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办学模式

2024-05-02

转变办学模式(精选九篇)

转变办学模式 篇1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中国教育国际化有了很大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正适应了新时代下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 其不论是合作规模、办学层次, 还是参与院校的数量, 都有了很大提高。开展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领域与国际接轨的一项重要举措, 是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教育资源, 提升中国教育水平和层次的有效途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一般分为“3+2”模式、“2+2”模式、“3+1”模式等, 即前两年或三年的学习在国内完成, 后两年或一年的学习在国外完成, 毕业时学生可获得中外两所院校的毕业文凭。

(一) 特点。

1.创新性。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改革开放及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是一个新鲜事物, 在很多方面, 如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学内容, 都对传统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挑战, 就目前而言, 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 因此合作办学需要创新性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2.国际性 。

中外合作办学, 顾名思义:要求与外国高校合作, 引进先进资源。依据我国现行的合作办学条例, 由中外高校双方共同拟定各专业培养方案, 以便中国学生能顺利与国外专业课程衔接。学生在国内的三年或两年学习中, 校方引进国外优秀教师进行教学, 学生学习国际原版的教材, 让学生提前感受外方教学方式, 为后面的出国学习铺好道路, 最终拿到两所高校的毕业文凭。

3.对象多样性 。

合作办学项目下的学生大多家庭环境优越, , 拿笔者所在的安徽大学国际商学院为例, 多数学生家庭物质条件优厚, 在家中受父母宠爱, 所以孩子难免长大后在生活中追求时尚, 个性张扬, 个人色彩强烈, 而学习上却好高骛远, 知难而退。另外, 中外合作办学多为高职院校, 大学录取分并不高, 入校时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这是他们与其他院校和专业学生最大的不同之处。

(二) 合作办学的意义。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 适应了社会对高等教育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为了满足人们日趋多样的教育要求, 仅仅依赖国内的教育资源远远不够, 在这种办学模式下, 学校通过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及提供国外留学机会, 使学生学到国外先进理念, 知识视野进一步开阔, 外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都得到提高, 因此该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家长和学生的认可, 市场潜力巨大。此外,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相当数量的既能熟悉国际经济运作, 又能了解多国国情、文化的外语人才必不可少, 要培养这样的人才, 就要教育的全球化和国际化, 中外合作办学符合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合作办学模式中对学生英语成绩的要求及教学现状

(一) 对学生英语成绩的要求。

众多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对英语水平的要求基本一致: 留学到英联邦国家学生的雅思成绩在5.5分~7分;前往美国留学需要托福成绩在70分~90分不等。只有首先满足这个条件, 学生在国外一年或两年的学习才会更轻松, 毕竟学生踏入了全英语的学习环境, 英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留学成败。这就意味着英语教师在合作办学教学中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如果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 无法听懂外籍教师的专业课程, 就达不到合作办学的目的。可想而知, 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的压力之大, 任务之繁重, 时间之紧迫。

(二) 英语教学现状。

中外合作英语教学的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英语语言交际能力;二是强化外方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三是培养学生成为英语加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因此, 中外合作的英语教学目标比普通英语教学更高。但是很多学校实际上仍沿用基础英语教学方法, 教授的教材也是国内基础外语教材, 老师没有经过全面的专门训练, 更很少意识到教学目标的改变, 整体教学安排与传统普通英语教学并无明显变化。要实现上述三个目标, 教师的角色转变是前提。

三、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

(一) 从教师传统角色的弊端性分析。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一直遵循以教师为主的原则, 课堂教学活动基本上每个单元都包括四个部分: 热身活动, 生词解释, 课文难句分析, 课后练习。不难看出,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一个人就能够完成教学计划和任务, 学生参与机会甚少。老师站在讲台传授语言点, 对课文逐字逐句翻译, 学生在下面机械地记笔记, 课堂气氛乏味枯燥, 其直接后果就是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 更不用说到国外陌生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学习和生活。

(二) 从英语教师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中的重要性角度分析。

1.英语教学为学生在国内外听懂外教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国内合作办学项目基本上是非语言类专业, 其培养目标却是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 英语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 对外教的上课内容无法理解, 那么引进国外优秀教育资源就成了摆设。因此, 合作办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合作办学中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2.雅思或托福测试的顺利通过是出国的敲门砖。合作办学的学生在国内学习三年专业知识, 没有语言水平测试成绩, 就无法拿到签证。去英联邦国家的学生, 要通过国际英语语言水平测试IELTS (International English Testing System) , 音译为“雅思”。IELTS考试分普通培训类考试 (General Training) 和学术类考试 (Academic) 两种, 分为口试和笔试两场, 满分为9分。留学生需要参加的是第二种学术类考试。如果雅思考试能考到6.0分或以上, 就能顺利出国。TOEFL (The 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简称TOEFL) 是由美国教育测验服务社 (ETS) 举办的英语能力考试 , 全名为“检定非英语为母语者的英语能力考试”, 中文音译为“托福”。TOEFL有三种, 分别是: pbt-paper based test纸考677, cbt-computer based test机考300, ibt-internet based test网考120, 新托福满分是120分, 而学生托福成绩必须达到70分以上才能满足出国要求。所以, 雅思和托福考试可以说是他们能否顺利出国的敲门砖。

3.语言水平是学生在国外顺利完成学业的基本保障。国外对于国内的学生而言是一种完全陌生的环境, 但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 语言都是人类进行交流最基本的工具, 如果掌握的只是“哑巴英语”, 学生就会在国外举步维艰, 根本无法生活和学习。因此, 学好英语是国外顺利生活和学习的保障。

(三)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

依据语言学家克拉申 (S.D.Krashen) 的输入假说:语言习得成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丰富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二是学习者本身应具有内在的语言习得机制。学习者在自然语言环境下, 通过大量接触略高于自己现有语言水平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 按照自然语言的习得顺序, 最佳的语码输入量是“i+1“, 其中“i“指的是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 ” +1“指的是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层次。所以让学习者接触大量的语言输入是必要的, 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单语言国家, 有意识地通过听力、阅读及多媒体等各种方法获得丰富的语言输入, 是语言习得的重要途径。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为帮助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一个很好的情景语境, 从而达到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的目的。

(四) 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性角度分析。

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 高等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 加快了国际化的进程。在多媒体、信息化数字化及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 英语教学也应随之调整和改进。社会的发展要求更多具有外语语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新的历史使命 对英语教育, 尤其是英语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教师必须改变理念, 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及时转变角色。

(五) 从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的必要性角度分析。

美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萨丕尔在其文章中指出, “语言帮助我们了解社会现实“, 是”文化的符号象征“, 所以学习语言也是学习另一种文化。对于西方文化, 我们了解的非常有限甚至还掺杂着误解。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文化色彩, 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度非常重要。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在与母语是英语的外国人的交往过程中, 不至于因为文化的无知而产生语用错误。

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 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

英语教学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出国的成败, 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则是决定自己该扮演何种角色的前提。尽管中外合作办学具有国际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但在多数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中, 师资队伍陈旧, 仍旧抱着传统的教学观念, 多数教师认为教师课堂活动就是讲解课文和做课后练习, 认为让学生参加课堂活动是浪费时间, 无法如期完成教学任务, 这说明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和新的办学模式认识不清, 对英语教学是致命威胁。所以, 大学教师除了有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 还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 要在开放性、科学性、民主性、灵活性、实用性、独特性原则的指导下, 加强与他人合作, 更好更快地实现合作办学目标。

(二) 尝试教材编写,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针对合作办学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所选择的教材与普通专科或本科院校选用的英语教材应有所不同。教材是反映教学模式的载体, 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教材选择切忌过于单一, 最好围绕和体现合作办学的教学目标, 处理好外语语言基础与学以致用的关系, 以实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除了引进国外先进的教材外, 教师还应借鉴兄弟院校的教材编写经验, 并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本院学生的特点尝试自行编写教材。在编写教材中力求发挥教材的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三) 应用特色教学方法。

1.输入输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合作班的英语教学可以采用听说一体和读写一体的教学模式, 语言学家布鲁姆菲尔德认为语言不是一系列的规律, 而是人们在自然情境中产生的言语, 所以学习语言的唯一途径是观察和模仿以目的语为母语的人所说的话。语言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观察、刻意模仿、反复练习和重复记忆。 因此, 英语课程可以分为听说和读写两门课程, 听说课以听带说, 读写课以读带写, 完成输入输出过程, 强化学习效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每门课程必须保证语言输入点和输出点的相关性, 同时要慎重选择语言输入的质和量, 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使用上也要考虑学生的动机与情感因素, 适时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使用语言, 并注意提供反馈的实际和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率与效果。因此,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模式, 使用各种方法设计好每堂课。比如, 在听说第一节课开始时, 笔者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兴趣等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以便以后更好地组织教学, 这学期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 每一个单元的文章都围绕一个固定话题展开讨论、笔者会根据文章的内容, 结合实际出一道情景演练题, 让学生课后进行分组讨论和演练, 然后在课堂上花10分钟~15分钟的时间, 让各小组走上讲台大胆表演, 大家踊跃地进行讨论、质疑、辩论。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久而久之, 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听力都会大大提高。

2.营造以英语为主, 以母语为辅的教学环境。

虽说合作办学更强调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 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完全摒弃母语。许多教师认为学好英语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置身真实的语言环境中, 使用母语会对英语学习起干扰作用, 在英语课堂应禁止使用母语, 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用英语思考和交流。但近年的许多迁移研究对这种看法提出质疑, 因为母语环境的影响和学习者已经形成内在的母语能力, 使得学习者根本无法摆脱母语的影响, 母语相反在课堂上会起到调节学习者语言和认知活动的作用, 因此禁止使用母语实际上是无效的。反之, 教师应当发挥母语的帮助作用, 而不是把母语视为英语的敌人,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发现单一使用英语无法解释清楚一些语言难点时, 母语就可以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资源。很多学生的英语水平并不高, 如果坚持使用英语, 学生就会感觉云里雾里, 一片茫然, 结果只能是学生心不在焉, 老师唱独角戏。当然, 教师不应当在课堂上过度依赖母语, 母语只是用来帮助学生构建英语知识的辅助工具, 不能享有和英语同等重要的地位, 因此教师要格外留意, 适时适量地使用母语。

3.积 极开展课外活动 ,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实 用性。

单靠课堂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无法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 英语老师应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如每年一次的英语演讲比赛、英文名著表演大赛、优秀散文背诵比赛、英语话剧小品比赛、英语夏令营及每周的英语角等, 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发现自身的不足, 是一举多得、百利而无一害的。

五、结语

中外高校合作办学模式下的英语教学发展到今天仍是一个新的课题, 有待我们继续探索和讨论, 但不容置疑的是, 英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从教学观念到教学内容再到教学方法, 甚至教学活动的组织, 都应该不同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 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争取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海外生存能力的双丰收。

摘要:自我国加入WTO后, 国际的经济、科技与文化交往合作日趋活跃。中外合作办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该形式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与支持。各学校都成立了许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这些项目为想到海外求学的学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与此同时, 英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师成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能否顺利有效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教师角色,大学英语

参考文献

[1]范革新.英语教学策略与方法[M].北京:知识出版社, 2004.

[2]杨学坤.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贸易实务课案例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 2008, (37) .

[3]陈国崇.新世纪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外语界2003, (1) .

[4]文秋芳.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转变办学模式 篇2

1.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1.1职业技术人才的严重缺失和职校生源的极度匮乏 目前,我国技术工人总量求大于供,各类技术人才明显供不应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技校的招生不容乐观。许多学校每年暑假都要派出招生教师到学生家里做工作,甚至开专车接学生和家长到学校参观,先考察后报名,但仍有很多学生和家长表示没有兴趣。为完成招生计划,不少学校还出台了奖励政策,但就读学生依然很少。

1.2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基础设施跟不上,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缺乏必要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农作物优质品种的开发,试验、示范和推广等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专业师资队伍严重缺乏,大多数专业教师从学校毕业直接到职业学校任教,没有实践经验,而一些老的专业教师又无法适应新专业的教学要求,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1.3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 农村职业学校普遍成立毕业生就业专门机构,通过联合办学,与用人单位签订安置协议等办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但效果并不理想。从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看,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回乡务农比例呈下降趋势。农民基本上是“种田管温饱,致富往外跑”,职业学校许多毕业生走上外出务工经商的路子。

1.4科技培训开展难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教育部把农村教育工作的“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重中之重”。各个乡镇均兴办了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各地大力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开展乡、村两级应用技术培训,对普及农村科技知识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两基”目标的实现,目前扫除剩余青壮年文盲和脱盲巩固提高工作基本停顿,大规模的应用技术培训也无人组织,不少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已改作他用,教育资源严重流失。

2.农村职业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

2.1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人们重视普通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职业技术学校被视为二流学校。许多家长都不愿送自己的孩子进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同时,传统应试教育使许多教师、家长把与考试、分数无关的都归为不务正业,使许多学生及家长轻视职业教育。

2.2“两高”扩招的影响 近年来,国家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即通常所说的“两高”(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扩招。“两高”扩招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其中应当包括城乡职业高中的扩招。但实际上很多地方忽视了职业教育学校的扩招需求,不少地方的职业教育滑入低谷。

2.3政府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能不到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力图改变职业教育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种种弊端,试图借助市场的力量搞活职业技术教育。但是,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职业教育的所有问题,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仍需承担主要责任。尤其在财政投入方面,政府不增加甚至减少投入的做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简直是雪上加霜。中等职业教育成本一般是普通高中的2~3倍,市场无法代替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投入。职业教育实施的是专业教育,需要比普通教育有更多的设备、场地和专业技术人员,这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没有政府的高投入,职业教育很难实现专业化教育目标。据统计,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只占职教事业经费的20%左右,这种理论重视而实际忽视的做法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依然困难重重。

3.对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摆脱困境的几点建议

3.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进一步明确农村教育的目的,加大职业教育比重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思想障碍是人们追求上高中、升大学,鄙薄职业教育,认为普通教育是一流的正规教育,职业教育是二流的非正规教育。这些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必须消除,应该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两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进一步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目的,改革农村教育结构。农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各级实用人才,要改革农村教育结构,加大职业教育比重,无论是高中阶段还是义务教育阶段,都应当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在小学阶段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在中学阶段设置职业技术课程,培养适合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乡土人才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高等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培养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中高级人才。

3.2政府要适当加大对职校生教育经费的投入,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政府应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加大对职校的经费支持。鉴于许多职校的资金利用效率低,政府可以改变投入方式,根据每年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拿出应当投入的职业教育经费,在对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进行科学评估和认证的基础上从优选择,并在验收合格后直接将职业教育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投入资金的使用效效,而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将增强政府加大对职校财政支持的自信心。政府可以把行业、企业作为职校的合作伙伴,将其纳入职业教育管理的组织协调机构,以优惠政策为职校与企业合作牵线搭桥。

3.3改进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为农民学习和培训提供良好的平台 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关门办学”和“单一办学”,学校只注重对在校生的学历教育和培养,办学形式单一,这种办学形式和培养方式显然不利于农民的学习和培训,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应改进办学形式。在办学体制上,要建立健全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普教、职教、成教相互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农民终身教育和培训的体制;在办学形式上,加强对初中和高中毕业的回乡青年进行学历教育,有规划分步骤地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科技的致富领路人。同时,定期吸收农民参加专业进修,为农民开设与农业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大专专科课程,加强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在教学方式上,实行产、教、研相结合,把学校的实验场所建立在农民的试验田上,把学校已有的农业科技园区、生物科技园区建设与对农民的示范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现场指导和示范,使学校的教学实验场所也成为农民学习科学技术的园地,为农民提供一个学习、进修、培训的良好阵地。

3.4要适应市场需求 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要与市场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形式应该灵活多样,如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和制作光盘,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戶授课讲解,现场回答问题,培养科技示范户。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如家政、建设、服务、修理、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运用等,但所有内容都必须有针对性,要根据自身的特长,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使其尽快掌握1~2门实用技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3.5要多方扶持 农民职业技术培训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有效而快捷的途径,也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关心和支持。要真正从农民利益出发,为他们做好技术和信息等多项服务。农业、教育、卫生、劳动等各部门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把此项工作做好。

转变办学模式 篇3

吉林天使职业教育集团正是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吉林省第一家职业教育集团, 吉林天使集团在2007年成立之初, 就把“双本一融”确定为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双本一融”办学模式中的“双本”指课程的校本化, 教学的生本化;“一融”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课程校本化”、“教学生本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成了天使集团的基本构架。“双本一融”其运作模式是指通过对国家指定课程的调试、根植于现实需求的技能标准与评价体系的制定、精品课程建设等内容以实现。“课程校本化”;是指通过创建多元智能学习环境, “翻转课堂”教学、校本特色课程、办学理念渗透等途径,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和教材、资源支持系统, 推动学习走向建构性、情境性的形态, 彰显主体, 激发个性, 实现“教学生本化”。“一融”是通过建立“专家工作室”、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制定培养目标、技能标准以及共同评价、“三明治”式工学交替、引企入校、师资培养共建、校企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正是在“双本一融”办学理念的引领下, 形成了提升育人效应、突出办学目标、高质量创建集团化运行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 通过以下三方面得以实现。

一、办学理念, 从封闭转向开放

办学理念的开放首先体现为学校办学主体的开放。学校通过积极吸纳行业、企业、社会力量等方面共同参与办学。通过成立天使集团理事会, 出版《天使职业教育集团章程》和《天使集团报》, 把企业紧密吸纳进来, 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的热情。其次体现为学校培养模式的开放。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要体现企业和行业的充分参与, 要以学习者为中心, 初步形成了“冠名办班”、“互动介入”、“送来返去”、“校企共融开发”等集团特有的教育模式。围绕女性特色教育, 开发适合女生特点的校本教材, 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 细化教学内容模块, 为学生学习提供选择空间。在“工学结合”、“前校后厂”的教学过程中完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第三, 体现为经营方式的开放。集团化办学要面向市场, 引入市场调节机制, 优化配置集团分类资源。向下要面向初中, 搞好联合办学, 巩固生源基地;向上要面向高校, 在集团的框架内和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进行“中高职一体化”衔接, 这样就贯通了中职、高职职业教育、职前职后教育、学历非学历教育, 从而构筑终身教育体系。

二、办学体制, 从单一转向多元

办学体制的多元首先是“量身定做”式。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模的需求, 校企双方共同研讨制订培养方案, 把产业优势转变为专业优势, 把专业优势通过教学环节具体实施变为教学优势, 使教学可以根据岗位能力的新标准、新变化来确定教学主导内容和课程改革的主题,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培养创新应用型的技术人才, 使企业能从学校优先引进优质毕业生。这种培养模式最终形成了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有利格局。其次是“服务区域”式。职业教育集团应大力服务区域经济, 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人才支持。天使集团利用自己雄厚的办学资源, 免费为城市下岗职工和农民工提供培训。2012年暑期为城市下岗职工和农民免费培训服装裁剪、美容美发设计等技能, 培训人员为100名。2013年暑期为城市下岗职工和农民免费培训幼儿教师和育婴师, 培训人数为100名, 2014年暑期, 又培训100名月嫂。这样集团既服务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建设, 又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智力支持。第三是“校企共享”式。集团的服装专业与吉林市李蔓服装设计有限公司通过股分制方式共同组建了吉林市天秀服装设计制作中心, 公司打造的“天秀”、“城里布衣”服装品牌正被授予“江城人喜爱”的消费品牌。与吉林市坤宇服装厂共同研发的“金益威达”服装品牌荣获“吉林省驰名商标”称号。天秀服装设计中心将其生产线作为学生的实训、实习基地, 扩大了生产及学生实习实训资源, 企业的生产能力大大提升, 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中提高了技能。

三、办学定位, 从层次转向类型

天使集团在办学定位上首先突出女性办学特色。作为东北三省唯一的一所女子学校, 集团始终把培养“秀外慧中, 智德婵媛”的女性人才当成办学的追求目标, 形成了“智慧女性、职业女性、诚信女性、高雅女性、通才女性、幸福女性”的育人标准。在学生教育上, 立足于职业学校女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着力解决女性专门人才培养的瓶颈, 以读懂学生心理开始, 从走进学生心灵入手, 树立“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培养”的全新育人理念, 创设教育情境, 让学生在特殊设计的活动场景中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升华, 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其次, 成立女性研究中心, 搭建女性教育研究平台。形成“二建四构”的女性教育体系。“二建”是指建立女性信息资料库, 建立女性图书阅览室;“四构”是指构建女性特色德育培养体系, 构建女性特色教学培养体系, 构建女性特色文化培植体系, 构建女性特色培训体系。举办女性高峰论坛, 出版女性特色校本教材, 为妇女干部及职业女性提供系列培训。第三、实现教室革命, 创办“教、学、做”合一的实训模式。教室与实训室对应, 教学楼、实训楼一体化, 学生教室创设实操环境, 从而实现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

几年来的办学实践证明, 集团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其优势在于可以集中行业教育资源, 培养企业急需人才, 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的热情, 从而实现教育与企业发展的有效对接, 最终达到校企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王福利.女子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C]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2年.

转变办学模式 篇4

关键词:规范 契机 理念

一、转变学生心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学。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课前让学生充分的自学质疑,课堂上给予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只作精讲点拨,做到只讲学生不会的内容,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质疑、合作交流去获取知识,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么枯燥、乏味,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二、转变老师的心态,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

在教学中,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许刚开始时很难,也不是得心应手,但是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会取得成绩,就一定会得到满意的效果。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规范办学行为的不断落实,我们必须转变教育理念,让学生在自主质疑、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关注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的影响扩大 篇5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不仅是形式上的、地域范围的扩大,也可以是理念、模式、经验的示范和辐射。现在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除了体量、规模的扩大外,更要关注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的影响扩大。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的示范和辐射,也是一种扩大,它不是带动了一所学校,而是带动了一批学校。

虽然我校不是校长培养基地,但是,我校也有其他校长进修和挂职锻炼。复旦大学对中学的影响,更多的是无形的影响。复旦大学的著名学者都来我校讲过学,我校还有流动的队伍。学校之间应该交流、沟通、开放。这样的沟通可能激发起火花。“一校三区”也可以有三位校长,不在乎形式,在乎的是内涵,一人兼三所学校校长也可以讲完全是对的。

转变办学模式 篇6

关键词:政校合作,应用型,中职,办学模式

应用型地方中职院校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社会三大基本职能, 其所蕴涵的对“政校合作”的内在需求构成了“政校合作”的内在动力要素。这些动力要素与应用型地方中职院校由生存压力和发展困境产生的外部动力要素共同作用, 通过动力机制的构建与创新, 形成“政校合作”的动力。政校合作办学模式, 是新时期应用型地方中职学校结合应对时代发展的客观实际需求而实现办学模式创新的结果。将学校教学与政府支出、区域发展以及面向市场办学理念相结合, 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进而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实现政府、学校以及企业的三方共赢。总体来讲, 政校合作构建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是政府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也是中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投身高技能人才体系建设的理智选择。基地建设应明确自身功能定位及政、校、企三者主体职能, 要把握好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现实性与前瞻性,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问题, 处理好公共实训基地与院校培训基地的关系。

一、政校合作办学模式内涵

政校合作模式下, 一方面明确并提升了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另一方面也明确并加强了政府在中职院校办学过程当中的管理与指导地位及责任。政府通过政策法规、行政指导等对学校进行间接管理与指导。具体来讲, 政校合作办学模式是一个整体的、全面的框架体系, 其中包含“校企合一、产学一体”这样的新型且有效的办学体系。将学院教学与市场需求与变化相结合, 实现地方性中职学校专业建设与市场及行业对接。

二、办学模式分析

(一) 政校分析是政校合作的前提

相较于传统的政校关系, 现如今我们所致力于推进的政校合作当中政府与学校之间是一种新型的关系, 并不再是强势政府与弱势学校之间所形成的不对等关系。现阶段,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 其需要注重并改进对教育公共事务的关系水平, 真正做到以高品质的公共教育服务来推动教育的进步。政府应基于社会、经济以及公众的需求, 重新构建管理教育事务的权利模式, 将原来的直接主导转变为间接管理, 由原来的粗放式管理转变为细致管理, 通过寻求社会当中能够调动和利用的力量来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二) 政府与学校的互惠互利

作为“政校合作”的主导着和推动者, 政府在此过程当中仍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决定了制度创新的方向与路径。总的来说, 政校合作过程当中, 政府应凸显行政职能的公共性以及公益性, 构建政府与学校互惠互利的发展模式。具体来讲, 互惠互利模式对政府角色定位为合作的引领者与主导者, 通过宏观的指导和服务, 追求与应用型地方中职学校合理追求的价值理念引导之下, 制定行之有效的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政策。应用型地方中职院校的发展应始终着眼于区域经济及社会, 明确自身在政校合作当中的主体地位,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三) 政校合作推进校企合作

在“政校合作”框架之下, 我们应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发掘并整合区域资源, 集约资金投入, 优化教育资源, 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具体来讲, 应加强政府、应用型地方中职院校以及企业的多维协作。具体来讲, 校企合作可基于本地区发展实际, 创建“订单式”办学模式, 基于企业的要求以及相关专业的行业标准, 由学校与企业联合制订职业教育样式。其中, 将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结合, 学校与企业共同致力于人才的培养, 企业在其中可基于市场及岗位需求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训, 进而在学生毕业之后直接进入企业为企业服务。这样, 学校与企业构建起密不可分的合作关系, 而地方政府在其中则起到桥梁的作用, 组织引导双方进行长期、有效的合作。

三、综述

政校合作是国家一直鼓励和提倡的培训方式, 政府掌握丰富的行业资源, 学校享有优质的教学资源, 双方优势互享, 能够形成共赢的局面, 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政校合作为平台, 整合政校双方参与文化建设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 明确政校合作的原则和途径, 解决政校合作模式下的区域文化建设中可能出现的文化侵蚀问题, 提高区域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探索新时期推动区域文化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刘金存.地方高校的基本职能与“政校合作”动力要素[J].江苏高教, 2011 (6) .

转变办学模式 篇7

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

在职业教育集团化背景下,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把企业用工与学校育人紧密结合,在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有机地融合了校企之间的资源,实现了学生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提高了职业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加入职教集团,对于职业学校的发展有极大的益处,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职教办学的针对性,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另外,加入职教集团,学校还可以通过企业获取更多的行业最新信息,加强对外交流与沟通,不仅信息接收范围扩大了,学校在本行业的知名度也获得了普遍提升。此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学生在学校就可以接受职业理念,提升职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尽早进入职业角色。同时,企业也可以获得职业学校有效的智力支持,企业通过“订单培养”,稳定了劳动力的来源,企业也可以将人才需求反馈给学校,职业教育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调整专业布局,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并根据市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对企业来说,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既可以解决职工入职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的问题,还可以与学校联合研发新产品,利用学校资源搞科研,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提升办学水平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可以有效地阻止恶性竞争,不仅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还有利于将职业教育做大做强。职业教育集团化可以给学校带来连锁互动,立体交融、特色各异的地域优势,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还有利于优化教师结构、精选骨干教师。教师作为社会资源,在职业教育集团化背景下,能为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职业教育集团化背景下,教师不仅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理论功底,同时还可以提高实操能力,做到“上讲台授课,下车间指导”。通过校际合作,以强带弱,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化优势,还可以不断扩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规模。集团中的每个学校都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共存共赢,共同进步,不仅可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还可以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为建设良好的职教体系奠定基础。

二、“政府主导、校企合作、集团办学”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确立外部支撑机制,科学引导职教集团化办学

作为职教集团化办学的主导者,政府应该对职教集团化办学做出更具体、更明确的规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职教集团组织形式、运行方式等。同时严格把控职教集团化办学的“门槛”,科学评估职教集团化办学的质量。以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的办学机制为主体,落实政府责任,强化部门协调职能,深化办学模式改革,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政府还应该发挥统筹兼顾、引导推进的作用,以行业为依托,高效而公平地配置职教资源,科学引导职业教育集团化,促进中职、高职相衔接,改变职教资源条块分割的现状。在科学引导的前提下,给予职教集团更多的自主权,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开放性,加快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推动职教集团的有序发展。另外,政府还要针对职教集团化办学增加财政投入力度,借助国家财政扶持有特色的职教集团,对办学出色的职教集团要优先投入经费,同时建立多元化的财政投入体系,面向广大社会募资,鼓励企业加入职教集团,设立投资风险分担机制,科学引导职教集团化办学,有效保障投资风险。

(二)加强校企合作、推动集团办学模式的创新

企业参与职教集团,经济利益是最佳动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首先要提高企业的人员素质。通过对职业学校较低的投入,不仅可以得到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同时还可以享受较为低廉的人力资源培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所以,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是最直接的反应。所以,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要做到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着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以换取企业的实习就业机会,赢得企业的资金支持。另外,推动办学模式的创新,还必须因地、因时制宜,不断引进创新机制,优化整合办学资源,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成立由学校牵头、行业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推动集团办学模式的创新。同时,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促进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的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的创新。以领导班子建设为保障,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综上所述,“政府主导、校企合作、集团办学”办学模式不仅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该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职业院校办学模式思考 篇8

关键词:职业院校,布局结构,办学模式

一、我国职业院校教学模式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 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力军, 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热点。截止2005年, 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091所, 高职 (专科) 在校生713万人。高职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应如何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需要, 由传统办学模式向现代办学模式转变, 加快办学模式的创新, 已成为全国高职院校共同探讨的重大课题。

我国的“多阶段周期循环教学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工学结合模式”等, 其中“工学结合模式”是当前大家比较认可的, 能够有比较好地操作的教学模式。

高职教学模式的创新, 除重点考虑教学模式是课程观、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及其评价体系等几方面外, 还应注意以下内容: (一) 高职教学模式的构建应有利于降低办学成本, 提高办学效益和效率; (二) 教学模式中应注意优化专业设置和学校专业结构优化; (三) 整个教学模式要有利于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 教学模式要具有可操作性。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对应用型人才的规格要求发生变化, 必将对教学模式提出新要求。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必须在内容、结构和指导思想诸方面创新。现在不少职业学校依然是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对逐步形成共识的工学结合模式如何才能更好地在办学实际中实现好, 学校感到比较困惑。特别是苦于工学结合模式的实现条件上学校往往力不从心。

二、职业院校在办学模式选择过程中应该考虑的情况

办学模式涉及很多方面, 以下主要从办学主体、办学专业结构、厂学合作方式几方面从宏观布局结构上说明办学模式对工学结合等的教学模式实现的影响。

(一) 在办学主体方面——行业办学模式。

职业院校办学应该充分考虑地区行业背景。职业院校实训课程的开设需要专业领域的行业作为支持。有的学校所在地区没有相关的企业, 无疑会给实训带来很多不方便。学生日常学习环境没有相应的职业氛围, 异地实训还会增加成本。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在发展初期, 政府应该主导学校的布局上完全能够有所掌握。在设置学校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办学如何和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过去的行业办学模式在职业教育领域是一种好的模式, 能够对开展工学结合提供很好的条件。这样的模式有利于整合行业资源实现行业与学校互动。学校与行业相互熟悉深度了解, 相互影响, 学生对行业企业的真切了解, 可以获得大量的行业信息和受职业氛围的熏陶, 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感悟能力。

(二) 办学专业结构方面——单科 (群) 办学模式。

职业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以单科或与单科相关性很强的相近学科群 (职业或工作岗位群) 为基本的选择模式。现在高等学校有一种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这是对历史上院系调整的一种矫正, 对一些研究型大学来说是应该的, 但也有不少学校有矫枉过正的情况, 引起了社会的反思。对一些历史上建设的单科性学校的特色应该认真总结推广。对那些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办好单科性学校是很有必要的。职业学校应该主推单科性办学的模式, 政府应该主导职业学校的布局结构调整。各地应该针对当地的产业现状和学校专业情况合并同类项, 把相关专业聚合在一个学校。对资源的整合利用, 设备设施的使用效率会提高, 也能够更好地和行业对接开展产学合作, 对学校集中力量做大做强相应专业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 厂学合作方式上——校企一体化模式。

在有条件的地区、企业、学校可以探索校企合一的模式, 在现实办学模式上类似于企业的职工大学、技工学校, 也类似于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模式。现在的企业办的职工大学和技工学校有的已经萎缩, 有的已经转制。他们在办学历史上的很多经验值得职业教育学校总结。尤其是医科院校办的附属医院的模式也是很好的借鉴。笔者在2006年在全国学校教育创新论坛上了解到,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当地的陶瓷行业办学很有成效。学校收购了当地的部分陶瓷企业, 把企业办得红红火火, 学校也发展壮大了, 学生的实训工作也能够真实有效地开展。这种模式也可以是企业办学校, 民办学校大多采用这样的模式, 同时为企业的发展培养了实用人才;这样的模式也可以是学校自己办企业采用引进来或走出去的多种办法来实现。

三、建议与设想

现在职业教育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 国家教育主管机关应该在布局结构和办学模式上把关。从时间空间和学校发展状况上看是可行的。不管什么样的教育形式总的来讲都是公益事业, 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的主体也是政府主办的。政府应该在学校的设置和建设中起主导作用, 政府也能够起主导作用。

(一) 把好新学校设置关。

办与当地优势产业有关的学校, 把职业学校建立在当地的产业要求基础上。这样办学才能利用社会资源, 提高办学效益, 保证办学质量,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 应该对现有学校进行适当的合并同类项和重新组合。

对历史上形成的多科性职业院校学校应该尽快在学校正处于扩张时期进行重组。由于历史的原因高等职业学校多由原来的职工大学、成人高等学校、重点中等专业学校转制升格而来。除了职工大学和部分中等专业学校原来以单科为主外, 成人高校和部分专科学校多是多科性的。专业多分散, 专业多而不大不强, 发展中实训设施投入大效益不高, 不利于把专业群做大做强, 不利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正在进行。学校组织教学也会分散精力, 每个学科的师资人数少不能够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难以形成办学的合力。

政府主管部门把应该做能够做的方面做好, 把应该由学校和企业以及市场自主方面交由相应的主体去发挥, 形成政府、企业和学校相得益彰的局面。这样职业教育就有一个布局结构合理的职业教育模式体系, 发挥好职业教育本身的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职业教育一定要利用好各种资源, 在服务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邓泽民, 陈庆合, 郭化林, 刘文卿, 侯金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与创新研究.职教论坛, 2002 (20) ;

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办学模式 篇9

一、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实现四个链接

一是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链接。企业根据发展和生产状况定期向学校提出用工计划, 学校汇总各企业用工情况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 确定招生计划, 制定招生就业章程。招生过程中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全程参与测试、面试和体检工作, 做到招生与招工结合, 毕业与就业同步, 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毕业既失业的就业问题, 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订单培养”。

二是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链接。学校根据不同企业、不同工种和不同岗位的用人标准, 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实习实训计划, 确定授课内容, 进行课程开发, 编写和修改教材, 并按照企业实际工作要求建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 实现学校理论教学和企业技能培训的优势互补。培养胜任企业工作的、爱岗敬业的高技能优秀人才。

三是实习实训与企业生产链接。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学生实习实训方案, 研究校企共管顶岗实习的教育管理体系。实施企业按照员工管理制度管理考核学生, 学校按照学生管理制度管理教育学生的顶岗实习双重管理。在实习实训过程中, 积极探索教师与师傅一体化、学生与学员一体化、作品与产品一体化、教室与车间一体化, 努力实现“做中学, 学中做, 教学做合一”。

四是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链接。学校要借鉴和吸纳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 把企业文化渗透到学校的办学理念中, 使企业管理方法和企业文化融入校园, 让学生体验不同的企业文化。如青岛海尔的“真诚到永远”等先进理念融入校园, 会在每个学生的心中留下深深地印象, 也会让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职业素养得到提升, 实现培育学校人与职业人的有效对接, 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每年新生入校, 学校就要求企业派人向学生介绍企业的历史、业绩和发展前景, 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 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就了解到企业对自己的要求,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产学一体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

产学一体办学可以促进学校围绕市场开专业, 结合专业办产业, 办好产业促专业, 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大大节省了校内实习实训教学的人、财和物, 成功破解了实践教学的难题, 彰显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一批批胜任企业工作的毕业生成为企业技术骨干, 提升了学校知名度和声誉, 又助推了高职院校更进一步发展, 形成了良性循环。作为企业可无偿接受科研成果转让, 提高经济效益, 同时减少了用人成本, 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还帮助企业解决了产品订单高峰期劳动密集型岗位人力不足的大难题, 增加了产品产量;作为学生, 受到了丰富的全面教育, 获得了团队合作的经验与成就, 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在生产过程中学会了做人, 学会了做事, 学会了共处, 学会了求知, 体验了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生产实践的过程, 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水平。产学一体有利于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 形成新的结合点, 通过联合的整体功能, 迅速将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一方面推动高职院校各学科、各专业相互渗透综合发展, 产生更多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 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推动企业技术水平全面提高, 促进产品不断进行更新换代, 从而获得任何学校和企业都无法单独取得的高效益、高收益。

三、学做一体半工半读, 促进内涵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 为祖国的经济建设服务。学做一体、半工半读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和最佳途径。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广大教师, 对学做一体、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进行了大胆探索,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积累了一定经验。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指出:“近年来, 不少地方和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注重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坚持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路子, 学校招生数量不断增加, 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取得了明显成效”。事实表明, 学做一体、半工半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倡导理论联系实践, 重在职业化训练, 强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水平。但有些学校实践教学资源有限, 实训设备不足, 无法高质量地完成学生的实习实训教学任务。通过学做一体、半工半读, 学生可以到工厂圆满完成实习实训任务,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学做一体、半工半读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农村有9亿农民, 当前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将大量的农民工进行转移, 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急需培养培训来提高。由于农村的职业教育资源匮乏, 只能选择工学结合、学做一体、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 使学校同城乡企业链接起来, 实行学校和工厂、课堂和车间、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把学校办到农民的家门口, 为农村家庭贫困孩子创造上学机会, 分期分批转移学有专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这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这样, 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同时也发展了农村职业教育。学做一体、半工半读办学, 有利于减轻学生家长经济负担, 帮助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完成学业。统计显示, 某些地区贫困生人数占到了学生总人数的20%。在学做一体、半工半读办学模式下, 学生可以通过顶岗实习取得劳动报酬, 解决学习中的经济困难, 有效地帮助农村和城镇下岗职工家庭的贫困生完成学业。学做一体、半工半读办学, 还有利于克服学生厌学现象。由于高等学校继续扩大招生和高考人数的逐年减少, 不少在中学未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也涌入高校, 使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厌学现象比较突出。实行学做一体、半工半读办学模式, 学生变换了学习环境, 产生了新鲜感觉,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顶岗实习中获得的劳动收入, 也能增强学生求学的吸引力。两方面结合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解决了学生厌学的问题。

摘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推进工学结合, 促进内涵发展,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实际, 对新形势下“工学结合、校企一体、产学一体、学做一体”的办学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一体,产学一体,学做一体

参考文献

[1]郭丽.深化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新探索[J].科技信息, 2009.35.

上一篇:学生模块下一篇:电网供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