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税率下调

2024-05-08

出口退税率下调(精选四篇)

出口退税率下调 篇1

出口退税政策是指国家为增加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由税务部门将商品所包含间接税退还给出口商, 从而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一种政策制度。其核心, 一是商品输出国外, 二是退还商品形成过程中的间接税。出口退税是经济宏观调控的杠杆, 是出口增长的调控手段, 手段和杠杆都是服务于宏观经济调控目的的, 使用得当就会收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自实行以来, 对鼓励出口、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几年来国家不断实施新的出口退税政策, 并不断调整出口退税率。这对于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促进外贸出口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政府管理和企业运营水平都将产生深远重大的影响。正确理解和把握新的出口退税政策, 积极组织实施以应对可能带来的影响, 是企业外贸出口工作的当务之急。

1 出口退税政策改革对外贸企业的影响

1.1 不利方面

1.1.1 出口企业成本上升, 利润下降, 影响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

出口退税对出口的影响非常直接和快捷。预计出口退税率每下调1个百分点, 我国出口就会下降4.9个百分点。企业出口成本会加大, 产品价格会上升, 而产品竞争力、出口额则可能下降。虽然出口企业可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部分抵消其冲击, 但出口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是国际竞争力下降, 最终将对外贸出口造成影响。一些原本生产保本微利商品的企业有可能放弃出口, 被迫退出国际市场, 进而使中国出口增速和总量扩大受到较大影响。

1.1.2 行业竞争加剧。

近几年, 国内市场的饱和促使企业下大力气开拓国外市场, 争取出口订单。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 企业将处于两难的境地。若提高产品价格, 很可能使企业面临失去客户的风险, 其产品出口竞争力将下降, 以物美价廉赢得海外市场的企业及其产品很可能因此市场份额缩小, 就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将原来外销的产品改为内销, 在国内市场竞争己很激烈的情况下, 外销的产品返回来涌入国内市场, 必将加剧国内市场饱和, 升级价格战。出口企业如果不得不放弃国外市场, 而国内市场又无法容纳其产品, 企业的生产能力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企业的生产成本又会上升。相当一部分生产传统产品的企业产品单一、资金不足, 靠低价打开市场, 出口退税率的下调, 将加剧这些企业的困难, 并可能波及上游产品生产企业。若不提高出口价格, 企业将出现收益下降, 出口退税率下调将加剧这些企业的亏损。尤其对自营出口业务、产品附加值较低的传统商品及产品销往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影响相对较大。这些企业规模较小、利润本来就低, 有些企业主要依靠出口退税来维持, 而退税率下调后产品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 导致部分企业转产或倒闭, 将造成新的人员失业和下岗。一些仅靠价格战打天下的部分中小型出口企业更面临被踢出局的险境。同时, 对出口企业上游供应商的利润和下游销售环节的利润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1.3 对不同行业的影响程度不同。

新的出口退税率改革结构性调整力度较大, 因此, 不同的行业受到的影响程度也各有不同。其中, 受影响最大的包括纺织品、服务、计算机及电子元器件、家用电器、稀土金属矿、钨矿砂、羊绒、焦炭等出口比例高的资源性产品等, 这些行业中外销比例大的企业受到影响相对更大;以纺织品、服装、技术含量较低的机电产品出口为主的外贸流通企业比同类的外向型生产企业受到更大冲击。由于外贸流通企业的利润率远远低于生产企业, 以纺织业为例, 生产企业平均净利润率几乎是外贸企业的3-5倍, 因此, 外贸流通企业对退税率下降的反应要敏感得多。

1.2 有利方面

1.2.1 可以加快退税进度, 规范进出口行业环境。

国家对企业连年拖欠的出口退税款, 从2004年起全部由中央财政偿还。这无疑将使企业拿到实实在在的退税资金, 不需或减少了向银行货款, 企业负担相应减轻, 资金周转更加灵活, 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央地方共担机制不仅减轻了中央财政负担, 同时也调动地方退税管理的积极性, 有利于打击出口骗税和规范行业环境。

1.2.2 有利于增强外贸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优化产业结构, 挺高企业的竞争力。

新政策根据不同产品国际竞争力和国内需求情况, 采取了大致三类措施予以调节。一是维持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不变;二是下调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三是取消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这次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 取消了部分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 调低了部分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调高了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出口的高科技产品如重大技术装备、部分IT产品和部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品的出口退税率。降低出口退税率, 直接造成企业出口成本提高、利润下降。退税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 出口成本就增加1%。如果提价, 又会从价格上消弱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此, 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足, 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新产品的开发研制、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创造自己的特色, 通过创新, 扩大出口规模, 增加国际市场占有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出口企业政策上的支持力度, 更多地通过市场的方法培育与发展其竞争力, 短期可能是有损的, 长期则是有利的。出口退税率的下降, 将降低企业的获利空间、生存空间, 有利于企业加强行业自律, 摆脱部分出口产品低价竞争的局面, 而且为规模大、实力强的出口企业提高更多的市场机会。只有经得起宏观调控的企业, 才能成熟地走向市场。

1.2.3 近年来, 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强烈要求人民币升

值, 尽管我国政策多次在各种场合都明确地表达人民币稳定对国内经济、亚洲经济以及世界经济的重要性, 但是人民币升值的实际压力依然存在。进一步说, 多年来的进出口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高速增长, 使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主要理由并没有被改变。因此, 新出口退税政策是巧借非汇率的手段, 力求减少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 以缓解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同时, 可减少国外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我国许多商品出口到国外后遭到反倾销调查和认定。屡屡遭遇的反倾销对我国的外贸出口影响很大, 中国已经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其中虽然不乏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 但也与我国许多商品竞相压价导致价格太低有很大关系。出口商之所以能压价, 主要原因是有国家的退税支持。经过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降低了退税率, 减少了国家补贴, 相对提高了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 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外国对我国出口商品的返销商调查和认定机会。

2 企业应对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策略

2.1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提高产品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出口企

业应尽早转变观念, 注重加强内部管理、减少流转环节、降低管理水平、提高产品的质量, 以消化税务成本上升带来的损失。应从各个环节尽快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以提高出口效益。这是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和关键。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 企业如何化解压力, 积极面对, 增强市场竞争力, 则取决于行业的抗震能力。对出口退税率的调整, 客观上可以逼迫外贸企业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短时间内可能压缩外贸企业的利润空间, 削弱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但从长期看, 无疑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改变。

2.1.1 应降低成本,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以智取胜”。

努力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创名牌、提升知名度, 这样可以“堤内损失堤外补”。“以量取胜、低价竞销”不但会对出口造成浪费, 同时会削弱自己的竞争力。现代国际竞争中, 质量、技术、服务等非价格因素成为竞争的筹码。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是出口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也是企业应对政策变化的长远之计。企业应通过加强管理降低管理费用、促进技术革新降低制造成本、提高资金运作效率降低财务费用等方法来弥补出口退税率将带来的影响。企业要加强国际市场调研, 增强前瞻性, 分析出口的形势和环境, 制定出口规划, 从低价竞争转向产品差异化竞争。企业要在产品功能设计、外观造型、包装等方面有所创新, 同时要以发展品牌为目标, 培育自己的品牌, 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声誉, 从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加大新产品研发能力, 以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外, 企业应尽快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退税率下调后, 出口企业直接面临着出口报价的重新核算, 核算的前提必须以盈利为目标, 利用谈判技巧提高销售价格已增加企业出口利润也是必然的现实选择。在谈判前要认真进行企业出口竞价的核算, 掌握价格谈判的主动权。为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价, 应充分考虑出口退税率调整对利润的影响, 对外谈判或签约时, 可适当提高价格。只有为自己预留一定的利润空间, 企业才不会被市场淘汰。

2.1.2 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机制。

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 对负责出口结汇的业务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规范管理, 使其制度化认真分析需要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 逐条理出管理流程, 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如对出口但据资料的管理应及时回收单据, 按税务部门的要求处理业务, 将单据送交税务部门。认真核对有关的信息是否准确。如公司的纳税登记号、海关代码是否正确, 有关商品名称与报关单是否相符, 以免由此延误出口退税的申报, 保证退税工作顺利进行。

2.2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产业机构是否合

理以及参与国际分工是否符合本国资源的比较优势, 也往往影响国民经济增长的态势。出口贸易的规模和结构, 反映着一国或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或程度, 同时也是提升产业结构、将国内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国际市场连通的渠道。外贸企业长期以来出口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不高、多集中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 容易形成过度竞争。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可以导致企业优化产品机构、提高出口效益、企业应及时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挺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企业来说, 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是当务之急。出口企业根据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方向、分析并调整产品结构, 同时加快国定资产更新和技术改造、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和产品技术含量, 走产品创新之路、走品牌经营之路。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条件, 反过来, 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也必将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 促进供给与需求质量的提高。从长远看, 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也必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推进作用。要努力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提高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和服务项目在出口总量中的比重, 形成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 为出口提供更多高附加值产品, 以相对较少的出口量创造较高的外贸效益。所以, 只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才能提升我国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另外, 从出口市场结构看, 目前我国外贸企业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市场, 容易导致同一出口市场的过度竞争。企业应适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 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努力拓新的市场。

2.3 促进外经外贸企业的改革, 推进外贸企业的重组与整合下

调出口退税后, 很多外向型生产企业和外贸流通企业的经营业绩都会受到较大影响, 但是, 与生产企业相比, 专业外贸公司在此次退税率调整后将受到更大冲击。由于退税率下降导致的利润率下降, 作为中间流通环节, 理论上可以通过向供应商压价和向客户提价的方式来抵消。但是, 经过多年来的外贸体制改革, 我国外贸经营门槛大幅降低, 获得进出口自营权的生产企业快速增长, 生产企业、海外进口商和批发商的选择范围都大大增加, 外贸流通企业对上下游的要价能力越来越低, 供销两头挤压将使外贸企业面临更大的生存难题。过去, 一些外贸企业单纯把出口退税作为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 外贸企业面临的困境迫使外贸企业与生产企业更好地沟通, 提高生产企业通过代理制扩大出口的积极性, 也有助于我国外贸代理制的完善和发展。从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来看, 原有的纯粹的外经外贸企业是很难生存的, 没有自己的产品作为依托, 仅靠倒来倒去的贸易是很难赚钱的, 特别是出口退税率降低后更是如此。因此, 原有外经外贸企业的改革是必然的, 大洗牌是难免的, 必须与生产企业重组和整合才有希望。进行企业结构重组是外贸行业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 外贸企业结构重组是大势所趋, 是我国外贸行业发展壮大的需要。出口退税率的结构性调整这一政策带给我国外贸企业的并非都是不利因素, 对实力强大的优势外贸出口企业而言将是一个福音, 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将直接降低外贸企业的获利空间, 生存空间减少将使一些中小型出口企业被迫出局, 这不仅有利于加强行业自律, 而且为规模大、盈利能力强的外贸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空间和做强做大的机会, 可以在经济利益和自愿基础上组建企业集团, 这必将造就一批超大规模的外贸企业集团公司。

总之, 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加强行业自律, 规范国内市场和出口秩序, 避免恶性竞争给出口企业带来负面影响, 加大区域间经济协作, 产业调整, 注重在区域协作中研究产业优化和构建优势产业集群, 注重培育和发展大的有实力的出口贸易企业, 理顺出口货物供给和出口渠道的关系, 构筑对外贸易的坚实基础, 使企业处于不败之地。

摘要:出口退税是经济宏观调控的杠杆, 是出口增长的调控手段, 手段和杠杆都是服务于宏观经济调控目的的, 正确理解和把握新的出口退税政策, 积极组织实施以应对可能带来的影响, 是企业外贸出口工作的当务之急。

出口退税率下调 篇2

一、三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

第一次出口退税率调整的内容为:一是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将部分竹制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二是取消红松子仁、部分农药产品、部分有机胂产品、紫衫醇及其制品、松香、白银、零号锌、部分涂料产品、部分电池产品、碳素阳极的出口退税。第二次出口退税率调整一共涉及3486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具体为:一是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4%;二将日用及艺术陶瓷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三将部分塑料制品出口退税率提高到9%;四是将部分家具出口退税率分别提高到11%、13%;五是将艾滋病药物、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冻干粉、黄胶原、钢化安全玻璃、电容器用钽丝、船用锚链、缝纫机、风扇、数控机床硬质合金刀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分别提高到9%、11%、13%。第三次出口退税率调整一共涉及3770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7.9%。具体为:一是将部分橡胶制品、林产品的退税率由5%提高到9%;二是将部分模具、玻璃器皿的退税率由5%提高到11%;三是将部分水产品的退税率由5%提高到13%;四是将箱包、鞋、帽、伞、家具、寝具、灯具、钟表等商品的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五是将部分化工产品、石材、有色金属加工材等商品的退税率分别由5%、9%提高到11%、13%;六是将部分机电产品的退税率分别由9%提高到11%,11%提高到13%,13%提高到14%。

二、三次出口退税率调整对**市出口退税的影响

(一)三次退税率调整对**市出口产品的总体影响

从2008年1-9月**市出口企业申报的退税来看,全市外贸企业出口商品共有444个编码,涉及退税率上调的商品编码有237个,占全市外贸企业出口商品编码的53.38%;从出口总量看,涉及金额13.35亿元;从企业数量看,涉及74户。生产企业出口商品共有502个编码,涉及退税率上调的商品编码有225个,占全市生产企业出口商品编码的44.82%;从出口总量看,涉及金额达61.32亿元;从企业数量看,涉及144户。

前两次退税率调整影响不大,第三次对**市的影响很大。全市上调出口退税率的主要产品依次为胶合板、橡胶轮胎、农药、农用工程机械、塑料手套等。

(二)退税率调整对全市出口退税的影响分析

1、根据前三季度全市申报的出口额测算退税率上调对出口退税的影响数。按照商品海关代码对2008年度1-9月份全市全部审核通过、申报区、未通过区的出口额(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计算了此次退税率上调对**市出口退税的影响数。

2008年度1-9月份计算表

单位:万元

企业类型

涉及出口额

退(免)税增加数

生产企业

65008

4698

2外贸企业

133494

2196

合 计

783578

9178

以2008年1-9月出口数据分析此次退税率上调对全市出口退税的影响:退税率上调共增加全市退(免)税9178万元(其中生产企业6982万元,外贸企业2196万元)。

一、退税额增加超百万的货物有:1:胶合板增加约4739万元,占总额51.63%;

2、机电产品增加约924万元,占总额的10.07%;

3、轮胎、化工等产品增加约799万元,占总额的8.71%;

4、农药增加约564万元,占总额的6.15%。这四类货物占总增加额的76.56%。

二、从地区看,对邳州、铜山、**经济开发区三个地区影响较大。

2、根据前三季度全市申报的出口额测算退税率上调对2009年出口退税的影响数。按照商品海关代码对2008年度1-9月份全市申报的出口额(除出口按照20%的增长率外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考虑到申报区、历史库、审核未通过等因素折算为年测算出2009年的影响数:

2009年度测算计算表

单位:

大争之世 网游之复活 炼宝专家 混在三国当军阀重生之官道

亿元

企业类型

涉及出口额

退(免)税增加数

生产企业

104.0

11.1

2外贸企业

21.36

0.3

5合 计

125.37

1.47

由于政策的调整,预计2009年度退(免)税将增加1.47亿元,其中:退库将增加9100万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言情小说网 免费小说网元、调库资源将增加5600万元(生产企业出口退税和免抵资源按照50:50的比例计算)。

三、三次出口退税政策上调对全市税收收入的影响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税收收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增值税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上。由于目前我国对生产性自营出口企业增值税实行“免、抵、退”税政策,出口货物享受的税收优惠首先从内销货物中直接抵减,然后主管税务机关对企业申报的免抵发生额进行审定后,在国家下达的免抵调库指标范围内办理调库,因此,出口企业的增值税税源包括企业直接申报收入和免抵调库资源两个部分。从静态层面看,假设企业的出口数量、出口价格和贸易方式均不受退税率调整的影响,出口退税率的下调或者上调,对增值税总体税源(包括直接收入和免抵资源)均不会产生影响,只会使直接收入和免抵资源的结构发生变化。出口退税率上调,企业的不予抵扣税额减少,进项税额转出相应减少,企业的增值税直接收入随之减少;同时,企业的免抵退税总额增加,其中免抵资源增加的部分与直接收入减少的部分也始终相等,因此对增值税总体税源也不会产生影响。按照我市2007年生产企业出口退税和免抵资源50:50的比例计算,预计2009年全市增加的1.47亿元退(免)税总额中退库为9100万元,免抵资源为5600万元。增值税直接收入预计将减少5600万元,同时相应增加免抵调库资源为5600万元,对增值税的总体税源不会产生影响。但与此同时,由于1.47亿元退(免)税总额的增加将直接减少出口企业的经营成本,即对提高出口退税率的企业由于征退税率减少而少结转进入主营业务成本1.47亿元,2009年全市所得税理论上预计将增收14700*25%=3675万元。

四、面对政策调整,出口企业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全市出口企业应该准确把握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正确认识这次出口退税率上调的目的、意义,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增加出口,为全国经济宏观调控由“双防”、“一保一控”向“全面保增长”的转变贡献力量。

1、正确把握政策调整的正面影响。一是地方经济增速受到拉动。出口作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此次调整相对加速出口的增长速度,可能导致部分地区经济增长有所加快,创造国内需求。二是增强部分企业盈利能力,市场竞争力提升。不少出口企业长期依赖出口退税创利润,把出口退税作为盈利的重要部分,上调退税率将直接增加退税额,增加其利润。三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此次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国家通过财税政策的适当调整,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防止出现因出口大幅下滑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减轻出口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为广大中小型出口企业树立了进一步发展的信心。

2、优化产业结构,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目前我国主要商品价格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有较大的提价空间,地方政府应紧盯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向,持续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延长产业链,不断拓展深加工商品的发展。此次出口退税率上调是在人民币升值、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济放缓、需求不足等大背景下,国家支持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的信号。从近年来出口退税率调整来看,下调对**市影响很大、而上调对**影响不大,说明**市的产业结构与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差距较大,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纺织是我市的传统产业,我市纺织企业要把握住此次机遇,加大投资、兼并、重组的力度,将出口商品由传统的低附加值转为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由传统产业向优势产业提升。

3、加强出口价格的谈判,防止调高退税率出口企业得到的利益转移到外商。目前企业最关键的应对策略是及时调整出口产品的定价,充分考虑退税率调整的影响,将出口退税率调整部分计入利润,对产品重新定价。要做好与外商的沟通工作,应对由于调高退税率而外商要求产品降价情况的发生,防止出口企业从国家得到的实惠和利益转移到外商,防止国家的财政资金流向国外。

关于出口退税率下调的经济思考 篇3

一、我国出口退税机制沿革及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我国从1985年开始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当年的增值税征税率和出口退税率分别为:煤炭和农产品征5—7%退3%;工业品征13%,退10%;其他征17%,退14%。1988年—1993年出口产品实行零税率。1994年我国进行了税制改革(即增值税取代了工商统一税),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出口退税率划分为三个档次,根据不同货物分别执行17%、13%、6%的退税率,平均退税率为166%,当年出口退税额大增,给中央财政带来一定压力。1995、1996年,为缓解财政困难政府两次调低出口退税率至9%、6%、3%的水平,平均退税率降为83%。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了不利影响,于是为了刺激出口增长,从1998年到1999年政府又9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形成了17%、15%、13%、5%的退税率体系,平均出口退税率为1551%。财政压力再度出现,甚至面临货币升值压力,为了减轻这种压力,2003年10月13日《国务院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正式出台,中国出口退税机制又面临新一轮改革。这次改革对出口退税率进行了结构性调整,适当降低了出口退税率,调整后的出口退税率为17%、13%、11%、8%、5%五档,平均退税率降低了3%,自2004年1月1日起实行。

纵观我国出口退税调整的历史以及外贸出口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商品出口与退税率紧密相关,出口退税率的变化及时、敏感地反映到了当年出口额的变动上。1994年新税制施行后,出口退税急剧增加,当年商品出口额比上年增长了319%,1995年比上年增加2295%,而1993年的商品出口只比上年增长8%。1995、1996年,出口退税率的调低对出口带来了负面影响,1996年的商品出口仅比上年增加了153%。1998、1999年商品出口比上年增加分别是056%和605%,增速缓慢,为了缓解这种局面,政府两年9次提高出口退税率推动了出口的增长,2000年出口比上年增长2784%,2002年比上年增长223%,2003年比上年增长346%,这一期间,我国外贸出口在世界的排名也从1994年的第11位提升到2003年的第4位。出口贸易的增长与出口退税的增长是呈正相关的(除个别年份由于受其他因素影响出现例外)。相关统计测算也表明:出口退税增加1%,出口将增加0498%。那么调整后的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外贸出口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二、出口退税率下调的积极效应

(一)促进外贸经营战略的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能够抢占市场,全靠低价竞争,甚至倾销,而如此低的价格水准下,企业还能够保证利润,主要是由于两点:一是我国低廉的劳动力价格,目前中国大陆廉价劳动力的工资几乎只能维持劳工本身最低生活水准;二是全赖出口退税实现利润。前几年我国的平均出口退税率为1551%,试想,当今世界上还有几种产品能够高达15%的纯利润?正是在这种高额退税率的支撑下,出口贸易才会在过去20年左右内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亮点之一。中国政府也视外贸为拉动中国经济快跑的一架马车,从政策上给予种种优惠,这使我国外贸出口在世界的排名持续攀升。但这次出口退税率的降低将直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降低出口增长率。

(二)加快出口企业资金周转,促进出口增长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确实对刺激外贸出口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由于出口退税款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近几年来围绕出口退税所产生的矛盾也越来越深,欠退税现象越来越严重,全赖出口退税实现利润的出口企业风险加剧,并且已经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统计数据显示,到2002年末,全国累计应退未退的出口税额高达2477亿元,2003年末已超过3000亿元,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了缓解中央财政压力,促进出口企业的发展,本次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新账不欠,老账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因此对以前的欠账会逐步到位,企业一部分的积压资金可以盘活。此外,过去的出口退税率虽然平均比现在高,但由于欠退税严重,真正退税资金并不能足额到位,企业无法有效地控制流动资金。现在出口退税率虽然总体有所下调,但如果现在的机制能保证做到不欠新账,对企业来说,也未必是坏事,这可以加快出口企业资金周转,能起到促进出口增长的作用。

(三)促进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

新的出口退税机制将出口退税率平均下调三个百分点,并本着“适度、稳妥、可行”的原则,区别不同产品调整退税率,这更加突出了退税率结构性调整的特点。对国家鼓励出口的产品调高、不降或少降出口退税率,如国家对小麦粉、玉米粉、分割鸭、分割兔等均调高了税率,对部分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等继续保持退税率不变;对一般性出口产品退税率适当降低,如一般机电产品、服装、棉纺织品等;对国家限制出口的产品和一些资源性产品多降或取消退税,如焦炭、铜、精矿、原油、原木等,形成了出口退税率随着出口货物加工程度的深浅而变化的退税率机制。这种新的退税率执行的结果会导致国家鼓励扶持的出口产品量的上升,而一般性出口产品及国家限制出口的产品量的下降,有利于促进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

(四)推进外贸代理制的发展

下调出口退税率后,很多外向型生产企业和外贸流通企业的经营业绩都会受到较大影响,但是,与生产企业相比,专业外贸公司在此次退税率调整后将受到更大冲击。对外贸流通企业来说,外贸流通企业的利润率远远低于生产企业。因此,外贸流通企业对退税率下降的反应要敏感得多。由于退税率下降导致的利润率下降,作为中间流通环节,理论上可以通过向供应商压价和向客户提价的方式来抵消。但是,经过多年来的外贸体制改革,我国外贸经营门槛大幅降低,获得进出口自营权的生产企业快速增长,生产企业、海外进口商和批发商的选择范围都大大增加,外贸流通企业对上下游的要价能力越来越低,供销两头挤压将使外贸企业面临更大的生存难题。外贸企业面临的困境可能迫使传统外贸企业和新的外贸企业放弃一部分收购制出口而改为代理制,这对推动外贸企业与生产企业间的工贸结合,推进外贸代理制的完善和发展有积极意义。

(五)分税制有利于加强出口退税管理,防范骗税,规范外贸企业行为

出口退税是将出口的货物在国内生产和交易中所缴纳的流转税退还给出口企业,主要包括增值税和消费税。1994年税制改革之后,在增值税的征收环节,是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按照75%∶25%的大致比例进行分成。在出口环节,却是中央财政负担了全部退税,地方政府不承担任何退税责任。这等于是放弃了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必然造成中央财政在出口退税管理上的被动与少数地方政府的行为不当,尤其是个别地方政府从地方利益出发,忽视对出口退税的监督,从而使违法骗取出口退税的活动有机可乘,甚至存在税务机关人员与外贸企业共同勾结骗税的现象。这次改革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从2004年起,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的应退税额,由中央和地方按75∶25的比例共同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央财政的压力,同时也强化了地方政府对退税管理的责任,有利于促进各地迅速建立起由海关、税务、金融、外管、工商等相关部门共同监督及协调的出口退税管理机制,以便指导企业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经营,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高退税效率,减少骗税行为的发生。

三、出口退税率下调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

第一,出口退税率的升降会直接促进或抑制出口贸易的发展。这次退税率调低,从短期来看,一些技术力量薄弱、不能较快适应调整的企业将退出国际市场,使出口量减少,而这些企业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国内就业压力加大,退税额的增量部分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地方不鼓励出口或限制企业出口的现象,或者拖欠出口退税,其结果都将沉重打击企业出口积极性。如果没有其他配套措施,出口贸易增长必将受到抑制,甚至产生大量贸易逆差,对国内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加剧地方保护主义和国内市场分割。由于增值税贯穿产品生产的所有环节,很少有产品是完全在一个地方完成,这就意味着,出口企业所在地不可能收取出口产品所含的所有增值税,出口产品前阶段很多增值税交给了外地政府。由出口企业所在地政府分担出口退税,就会造成新的扭曲,收取了出口产品上游生产环节增值税的地方政府不必分担出口退税,而出口地政府则要超额分担出口退税,因此,必然导致地方政府限制本地企业出口外地产品,影响出口货源跨省区流动,从而进一步加剧地方保护主义和国内市场分割。

第三,一些企业为规避因退税不足额所造成的经营成本过高,有可能将贸易方式向来料加工转移,进而使对外贸易对国内生产和消费的带动力减弱。有的企业可能会要求外地供货商先将料件出口,再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从而大量增加加工贸易的“境外一日游”现象,这就人为地增加了成本,不利于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出口竞争力的增强。

出口退税率下调 篇4

第一、 继续坚持稳定发展加工贸易的战略和政策

世界加工贸易方兴未艾,预测在未来的几年里,全球有1万亿美元的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将转移到中国,50家欧洲公司约2600亿欧元的家电、工具、金属餐厨具也将转移我国加工生产。要充分发挥我国机电制造业配套能力强,产品成本低和出口体系完整的比较优势。努力形成内外优势互补拉动加工贸易发展的新格局,要以新的科学发展观促进加工贸易长期健康发展,要在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的前提下,制定引导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出口持续增长的总体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制定提高加工贸易产出收益的财税监管政策。

第二、加快推进加工贸易产业链的转型升值

新时期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出口的转型升值,就全国而言,一定要有明确的量化目标,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建议从2003年的36.1%提高到50%以上;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出口的高退税率产品出口比重,建议要在2003年的基础上提升10个百分点以上;机电产品加工贸易企业的增值率,建议由2003年的72.6%提升到90%以上。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转型升值目标,都应有一个与全国相适应的参考值。围绕目标要制定实施和实现的具体策略。一是实施加工贸易落地生根的转化战略。利用多年发展加工贸易积累的技术、管理、资金和市场营销网络,促进加工贸易由低层次加工向深层次加工转移;投入产品资源配置由单一依赖国外向内外结合转变。促进“三来一补”加工出口向三资企业出口为主转变,再由三资企业向本土化出口转变。实现加工贸易出口模式由“境外接单、本土生产和境外出口”向“本土自主接单、本土生产和直接自主出口”的转换;二是强化加工贸易对本土出口自主增长的拉动力。围绕加工贸易出口中有高成长优势的机电产品,提高本土产业对其产品的自主配套能力和关联程度,引导加工贸易产业链向本土上下游产业延伸,加大其本土采购力度,不断提高加工贸易出口企业的增值率和配套升值率。

第三、加快加工贸易技术创新步伐,建立健全加工贸易技术创新体系

一是搭建区域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加工贸易企业以行业协会为依托,搭建工业性的技术服务平台,为加工贸易企业提供如信息咨询、专业化检测和表面处理等行业共享的新技术服务;二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导外商应用国内高新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加工贸易产品,提升出口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含量,使其转化为本土生产的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和享受高出口退税率的机电产品;三是推进加工贸易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升现代管理水平;四是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兴建自己的技术中心。技术中心集研发设计、引进专利成果产业化、产学研联合攻关、市场研究、投资决策为一体,这是现代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技术中心的发展壮大,促进加工贸易技术创新由依赖国外为主向国内为主转移,由外力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加快技术中心的高级化升级,就能加快实现由OEM(委托制造)向ODM(委托设计制造)和OBM(整合内外优势技术资源,出口自主国际名牌)现代高级加工贸易演变的宏大目标。

第四、制订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竞争促进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与竞争法规

我国企业技术竞争的体制与机制不到位,对外资企业缺乏有力的竞争促进,是加工贸易转型升值和技术创新不尽人意的重要政策性因素。企业技术竞争促进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企业抗拒风险的关键举措,也是加工贸易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维护自身安全的治本之策。

相关链接

加工贸易核销

加工贸易核销,是指加工贸易经营单位在合同执行完毕后将《加工贸易登记手册》、进出口专用报关单等有效数据递交海关,由海关核查该合同项下进出口、耗料等情况,以确定征、免、退、补税的海关后续管理中的一项业务。

(1) 海关对加工贸易经营单位(包括加工贸易企业和加工生产企业)的监管要求:

1) 经营单位要提高依法经营的自觉性,严格按照海关的有关规定单独设立帐册,单独堆放,严禁与其他料件混放。

2) 保税进口料件属海关监管货物,自进口之日起至加工成品出口之日止,均应接受海关监管。在监管期限内,未经海关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包括外商)不能将进口料件和加工成品在境内出售、转让、调换、抵押或移作他用,不可擅自外发加工。

3) 企业要安排专人(报关员或报核员)办理合同的审批、备案、核销以及台帐设立和核销手续。

4) 加工贸易企业和加工生产企业对遵守海关有关规定负有共同责任。

(2) 进料加工及来料加工合同履约后,海关对剩余料件的征、免规定:

对用于加工成品必不可少的但在加工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消耗掉的仍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次品和边角料,海关根据其使用价值分别估价征税或酌情减免税。对由于改进生产工艺和改善经营管理而节余的料件或增产的成品转为内销时,经海关审核属实,其价值在进口料、件总值规定限额、限值内的可予免征税。

(3) 开放市、区免税进口料件加工装配的制成品内销时应办理海关手续如下:

对外开放地区使用免税进口料件加工装配的制成品应复运出口。前款制成品经批准转内销时,有关企业应当事先向海关申报,经海关核准后,按规定补办进口手续,海关对其所含税进口料件补征税款。

(4) 内地单位将进口料、件运入特区加工应办理海关手续如下:

上一篇:荷花淀》下一篇:轴类工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