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名称”的研究

2024-05-01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名称”的研究(通用8篇)

篇1: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名称”的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名称”的研究

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教师进修学校高占国

关于名称,在百度百科中对名称的释义是:名字,即对一切事物给定的标签,以便区分不同事物、同一事物的不同个体,分为人名和事物名称。

名称就好比网络上的IP地址、汽车的车牌号码、人的姓名、商品品牌、事物的称呼、国家名字等是不能相同的,如果出现了相同的情况就不能进行区别。

但是,在我们所看见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名称中,许多方案是不能从名称上判断其是什么学科的,或者是什么教学环节的方案。比如:

1、《访问社区(居委会)(四年级)》

()

2、《让心灵之窗永远明亮》活动方案

()

4、《与爷爷奶奶对话 》

()

5、《找一个家务劳动小岗位(二年级)》

()

6、《走进家乡——内蒙古草原教学活动方案设计 》

(http://tieba.baidu.com/f?kz=273645662)

7、《保护水资源》

(http:///info/2008814/200881460254.shtml)

8、《爱心银行筹资活动》

(http:///info/2008814/200881455706.shtml)

9、《清凉一夏》

(http:///info/200889/20088954747.shtml)

10、《节水行动》

(http:///info/200889/20088952113.shtml)

11、《勿望国耻,居安思危》

类似这些所谓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方案在网上非常多,而且这些问题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本文试图对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的名称发表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名称的基本含义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名称,一般是指综合实践活动某某主题教学计划或者研究活动环节教学计划的称谓。是为了表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的性质和特点、同其他学科教学方案区别开来,由一定主体所规定的教学计划名字。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的名称,许多教师只所以不能正确规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没有把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名称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关系搞清楚。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名称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关系,首先,两者是有区别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名称是指综合实践活动某某主题研究活动计划或者研究活动环节计划的称谓,而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则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内容名称。如果把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的名称用某某主题的名称代替,就是混淆两这之间的区别。其次,两者之间也有联系。有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名称内包含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内容。

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名称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名称的特点主要有:

1、明确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名称,必须非常具体明确地表明方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案,也就是说在名称中一般要有“综合实践活动”的字样,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是什么学科的方案。同时要表面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或者活动主题环节的内容。

2、具体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名称一定要具体,不能太大、太抽象。如果太大是不符合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和中小学生研究实际的。

3、假说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名称一般要表达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内容。

4、概括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名称要概括表达活动主题或者活动主题某环节的性质和特点,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尽量不使用副标题。

5、唯一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名称和其他名称都一样必须具有唯一性的特点。如果不具有唯一性,就不能和其他方案进行区分和辨别,就失去了名称的意义。这里的名称就相当于网络上的IP地址、汽车的车牌号码、人的姓名、国家名字等是不能相同的,如果出现了相同的情况就不能进行区别。

三、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名称的种类

1、按照方案名称内时间的不同划分一般包括:综合实践活动某某学期某某主题教学方案;综合实践活动某某学年某某主题教学方案;综合实践活动某年某月——某年某月某某主题教学方案等。

2、按照方案名称内容的不同划分一般包括:某某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某某主题某某环节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某某主题某某环节某某课时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等。

四、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名称表现方式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名称的性质和特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名称的表现方式一般是这样的:《××主题研究 +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主题研究 + ××环节 +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主题研究 + ××环节+ ××课时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小学生近视眼的主要原因是写字姿势不正确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等。如果把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发表在公平的报刊、杂志、网络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名称最好按照这样的要求表现。

五、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名称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名称的基本作用有三个方面:

第一,能体现主题的中心内容,使大家能从活动名称中了解到该主题所要研究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观点;

第二,使大家通过名称清楚知道学科领域;

第三,可供文献机构、数据库系统进行检索和收录。

六、怎样确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名称

当我们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名称的性质、特点、种类、方式、意义后,确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名称就是很容易的事情了。

如果要制定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是某某主题研究活动教学方案,那么,要在名称中写上“某某主题的名称”,然后在后面写上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就可以了。例如,《西瓜皮的营养价值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小学生近视眼的主要原因是写字姿势不正确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

如果要制定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是某某主题中某环节的教学方案,那么,要在名称中写上“某某主题的名称和某某环节的名称”,然后在后面写上“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就可以了。例如,《西瓜皮的营养价值研究中发现问题环节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

如果要制定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是某某主题某环节中某某课时的教学方案,那么,要在名称中写上“某某主题的名称、某某环节的名称和某某课时的名称”,然后在后面写上“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就可以了。例如,《西瓜皮的营养价值研究中发现问题环节第一课时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

2008-8-23

篇2: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名称”的研究

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教师进修学校 高占国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的基本要素中,“设计理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为任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都是教师的主观意识和客观实际结合的产物,虽然,客观实际情况决定教师的主观意识,但是,教师的主观意识也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具体表现在,教师往往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如果教师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的设计,就会按照“以学为主”的原则设计“自主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等教学程序和方法。所以,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的“设计理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要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理念”,首先要明确“教学理念”的概念。

一、关于教学理念大家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1、孙亚玲和傅淳在《教学理念辨析》一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理念”这个概念在大陆的教育文献中使用并不多,或者说几乎没有。在此之前,“理念”一词是一个哲学术语,而且只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哲学体系里的一个哲学用语而已。在柏拉图那里,“理念”是指“独立存在于事物与人心之外的一般概念,它是事物的原型,事物不过是理念的不完善的„摹本‟或„影子‟。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他们„分有‟了理念,理念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辞海》第1367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大陆与港台学者间接触的增多,大陆学者从港台借用了这个概念。考察港台学术界使用这个概念的历史,最早在1987至1988年间,因为1987年以前的港台教育著作中还没有见到这个术语的使用,当然,也可能因为作者考察的范围还不够广泛。总之,根据现有的考察,我们可以暂时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理念”一词的使用港台先与大陆,而港台最早使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大陆最早使用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使用“理念”一词以前,教育界使用那个概念来表达相同或类似的思想呢?现在我们说教育理念,以前我们则说教育观念,以前我们强调观念要新,而现在我们说理念要新。

理念的词源学分析。《辞海》(1989)对“观念”一词的解释有两条,一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二是“观念(希腊文idea)。通常指思想。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辞海》第1367页)通过对英文idea的考察发现,-ide有时用作后缀,表示“……化合物”或“合成物”。而idea一词的英文含义却有10条之多,这里仅列出其中的4条用法。(1)主意、念头、思想、计划、打算、意见(A picture in the mind);(2)想象,模糊想法(a guess, feeling of probability);(3)理念,理性概念,观念(a philosophical use, means a perfect and eternal archetype of which reality is an imperfect copy.);(4)理解(understanding)。这些用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一般意义上的观念或观点,比如我们可以说,“我有一个想法、看法、意见、念头”或“我的观点、想法、意见是……”;二是哲学意义上的观念,或学说。而我们所使用的往往是一般意义上的观点或观念,也就是我们对教育、对教学等的看法,所持有的信念。

为了更好的理解“理念”一词的含义,我们从英文中寻找其对等词,或者说我们都把那些英语词汇翻译成“理念”。实际上,我们经常把idea一词译为“观点、看法、主意、想法”,而很少把它译为“观念”。“观念”一词的英文对等词有这样一些: concept、conception、idea、notion、thought、和 impression。在这几个词里面,Concept和 conception用于大范围内的成形的思想,意思是“在脑海中形成的公式化想法;系统而确切的思想或观念”,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概念”。比如我们都熟悉的“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其实我们也可译成“新理念英语”,只不过在1980年代时我们不用“理念”这个词表达一种新思想、新思维。idea是综合性最强,应用最广的一个,有时候,它可以表示一种“映像”(image),或者是一种从一点点信息中设想的,而从未觉察的东西。Thought一词是指明显的智力活动,特别是指经过思考和推理后得出的结论,与单纯的观察、感觉或愿望不同。Notion一般指模糊的、笼统的甚至是荒谬的想法。Impression则指外界刺激物在头脑中留下的模糊的观念、记忆或者信念。在英语里,用来表达教育教学观念或理念的除了上面的词以外,用得最多的是philosophy、perspective和creed这几个词,在一些场合也用rationale。比如 teaching perspectives, teaching philosophy, 或者my philosophy of teaching, personal perspectives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最为典型的是杜威(1897)的“My pedagogic creed”(我的教育信条)。[①] Philosophy在这种情况下不是“哲学”的意思,而是对某人或事物的基本看法和持有的观点。Perspective在此种情况下的含义除了“观点、观念、看法、想法”之外,还有“视野、图景”的意思。

综上,无论是汉语的用法,还是英语的用法,“理念”实际上就是我们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看法和信念。在很多情况下,理念和观念都是可以互用的。比如:“一是认为新的教育理念是外在于信息技术的,因此存在两个彼此独立的对象:教育观念和信息技术,前者凌驾于后者之上,教育观念对信息技术有一种支配作用,教育信息化就变成了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其实情况正好相反,在今天日新月异发展着的信息技术中早已蕴含着我们需要去领悟的教育新理念,是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并激发我们的教育想象力,而不是教育理念提供了信息技术发挥的方向。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就是揭示内含于信息技术中的新观念并使其彰显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这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转型‟;二是恐惧技术对人的控制,……。”在这里作者实际上是将“理念”与“观念”相互借用的。这也说明“理念”就是我们常说的“观念”。由此我们可以类推,教学理念就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很重要,因为它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受教学理念支配。通俗地说就是“态度决定一切”。

2、顾明远在《国际教育新理念》一书,将教育理念分三个层次,即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和教与学的理念。宏观教育理念部分从理论上较详细地论述了当今教育领域的两大宏观理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它是其他层次教育理念的基础,对其他教育理念居于支配地位;一般教育理念部分对环境教育、生态教育、合作教育、全民教育、建构主义教育等教育理念进行了介绍,较好地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特点,我认为这些教育理念对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有关教与学的理念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对指导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这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使教师既从宏观上了解新的教育理念,又能在实际工作中实施这些新的理念。

3、余文森教授认为新课程课堂教学有三大理念,(1)生活性——生活教学;(2)发展性——发展性教学;(3)生命性——生命化教学。

4、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与社会学系 李永胜在《现代教育的十大理念》一文中,列举十大理念:(1)以人为本的理念 ;(2)全面发展的理念;(3)素质教育的理念;(4)创造性理念;(5)主体性理念;(6)个性化理念;(7)开放性理念;(8)多样化理念;(9)生态和谐理念;(10)系统性理念。

5、《课程改革的十大教育理念》的作者认为,课程改革的十大教育理念是:(1)从课堂教学突破,深入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2)重新教育中国人的理念。(3)以人为本的理念。(4)丰富学生生活的理念。(5)少讲多学的理念。(6)改变学习方式的理念。(7)有效教学的理念。(8)提高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技术含量和艺术水平的理念。(9)运用与开发多元智能的理念。(10)以评价促发展的理念。

6、《课改,应建立新的教学理念》的作者认为,教学理念是教育工作者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教学信念,它是教育工作者的认识、经验行为在其头脑中的系统反映,来自其对教学实践的理性认识,也是其教学行为的基本准则,对教学行为起着统率和指导作用。课程改革为我们提出的新教学理念有:(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2)教学是交往、互动的过程;(3)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位;(4)教学是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应该轻结论重过程;(5)教学应做到认知与情意统一;(6)教学应是开放的学习过程。

7、李方在《后现代教学理念探微》一文中,后现代教学理念包括:(1)“解构与反思教学范式”。现代教学主张采用结构化前进式教学范式,后现代教学理念则对现代教学范式进行“解构”,主张“教无定法”灵活多变地进行教学。反对教学活动规则化和刻板地运用精确的模式。后现代另一种教学范式是反思教学范式,它通过回顾历程,总结经验、反复推敲和质疑问题,达到对问题的顿悟、理解和深化。(2)互动与建构的教学过程。认为学生学习过程主要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作为后现代主义,将学习过程描述为两种互动的建构类型,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建构;个体与自身的互动建构。(3)“去中心”的教学方法。就是反对以教师的教学为中心,不主张教师的权威和教学控制,主张教师的部分教学作用计算机代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转化智慧”,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教学生态圈中的“管理员”。(4)对话与阐释的教学方法。对话的含义是,对话既是课程又是教学方法,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通过不断对话而探求未知领域的过程。在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对话主体。教学对话的结构是从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语言交流特征开始的。教学对话的要求包括,对话是思想和语言的交流;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既要学会表达又要学会倾听;对话的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尊重、理解人性;要鼓励学生与语言艺术、数学、科学和社会学的文本进行对话;对话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阐释”在指教师在教学中只做解释不做判断和结论;在教学中追求师生自由、创造性和理解性。(5)过程与主体教学评价取向。主张采用档案袋和自传式的评价方法。

上面我列举关于教学理念的几种主要观点,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教学理念进行了论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理念就是属于认识范畴,是人们对教学对象的反映,是由教学环境决定的,但由反作用于教学环境,对教学环境起一定作用的一种思想和观念。教学理念就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育理念和教学理念虽然不同,教学理念应该从属于教育理念,但是,由于两者的性质是相同的,所以,在许多情况下两者两者在使用时区分并不是很明显。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在这些理论中,包括宏观的理论、中观的理论和微观的理论。宏观的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人生的根本指南;是人类从事一切活动的哲学基础。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进行“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宏观理论基础。中观的理论主要是指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和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这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化的理论是我们研究“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中观理论。微观的理论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传播学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行动研究理论等具体的科学理论。

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由国家规定的。《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所规定的教学理念,是从国家对这门课程总体要求上的宏观的理念。

(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的基本理念

按照国家对这门课程总体要求上的宏观的理念的要求,我们在具体实施这门课程的时候,在具体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的时候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要把理论层面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操作层面的教学理念。操作层面的教学理念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运用某些教育学的、心理学的或者学科的理论,把某种理论具体化、实践化。案例一:在我指导的“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环节教学设计时,就规定活动主要是在以下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设计的:

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1)强调学习情境的结构性,而教材的逻辑结构性又必须符合学生心智发展的水平。

(2)重视学生理解,而理解的重要条件是靠学生自行探索;从探索中发现知识结构中的原理原则,才是真正的学习。

(3)学习不能与生活脱节,在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中,才会学习到真正的知识。

2、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每个学生都具有天赋的学习能力,只要顺其天赋而提供他学习机会,他就会自行学习。

(2)只有在学生喜欢并自愿的情形下所从事的学习活动,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

(3)不强调系统的教材教法;主张教师的责任在设置情境、提供材料,而学习活动则是学生自已的责任。

(4)重视学习活动中人际关系的培养,因而主张合作学习

3、主体教育理论

(1)“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个体的主体性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个体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2)“主体教育理论”认为“ 主体性教育认为,教育应该以育人为本,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把人的发展本身作为目的和核心,确立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自觉地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能力的扩大和主体力量的解放为己任,建构学生的丰富和全面的主体性,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4、自主学习理论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第一,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第二,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具有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丧失这一点,不可能有本真的自主学习。简单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无目的的活动,无积极地发展思维方式,无情感的参与,不是自主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的有效实施是基本前提。

第三,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自主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自觉的学习,它涉及学生的元认知过程和元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自主反思和自我调节。

第四、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学习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能动性基础上,它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前提。能动性的表现形式有:自觉(自律)与主动(积极)。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这种转变,转出了学生无可推诿的主体责任,也转出了原来处于压抑状态时的那种不能自己决定、自己判断的智慧。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他律到自律、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不仅开发出了学生的潜能,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责任心。

第五、自主学习的独立性。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独立性基础上,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要求学生能够不依赖教师和别人,自主独立地开展教学活动。

第六、自主学习的异步性。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在充分了解自身的客观条件,并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并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评估。学习的异步性;使不少学生脱颖而出,使暂时落后的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尽快赶上来。

5、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与竞争学习和个人主义学习相对应的概念。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双边互动观,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边互动,不仅要求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整体把握,分配学习任务,控制教学进程,同时要求教师关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简而言之,即要求关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将合作学习定义为: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命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竞争意识,增进友谊,培养亲社会行为。

关于合作学习包含的要素,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斯莱文(Slavin)教授的三因素理论,加拿大合作学习研究专家库埃豪(Coelho,E.)教授的四因素理论和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约翰逊兄弟(Johnson,D.W.&Johnson,R.T.)的五因素理论较有代表性。而从目前的研究文献看,大家比较公认的理论是约翰逊兄弟的五因素理论。约翰逊兄弟认为,任何合作学习方法都包含五个不可缺少的要素:一为积极互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指学生们要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的其他成员负责,只有小组取得成功,自己才能获得成功;二为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face-to-face promote interaction),指学生们相互鼓励和支持,彼此为取得良好的成绩、完成任务、得到结论而付出努力;三为个体和小组责任(individual and group accountability),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使每个学生对小组的成功都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四为人际和小组技能(interpersonal and small group skills),指学生的社交及合作技能;五为小组自加工(group processing),指小组自我反省自身的运作情况,定期进行评价。

在实践中,教师组织合作学习应关注:(1)小组的规模不宜过大,一般3~5人为宜;(2)小组成员间在性别、学习能力等方面应尽量保持异质性,以促进各种学习水平的学生共同进步;(3)学习内容的难度要适合,不宜太过简单;(4)明确合作的规则,使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清楚自己的义务与责任,能够支持和鼓励其他成员;(5)奖励要以小组为单位。

6、研究性学习理论

研究性学习既可以理解为一种学习方式,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课程形态。作为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向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定向型课程,为研究性学习方式提供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说,研究性学习课程就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便更有利于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研究性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有助于学生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研究性学习对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在于:(1)问题性。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围绕问题展开。(2)实践性。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是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的,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3)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既指研究空间和所运用的资源不局限于学校以内,也指研究的内容不局限于一个学科内,学生可以运用多学科的方法,从多种途径开展学习。(4)主体性。研究性学习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成为某一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和实施者,对课程目标的实现负主要责任。(5)过程性。研究性学习的重点不在于学生在科学研究方面有多大的突破或发展,其重点在于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可以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它所要追求的结果。

案例二:采荷中学的唐宇红在《基于“教育系统设计论”谈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思路》一文中,在设计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过程中,主要贯彻如下设计理念: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

综合实践活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将学生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搭建平台,促进知识技能自主建构。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综合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着眼于学生实践意识的养成,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指向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帮助学生从根植于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社区,热爱家乡,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促进道德规范自律内化。

3、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生活于社区中,学生和他生活的社区环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与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倡导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学生在体验科学精神中不断成长,在感悟人文关怀中不断成熟,在评价自我中不断完善,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价值体现

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成为探究者、活动者,教师成为学生自主融入社会实践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评价者和管理者。鼓励学生自主、积极地实践。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内在动机,在活动主题或项目的提出、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的具体实施、活动的总结与评价等环节,学生应成为全过程的主体,教师必须给予适度的指导。“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随着学习方式的变革和教师角色的改变,教师的和谐发展迎来新的契机。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突出教师的价值体现,是遵循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发展”理念的具体行为。以教师发展为先,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

本文只是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研究方面,仅有的一点初步收获,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有许多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希望有志于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同行们共同努力,使我们国家开设的这门课程实验取得更大的效果。

篇3: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名称”的研究

一、选题阶段

综合实践活动搞得好坏, 或能否进行下去, 关键是课题的选取是否恰当。课题应当具有典型性, 难度要适中。课题难度小, 达不到训练的目的;课题难度大, 会使教学效果因不切实际而受到影响。同时, 还要顾及时间、设备仪表、材料、工具的配备等。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 课题主要由教师根据课堂理论课的进度和内容来确定。应用综合实践活动方法, 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 去指导他们选题, 尽量与课堂所学知识联系起来。鼓励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教师划定的范围内, 由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分组和确定每个小组某一阶段的训练课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 经过研究学习解决了实际问题, 这无疑是对学生的一个极大鼓励, 也会使学生更加努力主动地去获取新知识, 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电子控制技术是一门运用电子电路实现信息或能量改变的技术。例如, 设计一个住宅公用走道路灯控制的系统方案, 学生要理解最基本的电子控制系统由输入、控制和输出等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输入部分大多数由传感器组成, 控制部分可用单片机、触发器等组成, 输出部分可用开关管、电磁继电器、照明灯等组成。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搜集资料, 观察电子器材及设备, 弄清各种传感器、单片机、触发器、电磁继电器工作原理,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说明书自制电路原理框图, 弄清触发器、电磁继电器在电路中所实现的功能作用, 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切的体会, 通过试验等技术活动对方案进行优化, 这一阶段, 着重学生自行设计电路图, 选择合适的实践训练方案。学生在选择训练方案之后, 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电路分析, 提出安装和训练的实施方案, 主要包括元件选择、性能测试、工具的配备、安装步骤、工艺和检测方法等。在这种从选题到实践,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中, 学生对照专业理论课的内容找到了差距, 抓住了重点, 同时也进一步树立起自信心, 增加了学习兴趣。

二、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师生双方面的学习和指导阶段, 也是学生在努力完成课题的过程中提高技能水平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会发现许多问题, 如选题是否适宜, 电路安装排故步骤是否合理, 工艺要领是否掌握等。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 针对出现的问题找出原因, 并运用理论知识研究出解决方案, 然后通过进一步实践验证方案的可行性。经过多次反复, 学生在充分体会实践乐趣的过程中加深了理解, 增强了印象, 操作水平也会随之得到提高。

例如, 在一些元器件较多的电路安装操作中, 学生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 学生对电路的安装工艺做到心中有数, 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喜悦, 会更加促使学生进行新的发现、发明和创造, 从而使研究学习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检查阶段

检查工作应贯穿在整个实施阶段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自查和互查, 学生通过相互交流, 总结经验, 取长补短。对发现的问题和察觉的隐患, 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对照有关的操作规程, 由学生提出改进措施, 而不是由教师承包所有问题解决方案。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

检查阶段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检查学生对电子器材和工具正确使用的情况;二是检查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情况;三是检查学生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四是检查材料的消耗和设备的损坏情况。在电子控制及其应用综合实践活动中, 使用合适输入设备, 应引导学生自己来完成, 以体现学生的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检查的目的是使学生从自身的视角发现问题, 找出差距, 为总结和进一步提高奠定基础。

四、总结阶段

篇4: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名称”的研究

1.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碧螺春》一课,细腻地描绘了碧螺春悠久的历史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学习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去搜集、阅读有关介绍茶文化的资料,组织开展以“中国茶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能促使学生对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更为深刻的体验。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中国是茶叶之乡,很早就开始对茶叶进行研究。以茶待客,以茶助兴,以茶消遣,以茶娱乐,以茶治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茶文化。溧阳处于江南丘陵地带,山清水秀,盛产茶叶。“一壶春”、“沙河桂茗”更是荚名远扬,深受人们的喜爱。组织学生走进茶园,走访茶农,亲自感受茶园的满目新绿,体验“十指尖尖采茶忙”的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作为茶乡人的自豪感。

二、活动方案

主题:中国茶文化的研究

内容:茶叶的发展、中国名茶、相关的茶联、采茶歌、中国茶艺及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溧阳茶叶的栽培、溧阳名茶等。

具体目的和任务:从茶叶的种植、品尝、贸易、茶楼、茶联,泡茶的用水、器具、技艺,名人和茶等方面了解中国悠久的茶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的对象、情境、方法:

1.通过到图书馆、网上浏览的方式,查找相关的茶叶知识,可以手抄报的形式对茶的知识进行介绍。

2.组织学生到茶园进行实践活动,亲手采一采茶,向茶农了解茶的主要品种、茶叶的销售及评价标准。

三、活动的实施

(一)组织交谈。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子,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已深入社会各阶层。今天,我们以“中国的茶文化”为研究主题,进行一次调查。

(二)小组成员的具体任务和分工。

名茶荟萃小组:了解全国各地的名茶,包括茶的产地、得名、传说及主要特点。

茶联茶歌小组:了解有名的茶楼、茶联、采茶歌曲及各地饮茶的习俗,并能简单地谈一谈体会。

茶艺小组:了解茶艺表演的内容、形式,一些文学作品中对茶艺的描述,中国茶具、茶道对世界茶文化发展所起的影响。

茶的历史与发展小组:了解茶叶采摘的历史、茶圣陆羽对茶的研究及历史地位、茶叶的对外贸易等。

名人与茶:了解诗人才子以茶会友、品茶赏茗的趣闻轶事。

溧阳茶叶调查小组:着重了解溧阳茶的栽培、溧阳的各类名茶(如沙河桂茗、苦丁等),有条件可利用假日到茶园看一看、问一问。

(三)小组讨论制定本小组活动方案(以“茶的历史与发展小组”活动方案为例)。

活动主题:茶的历史与发展

活动目的:

1.了解茶文化在各个时期的发展。

2.了解中国茶叶贸易、茶文化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

活动过程: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资料,进行合理的删减。

成果展示: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

活动报告:以书面形式呈现。

(四)成果交流。

1.评选最佳手抄报。主题突出,内容充实,反映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版面布局合理,整体美观。

2.评选优秀调查报告。标准:调查思路清晰,观点明确,有具体的调查记录,内容真实,表达流畅。

3.进行品茶活动。

(1)请茶艺小组的成员向大家介绍茶的礼仪,讲解泡茶的要点,并当场向大家表演。

(2)学生进行品茶活动,并谈谈当时的感觉。(从茶的形、色、香、味等方面进行描述)

篇5: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名称”的研究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正确使用我们的眼睛,保护好自己的眼睛,珍惜我们的眼睛。

能力目标: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己制定计划的能力。

2.知道多吃哪些食物对保护眼睛有益处;了解制作宣传海报的方法,知道制作海报的主要步骤;能够与同学合作设计、制作一张宣传海报。

3、制定护眼计划。

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本次活动正确认识到眼睛的宝贵,提高保护眼睛的意识。【活动过程】

1、确立主题。

2、结合主题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

3、分析解决问题所要采用的方法,并且制定自己的计划。

4、设计、制作一张宣传海报。

5、制定护眼计划。【活动方法】

1、问卷调查,了解用眼习惯。

2、搜集有关让眼睛更明亮的知识。

3、搜集有关保护眼睛的方法。【活动实践记录】 第一环节:确立主题:

师:教师以游戏的形式导入,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1、开阔视野的小游戏

请学生举起左手放在左耳边,闭上左眼,这时晃动自己的左手,问:你是否能看见左手在动?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师小结:两只眼睛看物体可以开阔视野。

2、保持身体平衡的小游戏

请学生起立,提示学生身体与桌椅的距离,闭上眼睛体会此时身体有什么感觉?

师小结:眼睛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其实眼睛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对我们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好好保护自己的眼睛。今天就以珍惜我们的眼睛为活动主题来开展本次活动。(教师板书活动主题)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现在大家都知道了,眼睛是我们最珍贵的器官,那你们想怎么样来开展本次的活动呢?对眼睛这一器官都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1:我想知道为什么有的同学要戴眼镜。

生2:我想知道为什么有的同学的眼睛特别明亮,可是我的眼睛却不是,我想让自己的眼睛变得明亮一些。

生3:我的眼睛有时会“干、酸痛”我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师小结:同学们对我们的眼睛所提出的问题真不少。第三环节:分析问题:

师: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个主题活动所要学习,研究的内容了,如果让你解决这些问题,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生1:我想了解同学们平时是怎么样来使用自己的眼睛的。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

生2:我想知道如何让眼睛变得更明亮。可以采用查找资料的方法。

生3:我想知道平时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眼睛。采用查找资料的方法,也可以找到眼科医生进行了解。

师小结:同学们想知道的知识和解决的办法都很好,下面同学们根据自己选择所要了解的问题进行自由分组,自己推荐出本小组的小组长,然后由小组长负责小组内其它成员的分工。确定分工之后,我们就开始活动。

第四环节: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现在同学们都已经分好小组了,并且也确定了每个小组的小组长由谁来担任,现在请每个小组的小组长来汇报你们小组所采用的活动方法。

生1:我们是第一小组,主要负责了解学生用眼习惯的小调查。

其主要内容是:用眼习惯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哪些习惯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生2:我们是第二小组,主要负责搜集如何让眼睛变得更明亮的方法。

我们小组内再分为两个小组来进行,第一小组负责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第二小组负责在报纸和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

生3:我们是第三小组,主要负责搜集如何保护眼睛的方法。

我们小组内也分了两个小组进行活动,第一小组负责在网络和图书馆查找资料;第二小组负责采访眼科医生来搜集信息。

第五环节:制定计划

师:现在我们每个人的分工都已经明确了,下面时间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小组内的内容来设计你们小组的计划吧。

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实施计划。

师:现在每个小组的计划基本完成,请各小组的小组长来汇报你们小组的计划。第六环节:设计、制作一张宣传海报.1、组织学生阅读有关食物有助于保护眼睛的资料。

2、先让学生确定海报中要表现的内容,然后再思考以何种形式体现。

3、阅读书上学习单中“按照特定风格进行设计”的指导,思考如何设计自己的海报。

4、可参照已有的、自己喜欢的海报风格进行设计。

5、对确定的材料再次进行筛选、组合。

6、标题醒目、文字和图片的比例合适、版面内容不繁杂等,是版面和谐、美观的基础。

篇6: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名称”的研究

一、活动主题:种子发芽学问多

三、活动背景分析:

资源分析 :“种子发芽学问”是综合实践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部分主题探究3的活动内容,是对七年级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培养探究、实验、合作能力,提高科学素养,以及对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等情感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活动。

五、教学策略:本活动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活动的设计,实施和总结。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时间,在一节课得出实验结论根本不可能,第一节课完成主题生成实践活动设计,课下进行实验,下周的这节课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课上通过讨论,探究式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时空,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中,从而掌握知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七年级学生的实验能力还是较弱,所以提醒学生将本实验所探究的条件分解为一个个的单一变量很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单一变量去考虑种子萌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自身和外界条件。

六、活动时长:两周时间,2课时+课后活动

七、活动总目标:

1、通过亲自动手做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实验,推断出种子萌发的必备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1、通过对种子结构的观察,学会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运用探究实验法完成对“种子发芽”的探究活动。

3、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继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1、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初步树立内因和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

3、学生在对探究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与他人交流,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八、活动准备:教师提前做学生探究实验报告、实验材料器具(绿豆、花生、黄豆、培养皿、塑料口杯、带盖容器、锡箔纸、吸水纸、标签、土壤、清水、等。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收集种子发芽相关资料、准备各种状态的植物的种子等实验材料 活动过程:确定主题→设计方案-实践活动→交流总结、种子发芽学问多--主题生成课

第一课时:

第一阶段:开题活动,确定活动主题,制订活动计划。

一、设计思路:

三、活动主题生成

(一)引入课题:教师展示几种植物的种子让学生猜是什么?我们吃的粮食大多是植物的种子,种子不但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使命:繁殖后代---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你做过种子发芽的实验吗?你观察过种子发芽的过程吗?引出种子发芽学问多的探究主题。

1、展示资料:课前,通过自由组合的方式分组,小组内合作学习收集有关种子发芽的资料。下面请各小组展示收集资料:

第一小组:播放一段种子发芽的视频

第二小组:讲一段感人小故事:弱种子也要发芽 第三小组:一段科技知识:高产源于良种 第五小组:太空种子和太空植物的一组图片

第六小组:收集生物书上种子结构和种子发芽过程中变化知识。

2、抛砖引玉:同学们的资料让我们大开眼界,看来同学们都经过了精心的准备,我也给大家带来一份资料分享:云南建水一初中生在家剥蚕豆时望着手中剥出的虫蛀的种子,突发奇想:教科书上说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种子必须有完整的胚,胚不完整种子能发芽吗?她经过多次实验,得出结论:胚受伤的种子也能够萌发,并撰写了科技论文,在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省,国家级大奖。

(二)确定子课题 :

1、提出小组课题:羡慕他吗?其实你也可以,关于种子发芽,你想研究什么?小组讨论出子课题。写在纸板上贴在黑板上全班共同讨论。探究是需要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的问题,我们都可以探究,看看黑板上哪些我们可以探究?和学生一起,把黑板子课题归类,简化,最后确定出学生要探究的问题: 瘪种子能发芽吗?不完整的种子能发芽吗?被车压的种子能发芽吗? 冰箱冻过的种子能发芽吗?种子发芽需要阳光吗?种子发芽的力量有多大?等等

2、回顾实验步骤:学生一致认为不能探究的主题,就去掉了。对于有争论的问题,就保留。接着提出“怎么来研究呢?”学生这时候就很容易的说出来“设计实验来证明”。回顾生物钟讲的科学探究的实验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这节课我们完成前三步。以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土壤为例回顾探究实验计划的步骤。

(三)制定实验计划:

(温馨提示:小组成员一定要分工合作呀!其中有人负责取材料,有人负责作记录,有人负责中心发言,设计时需要大家集体的力量!

(四)设计分享: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计划,其他小组发表对设计发表意见建议提出评价和问题。

汇报组

1、小组名称,分工?

2、小组是如何实施计划的?

3、小组成员能回答任何被问到的相关问题和质疑。聆听组:

1、认真听完同学的发言。

2、仔细观察其他小组的探究活动

3、把其他小组的探究和自己的比较,有没有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如发现问题,友好的提出。,小组汇总留作学生课下完成。

(五)完善计划:现在给大家时间,快速修改、完善你们组的实验计划。组内修改计划„„ 第二阶段:实践活动(从第一课时结束到第二周上课)

活动时间:课外1周

活动过程: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种子发芽实验。每天都在同一时间内将观察到萌发的种子数记录在表中,连续观察七天左右。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阶段性的资料整理和交流

3、实践过程的指导

4、交流阶段成果,指导完善

按照上述确定的计划进行操作,定期观察,及时记录。得出结论: 种子发芽学问多----成果展示课

活动总结阶段活动成果展示交流与评价阶段

活动时间: 课题内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一、教师小结前阶段小课题研究情况导入新课。

回放学生分组实验的资料和种子萌发过程的照片,过渡到各组实验成果的展示。二、各小组展示课题成果。

分小组以各自的形式展示本小组的课题成果。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研究,同学们收获不小,现在与大家一起共同分享成果汇报展。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成果。

成果展示:。总结:

1.这次探究活动中,我们小组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 2.哪些方面我们还应该做得更好? 3.我们怎样才能把它做得更好?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

1、展示拍的照片。

2、展示自己种子发芽情况。

3、读一读自己的观察日记或作文

三、组织评价

在认真听取各组汇报后,讨论交流:

1、谈体会:

2、组织评价:

让学生根据活动情况进行自评与他评,并填写活动评价表。由各小组代表组成评审团,对所有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

3.教师评价总结 :教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及结果。最后师生一起归纳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什么样的种子可以萌发,种子的完整度、有活力、度过休眠期、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篇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方式研究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各国都非常中农是基础教育中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而我国在中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起步较晚,在教学方式上还不够全面和完善,这也是各方因素导致。为了提高基础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主要对我国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方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方式;实施建议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发展,我国对中小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逐渐重视。综合实践课程新课改教学目的的重要发展,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教育在传统教育观的影响下,对新开展的综合实践课程认识有一定不足而制约了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作为一门新学科,教师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需要有更多的创新。本文主要对综合实践课程的定义、特点进行整理,进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方式进行分析,并分析当前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建议。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述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义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综合的学习活动,是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学生的[1]生活和社会实际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综合应用知识的学习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1.整体性

整体性也被称为综合性,这是综合实践的基本特征。课本知识与生活是分不开的。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必须学会独处、学会与自然相处、与他人交流,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能力比任何时候都更有价值。同时,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有过程的,只有在实践中通过理论运用不断的探索自我才能得到发展。综合实践课程设计考虑这一点来看,需要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和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开始,构筑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2.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的实践性主要是指以下方面:①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实践,实践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形式和载体;②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实践的智慧是活动课程的构成要素等分享和开发的重要资源;③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是实践活动的宗旨;④实践是评价课程的重要标准[2]。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要求从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构筑的课程的观念,形成“实践”为目的的新课程理念。

3.开放性

综合实践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都能得到一定的满足,其课程的目标是开放的。全面的实践是针对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课程内容需要跟随学生生活的变化,因此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4.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安排是以学生的个性的整体变化为导向,所以生成性综合活动的基本属性是必然的。在全面的生成性的各种活动是基于有机的整体,而不是预定目标的简单装配,综合生成性中不排斥课程主题的规划和安排,生产性是相对而言的客观观点。随着活动课程的开展,学生能力的提升,课程主题、教学目标就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

5.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个性、爱好,教师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扮演的平等地位的课程参加者,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老师决定活动的 [1][2] 李树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素养与评价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6,(07):14-23.李致桦.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个案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结果。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传统的教师角色,提出新的期待。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方式

(一)方法指导型

现在的综合实践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专题讲座、方法指导。所以,综合实践活动中,老师指导学生怎么写总结报告,资料的收集和其他相关方面。在宏观方面,老师实践之前进行的指导就是方法指导型,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知识技能。方法论的指导也不是空洞的讲解,而要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掌握实际运用的方法。

(二)引导操作型

主要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老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观察,结合老师的操作演示进行操作引导,最后得出结论。在综合实行活动领域这方面主要是手工实践。

引导操作型的教师指导特点表现为[3]: 注意制作步骤的标准化,学生在教师示范的过程中,虽然有学生在经历和感觉的过程中,但要避免编程操作,缺乏创新。在学生操作之前,教师甚至有更快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为了提高活动的效率,但在探索过程中逐渐抹杀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提出问题,通过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收获实践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操作中进行运用,培养学生的手工实践能力。

在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强化,有一定的主要地位,教师依然是活动的控制者,主导的活动过程。

(三)探究发现型

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然后围绕主题讨论,产生主题指南,然后根据老师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提出要求,在整个实践过程中老师要给予支持和鼓励,最后进行总结报告,老师最后进行补充。在指导过程中,学生作为活动主体,教师的指导任务是提供注意力和情感支持。

探究发现型的教师指导特点主要有:

教师指导有较低的结构化特征。教师们没有严格地设计指导方针,而是为学生们创造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让学生们去探索、发现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探究发现型的实践方法中,教师主要起到激励作用。在实践活动的主题确定时,老师对学生的主题选择给予充分的支持,在学生对主题进行活动策划遇到问题时,积极鼓励、引导,从侧面提出建议,丰富学生们的活动策划方案,以便实践活动更好的开展。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要积极的鼓励,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开放性目标。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提升给予重视,要重视探索结果的合理性,更重视探求的过程,活动面临的具体问题是确定指导的程度。

三、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存在的问题

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整理,主要分为教师素质、学校对综合实践课程的管理和社会支持等方面,具体如下:

(一)教师实践活动素养待提升

教师是授课实施的主体,教师素质是授课课程实施效果的关键。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求课程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特征、课程的目标,实施要求和评价方法是正确的认识和掌握。有较强的课程意 [3] 冯新瑞,田慧生.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策略[J].教育研究,2015,(11):69-75.识和能力去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有较强的计划、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能力。

然而,对于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中小学一般没有专门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由教官确定。部分学校将这一课程任务交给班主任,班主任认为这些课程增加自己教学负担。中小学校的老师在实践活动课程方面几乎没有系统的培训,导致教师在课程理论素养不高,研究指导人员数量不足,所以有很多教师不了解现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实践内容活动课程的实现更不能掌握。一些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足够的经验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而他们没有教育教材参考,因此在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设置上很难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已成为科技活动,“课程内容狭窄”的趋势已经出现。

[4]

(二)课程评价不科学

课程评价是课程的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上课的实施方向和品质。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有两种:一是学校的行政部门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课程的评价,评估内容较为肤浅和片面,没有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有效开展进行实质化监督;第二,学校层面评价,主要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点是过程和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两个维度目标。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教师对学生实践行为评价指标没有具体的衡量,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也会存在主观性,导致课程评价的不公正,产生不了对课程实施的监督。

(三)学校实践保障待完善

课程实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学校的管理制度保障紧密相关,学校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要

[5]求,建立相关的研修活动、活动经费、学生工作的指导等的管理制度,综合实践活动目标才能得到保证。

可是在中小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很多实践活动是难以实现的。一般来说,学校有严格的政治学习和学习系统,教学研究小组也进行定期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分析教学资料,学习教学方法,听讲座和评论。但是,在实践活动课程上没有相应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因为没有专门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没有专门的教师和教学和研究小组。教师在指导学生活动中最大的感觉是“麻烦”和“累”。如果一些学生选择有广泛的话题,有些人不了解老师,如果他们依赖个人的力量,很难对所有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

此外,由于实践活动课程需要投入一定的费用,而在一般的教学中对这一块的投入预算较少,这就会制约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时,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得综合实践课程被其他重要课程或不需要大量费用投入的课程所取代。

(四)社会支持度不足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内容、形式、活动场所和指导能力等,不只是在校园支持,社会各界资源支持[6]也是不可少的。但是,在中小学校实施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有很多困难。首先是父母。学生家长普遍缺乏实施的实践课程的理解,很多父母认为在高考面前其他的课程都是没有必要大量投入的。尽管小学生离高考有一段距离,但是家长们一贯以来的考试观念还没有得到改变。第二,小学生还没有足够的自保能力,在实践中容易受伤,因此家长对实践活动的安全性始终存在一定的担忧。

其次,是社会机构的支持。如果学生的实践课程选择在社区进行操作,就需要社区相关机构的配合,但是学生实践活动是没有利益的,也不存在社会推广等方面的问题,会被一些社会机构认为是学生们“瞎折腾”,往往敷衍了事,降低了实践课程的有效性。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对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出现的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一)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参与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新课程的亮点,反映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提升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发 [4][5] 张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整合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5,(09):33-36.戴丽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题渠道探究——学科课程的延伸[J].现代教育科学,2014,(10):79-80+48.[6] 孙宝玲,容翠.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4,(03):35-39.展和实践能力。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从一定高度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让学校和老师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价值;学校从学校文化建设、学校运营的高度提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教育整体计划;同时,希望家长和社会宣传,放弃教育功利主义思想和行为,在应试教育的价值观下理解综合实践课程的独特价值,得到各界的支持,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升各界参与意识。

(二)规范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由于自身实施的难度大,也不再学校期末考核中。仅仅依靠教师自发组织是达不到效果的。因此,在这门学科的开展上一定要有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制度的完善需要政府和学校两方面结合,落到实处。

因此学校要建立完善的课程制度,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课程并列,加深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程的认识,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制定学年计划,系统的培养教师能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从学校层面讲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规范化,监督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三)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执行重点是教师。而且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面临两大问题尚未解决:一是稳定的实践课程教师团队尚未形成体系;二是大多数老师有其各自的专业,但在实践活动课程上经验缺乏。因此,这就需要学校组件完善的教师团队,将教师力量进行综合考量,组建各班级、年级的带队教师;此外,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业教师的比例。只有专业化的老师才能进一步的达到教学效果。对其他辅助教师要开展培训,提升他们在实践课程上的教学方式等。同时调动家长、社区等相关擅长人士,积极提出参考意见及对课程做出评价,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具有专业性。

(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对鼓励综合实践课程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可以从三个层面出发,第一是教育部门加大对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评价奖励,对各学校间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并给予奖励,激发学校的热情。第二,是学校层面。完善对课程、教师的评价体系,以便进一步的完善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第三是学生层面。学生是实践课程的主体,因此了解学生对实践课程内容主题、方式、效果、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分数等进行客观了解,才能了解到综合实践课程在学生能力方面提升的效果。也便于教师教学策略的调整。

[7]总结

随着对基础教育中学生素质提升的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逐渐提升。但是我国的实践活动课程起步较晚,本文整理了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方式,主要有方法指导、引导操作、探究发现等,但由于在课程评价不科学、社会支持度、学校实践保障不完善导致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未达到期望教学效果,因此要提高参与意识、规范实践课程管理制度、完善教师队伍等方面去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篇8:中职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研究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动机

中职英语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 处理好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 加强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但面对学习目标不明确、动机不足、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焦虑等现象, 普遍的中职学生, 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强度的不符合时, 人的学习兴趣最大, 学习动机最强。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趣味性和求知欲, 帮助其形成长久的学习动机和发展需求。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也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引导下完成的, 教学任务布置必须合理, 问题设置必须科学, 教师以话题为中心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开展主题探究、情景剧比赛、中西文化擂台赛、英语沙龙、英语角等形式的活动, 要求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 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 培养竞争和探索精神。

二、创设实践情境, 体验探究过程

英语学习首先是情境化的学习, 教师需关注过程和方法, 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同步发展为最终目标。其次, 选择真实场景或设置虚拟场景, 选择真实或实用的语言材料, 培养学生生活和职业场景下的语言应用能力, 在活动中体验英语和职业的融合。再次, 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 设置各种合作学习活动, 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 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多给学生“做中学”的机会, 坚持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三、创设合作情境, 增强主体意识

合作学习是一种体验学习, 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个性的和谐发展。小组内部的交流、讨论、意见综合、生成问题等有助于学生建构起新的更深层的理解;小组间竞争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潜能。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理念是“在用中学, 学中用, 学以致用”, 以任务组织教学, 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 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 学生在履行任务的过程中, 以小组为单位, 充分发挥自身的认知能力, 调动自己已有的目的语资源, 通过表达、沟通、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 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来完成任务, 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 最终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以主题活动为引导, 整合英语教学资源。以中西文化中的节日教学为例,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研究方案, 分组制订研究计划, 组员分工, 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来收集学习资料, 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在分工协作中挖掘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不同的方法和途径, 最终获得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四、创设多样化教学方法, 打造活力课堂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开放性”, 教育时空开放, 教学要求与内容开放, 教学资源开放、教育评价开放。信息技术时代,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下发教学任务、跟踪学生学习状况、指导学生活动实施情况、评价学习成果等。学生可以搜集相关资料、整理上传、交流学习心得、利用优秀英语网站学习等。合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 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对知识的感知, 实现信息传递的多渠道化, 促进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有实际意义的、有现实环境的训练活动, 鼓励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用英语完成任务, 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教师要擅长将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 穿插专业词汇, 餐厅服务、宾馆接待等实用对话, 开展多边活动, 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职业能力。

总之, 英语综合实践活动将师生从传统静态的课程观念中摆脱出来, 树立起动态的开放性的课程理念, 打破了传统英语课程、教材和课堂的约束,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 以活动为主体, 以情境为平台, 以实践为方式的教学模式。教学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态度、能力发展, 将认知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表达、沟通、合作、反思等能力。活动中注重以人为本, 通过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不追求知识的难度和深度, 重视学生在不同场合用英语准确恰当地表情达意, 确保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教师与学生分享教学信息, 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摘要: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大特点是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 以活动为载体, 整合英语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主体, 突出实践性和自主性, 强调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通过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地实践活动教学, 使每个学生全程主动参与, 友好合作, 踊跃发言, 树立对英语学习的信心, 提高语用能力。

上一篇:脊灰灭活疫苗补种的工作总结下一篇:9班班级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