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歧义句

2024-05-01

英语歧义句(精选九篇)

英语歧义句 篇1

在生活中, 人们主要通过语音、语调、语气、词汇, 以及特定的语法结构 (structure) 等语言的不同层面来表达。因此, 人们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 常常会在这些方面产生歧义现象。

在英语中, 大家比较熟悉的歧义类型主要有三种:

(1) 一词多义:I drove to the bank. (银行/河岸)

(2) 词类不同:Please make her dress fast. (名词/动词)

(3) 语法关系不同: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定语—中心语/述语—宾语)

2. 英语歧义的词汇层面分析

2.1 一词多义

例1:John drove to the bank.

例1句为歧义句, 例1中的歧义是由于对bank一词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bank一般有两层常见的意义:一是指银行, 二是指河岸。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认为例1产生以下歧义: (1) 约翰开车去银行。 (2) 约翰开车去河岸边。

例2:A:“What will lawyers do after they die?”

B:Lies still.

以上对话可译为译句 (1) A.“律师死后干什么?”B.“还是撒谎。”和译句 (2) A.“律师死后干什么?”B.“躺着一动不动”。

例3:Mr.Collins, the priest, is going to marry Jane at the church.

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辞典》并结合整句内容可知“marry”为动词, 并在同一词条下具有两层含义: (1) to get married to sb.to become the husband of sb.“ (和某人) 结婚” (2) to perform a ceremony in which a man and woman become husband and wife“为……主持婚礼, 操办婚礼”[3]因此例3便具有歧义: (1) Mr.Collins, the priest, is going to take Jane as a wife at the church. (牧师柯林斯先生将要在教堂与简结婚。) (2) Mr.Collins, the priest, is going to officiate Jane’s wedding at the church. (牧师柯林斯先生将要在教堂为简主持婚礼。)

一词多义的词有很多, 在这不一一举例。

2.2 词类不同

例1:They were relieved.

本例中relieved可以理解为两种词性:形容词“感到宽慰的”和被动形式的动词“被救济”。因此, 句子就兼属不同的句式。翻译为: (1) “他们感到宽慰。” (2) “他们被救济。”。

例2:John was offended.

同样, 本例中offended可以理解为两种词性:形容词“感到生气的”和被动形式的动词“被冒犯”。因此, 句子就兼属不同的句式。翻译为: (1) “约翰感到生气。” (2) “约翰被冒犯了。”。

例3:They saw her duck.

例3中的歧义却是由于人们对词类不同而照成的, (1) 如果把duck看成是不带“to”的不定式, 而且此不定式是宾语“her”的补语, 此句的含义就变成:They saw her move her head down quickly. (他们看到她很快地低下头。) (2) 如果把duck看成“saw”的直接宾语, 此时duck就成了名词, 整句意为:They saw her duck. (他们看到了她的鸭子。) 。

这种类型歧义比较容易理解和辨认, 只要留意一个词在词类上的不同而引起的意义上的差异就可以。

3. 英语歧义的句法层面分析

语法关系不同而造成的歧义:

(1) 述语宾语结构

例句: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例句中“Flying planes”作“正在飞行的飞机”解释时是定语—中心语结构, 可以理解为:“正在飞行的飞机是危险的。”例句中“Flying planes”作“驾驶飞机”解释时是述语—宾语结构, 可以理解为:“驾驶飞机是危险的。”

(2) 述语—宾语/状语—中心语

述语—宾语结构与状语—中心语结构之间的混淆可以由下面的例子加以说明。

例句:The statistician studies the whole year.

例句中“studiesthewholeyear”作“一年到头进行研究”解释时是状语—中心语结构, 可以理解为:“统计员一年到头进行研究。”

(3) 双宾语/宾语—补足语/同位语/定语—中心语。

下面举两例说明这些结构成分之间容易造成的歧义。

例句:They called John a teacher.

此例句有两种理解:

第一种, 例句中“John”和“a teacher”之间作双宾语关系时, 可以理解为:“他们为约翰叫了一位老师。”

第二种, 例句中“John”和“a teacher”之间作宾语—补足语关系时, 可以理解为:“他们称约翰是一位老师。”

另外, 定语—中心语结构关系与宾语—补足语关系易造成的歧义混淆可以举下例说明。

4. 英语歧义句的应用

歧义现象只是客观的语言现象, 它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语言使用者的应用情况。英语歧义句的应用效果主要包括:无意识的消极应用和颇具匠心的巧妙运用。

日常生活中对歧义句的无意识的运用就可能带来一些消极的效果。在生活中, 我们在菜市场买猪肉时常常听到因为歧义而造成的误解。有的顾客说:“Boss, how much is your pork? (老板, 你的肉多少钱?) ”老板反击道:“You are the pig.The pork is your flesh. (你才是猪呢, 这是你的肉。) ”这里“your pork”在所属上有两层解读:一是老板所拥有的猪肉;二是暗指这猪肉是老板身上的肉。英语歧义句也有其巧妙运用。人们常利用歧义的双关功能在一定的语境之中达到讽刺、幽默等修辞效果。

以上主要是从词汇和句法层面来分析、探讨英语中的歧义现象及其成因, 当然产生歧义的原因还有很多, 情况也较复杂, 我们在此无法一一穷尽, 但我们希望本文的探究能够使英语学习者对英语中的歧义现象及其成因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在今后的英语语言学习和应用中能够正确地把握句子, 避免歧义产生。

参考文献

[1]Andrew Radford.Syntax:A Minimalist Introduction.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8.

[2]Fromkin, V.&Rodman, R.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Third Edition.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83.

[3]张克礼.英语歧义结构[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3.

[4]谢莉洁.英语幽默中的双关[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62.

[5]沈家煊.英语中的歧义类型[J].现代外语, 1985, (1) :26-351.

[6]李国南.双关语翻译初探[J].外国语, 1988, (1) :60-65.

[7]翁义明.英语中修饰语引起的歧义现象[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541.

[8]John I.Saeed Seman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4.

[9]A S Hornby.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the Sixth Edition) [Z].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2004:221, 228, 1069.

绝妙歧义句 篇2

中文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其语言丰富,精美。有些歧义句可谓精妙至极,令人叫绝。

歧义句的出现,首先与古代文章没有标点有关。传说,古时候,有一吝啬财主,想请一位私塾先生,又不愿花太多的钱,所以,没人愿意去。这天有一位先生递上一份自荐书,讲明了聘用条件“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青菜一碟足以” 财主一看::“哦: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青菜一碟足以。太好了!就是他了”于是签了三年的协议。谁知,当第一天把一盘青菜放在先生面前时,先生不干了。拿出协议说“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青菜,一碟足以”财主才知道吃了哑巴亏。

比较经典的是“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说的是雨天留客的故事,一种理解“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第二种解释“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下联是“酿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横批是“人多病少富贵”。这是一个秀才写给财主的,财主一读,连连夸好,人们一读,阵阵嘲笑,为什么?他们分别是怎样读出来的?你就细细品味吧。

类似的还有:

1、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2、此屋安能久居,主人好不悲伤。真可谓一正一反两重天。

媒人介绍“乌黑头发没有麻子”。以为是“乌黑的头发,光滑的脸(没有麻子)”的美女。谁知一见面才知是“皮肤乌黑,秃子(头发没有),(一脸)麻子”的丑妇。

“打死了敌人的哨兵”,,“孩子没有了父母真悲伤”是敌人被我们的哨兵打死了,还是把敌人的哨兵打死了;是孩子没有了,还是父母没了?有关个人生死,实不敢妄判。

“他背着媳妇做了不少事”这句话中可以理解为他做不让爱人知道的事;也可能他的媳妇是残疾人。

“咬死了猎人的狗”中的猎人和狗谁死谁活竟然难以分清。“开刀的是他父亲。”这句话打算让谁上手术台还很值得研究。“鸡不吃了。”到底是鸡不吃饭了还是人不吃鸡了,这对于鸡先生或是鸡小姐来说可是生死攸关。

一老农见指标语问“咋?还党员先进,性教育”。

网络歧义句探析 篇3

关键词:网络歧义句  成因  分化与消解  语用效果

“网络流行语存在于共享性与开放性的网络聊天室、网络社区、博客上,是网络语言中最为活跃的部分,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1]然而网络流行语中的歧义句却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困扰。下面就网络歧义句的成因、分化与消解、语用效果等方面进行探析。

一、网络歧义句成因

(一)句法结构层次、结构关系不明确造成的歧义

“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按照一定的句法功能组合而成的,词或短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层次。”[2]当对某一句子进行分析时,不同的结构层次会有不同的语义。如:

数量短语+名词1+的+名词2

此句为同种结构关系不同结构层次,“两个”既可修饰“QQ群”,也可修饰“管理员”,且A、B都为偏正结构,但因切分层次不同,造成了语义表达方面的歧义。

(二)词汇歧义

某些网络用语中的词汇具有多重词义,而在运用该词时人们很难确定它的某一词义,使得网络语言在表达中有歧义现象。如:

1.“不是路不平,而是你不行。”“离出头的日子不远了。”句中的“不行”“出头”,作动词时分别指“不走路”“破壳而出”,作形容词时指“人的能力差”“出人头地”。这是由“不行”与“出头”的多义引起的歧义。

2.“恶心死了!”“没了寂寞谁陪我。”“寂寞”与“恶心”作名词与作形容词时,句义是不同的。

3.“语不惊人死不羞。”将原句中的“休”换成了“羞”,表义则由“不罢休”变成了“不害羞”。“人生就像一场杯具。”“杯具”也被赋予了“悲剧”的意思。另外,“豆你玩”“蒜你狠”等皆由同音异形词语替换而使语义有多种。“神马都是浮云”中的“神马”不单单指“神奇的马”,还有谐音“什么”之义。“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无鞋。”此处“无鞋”如果没有特定语境制约会被认为是“无邪”。

4.“抢小米”中的“小米”不单单指食物,还有“小米手机”之义。另外,“熊猫烧香”“打酱油”“躲猫猫”“驴友”“雷”“汗”“屌丝”等网络词语也被赋予了新的语义,这就使得语言具有了多种语义。

5.在网络用语中,“高大上”表示“高端、大气、上档次”,“喜大普奔”表示“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这类词的字面语义与网络用语中的语义相差很大,很容易造成歧义。

(三)语义歧义

语义歧义指语义多重、语义指向不明确或语义关系含混造成的歧义。如:

(1)他时而不靠谱,时而不着调。

(2)迟早都要还的。

(3)他的网页做得好。

例(1)既可指“他不懂音乐”,也可指“这个人靠不住”。例(2)既有“出来混迟早都要还的”之义,也有“借了别人的东西早晚要还给人家”的意思。例(3)可指他做网页的技术好,也可指他自己的网页好。它们均有两重语义,这就使得语言表达存在歧义。

1.“秒赞”“秒回”可以指向施事,“秒赞”表示某人“赞”得很快;也可以指向受事,表示“赞”某人的东西很快,语义指向不同造成了语义的不同。

2.“他拼爹。”中的“拼爹”既表示“动作+受事”,也表示“动作”。另外,“吐槽”“拍砖”等也有两种不同的语义关系,从而使语言表达中有歧义现象。

(四)语音歧义

语音歧义,是指由于汉字的多音与谐音使语言口语表达中容易出现多种理解的现象。如:

1.“庄子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子帮你解决。”“老子”指道家学派创始人,读lǎo zǐ;指长辈时读lǎo zi。

2.“养活难。”“养活”读yǎng huó时构成中补结构,表示养并使之存活;读yǎng huo时只有养的含义,不强调结果。

3.“神马都是浮云。”“神马”不是指“神奇的马”,而是由“什么”的读音shén me根据方言变成的。再如,“你知道吗?”根据方言语音说成“你造吗?”,“这样子。”常常说成“酱紫”。这些也很容易造成歧义。

(五)语气歧义

同一网络语言用不同的语气表达,语义相差很大。如:

1.“那都不是事。”“都”读“dōu”作副词,对一定范围对象进行总括,此句为陈述语气表肯定;重读“那”轻读“都”则带有一种反问语气。

2.“你说什么就是什么。”表示陈述语气是肯定之意,表示疑问语气则带有不服之意。

3.“等你几年算什么。”表示陈述语气、感叹语气、疑问语气均带有不同的语义。

(六)语境歧义

语言往往应用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3],而同一句话运用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语义。如:“查水表。”可预设两种情境:1.自来水公司说“查水表”是检查用户家的水表是否正常运转。2.贴吧吧主说“查水表”是检查贴吧里是否存在灌水的帖子或跟帖。两种语境语义不同。

二、网络歧义句的分化与消解

(一)语法制约

可以运用层次分析法分化、消解语法因素造成的歧义。把分析出来的各部分按语法规则进行组合,使各部分都有意义,就可以消解显性歧义现象。如:

A.网  购   好   衣  服。

└动 ┘ └  宾    ┘

└偏┘└正┘

B.网  购   好  衣 服。

└   动   ┘ └宾┘

└中┘ └补┘

例句第一层均为动宾关系,但第二层A“好”与“衣服”搭配构成偏正关系,即在网上买好看的衣服;而B“好”与“网购”搭配构成中补关系,意为已经在网上买好了衣服。两种切分方式分别能无歧义地表达“网购好衣服。”这句话。

(二)语音制约

1.继马伊琍写给文章的“且行且珍惜”传开后,“且×且珍惜”格式盛行,如“且吃且珍惜”“且玩且珍惜”等。“且和且珍惜”根据“和”的不同读音会有不同的语义。“和”读hé,可理解为“珍惜和平、和睦的表现”;“和”读hú则可表示打麻将和了的快感值得珍惜;huó是和面、和泥,一种动作行为。

2.“大虾”来自“大侠”的谐音,指“网龄比较长的资深网虫”,或者某一方面(如电脑技术,或者文章水平)特别高超的人。再如“886”是“拜拜了”的谐音,“1314”是“一生一世”的谐音等。

无论是多音引起的歧义还是谐音引起的歧义,只要把词的音读准,歧义自然会消除。

(三)语境制约

把语言放入具体的语境中,通常会有效地消解歧义,而且语境对语义歧义也有很好的制约作用。如:

1.“恶心死了。”可用于表达对某人或事的厌恶态度,也可用于表达身体不适。比如甲乙两个好朋友聊天,甲说:“我怎么这么喜欢你呢。”乙说:“哎呀,恶心死了。”此处“恶心死了。”自然用于表达乙的态度,而并非乙身体不适。

2.“抢沙发。”如果用在日常生活中,两个小朋友之间,是指抢具体的实物“沙发”,如果用在网络中则是“抢着第一个回帖的人”。

三、网络歧义句的表达效果

语言是一门高深的艺术,生活中良好的语言表达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日常口语表达中,歧义的巧妙运用能达到诙谐、幽默乃至讽刺的效果;书面表达也是如此。歧义现象的存在能体现中国人内在的含蓄性情,并能使语言更活泼机智,但也会造成语言表达不准确而引发各种矛盾。歧义句是一把双刃剑,因此要斟酌自己的用语。

通过对网络歧义句成因、分化与消解的探析可知:网络歧义句的新颖之处还在于网络新词的出现。这些词语往往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新的读音,这就使得语言表达会有歧义现象。至于语法、语义因素引发的歧义则是新时代网络语义与原有语义的不同造成的。

参考文献:

[1]陈建伟.网络流行语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2]张玲秀.现代汉语句法、语义歧义成因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3]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2.

中学英语歧义句研究 篇4

关键词:歧义,句子类型,原因,化解

歧义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语言当中。应用恰当, 可以起到诸如幽默、讽刺等修辞效果。但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 歧义的理解就没有那么容易。本文拟就考察英语歧义句的语法产生、理解及歧义化解。

1 概念

关于歧义句的概念, 各语法家或英语学家从不同角度给出不同的定义。Chomsky从转换生成理论出发, 认为歧义是表层结构 (S-structure) 和深层结构 (D-structure) 之间的差别。Leech以语义学为基础, 认为, 歧义句是“具有两个或更多命题的句子”。张克礼认为, “歧义就是有多种理解, 或说有多种意义。” (《英语歧义结构》1993) 王逢鑫认为, “歧义表现为句子意思不清, 一个句子有两种以上的解释, 从而产生误解。” (《英语模糊语法》2001) 邱述德的定义:“歧义是语言结构形式同其意义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 具有一个以上意义的同一结构就是歧义” (《英语歧义》1998) 。

2 句法歧义的分类

总的来讲, 句子的词义可以体现在短语和句子俩个层面。以下是具体介绍。

(1) 介词短语修饰语造成的歧义。例如:

Some of the children are walking to the lake in the park (介词词组修饰湖, 还是修饰孩子们?) 。

(2) 形容词修饰不明确。

Do you want any hot evening drink (hot修饰的是evening drink, 还是evening?) ?

(3) 副词修饰不明确。

The book he was reading quickly bored him (quickly修饰的是reading还是bored?) 。

(4) v-ing引起的歧义。

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Flying planes作何解释?该是飞行中的飞机还是驾驶飞机?) 。

(5) 动词后是宾语, 或宾语加补语。

They saw her duck (duck可作低头躲避, 或是鸭子解释。) 。

(6) and引起的歧义。

Men and women born before 1958would be excluded entirely;they would not even be asked to register.

此句中的主语Men and women有俩种解释, 即, born before 1958同时修饰了Men and women, 也可理解为, born before 1958只是women的修饰语。

(7) 代词引起的歧义。

The two criminals didn’t know what to do when they saw them (they是谁?是two criminals还是police?) 。

(8) 英语时态造成的歧义。

The plane leaves for Chicago at eight o’clock.

由于一般现在时有三种含义:规定;习惯性;历史的现在 (用于讲故事之类) 。读者就会问道, 飞机究竟飞走了没有?

(9) 条件句造成的歧义。

If he found a patient listener, he would pour out his troubles.

条件句可分为真实与非真实俩种情况, 在形式相同的情况下, 究竟如何判断?

(10) 被动语态句的歧义。

(1) The glass was broken.

(2) The man was offended.

由于be+V+ed形式可以理解为被动语态或系表结构, 那么它们所强调的意义就有所不同。被动语态结构强调动词的动作意义, 即某事被某人做了。而系表结构则强调事情发生后的状态, V+ed在句子中作得是表语, 相当于形容词的用法。

(11) 各种从句的引导词造成的歧义。

(1) There stands an engine on the frame of the equipment, which is in very high quality (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可以修饰主句, 也可以修饰主句中的某个成分) 。

(2) I will tell you when he comes (此句中when引导的从句既可解释为时间状语从句, 又能解释成动词tell的宾语从句) 。

(12) 否定句引起的歧义。

否定词NOT既可指向从句附加语, 也可指向主句的谓语动词。

(1) He did not beat his wife because she cried.

(2) I did not go to see him because he was ill.

(3) I was not listening all the time.

3 歧义句产生的根本原因

(1) 英语的线性序列性 (linearity) 。

英语语言结构是一种线性序列, 包含着语言符号按照各种规则的不同组合;但是, 各种复杂的结构层次关系由于映射于这种简单的线性序列之中而常被掩盖或组合。也就是说, 两种或更多不同的结构层次关系被塞入同样的结构形式, 从而触发结构的或语法的歧义 (邱述德, 1992) 。

(2) 语法结构的形式是有限的, 各种词语语法成分组合的规则也是有限的。用有限的形式表达无限的内容, 这种矛盾是触发语法歧义的根本因素。

(3) 判别句子的歧义。所谓句子歧义, 指的是由于句子表层结构中各成分之间有一种以上的直接的或潜在的结合, 而造成句子提供一种以上的结构信息, 即传递一种以上的语义。

4 英语歧义句的化解

(1) 成分定性法。

所谓成分定性法就是将句子按句法成分给每一个成分进行语法定性, 得到不同的解释, 进而化解歧义。如, flying planes既可定性为动名词短语, 构成动宾结构关系也可定性为现在分词短语, 构成限定修饰关系

(2) 层次切分法。

层次切分法可用于含多个语法成分的结构, 将其按层次进行切分, 以便化解歧义。例如, John Smith, Associated Editor and Professor里的同位结构若从前切分就可得到A (N+N) 结构若从后切分便可得到结构AN+N。

(3) 语义指向分析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词汇在句中的语义指向分解歧义结构。如句中的否定词NOT既可指向从句附加语, 也可指向主句的谓语动词。而有些句中的时间状语既可指向谓语动词, 也可指向宾补结构中的动词短语。此外, 最后一句中STOP的的语义既可指向前面The Seniors的自身, 也可指向后面的别人。这些词语的语义指向往往是由一定的语境或上下文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1]邱述德.英语歧义[M].商务印书馆, 1998.

[2]王逢鑫.英语模糊语法[M].外文出版社, 2001.

[3]张克礼.英语歧义结构[M].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3.

英语中的歧义句及消除方法 篇5

作为英语语法现象之一的歧义句在英语中很常见, 歧义句在意义表达上含混不清, 影响人们相互间的交流。因而, 无论对于英语语言理论还是英语语言实践, 研究歧义句都是十分重要的。歧义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客观存在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歧义带来的交流误会, 进而避免交流中歧义的发生。

歧义产生的原因

1.由语音引起的歧义

语音歧义 (Phonetic Ambiguity) 是在口语中, 由于同音异形异义词、同形同音异义词, 以及由于连读、弱读、重音等, 使听话人产生多种理解而造成的歧义。例如:I didn’make a[seil]last week.英语中的sail和sale的发音均为[seil], 是一对同音异形异义词, 于是此句可理解为“上周我没制作帆”或“上周我没卖出去货物”。英语中有许多这样的同音异形异义词, 如:break (破坏) , brake (刹车) ;fair (公平的) , fare (费用) ;right (正确的) , write (写) ;die (死亡) , dye (染色) ;cell (细胞) , sell (卖) 等。

2.由词汇引起的歧义

词汇歧义 (Lexical Ambiguity) 是指听者或读者对句子中某一个词的意思有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歧义。不仅发音相同而词形相异的两个词会产生理解上的歧义, 而且有两种或多种不同意思的同一个词, 即多义词也会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因此, 一个词的确切意思必须通过其语境来判断。

不论名词、动词或形容词, 只要有不止一个意思, 就可能产生歧义。例如, 句子“Look out!A bird is flying.”中的“look out”有“小心”和“向外看”两种意思。“Yesterday we saw the Chinese dance.”中的“Chinese”既可以理解为形容词“中国的”, 也可以理解为名词“中国人”。

又如, “He often makes her dress fast.”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他经常很快地为她制作衣服”, make在这儿意思为“制作”;一种是“他经常让她迅速地穿衣服”, make在这儿意思为“使……”。

3.由语法结构引起的歧义

语法歧义一般指由词缀、词类、短语结构、时态等语法形式带来的歧义。经常表现为两个句子的语法结构相同, 既在句法这一表层结构上相同, 在语义这一深层结构上却不同。例如, 现在分词既可以作表语, 也可以表示进行时态, “She is calculating.”中的“calculating”既可以表示“有心计的”, 也可以表示“正在计算”。

消除歧义的方法

歧义的出现使听者在理解上对说话人的话语意思产生了不确定因素, 这种不确定因素阻碍了言语信息的有效传递, 造成听者理解上的失误。下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探讨如何消除英语中的歧义, 力求帮助学生扫除英语交际中的障碍。

1.从语音上消除歧义

在语言交际中, 语音、语调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语调承载不同的信息。正确的语音、语调可以避免歧义的发生。教师可以有侧重点地让学生做专项练习, 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停顿、连读, 区别自己想要表达的重点, 防止歧义现象的出现。例如:“He didn’t give you anything”用降调, 句义是“He gave you nothing.”;用升调, 则含有惊讶和疑问的含义。又如:“I beg your'pardon.”表示“对不起, 请原谅”, “I beg your par'don.”表示“请再说一遍, 我没听清”。

2.从词汇上消除歧义

在日常交际中, 词汇的字面词义和意象意义有时相差甚远。教师在讲解词汇时, 不应只单纯讲解词汇的语音、语义和语法特征, 更要揭示其在不同交际环境中的变化。教师可将容易产生歧义的词汇作一归纳, 辅之以不同的情景, 让学生体会使用这些词汇进行信息传递时可产生不同的理解。此外,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有效的排除歧义的方法。比如, 可以增加修饰语来避免歧义。如, “The bank is the scene of the murder.”中的“bank”既可以表示“银行”, 也可以表示“河堤”, 这时, 可以在“bank”前加上修饰语“money”或“river”, 句意就一目了然了。

3.从语法上消除歧义

在书面语中,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运用词法和句法知识, 采用调整词序、补全省略成分、改变连词、增加时间状语、扩展句子、改变句型和运用标点等方法排除歧义。例如, “Our school demands change.”可理解为“Our school demand some change about schoo settings.”或“The demand that our school proposed are not same as before.”以上歧义现象的出现, 是由于省略成分引起的, 其消除方法是补全省略成分。如在“change”前加限定词some, 那么, 这个句子可改为“Our school demands some changes.”;或把“change”变为changed, 这个句子可改为:Our school’s demands changed.又如, “It was a pretty small room.”可理解为“这是一间漂亮的小屋子”或“这是一间相当小的屋子”, 如果在句中加上逗号就可以避免歧义, 即:It was a pretty, small room.

英语中歧义句与双关语的修辞效果 篇6

关键词:歧义句,双关语,修辞效果

1.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传递信息并交流经验。语言的使用者通过语言的各个层面, 即语音 (pronunciation) 、语调 (intonation) 、语气 (mood) 、词汇 (vocabulary) 及特定的语法结构 (structure) 来准确表达。由于语言自身的特点及人们使用语言的习惯, 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就产生了大量的歧义现象。双关, 不仅是一种文字游戏, 而且是英语修辞的一种常见形式, 巧妙地利用歧义现象使一个词语或句子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不直接表露, 含蓄委婉, 而又十分幽默新奇。歧义和双关在语言表达上是相互联系的、相互融合的。

2. 英语歧义句及其修辞效果

歧义句的修辞效果产生于一定的语境, 理解这类歧义句有赖于语境。文学巨匠们常常利用歧义的双关 (pun) 功能在一定的语境之中达到讽刺 (sarcasm) 、幽默 (humor) 等修辞效果。

2.1 广告语中的歧义与双关

例1:Ask for More!

“More”是美国的一个香烟品牌, 烟身细长, 烟味柔和, 极受女性烟民的青睐。由于More这种牌子与more (更多) 读音相同, 而含义不同, 消费者自然而然将摩尔牌香烟与“更多”的词义的联系起来。这则广告激发出人们对该烟无限渴望。

例2:You are better off under the Umbrella.———Travelers Insurance.

在“伞”的保护下, 你会更加舒适。———旅行保险公司。

2.2 警句、格言中的歧义

例1:Seven days without water make one weak (week) .

这个句子除了开头的seven外, 处处双关。它有两种解释:“七天不喝水使人虚弱。”和“不折不扣的七天构成一周。”

例2:富兰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有这样一句名言:

We must all hang together, or we shall hang separately.

这里hang一词具有“团结”和“吊死”的意思。富兰克林用这样精练的一句话告诫人们团结的重要性———如果不团结在一起, 就可能会被一个个吊死。

例3:It is better to live rich than to die rich. (Samuel Johnson)

live rich意思是live fully, 而die rich则指die leaving lots of money。它告诫人们活着要充实, 不要死后空留下一堆无用的金钱。

2.3 文学作品中的歧义

例1:“My faith is gone!”cried he, after one stupefied moment. (Hauthorne Young, Goodman Brown)

在该句中, faith本不是多义词, 但在故事中, 它是死去的妻子的名字。在妻子Faith身染重病, 生命危在旦夕时, 丈夫迷信上帝, 指望用虔诚的祈祷感动上帝来拯救妻子。可上帝未显灵, Faith死了, 在昏迷之后, 他悲愤地喊出:“我的菲丝完了。”这里, faith既是表示人名的专有名词, 又是一个表示抽象概念的普通名词:我的妻子 (Faith大写) 死了, 我对上帝的赤诚信念 (faith小写) 也破灭了。

例2:Perhaps from some vague rumor of his college honors which had been whispered abroad on his first arrival, perhaps because he was an unmarried, unencumbered gentleman, he had been called the Bachelor. (Charles Dickens, The Old Curiosity Shop)

也许是因为他初来时大家交头接耳传说, 他在大学里有过学位, 也许是因为他是一位没有结过婚、无拘无束的绅士, 他便被称为光棍学士。Bachelor在此一词二义:“单身汉”和“学士”, 构成幽默。

例3:She is too low for a high praise, too brown for a fair praise, and too little for a great praise. (William Shakespeare, Much Ado about Nothing)

她太矮, 经不起高度的赞扬;皮肤太黝黑, 经不起说她白皙的赞扬;个子太瘦小, 经不起大的赞扬。

上例中, low (矮) 的另一个意思是“地位低下” (讲人的身体矮通常不用low, 身材高通常用high, 这里故意用low和high这一对反义词) ;而fair (白皙) 的另一个意思是“公正”, 这构成了双关, 表面看来似乎在谈她的身材容貌, 实际上是谈她的社会地位等问题。

2.4 歧义句的修辞效果

(1) 讽刺

例1:What do lawyers do when they die?Lie still.

这是西方社会常用揭穿律师虚伪面目的对话, 其中lie一语双关:

—律师死了干啥?

—身子躺着一动不动, 但口里依然撒谎。

例2:An ambassador is an honest man who lies abroad for the good of his country.

本句中同上句也是lie一语双关:大使是一个为了本国利益而在国外说谎的诚实的人, 也可以理解成“大使是一个为了本国利益而居住在国外的人”。

(2) 歧义句子有时会导致句义模棱两可

指一个在逻辑上可能有两个或多个解释的句子。

例1:Mr.Flack told his brother that he must pay the bill.

(富莱克先生告诉他的兄弟说他必须付账) 这是个模棱两可的句子, 因为没有说清楚是谁 (富莱克先生还是他兄弟) 必须付账, 问题出在“he”这个词上.因而需设法确定作者原来的意图, 采用某些方法则可避免出现这样的句子。请看下面的例子:

Mother told Mary that she believes she should reduce. (母亲告诉玛丽, 她认为她应该瘦一点儿) 这是个模棱两可的句子, 没说明白是母亲还是玛丽该瘦一点儿) 。

Mother told Mary, “I believe I should reduce.” (母亲告诉玛丽, “我认为我该瘦一点儿.”) 这句话说清楚了, 是母亲自己该瘦一点儿。

例2:教授告诉他的同事说, 他必须考虑教一门新课。

句意不明:The professor told his colleague that he must consider giving a new course.

句意明白:The professor told his colleague, “I must consider giving a new course.”

3. 双关语及其修辞效果

英语双关语Pun, 又叫play on words, 是利用语言中的谐音、歧义、模糊等现象, 让一个词语、一个短语、一个句子或一个语言片段同时兼顾两种事物或表达双层意思。一个是表面的, 一个是隐含的, 并以隐含意思为主。这种双关语的恰当运用, 可以使语言生动有趣, 或借题发挥, 旁敲侧击, 或指桑骂槐, 冷嘲热讽, 收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效果。双关语从形式上可分为谐音双关、语义双关和句法双关。

3.1 语义双关

(1) 语义双关是利用一词多义的特点构成的双关。语义双关以同形异义词最为常见, 它通过同形词来体现意的双关。

例1:One shop announced:“Darwin Is Right Inside”.

句中Darwin既为此店老板的名字, 又是科学家达尔文的名字。right既有“一直、正好”, 也有“正确的”含义, 故此句的字面意思是:“达尔文成衣店笔直内进”, 但此句也可理解为“达尔文学说是正确的”。

(2) 同形异义短语:英语中的习语大多不能按其字面组成词的意思来解释, 而是具有作为习语特定的含义, 因此许多习语也成为语义双关的一种来源。

例2:A:Are you engaged?

B:Yes, I’m engaged to Miss Mary.

“be engaged”这个词组有两个意思。A问;“你忙吗?”B回答“是的, 我与玛丽小姐订婚了。”

例3:—What weather do mice most dislike?

—When 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

“to rain cats and dogs”这一习语意思是“下大雨”。恰到好处地将其安排在句子里, 字面意思就成了“猫狗从天而降”。那么老鼠自然是最不喜欢了。

例4:The American Dream does not come to those who fal asleep.

“American Dream” (美国梦) 已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组, 专指“在美国人人都能追求富裕、自由、机会等”已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 这句话又将dream与fall asleep对立起来, 使这句话不仅具有幽默感, 还带有警句色彩而更耐人寻味。

3.2 句法双关是利用同一句法的多义性而产生的双关

例1:Waiter:Did you have a good meal?How did you find the lamb?

Customer:Quite by accident, I moved the carrots and found it.

问话中find sth.是复合宾语结构, 侍者在顾客用餐后客气地询问:“羊肉味道如何?”而顾客故意将find sth.理解为单宾语结构, 所以回答:“真是太凑巧了, 我挪开胡萝卜就发现了它。”回答让人忍俊不禁。

3.3 双关语的修辞功能

(1) 英语双关语是一种特殊的幽默, 其主要作用在于使语言文字变得诙谐有趣。

例1:Judge:Order!Order!Order in the court!

Prisoner:I’ll take a ham sandwich on rye with beer.

这是一则幽默笑话, 作者利用order一词的双关, 它既有秩序、肃静之意, 又可作“点菜”之解来制造幽默, 法官在法庭上说order, 是要犯人安静, 而犯人利用order也可作动词“点菜”的意思, 故意捣乱, 令人捧腹大笑, 幽默感油然而生。

(2) 可用双关语来出谜解谜。在设计谜语的过程中, 为了生动有趣地描述或暗示谜底的特征, 人们巧妙地将双关运用于其中, 以启发人的心智, 增强人的思考和想象能力。

例2:What match can not be put in a match-box?

—Foot ball match.

例3:What is the smallest bridge in the world?

—The bridge of your nose.

这里, 利用match和bridge的多义性构成双关, 在谜面中, match为“火柴”, bridge为“桥梁”, 而在谜底中, 它们的意思分别为“比赛”和“鼻梁”。

例4:Why is a river rich?

—Because it always has two banks.

例5:Why is an empty purse always the same?

—Because there is never any change in it.

以上两例是利用谜底中的bank和change构成双关, bank既有“堤、岸”又有“银行”之意, 这就是为什么river会rich的原因。例5说钱包总是空的, 当然也就没change (零钱) , 但change又有“变化”之意。英语双关语还以生动有趣的语言, 对各种社会弊病进行辛辣的讽刺。

总之, 英语中的歧义句和双关语是在语言运用中是紧密相连的, 它们被广泛运用于各种英语文体中, 又借助英语独有的特点和历史文化政治背景来表现幽默、含蓄、讽刺等, 达到形象生动、意味深长的效果。了解了歧义句和双关语的修辞效果, 有利于我们理解和欣赏英语中的幽默、诙谐、讽刺等语言特征, 提高我们的语言鉴赏水平。

参考文献

[1]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2]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3]余立三.英汉修辞与翻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现代汉语歧义句例析 篇7

歧义句又叫同形句,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歧义现象在口语中的存在没有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那么普遍,口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由于说话的环境和表意不明造成的,而书面语中的情形则复杂得多。

二、歧义句产生的原因

1. 多音词可能引起歧义,如,句子中某个词有多种读音,那么在书面表达上可能有歧义。

例如,(1)到1999年底,他还欠款1 000元。“还”可读“hai”,指“仍旧”;也可读“huan”,是“归还”的意思。这样,此句在书面上就有两种不同的理解。(2)他在办公室看材料。“看”读kān时,表示“看守”;读kàn时,表示“阅览”。(3)空房间做什么用?“空”读kōng时,表示房间里没有东西;读kòng时,表示把房间腾出来。

2. 多义词或多义短语引起歧义。

单义词在汉语词汇中是少数,而词语的多义性是其词语的特点。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多义词可以受到某些限定,很少发生歧义现象。但在有些环境里,歧义现象依然存在。例如,(1)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走”有“行走”和“离开”两种不同的解释,故而本句可理解为“行走”了一个多钟头,也可理解为“离开”了一个多钟头。(2)天色渐暗,自行车还没有修好,修车的急坏了。“修车的”既可以指车主,也可以指修车师傅。(3)北京图书馆收藏着章太炎的书。“章太炎的书”既可指章太炎写的书,也可指章太炎收藏的图书。(4)我买的那只灯泡早就报销了。“报销”,既可理解为“核销”,又可理解为“报废”。(5)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看不上”既可理解为“看不到”,又可理解为“瞧不起”或“轻视”的意思。(6)他的故事讲不完。“他的故事”可指“他讲的故事”;也可指“关于他的故事”。

3. 兼类词引起歧义。

词语兼类是指一个词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词语兼类的情况非常普遍。(1)我要热饭。在这个语言单位里,当“要”是一般动词、“热”是形容词时,表示“我要什么东西”的意思;当“要”是能愿动词时,用在动词“热”前面,表示人的主观意愿“我要做什么”之意。(2)这辆车没有锁。“锁”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因而这句话既可理解为车没有“配锁”,也可理解为车有锁而没有“上锁”。(3)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本句中的“和”如果作连词,那么“他”的行为是背着两位经理的;如果作介词,那么“他”的行为是和副总经理一起干的。(4)他爬过山没有?“过”为动词时,意为“他爬过去这座山没有”。“过”为助词时,意为“他以前有没有爬山”。

4. 施事者不明确引起歧义。

在一个语言单位中,主语既可以是施事者,也可以是受动对象。而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个主语到底是施事者亦或受动对象,是很难或无法判定的。比如:(1)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进攻”的施事者是谁?可以理解为巴勒斯坦,也可以认为是以色列。(2)我去上课。“我”既可指施动者———教师(授课者),亦可指受动对象———学生(听课者)。(3)鸡吃过了。既可以指“鸡吃过了(东西)”,也可以指“吃过了鸡”。(4)小王租小周两间房子。既可以指“小王租房给小周”也可以指“小王向小周租房”。(5)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若“这个人”为施事者,句意为“这个人不认识老张”;若“这个人”为受事者,句意为“老张不认识这个人”。

5. 结构切分不确定引起歧义。

一个语言单位具有多种结构关系,也就产生歧义,而且这种情况比较普遍。例如,(1)院子里有许多孩子种的花。“院子里有许多孩子/种的花”强调种花孩子数量多,花的数量不确定;“院子里有许多/孩子种的花”则强调花的数量多,孩子的人数就不确定了。(2)学生家长都来齐了。“学生家长/都来齐了”表示家长们都来齐了;“学生/家长都来齐了”则表示学生和家长都来齐了。(3)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参加了会议。“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参加了会议”,在这里,“数百位”强调“亲属”的人数之多,至于“死难者”的人数很不确定;“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参加了会议”,在这句话中,“数百位”强调“死难者”的人数之多,至于“亲属”的人数很不确定。

6. 指代不清或省略不当引起歧义。

(1)我看到你那年才6岁。本句可理解为那年“我”6岁,也可理解为“你”6岁。(2)孩子们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有说有笑,十分高兴”可指孩子们,也可指李大伯。(3)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提包。“提着黑色提包”的可指“张原”,也可指“老人”。(4)开刀的是他的父亲。此句属于“的”字结构指代不明,一种意思为“父亲是医生,由他主刀”;另一种意思为“父亲是病人,要开刀”。(5)妈妈要王玲和她的同学一起去。“同学”要么指“王玲的妈妈的同学”,要么指“王玲的同学”。(6)当他把钱还给美兵时,他对他笑了笑。此句属于代词指代不明,一种意思为“他对美兵笑了笑”;另一种意思为“美兵对他笑了笑”。(7)一边站着一位同学,守卫着校门。此句属于数量词指代不明,一种意思为“两位同学守卫在校门的两侧”;另一种意思为“只有一位同学站在校门的一侧”。(8)我说服妈妈和你一起去。此句属于省略不当,可以理解为“说服妈妈,让妈妈和你去”,也可以理解为“说服妈妈,让我和你去”。

7. 量词造成的歧义。

有一些量词既可以修饰限制人,也可以修饰限制物;既可以用于甲物,也可用于乙物。(1)三个出版社的编辑参加了这次学术讨论会议。量词“个”可以限制“出版社”,表示“出版社”的数量;也可限制“编辑”,相当于“位”,因而,此句的结构层次也会有别。(2)学校来了三个医院的医生。一种意思为“学校来的医生只有三个,是一个医院的”;另一种意思为,“学校来的医生数量不确定,但他们来自三个医院。”

三、歧义辨析方法

1. 停顿法。

说话或朗诵时,常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大或小的停顿。一句话停顿的地方不同,往往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例如,A.你说不过他也的说(两个人都得说)。B.你说不过他也的说(一个人说)。

又如,清代祝枝山的一副对联,“明日逢春好不悔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这幅对联停顿不同,褒贬也不同。

2. 词组结构分析法。

如同词义的多义一样,相当一部分词组也是多义的,要确切地分析某个词组的含义,就要分析出该词的不同的结构关系和功能,而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类型。例如,“学习文件”既可以是偏正结构,表示“学习的文件”,也可以是动宾结构,表示“学习某份文件”。

3. 区分语词的施事、受事法。

如“晚上我有课”这个歧义句可以表达的意思有:“现在要做些准备”、“现在不能再耽误时间了”、“现在要赶紧回家”、“现在不能再写作业了”。

4. 标点法。

标点符号能帮助人们更加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理解别人的语言。例如,某人接到一学术会议秘书组来函,信上说: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此人读后不解其意,因为对其意有多种解释,分别如下:A.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B.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C.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四、消除语句歧义的方法

1. 添加词语。

根据表达的需要,在语句的适当位置添加适当的词语,使语意固定下来。如可在“妈妈”后面加上几个字,改为“我说服妈妈,让她和你一起去。”又如“参考资料”可加虚词“的”表示修饰关系。

2. 改换词语。

当数量短语作定语造成歧义时,只要适当改换数量词,即可消除歧义。如可将“个”改为“名”,使原句变为“三名出版社的编辑”即可消除歧义。又如“当他把证书发给小钱时,他对他笑了笑。”可改成“当他把证书发给小钱时,小钱对他笑了笑”,又如“讲台上只有一架收音机,一边还站着一个人”,可将“一边”改为“每一边”或“其中一边”。

3. 调整词序。

对那些由于递加定语修饰关系不明而造成的歧义,可以用调整词语顺序的方法来消除歧义。如上例也可调整为“出版社的三个编辑”。又如把“几个学校的领导”改成“学校的几个领导”。又如“许多孩子种的花”可调整为“孩子种的许多花”。

4. 变换句式。

根据语意将原来的一般句式变为“把”字句或“被”字句,以使语意唯一。如“学生的天职是读好书”可变为“学生的天职是把书读好”,“我要热饭”可变为“我要把饭热一热”。

5. 设置语境。

当一个语意环境不定时,应继续设置语境,使其达到确定,从而消除句子的歧义。如“开刀的是他父亲”这句话可以这样改:(1)开刀的是他父亲,医术很高明。(2)开刀的是他父亲,他得去医院照料。(3)他父亲是外科医生,开刀的是他父亲。(4)他父亲是患者,开刀的是他父亲。又如“鸡不吃了”是有不同语义关系的歧义句,“鸡”可能是施事,也可能是受事。如果出现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歧义就被消除了。此句可改为“鸡不吃了,钻到鸡窝里去了”。(施事)或“鸡不吃了,我已经吃饱了”(受事)。

6. 读出重音。

在口语中,为了强调某一意义,可以读出句中的逻辑重音,以消除歧义,准确地表达出自己要表达的意义。如“我想起来了”,若“起来”重读表示“我想做什么”,而轻读则表示“回忆起来”。

参考文献

[1]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3]杨立琴.谈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 (7) .

[4]李晓燕.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刍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3) .

对汉语歧义句的分析 篇8

歧义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如果语言使用者在交际活动中考虑不周没能排除这种多义性, 就会产生歧义。那么什么样的语言现象是歧义呢?歧义如何界定?

1.研究者给歧义下的定义有20多种, 很多研究往往将多义与歧义混为一谈, 但多义并不等于歧义, 二者具有本质的区别:多义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象, 而歧义是在人们的交际中产生的, 是可以消除避免的。从语言学的角度讲, 多义性是语言单位的一种特性, 歧义是当一种语言表达形式的意义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解释时产生的, 这种歧义是孤立的, 脱离了一定的语境或上下文, 如果能够给出必要的附加信息、相关的背景知识和语境, 歧义就会消失, 也就是说, 歧义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

2.歧义与模糊也不相同。歧义是一种语义不确定现象, 在结构上可作两种或两种以上分析, 即同一语言形式表达的不同意义都是合乎语法和逻辑的, 如“热爱人民的军队”一热爱/人民的军队, 热爱人民的/军队, 两种意义都成立。模糊主要是指语言符号所表达的意义之间存在着界限不明, 意义不清的现象。

3.还有歧义与岐解。歧解, 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 交际双方对同一语句产生的不同理解。歧义是指句法歧义, 句法歧义指由句法内部因素而形成的两种语义结构。而语境因素是歧解产生的关键因素, 在歧解现象中, 常伴随有句法歧义现象, 但语境因素仍起关键作用。歧义是句法现象, 而歧解是语用现象, 歧义作为句法现象, 同双关、暗示、模糊是有区别的, 而且作为句法现象的歧义一般是可以在一定的语境中消除的。

二、歧义的类型

1.语音歧义。语音歧义指的是由于语音的原因所产生的歧义。主要是由语言中的同音词造成的, 一般产生在口语中, 一旦形诸于书面, 歧义便消失。比如:

(1) 一切向qian看。 (2) 小明qi zhong考试得了全班第一名。 (1) 中的qian可以是“前”或“钱”, (2) 中的qizhong可以是“期中”或“期终”, 在口语中, 我们无法确定这两组音节到底表示哪一个意思。

2.词法歧义。词义歧义指由词义的原因造成的歧义。造成词义歧义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1) 由语言中的多义词引起的。例:小王己经走了一个多小时了。“走”可以解释为“行走”或“离开”。

(2) 由语言中的同音同形词引起的。例:小方今天看上去很有点生气。可以理解为“小方今天看上去很不高兴”或者“小方今天看上去很有活力”。

(3) 语用歧义是指通常并无歧义的句子, 在某种特殊语境的作用下产生了歧义。严格说来, 语用歧义才是真正的歧义, 前面几种歧义在某种程度上是多义, 即潜在的歧义。它们的歧义之“义”绝大多数是词的语言意义, 而语用歧义的“义”除了语言意义之外, 更多的是非语言的意义, 即上下文和交际情景所导致的意义, 说写者和听读者的联想意义, 言外之意等等。

三、歧义的化解

1.层次分析法化解歧义。层次分析法是通过“切分”和“定性”来化解歧义的。对于结构层次相同, 结构关系不相同的歧义, 层次分析法通过“定性”, 即指出相同结构层次所具有的不同结构关系的办法来化解歧义。如对于“你们领导, 领导群众, 翻译小说, 经济困难, 害怕起来”这类只有一个层次的歧义短语, 层次分析法通过指出它们分别属于“同位/偏正关系、联合/动宾关系、动宾/偏正关系、主谓/偏正关系、动宾/动补关系”, 从而化解这类短语的歧义。而结构层次不相同, 结构关系相同的歧义, 层次分析法通过“切分”, 即划分出它们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办法来化解歧义。

2.变换分析法。变换分析是通过句式的变换来揭示句中实词和实词之间不同的语义关系, 从而化解歧义的。变换分析的客观基础是“句法结构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可以这样来理解:不同的句法格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 同一句法格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 包含相同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句式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内在的结构联系, 这是变换分析能分化歧义句的深层原理。

3.语义指向分析法。补语的不同语义指向所造成的歧义补语在语法上的作用是对动词的补充和说明, 一般而言在语义上是指向谓语动词的, 有时候补语也和动词以外的成分具有指向关系, 如果这种指向关系不止一种时, 就会出现歧义。定语的语义指向不同所造成的歧义.例:她在图书馆查了三天的报纸。这一句的歧义是由于其中的定语“三天”的语义指向不同造成的。当指向动作“查”时, 是限制动作的长短, 意思是“他在图书馆里查报纸查了三天, 报纸的范围不定”;当指向“三天”时, 是限定“报纸”的范围, 意思是“他在图书馆查了报纸, 这些报纸是三天出版的, 但是他可能一天就查完了”。

摘要:歧义问题长时间以来一直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本论文在综述前人对歧义所做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对歧义问题的认识, 分三部分来论述现代汉语的歧义:1.歧义的界定。2.歧义的类型。本论文把歧义分为语音歧义, 词义歧义, 语法歧义和语用歧义四大类。3.岐义的化解。根据不同的歧义类型, 用三种方法对歧义进行化解:层次分析法, 变换分析法和语义指向分析法。

关键词:歧义,歧义界定,歧义类型,歧义化解

参考文献

[1]曹永金.句法结构歧义现象产生的因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1986 (2) .

英语歧义句 篇9

不难发现, 在理解过程中, 由于读者对文字的理解加工方式的不同, 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探讨影响句子加工理解的因素。按照常规方法, 固定句子的一部分, 改变局部来测试读者的理解缺陷是最直接简单的方法。花园路径句因其有局部歧义的特点, 在研究语言加工的领域中常被使用。笔者在该文中研究人脑的工作记忆容量对花园路径歧义句理解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1、花园路径歧义句

心理语言学家T.G.Bever在The Cognitive Basis for Linguistic Structures一文中第一次提到花园路径现象。他认为理解一个句子, 首先是按常规方式去读, 读完后发现理解有误, 便会对句子进行重新处理。来回揣摩后, 方能达到理解的目的。冯志伟和许福吉 (2003) 对这种现象也给出了非常形象的描述 : 好比我们走进一个花园,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花园的出口一定在主要路径的尽头。然而, 正当我们沿着主要路径欣赏美景时, 突然发现这条路径并不通向花园的出口, 因此需折返回岔口, 再次选择。

有学者称花园路径现象的本质是局部歧义所致 (Pritchett, 1988:540;蒋祖康, 2000:246;徐章宏, 2004:16) 。对此, 杜家利 (2006) 认为, 花园路径现象是语义流在行进过程中, 由于语义不确定而折途往返的特殊现象。歧义并非语义不通畅, 而是能引发不同所指—花园路径现象既语义流折返的前后语义不重合。

2、工作记忆容量

关于工作记忆容量, 主流理论有两种。一是容量限制理论 (Just & Carpenter, 1992, 1996) :存在一个一般性的容量有限的言语工作记忆系统, 直接制约语言加工。Daneman & Caeprnter认为 (1980) , 个体在认知活动中的加工和储存能力都受到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二是独立加工资源理论 (Caplan & Waters, 1999, 2002; Waters & Caplan, 1996a, 1996b, 2001, 2002) 。该理论分为解释性加工和后解释性加工。前者指在阅读过程中, 文本接收和加工几乎同时发生, 既发生过程是即时性的。后解释性加工指在接到理解任务之后的加工过程, 是非即时性的。例如在阅读到难度文本后, 会有意识、有指向性的加工或者是阅读材料本身有提出问题, 需要思考。一般不会停留在句法和词汇的层面, 而是深入到内容推理层面。

3、工作记忆容量对阅读理解的影响

Juffs (2004) 发现非英语母语学习者在歧义句的阅读过程中, 时间总和并未呈现出与记忆容量相关联的规律, 从而得出工作记忆容量并不是对理解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陈鸿标 (1998) 的实验研究发现, 语言水平可能会是影响歧义句理解的主要因素, 但之间的影响关系并非绝对线性。伍翔 (2003) 研究了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加工英语复合句的过程, 得出在同样的阅读基础上, 总和时间并无差异, 然而, 在理解程度上, 工作记忆容量和正确率成正比。王佩杰 (2007) 在分析Christianson的研究并对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开展了实验研究, 提出了第二语言理解中有消歧和曲解的并存, 并提出这与工作记忆的容量有关。

三、工作记忆容量对花园路径歧义句理解的影响

根据独立加工资源的理论, 旨在测试工作记忆容量的阅读广度测验是在意识控制下进行的, 即测试过程是经过推理, 并没有涉及记忆。因此得出结论是工作记忆容量与对花园歧义句的加工过程无关。支持该解释的著名案例有Juffs在2004年的研究, 该研究以母语分别为汉语、日语和西班牙的学习者作为被试对象, 结论表明工作记忆容量的大小对歧义理解的程度高低和整个阅读的需求时间多少没有明显差异。

然而, 支持容量限制理论的研究者持相反观点。McDonald在2006年曾考察学习者工作记忆容量与语法判断成绩之间的关系, 试图通过语法判断的成绩来分析读者对歧义句的理解程度。结果发现, 工作记忆容量越大, 对歧义的理解越透彻。同样通过语法判断任务来分析歧义理解程度的还有陈宝国和高怡文, 并且在他们的实验中, 还控制了句子阅读过程中的工作记忆负荷量。实验结果为, 工作记忆负荷与语法判断成绩呈反比。这些研究结果都表明工作记忆容量对理解确有实质影响, 也间接推断出会对花园路径歧义句的理解产生影响。

有研究者提出Juffs的实验结果符合独立资源加工理论是由于实验在设计和实施上产生了偏差——实验采用的是自定步速的阅读方法。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阅读过程当中, 句子无法再现, 既前面的词出现后会立马消失, 无法追溯, 因此, 被试只能往后阅读。由于这种被迫性, 研究者无法追究读者在理解的过程中借助的信息来源。为了弥补这种方法的缺陷, 领域内出现了采用眼动技术的新方法来追踪被试的回看次数及位置, 判断出读者的难点所在, 更具可信性。具体来说, 原因有二, 首先, 该方法保证了阅读材料的完整性, 不会出现局部消失, 使阅读过程更加接近真实情况;其次, 眼动技术可以记录读者在对句子进行加工时的各项可分析指标, 例如首次注视时间, 总注视时间和总回扫次数, 出现理解困难的具体位置。

为探究该情况, 笔者选择做过记忆广度测试之后的高低工作容量的被试作为研究对象, 阅读歧义句 : The boy considered as a hero hosted the party。并在做完之后立刻对其进行访谈, 请被试说出理解的心理过程。从客观结果来看, 高工作记忆容量的被试需要的回扫次数明显更少。结合被试的心理反馈, 笔者分析如下:句子本身可分为三段, the boy, 即花园路径句的NP区;considered as a hero为首次出现的VP, 记为VP1;hosted the party为第二次出现的VP, 记为VP2。在阅读过程中, 无论是高低工作记忆容量的被试, 在惯性思维下都倾向按NP+VP+PP的语法结构对句子进行加工。这样做的结果是NP+VP1构成了歧义区。接着, 被试在看到hosted后, 立马意识到句子出现了两个VP, 开始回扫, 发现hosted才是真正的VP, 既VP2便成了解歧区。也就是说, 折返后的理解结果是The boy who was considered as a hero hosted the party. 高容量被试由于记忆容量限制较小, 在读到VP1后能够保证一定的记忆空间继续阅读, 以至在VP2区能及时解歧, 而无需回视VP1。而低容量被试在阅读过程中, 读到VP1区后, 感觉句法层面已完整, 在读到VP2时, 会感到疑惑, 重新分析, 甚至是多次分析才能够明白VP2才是真正的谓语。

Kimball曾提出的封闭原则也可支撑笔者的推测。封闭原则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 句子的成分已经在句法上构成完整结构时, 会关闭其他的可能性。高容量记忆的被试由于其保留的记忆空间较大, 不会提早封闭句子。

以上案例和分析全部支持容量限制理论对花园歧义句影响的解释。

四、讨论

笔者思考Juffs (2004) 的研究结果呈现原因可能Juffs的研究中所涉及的歧义句都是同一类型, 导致被试在做了几个句子之后, 能够发现其中的规律, 用规律来加工歧义句, 导致实验失去了原测试目的。若试验中的歧义句采取多种句式作为素材, 可能最后会呈现不一样的结果。

同时, 笔者认为, 自定步速的阅读方法对实验结果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该阅读方法的执行过程中, 文本随即呈现, 随即消失, 导致被试会有被有追赶的感觉, 所有被试的阅读速度都会相同, 偏离真实的阅读状况。

五、结论

笔者认为工作记忆容量的高低对花园歧义句的理解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既支持容量限制理论对花园歧义句理解的解释。并且从多个案例中可得出之间的关系, 既高工作记忆容量的学习者在理解花园歧义句的过程中更不容易出现封闭理解, 而是能够持续保存记忆和理解空间至解歧区, 从而减少回扫次数, 减少首次注视时间和总的注视时间, 正确率也更高。

参考文献

[1]徐章宏.“花园路径现象”的认知语用学解释[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报, 2004 (3) :16-19.

[2]杜家利.细读方法对花园路径现象的指明作用[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3]杜家利.句法层面中花园路径现象的认知心理学阐释[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6 (3) .

[4]闫国利, 田宏杰, 白学军.工作记忆与汉语歧义句加工的眼动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3) :524–528.

[5]蒋祖康.花园路径现象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4) .

[6]Lau E F, Ferreira F., Lingering Effects of Diffluent Material on Comprehension of Garden Path Sentences[J].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2005 (20) .

[7]Roark B., Robust Garden Path Parsing[J].Natural Language Engineering, 2004 (10) .

上一篇:农田污染下一篇:安全质量标准化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