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文化

2024-05-07

红歌文化(精选十篇)

红歌文化 篇1

关键词:“红歌”现象,集体无意识理论,文化研究

2006年至今, “红歌”开始在电视屏幕上流行起来。江西电视台的“中国红歌会”是最成功的案例。央视3套《激情广场》, 《中国音乐电视》等也相继推出了“红歌”的板块。因此, “中国红歌会”获得第四届“中国媒体企划奖”金奖。这不仅使江西卫视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也为地方电视台品牌创新提供了范例。

“红歌”现象, 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所谓“文化现象”, 是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它具有个别性和直观性的特点, 可直接观察、总结。当“红歌”这种文化现象, 多次反复出现, 在表象的基础上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归纳、内化, 可以上升为红色文化的内涵, 成为受众关注的文化活动;媒体热衷的节目类型;舆论推崇的社会现象。

一、“红歌”现象的来龙去脉

2006年, 江西电视台将“中国红歌会”作为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电视活动。一经推出, 获得了巨大成功。2007年, 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江西电视台推出了第二届“中国红歌会”。在井冈山举办了“中国红歌会, 放歌井冈山”电视现场直播活动。2008年,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第三届“中国红歌会”又在社会上刮起了一股“红色风”。2009年, “中国红歌会”以受众广泛参与唱红歌为特色, 以歌唱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为核心, 在全国再一次掀起红歌浪潮。

何谓“红歌”? 红歌会评委阎肃下的定义是 : 首先 , 它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诞生的 , 与我们民族一起成长、贯穿在人们社会生活里的歌曲。其次 , 建国前后表现主旋律的的歌曲。第三, 健康向上、净化心灵的歌曲。

二、“红歌”现象的大红大紫

“中国红歌会”能够一炮走红, 震撼神州, 征服亿万人民, 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 “红歌”激发了人民心底的爱国情结。“中国红歌会”能够取得成功, 与它激发了观众心中的红色爱国情结密不可分。唱着这些“红歌”, 无论对于中老年人, 还是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人, 都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因此, “红歌”成为一种爱国精神的载体, 成为激发广大观众爱国情结的纽带。这正是“红歌会”的魅力所在。其次, “红歌”满足了电视观众的心理需求。不同于其他的选秀节目, “中国红歌会”吸引观众的原因, 在于它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它不限年龄, 不分性别, 只要有激情、有感觉, 外加一点点技巧, 不管是谁, 都能在“红歌会”上放声歌唱。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 “红色文化”更是民族文化的根。江西电视台的“中国红歌会”, 结合了江西这块革命根据地特有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红歌会”将江西的红色文化装载在选秀节目的外衣中, 注重并发扬地域特色, 弘扬革命精神。“红歌会”的举办, 不仅担负起红色文化传递的功能。还通过唱响红歌, 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三、“红歌”现象的文化研究

(一) “红歌”的文化价值 . 红歌不仅让我们重温令人难忘的历史, 更具有红色精神, 这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财富。中宣部文艺局官员表示, “红歌是革命历史的再现。唱响红歌, 是对革命历史的怀念, 同时也是一种继承和教育”。斯图尔特·霍尔在《文化·媒体·语言》一文中指出:“如果人们不获得任何意义, 就不可能消费。如果意义不能和实践相结合, 意义也就没有任何作用。”社会学家杜威对意义的解释是:“意义并非私有财产。相反, 意义是参与的共性, 是行动的方法, 是使用事物的方式, 并以此实现共享的手段。”红歌会, 红在历史中、红在生活里、红在人民的心中。”

“红歌会”的形式是大众化、娱乐化的。它完全打破了年轻人垄断选秀舞台的现状 , 主打经典怀旧歌曲 , 让观众重温红色记忆 , 激起群众的广泛参与。无论是形式还是流程 , 无不使红歌会深深地打上平民化和游戏化的特征。与当下一些粗制滥造、格调低下的选秀节目不同:“红歌会”借用选秀的形式 , 通过全民共唱铿锵有力的励志歌曲 , 引领振奋向上的时代旋律 , 营造了一场“寓教于乐的经典盛宴”。

(二) “红歌”现象的“集体无意识”。当今 , 大众传媒高度发达 , 娱乐文化广泛传播。但文化本身就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它具有一种“控制机制”, 对民众的思想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关于文化对人行为的影响 ,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尔茨指出 :“人明显地是这样一种动物 , 他极度依赖于超出遗传的、在其皮肤之外的控制机制和文化程序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他认为不受文化模式驾驭的人的行动是无意义的。文化“不只是一个人存在的装饰 , 更是人存在的根本”。就是说 , 文化对人的约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 不存在不受文化控制的个体。

电视属于“媒介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红色”文化通过电视媒介渗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 影响着观众的审美。这种强大的媒介影响力 , 满足了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商品泛滥的今天 , 电视艺术价值取向也毫不例外, 更趋于利润的考虑。为了追求高收视率 , 在节目制作中易走向低俗、媚俗、恶俗。“媚俗表现为大众、商品和社会关注的三位一体。当电视艺术完全屈从于商品经济的规则时 , 节目就不免会呈现出肤浅和庸俗的模样。”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指出的“文艺作品沾染了铜臭气”。电视节目应该具有多样性 , 可以是娱乐的、也可以是严肃的;可以是大众艺术、也可以是传统艺术 , 甚至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的艺术。不应是一成不变、一张面孔, 更不应是“泛娱乐”的。

按照荣格的观点 , 人类精神世界的构成 , 除了表层的个人无意识 , 还有深层的“集体无意识”。他认为集体无意识“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 , 因此它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 , 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身上”。在集体无意识的叙述中, 受到了人类过往生活经历的影响。“红歌”是一种历史文化 ,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能够激励人心、凝聚力量。它激发了广大人民在战胜困难、征服自然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屈不饶的斗志。“红歌”现象恰恰表现了人类共同的“集体无意识”。荣格认为这种无意识引领着我们观看行动, 借助红歌原型而获得的领悟 , 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四、“红歌”现象的未来走向

“红歌”的火爆, “中国红歌会”究竟能走多远?目前, “中国红歌会”演唱频次较高的歌曲都创作于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红歌”现象也将昙花一现。“红歌”节目应不断创新歌曲的表现形式, 加入时尚元素, 将娱乐与主旋律相结合,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在“红歌”现象走红的今天,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歌曲的版权”问题。歌曲是创作者心血的结晶, 创作者对其作品享有包括财产权、人身权等权力。《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十六条“使用他人作品演出, 表演者应当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 并支付报酬”。

版权问题一直是选秀节目的忧患, 以翻唱为主的“超级女声”曾在06年的全国巡回演唱会上遭遇了版权风波。原因在于大部分翻唱曲目的版权管理者要求主办方在巡演前支付15万元的版权使用费。“中国红歌会”不是原唱作品的比赛, 也主要以翻唱红色歌曲为主。从目前来看, 单纯的选秀, 没有专业的影视公司进行商业化运作, 版权问题还不会成为“中国红歌会”发展的障碍。而从未来来看, “中国红歌会”要壮大, 要更新, 势必要进行必要的商业演出和运作, 那么, 歌曲版权问题处理的好坏, 将成为“红歌”现象持续与否的关键。“红歌”现象象征着一种价值理想;启迪着一种精神动力;代表着一种人格形象;更彰着一种时代精神。它包含着我们这个时代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 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永恒主色。

参考文献

[1]陈光伟.论中国红歌会的发展瓶颈与突破[M].现代视听, 2010 (1) .

“后延安文艺”与“红歌文化”时代 篇2

1.“后延安文艺”时代的出现

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贯彻实施,最大的成就是造就了革命红色文化的崛起和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第一次繁荣。

这一红色文化的崛起和繁荣,首先表现在文学创作的各领域,包括小说、戏剧、诗歌、报告文学与散文等。经过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的十几年积累,此时已卓有成就的一代文艺文化创作群体,先把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向了空前的繁荣,产生了象《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创业史》、《红日》、《红岩》、《红旗谱》、《保卫延安》、《苦菜花》、《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风云初记》、《野火春风斗古城》、《三家巷》、《三里湾》、《山乡巨变》、《铁道游击队》、《风雷》、《我们播种爱情》、《小城春秋》、《百炼成钢》、《欢笑的金沙江》、《晋阳秋》、《在茫茫的草原上》、《上海的早晨》、《艳阳天》、《草原风雷》、《迎春花》、《乘风破浪》、《美丽的南方》和《香飘四季》等一批名闻遐迩的优秀作品。中短篇小说方面,产生了《在和平的日子里》,《开不败的花朵》,《三千里江山》,《上甘岭》,《山区收购站》、《风雪之夜》,《黎明的河边》、《党费》、《百合花》、《李双双小传》,《我的第一个上级》、《农村散记》、《达吉和她的父亲》、《组织部里新来的年轻人》等一批优秀的作品。在诗歌方面,创作出了《将军三部曲》、《白云鄂博交响诗》、《放歌集》、《杨高传》、《李大钊》、《赶车传》、《白兰花》、《甘蔗林---青纱帐》、《嘎达梅林》、《阿诗玛》、《百鸟衣》、《天山牧歌》、《石油诗》等一批优秀的诗集。散文和报告文学创作,名家佳作,更是不胜枚举。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冰心创作的《小桔灯》,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秦牧的《土地》,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杨朔的《雪浪花》,曹靖华的《三五年是多久》,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徐迟的《祁连山下》,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和邓拓的《燕山夜话》等,都是旨深辞美、传诵人口的华章。优秀剧作方面,《在战斗里成长》、《万水千山》、《东进序曲》、《槐树庄》、《刘巧儿》、《霓红灯下的哨兵》、《朝阳沟》、《刘胡兰》、《三里湾》、《苦菜花》、《红色的种子》、《春风吹到诺敏河》、《芦荡火种》、《金沙江畔》、《龙须沟》、《枯木逢春》、《槐树庄》、《布谷鸟又叫了》、《英雄万岁》、《南海战歌》、《红色工兵》、《年青的一代》等,成为不朽的名篇。儿童文学作品方面,《宝葫芦的秘密》、《小溪流的歌》、《小兵张嘎》和《我们的土壤妈妈》等一批作品,影响了几代孩子。革命回忆录创作以《红旗飘飘》和《星火燎原》为代表作,更加灿烂辉煌。这些作品描绘了我国人民斗争历史的壮丽画卷,热情地唱出了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赞歌,体现了社会主义时代的新文化的繁荣。

“红歌”之忆 篇3

唱歌是最普及和简单的艺术教育形式。像《东方红》这样几乎取代了国歌的歌曲,学前阶段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了。后来唱得多的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大海航行靠舵手》、《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等。还有那首我一时记不起名字的歌曲:

最嘹亮的歌是东方红,

最伟大的领袖是毛泽东。

毛泽东,毛泽东,

您是革命人民的导师,

您是革命胜利的保证。

全世界人民热爱您,

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全世界人民心向您,

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那个时代,物质极其贫乏,但是唱着这样的歌,想着全世界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深陷水深火热之中,我们能够在这样全世界人民伟大领袖的光辉照耀下过着幸福生活,还是不免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只是经常吃不饱饭的滋味不好受。

在歌曲方面,也许“文革”最重要的创新是把毛主席的语录谱曲歌唱。小时候不觉得,大了之后才意识到这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长短不齐的一大段话,要谱曲,唱起来要上口,我实在是太佩服那位最擅长打这类攻坚战的李劫夫先生了。记得我们唱得较多的包括《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清明节到烈士陵园扫墓时必须唱的那首“成千成万的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面英勇地牺牲了……”,以及只有四句话的《下定决心》。某年,传来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简洁到只是一句话:“要斗私批修”。很快语录歌就来了,内容贫乏,却简单易学,高亢有力到只是吼叫的程度。

在江青的主导下,现代京剧样板戏陆续推出。《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是比较早的几出。彩色电影带来了那个时代殊为难得的视听感受,与此同时,广播电台以及地方剧团都大力推进,样板戏的唱段传唱全国城乡。我们那个学校甚至组成了宣传队,演出了全本的《沙家浜》。我嗓子不好,只能饰演一个配角:翻译官。不过,那些戏里的唱段却是烂熟于胸,不少戏都可以从头背到尾。

虽然只有十多岁,但是懵懵懂懂地对某种特殊情感的向往还是在心中涌动。只是那个时代讳言爱情;无论是一般歌曲,样板戏,仅有的几部来来回回重复放映的电影(所谓“三战”即《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还是官方许可阅读的为数不多的小说,爱情完全是一个禁区。这不免令人惆怅苦闷。样板戏里甚至少有完整家庭。《智取威虎山》里小常宝向杨子荣哭诉血泪史的唱段,说到母亲为逃脱座山雕的魔掌,跳涧身亡,之后父女二人隐居深山老林——

白日里,父女打猎在峻岭上,

到夜晚,爹想祖母我想娘。

事后我越想越奇怪,为什么不说“我想祖母爹想娘”?这真是把夫妻感情、男女私情视为寇仇,近乎于斩草除根了。

或许只有把常人之间的爱都驱除殆尽,才能让全国人民的爱都献给我们的伟大领袖。确实,那个时代的歌曲充斥着对领袖的歌颂,所用的形容词都是最高级的。领袖无所不能,是真理、智慧和力量的惟一源泉。《沙家浜》里,敌人“派了岗哨又扣船”,让阿庆嫂无法与新四军联系,她的唱段中连声迭出三个“怎么办”。此时《东方红》旋律响起,阿庆嫂浑身上下突然之间就焕发了勃勃生机:“毛主席,有您的教导,有群众的智慧,我定能战胜顽敌渡难关!”《杜鹃山》里,党代表柯湘看乱云飞渡,心情沉重,猛然想起毛委员:“似看到,万山丛中战旗红,毛委员指航程,光辉照耀天地明。”随之响起的女声伴唱以及灯光变化都强化了这“天地明”的效果。顺便说一句,在京剧里引入伴唱以及男女二重唱也许《杜鹃山》是第一次,无论如何是一个创举。另外,管弦乐队的引入大大提升了音乐的表现力,汪曾祺这样的作家对于语言的千锤百炼也是样板戏唱段得以光彩照人的重要保证。

不过,我们还是要说,整体而言,“文革”歌曲属于一种病态的花朵。它们鼓吹个人崇拜,把领袖视为人民的救星。它们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政党文化,尤其在党与人民之间关系上,片面烘托党的光辉与正确。依照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际上“文革”正是毛泽东和共产党犯下严重错误的时代。它们矮化了人民,没有领袖的阳光雨露,人民就无法成长。没有领袖的引领,人民就会迷失方向。这些歌曲掩饰了国家与民众的苦难,制造了社会的仇恨,语言粗暴,非黑即白,成为“文革”浩劫的助推器。我们在其中找不到对于个人尊严的讴歌,对于政府权力的警惕,对于私人利益与情感的维护。对于这些因素,今天重唱它们的时候,我们自然是要抱持一份警惕的。

1977年,中央宣布“文革”结束。转年,我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二届入学的大学生。当年学校给我们宿舍楼每一层配备了一台电视机。那时,许多“文革”期间遭禁的文艺作品正成批量地解禁。一天晚上,电视播放的是“文革”期间被宣布为“封资修大毒草”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上海乐团演出,1959年首演时的小提琴手俞丽拿重新亮相。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天的情景。音乐演绎到楼台会和哭灵时,在小提琴与大提琴之间缠绵倾诉和悲剧发生后凄婉痛楚的乐声中,俞丽拿的两行热泪眼滚落在琴板上。我们二十多个男生仿佛遭到电击,一片默然,不敢看别人的眼睛……我们好像又活过来了。?茭

红歌文化 篇4

关键词:红歌,意识形态,亚文化

一、研究缘起、问题及意义

意识形态是文化研究的重要概念。Carey断言:“文化研究或许更应当、也更确切地被叫做意识形态研究。” (Carey, 1989:97。转引自赵民, 2008) 关于意识形态的界定不知凡几, 基本视其为方法、体系或价值取向, “以特定的宣传和灌输方式, 通过一系列价值符号的特定结合, 说明现存制度和秩序的合理性或其变革的必要性以及某种理论的合理性及其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同时对执政党、国家、社会及公民提出相应的要求, 从而得到广大民众的政治共识。” (路爱林, 2009)

约翰·汤普森建立了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的关联, 提出“象征形式”这一核心概念, 具体指涉“各种有意义的行动、物体和表述。”“对象征形式的意义构成和社会背景性的研究”, 即是“文化分析。” (约翰·汤普森, 2005:150) 唯有通过“象征形式”的意义生成与传输, 意识形态才能成其为“服务于权力的意义” (约翰·汤普森, 2005:7) 。

不同的“象征形式”必然创生出迥异的亚文化。“亚文化是一个有意义的系统, 是由社会结构中的特殊部分组成的群体。……亚文化代表了积累起来的意义系统和表达手段, 处于较低社会地位的群体试图通过这些方式和手段向主导地位的意义系统妥协或站在其对立面。” (迈克尔·布雷克, 1989:9) “主导地位的意义系统”与主流意识形态或可互通。

通过上述梳理可见, 意识形态与亚文化彼此紧密勾连。透过对汤普森“象征形式”的意义构成及社会背景的关切, 或能窥见意识形态与亚文化之间的互动, 及由此呈现的社会变迁图景。

本文正是以此为逻辑起点, 将红歌作为“象征形式”, 试图通过歌曲《社会主义好》在不同历史时期内的不同演绎, 辨析其背后的意义沿革。通过对红歌《社会主义好》的分析, 本文试图回答三个层面的问题:红歌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和演绎?这些演绎与当时的历史情境有何种关联, 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中又呈现出怎样的意义?红歌的演绎如何转圜于主流意识形态与亚文化之间, 其互动背后呈现出何种社会变迁?

二、红歌初创:革命年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之歌

由希扬作词、李焕之谱曲的《社会主义好》, 诞生在1957年并不是毫无理由的。从歌词来看, 与当时形势的关联极为紧密, 始终透露着与执政诉求相一致的取向。“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已经胜利”、“共产主义一定来到”等歌词的反复, 具有较为浓重的政治动员色彩, 彼时的《社会主义好》承当着主流意识形态传声筒的角色, 乃至有论者判断其“体现了主旋律歌曲的简洁明快、鼓舞人心的特点, ……唱出了亿万人民群众的心声。” (张莉, 2006)

如约翰·汤普森所言, 意识形态是“服务于权力的意义”, 《社会主义好》原曲这一“象征形式”服膺的无疑是当时的政治诉求。歌曲也通过如今看来口号式的价值观的重复, 输出了明确的意义:新中国的未来是可观的, 社会主义道路已然克服万难, 未来也将是光明坦途, 通过这种激越反复的强调, 并以歌曲这种文化形式进行大范围传播, 新中国的形象在公众意识层面得到了一定的巩固。

《红旗》杂志1956年第3期上选载的13首革命歌曲, 其中的《社会主义好》列于《大海航行靠舵手》之后, 位居第二, 1965年,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革命歌曲大家唱》系列十五首, 《社会主义好》也名列其中。

如果赞同主流意识形态乃是“特指在某一时期、某个社会, 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集团的思想体系”, 借助统治阶级掌握的国家机器和各种宣传媒介发挥作用, (于春阳、于春江, 2010) 那么《社会主义好》在1950年代, 无疑是主流意识形态之歌。

三、故曲重唱:改革初期的冲击与回潮

如果将“大跃进”至改革开放前视作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生态, 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动并不显著, 作为红歌的《社会主义好》所负载的文化意义也相对较稳定, 这一情况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逐渐被销蚀。

上世纪80年代初期, 国门初开, 面对未知的外部世界, 中国充斥着不确定性, 即便是百废待兴, 也难掩社会思潮的普遍茫然无措, 这一时期的社会日常生活正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革。在音乐领域, 一场基于流行歌曲的批判也正待兴起, 直接的导火索乃是港台及少数西方流行歌曲的渗入。“黄色、反动、腐朽”成为当时对港台及海外流行歌曲的常用标签。“不要被资产阶级腐朽、没落以及港台流行的反动、黄色、下流歌曲污染了社会空气” (刘文晋, 1982) 一类论调在较广的范围内成为共识, 在此基调下, 红色经典歌曲的回潮也就不难理解。

根据前述迈克尔·布雷克对亚文化的界定, 处于较低社会地位的群体试图通过意义系统和表达手段向主流意识形态妥协或站在其对立面。兴起于民间的对港台流行歌曲的热衷, 无疑与上世纪80年代主流意识形态的诉求产生了些微的抵牾, 其中的张力既促成了“靡靡之音”如暗火燎原, 以至街知巷闻, 也影响着《社会主义好》这般红色经典歌曲的回潮, 此番重提旧曲, 虽有维护既有意识形态免受冲击的考虑, 也希望通过红歌的精神内核来抑制社会思潮中的茫然困惑, 继续维系对社会主义的信仰, 以期团结民众, 投身“四个现代化”建设, 但此时的主流意识形态与尚在成型的亚文化已渐渐形成互动。

四、红色摇滚:暧昧不明的抵抗与收编

英美的摇滚文化与价值常被描述为对权威的反叛和对另类生活方式的追求, 可反叛、另类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并不合于主流意识形态, 当时的中国摇滚“更多是一个贬义词, 它常常与色情、颓废、堕落联系在一起。” (王小峰, 2008)

1993年, 《红色摇滚》专辑出版发行。《红色摇滚》于1992年由北京电影学院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侯牧人担任制作人, 曲目多是曾经响彻大江南北的“革命歌曲”, 专辑在商业上成绩斐然, 但论及制作专辑的初衷, 侯牧人倒剔除了许多附加的意义, 称《红色摇滚》仅是出于帮朋友忙的游戏之作, 摇滚歌手张楚当时与侯牧人的关系相当密切, 让张楚演唱《社会主义好》, 也算是一种提携和帮助。张楚在中国摇滚乐坛可称独树一帜, 同行称其为“中国最寂寞的歌手”, 对其的评价多是“安静”、“诗人化”, 可在《社会主义好》的演绎中, 张楚用嘶哑的嗓音贯穿整首歌, 并在副歌处伴以近乎嘶叫的呼告, 有别于以往温柔孤独的形象。《社会主义好》中的张楚, 似乎着力呈现出一种对歌曲本身的反叛和嘲笑, 其意义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抵触甚为明显。

商业和意识形态是收编亚文化最常见的两种形式。在红色摇滚这一“象征形式”中, 主流意识形态起初通过“贴标签”将崔健的演绎视作离经叛道之举, 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容忍边界的拓宽, 主流意识形态得以重新框定反叛的边界, 反映在《社会主义好》中, 便是不加置评。倒是商业因素对亚文化的收编来得更为彻底, 由于红色摇滚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商业因素无形间渗入了红色摇滚, 摇滚亚文化也自然从小众回归大众, 由独立回归公共, 最终为商业所收编。无怪一直跟踪报道中国摇滚的记者黄燎原感慨中国摇滚的历程就是“从愤怒到平和, 到彻底的商业化。” (陆凌涛、李洋, 2003:344)

很难判定意识形态因素在商业收编中承揽着何种作用, 但可以确定的是, 从中国红色摇滚的走向来看, 作为亚文化的象征形式, 摇滚乐始终在欲说还休、欲拒还迎的暧昧状态中生长, 既忌惮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压, 又不愿放弃自己的抵抗态势, 最终在商业和意识形态的裹挟中被收编。

五、结语

《社会主义好》是作为一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赞歌被创作出来的, 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下, 其承载的文化意义也千差万别, 同时主流意识形态本身在维系基本原则的前提中不断更迭。主流意识形态的松动往往意味着亚文化的兴起, 以《社会主义好》的不同演绎为例, 无论是起初的主流意识形态之歌, 到旧调重弹, 作为重申意识形态的工具, 及至尔后的摇滚编曲及各色歌词改编, 都不断利用主流意识形态的缝隙达成亚文化的抵抗, 又不断塑造出新的意识形态边界, 而亚文化本身也常在商业和意识形态的夹击下面临收编的命运。

通过本文的梳理不难发现, 红歌在不同历史时期内的演绎生成了全然不同的意义, 也代表着迥异的亚文化群体及其行为, 在亚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复杂互动中渐次展开的, 是社会变迁的图景。■

参考文献

[1]Carey, James (1989) :Communication As Culture:Essays on Media and Society, London:Unwin Hyman Inc.转引自赵民 (2008) :《歌唱背后的“歌唱”——当代“两岸三地”中文流行歌曲简史与意义解读》,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Carey, James (1989) :Communication As Culture:Essays on Media and Society, London:Unwin Hyman Inc.转引自赵民 (2008) :《歌唱背后的“歌唱”——当代“两岸三地”中文流行歌曲简史与意义解读》,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刘文晋 (1982) :《〈社会主义好〉是一首值得推广的好歌曲》, 《四川音乐》1982年第8期。[2]刘文晋 (1982) :《〈社会主义好〉是一首值得推广的好歌曲》, 《四川音乐》1982年第8期。

[3]路爱林 (2009) :《社会转型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路径选择》, 《求实》2009年第7期。[3]路爱林 (2009) :《社会转型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路径选择》, 《求实》2009年第7期。

[4]陆凌涛、李洋 (2003) :《呐喊:为了曾经的中国摇滚》,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4]陆凌涛、李洋 (2003) :《呐喊:为了曾经的中国摇滚》,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罗伯特·达尔 (1987) :《现代政治分析》,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p78.[5]罗伯特·达尔 (1987) :《现代政治分析》,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p78.

[6]迈克尔·布雷克 (1989) :《越轨青年文化比较》,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p9.[6]迈克尔·布雷克 (1989) :《越轨青年文化比较》,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p9.

[7]莫里斯·迪韦尔热 (1983) :《政治社会学》, 北京:华夏出版社, p9.[7]莫里斯·迪韦尔热 (1983) :《政治社会学》, 北京:华夏出版社, p9.

[8]王小峰 (2008) :《世界是孱弱的力量改变的》, 《声音与愤怒:摇滚乐能改变世界吗?》,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8]王小峰 (2008) :《世界是孱弱的力量改变的》, 《声音与愤怒:摇滚乐能改变世界吗?》,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于春阳、于春江 (2010) :《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理解、界定及追问》,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9]于春阳、于春江 (2010) :《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理解、界定及追问》,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10]约翰·汤普森 (2005) :《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 南京:译林出版社。[10]约翰·汤普森 (2005) :《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 南京:译林出版社。

红歌文化 篇5

暨社区红歌广场大家唱活动开幕式

一、开幕词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亲爱的朋友们

合:大家下午好(鞠躬 掌声)女:七月流火,映衬着流金的岁月 男:七月抒怀,吟颂着火红的时代

女:九十年沧桑巨变,鲜艳的党旗更加飒爽娇艳。男:九十年中流砥柱,庄严的党徽愈加坚定如磐。女: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回味那曾经风雨兼程的坎坷。男:我们载歌载舞,一起歌颂这盛世硕果累累的丰华!女:XXX街道 “欢乐中原,唱响鹰城”广场文化活动

暨社区红歌广场大家唱活动开幕式 合:现在开始(掌声)

1男:出席此次活动的领导有: XXX街道

2: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3女:参加此次社区红歌广场大家唱活动开幕式的演出单位有: XX社区、XX社区、XX社区、XX社区、XX社区、平顶山市鹤林鹏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平顶山市兴盾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女: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男:感谢各社区及辖区单位的大力支持!4下面请XXX办事处 领导 致辞。女:感谢

的精彩致辞,下面演出正式开始

二、报幕词

1、卢沟谣 舞蹈 13人 XX社区

男:有一条河,碧水环绕北京城,见证着历史的风云变幻; 女:有一座桥,七七事变中屹立不倒,展现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男:卢沟桥事变的炮火,掀起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的怒怨; 女:让我们穿越时空,在歌声中去回忆那段岁月的沧桑 下面请欣赏地质社区幼儿园选送的舞蹈《卢沟谣》。

2、四渡赤水出奇兵 大合唱 30人 鹤林鹏

男: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就是那么一群人,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却在穷山恶水之间创造了战争的奇迹。

下面请欣赏鹤林鹏商贸有限公司带来的《四渡赤水出奇兵》

3、大海航行靠舵手

大合唱 35人 XX

男:大海航行靠舵手!几十年来,每当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关头,都是因为有党中央掌舵,拨开迷雾,端正航向,使我们革命和建设的大船,沿着社会主义大道胜利前行!

女:请欣赏繁荣社区合唱队为我们带来《大海航行靠舵手》大家掌声欢迎!

4、走向复兴 大合唱 35人 XX 男:你是一轮初升的太阳,穿透沉沉的雾霭,喷薄而出,势不可挡。女:你是一艘奋进的巨轮,疾驶在浩瀚的大海上,劈波斩浪,一往无前。男:我们骄傲,你正昂首阔步,步入世界强盛民族之林。女:我们自豪,你正意气风发,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征程。男:请欣赏大合唱《走向复兴》

5、祖国之恋 男声合唱 XX社区

女:无论你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会迸发一股强大的力量为你支撑。男:无论你身在何方,都会感到有一个温暖的怀抱,向你敞开。

合:那就是祖国。我们的生命属于祖国,我们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祖国。男:下面请欣赏华西社区选送的男声合唱《祖国之恋》

6、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 独唱 XX社区 男:跟党走、听党话、做党的好儿女。

接下来请听华西社区选送的独唱《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

7、你家在哪里

豫剧小合唱 12人 XX社区

女:邙山头黄河边,曾走出了一位把豫剧唱响神州大地的先生,常香玉。男:下面有请华西社区合唱队为我们献上一曲豫剧选段《你家在哪里》,让我们重温常香玉先生那永恒的经典

8、同心踏碎旧世界 豫剧清唱 XX社区

女:《红色娘子军》在八年抗战中书写了女子的传奇,为我解放战争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下面请听豫剧选段《同心踏碎旧世界》

9、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 豫剧清唱 XX社区

男:我们走在大路上,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路上。女: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路上,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路上。男:我们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祝福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女:请欣赏豫剧清唱《祖国大建设一日千里》

10、咱们工人有力量 男声合唱 XX社区

男:是你、用汗水浇开钢花;是你、用青春点亮星河。女:是你、用臂膀扛起大厦;是你、用双手开拓道路。

男:咱们工人、拥有改天换地的力量!请欣赏《咱们工人有力量》

11、最美的歌儿唱给妈妈(老年)大合唱 69人 XX社区

男:祖国,我们伟大的母亲,最美的歌儿唱给你

女:这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旋律,是我们心中对党对祖国的无限深情。下面请听华西社区老年合唱团为我们带来《最美的歌儿献给妈妈》

12、太阳最红 毛主席最亲

(老年)大合唱 69人 XX社区

男:悠悠华夏五千年,多少风流人物。在灿烂的历史星河中,是他,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出漫常的黑夜,迎来瑰丽的晨曦。请欣赏《太阳最红 毛主席最亲》

1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大合唱 40人 XX社区

男:世界上没有哪个政党有我们的党这么伟大。这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怕牺牲的政党,这是一个让全世界跨目相看的政党,我们为有这样的政党而自豪。

女: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有我们中华民族这么灿烂悠久的文化,我们为自己是黄皮肤黑眼睛的炎黄子孙而自豪!

请欣赏优越社区(老年合唱队)为大家带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4、红梅赞 大合唱 40人 XX社区

女:“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出生入死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请欣赏《红梅赞》。

15、军港之夜 大合唱 兴盾物业 女:说起红歌,你会想起什么呢? 男:我会想起那些歌唱伟大革命军人的歌 女:是啊,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男:下面请欣赏兴盾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带来的《军港之夜》掌声有请。

16、团结就是力量 大合唱 兴盾物业

男:这首歌,我们都唱过,唱起这首歌,我们前进的步伐更加豪迈,请听合唱《团结就是力量》

17、唱支山歌给党听 大合唱 兴盾物业

男:翻身的人民在歌唱,歌唱伟大的共产党; 女:崛起的中国在歌唱,歌唱光荣的共产党。男:感谢伟大的党带领我们走向光明 女:感谢伟大的党带给我们幸福的生活 请欣赏《唱支山歌给党听》。

18、和谐中国 独唱 XX社区

男:同唱一首歌 ,共建和谐大中国.回望九十年的岁月,九十年的风雨征程。女: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事业也必将会走的更远更好..请欣赏XX社区选送独唱《和谐中国》

三、闭幕词

男:飞扬的歌声,吟唱难忘的岁月 女:熟悉的旋律,演绎时代的激昂

合:让我们共同祝愿,祝愿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的大道上永远大步向前,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男: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亲爱的朋友们

男:XXX街道“欢乐中原,唱响鹰城”广场文化活动暨社区红歌广场大家唱活动开幕式演出

“红歌”在人民大会堂回荡 篇6

晚上8时许,演出在富有浓郁江西风情的民谣《哎呀嘞》中拉开帷幕。一首首、一曲曲经典红歌,在人民大会堂飞扬。《井冈山上太阳红》、《请茶歌》、《十送红军》……歌声把人们的思绪带回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井冈山岁月;《过雪山草地》、《怀念战友》、《洪湖水浪打浪》、《解放区的天》……悲壮豪迈的歌声,展示了中华儿女在民族危亡关头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洗衣歌》、《情深谊长》、《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唱支山歌给党听》等歌曲,深情抒发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无限深情;《风雨同舟》、《春天的故事》、《红旗飘飘》、《在中国大地上》等歌曲,充分表现了改革开放30年亿万人民攻坚克难、创造美好生活的辉煌历程。

演出以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为主题,由22首歌曲,6个电视短片组成的4大主题板块,充分运用歌舞,情景再现等艺术表现形式和声光电等舞台美术效果,营造出强烈的感情冲击力和现场感染力。来自全国各地各条战线的30多名优秀“红歌手”和600多名演职人员,通过独唱、群唱、联唱、情景再现等艺术形式,演绎了一首首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红色歌曲,表达对革命英雄的敬仰,对红色历史的缅怀,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为观众献上了一台感情浓烈、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

整台演出气势恢弘,高潮迭起。全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演出在全场观众齐唱《歌唱祖国》的激越歌声中落下帷幕。

李长春在观看演出后指出,江西是红歌的源头。江西带了一个好头,办了一件大好事,搭建了红歌会这个平台,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今天看到全国各地的红歌手在这里成功的演出,使我们又进一步重温了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的革命史、奋斗史,创业史,我相信红歌一定会给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希望江西把红歌会打造成更加知名的品牌。

吴官正出席观看了演出。对中国红歌会给予充分的肯定,希望中国红歌会越办越好,让红歌越唱越响。

王刚,孟建柱、张梅颖、李继耐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同观看了演出。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江西省委书记苏荣陪同观看。省领导刘上洋、赵智勇。潘逸阳一同观看了演出。

论红歌的艺术特征 篇7

那么是什么使得红歌这样的历久弥新、百听不厌呢?我想, 应该要从红歌本身的艺术特征上来分析了。

红色歌谣, 从素材上看大多取自于民歌。这里的取分为两类:一类, 直接由最原始的民歌改填词而成;另一类, 由民歌为素材, 经过改编或编写而成。但是不管哪一类, 其根源都来自于民歌。所以, 红色歌谣的性格还是带有鲜明的民歌风格的。在整体上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 历史悠久, 蕴藏丰厚。文献表明, 原始民歌发展到到今天, 几千余年间, 作为社会大众最熟悉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 民间歌唱从未中断, 而且每个时代都留下了优秀的篇章。但限于历史条件, 20世纪以前的民歌文献几乎全部是歌词集。从本世纪开始,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采录活动, 音乐家们记下了数以万计的民歌作品。据1979年以来开展的“中国民歌集成”编撰工作统计, 每个省区在普查中记录的曲目, 平均约在15000首左右。而实际收入正式出版的曲目, 一般在800-1500首之间。这样, 三十巨册《中国民歌集成》将会收入30000余件民歌。这可以说是中国民歌蕴藏的一个直接体现。尽管它们是从生活于20世纪的歌手口中采录的, 但我们深信它们之中有不少是明清之际或更为久远的年代流传下来的。作为红歌的基础的民歌是中华民族歌曲的精髓, 也是红歌拥有深厚传统底蕴的原因。

第二, 红歌的体裁丰富, 风格多样。中国幅员广大, 地理地貌复杂, 由此形成了各地各族人民多种多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 在这一背景下, 为适应上述生产、生活方式而逐渐形成的民歌体裁也就十分丰富。除了以上介绍的号子、田歌、山歌、小调、多声部民歌之外, 实际上还有儿歌、摇儿歌、风俗歌、秧歌、灯调、牧歌、船歌、渔歌、叫卖调、等。很多红歌也沿用了这些体裁, 并将宣传革命的内容与民歌的曲调结合。这些歌曲作为地域文化的直接产物, 不仅受地貌条件的影响, 更与不同的语言、方言音调相融合, 因此, 其民族的、地域的特征和风格几乎与生俱来, 异常突出。如以江南小调为代表的“江南水乡风格”, 以“信天游”“花儿”为代表的“西北高原风格”, 以云、贵、川山歌为代表的“西南高原风格”以及“东北平原风格”“华北平原风格”等。这只是就大的方面而言, 如作深入分析, 则每个民族的不同聚居区, 每一个处于不同生活方式下面的社区, 几乎都有自己特定的风格。而红歌就遍及了每一个区域每一种风格, 这样多样的风格可以使得各地域、各民族的人民都能在红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音调。

第三, 红歌的创作手法简洁, 语言精炼。歌曲是一种传唱的艺术。每一首流传至今的曲目, 都经过了千人唱、万人传, 并在即兴的不自觉的磨研、锤炼中, 日益精炼、成熟。但即使如此, 它仍然要继续经受歌者们口传的反复推敲。这是一个永远不结束的创作过程。在这样一个永不结束的过程中, 歌手们所遵从的最重要的美学原则就是简洁、精炼。即无论词曲, 都应以最简单、明畅、质朴的语汇、技法表达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凡是达到这个要求的, 就会成为一首优秀之作被保留、传唱;凡是不能达到这个要求的, 或被淘汰, 或被继续打磨。事实上, 所谓简洁、单纯、明畅, 也是自然存在的一个法则。红歌是大众创造的艺术, 向来以“返朴归真”为宗, 以便与自然法则保持一致。从曲体结构上看, 大多数红歌都是由两句或四句组成的乐段结构。但正是运用这种前后重复、呼应、对比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两句体或建立在“起、承、转、合”逻辑关系上的“四句头”, 千千万万首山歌、小调不知咏唱了多少人间真情, 并一次不同于一次地揭示了这种结构的形式美。

第四, 红歌具有时代性。红歌创作的源泉是民歌。无论从旋律还是歌词以及演唱形式都非常贴近生活, 所以它在不同社会与历史背景的情况下, 所表现的时代性也有所不同。到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由于长期的战乱增加了人民现实生活中的痛苦。这一时期的民歌大多表现劳动人民反对内战, 反对民族压迫的抗日作品。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 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调性的填词歌曲在民间流传。如:《小放牛》、《五更调》、《孟姜女》、《凤阳花鼓》。反映抗日题材的作品有《王老五》、《游击队歌》等优秀作品。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 红歌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使中国民歌艺术不但在作品上, 而且在教育与教学体系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涌现出吴雁泽、李双江、郭颂、阎维文、彭丽媛等一大批歌唱家。在作品上如《赞歌》、《十五的月亮》、《春天的故事》、《祝福祖国》等。

第五, 红歌具有很强的群众性。

红歌是革命前辈、人民群众自改、自编、或是曲作者为群众编写.他们为表达自己的意志、愿望而创作, 其创作、加工、流传都是由人民群众在革命的生产生活中自然地产生的, 他植根于民间, 植根于普通百姓的生活, 是平民百姓真实情感的表达。它产生于人民群众的劳动、斗争、生活、娱乐之中, 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 所以历来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是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之一。这种民歌多为集体创作, 民歌手人人都可以加工润色, 而其口头即兴创作方式有很大的灵活性, 甚至不受定稿限制, 众多歌手的创造, 体现为民歌中集体智慧的融合, 而且这种融合几近天衣无缝。这些特征使民歌的旋律呈现一种大众化色彩, 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是民歌的重要特点。音域和音区上大都属于群众歌曲写作范围, 歌词及曲调都可由群众集体改编, 可以非常的口语话、生活化。这样产生的红歌就有了很好的群众基础, 并且一定是最适合群众传唱的歌。如《东方红》、《映山红》、《十送红军》等。

第六, 红歌有生动的革命历史记忆, 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途径。“吃水不忘挖井人”“军民鱼水一家亲”……红色歌谣中记忆了太多的革命的历史, 激励了多少群众人民, 在那个浴血奋战的年代, 战士是唱着这样的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 妇女的冤仇深…”。在新中国成立后, 又涌现出一批宣导建设祖国的红歌, 如:《我为祖国现石油》《假如你要认识我》等。再从改革开放到如今, 出现的励志红歌不胜枚举, 浸润过多少心灵。所以说, 红歌不但有着红色记忆, 也在开创历史, 对于人民群众、青年一辈有着实实在在的教育意义。

红色歌谣真实、生动、感人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 于战争年代犹如铁壁铜墙, 于和平时期势如移山填海, 体现着中华民族渴望复兴的不懈追求和万众一心的钢铁意志。

摘要:红色经典歌曲真实、生动、感人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 在战争年代犹如铜墙铁壁, 在和平时期势如移山填海, 体现着中华民族渴望复兴的不懈追求和万众一心的钢铁意志。本文对红歌的艺术特征作了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红歌,艺术特征

参考文献

[1]尹晓星.极富艺术表现力的“现代红歌”.理论与创作, 2008/02

试论“红歌”概念的历史脉络 篇8

“红歌”这个词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以前与它最接近的词语是“红色歌谣”、“主旋律歌曲”、“爱国歌曲”、“革命歌曲”。这些概念在普通民众之间、大众传媒上都有使用。这几年,“红歌”一词的使用频率明显增多。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用语,一般不会有人刻意去区分这些概念,但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我们必须尝试着厘清它。遗憾的是,目前学术界对“红歌”的描述,即什么是“红歌”,什么样的歌曲属于“红歌”等仍是众说纷纭、语焉不详。概念的界定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概念不清或不稳,研究对象就容易没有边界,就会导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红歌”首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其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因此,要对其有个清晰的认知和精准的把握,必须将其置于历史语境之中,透过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研究它。本文试图结合以往研究,尝试着用对“红歌”这一概念进行纵向的审视。

谈及红歌中的“红”,我们首先联想到的是“红军”、“红色革命根据地”等。很显然,红歌与革命有关。关于这一点,学界早已认同。如张凤莲认为“红色歌曲实质上就是指革命歌曲。红色歌曲有着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它借助优美的旋律和简洁的艺术语言,向广大人民群众讲述着革命故事,弘扬着革命精神,传播着革命真理,寄托着革命信念。”1张胜良也认为,“红歌即红色革命歌曲,主要指‘五四’以来中国各历史时期的革命歌曲……”2可见,大家比较认同红歌就是革命歌曲。当然,革命歌曲也是个宽泛的概念。著名学者曾遂今教授认为,中国的革命歌曲是指产生于革命时期的歌曲,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北伐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平建设的17年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3

那么,革命歌曲中的革命指的是哪一段革命呢?中国红歌是从哪一段革命历史开始呢?也就是“红歌”的历史源头在哪里,学界对此似乎还未有明确定论。但从学界对“红歌”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都认同红歌是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产生的,主要是指那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时期的革命歌曲。如,李辽宁、弓晓颖认为中国红歌诞生与发展都在“五四”运动以后。4董晓也认为,红歌是“指产生与流传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各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革命歌曲及各类健康进步歌曲。”5詹世友同样认为,红歌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各个革命历史阶段广为传唱的革命歌曲”,红歌“反映了共产党领导的各个时期人民革命斗争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军民鱼水情深和战斗友谊……”6“红歌”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与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所以“红歌”理应产生于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以后。纵观经典的红歌无不是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史有关:《十送红军》描述了红军的战略转移;《延安颂》描述了抗战时期革命圣地延安的场景;《长征组歌》再现了中共最艰难的时刻;《南泥湾》唱响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红歌”产生于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以后,似乎已无可非议。然而,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以后,还有一个“红歌”产生的重要节点,那就是1928年“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的正式成立。1927年8月1日和9月,由周恩来等人举行的南昌武装起义和毛泽东等人发动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中国革命的道路。1928年5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把他们领导的工农革命军改为红军。随后,全国各地的工农革命军相继奉命改称“红军”了。这时及以后产生的红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红歌”。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创建了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广大军民为庆祝新型政权的建立,歌颂战斗生活,宣传革命思想,红色文化建设空前高涨,红歌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及表现形式之一。红军、红色政权、红色革命根据地才是红歌之所以称之为“红”的历史源头。大多数经典的红歌,无不是与红军有关,且产生的年代都在1928年以后。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认为,红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特别是中国工农红军成立以后产生的,主要表现人民革命斗争的英雄业绩以及军民一家亲等内容并极具革命战争年代烙印的歌曲。因此,革命的英雄主义就成了红歌出生时的胎印和基因,此后虽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但这一点从来不曾改变过。

就内容来看,革命歌曲的内容无疑都是过去时。如果仅仅是传承,而没有发展和创新,红歌就无法反映当下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走向式微。因此,红歌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被赋予新的内容。学界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在新时期红歌应有新的内容,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那些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歌颂美好生活等内容健康向上的歌曲,也应归于红歌的范畴。这就大大地扩展了其外延。著名乐评人金兆钧就提出,“不仅仅是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领袖的歌曲属于‘红歌’,歌颂人民军队、歌颂劳动人民、歌颂祖国和家乡的歌曲其实都应该算‘红歌’。”7著名词作家阎肃认为红歌应包括“建国前后表现主旋律的、追随着我们发展脚步的歌曲”与“时代烙印并不浓的健康向上、启人心智、净化心灵的歌曲”。8李云洁也认为,红歌的内容范畴除了战争时期的革命歌曲和反映革命斗争历史的影视剧、歌舞剧中广为传唱的主题歌、插曲外,还应包括和平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涌现出来的歌颂领袖、歌颂祖国、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赞美人民、赞美劳动、赞美人民新生活的歌曲。9如此,《唱支山歌给党》(1963)、《谁不说俺家乡好》(1961)、《北京的金山上》(1972)、《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1976)、《我和我的祖国》(1985)等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家乡的歌曲无疑都符合以上几位学者所提出的新时期红歌的特征,都应该将其视为红歌。我们不难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红歌的主题内容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从革命战争年代主要表现人民革命斗争的英雄业绩或军民鱼水情到解放后歌颂党和国家以及赞美劳动人民和人民的美好生活,再到今天的“启人心智、净化心灵的歌曲”。

主题内容的转变,直接导致了红歌曲风的转变,即从高亢激昂、简单明快向婉转抒情、自信豪迈转变。201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由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音乐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唱响中国”歌曲征集评选活动,评选出了36首红歌,其中有一些看起来不太“红”的红歌也赫然在列,而且很多歌曲都由流行歌手演唱。这说明人们已经接受了所谓的“新红歌”。其中主流意识较浓的《国家》、《民生》等歌曲也与以往的典型红歌有较大不同,“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人民在哪里,力量在哪里”,歌词平易,旋律朗朗上口,并加入了流行音乐的元素,题材虽大但让人们听起来倍感亲切、温暖又不失红歌的气魄。“新红歌”已成为学界与业界所关注的一种新的音乐现象。

在当下中国,“红歌”早已不仅仅是一种歌曲类型了,甚至也超越了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范围,开始成为一项文化产业。2006年江西卫视大型选秀节目《中国红歌会》开播。这档节目的推出当然是受湖南卫视2004年开始举办的《超级女声》的影响。其实,2004年的《超级女声》影响力非常有限。真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并催生一大批同类节目的是2005年的《超级女声》。此时,带有鲜明本土色彩的电视选秀开始成为一种社会现象。选手、评委、赛制、黑幕一时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所演唱的歌曲却从来不是谈论的焦点。在全国卫视纷纷跟风模仿创办同类节目的大潮中,江西卫视充分挖掘作为曾经的红色政府所在地的本地资源,创办了《中国红歌会》。其鲜明的标签是,选手演唱的歌曲都是革命的、爱国的、积极向上的歌曲,统称为“红歌”。质言之,《中国红歌会》是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产物。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文化产业即将迎来一个繁荣兴盛时期。红歌,是江西、福建、湖南、重庆、陕西、河北等很多地方的本土优质资源。红歌往往改变自地方民歌、小调,形式简单、朗朗上口,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特别适合于大型的群众演出,又极易与现代传媒手段嫁接,以此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不管是在社会心理、形式与内容上都比较容易占领市场。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红歌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但其革命英雄主义的音乐美学不会改变,也许任何一个时期我们都需要一种革命英雄主义的情怀和精神。

摘要:本文结合以往的相关研究,对“红歌”的概念进行了纵向的审视,以展现其历史脉络。“红歌”真正起源于红军成立、红色革命根据地以及红色政权建立时期,革命的英雄主义成了其基因;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歌颂党、祖国以及美好生活等内容健康向上的歌曲,也被纳入红歌的范畴,外延得以大大扩展。当其被视为一种资源,与大众传媒联姻之后,红歌则又有了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意味。

红歌文化 篇9

一、主题鲜明是前提, 凸显重大的政治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全党上下高度重视的重大政治活动。在市直机关举办庆祝建党90周年“党旗飘扬·幸福廊坊”五月红歌赛活动目的就是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红歌的引领和向心力量, 让全体党员深切认识到党的90华诞的重要和隆重。用市直机关党政干部职工集体大合唱的形式讴歌党的丰功伟绩, 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 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在高唱红歌中凝聚力量、振奋精神, 展示风采, 在创新载体和活化形式中体现市委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化工程”, 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在投身建功“两个率先”的伟大实践中, 勇当京津冀城市群科学发展先行军的坚定信心和壮志豪情。

二、领导重视是关键, 实现强大的组织保障

市直机关各基层党组织把五月红歌赛活动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摆上日程、抓在手上、落实在具体工作中。各单位成立红歌赛组织领导机构, 制定活动方案, 落实责任部门, 严格考勤制度, 充分体现出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党组织的凝聚作用。纷纷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 保证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市科技局、市人口计生委、市国税局、市质监局等单位把参赛活动作为增强单位凝聚力、提高创先争优热情和党建工作激情的有力抓手, 坚持重在参与、重在过程的原则, “一把手”亲自部署, 机关、局属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全员参加。市文广新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等单位党组高度重视, 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机关党委牵头负责, 工会、人事和纪检部门为成员, 从全系统精心抽调形象好、基础好、素质好的党员干部参赛, 并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 做到了时间、地点、人员、内容四落实。市体育局、市地税局、市教育局、市法院、市检察院等单位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召开动员会, 对红歌赛活动作出详细部署, 提出明确要求。市农业系统干部职工在红歌比赛中争一流、展形象、促工作, 把红歌演唱活动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节点和主要内容。市农行、市工行党委结合创先争优活动, 结合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高度重视此项活动的开展。据统计, “一把手”亲自上台参演单位达到了90%, 这在历次党建活动中是罕见的。

三、精心排练是重点, 抓住关键的重要环节

在活动中, 大系统独自成队, 小单位联合组团, 市直和中省直101个单位组成了84支合唱团, 其中, 19个人员较少单位组成了6支联合合唱团参加比赛。从党政机关到工矿企业, 从基层班组到教学一线, 从科研机构到执纪窗口, 市直近万名党员干部职工参加, 几千个家庭支持和关注, 实现了无缝隙、全覆盖、广参与的基本要求。活动中, 有年逾古稀的老党员, 也有90后的新党员, 还有基层的一线模范, 出现了祖孙同练、父子同场、翁婿同台、夫妻同唱的动人场面。为提高合唱水平, 各单位聘请专业教师进行合唱技术辅导, 利用工作之余坚持排练。在排练中, 参演队员态度认真、精神饱满、斗志昂扬。指导老师一丝不苟、耐心辅导、示范提高。演唱伴奏反复磨合、切中旋律、精益求精。市人社局组织了强大的演出阵容, 聘请了专业指挥和伴奏。市交通局“一把手”到排练现场为领队加油, 为队员鼓劲, 为全员喝彩, 令全局干部职工倍感欢欣和鼓舞。市林业局主要领导亲自参加排练, 一句一句练发声, 一字一字找音准。大家在优美旋律中传承红歌时代精神, 在欢快节奏中展示干部职工形象, 在积极参与中坚定创先争优信心。

四、强化指导是保证, 注重实际的活动过程

为保证活动的顺利有序, 成立了红歌赛指挥部, 并把“用比赛的形式推动, 用组织的优势保证”作为一条基本经验, 先后组织召开了五次协调会和两次培训会, 召集廊坊市内策划、导演、音乐、撰稿和播音主持等知名人士, 交流探讨合唱比赛的组织形式和有关技术问题, 听取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等。组织开展专业辅导培训, 聘请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合唱团指挥张琨女士对各参赛单位的指挥进行了重点辅导和培训。比赛采取专家评委和群众评委相结合的评分办法, 为体现公平公正, 决赛中专家评委全部外请, 群众评委随机抽签选定, 公证员全程监督每个活动环节, 确保为红歌演唱比赛提供最坚强的组织保障、最高端的技术保障和最公平公正的比赛环境。抽调精干人员和艺术专业人员组成指导组, 采取以点带面, 点面结合的方法, 分别深入各个单位, 掌握活动进展情况, 对合唱团进行演唱技巧方面的全面指导, 保证了这次演唱活动的高水平。召开赛前预备会, 对赛事活动进行全面安排部署, 保证了预决赛的顺利成功。各单位把红歌比赛作为各单位党建工作、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有力抓手和实现形式。在排练中, 做到了与创先争优活动、与市委“深化工程”、与本系统“三项教育”、与本职业务工作“四结合”, 推动党建工作与红歌赛“两不误、两推进”。

五、效果良好是目的, 赢得广泛的社会影响

5月10-13日, 参加预赛的66支合唱团按照行业系统分成四组, 进行了激烈的角逐。各支合唱团逐一登场, 各具千秋, 各有特色。必唱歌曲、自选歌曲交替进行, 一首首红歌演绎的活灵活现, 激动人心。队员们精神饱满、歌声悠扬, 指挥动作娴熟, 节奏动感十足, 伴奏琴声旋律优美, 评委秉公评判, 监审精彩点评, 观众热情助威。经过层层选拔, 市医院、市工商局等16支合唱团晋级决赛。5月30日晚, “党旗飘扬·幸福廊坊”五月红歌赛决赛如期举行。比赛紧张激烈, 扣人心弦, 场下激情互动, 掌声雷动。经过激烈比拼, 市国资委获得一等奖, 市教育局、市交通局分获二等奖, 市人社局、市人行、市公安巡特警支队摘得三等奖。省委组织部、省直工委、市委副书记吴晓林等领导为获奖单位颁奖。参加全省城市社区党建会议的全体人员观看了决赛, 亲身感受到廊坊庆祝活动的隆重而热烈, 严密而精彩。这次红歌赛活动充分体现了政治性、艺术性、群众性的统一, 歌颂了党的丰功伟绩, 陶冶了党员干部职工的情操, 锤炼了党性, 展示了集体形象和党员干部职工精神风貌, 提升了廊坊市群众合唱水平, 带动了群众追求红色文化的热情, 吹响了凝心聚力谋发展、创先争优我先行的号角。

六、营造氛围是根本, 彰显巨大的宣传作用

红歌为什么这样红 篇10

一、红歌的走红

催人奋发的红歌表达了对革命英雄的崇敬、对红色历史的缅怀、对幸福生活的赞美, 抒发了人们内心阳光的、高尚的、健康的情绪, 与受众形成了强烈的共鸣。红歌贴合了受众的怀旧心理。现在生活节奏加快, 人们生活压力大, 缺乏人文感动, 怀念红歌年代饱满的精神状态、简单的人际关系;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 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的满足, 英雄主义有回归的趋势。红歌所包含的精神、力量成为滋养大众精神的食粮。对于中老年受众来说, 唱红歌绝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 而是对过往峥嵘岁月的追忆, 对激情年代的怀念。红歌节目是对革命传统的集体重温, 对红色文化的集体复习。

二、红歌节目的创新

红歌是特定时期的文化产物, 与现实易产生审美情趣的反差, 但红歌节目不断创新艺术表现形式, 使红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成功举办了四届的江西台的《中国红歌会》, 借鉴选秀节目的特点, 融入海选、PK、现场直播、网络化平台、明星参与等时尚元素, 不设门槛, 充分调动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人士的参与热情。去年《中国红歌会》还首次增设海外赛区, 很多老华侨、华裔少年引吭高歌, 令现场观众潸然泪下, 激动不已。栏目还充分利用故事化表述手法, 深入选手的内心世界, 挖掘红色故事, 表达红色情怀, 实现了时尚与传统、娱乐与主旋律的较好结合。红歌节目还注意在歌曲演唱、舞台布景、乐队伴奏、电视表现手法等方面加入现代元素, 有利于年轻一代的主动接受。江苏省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万人歌咏大会《茉莉盛开颂祖国》的现场直播中有一曲《茉莉花开小康路》, 将现代奔放的摇滚与传统婉约的评弹相结合, 男女演员交替上台歌唱江苏巨变, 新颖生动。台下观众与台上演员的配合也是歌咏大会的一大亮色, 《丰收歌》中观众席上金色“麦浪”翻滚、《好日子》唱起时台下火红灯笼荡漾, 伴随着欢快的旋律, 让人心潮澎湃。

三、红歌节目的隐忧

上一篇: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方法下一篇: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