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潜能

2024-05-09

创造潜能(精选十篇)

创造潜能 篇1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 同时也将是中国人民实现时代梦想、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世界,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从根本上取决于该民族的创造力水平。欧美各发达国家之所以能称雄世界, 根本原因之一是这些国家有较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 国民的创造力水平高。所以政治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激发其创造潜能, 真正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这是一个值得广大教师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 是能创设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教学问题情境

如果说, 教学设计中确定目标和内容这一环节回答的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话, 那么, 选择合理例题的教学方法这一环节解决的就是“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 最能体现创新教育的一个途径就是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即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 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最活跃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 启发思维是在政治教学中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 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因此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 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 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 能产生碰撞, 开拓思路, 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 在讲述《健康心理的表现》课程时, 笔者先给学生列举两个案例, 一个是心理健康的个体, 另一个是有心理障碍的个体, 让学生分析他们的不同表现, 然后组织学生以列举描述健康心理的词汇为内容, 开展小组间的竞赛, 看看哪一组说得最多, 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改革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上“满堂灌”现象普遍盛行。“满堂灌”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比较普遍, 政治课教学中也不例外。有的学生由于对教学内容缺少兴趣, 往往在课堂上心不在焉, 或做其他课程的作业等。总之, 由于对“满堂灌”的方式的厌倦, 各种不自觉地抵触方式应有尽有。不难看出, “满堂灌”方式严重扭曲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也严重影响政治课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势在必行。

首先, 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科书的内容, 有针对性地增加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 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事例相结合。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接受所学知识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人生可发挥深远的影响。事实表明, 很多有成就者之所以能够在以后取得成就, 往往与生活中或课堂上老师所讲的某一事件有关, 其原因在于这一事件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或深刻的触动, 从而对其整个人生产生了影响。可见, 结合活生生的事例对政治课教学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其次, 结合“启发式”教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教学过程是交往互动的过程。这种交往互动是通过沟通、对话实现的, 它是建立在平等、民主基础上的。因此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在实施讨论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 及时鼓励、表扬他们勤学好问, 敢于问难质疑的良好品质。

最后, 积极推进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运用, 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教学媒体的广泛应用, 拓宽了教师的活动空间, 增强了学生接受知识的信息量, 具体、生动、形象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有助于提高政治课教学效率。

三、注重实践活动, 形成创新技能

政治课教学不能只重视教材知识的传授, 而应该把课内知识的学习与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世界紧密结合起来, 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即强化联系时政、联系实际、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另外, 在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引导学生观察、关心身边的人和事,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教学的手段, 也是教育的目的。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理解、消化知识, 并且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形成观念, 培养能力。

四、重视人格因素, 培养创新个性

人的创造性不仅包括智能因素, 而且包括人格因素。心理学家推孟研究发现, 同在高智商的两组人之间, 最明显的差异在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的不同。成就最大的一组的智力因素诸如谨慎、有进取心、不屈不挠、完成任务的坚持性等高于成就最小的一组。有关学者对青少年创造发明获奖者的调查表明, 获奖者的智力水平或个性发展水平普遍高于同年龄的学生。其中5—13种个性特点呈显著和非常显著的差异, 比如责任心、自制力、自信、有恒心、社会适应性、求知欲、好奇心、独创性等。因此,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与智力因素相比, 非智力因素有如:兴趣、爱好、情绪、意志、动机等对人的创造力的制约更大。

1. 好奇与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与兴趣是一种强有力的内部动机, 对人的创造性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都具有这种品质。当科学家爱因斯坦誉满全球时, 他却说:“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 我只不过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所以, 我们学生对任何事情不能仅仅停留在好奇上, 而要善于将好奇心转化为浓厚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有赖于成功。

2. 自信与乐观

世界上惟一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有句名言:“我们应该有恒心, 尤其要有自信心。”自信心是所有伟大发明、发现、创造及所有事业成功的巨大动力。没有自信就没有独创, 就没有勇气将创新意识付诸行动。有了自信, 才会勇敢坚强, 敢于冒险并保持乐观。自信是学生走向成才之路的第一步。所以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积极心态非常重要。

3. 独立与合作

盲目从众、人云亦云的人是不可能有创新品质的。只有敢于标新立异, 爱好独树一帜者才会有独立的思想、独到的见解。独立性是创造者的必备品质。爱因斯坦主张:“学校的目的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当今社会, 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合作产生效益, 个体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 个体只有融入集体, 并与他人有效合作, 才能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

4. 忍耐与有恒

科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要取得成功, 必须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大凡有创见者, 都具有这种面对困难不轻易放弃、不虎头蛇尾, 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巴尔扎克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 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 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 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一旦学生遇到挫折, 教师就应引导他们保持乐观的态度, 可以用自我暗示来减轻心理压力, 调节情绪, 安慰自己, 相信自己只要有恒心、有忍耐力, 最终就会成功。

5. 想象与幽默

科学史的大量事实证明, 缺乏想象力的人很难在科学事业上做出贡献。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只有想象力才能创造奇迹。富有想象力的人往往能够把两类相距很远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法国著名演讲家海茵兹·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 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为人所接受。”因此, 在政治课教学中, 教师恰当地运用一些富有哲理的笑话、风趣的比喻、脍炙人口且内涵深刻的经典名言、耐人寻味的顺口溜等, 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 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按照创新性原则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 不断探索政治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创新性原则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以培养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是体现素质教育宗旨和时代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动力。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为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促使政治课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更要面向未来;未来社会将是一个知识化的社会, 即社会知识化。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创新, 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知识经济。为了适应知识经济, 与世界接轨, 培养创新型人才, 政治课教学必须创新,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必须有所创新。这对于政治课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应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不断创设挑战性问题情境, 让学生既获得新知识又锻炼创新思维和能力, 通过精心设计, 激发学生多向思维的各种活动, 给予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更好地培养学生养成创新性学习的习惯, 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造就创新型学生。只有这样, 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才能使政治课教学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梁良良.创新思维训练[B].新世界出版社, 2006.

[2]张丽辉.素质决定命运[G].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8.

激发儿童音乐创造潜能论文 篇2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在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及创造性地学习。儿童天生就有音乐创造的潜能,而音乐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利用音乐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激活或唤醒儿童的创造潜能,使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美丽动人的音符世界中,创造性地体验、感受、想像与表现。

一、乐做课堂配角

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不良现象:课堂是“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且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素质教育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既要能“独唱”,更应做好“伴唱”。

在音乐课中,我喜欢和学生坐在一起,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有时我“领唱”,而大多数时间我乐做“伴唱”,让更多的学生有上台表演的机会,让他们指挥、领唱、用乐器伴奏。在进行歌表演中,我不会把我所编的动作教给他们,而是让他们自编动作来教我,例如:学习《两只小象》这课时,我先问学生小象是怎样走路的,让他们到前面模仿,并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动作。这样,既能了解学生喜欢做什么,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二、应用信息技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处于视听世界,与现代媒体接触日益频繁的学生已不再满足于“黑板、粉笔、书本”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传统教育技术不具备形声性、再现性、灵活性和高效性等特点,已不能引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产生不了情感上的共鸣,学生渐渐感到音乐课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既难为了教师,更难为了学生。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图文声像,一片生机,给音乐课注入了活力。例如:在学习儿歌《唐僧骑马咚得咚》时,教师先出示电脑课件,儿歌中所出现的`内容在大屏幕中一一展示,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并很快掌握了儿歌。在这基础上,学生看大屏幕上有趣的画面自然地做出动作。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过去教师生硬传授、学生机械记忆的方式,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枯燥的音乐知识趣味化。从而让枯燥的书本知识变为生动的教材,弥补了过去音乐教学中的缺陷。

三、诱发自由想像

想像是创造的最重要手段。在音乐教学中,要努力设置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使他们伴随着情绪的体验,在感受歌曲和乐曲的过程中展开想像的翅膀。例如,在教学《在动物园里》一课时,我将音乐室黑板上、墙上贴满了各种小动物的图片,根据歌曲特点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改曲如从已出,融入歌曲所展现的意境之中,这时,教师有感情地演唱,让学生在熟悉这首歌的曲调之后创编歌词。有的学生依据动物的形态创编,有的依据动物的动态创编,他们创编得可高兴了。这样,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

四、尝试简单创造

教师在游戏中让学生轻松地认识事物,有利于学生团结协作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放松愉快的心态下,容易产生创造性的思想,从而激发其创造的意识。例如:《听听我创造的声音》这一课,学生自寻音源探索声音的强弱、音色、长短和高低。再如,通过《编一编》的游戏来巩固各种节奏型,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黑板上出示一句节奏如×××|××|,教师示范用语言来表承小白兔|跳跳|,请学生也用语言来即兴表示节奏。于是大家就你一句我一句地编了起来:小花猫|喵喵|、小宝宝|睡觉|,接着再请学生自己在黑板编一个节奏,再说出这个节奏型。如此简单的一个游戏,却使学生从中得到了不同的感受,尝试到了无穷的乐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五、创设自由空间

所谓自由空间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动和思维的限制,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音乐课应该是自由的,教师要给学生一方自由的空间,充分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想像力。有的音乐教师对学生的坐姿要求特别严格,手要怎么放脚又不能怎么放等等。试想当学生一直在担心自己因坐得不好而挨批评的时候。怎么会对音乐产生兴趣呢?为此,我在一年级两个平行班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同样是认识打击乐器,在甲班上课时,我在音乐室的周围摆上了多种打击乐器:玻璃瓶、盛水的碗、筷子、家中摆设用的风铃等等。请学生自由去体验、去感受,结果学生很快认识到打击乐器的特点,有的学生还发现了碗里盛的水容量不同,敲出来的音也不同,他们没想到生活中有这么多东西和音乐有关,还向我提出了很多问题,如能不能用风铃做成一个乐器等等;在乙班上课时,我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让他们端坐在座位上,然后拿出双响筒告诉学生这是什么,怎么演奏,尽管他们也知道双响街是什么东西,怎么演奏,但当我布置了任务:自制一种打击乐器(可以用空易拉罐装上沙子或者塑料瓶装上米粒),乙班交上来的只有教师提示的这两种。而甲班交上来的除了教师提出的那两种外,还有啤酒瓶盖用铁丝串起来的“串铃”,两个废旧自行车铃用绳串起来的“碰铃”,风铃上的铝条加一根小铁棒做成的“三角铁”等等。

挖掘幼儿创造潜能 篇3

我们只要细致观察一下自己身边的孩子,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在做什么游戏,就会发现,原来这些娃娃的小脑袋还真不简单呢!有时候,她把你的绒线针拿来给娃娃打针,因为她想布娃娃会生病的;有时候,她又拿来一根绳子,两头各系上一粒纽扣,当作听筒,给娃娃检查起身体来了;有时候,她用手帕盖在娃娃的身上,边拍娃娃,嘴里还唱着儿歌在哄娃娃入睡。他们用积木搭成各种各样的物体,孩子会告诉你,这是动物园,里面有好多小动物;那是儿童乐园,里面有飞机、飞马、飞碟等。在这里面,不就包含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和美丽的幻想吗?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不也就是从幻想之中得到启示的吗?

如此这般,孩子在嬉戏中无拘无束地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思维力、制作能力,探索并“改造”着自己周围的世界。能说他们没有创造的潜能吗?

当然,以上种种,只是孩子们通过平时的观察、积累,对成人的模仿而形成的,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创造阶段,还只是一种潜在的才能,它有待于培养和发展。

创造潜能 篇4

一、转换角度思考, 培养发散思维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注重对问题进行引申和推进, 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因此, 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出发, 引导学生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 以求得问题的解决方法, 使学生个体乃至群体的思维定势, 逐步向正态转化。因此, 要培养同学们发散思维思维, 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使学生逐渐形成多元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例如:在教学机械效率时, 我设计了这样问题情境:“用一动滑轮把重为150N的物体提到6m高的楼台上, 所用的力是65N, 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学了机械效率的知识, 很多学生无法解题, 我便转换角度启发同学们思考, 把问题化难为易, 即分三步思考解决方法:1.求总功;2.求有用功;3.求机械效率。这样一转化, 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方法, 重温了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 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教师转换角度, 引导学生分层降低梯度, 学生在教师的搭桥和引路下, 能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

二、巧设开放问题, 培养发散思维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 教师要运用开放性问题, 从多角度培养学生具有探索性人才。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 我们要运用开放手段, 多方位、多角度地运用发散思维, 从不同方面指导学生分析问题, 引导学生从正反两面进行比较, 克服思维定势, 使思维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动脑, 使学生思维灵活, 实践能力强, 并成为新时代必需的应用型人才。

例如我设计了这样问题:为测定一小正方体木块 (不吸水) 的密度, 可供选用的器材有:托盘天平、量筒、刻度尺、大头针、水, 请你设计测定木块密度的方案。

我引导学生小组探索分析此问题。同学们经过研究, 得出多种解答方法, 具体如下:

方案1:

器材:量筒、木块、水、大头针。

步骤:

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 记下水的体积V1。

把木块放入水中, 木块静止后, 记下水面所对的刻度值V2。

用大头针将木块全部压入水中, 记下此时水面所对的刻度值V3, 则V木=V3-V1。

木块浮在水面上, F浮=G木, 即ρ水g (V2-V1) =ρ木gV木。

木块的密度为ρ木=ρ水 (V2-V1) / (V3-V1) 。

方案2:

器材:托盘天平、量筒、木块、水、大头针。

步骤:

用托盘天平称出木块的质量m;

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 记下水的体积V1;

将木块放入水中, 用大头针把木块全部压水中, 记下此时水面所对的刻度值V2, 木块的体积为V= (V2-V1) 。

木块的密度为。

方案3:

器材:托盘天平、刻度尺、木块。

步骤:

用托盘天平称出木块的质量m;

用刻度尺测出正方体木块的边长L, 则V木=L3。

木块的密度为。

三、巧用一题多变, 培养发散思维

所谓一题多变是在原题的基础上, 对题设与结论进行变化、发散、引申, 提示问题间的逻辑关系。这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一种很好的手段, 也能培养学生摆脱思维定势、心理干扰, 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对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有很大帮助。因此, 我们要根据教材特点, 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由浅入深, 把较难题改成多变题, 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难题也产生兴趣。另外, 要引导学生尝试将题目中的问题或某一条件进行改变, 对已学知识进行重组, 探索出新知识, 寻求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九年级物理复习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多变问题, 引导学生探索思考:如图1所示, 紧靠着点光源S有一质点A, 在其前方的竖直屏上有A的影P, 现将A向着屏水平抛出, 不计空气阻力, 影P在屏上的运动情况是 (%%%%) 。

A.匀速直线运动

B.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C.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D.做变加速直线运动

此题一展示, 同学们立即在小组里研究、讨论、交流, 很快便确定影P的运动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由此, 同学们很快得出此题结果为A。此时学生兴致很高, 抓住这一有利时期, 我让同学们进行变式训练, 同学们在此基础上, 很快把原题变换为:如果把质点A放在光源S与屏水平距离的正中间, 由静止自由释放质点A, 则影的加速度为 (%%) 。 (答案为:2g)

四、激发联想猜想, 培养发散思维

新课标指出:物理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应以实验为主, 创造条件激发学生进行联想猜想, 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逐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新课程中, 物理教师应不断改变教学方式, 加强学生对联想, 以及在联想基础上的猜想的思维方法指导, 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通过演示实验, 善于引导学生联想,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培养他们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

例如在教学电阻串联的物理意义时, 我先引导学生理解电阻的串联就是相当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增加了电阻的长度, 所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电阻都大。接下来, 我引导学生总结并猜想, 其中有一位学生突然举手问:“老师, 如果说电阻的串联相当于增加长度, 总电阻会比任何一个电阻都大, 那么电阻的并联, 是不是相当于增加导体的横截面积, 如果是的话, 那么总电阻会比任一个并联电阻都小啊?”同学们还提出了其他许多问题, 开展了丰富的猜想, 不仅学会了电阻的串联, 而且学会了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美术教学中开发学生创造潜能 篇5

《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张美术教学要以教师的引领、点拨、指导为主线,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活学生美术学习的正能量。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发展规律及其美术教学的客观需要,有的放矢,因地制宜,探寻适合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最佳途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让美术课堂成为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强大磁场。

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美术一直是人类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现如今已涉及各类学科,并且与音乐、舞蹈、影视等艺术学科相互交叉、融会贯通。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特别注重在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中让学生达到对美术知识的融会贯通,开发学生最深的创造潜能,陶冶学生美术情操,增强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让学生美术综合素养提升的目标。根据教材,将语文、音乐、体育等学科与美术学科相关的内容整合出来,确定教学要求,再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来寻找其中的横向联系,找到不同的结合点。

用音乐渲染教学氛围。音乐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通过音乐可以激发起学生对一些情景的回忆与联想。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在课堂上播放,如学习画人物动态的内容,可以播放《运动员进行曲》,学生们会联想起操场,联想起各种运动场景,运动员的动态便可自然灵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音乐也是消除疲劳的“灵丹妙药”,美术教学中学生长时间练习后易产生倦怠、厌烦的情绪,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轻松优美的音乐,用轻音乐、舒缓的民族乐器或钢琴曲等,营造出一种轻松、祥和的气氛。教师的巡回指导和学生的专心习画一定会变得轻松愉悦,如沐春风。

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地将美术与其它学科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各学科间的联系更紧密。在教学《动物王国》时,教师可以联系仿生学的相关知识而介绍一些现代的高科技发明,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去查阅一些资料。如科学家通过蝙蝠能发出超声波躲避障碍物的生理功能而发明了雷达,根据鸟类飞行是借助气流流动的原理而制造出滑翔机等,这样既开拓学生思维,又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充满对知识的渴求。

优化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美术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综合运用。以美术欣赏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深厚的艺术审美素养,才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要想方设法用多种教学方法与策略、手段,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进行学习,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比如,在《色彩的对比》新课导入阶段,一位教师创设了让学生作为小小化妆师为蝴蝶王国选美大赛进行美化设计的良好学习情境,学生们怎能不乐此不疲地参与到选美大赛的美化设计之中呢?作品展示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出示一幅以“花园”为主题的挂图,然后让学生把各自动手化妆好的蝴蝶贴上去,整个“花园”挂图成了蝴蝶的海洋,成了学生们展示才能的舞台,师生其乐融融。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借助多媒体的基础上,进行交互式教学,培养电脑绘画的能力,让学生用多样化的手法进行表现,进行创造,以丰富学生的美术作品形式,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优化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创造水平

多媒体的合理运用 现代科技发达了,教学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如光盘、网络等,平时就注意收集多方面的资料,存入电脑,随用随取。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快捷、灵活多变的功能极大地丰富了美术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创新的激情,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比如,一位教师执教《我喜爱的活动》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了学生们课间体育活动的热烈场面,然后在课堂上显示出整个活动过程。学生们看到了课间在校园里踢毽子、跳橡皮筋、打乒乓球之类的活动情景。多媒体显示结束后,教师让学生们将观察发现进行相互交流,接着让学生们将自己最喜爱的活动场景画下来。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创作作品表现“学生课间活动”这一主题。对同学们大胆的想象、丰富的表现方法、创新的构思,教师应加以赞赏、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工具材料的搜集使用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美术教学也应和生活息息相通,教师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多收集生活中的材料有效运用到美术作品中,以彰显独特的生活气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比如,学生们会利用大自然中的树叶、落叶、果实、萝卜、土豆、花生等创作诸如“萝卜雕刻”“蔬果动物”“草编”“树叶拼贴”等粗犷、稚趣的工艺品,一幅幅原始、朴素的装饰画经学生们的创作便会应运而生。

美术教学以其独特的教学魅力,不仅能表达情感,使人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的开发,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表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人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小学美术教学应通过开展创造性的活动来激发小学生创造发现的兴趣,表达对世界的独特认识,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创新、自由创新、大胆创新、敢于创新,真正让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收获人生的美丽风景。

增强应用意识,激发创造潜能 篇6

一、在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实践活动就是给学生一个研究、探索、展示智慧的空间。自主参与是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的核心,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诱发他们形成渴求学习的内部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在实践活动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给学生以指点、提示、帮助,要认定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例如:“愉快的周末”中有一个活动场景是接力赛,我征求学生的意见,“每组几个人进行比赛,谁来当裁判?”,学生决定后,在操场上布置的场景上进行接力赛了,我以一名参与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快比赛结束时,突然让学生停住,这时先看看哪一队最快,哪一队最慢。在学生全身心地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他们亲身体验、发现了问题的结果。在进行套圈比赛时,我让一名学生掷套圈,问“他能得几分?”,在主动活动中学生发现计算得分的方法是把3个分值都加起来算出总分,不需要教师灌输方法,而是自主地去发现。学生玩得开心,在欢笑中开动了脑筋,学到了数学知识。

二、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和体会所学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因此,要把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例如:一年级学习了“认位置”:前后、左右、上下;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堂数学实践活动课:摘草莓,在草莓园里,学生们边摘边数,在快乐中应用了所学的知识,知道共摘了几颗草莓,吃了几颗还剩下几颗,小组里一共摘了几篮,一共摘了几个,前后左右各有几行草莓,等等。应用学过的知识学生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学生感到自己真了不起,这样不断地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为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结合数学知识的学习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有趣的拼搭”,我首先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四种形体都在桌上滚一滚,在滚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很多很多的问题:有学生说:圆柱体和球体滚得都很快,而长方体和正方体一点也不好滚;有学生说:圆柱体和球体滚得都快,但我觉得球可以向任何方向滚动,而圆柱体却只能向一个方向滚动。我惊讶于学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堆一堆”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进行活动,并在活动的过程中随时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说:圆柱体和球体一点也不听话,老是要动的,不好堆,而正方体和长方体很听话,很好堆。”童真的语言中蕴含的是科学的数学知识,在活动中学生发现了一个个有趣的问题,并且不断地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学生变得喜欢提问题,而且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四、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创造学认为人的创造潜能不存在于现实的认识成果中,而活跃在形成结论成果的探索过程中,只有认识发展的积极活动,才能释放创造潜能,驱动着发现真理。孩子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例如:在一节低年级的“拼出美丽的图画”实践活动中,我设计了“折一折,施展你的创造力”:在一张正方形纸片上折出更多的正方形来,在正方形纸片上折出其他的图形来,在一张圆形纸片上折出两个、四个……许多个大小完全一样的图形;“剪一剪,展示你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将刚才折的图形沿折痕处剪成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拼一拼,发挥你的现象能力”:让学生通过合作,拼出美丽的图案。这样的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外部操作与内部的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图形的认识,学生在动手尝试中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大胆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进而激发了创造的潜能。

巧用美术教育, 发挥幼儿创造潜能 篇7

一、运用感官训练, 养成幼儿良好的创造意识

直接的感官训练是幼儿绘画、创作的前提, 在创作前我们首先要鼓励他们多看、多听、多模、多想、多尝试, 只有经历了这么多的“多”, 我们的孩子才有资本绘画、创作。如一个四岁的孩子他创作了一幅极富生机的精美作品。作品中描绘了自己的母亲躺在摇椅上休闲时的模样, 他用自己细致的观察与想象, 将自己的妈妈和一只站在椅子边亲着妈妈手臂的小鸟画得如此的亲切、可爱, 是使整个画面蕴藏着温暖和谐的气氛。这样的描写, 也许会有人认为他的绘画功底非常的好, 画得非常的像、逼真, 其实不然, 作品中小孩始终用一种非常模糊、简单的线条来描绘整个画面, 但是, 我们却能清楚地看出他笔下妈妈躺在摇椅上眯着眼睛和嘴角微微地向上翘;小鸟尖尖的嘴巴亲吻着妈妈的手臂, 显得非常的甜蜜。就这样他细致地观察成就了这样一幅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作品。此外, 他始终用圆来表现自己胖胖的妈妈, 用曲线表现妈妈的卷发。虽然只是一些简单的圆和曲线, 却能把他妈妈的主要特征表现得非常明白、透彻, 给我们带来了一幅极其享受的作品。

二、利用环境教育, 营造和谐的创造氛围

幼儿园的环境不论是室内、还是室外, 注重色彩的搭配。如:我们的司马光砸缸、列宁打碎花瓶的墙面绘画, 给幼儿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为幼儿的续编故事内容增添了兴趣。此外, 利用一些公关区, 为孩子们构建一个开放的、创造性的场所—涂鸦墙, 让幼儿通过一些材料来进行装饰画。如吹画、鞋底印画、喷洒画、手指点画、手印造型等有趣的形式, 让幼儿感知色彩的美和多变, 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浓厚兴趣, 从而产生“我想画”的愿望。另外, 为幼儿开设了各种创意活动室 (手工创意室、民俗演绎馆、生活创意室) , 让幼儿在已有的材料 (布、花生、瓜子、稻草、麦秆、泥土) 上进行创作。这样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创作, 互相交流着彼此的创作成果, 享受着艺术的美、创作的美。

三、教师要启迪幼儿创造意识, 培养幼儿创造力

以往, 人们习惯地把幼儿绘画看做一种技能的训练, 忽视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而创造性思维、想象是绘画学习的重点, 创造是表现绘画的“生命”。绘画活动是教育者启迪幼儿心智, 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手段之一, 是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因素。

(一) 引起和激发儿童对绘画创造的兴趣

1、通过引导, 培养儿童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鼓励儿童自己去发现, 并用自己的发现提出来讨论。印发这类动机的可以有:尝试蜡笔、水彩笔、毛笔和刷子的不同效果;水彩颜料的调色;色彩的发现;排列、组合的设计;画出不同的人、花、树等。

2、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想象力使创造性的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要学会接受儿童异于寻常的思路。

3、通过多种途径, 积累绘画创造经验。

视觉经验:录像、幻灯、图片、实物是诱导儿童观察的重要手段;亲身体验:包括参观动物园、农场、花房、菜场等;材料经验:让儿童直接对造型材料作尝试、实验。在使用两种或几种水彩的颜料发生碰撞时的变化, 了解色彩的丰富多样性;感觉经验:充分运用各种感觉器官, 获取外在信息, 训练敏锐的感知能力。

(二) 引导儿童在生活中挖掘题材, 培养生动的构想

可以从孩子觉得好奇、希望进一步探索的心情出发, 要求他们不仅画出自己生活的内容, 更要画出自己内在的感受。

(三) 对幼儿进行创作型思维训练

1、根据儿童对色彩的感知能力规律, 设计绘画教学。

如色彩表现情绪法即高兴用明亮的颜色, 不高兴用灰暗色调;色彩添加法即两种颜色形成一种新的颜色;色彩对比法即如黑与白、红与绿等。

2、根据儿童想象力的发展规律, 设计绘画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要敢于发挥主观意识, 善于联想, 突出自我的个性。

(四) 以游戏形式组织绘画教学, 启发幼儿创作灵感。

配合教学进行丰富多彩的认知活动。如春天来了, 让孩子们到公园区观察桃花、玉兰花等是怎样有含苞到开放的, 花丛里飞着的蝴蝶长着几个美丽的翅膀等。

四、鼓励幼儿探索、发现, 让幼儿获得创造的机会

机会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 我们作为教师更要不断地支持幼儿去探究, 让他们获得创新的机会。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我们要相信,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 他们的思想都不同, 创作的能力也不同, 我们要鼓励每一个幼儿去探索、思考。我们在观察自然角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时, 所有的小朋友都要随着老师一起去参加活动。

五、活动积极性评价, 让幼儿充满创造的自信

孩子们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每个人的能力都不同, 当然他们的创作水平也不一样, 每一幅作品里面都蕴含着孩子们的想法。因此, 我们教师在给予评价时千万要慎重, 要都多选用积极性的语言或行为进行评价, 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评价孩子的作品, 要多听听孩子们自己的想法, 哪怕是一个画得走形的鸡蛋, 我们也要对他的大胆创作表示及时的肯定。同时在创作中对出现创作部自信的孩子, 要更加积极地鼓励幼儿大胆创作, 不要因为孩子们不敢创作而忽略了他的创作本能。

总之, 教师不管是对孩子进行阶段性评价还是终极性评价, 都要给予积极的语言来鼓励幼儿, 鼓励幼儿不断地创作, 增强幼儿创作的自信心, 只有这样幼儿的创造能力才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

摘要:绘画是锻炼、培养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创造蕴含在绘画活动的每个环节, 儿童在绘画想象创造的运用时多方位, 多角度的。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不是一早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 它需要从多个方面, 配合来得以完成, 如艺术教育、科学教育、语言教育、社会教育等等, 在此就美术教育来谈一谈它对幼儿创造力潜能的发挥。

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潜能的研究 篇8

一、落实主体地位,激活潜能意识

在传统教学课堂中,一直都存在着一个不良的教学倾向,即课堂是展示自我的舞台,但台上的主角却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体却成为了舞台展示的配角。尤其是音乐这门学科,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实践,这就契合了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以人为本” 教学理念,将教师唱主角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场所,为构建和谐新颖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在音乐课堂上,我喜欢和孩子们一起,与他们共同学习、共同交流。但更多的时候,我都是做课堂舞台的配角与伴唱,将更多的实践机会都让给学生,从而让他们在自主实践中多进行创造。例如,教学“两只小象”时, 我追问学生小象一般都是怎样走路的。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模仿小象的动作,并在这样的基础上研读歌曲的歌词,依托歌词意境创编动作,更好地走进歌曲、理解歌曲。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始终与学生一起参与整个活动的过程,并有意隐藏自己的角色,将自我定位于点拨引导的角色,促发学生内在意识的提升,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实践奠定了基础。

二、巧用信息技术,奠定创造基础

音乐作为一门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的学科,其内在的气韵与意境不是靠教师口头讲授能够解决问题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穷的便捷,对于音乐学科而言,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独有的特点和优势,将音乐自身存在的音乐之美通过声音、形状等视觉效果更好地展现出来,为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奠定基础。例如,教学“唐僧骑马咚得咚” 时,教师先是通过电脑课件,将歌曲所反映的场景和情境展示出来。在声情并茂的视频资源刺激下,学生很快地进入认知意识, 激活内在潜意识,学生的动作等也就相应地出现。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彻底摒弃了传统教学中讲授生硬、学生学习被动的弊端,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在较好的情绪中对教材内容进行积极的构建,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创设优美意境,激发想象能力

要想有真正的创造,学生的联想能力是必备的基础。而音乐中所蕴含的优美意境,为学生充分地进行联想创造奠定了基础。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创设多种感知情境,激发学生有效的认知,唤醒学生强烈的情绪,使得他们伴随着情绪的体验,在歌曲的意境中徜徉,提升学生的认知兴趣。以教学“在动物园里”这一课为例,笔者在音乐教室的黑板上、墙壁上,张贴了很多种小动物的图片。这些小动物契合小学生认知的年龄特点,都从事着相应的活动,为学生深入感知歌曲意境,促进学生的有效联想提供了有效资源。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进入歌曲,并结合教师精心布置的环境因素,让学生进行深入有效的解读与想象,要求学生对动物的形态、动作等内容进行创造性编排。这样,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创编的形式与内容也较为丰富,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都有了较大的促进。

四、尝试创造实践,逐步提升潜能

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必须要经历一个过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让学生从原始简单的内容出发,通过尝试性地进行实践操作,逐渐形成认知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原始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充分整合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放松愉悦的心态下,对音乐内容或者歌曲进行整体感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例如,教学“听听我创造的声音”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入手,寻找各种声音的来源,让学生从声音的强弱、音色的变化以及重音的高低等方面入手,进行创造性编制。再如,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编一编”的游戏,对音乐课堂中出现的各种节奏进行巩固学习。教师在黑板上呈现一种语言节奏,并进行示范性的范读: 小白兔/ 跳跳,请学生尝试以朗诵歌词的方式对歌曲中的节奏进行创编。于是,全班学生都跟随着教师的节奏一起活跃起来, 你一言我一语地创编起来:小花猫/ 喵喵/、小宝宝/ 睡觉/…… 学生懂得这一游戏的规则之后,教师则要求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创编的一个节奏,引领其他学生参与其中,并对其他学生的创造性内容进行评价。在这样一个简单的游戏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发挥获取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体验到无穷的认知魅力,促进能力的提升。

五、结束语

素描教学中学生潜能和创造力的培养 篇9

当前, 高职美术教学已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 但是, 受多元化教育思想的影响, 美术的教育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反映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 轻视基础素描教学, 学习西方现代艺术 (如行为艺术) 等, 导致师生认识上的混乱。第二类是素描教法上的陈旧观念, 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如何重新树立学生正确的美术思想, 确立素描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基础作用?教师首先要解决的是敬业思想和知识能力的问题, 其次是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高。素描教学作为美术的基本语言是有其必然性的。美术, 是美化生活之术。术就是技术。既然是技术, 就应强调技法表现能力的培养。基础素描教学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当今, 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地以传统教法来开展教学活动, 应主动进行教学改革, 以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的要求。在高职美术教学改革中, 美术素描教学应坚持以写实造型能力和空间表现能力的培养为主, 同时培养学生多种造型方法和造型意识, 教会学生自我开发潜能和创造力的方法, 形成学生学会、会学、会应用的“三会”能力。

在素描教学中, 如何发掘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我是从以下方面做起的。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良好的绘画意识

“兴趣”是第一任教师。学生在学素描的过程中, 没有兴趣的支撑, 就会变成无动力的机械性, 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缺乏想象和创造力, 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学生只有了解了素描在美术学习中重要的基础作用, 才能有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才能产生较强的学习动力。在素描教学中, 低年级的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造型的准确性、优美感与其基础表现能力同教学要求之间明显的矛盾, 也正是这一矛盾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首先要树立学生的信心。但是, 信心不是凭空形成的, 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要让学生知道艺术大师也是经过刻苦的基础训练和长期的社会艺术实践, 才取得了伟大的艺术成就的, 要让学生理解学习绘画的过程就像写日记, 是一种生活的记录, 是一种情感与经验的积累过程, 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师再通过科学而严谨的训练, 就会逐步树立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

二、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

在绘画语言中, 技能是表达思想的武器, 如何使学生的技法表现能力很快地提高呢?更新教育观念, 灵活运用教法, 深入了解学情, 加强教师敬业精神是必由之路。在教学中, 学情的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 学情的复杂多变是需要教师解决的第一个问题。特别是美术学科, 由于基础、意识、造型理解能力等等因素使学情更为复杂。主要应解决好两类学生的学习问题:对造型能力较强的学生, 可采用自我练为主的方法。具体的作法是:在保证完成课堂训练的基础上, 让学生临摹一些具有个性的优秀作品, 并将自已临摹的得失写成自我品评文字, 这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艺术修养。对于造型能力较差学生的训练, 仍采用写生与临摹相结合的方法, 但是, 临摹的方法和难度应适合学生基础能力, 可采用局部突破的方法和九宫格的精确临摹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 逐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正确的观察方法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经过以上训练有望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

三、培养学生对不同表现手段的认识, 加强造型意识训练

首先, 在素描写生作业完成后, 学生可根据写生稿,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现代主义的某种表现方法进行刨编。这样就使学生“一个面孔”的作业丰富起来了, 就能使学生充分表现个性爱好, 发掘自己的潜能。其次, 在素描写生训练中结合以泥塑的写生和临摹。这可以加强学生对整体空间关系的认识, 使学生能够在“触摸”的方式下强化其对形象的理解, 逐步形成良好造型意识, 提高造型能力。

美术教学过程, 应该是课堂练习、课后自学、课后辅导、课外活动等各方面有机的结合。环环相扣, 使学生学习具有连续性和科学性, 才能逐步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学生潜能和创造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核心, 不然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只能是“画匠”, 而不会成为有创造性思想和从事创造性工作的艺术工作者。所以, 在美术教学的各方面都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从而使我们的教学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 完成教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摘要:在高职美术教学改革中, 美术素描教学应坚持以写实造型能力和空间表现能力的培养为主, 同时培养学生多种造型方法和造型意识, 教会学生自我开发潜能和创造力的方法, 形成学生学会、会学、会应用的“三会”能力。

创造潜能 篇10

一、问题探究模式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和基本理念

问题探究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展开疑问, 使学生的思想相互碰撞, 从而使学生认识、理解历史事物的教学模式。

1. 理论依据

美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一个教育教学理论及原则即“从做中学”。该理论认为“人们最初的知识, 最能永久令人不忘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为此, 就应循着这种获取知识的“自然途径”, 为学生“设置相当的环境, 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

2. 现实依据

第一, 学生面对的是复杂性、竞争性、挑战性极强的社会。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认识历史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能使学生通过问题探究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价值取向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迎接现实社会的挑战。

第二,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此重要的意识与能力假如缺失, 应是教育不到位的体现。

第三, 受习惯和传统的制约, 目前中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使学生思维、天性不能充分发散、发挥。

3. 基本理念

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 可塑性极强, 其巨大的潜能有待挖掘。尊重学生人格, 承认学生价值, 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 也是学生创新的前提。“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教是为了不教。

二、实践历史教学问题探究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 如何使之充满“动感”, 轻松、活泼又内涵深刻, 确非易事。这就要求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灵活的方法、各种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将课本知识改造为一个个可以感知的历史情境, 让帝王重出、战争再起, 以激活历史。例如, 讲授《抗日民族运动的兴起》一课, 以歌曲《在松花江上》烘托课堂气氛;讲授“二战的扩大及胜利”时, 放映《虎!虎!虎!》、《中途岛海战》等影片及相关军事纪实短片;讲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配备录像剪辑画面“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及“列宁”、“五四运动”、“中共‘一大’会址”等。

如果说, 运用多种手段创设出“活生生”的历史情境是基础, 那么提问就是关键。在提问中,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问题要尽量由浅入深, 成阶梯状呈现

我们的提问要符合人类的思维水平和思维习惯, 让学生一级一级 (或几级) 地向上“攀升”, 以一种成功者的心态去“攀登高峰”, 明明是去解决困难, 却也踌躇满志, 有成就感和愉悦感。

2. 问题要有针对性

即针对重点、难点和创设情境中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内容。如在讲授“中国共产党诞生”时, 针对录像情境, 提出如下问题:刚才的画面中出现了哪几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围绕主题, 凸显重点, 紧扣思维, 教学效果良好。

3. 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所以历史教师提问时要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 提出一些激发并保持学生兴趣的问题, 有效地“利用”其好奇心, 使其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上当”。

4. 问题要有创造性和发散性

这样的问题可以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 引发学生之间的辩论, 激发他们的独创性见解。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从而使其思维品质得到升华。

可以看出, 该模式以巧问激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积极去解决问题。将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有机结合起来, 并注意诱导、点拨, 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同时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对学生巩固知识、拓展思维、提高能力也有积极作用。

总体来看, 探究模式以情境为基础, 以问题为核心, 以师生频繁的双向活动为联结点, 以挖掘潜能、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 水乳交融、互相联系。教师问得巧问得妙, 环环相扣, 层层升级;学生在提问及答问的瞬间, 可能会“顿悟”, 灵感突发, 闪现思想火花。所以, 这种模式如果运用得当, 问题迭出, 妙趣横生, 效果应当不错。

三、运用历史教学问题探究模式对师生的要求

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 并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它对教师、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教师来说, 首先应不断创新, 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 在教学观念上要有质的飞跃;教师还要有民主、开放的意识, 营造轻松愉快和有利于学生思维火花不断闪现的教学氛围;提问要注意启发性和广泛性, 注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设计问题;教师知识储备要丰富, 处理问题要快捷、准确、灵活等。对学生来说, 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很重要。

上一篇:乡村教育下一篇:情感二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