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重型颅脑损伤

2024-05-22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精选十篇)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12月我院收治106例老年重型颅脑外伤患者, 男68例, 女38例;年龄在60~90岁, 平均年龄70.2岁, 其中60~70岁56例, 71~80岁37例, 80岁以上13例;硬膜下血肿72例, 硬膜外血肿34例。老年人颅脑损伤致伤原因多以交通事故为主, 伤情重, 伤后昏迷持续时间长, 并发症及合并症多, 病残率和死亡率高。

1.2 方法

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严密监测颅内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变化, 注意观察合并症和并发症, 做好基础护理。

2护理措施

2.1 急性期急救

颅脑损伤救护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 注意保暖, 禁用吗啡止痛。有明显大出血者应补充血容量;无外出血表现而有休克征象者, 应查明有无头部以外部位损伤。开放性损伤有脑组织从伤口膨出时, 在外露的脑组织周围用消毒纱布卷保护, 避免脑组织受压, 并及早使用抗生素。记录受伤经过、检查发现的阳性体征、急救措施和使用药物。

2.2 一般护理

一般采取斜坡卧位, 抬高床头15°~30°, 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注意营养支持, 早期应采用胃肠外营养, 昏迷患者可给予鼻饲补充营养。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注意防止呕吐及误吸。由于高热使机体代谢增高, 所以应遵医嘱采取降温措施。对于躁动患者应查明原因及时排除, 减少使颅内压增高的因素。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2.3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目的是观察治疗效果和及早发现脑疝, 不错失抢救时机。

2.3.1 意识状态。

意识障碍的程度通用的是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分数越低表明意识障碍越严重, 老年患者身心衰老, 反应相对较迟钝, 在评分时应选择合适的沟通方法。

2.3.2 生命体征。

观察生命体征时为了避免患者躁动影响准确性, 应先测呼吸, 再测脉搏, 最后测血压。老年人多有高血压病史, 代偿能力差, 注意在降压过程中避免血压过低, 防止出现脑梗死及其他并发症。

2.3.3 瞳孔。

注意对比两侧瞳孔的形状、大小和对光反射。瞳孔出现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并立即给予处理。要注意伤后使用某些药物会影响瞳孔的观察。

2.3.4 其他。

注意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躁动时警惕出现脑疝。观察锥体束征, 肢体偏瘫情况。

2.4 预防并发症

昏迷患者生理反应减弱或消失, 尤其老年人, 全身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如压疮、关节僵硬、肌肉挛缩、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故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体征变化, 及早采取应对措施,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健康指导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篇2

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观察 测呼吸时应注意呼吸的节律、深浅、有无呼吸困难、暂停等情况;对脉搏应注意是洪大有力还是细弱不规则,注意脉压差是增大还是缩小;如出现血压上升,脉搏缓慢而有力,呼吸缓慢而深,提示颅内压增高,应警惕颅内血肿或脑疝;当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细弱、心跳减弱,呼吸由缓慢变为潮式呼吸,提示脑干功能衰竭;如突发呼吸停止、双侧瞳孔散大,提示已发生枕骨大孔疝;如出现高热、深昏迷,表示丘脑下部受损;体温逐渐升高且持续不退,提示继发感染可能;同时要连续监测血氧,定时做血气分析。

2.意识的观察 意识障碍程度是判断颅脑损伤轻重的重要指标之一,护士可通过痛觉刺激、眼球运动以及角膜反射来判断患者意识障碍程度。如深昏迷患者出现吞咽反射、躲避动作或神志转为清醒,均提示病情好转。

3.瞳孔的观察 瞳孔的变化是反映颅脑损伤及病情变化的重要指征,应15~30分钟观察一次,注意要使用聚光的光源,并认真做好记录,以便和初次测定的结果作对比,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伤后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侧肢体瘫痪、意识障碍加重,提示脑组织受压或脑疝的可能。

4.尿量的观察 颅脑损伤患者多使用脱水药物,可通过尿量来观察判断降颅压的效果、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出现并发症,应准确记录尿量,如应用20%甘露醇250 ml后4小时应有尿量500~600 ml左右,若平均每小时尿量<60 ml,则说明降压效果不佳,或患者有严重脱水;2~4小时无尿排出,考虑是否有尿潴留,或合并肾功能衰竭。对尿量减少的患者要及时寻找病因,报告医生,既要防止过量输液引起或加重脑水肿,又要保证每日液体的输入量,同时对尿量异常增多者要警惕尿崩症。

5.脏器功能观察 重型颅脑损伤长期昏迷患者对心脏、肺脏、肝脏、肾脏影响很大,应使用心电监护,尽早发现心电图变化,定期监测肺功能及肾功能,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处理。

6.并发症的观察 临床上最常见的并发症有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因此应加强呼吸道分泌物及呼吸情况的观察;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为30%~50%[1],因此入院后即应留置胃管,每次鼻饲前均先抽吸胃液,定期检测胃液和大便性质;加强对留置导尿管的消毒,定期检测小便性质;每2小时翻身叩背一次,并按摩受压部位以改善血液循环;通过积极的护理手段,有效的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护理措施

1.常规及呼吸道护理 置患者于重症监护病房,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流通,定时消毒,保证适宜的温湿度,严格控制探视,减少感染机会。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彻底清除口鼻分泌物、血液及呕吐物。吸痰要彻底,动作要轻柔,头偏向一侧,2小时翻身叩背一次,可常规给予雾化吸入,低流量(2~3升/分)氧气吸入,深昏迷患者需抬起下颌或放入通气导管,以免舌根后坠,阻碍呼吸。在采取相应措施后如呼吸仍无改善,血氧饱和度<90%[2],痰多且黏稠,出现鼾声呼吸、呼吸道严重梗阻者,及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估计意识障碍不能短时间恢复者,常规行气管切开,呼吸微弱,潮气量不足者,及时使用呼吸机维持正常呼吸功能,并作血气分析。

2.各种引流管护理 妥善固定各引流管,引流袋应始终处于引流部位以下,以防引流液逆流,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受压,保持引流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和引流管密闭,并严格记录引流液量、颜色、性质,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更换引流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卧位护理 将患者头部抬高15°~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和减轻脑水肿;对伴有颅底骨折、脑脊液耳鼻漏的患者,头偏向一侧以防污物逆流至颅内感染,尽量减少用力咳嗽、打喷嚏等动作,严禁手掏、堵塞鼻腔和耳道,头部垫无菌小毛巾或无菌纱垫,并随时更换。定时翻身叩背,更换体位,并按摩受压部位,防止褥疮发生。对意识障碍有好转出现烦燥不安患者,应使用宽布带约束四肢或安置床挡,防止坠床并对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同时注意查明患者烦躁是否为非颅脑损伤,如体位不适、高热、尿潴留等原因所致。

4.低温疗法的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持续昏迷患者由于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障碍、颅内压增高、高热以及呼吸功能不全、休克等多种因素造成缺氧,加重脑损害,用一般的降温药物效果不佳,应早期采用物理降温联合冬眠合剂,使其体温保持在36℃以下,以降低脑部耗氧量,缓解脑缺氧,减轻脑水肿。复温时采用自然复温法,整个复温过程持续24小时,以避免因复温过快而引起缺氧和脑水肿。

5.使用药物护理 长期昏迷患者脱水剂应用时间长,易并发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急性肾功能衰竭,需加强护理观察,记录24小时出入量。使用脑活素、纳洛酮、胞二磷胆碱等保护营养脑神经的药物,应严格按医嘱给药,同时严密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对应用冬眠药物的患者易致神志障碍加重、呼吸道分泌物坠积,须加强呼吸道护理。注意长期静脉输注浓度高、刺激性大、易致静脉炎的药物,如20%甘露醇、20%脂肪乳、七叶皂苷钠等,注意保护静脉,几条血管轮流使用,使每条血管都有“休息”的机会,同时可采取边输液、边热敷的办法;输液中选择静脉原则是先远心端,后近心端,先细后粗,先手后足,保留粗大血管以备抢救时急用;一旦发生静脉炎,立即停止在病变肢体输液,局部热敷,抬高患肢。

6.鼻饲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长期昏迷患者因昏迷时间长,不能由口进食,机体消耗量增加,无应激性溃疡3天即可鼻饲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流质饮食请营养科配制,并加用肠内营养剂以保护胃肠黏膜,促进机体功能恢复,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鼻饲时注意床头抬高至30°,开始以一次半量为宜,温度38℃~40℃为宜,速度不宜过快,鼻饲后30分钟内不宜翻身叩背,不宜搬动患者,尽量不吸痰以免发生吸入性肺炎。每日口腔护理2次,鼻饲管每周更换一次。

7.康复护理 患者昏迷期间应坚持做肢体功能锻炼,每次30分钟,每天2~3次,以防肌肉萎缩、足下垂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对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使家属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配合治疗护理。当患者病情趋向稳定,即可进行促醒疗法,如呼唤患者姓名,让家属与其交流,给予喜爱的音乐,配合针灸、理疗等措施,尽量减少后遗症,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让患者出院后能够尽快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回到工作中去,避免因病成为家庭的累赘。

体会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 篇3

方法:选择56例颅脑损伤患者,加强病情观察,及时进行吸痰吸氧及相应术后护理。

结果:56例患者康复出院30例,好转出院14例,死亡12例。

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分秒必争的实施适当的抢救护理措施,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 病情观察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05-01

重型颅脑损伤由于其病情危重,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并发症多,致残率、死亡率高,因此细致、及时而准确的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和恢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护理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才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提高抢救成功率。2008年—2012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56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56例颅脑损伤患者,男34例,女22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56岁,致病原因:交通事故伤26例,高空坠落伤8例,硬伤7例,打击伤6例,跌伤9例。康复出院30例,好转出院14例,死亡12例。

2 观察

2.1 重度颅脑损伤病情变化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指标是意识的变化。意识变化还是判断病情轻重及颅内压增程度的指征之一。意识分为清醒、嗜睡、朦胧、浅昏迷、深昏迷。在护理工作中发现变化及时报告医师,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依据。对患者的睁睛反应、语言反应、运动反应进行密切观察,判断患者意识障碍程度有无加重。

2.2 其次是观察瞳孔的变化。瞳孔的变化是反映颅脑损伤程度及病情变化的重要标志。严密观察瞳孔的大小及对光反射,瞳孔等大等圆,对光的反应。颅内血肿的形成主要是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瞳孔的变化也是判断病情变化的重要指征。

2.3 血压观察尤为重要。血压的反映可以看到颅内压的改变。伤后血压上升,脉搏缓慢而有力、呼吸慢而深,提示颅内压增高,应警惕颅内血肿或脑疝早期;当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心跳减弱、呼吸减缓不规则,提示脑干功能衰竭。

3 护理措施

3.1 体位。脑损伤后应必须卧床休息,如无血容量不足情况,应抬高头部,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烦躁不安的患者应使用约束带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并注意观察使用约束带部位的血运情况;昏迷患者应平卧,头偏向一侧。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若发现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应及时清除。

3.3 脑组织耗氧量大,大脑皮质神经元敏感,所以,应该维持有效的呼吸功能,常规持续吸氧。

3.4 气管切口的護理。保持切口周围皮肤的局部清洁及干燥。一般换药1次/d,有污染及时更换,并注意无菌操作。

3.5 吸痰的护理。吸痰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口鼻吸痰管做到一人一次一管,注意动作力度,操作前后充分吸氧,以提高肺泡内氧分压。

3.6 拔管的护理。拔管应在病情稳定、咳嗽有力、能自行排痰、解除对气管切开的依赖心理时才能进行堵塞试验。

3.7 口腔护理。2次/d,使用2%~3%苏打水,预防霉菌感染。

3.8 胃肠道营养护理亚低温状态下,病人、胃肠道蠕动恢复慢,放置胃管后待肠鸣音恢复后才给予胃肠道营养。防止腹泻和返流等并发症。

重型颅脑损伤病情严重,病死率极高,作为护士应必须了解颅脑外伤的基础知识和救治原则,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严格按照医嘱执行,技术操作熟练,为抢救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提高治愈率,防止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王秀红.重型颅脑损伤的观察和护理.中国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6(7):75-76

[2] 李次发,温德树.医疗模式的变迁与颅脑损伤领域引入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现状.中国医学创新,2010,7(5):189—191

[3] 耿晓增,张晓彪,王一镗.严重颅脑损伤的重症监护与预后评价.中国急救医学,2001,21(1):56-57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为我院2007年4月—2013年6月, 年龄在60岁以上, 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为3~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男32例, 女22例, 平均年龄67.2岁, 其中<70岁31例, ≥70岁23例。致伤因素:车祸致伤37例 (68.5%) , 跌伤14例 (25.9%) , 其他致伤原因3例 (5.6%) 。受伤前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28例 (50.9%) , 其中心脏疾患4例, 腔隙性脑梗死2例,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5例, 2型糖尿病6例, 各级原发性高血压14例, 部分患者合并有2种以上疾患;无严重基础疾病者26例 (49.1%) 。

1.2 临床表现

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5分22例, 6~8分32例;有中间意识好转期23例;双侧瞳孔散大4例, 一侧瞳孔散大10例;广泛脑挫裂伤和 (或) 原发脑干损伤5例。合并全身多部位损伤者21例, 其中2例合并低血压休克。头颅CT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颅内血肿形成, 其中合并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8例, 急性硬膜外血肿12例, 急性硬膜下血肿22例, 脑实质内血肿23例, 多发脑挫裂伤37例, 合并弥散性脑肿胀15例, 其中84%的患者有2种以上的脑损伤, 头颅CT提示中线结构移位>5 mm 38例。

1.3 治疗

治疗上针对各型颅脑损伤患者, 在予以生命体征支持、手术减压、清除颅内血肿、脱水、营养神经对症治疗的基础上, 有选择性地对患者的相关并发症及多发伤给予及时诊治, 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提高患者生存率。

2 结果

生存33例, 生存率61.1%;死亡21例, 病死率38.9%。比较后总结: (1) 死亡组平均年龄 (74.2±5.3) 岁, 高于生存组的平均年龄 (66.7±5.4) 岁; (2) 死亡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低于生存组。 (3) 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病死率明显增高; (4) 多发伤患者死亡组显著多于生存组。2组病例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比较结果见表1。

3 讨论

通过对本组病例研究后笔者认为,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预后差、病死率高的主要原因与高龄、多发伤及并发症、合并基础疾病、原发颅脑损伤程度重等因素有关。所以老年人在其生理功能降低的前提下, 在遭受创伤打击后伤情更加严重, 病死率明显高于青壮年患者[1]。

老年患者因动脉硬化及脑萎缩等因素, 颅脑创伤后, 短期内不会出现颅内高压的症状, 然而颅内血肿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 颅内压会急剧升高, 病情迅速恶化, 短期内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失语、脑疝形成, 若不及时予以干预, 会迅速危及生命。另外,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合并有糖尿病时, 在应激状态下, 血糖显著高于正常范围, 脑损伤与血糖升高的程度呈现正相关, 脑损伤越重, 血糖值高于正常范围越大, 病死率越高。因此, 此类患者应早期使用胰岛素持续泵入, 定时监测血糖水平, 随时调整胰岛素用量。既要控制高血糖水平, 同时又要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加重相关损害。其次, 创伤后长期卧床或意识障碍者, 若既往有慢性肺部疾患, 则更易导致痰液潴留, 咳嗽反射减弱等, 致肺炎、肺不张、心肺功能衰竭危及生命。一旦患者有肺部感染征象, 应早期行气管切开, 通畅气道, 严格规范吸痰程序, 早期痰培养, 选择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第三, 脑缺血缺氧是导致各种继发性病理情况的基础, 常规应用尼莫地平或法舒地尔等药物解除脑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 可有效预防创伤性脑梗死的发生, 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另外, 老年患者长期卧床后多发生营养不良, 如合并心肺功能不全、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可进一步加重病情, 危及患者生命。故应及时检验血生化、蛋白系列, 注意调节水电平衡, 纠正低蛋白血症, 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老年颅脑创伤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治疗的目的主要为清除病灶内挫伤坏死的脑组织, 去骨瓣减压面积要求足够大, 为受损脑组织局部水肿或可能发生的二次出血提供足够的适应空间。过去部分学者认为应该在颅脑损伤较重, 生命体征紊乱时进行手术治疗[2]。通过分析本组病例, 笔者认为, 有颅内血肿与脑挫裂伤发生时, CT提示中线移位大于7 mm, 幕上血肿量大于30 m L, 可作为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手术指征。避免因基础状态差、伴多器官疾病、对外界反应能力差等因素而延误手术治疗时机, 造成不良后果。

加强围手术期颅内压动态监测。实行连续动态颅内压及平均动脉压监测, 有助于及早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 及时掌握脑灌注压水平, 指导脱水药物的应用和及时把握再次手术的时机, 并有助于判断预后。当颅内压>20 mm Hg应行脱水治疗, 颅内压>35 mm Hg时应高度怀疑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 及时复查头颅CT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总之, 对高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通过围手术期综合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病, 及时治疗多发伤, 防治并发症, 选择恰当手术时机, 可明显改善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提高生存率,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Subhashraj K, Ravindran C.Maxillofacial intervention in trauma patients aged 60 years and older[J].Indian J Dent Res, 2008, 19 (2) :109-111.

高海拔地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 篇5

摘要:目的 探讨对高海拔地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方法总结。方法 对我院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患有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64例的临床资料以及护理方法进行简要的分析。结果 在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及护理之后,64例患者当中55例患者得到了良好的治愈出院,9例患者治疗无效死亡,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8d。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多数均伴随有昏迷、呼吸功能不全等多种问题,特别是在高海拔的地区,患者极易由于环境的缺氧造成患者颅脑的损伤,不利于患者后期的康复,因此加强对于高海拔地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体会 篇6

【关键词】 颅脑损伤;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0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53-01

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症,其特点是病情危重,而且复杂多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因此细致、及时而准确的护理对重型颅腦损伤患者的救治和恢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日常工作中认真观察,准确判断,细心的护理,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抢救成功提供依据与赢得时间。2010年6月-2011年6月我神经外科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52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5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男184例,女68例,年龄10-75岁,平均年龄35岁。其中开放性颅脑损伤98例,颅内血肿86例,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56例,脑干损伤12例。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后,临床治愈125例,好转82例,未愈20例,死亡25例。

2 护理措施

2.1 病情观察

2.1.1 意识 观察意识的变化是神经外科病人最主要的病情观察方法,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伤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通过语言刺激,即定时唤醒患者,做简单的对话,如无反应,则进一步与疼痛刺激,即手捏胸大肌外侧缘、针刺、压迫眼上神经等,观察患者的反应,从而作出判断。

2.1.2 瞳孔 瞳孔改变是神经外科患者的重要特征,其变化可因动眼神经以及脑干部位损伤、颅内压变化而引起,对双侧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大小,对称性,是否等大这几方面进行观察,对判断病情和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现象及脑疝发生都非常重要。

2.1.2.1 正常人瞳孔大致为3mm-4mm,小于2mm为缩小,大于4mm为散大,初生儿和幼儿瞳孔比成人小,青春期瞳孔最大,老人和脑动脉硬化的病人瞳孔相对较小,两侧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

2.1.2.2 异常瞳孔的观察

2.1.2.2.1 脑疝早期 瞳孔略缩小,但时间很短,很难观察到,继之患侧瞳孔中度扩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对侧正常。

2.1.2.2.2 脑疝中期 患侧瞳孔散大,眼球固定,对侧瞳孔中度扩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2.1.2.2.3 脑疝晚期 患者双侧有瞳孔散大,眼球固定,对光反射消失。

2.1.2.2.4 瞳孔时大时小,双侧交替变化,对光反射消失,并伴有眼球歪斜时,提示有中脑受损。

2.1.2.2.5 若双侧瞳孔极度缩小,对光反射消失,并伴有中枢性高热时为桥脑损伤。

2.1.2.2.6 当眼神经损伤时,患者瞳孔散大,直接和间接反射均消失,眼外伤时,可出现外伤性散瞳,病人视力和眼球运动完全正常,只是瞳孔直接和间接反射消失。需要强调的是,双侧瞳孔的对比及动态观察较一次单侧的观察更有意义,但同时,如患者服用镇静药物或全麻未醒时,可表现为双侧瞳孔缩小,应加以鉴别。

2.1.3 生命体征 对于生命体征的监测,我们采用持续心电监护的方法。脑损伤时,患者出现意识障碍、面色苍白、四肢松软等一过性表现,并伴有呼吸、脉搏减弱、节律紊乱、血压下降,经数分钟后渐恢复,若伤后呼吸、脉搏、血压紊乱,时间延长且无恢复迹象,表明脑干有较严重的损伤;若伤后生命体征正常后出现血压升高,脉压加大,呼吸、脉搏变慢时,说明有进行性颅内压增高,提示颅内有继发性血肿;若患者早期出现休克,除婴幼儿外,应考虑身体其他部分合并创伤性出血。

2.1.4 肢体活动和肌张力观察 患者有无肢体抽搐、偏瘫、有无肌张力增高或减低。通过语言沟通看肢体活动情况,或通过疼痛刺激来判断患者的肌力和肌张力。

2.1.5 水、电解质紊乱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影响了神经内分泌调节,导致肾脏排泄功能紊乱,常致明显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如尿崩症、高钠或低钠综合征。另外,由于采用强力脱水、激素、气管切开等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盐代谢的失衡。

2.2 护理

2.2.1 体位及皮肤护理 病人病情不稳定或随时有呕吐者采取平卧头偏向健侧,病情稳定后,将头部抬高15-30度,以利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对去骨瓣减压者避免骨窗处受压,如小脑、脑干肿胀和后颅手术者,宜取侧俯卧位,防止脑干和枕部受压,引起枕部受压,引起枕骨大孔疝。每2h翻身1次,并按摩皮肤受压处,同时保持床单平整、干燥,使用气垫床,防止发生压疮。

2.2.2 加强呼吸道护理

2.2.2.1 及时彻底清除口鼻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和血液。

2.2.2.2 给氧 重型颅脑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脑缺氧,应确保有效的脑供氧,一般氧浓度在30%-50%,保持血氧饱和度90%以上。

2.2.2.3 加强口腔及气管切开的护理

2.2.2.3.1 口腔护理 昏迷病人往往张口呼吸,口腔黏膜干燥,唾液腺及口腔黏膜易发生感染。每日用0.9%生理盐水棉球擦洗口腔2-4次,或应用喷雾型口腔涑口液,每日4-5次。

2.2.2.3.2 气管切开病人的的护理 每日更换内套管1-2次,清洗后行高压灭菌。内套管与外套管分离时间不可过长(以不超过30分钟为宜),以免痰液粘稠,阻塞气道,影响通气。放置内套管前应将外套管内痰液吸净。气管切口处的敷料应每日更换一次(按外科换药法),若分泌物多或潮湿时应随时更换。气管切开术后24小时内应注意观察有无出血,皮下气肿等并发症的发生。妥善固定外套管,气管外套管系带松紧适宜(以能伸进一手指为宜),以防套管滑脱。掌握吸痰时机和吸痰操作技巧,适时吸痰。

2.2.3 脱水治疗的护理 用20%甘露醇150-250ml快速静脉滴注,呋塞米20-40mg静脉注射,每6-12小时一次,交替使用,或应用甘油果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两次,脱水治疗期间应注意记录24h出入量,脑肿胀高峰期每天控制输液量1500-2000ml,每天查电解质、尿素氮、肌酐,以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应用甘露醇时要特别注意:因甘露醇对组织刺激性强,若渗入皮下,可致组织坏死,若发现穿刺处皮肤肿胀,应用50%硫酸镁局部湿敷,并更换另一肢体静脉穿刺。

2.2.4 加强营养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时间长,不能正常进食,为保证营养的供应,我们常采用肠内营养法。一般于伤后或术后24-48h留置鼻胃管。定时从胃管内灌注匀浆膳、混合奶、要素膳等肠内营养液。每次灌注营养液前应抽取胃液,检查胃管及消化情况,每次灌注后要注意观察有无腹胀、腹泻、便秘、食物返流等,一旦出现不良反映,应对症处理,并根据血液检验调整营养配方。如抽出的胃液为咖啡色或病人排柏油样便,应停止鼻饲,给予胃肠减压,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加冰盐水洗胃,或云南白药注入胃内,并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及面色的改变,避免发生失血性休克。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2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8例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入院时GCS评分均为4~8分, 符合重型颅脑损伤标准, 4~5分者8例, 6~8分者30例, 单侧硬膜下血肿12例, 其中合并脑疝4例;硬膜外血肿8例, 其中合并脑疝2例;额颞叶脑挫伤8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弥漫性轴索损伤2例;小脑挫裂伤2例。患者年龄均≥60岁, 符合老年人诊断标准。部分患者不同程度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病、营养不良等慢性疾病。排除诊断标准:GCS评分3分往往为脑疝晚期, 不纳入研究范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9例。研究组19例患者中, 男11例, 女8例;年龄60~85岁, 平均70岁;其中外科手术6例, 研究组采取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及行PICCO监测。对照组19例患者中, 男12例, 女7例;年龄60~84岁, 平均69岁;其中外科手术6例, 对照组采取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两组患者的既往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方法

物品准备:中心静脉导管1套, PICCO套件1套 (包括1个温度传感器, 1个带有动脉压力测量腔的热稀释导管) , PICCO监测仪 (型号PC8100) , 4℃无菌冰盐水100 m L, 肝素钠盐水 (250 m L盐水加肝素钠0.4 m L盐水) , 加压袋, 穿刺消毒物品。

1.2.1对照组

对照组入院后或术中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常规治疗根据尿量、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等指标指导补液, 给予神经科常规脱水、利尿、机械通气、气道管理、预防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

1.2.2研究组

研究组入院后或术中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行PICCO连续监测。监测指标: (1) 心排出量指数CI; (2) 全心舒张末容积指数 (GEDVI) 、胸腔内血容量指数 (ITBVI) ; (3) 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 (4) 每搏量变异 (SVV) 。不同时间段PICCO进行连续测定, 根据当时监测数据进行液体管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或者调整呼吸机参数。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行GCS评分, 评估既往病史及营养状况, 并记录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 评估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1个月后按GOS评分评定两组预后, GCS评分>8分为恢复良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GCS评分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研究组治疗后1周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2 两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急性肺水肿发生率和死亡率的比较

经过治疗后, 研究组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急性肺水肿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2.3 两组治疗1个月后恢复情况的比较

经治疗1个月后, 研究组的恢复良好率6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4。

3 讨论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上并不少见, 多为摔伤、车祸伤, 受伤机制多为减速性损伤。原发性脑损伤重, 原因可能与老年人颅骨骨质疏松、脆性大、抗暴力性能差和脑组织不同程度地萎缩, 其所占颅内容积比相对较小, 因而头部受外力作用时, 脑组织移位性损伤重等有关。常见脑挫裂伤、大量硬膜下、硬膜外血肿、弥漫性轴索损伤等, 因而意识障碍程度深且持续时间长[3]。老年患者多合并原有慢性疾病, 如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与重型颅脑损伤相互影响, 形成恶性循环, 导致病情恶化, 引起脑损伤加重及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且急性肺水肿、外伤性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率更高, 病死率、致残率高, 预后差[4]。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除进行手术治疗外, 亚低温治疗也是其中的重要治疗手段, 亚低温治疗可以使脑组织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预后, 所以亚低温治疗时对于老年患者液体管理更要精细[5]。因此, 在临床救治过程中, 重视对并发症的预防和积极治疗, 精确液体管理, 保证脑灌注, 减轻心脏负荷, 能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

PC8100PICCO监护仪是一种新型容量监测设备, 它能连续监测患者的脉搏轮廓心输出量 (PCCO) 、心功能指数 (CFI) , 更主要的是它所提供的一些对临床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监测指标, 使危重症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准确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如PICCO监测胸腔内血容积指数 (ITBVI) 、全心舒张末容积指数 (GEDVI) 、血管外肺水指数 (EVLWI) 等参数[6]。根据PICCO监测数据指导补液, 可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 维持重要器官血液灌注, 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7]。老年患者重型颅脑损伤, 因心肺功能不全, 需要精确测定心脏前负荷、血管外肺水等指标来指导容量治疗, 神志、心率、血压、尿量和中心静脉压等传统观察指标在指导容量复苏时有一定局限性, 如HR、CVP、MAP和SI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差, 特别是中心静脉压指标不能准确地评估机体的容量状态, 也不能较好地评价心脏的容量反应性[8,9]。PICCO在全面反映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心脏舒缩功能变化的同时, 还可以测定肺部的生理变化。研究表明,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尤其在合并心肺功能不全时较容易出现肺部渗出, 且较早出现临床表现, 导致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长, ICU住院时间延长。PICCO可以监测EVLWI, 能够更及时地发现肺水肿, 防止在补液过程中肺水肿的进一步加重, 影响患者预后[10]。Michard等[11]研究证实, 与CVP、PAWP相比, ITBVI、EVLWI能更准确地反映心脏前负荷。通过PICCO监测ITBVI、EVLWI指标指导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肺水肿患者输液量、输液速度的控制以及脱水药、利尿药、血管活性药物调整, 能改善提高重型颅脑损伤并急性肺水肿患者的抢救成功率[12]。SVV同样可以准确预测机体对容量负荷的反映性, 指导围术期液体治疗, 且明显优于心率、血压、CVP等静态血流动力学指标[13]。PICCO用于监测老年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 指导液体治疗, 对于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有重要意义[14]。

综上所述, 连续监测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 具备手术指征积极手术, 规范化综合治疗[15], 更好地评估患者液体负荷及全身灌注情况, 精准地控制液体复苏, 可以预防急性肺水肿、外伤性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死亡率, 能够更好地改善预后。

摘要:目的:研究PICCO技术 (脉搏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 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2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8例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9例, 患者不同程度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病、营养不良等慢性疾病。对照组给予CVP监测补液, 研究组应用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液体管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GCS评分、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急性肺水肿发生率和死亡率及治疗1个月后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研究组治疗后1周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急性肺水肿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治疗1个月后, 研究组的恢复良好率6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液体管理能改善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 值得临床上推广。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 篇8

1 临床资料

87例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 男52例, 女35例;年龄60岁~89岁;外伤23例, 高血压脑出血31例, 脑动脉瘤破裂出血18例, 脑肿瘤12例, 其他3例;64例行手术治疗;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6分~8分;均实施鼻饲营养, 2例出现腹泻, 5例出现胃潴留, 2例出现便秘;2例病情危重抢救无效死亡;平均住院25 d。

2 肠内营养护理

2.1 早期鼻饲营养

营养不良给疾病本身及病人的恢复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 对重型颅脑外伤更是如此。胃肠外营养 (PN) 往往不能满足颅脑损伤后能量的消耗, 而鼻饲肠内营养 (EN) 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营养支持手段, 不但能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 减少伤后高代谢反应引起机体能量贮备和组织丧失, 同时对维持机体代谢、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减少继发性损伤有重要意义[1,2,3,4]。早期肠内营养, 采用持续性输液泵控制滴速, 从小剂量开始, 使胃能逐渐耐受, 有效防止了因颅脑损伤早期而致的胃动力下降。贲门括约肌松弛, 鼻饲营养易引起胃扩张反流等并发症, 而且更有利于胃肠道消化吸收, 有利于维护胃肠功能[5]。为此, 一般于术后或入院24 h, 排除肠内营养禁忌证, 即首次给鼻饲50 mL温开水, 以后2 h 1次鼻饲米汤50 mL, 共6次, 观察有无胃潴留。伤后或入院48 h用肠内营养液能全力。能全力是一种即用纤维素营养要素溶液, 第1天500 mL, 以后每隔24 h输注500 mL, 直至每天输2 000 mL, 应用输液泵持续输注[6]。

2.2 并发症预防

2.2.1 食物反流、误吸

原因:①由于老年人食管解剖结构的改变, 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 防止胃食管反流的生理屏障作用减弱, 易发生食物反流;②进食平卧位时, 胃内容物存在于胃底、胃体、贲门, 病人咽喉、食管、胃处于同一水平, 鼻饲后翻身极易发生反流;③一次性大量营养液注入, 使胃排空延迟, 胃内潴留过多而发生胃内容物反流;④颅脑损伤早期胃动力下降, 贲门括约肌松弛[7];⑤一次性硅胶胃管最末1个侧孔距尖端约8 cm, 若按常规深度, 此孔位于贲门上食管内, 当注入鼻饲液可流向咽部而发生食物反流。

预防措施:①鼻饲时床头抬高30°~60°, 头偏向一侧, 保持30 min以上;②鼻饲前吸净气道分泌物, 以免鼻饲后吸痰呛咳、憋气, 使腹内压增高而反流;③每次在鼻饲前做好翻身、叩背等护理;④适当延长胃管插入深度, 从耳垂-鼻翼-剑突加上侧孔到胃管末端长度, 有效防止了老年人反流的危险;⑤根据医嘱, 适当应用胃动力药, 本例给多潘立酮10 mg口服, 每天3次, 有利于营养液通过幽门, 减少了反流;⑥选择合适的营养液, 本例选用含有膳食纤维素的营养剂, 并应用营养输液泵持续输注, 有效避免了人为的肠道感染, 防止肠道细菌移位, 调节肠道功能, 促进肠蠕动, 改善粪便黏稠度, 防止了便秘引起的腹压升高致胃反流的发生;⑦妥善固定胃管, 当病人意识不清时, 双手用约束带适当固定, 防止胃管从胃内脱出。

2.2.2 胃潴留

原因:①老年人胃内液体半排空时间为123 min, 青年人为47 min[8];②重症病人处于急性应激情况下, 胃肠道灌注急剧减少, 胃黏膜缺氧、水肿, 胃蠕动和排空速度减慢[9]。

预防措施:①每次输注前先抽吸, 了解胃排空情况, 若残留量多于100 mL, 提示有胃潴留现象, 需延长间隔时间或行胃肠减压。采用输液泵连续24 h输注, 并以小剂量40 mL/h开始, 有效防止了胃潴留的发生;②预防性运用胃动力药多潘立酮, 促进胃的蠕动;③按摩下腹部, 在每次翻身之前用温暖的手按摩胃部3 min~5 min, 并左右翻身2次或3次后固定所需体位。

2.2.3 消化道出血

原因:①重型颅脑损伤者发生应激时, 交感神经异常兴奋, 体内儿茶酚胺增多, 致胃黏膜血管强烈收缩, 自主神经调节失去平衡, 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加, 加重了胃黏膜损害[10]。②重型颅脑损伤常使用糖皮质激素, 如地塞米松, 可诱发应激性溃疡。

预防措施:①尽早进行肠内营养, 本例伤后24 h即给小剂量的稀饭, 48 h开始给予小剂量营养素, 阻断了营养不良与免疫力低下的恶性循环, 避免因肠道细菌移位而致的严重感染, 并有助于肠道黏膜完整性, 预防应激性溃疡。②减少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本组在常规使用20%甘露醇脱水时, 未再加用地塞米松。③遵医嘱用止血药, 如西咪替丁和奥美拉唑等, 预防消化道出血。④严密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先兆, 即观察胃液、大便、呕吐物的颜色、性质、量等, 注意腹部是否膨隆, 监测血压、脉搏、尿量, 及时发现出血、休克先兆。

2.2.4 便秘

原因:①病人卧床, 肠蠕动减弱, 粪便在肠内潴留, 水分被过多吸收, 造成粪便干结、坚硬和排便不畅[11];②颅脑外伤, 常累及丘脑下部的自主神经中枢并刺激第四脑室底的迷走神经背核, 使胃肠蠕动减弱[12];③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脱水剂的使用可造成便秘;④意识障碍者, 正常的直肠反射减弱或消失, 不能自行提高腹内压, 直肠内大便增多, 水分被反复吸收易引起便秘[13]。

预防措施:①补充足够水分。在每日完成输注的能全力外, 每2小时鼻饲温开水150 mL, 防止大便干结;②每日2次顺时针按摩下腹部, 每次5 min~10 min;③2 d未解大便时用食用麻油10 mL, 每天3次鼻饲;④对老年人慎用缓泻剂, 防止因年老体弱、括约肌松弛而使便秘转为大便失禁。

2.2.5 高血糖

原因:①正常老年人, 每天可接受葡萄糖600 g~1 440 g, 但感染、创伤时糖耐量下降, 可出现高血糖症;②快速输注高糖液;③颅脑损伤应激反应使肾上腺水平增高, 代谢加快, 促进糖异生, 血糖升高;④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血中的儿茶酚胺升高, 致使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同时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与功能, 促进肝糖原分解, 使血糖升高。

预防措施:①伤后3 d内, 每天检测空腹血糖1次。②根据医嘱常规用胰岛素16 U, 分别加入5%葡萄糖500 mL中静脉输注, 预防颅脑外伤后的血糖升高。伤后第3天, 空腹血糖为12 mmol/L, 将葡萄糖改为生理盐水, 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加用胰岛素, 即早4 U、中6 U、晚6 U皮下注射, 4 h测血糖1次, 根据血糖调节胰岛素用量。③调整营养配方, 将能全力每天减至1 500 mL。

3 小结

重型颅脑损伤伴脊柱损伤的护理探讨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于该科治疗的30例颅脑损伤 (重型) 伴脊髓损伤患者临床护理资料, 其中有男性患者20例, 有女性患者10例, 患者年龄最大为57岁, 最小为22岁。参照GCS (格拉斯哥) 标准进行评分判断, 均系9~11分。共12例患者为胸椎损伤, 有14例患者为颈椎损伤, 有6例患者为脊髓的其他部位出现损伤。30例患者受损平面部位以下均出现躯体的感觉减弱, 并且运动功能也出现部分丧失, 同时还伴有尿潴留。

1.2 方法

1.2.1 观察病情

需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发生的变化情况, 并记录护理的观察情况, 并对患者意识进行连续观察以及对比分析, 从而控制病情, 以防止恶化。通过仪器对患者血压以及心电图等进行监测记录, 如发生颅内压的增高需予以及时治疗。对意识减弱的躁动患者及时采用安全防护措施。

1.2.2 移动

对患者进行移动时, 需最少有3例, 并且需同时进行, 避免破坏患者脊柱轴线所呈的稳定性, 在抬放均需保证平稳, 保持用力轻缓, 并避免患者其颈椎出现晃动甚至造成扭转的发生, 在搬运时则需选择铲式担架, 使患者的头部保持为略低姿势。

1.2.3 体位

当患者发生颅内压增高的情况时, 需保证头高脚低位, 通常在15~30°之间, 该体位十分有利于患者脑水肿好转以及消失。同时患者需经常性的变动其头部位置, 而对于出现昏迷的患者则更需注意此项, 主要由于患者出现颅脑损伤后, 其头皮下面的坚硬颅骨比较容易出现挫伤而导致肿胀, 如果颅骨的长时间受压则容易引起头皮的压疮。

1.2.4 呼吸道护理

需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还需避免其脊柱受损, 同时护理人员还需注意对患者呼吸的频率进行观察, 包括呼吸深浅度以及双侧的胸廓扩张程度等, 此外还需注意调整能够影响患者主动呼吸等相关的因素, 包括口腔与鼻腔的分泌物, 需予以及时清除。在吸痰时还需注意到动作的轻柔, 从而避免损伤患者呼吸道的黏膜等情况发生。

1.2.5 尿道的护理

患者出现脊髓损伤后, 其膀胱的括约肌功能不再受到神经的支配, 从而导致功能性的障碍, 引起患者尿潴留。应予以留置导尿及时处理, 在导尿时需严格依据无菌要求进行操作, 还需注意防止其导管以及收集管间的扭曲和打结, 将积尿及时予以倾倒, 从而确保其尿液能够达到引流通畅, 同时还需加强女患者的会阴部护理, 并保持清洁, 以新洁尔灭 (0.1%) 的棉球进行擦洗, 自尿道口逐渐向外, 2次/d, 其尿管则需每周进行1次更换, 并检查其尿常规, 将尿标本及时留取用以尿培养以及药物的敏感性实验, 进而方便在治疗中合理的选择应用抗生素治疗。

1.2.6 并发症护理

手术后并发症的存在, 均严重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影响本病预后的因素还有很多, 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是降低死亡率, 提高生存质量重要的因素。 (1) 肺部染的护理:肺部感染是颅脑损伤晚期的主要死亡原因。因此, 除应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外, 恰当的护理是能否治愈的关键。患者因意识障碍、脱水治疗及吞咽、咳嗽反射减弱, 尤其是建立人工气道后, 呼吸道防御功能降低, 细菌易到达呼吸道生长繁殖而引起坠积性肺炎。保持呼吸道通畅, 加强气道管理至关重要。具体需做到及时吸痰, 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 以稀释痰液。每1~2 h翻身1次, 并叩背4~6次/d, 翻身叩背后及时吸痰, 严格无菌操作, 吸痰时间<15 s, 每次吸痰前后应提高吸氧浓度。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 应该保持套管通畅, 并定时向套管内滴入生理盐水、抗生素等以湿化呼吸道, 保持湿化量在250~500 mL/d, 注意观察套管有没有在气管内, 防止脱出。 (2) 癫痫持续状态的护理:颅脑损伤后癫痫是脑对急性损伤反应的一种表现, 也是颅脑损伤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癫痫发作, 可增加机体耗氧量, 使原有脑损伤加重。所以, 需要密切观察, 采取正确及时的护理措施, 尽快控制癫痫持续发作至关重要。具体措施:如果发现患者长时间全身肌肉抽搐, 应将患者平卧, 头偏向一侧, 以防误吸窒息,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口鼻分泌物过多, 应及时吸净, 并加大吸氧浓度;立即给予静脉注射速效、不良反应小的抗癫痫药物, 并对呼吸、血压及心率等进行监测。 (3) 消化道出血的护理:重型颅脑损伤后患者局部黏膜容易发生应激性改变, 消化液中的氢离子可弥散至胃壁, 出现应激性溃疡出血。多发于1~2周内, 患者自伤后或术后第2天均应常规留置胃管, 定时抽取胃液观察及做大便潜血试验, 连续3~4 d。要是无出血, 应尽早给予胃肠道营养, 给予米汤、牛奶等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 以保护胃黏膜, 减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1.2.7 功能锻炼与护理

需嘱患者保持正确的卧床位置以及姿势, 其要点依据患者损伤的部位特点, 将肢体安放于不容易出现挛缩的位置, 从而避免瘫痪的肢体再受压, 引起关节的挛缩或者导致畸形。同时患者应坚持进行肢体恢复等相关活动, 并对肌肉进行按摩, 以手掌自肢体的远端开始, 逐渐向其近端进行, 从而改善患者肌肉韧带的营养, 进行2次/d按摩, 保证在15 min/次以上。

2 结果

对全部患者进行细心周到的临床护理, 其临床症状以及相关并发症均得到显著改善, 30例均达到康复后出院。

3 讨论

目前科技的不断发展, 汽车也成为了重要的交通代步工具。这样也导致车祸致伤发生率的显著增多。同时也是导致颅脑损伤 (重型) 伴脊髓损伤最主要的原因。

出现重型的颅脑损伤并伴有脊髓的损伤, 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神经功能的损伤以及意识障碍, 其症状本身对患者生命并不会造成威胁, 而治疗的过程当中则极易发生临床并发症, 如严重者, 则能够危及患者生命[3,4]。因此在治疗以及护理的过程当中, 需着重注意对临床并发症的预防以及治疗。患者发生颅脑损伤 (重型) 后, 其家属与意识清醒的患者均会出现程度不同的恐惧与焦虑心理, 所以需作好及时的安慰性解释, 而医护人员则需保持镇静, 在抢救工作中密切的配合, 通过快捷的应变能力与熟练的急救能力取得患者以及家属的信任。并及时向家属反馈抢救的信息, 以取得其理解与支持。其心理护理需贯穿于临床护理活动的始终, 而针对不同的患者其不同的心理状态需采取相适应的临床护理对策。

颅脑损伤 (重症) 患者大多病情复杂, 其病死率与致残率也较高, 并且预后较差[5]。在就诊时, 绝大部分患者已经处在昏迷的状态, 并且还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障碍, 如患者严重颅脑损伤发生后, 其血脑屏障被破坏, 还出现局部的微循环障碍, 以及脑组织的缺血缺氧, 和脑细胞出现水肿与肿胀, 甚至颅内压短时间内急剧的升高, 能够继发脑疝仅而危及患者生命, 所以有效的护理措施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 颅脑损伤 (重型) 伴脊髓损伤的救治措施中, 最主要的是预防临床并发症, 不仅需预防其颅内压增高情况的发生, 同时还需使其肢体保持正确合理的功能位, 而且需降低患者尿潴留发生的概率。临床护理过程当中需避免对患者脊髓的损伤部位造成二次损伤, 将患者所受痛苦降至最低限度, 使患者能够尽快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 (重型) 伴脊髓损伤的临床护理。方法 对该院该科治疗的30例颅脑损伤 (重型) 伴脊髓损伤患者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对全部患者进行细心周到的临床护理, 其临床症状以及相关并发症均得到显著改善, 30例均达到康复后出院。结论 颅脑损伤 (重型) 伴脊髓损伤的救治措施中, 最主要的是预防临床并发症, 不仅需预防其颅内压增高情况的发生, 同时还需使其肢体保持正确合理的功能位, 而且需降低患者尿潴留发生的概率。临床护理过程当中需避免对患者脊髓的损伤部位造成二次损伤, 将患者所受痛苦降至最低限度, 使患者能够尽快康复。

关键词:护理,脊髓损伤,颅脑损伤,重型

参考文献

[1]吕美云.颈脊髓损伤55例护理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 2010, 39 (8) :1099-1100.

[2]黄艳辉.循证护理在脊髓损伤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 2008, 17 (4) :562-563.

[3]黄美丽, 陈梅兰, 翁春妹, 等.脊髓损伤的康复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 2007, 6 (5) :54-56.

[4]王均芳.舒适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3) :30-31.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 篇10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整体护理

暴力作用于头颅引起的损伤被称为是颅脑损伤, 其包括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和脑损伤。其中脑损伤后果严重, 应特别警惕。此病的病因常见于意外交通事故、工伤或火器操作等原因[1]。2008年2月至2009年1月我院收治32例重症颅脑损伤的患者, 所有患者均在有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工作,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2月至2009年1月我院收治32例重症颅脑损伤的患者, 其中男20例, 女12例, 男女比为1.7∶1;年龄16~58岁, 平均 (28.7±3.2) 岁;病程0.5~15h, 平均 (3.3±1.3) h。受伤原因:多为交通事故, 其次为砸伤。

1.2 所有患者入院后即给予GCS评分

分值在3~8分, 发生脑干损伤的患者5例 (15.6%) , 多发性脑挫伤的患者15例 (46.9%) , 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的患者12例 (37.5%) 。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中有11例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 21例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 并于术后给予常规治疗, 给予营养脑神经药物、脱水、止血、预防感染等治疗。

2 护理

所有32例患者均使用整体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工作。所有患者均安置在ICU病房中, 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2.1 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工作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病情严重, 故应首选对家属进行病情讲解, 争取得到家人的配合, 看护患者。教会患者家属如何照顾患者, 为患者2h翻身1次, 并给予患者按摩身体受压的部位, 避免褥疮的发生。并应注意患者的体位, 防止患者出现坠床或自伤的情况发生。给予患者持续吸氧, 以纠正脑缺氧状态, 促进脑功能恢复。

2.2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给予对症治疗

进行气管插管的患者应严格注意其呼吸系统通畅的情况, 注意观察其有无滑脱的情况发生, 并及时清除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吸痰操作时应严格无菌, 并保证患者摄人充足的水份, 以降低痰液的粘稠度。每日给予患者雾化吸人2~3次[2]。体温过高的患者应迅速给予患者物理降温, 头置冰帽。给予患者足够的营养支持, 插鼻饲管, 由胃管内注入高营养易消化的流质饮食, 保证每日必须的热量。并静脉给予营养药物。如患者出现胃出血的表现, 应立即给予禁饮食胃肠减压, 并给予药物治疗。

2.3 预防肺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病情严重且又长期卧床很容易发生并发症。教导家属帮助偏瘫患者被动活动, 从远端小关节开始按关节的运动活动, 并给向心性肌肉按摩, 患者清醒后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并保持病室内的空气流通, 定期给患者做痰培养实验, 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2.4 心理护理

患者会因病情严重而出现精神紧张的状态, 故应给予患者语言上的安慰, 对患者讲解疾病的治疗方案。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以得到患者在治疗上的配合。

3 结果

所有32例患者中无一例死亡患者, 无一例并发症的发生。生活已可以完全自理的患者22例 (68.8%) , 偏瘫的患者7例 (21.9%) , 认知障碍的患者2例 (6.3%) , 植物状态的患者1例 (3.1%) 。

4 讨论

整体护理是一种新兴的护理工作模式, 护士除了应加强对患者自身的关注外, 还需要把注意力放到患者所处的环境、心理状态、物理因素等对疾病康复的影响因素上。整体护理概念: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 以护理程序为核心, 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工作模式。整体护理是一种护理行为的指导思想或称护理观念, 是以人为中心, 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 以护理程序为基础框架, 并且把护理程序系统化地运用到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中去的指导思想, 整体护理的目标是根据人的生理, 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 提供适合人的最佳护理[3]。

本组所有患者经实施整体护理后无一例并发症的发生, 生活已可以完全自理的患者22例 (68.8%) , 这证明整体护理的临床疗效肯定。

综上所述, 应用整体护理的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护理治疗, 可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的残疾,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Toung TJK, Aizawa H, Traystman RJ.Effects of 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ventilation on cerebral venous pressure with head elevation in dog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0:589~592.

[2]叶贞.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27) :3322~3324.

上一篇:甘肃宁县下一篇:政策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