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研究

2024-05-02

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研究(精选十篇)

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研究 篇1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的研究进展

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一直重视实践教学, 早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各国的地理教育除普遍重视乡土地理和环境地理教育外, 对地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也极为重视, 尤其对技能、智能和各种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较多。当今国外地理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是重视学生课内和野外实践能力的培养。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强调在教学中多引入地理观察和地理实践活动。目前, 国际地理课程标准有以下共同特点: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兴趣和个体发展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地理技能、实践能力及地理素养;鼓励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上实现创新等。世界各国都广泛开展地理课程实践活动教学, 如日本1999年颁布的《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活动纲要》, 规定中小学必须兑现“综合实践学习时间”, 要求设计和实施“基于地理课题的探究学习活动”和“体验性学习活动”;美国的中小学在地理教学中都实施了“设计学习 (project learning or desinglearning) ”和“应用学习 (plied learning) ”方式;法国在中小学地理教学中实施了“动手做 (hands-on) ”教育理念。由此可见, 在地理学科中利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己成为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综上研究, 国外地理实践活动不仅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其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课堂演示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课堂演示活动的方法主要有地理演示法、地理实验法等, 课外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地理观测法、地理制作法、地理实验法、地理参观调查法、地理野外考察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的,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突显地理特色。

2.国内研究进展

在我国, 对活动教学有较早研究的是陶行知和陈鹤琴。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法曾对我国的活动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反复强调“行是知之终, 知是行之成”, 在教学活动上十分重视“做”。陈鹤琴是我国近代活动教育家之一, 提倡“活”教育, 他的指导思想是“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教他自己做”“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等等。在我国有关地理实践活动的研究中, 把地理实践活动按不同划分标准分成了不同类型, 如周振玲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定位与方案设计》一文中按实践活动开展的地域环境可划分为校内与校外、城市与乡村。按照实践活动的特点可划分为实验观测型、考察调查型、娱乐表演型、宣传竞赛型, 以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活动内容划分为家庭环境类、校园环境类、人文环境类、自然环境类等。吴建新在《高中地理活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一文中按活动内容划分为论辩型、观察型、实验型、调查型等。杨春兰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设置评议》一文中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活动建议”涉及的活动内容、形式及特点等的要求将活动划分为资料搜集类、实践操作类、语言表达类、图表类、应用信息技术类五种。梁晓玲在《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课教学探析》一文中按活动形式划分为考察型、调查型、探索型、小型演讲会或辩论会。李长志在《新教材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活动类型》一文中将活动划分为探究型、实践型、交流型、竞赛型、辩论型、展示型。李端蓉在《新课程下中学地理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讨》一文中将活动分为动手操作类、语言交流类、观察考察类和综合研究类等。曾宪洪在《“活动”的应用和教学设计》中将活动分为思考性活动、实践性活动、探究性活动三种。

通过归纳发现, 在不同的划分依据指导下, 地理实践活动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许多研究者都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对地理实践活动进行划分。

二、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

近年来, 我国一些学者及教学一线的教师, 对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并且研究涉及的领域广泛, 如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部门组织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项目“研究与制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研究。尽管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十分丰富, 但在实际教学中, 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引入实践活动课程教学, 有些学校甚至从未开展过实践活动课程。综上所述, 国内关于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十分丰富, 而这种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进一步发展。如何通过实践活动教学, 引导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是否能借助实践活动教学, 建立一种可操作性的实践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究, 加强交流合作等, 这些都是今后地理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研究 篇2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一般都是围绕某某“主题”进行教学活动的,活动“主题”一般都是由“问题”转化来的。“问题”是如何转化为“主题”的,按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问题”是要通过:“选择问题”——“确定主题”的两个基本环节才能转化为“主题”。

一、“选择问题”是“确定主题”的基本前提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是:“确定目标——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选择问题——确定主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总结评价——拓展延伸……。”按照这一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发现问题”教学活动完成后,学生在教师在的指导下会发现许多“问题”,在这些“问题”中,什么样的“问题”都有。面对这种情况,把学生发现的所有“问题”都作为活动“主题”进行研究活动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按照课题研究的一般规律,必然面临一个在所有“问题”中选择一个首先要研究的“问题”的任务,“选择问题”是在教师个体或集体的指导下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在发现的所有问题中选择一个首先需要研究问题的过程。选择问题是对发现的各种问题用某种标准和方法进行比较,是研究各种问题之间关系的过程,是对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类排队,是为了“确定主题”提供依据。

所以,“选择问题”是“确定主题”的基本前提。

二、“确定主题”是实现“问题”向“主题”转化的关键

在进行完“选择问题”的研究活动后,已经把“发现问题”研究活动中发现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分类排队,选择了首先要研究的“问题”,这个首先要进行研究的“问题”是否就可以直接作为活动“主题”呢?把“问题”直接当多活动“主题”的大有人在,这我们可以在网上随便就能查到;也有的教师在探讨“问题”向“主题”(“课题”的转化问题,比如《上海教育科研》2001年第5期郑晓萍在《从“问题”到“课题”》一文中认为,要经过“加工问题”(完善问题的陈述;对问题归类后确定课题。

1、完善问题的陈述。教师指出课题陈述的一般规则:(1问题的陈述必须能为研究指明足够明确的焦点和方向,人们从题目中可以立刻了解到你所要研究的焦点是什么,你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2陈述应该简洁明了,并确定研究活动的关键内容。

(3陈述问题可以采用叙述或描述的形式,也可采用问题的形式。例,原陈述:水质对鱼类的影响

再陈述:不同水质对鲫鱼影响的实验研究(使研究内容集中化 问题式的陈述:不同水质是如何影响鲫鱼的? 在课题的陈述中,一般采用叙述的形式,根据有关学者的建议,常见课题在名称中应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如“不同水质对鲫鱼影响的实验研究”,研究对象是鲫鱼,研究问题是不同水质的影响,研究的方法是实验法。但对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以没必要提这么高的要求,只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或研究方向就可以了。

技能学习从模仿开始,学生通过模仿明确了陈述要求,经过讨论,对以上的问题形成了如下的陈述格式:(1×××对×××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农药对柑桔糖分的影响土壤酸碱度对植物的影响N肥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小白鼠条件反射的实验研究不同花土配制及功效的实验研究。

(2我看×××(×××面面观(×××之我见(关于×××的思考(×××探讨(×××的分析

我看白色污染森林作用面面观果树嫁接之我见关于近视眼不断增多的思考臭氧产生的原因探讨杂交水稻产量提高的原因分析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3浅谈×××(对×××的几点看法(关于×××的几点认识

浅谈右脑的开发对植物应激性几点看法关于核辐射对生物影响的几点认识关于雪崩成因的几点

认识

(4关于×××的研究综述 关于克隆技术的研究综述(5×××与×××

农药与病虫害黑发与白发手臂的顺转与逆转(6×××调查研究

本地大气污染的污染情况调查研究(7×××的测定

尿液中尿素含量的测定人类血型的测定(8×××如何×××

蚂蚁如何建巢蜻蜓幼虫如何发育(9×××研究

前溪河水质的分析与对策研究茉莉花香的来源研究一般草药的辨识与功效研究人体内寄生虫的种类与危害性研究

(10×××的培植

木耳菜食用与欣赏分型培植(11×××的设计 鞋的除臭装置的设计

2、对问题归类。

陈述了问题的名称后,我们就对问题进行归类,因为这将有利于确定哪些题目能转化成研究题目以及转化成怎样的题目,归类主要从以下两个维度着手:(1从课题的研究内容归类,有: 事实性问题: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如森林作用面面观;关于人体内寄生虫的种类与危害姓研究等。

分析性问题: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如关于近视眼不断增多的思考;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等。

应用性问题:主要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如木耳菜食用与欣赏分型培植;鞋的除臭装置的设计。

(2从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归类,有: 读书报告类:主要以文献法获取信息,然后汇编成文,如关于克隆技术的研究综述;关于核辐射对生物影响的几点认识。

社会调查类:通过调查法获取信息,如本地大气污染的污染情况调查研究。观察记录类:针对自然现象,不改变条件,坚持以观察法进行观察和记录,如蚂蚁如何建巢;蜻蜓幼虫如何发育。

参观访谈类:以参观访谈法,通过参观一些特殊场所,与相关的人员进行访谈从而获取相关信息。如我看白色污染。

实验研究类:通过改变受控条件进行实验,从而获取相关信息,如小白鼠条件反射的实验研究;土壤酸碱度对植物的影响。

创新设计类:根据所学知识和自身积累的经验进行创新设计,如鞋的除臭装置的设计;木耳菜食用与欣赏分型培植。

说明了以上的分类项目后,同学们一起进行讨论,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通过这一活动,使同学大致明白问题研究的方法和目的。当然有的问题的分类可能不是很单一,比较综合,如“前溪河水质的分析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方法就包含:文献资料的查阅、水质测定的实验研究、两岸居民的调查、市环保局防疫站的访谈、解决对策的设计等,虽然在分类时很难有定论,但分类毕竟只是研究前的一种分析,借助分析可以使学生了解课题研究的着手点以及问题解决的多向性,只要课题有可行性,是不影响其后续研究进行的。”

但是,我这里所说的“确定主题”的含义和其他人的做法是不同的。按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关于“确定主题”的定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选择的首先要研究的某一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的过程,这里的主题实质上就是学生要研究的课题。确定主题就是对所选择的问题的答案的一种猜测,是一种假说。

在“确定主题”的过程中,如果是初中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要经过学习什么是“主题”、“确定主题”、“课题”、“解说”的概念后,了解“主题”的基本标准,再经过论证后才能最后确定主题。如果是小学生,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猜测“问题”的答案后,经过讨论就可以确定主题了。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研究 篇3

摘要:地理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实用性,这决定了地理教学要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实践活动教学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动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更好地发展实践活动教学,本文主要研究了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等问题。

关键词:实践活动教学;初中地理;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69-02

虽然教育改革已经开始实行,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消失,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在课堂中大部分老师老师依然按照课本内容教授,没有实践活动。针对目前的状况,加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很有必要。实践活动教学也是提高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途径。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

在实践活动教学时,要融合学生日常所见的有关地理知识,如地理现象、一些景观。对于所需时间比较长的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可以划分为多节课时间进行。比如在讲授地区降雨量变化时,在安排实践活动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注意本地的降雨量和时间,从中总结规律。

通过与实际相结合,让实践活动教学去解决地理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和自主探究能力。所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根据当地的地理特色,选择相关联的地理知识进行实践活动教学,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1.设计目的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包含多个方面内容,如设立情景、提出问题、思考分析问题,对问题的深入研究等,过程很复杂。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散思维、培养兴趣,同时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化,教学课堂更加活跃。

2.设计原则

第一,要把整体思路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整体思路就是在贯穿在实践活动教学中的设计要旨深刻,思维宽阔,有充足的想象空间。具体实践就是实践过程简单明了,便于学生完成。强调立意深远,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勇于突破和创新。

观察活动、操作和语言表达活动这三方便是促进学生智力形成的主要因素。其中,观察活动和操作活动是智力技能的奠基石,更高一层次的发展是语言表达能力,开始由外部发展转向内部发展。智力技能是分阶段形成的。每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中的整体思路有着指引方向的作用,确保智力技能向正确方向发展。具体实践是实施活动教学的基础,促进学生智力逐步发展。此设计原则能发挥最大作用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比如,在学习长江的开发时,可设计三峡工程探讨活动,就其中的利弊问题进行辩论,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各小组成员自主探索,积极讨论。教师可适时点拨,指导和协调学生。由这种实践活动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三峡工程的相关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第二,要把多角度和小难度相融合。问题的设计是多角度的,还可以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活动问题的设计可以有一定的难度梯度。设计的每步活动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如学生年龄段问题,个体差异。所以要注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协调,合作与分工。如制作一份不同地域国家经济水平的手抄报,可指导学生从工业、服务业、农业等行业分析比较。不同学生负责不同板块进行搜集资料,还可以选取某个特定地区国家作详细讨论,加深对区域地理知识的了解。多角度和小难度的设计原则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能够很好地见到成效。

三、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方案

对于地理实践活动,要与课本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活动形式。如游戏类、讨论类、搜索类、辩论探讨、海报形式等不同的活动类型。这也需要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去安排不同形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在讲授知识的基础上,也使得学生全面发展,促进课堂的积极性,落实了实践活动教学。

不同的活动类型表现形式不同。讨论活动是以小组教学,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为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把地理知识融合在交流问题中,同时要注意讨论的时间,适时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作用。动手活动是以发展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为目的的活动。在制作中发挥创造能力。动手内容有地理教学模型、制作图表,绘制地区图形等。

游戏类活动主要为竞赛方面,旨在提高学生反应能力,对知识的熟记能力,以及准确度。这种游戏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在赛前制定好游戏规则,结束时做出评价,给予表扬和鼓励。教师在开展此类实践教学活动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跃气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实践活动把地理知识融入到学习中。

合作和交流是这些活动进行的基础。学生之间、老师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能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能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

四、小结

通过对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研究,将地理课程改革的目标贯彻其中,增加了教学的探究性内容,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寻求真理,在探讨中学习知识。除了达到新课标的教学标准,实践活动教学融合了地理学科的实用性特色,做到了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金绮安.让地理课堂生动起来的活动教学模式浅析[J].速读(中旬),2015,(6):185-185.

[2]王昌达.试论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教学理论和实施[J].高考,2015,(7):77-77.

中职数学活动教学研究与实践 篇4

具体化原则———“活”化数学:结合学生的实践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的特点,采用演示操作等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把数学变“活”,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的距离。

启发性原则———“动”化数学: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将静止的知识演绎成一个动态生成。在知识演变的每个环节,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体验者,更是推动者和创造者,学生对知识演变的过程了如指掌,对种种可能都做出过猜想、否定、实践、反思。

趣味性原则———“乐”化数学:把竞赛机制加入其中 ,把教学内容编排成相关竞赛的环节,在“乐”化数学的同时,及时真实地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安排教学。在竞赛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也找到了差距,便于及时矫正。

情景性原则———“强”化数学: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关专业联系起来。在课堂情境的创设中, 教师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浸入情景中,成为其中的主角,设身处地地思考其中的问题。

二、中职数学活动教学策略

(一)我比你猜———化抽象为形象

针对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的图像性质等,采用活动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学难点还原成形象的演示,把数学变“活”,呈现给学生,唤起学生的直观体验,消除距离感。同时借助教具的演示或者软件的操作等,把重难点具体形象化,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建构,让学生在演示实践中突破难点。为了实现化抽象为形象,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手脑共用、转化难点 : 教师在备课时 , 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 这样才能预知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即本节课的难点,提前思考采用什么方法把这些问题解决好。

2.实践演练、落实难点 : 教师以操作简便的活动为载体 ,根据学生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结构,便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在演示过程中要遵循思维的发展, 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从观察—猜想—实践—总结。

(二)超级变变变 ———提分数为能力

不是直接把数学思想、方法告诉学生,让学生会用、善用,而是将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抛给学生, 在教师的步步启发下,让学生思考问题发现方法、由点及面的总结思想,然后实践、运用所总结的数学思想方法。为顺利内化学生能力,可运用如下方法。

1.细化分解、层层递进 :教师要细化问题 ,把它步步分解 ,设置成可以解决的小问题,把发生、发展的节点和相应的知识点都拆成一个个难度较低的问题, 一步步启发提示学生有梯度完成任务,降低独立学习的难度。

2.引导点拨、步步提升 : 活动教学是开放性教学 , 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性得以释放、思维的发散活泼得以展现,但在强调学生自主性的同时, 绝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引导、点拨,使得学生的思维活跃保持在有教学意义的区域内。

(三)比权量力———变个练为竞争

比权量力不用枯燥呆板的题海战术,而是运用个人挑战、组间竞争、班级选拔等形式,把学生的个人练习变为竞争,将整个学习过程变为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教师准确掌握了学生的情况,让学生动态高效地展示并检测自我所学,最后对展示者作点评。为做好竞争机制,需注意以下几点。

1.动态分组、公平竞争 : 为了便于竞争 , 需要把班级分为若干小组,使得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在分组中以学生的学习能力、态度、性格特征等为标准,以自主自愿为原则进行;依据学生现有的数学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及态度等, 将其分为A、B、C三类。

2.选择多样、挖掘潜力 : 根据题目可以分为必答题、抢答题、集体必答题、挑战题、纠错题、点题回答等类型,然后给每个环节起好合适的名字,比如初露锋芒、眼疾手快、心有灵犀、挑战对手、赛场点将、倒计时等。

3.评价多元、促进发展 : 采用师生共同点评的方式 , 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点评学生。对个人的评价不再使用分数而用客观具体的话语定性分析。对小组的评价要用具体的分数,定量分析。最终评选出2-3个优胜组。

活动教学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突出“活”是思维的活、方法的活,“动”是实践的动、学习的动,它使数学更生动活泼,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用学生的获得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将专业融入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感到数学是实用的、有趣的、有生命力的,最终利用活动教学把课堂变得更精彩, 让学生在学习中变得更快乐,让学生感到数学的魅力。

摘要:活动教学把课堂教学变成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基于此,本文阐述了中职数学教学设计原则,并探讨了相关教学策略,意在提高中职数学活动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研究 篇5

论证报告

大丰市大桥镇中心小学 朱玲

一、选题解读

(一)概念的界定:

1、综合:一是指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是指把数学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2、实践活动:是指学生立足于教本、校本和学生实际的,脑、口、眼、耳、手、脚等多个器官参与的学科领域内的实践活动。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不能套用老办法,靠简单的模仿去解决。

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主要任务的一种学习活动。应该区别于一般的数学课外活动,是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常常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其他数学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联系的一种活动。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课标对实践与综合运用知识有更高要求

新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小学数学新课标2011版》指出:数学教学应结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多样化的、有趣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积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2、数学实践与综合活动课受到老师广泛关注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有不少同事反映,实践与综合应用这部分的内容难教,对于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很难把握,即使能勉强把课上下来,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课堂不活跃,课堂教学效率不尽人意。平常的教学中还存在重知识,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而要让数学课堂焕发生机,我们就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3、实际教学中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所在的大桥小学,是一所乡镇小学,学生多数来自农村,而农村的小学生很少有机会走出农村,走到城市里去,知识面相对狭隘,参与实践活动的意识不高。综上所述,对于实实在在的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4、小班化教学的必然要求

大丰的小班化教育已经实施多年,而我们大桥小学,也是小班化教育的学校,小班化教学,要求我们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交往,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所以,在数学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是最能体现这一要求的,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上好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三)理论依据: 1、2011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1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实施建议中说,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

各学段的内容标准中都有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

第一学段的要求是: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第二学段的要求是: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科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一些真实的情景中,学生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成功的关键,因此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很重要。

3、“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

“教学做合一”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这其实就是在强调教学中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所以探讨我们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对于我们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学很有必要。

二、选题的意义

(一)理论价值

1、为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本研究将立足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探索一般的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模式,为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总结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经验与成果

针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普遍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难上的现实困境,本课题将深入揭示造成这种困境的本质,提出贴合教学实际的相应对策。

(二)实践意义

1、有利于为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策略研究提供现实案例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农村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案例,为解决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问题提供思路、方法和途径。让我们一起提高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能力,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效果。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是培养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也必将到生活中去。数学的教学的目标,要使农村小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所以我们必须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现实性、生活化、亲切感的内容引入课堂,上好每一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3、有利于增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2011版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综合,重在教学。“重在综合”是指在活动中,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提倡教师研制、开发、生成出更多适合本地学生特点的、有利于实现“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的好问题。所以,研究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的教学可以增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4、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积累研究经验,为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打下基础 这一选题的研究,一定会探索出一些贴合教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我们研究过程中的访谈、教研等活动,也将和全校老师一起探讨,这就会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也能为以后的研究积累经验,必将为以后更好的实施打下基础。

(三)创新

这一选题的研究,我打算采用分层研究的方法,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我们课题组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学段和年级,对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都有着最直接的接触,所以一定能探索出适合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类型和内容,从而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模式。

三、选题目前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德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贝利,美国的慕尔等人的推动下,数学活动教学逐渐兴起,贝利坚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2、1980年,美国以全美数学教师联合会以理事会名义公布了其《行动的议程--对80年代数学教育的建议》,提出了数学课程改革的七个观点的转变。1983年,美国发表了《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引发了中小学数学课程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程方面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2000春季版的《学校数学原理与标准》中,强调了数学教育应当与促进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来。3、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三中心”活动教育的思想和主张,他提出“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强调儿童个体经验在教育中的地位,他认为,教育是经验连续不断的改造,其经验都是由“做”和活动中的得来的。

4、日本分别于1989年和1992年颁发了《学习指导纲要》,1998年12月又颁布了新的《中小学学习指导纲要》,提倡具有愉快感、充实感的数学学习活动,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力求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5、前苏联的一些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概念引入教学理论中,重视实践在认识形成中的作用,认为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他们也注意到,作为教育意义上的数学活动与人类一般实践活动不同,即不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而是在于实现学生有效的发展,因此用词语“活动”代替了“实践”,揭示了在数学教育中实践对教学的方法论意义,从而为正确而全面地理解教学中的活动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为数学教育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提导。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随着国人对国外教学认识的日益加深,以及素质教学的提出,我国在90年代末期,在上海等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前沿的部分省市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自主学习的研究等以及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确立“综合实践 活动”,都是作了这方面的研究。1、1995年10月起,中央教科所教育实验中心的研究人员与深圳南油小学、青岛嘉峪学校、成都实验小学和太港第五小学在全国率先联合开展了“活动教学”与“中小学生素质发展实验研究”。2、2011年推出数学新版课程标准,之后各类关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有很多,查阅这些资料,我发现,现在国内的研究主要是关注了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教学策略和模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等等几个方面。

四、选题的假设

1、发现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的不足 部分教师对这部分内容重视不够; 活动方式单一,形式化; 评价体系单调; „„

2、总结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 综合性、实践性、生活性、学科性、生成性 „„

3、探索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l)构建了一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新模式,活动教学认识过程的核心是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活动。因此,在活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当然,这既包括外在的实践活动,更包括内在的心理活动。要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有所发现、有所领悟、甚至有所创造。

(2)形成了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 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 让学生在活动中互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创造;

„„

4、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1)开展数学教学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教师要结合当时当地实

际,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实践活动素材,选择适当的时间内容和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更好的数学实践活动。

(2)开展教材中安排的数学实践活动,教材中的实践活动,这些内容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开放性和灵活性,使学生通过主体参与、合作交流来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地支配教材,也可以结合教材特点和学校背景,改造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实践活动。

(3)结合教学内容本身,在课堂上渗透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数学知识中蕴涵的实践活动因素,成为主动的实践活动的开发者。

五、选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总结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特点

2、发现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构建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一般教学摸式

4、开发适合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题和内容

5、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

(二)研究内容

1、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与教师素质的研究

2、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能力提高的研究

3、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策略的研究

4、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研究

5、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的研究

6、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资源的开发的研究

六、选题的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1、使用搜索引擎,找到相关网站进行查阅;

2、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阅读相关文章;

3、在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

利用好各种图书及网络资源,阅读关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相关资料,获取相关的研究信息,提高研究质量。

(二)观察法

观察法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本课题准备通过走进课堂,听各学段老师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分析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感受学生的参与情绪、学习方式,观察他们教室的布置和教学的环境等等,从而分析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三)访谈法

结合研究的实际需要,有目的地参与学校数学教研,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领导和老师,深入细致的了解他们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建议,学习他们对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经验。

(四)行动研究法

设计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以修正、完善对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思考和发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研究方案贯彻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边工作边研究,不断调整方法,修改方案。

七、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年3月---2013年4月)搜集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走访附近农村小学,了解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情况,总结已有经验,选取课题,做好课题申报及论证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3年11月)

制定课题的阶段研究计划,围绕课题选择方法开展研究,和课题组成员沟通、交换意见,交流研究进展,严格按照研究计划,认真执行。

(三)总结验收结题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

对课题研究进行反思和总结,分析、汇总、整理研究中的各种资料,肯定成功,找出不足,认真撰写结题报告,做好结题的各项工作,邀请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并做好后一轮的研究的准备工作。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教学案例

将研究组成员的各种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案例整理成册

(二)相关论文

1、关于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相关论文及经验反思

2、结题报告

九、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拥有优秀的课题科研团队

我的课题组成员中,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李春兰老师是大丰市的数学学科带头人,学校的教研组长,我和浦媛媛老师是刚刚从大学毕业出来的新教师,理论知识与科研观念比较新,朱丽华老师和杨应存老师都是小学数学高级教师,实践经验丰富,我本人和李春兰老师,在去年大丰市的青年教师

基本功大赛中都获得了一等奖的成绩。

(二)课题研究各种前期准备工作充分

这个选题,国内外都已经开展了许多的研究,我们大量阅读相关的资料、文献,为研究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课题组成员对教育科研有自己的心得,积累的一定的研究经验。在研究之前,我们走访了附近的农村小学,通过观察和交流,积累了一定的关于这个课题的实际经验,对我们后面开展的研究有一定帮助。

十、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一)课题组长:朱玲

分工:全面负责课题,开展研究工作

(二)课题组成员:

朱丽华 分工:负责第一学段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究 浦媛媛 分工:负责第二学段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究 李春兰 分工:负责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案例的分析整理 杨应存

家园合作式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 篇6

关键词:家园合作;达成共识;创新机制;潜能开发;共同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这为我们家园合作式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家园合作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视,许多幼儿园在丰富家园合作的内容、扩大家园合作的空间和探索家园合作的方式上进行了探索并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有益的经验。而我园以“家园合作式主题教育活动”为模式,以期探索出一条家园合作的新捷径。以一种合理、有效的合作式主题教育为样式,充分挖掘和展现家长的资源优势和特殊才能,满足幼儿知识经验积累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在家长与老师的研讨合作中促进家长教育观念转变、提升家长教育水平,也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

家园合作式主题教育目的,首先是为了促进幼儿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发展,以幼儿的发展为核心。其次是帮助家长提升教育引导幼儿的经验和水平。再次是有效利用家长资源,解决幼儿教育过程中老师知识、经验和能力不足的现状。因此,助教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幼儿、家长、老师三方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虽然近几年来,教师在开展主题活动研究中也比较注重家长的参与,但家长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物质资料的提供支持上,如何使家长充分挖掘自身的“教育资源”,融入幼儿主题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使家长成为幼儿园主题课程的参与者和实施者,产生双向互动,成为家园合作互动的真正伙伴,这是需要我们探索实践的。家长是一群有着不同职业、不同专业知识与技能、不同文化内涵的群体,其富有差异性的职业与文化背景本身可以在幼儿园的教育中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幼儿在与这些不同职业家长的直接接触中,开拓了视野,了解了不同职业的职能和工作技能,提高了家园共育的整体效应。

一、提高家长在家园合作中主动的策略

(一)达成共识——共同研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幼儿园和家庭是影响幼儿发展最主要的两大环境,家长和教师分别是这两大环境的核心,两者的教育对象是一致的,教育目标也是统一的,这就决定了两者必须相互协调、紧密配合。但在家园合作教育实践中,家园双方对这个问题存在着不少的误解,需共同研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二)创建家园合作的新机制,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奠定基础

各行各业的家长身上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做为教师只要充分挖掘这些教育资源,利用其为教育服务,定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只有让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义务与责任,明确家长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才能激发起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热情,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来,发挥教育合力。

1.家长参与主题教育环境创设

2.家长参与主题教育活动

3.家长助教协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二、在家园合作式主题教育活动中,促进幼儿成长与发展

(一)在家园合作式主题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学习知识,提高认识

1.提高幼儿对科学知识的积累

比如,在开展关于昆虫的主题活动中,发动家长和孩子共同去收集各种有关昆虫的资料以及去制作一份昆虫标本,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清楚地看到图文并茂的各种各样的昆虫变化图,揭开不同昆虫变化的规律,了解各种昆虫的周期变化,更是家长们在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积极配合,让幼儿享受到了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乐趣,并在探索中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累积。

2.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开发幼儿的智力与潜能

围绕主题对幼儿进行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教育:和父母一起在家观看奥运新闻报道,一起收集图文并茂的奥运简报,并装订成书供班里的其他孩子翻阅、交流;班里自发开展奥运知识竞赛、学做小小奥运健将、为奥运设计小标志等活动。生动活泼的运动、游戏、竞猜活动,可以让孩子深深地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二)在家园合作式主题教育活动中,锻炼和固化幼儿的行为习惯

让家长与幼儿园在家园一体化教育中,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活动的契机,帮助幼儿更快、更有效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提高幼儿的合作与分享能力

结合主题活动中的家园合作互动,增强家长科学育儿的意识,引导家长积极为幼儿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支持幼儿和同伴的合作与分享行为,更鼓励家长们多提供一些让孩子在生活方面的合作机会,让孩子在合作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增强分享能力。

2.培养幼儿良好的时间观念

尽早帮助孩子建立起必要的时间观念,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以图文表征法,引导幼儿在熟悉的生活中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带领孩子根据活动内容认识时间、理解时间运行的方式和规律,并在认识时钟的基础上,设计“我的一日活动表”,在生活中建立按时做事的意识,发展幼儿时间感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件联系起来,使之有可以感知的具体内容。再利用家园资源,请爸爸妈妈与幼儿一起制作作息时间表,运用既清楚又简单的画面表达出每个时间段要做的事情,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做事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孩子良好的时间观!

(三)在家园合作式主题教育活动中,共同促进幼儿道德品质健康地发展

1.架起家园合作桥梁——让孩子学会感恩

在感恩节来临之即,通过开展“我来当爸爸妈妈”的护蛋行动,让孩子们深刻地体会到爸爸妈妈的艰辛与不易,从中感受到他们平时给予的浓浓的爱。并利用“家园互动栏”、班级网站向家长宣传培养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共同交流教育体会,积极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共同促进幼儿道德品质健康地发展。

2.架起家园合作桥梁——共同培养幼儿援助行为

设置“爱心大搜集”活动:欢迎父母一起来回忆曾经做过的好事、善事,并将其以画的形式展示出来;或者请家长捕捉生活中的好人好事,比如:家里有成员或老人生病了,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关心照顾。在公共汽车上,孩子为妇、幼、病、残的人士让座。某个地方发生灾难或某个家庭不幸,对受难者奉献上一份爱心……爸爸妈妈们纷纷用相机将它们拍摄下来,我们将这些画儿和相片全部张贴到“爱心墙”上去,孩子们经常会去看自己的作品,也会看着自己以爱心宝宝的形象出现在相片上自豪不已!当然,这每看一次也无不都是对幼儿援助行为的强化与支持!

三、在家园合作式主题教育活动中,各层面的发展与进步

(一)幼儿园层面

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更是给予幼儿园重视和家长之间建立起的合作伙伴关系的信心和动力!让爱成为“家园共育”的主旋律,让教师与家长真正建立起真诚的伙伴、互动关系,让幼儿园和家庭真正携起手来,超越家园沟通中的障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园互动,使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幼儿个体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推动了幼儿园各项工作不断上台阶。让每一位家长积极参与到各个主题教育活动中,增进家园间的互相了解,拉近彼此的距离,同时也增强了家长的主人翁意识,使“家园共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

(二)教师层面

拉近了教师与家长、幼儿之间的距离。家园合作,缩短了教师与家长、孩子的距离。

通过一系列的合作,让家长看到了教师组织活动的过程、方法,看到了教师的辛苦,对教师工作给予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支持。而在活动中,每一位幼儿都有机会与老师互动,在活动所营造的友好氛围中,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

(三)家长层面

1.家长角色的变化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倡导:幼儿园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由此,家长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家长不再是教育的旁观者,家长与教师不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在活动中,家长成为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管理者,不断促进家园合作,激发孩子的活动热情,家园共同配合,促使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2.掌握科学育儿的方法,学会全面了解、评价自己的孩子

通过参与活动,提高了家长的素质和家教质量,及时了解孩子在园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学到了可以借鉴的教育方法,给家长提供一个实地学习的机会,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养行为,并学到了科学育儿的好方法。

(四)幼儿层面

幼儿的个性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家长的积极参与,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幼儿更加主动、活泼,而家长、老师的引导,则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提高了幼儿的表现力。让幼儿的个性得到了良好、全面和谐地发展。

在教育越来越强调生态化的今天,幼儿教育中的家园合作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也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它可以帮助幼儿园改进工作、提高办园质量,完善管理、课程改革等方面也会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在不断贯彻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践新课程中,不但要依靠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还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不断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有效推动课程改革,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秀诚钧,李顺银,王国民.家庭教育学.海口:南方出版社,1998.

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研究 篇7

一、品德与生活活动化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

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形态, 活动化教学必须突出其个性和特殊性, 区别于其他教学。品德与生活活动化教学是活动化教学的一种基本形态。它是教师指导下的, 以情感性知识、问题性知识为主要内容, 通过学生自主、开放、创造性的实践性活动, 进行主体感受、体验、感悟, 不断积累生活和社会经验, 提高自我教育、评价能力, 实现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教学。其基本特征如下:

1. 实践性。

实践性是《品德与生活》显著的特点之一, 由于年龄小, 生活经验有限, 小学生需要通过活动获得体验、积累经验, 因此强调小学生走出学校、走出课堂, 面向自然和社区, 通过进行研究性学习、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服务实践活动, 从活动的经历过程中获得直接体验, 并积累经验。因此, 在活动化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组织协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加强与社区的联系, 并借助和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让他们通过主体活动自觉体验、感悟, 自我塑造, 自我完善, 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促进主体身心和谐发展。

2. 自主性。

《品德与生活》教学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特点。因此, 进行活动化教学时, 教师要精心创设活动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兴趣, 调动积极性, 变被动获取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的主动探索, 不断变革, 从而不断完善已有认识和经验的过程。因此, 教师要根据活动目标的要求, 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选取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活动内容, 采取丰富多样的活动方式, 注重对学生进行鼓励性、发展性评价, 组织学生充分交流研究成果, 彼此共享, 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调动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 实现自主活动, 自我发展。

3. 开放性。

《品德与生活》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开放性, 这一特点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相对较少, 对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 这正是他们探索未知的内驱力。教学必须体现其开放性, 包括活动时空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活动形式的开放、活动结果评价的开放, 这是由学科性质决定的。

4. 整合性。

《品德与生活》教学内容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课程的整合性, 强调小学生的道德实践、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从学生生活现象入手, 注重学科知识、生活经验、心理健康、道德水平的整合,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构建品德与生活活动化教学的基本模式

1. 课前准备活动化。

课前活动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丰富学生的感知, 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探究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方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游戏、资料搜集等。

2. 课堂学习活动化。

在品德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参与活动空间, 引导学生在自主创新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道德观点, 明白人生, 进而完成明理导行的内化过程。其方式有:体验活动、探究活动、欣赏活动、行为训练活动和参观访问活动。

3. 课后实践活动。

课后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社会及生活现实中实践道德要求, 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课后实践活动应与班队活动、学科教学、社区及家庭教育密切结合, 使导行生活化、社会化、网络化, 营造学生活动的大环境, 形成教育的强磁场, 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 亲身实践, 发展道德能力。主要方法:社区服务、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举办展览、编板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询材料等。

三、挖掘品德与生活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活动教学因素

品德与生活教材所设计的活动或主题, 大多是需要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学生要自己“动手动脑”去做, 去探索, 去得出结论。例如, 教学《手拉手交朋友》一课时, 我的设计思路是:第一步活动, 在平等的交流中认识老师;第二步活动, 与同桌小朋友拉钩, 唱拍手谣, 交换小名片等, 相互认识;第三步活动, 集体做游戏, 认识更多的同学;第四步活动, 按兴趣分组活动, 更深入地认识同学, 教材就是这样用活动一步步地扩大知识范围, 一步步加深对同学的了解。要把握教学目标, 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活动因素,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育活动研究 篇8

一、全面实施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活动

据教育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数据表明, 75%的高校毕业生渴望自主创业, 但最终真正创业者仅占1.94%。另外, 有12.5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学校几乎没有任何的创业教育;有8.07%的大学生不了解自己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情况;有高达39.56%的大学生则认为自己学校的创业教育“很一般”。大学生创业项目高科技含量少、高校创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产业界支持不足等因素, 成为当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瓶颈。

(一) 开展创业教育

美国高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挑战性问题, 培养学生务实、竞争、冒险意识。[1]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总体水平参差不齐, 缺乏系统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和体系, 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创业方面的课程, 但基本属于“业余教育”, 举办的创业大赛、创业讲座大多是学生自愿参加的课外活动, 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创业课程也多是引进国外的教育体系, 而针对中国文化、学校特色进行系统研究和修订还做得不够。因此, 高校要有意识地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 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政府和高校要多方联动, 从创业教育到创业扶持, 打造系统化的“创业链”, 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高等教育应当更加重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特别是创业能力的培养,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和就业意识等方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二) 开展大学生创业素质拓展系列活动

首先, 举办专业的创业素质培训班。设置创业政策、融资策略、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知识产权、项目管理和商业计划书等课程, 聘请政府官员、专家教授、投资专家、企业家负责讲课, 传授创业知识。其次, 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大学生安排到各企业中去, 担任公司负责人的助理, 参与企业的运转和管理, 亲身体验创业过程。再次, 高校教师设立大学生创业的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实验室。最后, 开展“创业论坛”、“青年创业大讲堂”、“创业沙龙”等活动。邀请成功企业家来校向大学生现场讲述创业经验, 组织有创业经历或正在创业的大学生交流创业心得, 发挥身边的创业榜样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三) 开展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活动

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是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 通过参加创业大赛, 设计创业企划书, 大学生可以体验到创业的全过程, 找准自己在职业能力方面的不足, 激发创业激情。创业设计大赛营造的良好氛围能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另外, 高校可以创办大学生职业规划社团, 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平台。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让部分在校大学生成立小型公司, 让大学生直接参与到创业实践过程中, 高校教师应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指导的经费投入, 为创业的大学生增设一些学分标准。

二、深入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大赛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 能够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树立科学的职业规划理念, 使大学生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 明确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同时, 还能缩小校园与社会的距离, 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 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目前全国各省市都开展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 因而高校应该把职业生涯设计大赛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开展下去, 要扩大参与面, 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资料档案, 让每一个大学生在大学四年中都能有机会参加一次职业设计大赛, 帮助大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自我描述、自我盘点、如何解决自我盘点中的劣势或缺点、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职业生涯具体操作规划、评估调整等, 这样可以有机地探索和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 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明确职业目标, 从观念、心态、知识和技能等各方面做好应对竞争压力和职业挑战的全面准备;更好地培养就业竞争能力, 面向基层就业, 激发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学习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 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促进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开展大学生职业体验活动, 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

(一) 校内职业体验活动

1. 开展模拟招聘活动

一个人择业成功与否, 并不在于他的高校教师和专业的好坏, 而在于他是否作好了择业准备, 是否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本领。校园模拟招聘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择业实战能力。模拟招聘活动最好是针对大二、大三的大学生开展, 让他们提前做好择业准备和职业技能储备, 感受就业氛围, 从而正视自己的优缺点, 做到取长补短, 在真正应对招聘时能做到游刃有余、应对自如, 发挥出最佳水平。

2. 职业规划训练营

2006年, 北京大学开展了“职业规划训练营”活动, 让大学生接受职业方面的教育。在首讲现场, 大学生七八人一组围坐在教师旁边自由发问, 或在教师指导下做一些现场模拟应聘的游戏并分析成败的原因。职业规划训练营的培训模式区别于一般的课程模式, 首讲以课堂讲授为主, 还开展小组互动、生涯游戏、情景模拟、职业实习、在线测试等多种方式, 进行开放式教学。职业规划训练营是职业生涯规划领域的素质拓展活动, 是职业实践体验活动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对于拓展大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3. 职业辅导月

定期举办“职业辅导月”活动, 把职业辅导作为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常规性工作来做, 使职业辅导活动系统化、品牌化, 并要有针对性, 每个职业辅导月可以确定一个主题, 活动形式力求丰富, 激发大学生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责任感, 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学习、探索职业生涯相关知识, 解决职业设计、择业中的困惑与难题。

(二) 校外职业体验活动

2006年, 东北师范大学开始全面实施“三维体验式”教育模式:一维是体验职业角色, 每年安排大学生到企业上岗一个月, 让大学生体验职业生活, 确定职业发展方向;二维是体验求职过程, 每年在准毕业生中遴选“就业形象大使”, 直接参与用人单位校园招聘全过程, 全方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 以提高自身择业技巧和职业能力;三维是体验就业环境, 组织大学生参观“走近名企名校”活动, 提前实现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对话”。[2]高校应建立健全由大学、公共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之间互相协同的大学生职业实践基地, 为大学生提供“职业体验”的机会, 切实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和大学生的就业率。另外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大学生开展参观考察、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社区服务等活动, 让大学生亲自体验到社会职业岗位, 从而有效地拓展大学生职业技能。

四、加强校企合作, 提高大学生职业实践能力

校企合作是利用高校教师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采用课堂教学与大学生参加实践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4]校企合作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实行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普通高校大多没有采取这种途径。为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 普通高校应该引进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的做法,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 职业技能培训

校企合作能引入社会力量, 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创就业能力予以指导。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与注重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承的。高校教师和企业通过合作, 双向介入, 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务运作人才。高校教师可依托企业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培训, 参加企业生产实践, 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为高校教师提供教学服务, 依托高校进行员工的培养培训、学历深造, 等等。

(二) 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是指用人单位与高校教师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签订培养协议, 由高校教师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进行培养, 大学生毕业后到订单定向培养单位就业的一种培养模式。通过订单式培养, 大学生能掌握企业所要求的职业技能, 毕业后可以很快适应企业工作岗位需求, 这样也可以给企业节约大量的员工培训费用。现在一些普通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实施这种模式, 并把它作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来抓, 这对于缓解当前就业竞争压力, 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才结构的优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 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就是以企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为前提, 以大学生就业为培养目标, 将高校教师和企业以签订“顶岗实习协议”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 共建“利益共同体”。其具体实施方式为:在企业确定人才需求的前提下, 由企业提出用人数量和岗位要求, 并参与制订大学生实习计划、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等, 实习期间按协议规定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管理。高校教师则依据教学计划, 结合市场需求和岗位职业能力标准, 以及实习企业具体的用人要求, 制订顶岗实习计划和管理办法。大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结束后, 经校企双方考核合格后, 共同签发大学生实习证书。

摘要:高校职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实践活动是提升大学生综合职业技能、增强职业规划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提出了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育模式, 以期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育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技能实践,创业实践教育,职业生涯设计大赛,职业体验活动

参考文献

[1]靳海燕.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一瞥[J].教育与职业, 2006, (19) .

[2]彭冰.三维体验就业:亲历真实环节, 体验刀光剑影[N].中国青年报, 2007-01-18.

中职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实践研究 篇9

关键词:中职数学,活动课,教学实践研究

一、中职数学活动课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意义分析

过去应试教育模式下, 中职数学教学以考试成绩作为风向标, 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活动课则是让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 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并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中职数学活动课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 并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 并对其进行分析解释, 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以及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数学活动课的开设, 可以有效弥补数学学科具体课程的不足, 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锻炼, 实现兴趣、特长、个性和谐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职数学活动课具有开放性、综合性、自主性等基本特征。开放性是指数学活动课不仅仅局限于有限的课堂和校园, 广阔的大自然和社会实践生活都是活动课的课堂资源;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是开放的, 可以脱离教材由教师选定, 或者学生自选。综合性是指数学活动课十分重视数学学科中各分支知识点之间的整合以及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例如, 数学中几何与代数、数据与图形、推理与计算等;多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需要学生在活动课上用心去发现。自主性是指数学活动课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只是起到必要的指导作用, 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自主探索、自主选择和决定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活动结果具体呈现形式等内容。

二、提高中职数学活动课教学实践水平的具体措施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 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性学习。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式, 在新课程改革和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 学生不应该是接受知识灌输的简单“容器”, 而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和构建者。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为目标,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和空间。定期开展对教师的岗位培训活动, 学习前沿教育理念, 与相关企业单位开展合作, 组织教师定期到职业生产一线参观学习, 将课本理论与一线生产实践相结合, 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以中职数学教材为依托, 多方扩展活动课教学方法。教材和课堂教学是中职数学教学的基础教学资源。但是教材毕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可能包罗万象和面面俱到。因此, 活动课就是对教材最好的补充, 以教材和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托, 灵活利用教材中的实例, 深入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数学教学活动功能, 围绕概念、性质、公理等数学规律性结论, 培养学生建立实践意识。从实践中寻找规律性结论的应用, 再用亲身实践来予以证明这个结论。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实践观念。此外, 活动课应充分利用中职数学教材中的课后板块, 例如, “想一想”等内容, 根据这些内容设计活动课的选题, 既不脱离教材知识点, 又能灵活运用和扩展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研究 篇10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一书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明确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特点。新的课程标准对开展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提高中职生语文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应在活动中激发和保持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积累语文知识,拓展语文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一、用“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创新学生的综合实践理念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字面意思是指生活就是教育,也就是说教育和生活是一体的,教育和生活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生活即教育”指出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生活决定了教育,同时教育又改变着生活,两者是辩证关系。

陶行知曾说“,我们的教育不限于学校的形式”,“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对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立足课内,引入或迁移现实生活中的内容,加强语文教学的生活性和生动性。如:国际国内大事、生活潮流、人心世态、社会现象等来拓展教学空间。我们的中职语文书上也设计了语文类似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比如:舌尖上的记忆、生活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模拟求职应聘洽谈会等。

去年,面对“学生过生日搞聚会”越来越普遍的生活现象,我别出心裁地开展了《如何过好生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先是让学生调查采访、搜集资料:有的采访自己的父母,了解自己举办一次生日聚会在时间、精力、经济方面的情况,请家长谈谈对生日聚会的看法;有的拿着调查问卷去调查采访学校的老师、同学、邻居、社区的居民等;还有的通过翻阅书报杂志、上网查阅等方式,了解一些名人、伟人过生日的故事以及和生日有关的资料……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接着,组织开展以“生日聚会好不好”为题的辩论赛。“辩论时应注意些什么呢?”面对赛前这一生成性的问题,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收看辩论赛视频,引导学生阅读《演讲与口才》,让学生对辩论的内涵、技巧乃至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辩才”都有所了解,还让学生通过办手抄报、讲故事等形式,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介绍给同学。唇枪舌剑的辩论使学生达成了共识———“采用何种方式过生日并不重要,重要地是让自己的生日过得有意义”。

生活是语文的原型和资源,语文是生活的展示和浓缩;生活离开语文将黯然失色,语文离开生活将枯燥无味。在《如何过好生日》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从“生活”这个基点出发,让语文教学与生活链接,使语文教学凸显生活底色,弥漫生活气息,所以,学生的语文学习因为生活而显得更加精彩。

二、按“社会即学校”的思路,拓展学生的综合实践空间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的理论。但陶行知认为:杜威的“学校即社会”仍是一种鸟笼式的教育,把社会里的生活搬进学校,而学校的空间并没有扩大。陶行知主张扩大教育的范围,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进社会,把工厂、农村、店铺等都视为学校成为课堂,达到学校与社会合一。据此,我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社会生活的教学资源,拓展语文教学渠道。课堂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途径,利用社会生活的教学资源进行语文教学又是一个新途径。教师尽可能创设条件,突破时空,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走进社会生活中去观察、动手体验,动脑学习。

社会是一个大学堂,到处都充斥着语文知识和技能。教师要善于发现既能吸引学生眼球,又在学生理解和所掌握的知识范畴内的具有语文价值的内容,挖掘社会中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关注社会的热点,把施教的视角延伸到广阔的社会中去。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家大事要把它与语文教学的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如近期阿里巴巴成功上市,学生对马云的奋斗史很感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报道资料,了解社会动态,言为心声,学生通过看、听、说等活动感受了这激动人心的时刻,萌发了自己的想法,便能写出生动流畅、热情洋溢的文字。又比如,去年在2014年亚运会到来之前,我们开展了一次征文比赛,主题是“迎亚运,促和谐”,学生们以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亚运会的真情实感和美好祝福,激发了学生迎接和关注亚运会的激情,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另外,教师还应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参加社区服务工作与社会实践,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我们的中职语文书中也设计了许多类似的综合实践活动,比如“:低碳生活”社区宣传活动筹备工作,走进企业文化、走进家乡、社会热点问题调查、职场人物访谈等。通过活动,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的人格不断臻于完善。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大力发展,将来的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有熟练劳动技术的人才,但这些技能的获得通过学校与课堂的学习成效毕竟有限,因此,主张社会即学校,利用社会资源来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对于培养将来全方面发展的学生极有帮助。综合实践活动应提倡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要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实践,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并改“知行”之名为“行知”。他十分强调“教学做合一”,要把教、学、做三者统一起来,以“做”为核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以“会做”为目的。而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教师应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将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外出、周末、假期等开展一些社会调查、课题研究、公益服务等活动,学生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对信息资料进行搜集、分析、判断、归纳、比较和推理,其知识、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得以融会整合。

开展综合学习可以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施展才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生活实践创造的能力,使学生有机会获得成功,并从中发现自我。如今,家乡盛泽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每一幢高楼的崛起都让我们欣喜万分,更无比的振奋!为此,我在班内开展了《走进家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为学生规划制订了一系列综合考察项目,组织班内学生进行社会综合考察活动。通过调查考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综合考察活动之前,各组确立了考察课题,大家共同探讨,制订简单的调查考察计划,人人动手,通过报刊、网络等途径获取资料,讨论分析问题,落实调查考察的内容。学生们在走访调查、搜集整理、撰写宣传等实践活动中,学习“活的书”、“真的书”、“动的书”,真切感受、体味家乡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得平面、单调的语文学习变得血肉丰满、立体多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他们在语文实践中快乐地学习语文,幸福地体验语文,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学生热爱长辈、热爱家乡的情感就油然而生。

考察活动之后,调查报告、金点子、创意设计,每一位学生都做得像模像样。为此,班级里还特意开展了调查考察活动系列比赛,包括征文、金点子、创意画、小报、调查报告。这些来自于生活实践的精美作品,渗透着学生综合学习的结果。同学们共同探讨、交流心得,提出建议,写出了一份份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正确的格式,丰富的用词和精彩的论述,讲述着他们的成功与喜悦。

上一篇:数据输入界面设计下一篇:诱发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