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成釉细胞瘤88例临床分析

2022-09-11

成釉细胞瘤为颌骨中心性上皮肿瘤, 在牙源性肿瘤中较为常见。多发生于成人, 下颌骨比上颌骨多见。本文将我院1990~2007年手术确诊的88例病人分析如下, 探讨下颌骨成釉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治疗预后。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文88例病人中, 男50例, 女38例, 年龄最大79岁, 最小8岁。

病变部位:下颌骨升支与下颌骨体交界处58例, 下颌骨体22例, 颏部8例。

病期:大多数病人是在无意中发现或在继发感染后经X线检查才发现, 因此病期长短不一本文统计, 最短者为2个月, 最长者31年, 平均15年7个月。

X线表现:多囊者60例, 单囊者28例, 蜂窝状者10例。病区牙根吸收者68例, 囊腔内含牙者30例。

本文对88例患成釉细胞瘤的患者均采用了肿瘤切除一期整复术的手术治疗。其中自体肋骨移植的38例, 髂骨移植的20例, 保留下颌骨下缘肿瘤切除的18例, 单纯肿瘤切除12例。

1.2 随访结果

本文58例行造釉细胞瘤和颌骨切除及即刻行肋骨或髂骨移植整复术, 术后无一例复发。18例行保留下颌骨下缘或下颌骨升支后缘的颌骨矩形切除术, 术后3例复发, 12例单纯行肿瘤切除的术后5例复发。

2 讨论

2.1 成釉细胞瘤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征

成釉细胞瘤的发病率有一定区域性和种族差异。欧美国家文献报导, 成釉细胞瘤占颌骨囊肿和肿瘤的0.14%~1%, 占牙源性肿瘤的20%[1]。国内有报导是占口腔颌面部肿瘤35%, 占牙源性肿瘤的63.2%。

成釉细胞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通常发生于20~50岁年龄组, 以20~29岁为高发, 肿瘤80%发生于下颌骨, 在下颌骨者70%发生磨牙区和下颌升支区, 30%发生于下颌体部和颏部。80%的病例以颌面部肿胀畸形为第一就诊原因。40%的病例以患区疼痛和牙齿有异常感觉为主诉, 但疼痛原因并非肿瘤本身, 而是继发感染所致。以致临床上有时误诊为颌骨骨髓炎或面部间隙感染等。因此有1/3的病例是由X线检查发现的。

2.2 诊断

成釉细胞瘤的术前诊断、术中诊断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 故术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和完善有关检查。

颌骨的X线检查:成釉细胞瘤多数呈囊性, 在大的囊腔周围有无数的小子囊, 囊腔大小悬殊, 边界清楚, 部分边缘不整齐, 呈波浪状或切迹状。受累的牙根呈锯齿状, 单房性造釉细胞瘤边缘呈分叶状, 有压迹和局灶性硬化, 腔内可含牙齿。

CT, 尤其是下颌骨三维重建CT, 在诊断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方面可分辨出在普通X线片上不能显示的肿瘤是囊性还是实质性以及肿瘤的实际范围等。

穿刺检查:此方法简单易行, 是一种比较可靠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方法。成釉细胞瘤的囊液呈褐色, 一般无脱落上皮细胞的黄白色角蛋白物质, 蛋白总量高于牙源性囊肿。成釉细胞瘤蛋白总量为48.6g/100m L, 牙源性角化囊肿的蛋白总量为2.9g/100m L[2]。

组织病理学检查:切取活检时取材部位不能局限于表面, 以防假阴性, 粘膜及皮肤完整者, 可在骨质薄弱处切取组织活检。目前多数学者主张作术中快速冰冻病理, 比术前组织病理更具优越性。

2.3 治疗

成釉细胞瘤的治疗主要采取手术方法。手术分保守和根治性2种方法。即肿瘤刮治术、肿瘤及部分颌骨切除术。单纯刮治术的复发率较高, 高者达91%, 最低为12%, 复发原因就是手术未能彻底。本文行单纯刮治手术治疗的复发率为35%, 复发时间以术后1~5年为多。

由于造釉细胞瘤刮治术后的复发率较高, 目前多主张行根治性手术, 根治性手术治疗时应将肿瘤、侵及的颌骨 (骨质菲薄或已骨质破坏者应连同骨膜和部分软组织) 一并切除, 以保切缘阴性, 防止复发。在颌骨切除过程中, 对肿瘤范围较小的病例可做保留下颌骨下缘或下颌骨升支后缘的颌骨矩形切除术, 但手术切除范围至少包括0.5cm正常骨组织, 这样既可达到肿瘤根治的目的, 又可维持患者面容和功能。

下颌骨部分切除后, 多采用立即植骨, 如口腔有继发感染或软组织不够时, 可选用血管吻合, 血循重建的组织移植术, 或用克氏钢针以及其他生物材料如钛板固定残端, 以保持缺隙, 后期在行植骨手术[3]。如有恶变, 应按恶性肿瘤手术原则处理。

摘要:目的探讨成釉细胞瘤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确诊依据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本文将我院1990~2007年手术确诊的88例下颌骨成釉细胞瘤的病人进行了分析总结。通过对临床检查、诊断、治疗情况的分析, 说明下颌骨成釉细胞瘤临床表现多样、保守治疗易复发。结论临床诊断为成釉细胞瘤的病人检查要完善, 诊断最终要依靠病理, 应行根治性手术治疗。

关键词:成釉细胞瘤,确定诊断,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Tsaknis PJ.JOral surg[J].1980, 38:336.

[2] 寧守城.造釉细胞瘤的研究进展[J].1981, 8 (4) :207.

[2]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