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的若干思考

2022-09-12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 大胆突破, 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 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解放出来, 端正教育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改革落后教学方法, 改变陈旧教学模式,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教师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努力提高创新能力, 掌握具有创新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 不断探索和创新, 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二) 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

轻松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过程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 如精心设计导入, 安排好教学的层次, 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 注意气氛反馈, 重视教具的使用等。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 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在课堂教学中, 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 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 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 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扬。我们成年人都会有这种体会, 如果自己的才能受到重视或褒奖, 特别是受到自己尊重的人的重视, 往往会发挥得更加充分。学生更是这样, 如果学生通过努力取得了成绩, 而老师对此表示冷漠或不屑一顾, 那么对学生的心灵会造成很大的伤害。老师的一句话比父母的十句话都顶用, 确实是经验的总结。学生听到表扬的话, 做事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尤其是老师的赏识, 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更加用功努力。那种怕学生受到表扬会骄傲自满的担心, 是不正确的观念。事实上, 我们对学生是表扬太少, 指责太多。而赏识教育使学生得到了爱, 得到了尊重, 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 从而使学生向着更高一级发展。因此, 作为老师, 一定不要吝啬你的赞美, 你的一句赞美, 可以使后进生恍然猛醒奋起直追。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 勇于探索,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 探索数学,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1.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 引导学生的创新兴趣。初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3—15岁, 处于青少年期, 心理上的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激发学生好奇心。如, 正数与负数的引出。可以结合实例提问:“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时欧洲的商人在装好货物的搪子上画个“+”号表示物重超过规定重量, 画个“-”来表示小于规定重量;在数学上最早采用这“+”“-”来表示, 德国数学家魏德曼, 由于这两个符号简捷方便, 后来就使用了, 于是产生了带符号的数--“正数与负数”。这样引出学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味, 体会到数学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的道理。从而可引导学生去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2.开展数学学习实践活动, 开拓创新教育的广阔空间, 利用数学图形的结合关系, 培养学生的兴趣。新课程中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中去体会数学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数学教育中, 有大量的几何图形, 而生活中也有大量的图形都是几何图形, 它们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或由几个几何图形的组合, 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如:矩形图形中是最合理和最美的图形, 矩形的长和宽是用黄金分割来组成。在教学中, 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线条美和图案美, 给学生最大的感知, 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我们带来的美。如:房屋装修中装饰大部分都是几何图案。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 生活空间的设计, 创选图形美的欲望, 使他们去创新, 并激发他们创新。

3.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等激发学生创新兴趣。中学教材内容丰富, 涉及面广, 教师可以结合有关教材, 介绍中国古代数学成就, 也可以介绍中国历史和当代的著名数学家的生平趣事和数学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 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精心启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依赖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良好的学习思维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 它是在有意识的培养中形成, 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和职责, 是指导学生后继行为的重要认知策略, 也是学生智慧技能学习的最高阶段。数学教学应依学生个别差异设计教学活动,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培养完整的学习成就感。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 在教学中, 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 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 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 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七年级代数第一册 (人教版) 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中对于公式的推导中就渗透了归纳思想方法, 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分析不同的解题方法, 可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思维领域, 也使他们学到的不仅是一道习题习惯的解法, 而且还学到了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

总之, 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方法, 当然并非只有单一的途径来实施某项策略。在新课改下, 引导学生感悟知识, 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当代中国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平陆县杜马九年制学校为例下一篇:中越跨境企业会计风险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