厚度,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新闻信息。不仅如此,未来的网络新闻将不再受传统新闻发布者的限制,受众可以发布自己的新闻,并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快的传播,网络将成为人们互动交流的平台。小学生接触网络新闻较少,老师在备课时可以收集适合教学的网络新闻,把网络新闻巧妙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学生容易接受,教学效果较好。

2. 网络新闻的选取。

网络新闻的特点之一是信息容量大,具有宽广的扩展性与丰富性。老师在选择网络新闻作为教学资源时,要注意几点:一是要“新”,新闻要具有时效性才能引起学生兴趣;二是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选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2010年3月27日一则网络新闻:“云南小学生一周喝水一瓶半,只为攒水给父母。”这则新闻讲述云南省弥勒县散坡希望小学每天发给每个学生一瓶水,记者采访时发现每个学生的课桌里都有几瓶水藏着,在采访其中一个小女孩时,问她藏了水吗?她点点头。问她一周喝几瓶水?回答说喝一瓶半,渴了只喝一点点。问为什么藏水?小女孩哽咽着说,留给爸爸妈妈喝,小小年纪就知道自己忍受饥渴孝敬父母。把这样的网络新闻讲给学生听,老师再给学生讲节约用水和要懂得感恩,学生容易接受。这样的网络资源,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3.网络图片的选取。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在讲述某个场景时出示相关图片,学生就能获得直观的感知,从而更好地去感悟。我们在选择网络图片作为品德课教学资源时要注意几点:一是要选取拍摄真实场景的照片,而不是画出来的,这样才有真实效果;二是要选择与新闻内容的场景吻合照片,这样才能再现新闻事实;三是要选取典型的场景,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2010年2月17日,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队员王濛在温哥华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中以43秒048的成绩获得金牌,成功卫冕,这是中国队在本届冬奥会上获得的第二枚金牌。老师在讲这个场景时,把王濛夺冠后跪谢李琰教练这张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并告诉学生,我们要像王濛一样学会感恩,感谢帮助过我们的人,包括父母。这样教学,学生容易产生共鸣。

4.网络视频的选取。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9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 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正确的指导。而学校本身就是教书育人的基地, 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一、体育教学中要结合课堂常规教学进行想思想品德教育

每一个学科都有其特定的课堂常规, 体育学科也是一样。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在体育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有限时间, 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教育, 从而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如严格考勤、考核制度, 加强组织纪律性等等。通过这些加强课堂常规的管理,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文明礼貌、组织纪律和思想作风, 并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良好的思想品质, 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在课堂的引导启发部分, 教师要积极动员, 有目的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示, 让学生始终记得体育课并不只是要炼好身体, 更注重培养自己的思想品德。在实际的教学中还要对学生不断地进行强化, 如在课后小结时, 一定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总结, 进行表扬与批评。我们每一个体育教师都应将课堂常规作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认真抓好。

二、体育教学中要结合教材不同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的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善于挖掘不同教学内容深刻的内涵,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虽然在教学中有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技术要求、不同的练习方式等, 但这丝毫不影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今, 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富裕, 独生子女占有较大的比例, 因此很多的学生在吃苦耐劳方面表现较差。在练习中会产生很多的生理性反应, 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 因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心理情感, 如怕苦、怕累、怕疼、怕伤等思想。

如耐久跑的项目, 由于强度大, 学生在练习中会产生很多反应, 有些学生会放慢节奏, 停下来, 更有甚者不练习。耐久跑是培养学生耐力素质的一个项目, 能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 能培养学生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 对学生吃苦耐劳、顽强进取的意识品质的形成有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对于这个项目可以说并不喜欢, 并有很强的畏惧心理。原因就是这个项目体力消耗大, 练起来非常辛苦。对于这种情况, 这就需要教师要有信心、有耐力、有爱心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他们从内心真正明白耐久跑项目的意义和作用, 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从而培养学生不畏困难的坚强的意志品质。

由于竞赛和游戏因教学形式和方法的不同, 学生有一定的兴趣, 便于在游戏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为游戏有一定的内容和游戏规则, 并且参与人数较多, 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游戏活动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教育,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 积极向上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胜不骄, 败不馁, 服从裁判, 遵守纪律与同伴协作的优良作风,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以及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三、体育教学中要结合榜样事例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身教胜于言传”是大家所推崇的名言, 也是很好的例证。现在的学生大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 其中不乏体育明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 通过优秀的体坛人物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先要收集一些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所取得的新成绩, 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 为祖国争得荣誉, 及我国在国际体育史上产生了深渊的影响等, 使学生在平时锻炼及学习中, 能够以这些体育健儿为榜样, 并且让学生们明白:这些优秀运动员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是通过长期的刻苦训练才得到的。用这些积极的材料去影响学生, 促进学生在体育课堂训练中, 能够以这些体育人物为榜样, 不怕苦、不怕累, 积极地投入体育训练之中, 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目标。

另外, 学生当中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运动队, 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体育积极分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榜样典型来激励学生, 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 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 从而真正理解体育教学的真实内涵, 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和全面发展。

四、体育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生的思维的方式、方法各有差异, 个性也不尽相同。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比如, 有些学生在进行篮球比赛时出现了失误, 会主动向其他同学举手表示道歉, 承认自己所造成的失误;而有些同学就不同, 他意识不到自己的失误会给本队造成损失, 对于出现的错误也不能及时反馈给其他同学。教师可以根据项目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积极向上的良好的思想品德。

另外, 在对待课上使用的器材上, 有些同学在下课时会主动将上课时所用的全部器材送回体育器材室, 并且将器材摆放整齐;而有些学生则对器材不管不问, 就算是送回体育器材室也是胡乱放在一处, 然后一走了之。这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是时常发生的, 值日生借还体育器材和整理场地, 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对于这种情况, 教师一旦发现, 就要立刻给予纠正, 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正确的行为。这样有利于学生以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10

一.在教学各环节中, 贯彻思想品德教育, 逐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1.学懂范文内容, 领悟思想实质, 增厚道德底蕴。文章的思想观点是通过字词句语而表达的, 认真读懂课文内容, 深刻理解精神实质, 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感化。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要理解“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思想哲理, 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具备任劳任怨, 埋头苦干, 奋斗不止的精神, 今后为人民服务终身奉献, 为建设祖国竭尽全力积极贡献。学会领悟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 皆因祸福趋避之”;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毛泽东的“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攀登”等精辟论语的深邃意蕴, 那么经典名篇中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 对学生道德品格的引领指导是显而易见的。

2.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精神风范, 提高思想境界。文学作品以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反映感情思想, 教化引导人们。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 学习榜样人物的思想品质,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道德熏陶和思想启迪的内心触动与灵魂提纯, 在典型人物思想的浸润下得到道德精神的感化提升。朱自清在散文《背影》中刻画出父亲栩栩如生的“背影”慈祥形象, 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十分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无限怀念。学习本文, 要以父亲突出的“背影”形象为坐标, 教育学生永远铭记衣食父母的养育之恩, 为父老乡亲的幸福富裕而发奋学习, 并踊跃承担起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 报答人民大众和祖国母亲的哺育培养之情。

3.概括中心主题, 理解思想含义, 加强道德修养。文章是交流思想的工具, 它反映作者的政治立场, 思想观点、感情品质。辅导学生归纳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领会主旨含义, 是分析概括能力的训练, 也是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利用辩证观点, 正确立场, 先进思想, 感染教育学生, 使其品德上日渐纯洁, 思想上逐渐提高, 行动上不断进步。总结杜甫的《望春》一诗, 主题思想是以泰山的神奇秀美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表现了“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学习此诗, 教育学生务必眷恋祖国的大好河山, 无限热爱养育我们的美好热土, 树立不畏艰难, 勇攀顶峰的雄心壮志以及兼济天下福祉的博大胸怀和实现崇高理想的远大抱负。

4.经过写作练习, 表达积极思想, 升华精神道德。写作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明显的综合性和很强的实践性, 写作是语文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训练, 也是思维创作和思想道德的综合体现。让学生准确把握时代脉搏, 正确分析人间事物, 客观反映社会生活, 热情歌颂光明正义, 以创作过程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从道德层面上实现量到质的飞跃,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使政治思想日趋成熟完美和提高进步。笔者曾出作文《家乡新貌》, 要求描写家乡的发展变化, 反映改革开放的新成果。有学生描绘家乡快速发展与巨大变化的崭新面貌, 抒发了对社会伟大变革的赞美, 歌颂了新时代的辉煌成就。这样的写作, 学生从心房之处受到现实社会形势的生动深刻的政治教育。

语文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体现在内容丰富而深刻的课堂学习中, 更需要在广阔而有作为的现实生活去延展开拓, 去实践提高, 让思想的美丽花朵在实践的沃土中结出丰硕的行动果实, 享受火热幸福生活的无比情趣和非常意义, 体现人生价值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栉风沐雨, 经受考验, 锻炼成长, 在思想品德、学业素质、实践技能各方面长进完美, 展望实际成果的壮丽朝霞, 迎接崇高理想的阳光明天。

二.在课外阅读中, 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逐渐提升政治思想水平

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它不仅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有促进作用, 而且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形成核心价值观也有明显效果。让学生阅读欣赏优秀文学作品, 增强审美情趣, 提高鉴赏水平, 陶冶精神情操, 潜移默化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充分发挥文学的教化作用。

给学生推荐优秀文学作品, 把他们引入清新和煦的文学艺术氛围中, 领略文学中德育滋露的辉煌壮丽的艺术殿堂, 观赏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精神文明的绚丽画卷图景。以我国现代文学为主, 适当的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为辅, 让学生阅读欣赏、分析评论, 明辨事理、分清良莠、吸取精华, 充实精神世界。阅读罗广斌的《红岩》、杜鹏程的《保卫延安》等红色经典名著,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在实践活动中, 落实思想品德教育, 不断加强道德建设

课外活动对语文教学是十分有益的, 具有深化增效和巩固提高作用。要注重思想教育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协调配合, 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 进行生动鲜明具体现实的思想品德教育, 开启品质心扉、启迪品德智慧、提高道德觉悟、加强思想修养、锤炼主观精神、塑造理想品格, 树立正确人生观, 让学生将来把青春年华投入到奋斗现代化建设实践中, 谱写憧憬理想的人生华章, 演奏高尚淳美的道德乐章。

组织学生深入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 争优创先, 确立先进的政治思想;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活动, 争做志愿者,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组织学生红色旅游, 参加革命历史遗址, 树立爱国主义思想;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开展社会调查、讴歌社会主义新时代;组织学生举办文艺晚会、举办演讲朗诵会、创办班报校刊、成立文学社团,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主旋律。

通过实践活动, 让思想品德与实践行动相和谐, 绽放出灿烂耀目的成果之花, 驱散迷雾, 照亮前进旅程的航向, 指引学生向着理想道德的神圣目标奋斗迈进, 使人生岁月更加多彩丰富、更加雄壮先进。

四.思想道德教育要自然舒畅, 适时合度, 融会恰当

我们应把语文知识的传授与思想品德的教育自然恰当地融合起来, 用新鲜的思想道德的甘甜溪流, 用心浇灌滋养学生的心田, 使品德之树常青繁茂, 果实累累。要善于捕捉有利时机, 巧妙流畅渗透思想教育, 启发学生的主观思想, 感应道德灵魂。还应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特别把握好“度”与“量”, 准确布局, 精心运筹, 抓住关键, 掌握度量, 寻找最佳切入点, 让思想品德教育到位而不越位, 处位恰当, 获得最佳效果, 使学生语文知识的增长和思想品德的进步双丰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培养人才体制的改变, 根本是教育要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优秀人才。这是教育事业百年大计的大命题, 是关乎到中华民族复兴和祖国发展崛起的重大部署, 是关乎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久兴盛的宏伟战略举措。我们要努力实现这一体制转变,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使教育为人民服务, 为祖国服务, 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德育为首, 以素质教育为重, 以学生发展为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与时俱进, 转变观念、改革创新, 展开新思路, 探索新方法, 提高教学效益, 充分发挥多重功能和决定作用, 确实体现奠基地位, 与其他科目密切协作, 形成强大合力, 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彻底转变, 从单纯人才培养到全面的素质技能和思想道德培养的体制转变, 为培养学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可靠有用的人才而奋进。

摘要:古人云“文以载道”。通过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 在思想品德的渗透滋润、感染熏陶、启迪教育下, 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成为伟大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想品德,渗透感化,启迪教育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 2011年。

[2]《基础课程改革纲要》,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2001年6月。

上一篇:呼吸全麻下一篇:手术室护生带教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