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

2024-05-08

荷花淀》(精选十篇)

荷花淀》 篇1

西哲黑格尔认为:“美只是真实的一种表现方式, ……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 全在于他认识到真实, 而且把真实放到正确的形式里, 供我们观照, 打动我们的情感。”《荷花淀》的艺术美首先就表现在选取题材的真实感上:本文选取抗日战争最后阶段白洋淀的生活事实, 没有设定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也没有假定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只是选取当时当地普通人生的人和事来加以描写。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真实的客体生活来反映一个特定时代的风采, 作品中保留了生活本身的生动性、新鲜性和丰富性, 让读者能从中自由观照到自己的真实生活情景, 使之情感得以打动。文中水生与妻子告别的情景, 几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一同商量去见丈夫的情景, 就使读者感受到生活本身跳动的脉搏, 领略到生活应有的情味。

当然, 客体生活中的物象、事态、景观、场面都是以人为中心、为扭结点的。《荷花淀》在真实地再现客体生活时, 就真实的再现了人。

我认为《荷花淀》这篇小说通过散文式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具体可感而又平平淡淡的英雄, 即文中憨厚朴实的水生。这个英雄根本不像传统小说所塑造的悲剧英雄那样, 在离妻别子时先是有如“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式的环境烘托, 然后再来一番“惊天地, 泣鬼神”的豪言壮语;或者洒两行热泪。而本文对水生的描写并不多, 虽也有“儿女情长”, 但在民族战争中则是从容踏上征途。读罢小说, 我们感觉到这个“小苇庄的游击组长”更象一个英雄, 一个实实在在的英雄, 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个人物形象的真实再现来表现其主体情思的美。因为在那个时代, 人民群众已经与整个革命战争融为一体了, 战争锻炼了人民, 人民支持了战争, 小说通过水生、水生嫂等普通的群众的生活、思想、情感和追求的描述, 也就更为本真地反映了那个时代。

文中对“水生嫂”的刻画更能反映上述观点。作为一名普通家庭妇女, 勤劳、纯朴是其本质。她恋自己的家, 爱自己的丈夫, 而长期残酷的战争, 使她们懂得“只有打走鬼子才有好日子”的道理。民族解放的使命感, 就这样自然地统一在她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上, 而崇高的民族气节, 则是水乳交融于她们对丈夫忠贞的爱情之中, 丈夫临行嘱咐“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 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她知道“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并“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荷花淀的伏击战使她经受了锻炼, 更得到鼓舞, 为了不叫男人们把“自己”看得一钱不值, 她们决计成立自己的队伍, 并且很快学会了射击, 参加了反“围剿”作战。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就这样成长为一名抗日的民族英雄, 作者正是通过真实地反映她的内心世界, 从而把一个有血有肉、生气盎然而富有中国文化传统性格的女人那种丰富的心灵美, 复杂的性格美揭示得淋漓尽致。很显然, 她的成长, 是根据地的革命环境对他们长期熏陶的结果。

毋庸置疑,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具有精神上的实用功利性。《荷花淀》作为一篇审美价值极高的小说, 它又不是纯文学的, 它有极高的教育价值, 而且它的教育功利性也是涵纳于审美之中。把教育功利性上升到审美的高度, 正是因为这里的教育功利性是作为一个元素化入了审美价值综合体系中的, 与情感价值相融合并通过审美形象表现出来。这便是“英雄”主义的教育, 文中以水生和水生嫂为代表的“英雄”, 不象我们从政治课或其它影视作品中所接受的英雄那样叱咤风云或慷慨悲壮, 他们都是生活中平凡的人, 但他们在生活中、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勇敢以及乐观精神, 都可以使人在潜移默化中, 在审美的愉悦享受中自觉地受到感染。文中的水生嫂更以其顾大体、识大局、勇于克服困难, 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等美好而崇高的性格感染教育了读者。《荷花淀》入选高中语文教材, 对中学生的“英雄观”的确立有明显的导向作用。通过水生和水生嫂的事迹说明, 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 英雄并非要用炮火血泪铸就, 英雄并非要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这篇小说以其美的内容、美的形式和美的风格打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愿自动开启的心灵的大门, 从而触及到一般政治思想教育难于达到的心灵中最隐秘的深处。

“好马配好鞍”, 好的思想内容应配以好的表现形式, 才能充分地表现文章内在的美。著名美学家康德曾说:“自然看起来象艺术时, 是美的;而艺术, 也只有当我们明知其是艺术, 但看起来却又象自然时, 才是美的。”而看起来象自然的艺术作品, 那是需要高度的技巧却又消除了一切斧凿痕迹的仿佛是无技巧的作品。《荷花淀》这篇小说在内容上“质性自然”;而在结构安排上, 表达技巧上更似行云流水般自如, 从而为内容的表达提供了自由畅快的空间, 给读者的则是顺情适性的美感。在此, 笔者就不再一一赘述。

荷花淀... 篇2

品味散文式的格调和诗歌般的意境/体味人物对话

教学重点

1.景语和情语。2.人物对话和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1.散文式的格调。2.诗歌般的意境。

教学方法

研读、品味、思考

教学过程

一、品味语言

小说语言质朴、明丽、流畅、耐人寻味。要着重品味人物的对话描写。可以“话别”一席话为例。这段对话,妻子察言观色,紧问不放,丈夫支支吾吾,闪烁其词;一个机敏多情,一个憨厚纯朴,而他们的共同之处,又是爱家爱国,深明大义。另外还有五个青年妇女商量探亲的对话,寻夫时的说笑,脱险后的一番议论,都各具特色,写出了白洋淀儿女特有的风貌,将人物个

《荷花淀》改写 篇3

农家小院夏夜凉。

俊俏媳妇院中坐,

灵巧双手织席忙。

皎月升到天中央,

席子已织大半张。

水生媳妇席上坐,

如同浮在白云上。

皎月已到天中央,

丈夫未归妻张望。

银白水面薄雾起,

轻风送来荷花香。

水生很晚才回庄,

他是游击小组长。

媳妇站起要端饭,

水生摆手“不用忙”。

丈夫说要打大仗,

女人听后略紧张。

苇眉划破纤纤手,

如同扎在心尖上。

皎皎明月照轩窗,

恩爱夫妻情话长。

为了赶走日本鬼,

送郎参军上战场。

丈夫刚离小苇庄,

女人藕断丝又长。

四个年轻小媳妇,

水生家里来商量:

“听说他们还没走,

可他忘下件衣裳。”

“不是我要去看他,

是俺婆婆把他想。”

几人商量大半天,

偷偷坐船到马庄。

不料丈夫夜半走,

女人心里不舒畅。

乘兴而来扫兴归,

各人都骂狠心贼:

过年娶新不见慌,

这次野马脱了缰。

蓝天白云金太阳,

芦花荡上轻风凉。

女人悠悠划小船,

顺手捞起菱角秧。

女人正在拉家常,

忽然有人抬头望。

一望还真不得了:

日本鬼子在前方!

这群妇女虽紧张,

咬紧牙关手不慌。

小船摇得快如飞,

像条梭鱼劈波浪。

荷花荡里荷花多,

密密层层像铜墙。

高高出水荷花箭,

监视敌情把哨放。

小船窜进荷花荡,

野鸭飞起枪声响。

女人以为遭埋伏,

翻身跳入水里藏。

渐渐寻声辨方向,

发现枪弹朝外放。

慢慢探头望过去,

荷叶下藏梦中郎。

硝烟散尽笑声扬,

大家打扫旧战场。

清水芙蓉参了军,

荷花淀》 篇4

一、家庭的顶梁柱

孙犁笔下的妇女首先是家庭的顶梁柱。水生在走之前给妻子交代“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意思是要由妻子来挑起一家子人的担子时,她感到难处,才禁不住鼻子有些酸。但勇敢地她还是挑起了这幅担子,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只说了一句“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丈夫的嘱咐“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她深知也非常明白,句句在理,女人只轻轻的连答两次“嗯”,一诺千金,很有分量,意味着她要挑起丈夫留下的生活、生产、进步、识字等重担。她是流着泪答应的,这泪,既是女人丰富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更是她要坚强的承担起丈夫所交付的一切重担的决心。女人说到也能做到,因为她是勤劳能干的。小说的开头“月亮升起来了,院子里凉爽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这一段诗意的描写,交代了女人劳动的环境———时间、空间和对象,更重要的凸显出主人公小生产的经济状况及其勤劳能干的劳动本色。“缠绞”“跳跃”两个动词生动传神的把劳动场面写活了,而且把女人的好手艺、勤快也用这生活之美和劳动之美烘托出心灵之美———纯朴、勤劳和能干。水生嫂有口头上对丈夫的郑重承诺,更有坚实的劳动本性做基础,她说道就能做到,到此,我们不难看出,这位农村妇女在敌人大扫荡、形式异常紧张、既有国难又有家困的特殊时期里不愧为家庭的顶梁柱。

2. 丈夫的好助手

作为女人,这些荷花淀的妇女们更是丈夫事业上顶当当的好助手。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的七个进步青年主动参军,因走得急促,除水生外,都没有回家给家人告别。水生嫂作为一个典型,虽然言语之中有对丈夫的一千一万个不满意,“你总是很积极的”,一个“总是”真实的表现女人对丈夫依恋的感情,“很积极的”这句话是女人复杂的思想感情活动,用不满的口气来表达满意的心情,尽管她对丈夫的参军离家有点恋恋不舍,但她还是识大体的,并没有因为留恋夫妇生活而拉丈夫的后腿。相反,还称赞丈夫的积极,支持丈夫的行动。第二天,女人还给水生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送他出门。没有生离死别的动人场面,没有缠缠绵绵的泪眼倾诉,沉默中是关爱,无语中是支持!但对丈夫的担心和依恋,到底让这些女人们有些藕断丝连。刚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就集在水生家里商量,各自找了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赏。”“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恰恰是这些理由让我们感觉到一种夫妻间的真挚感情和想见丈夫的真实内心。人就是一个真实的人,孙犁的这种真实的描写给我们展现一群有血有肉的典型妇女形象———有了爱才有一切。特别是她们遇到日本鬼子时,急切之下采取的逃避行为,却起到了把敌人引进预先布置好的“口袋阵”作用,从而帮助部队完成了干净、彻底、全部的消灭敌人的战斗任务,这一点无形之中成了丈夫的得力助手。当她们在迅疾转换的场面、出人意料的事件发展和惊魂甫定之时,发现正是她们日思夜想的那些“狠心贼”救了她们,其喜悦之情更是难以用语言表达。这样富有诗意而又充满着火药味的相见,彰显出抗站中军民的精神状态,更增强了妇女们战斗的决心,成为丈夫革命事业的好助手,当之无愧!

3. 国家的好儿女

孙犁笔下的荷花淀女人们,她们有她们天然的美,自然的本色:温柔、贤惠,心地善良;多情而不软弱,自重自爱,能体谅人;活泼而不放荡,坦率、洒脱、心胸开阔。而这些只是孙犁想要展示给读者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孙犁着重取材于劳动妇女这一独特风格深刻的历史原因。在旧社会,劳动妇女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是迫切要求解放的。她们解放到什么程度,常常是我们衡量社会解放的一种标准。所以在《荷花淀》中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根据地的劳动妇女怎样一步步站起来参加社会斗争,可以听到她们前进的脚步声,一开始,她们以自己的小家为重,严守着狭隘的家庭观念,希望丈夫不要离开,但党的教育、革命战争对每个人的教育,使她们识大体,明大义,有了积极进步的要求,懂得了站在民族解放战争的前列,是光荣的,应该支持。可是至此还远远没有意识到自己必须参加这场战争。当她们看见了打仗,经了风雨,见了世面后,深刻体会到男人能打仗,女人同样可以做到。一场战斗,唤起了妇女们的自尊心和相信自己可以和男人一样工作和战斗的思想觉悟。特别是听到水生批评她们“一群落后分子”时更是坚定了她们成立队伍的决心,要站到保卫国家行列的前头。小说最后写到“这一年秋天,她们学会了射击。”“敌人来围剿时,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一群家庭式的劳动妇女就这样在战火的考验中,在隆隆的炮火中,在美丽的荷花淀的养育中,初步打破旧式的家庭小圈子,摆脱掉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男女不平等、男主外女主内的旧思想,终于站在社会斗争、民族斗争的前列,同男人并肩作战。这群妇女不是和男人赌气,而是替中国劳动妇女争气,亲自把束缚自己的一条大绳———夫权思想摧毁了,成为为祖国而活的主人翁,中国的好儿女!

的确,荷花淀女人不一定是容貌最漂亮的,甚至小说中都没有对她们的外貌进行一字一句的描写,可整篇小说欣赏之后,给人的感觉却是震撼和感动。在那个一个人的生命都随时丢掉的抗日年代里,生活在荷花淀这个美丽富有诗意的土地上的一群妇女,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煎熬,她们在劳动中坚强,在战火中成长,在血泪中成熟,从家庭中走出,到革命这个大熔炉,虽然艰难却一路欢笑,用自己的所作所为给男人也给世人一个响亮的回答,她们是女性的骄傲,是时代的号角,是摧毁旧礼教的英雄。荷花淀这一群妇女们,用她们的大度、大气、大仁、大义、大步伐、大节奏,诠释了中国女性的完美!

摘要:孙犁的《荷花淀》对中国妇女的塑造就异常独特, 从这些纯真、健美的青年妇女身上挖掘出时代精神的美;展现的妇女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 她们的大度、大气, 大仁、大义, 诠释了中国女性的完美!

关键词:荷花淀,女人,典型,完美

参考文献

[1]《关于〈荷花淀〉的写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孙犁

[2]《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林志浩王庆生主编

[3]《中国现当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党秀臣主编

[4]《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吴宏聪范伯群主编

荷花淀教案 篇5

* 教学过程建议

1.本文情节简单,结构明晰,写作视角独特,意境诗化纯美。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本文的教学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点拨设疑与学生讨论相结合,通过摹拟、比较等赏析方法,借助品味人物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引导学生深入揣摩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教学目标。

2.教师在教学时应结合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特点,从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来理解主题。引导学生通过拟小标题,迅速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3.运用多媒体的声、画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如诗如画的景物之美,体会小说诗化的语言。

4.小说鉴赏采取“引疑-议疑-释疑”方式。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点对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进行鉴赏讨论。

* 示例:

一、感知课文,理清结构

1.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2.全文已空行标明三部分,用简洁的语言给各部分加个恰当的小标题。

二、赏析课文:

(一)赏析景物描写:(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

1.鉴赏课文第一部分的第一段、第三段;第二部分第五段、最后一段。(重点赏析第一、三段,其他几段由学生完成。)

①听课文配乐朗诵,运用声、画手段创设情境。

②学生自由朗读,想象画面,体会其中意境。

③学生用自己的话描摹画面,并说一说听(读)这段文字后的感受。(温馨、宁静、和谐、安详)

④学生思考讨论:战争是残酷的,八年抗战,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作者却给我们描绘了如此恬静优美的环境,这合乎情理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2.学生寻找类似景物描写的语段,品味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培养鉴赏能力。(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作点拨。)

3.朗读品味。

(二)鉴赏人物

从小说三要素看,本文是虚化的人物,淡化的情节,特定的环境。作品的主要人物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农村青年妇女,描写的是“群像对话”。

1.朗读后精讲“夫妻夜谈”,总结分析人物的方法。

①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②抓对话中的重点词。如两处“笑”和“小声”,单音节词“谢”和“嗯”等; ③注意句中状语。如“总是”“呆呆”等。2.摹拟分析

①让学生改写水生夫妻对话并表演,让水生嫂用另一种口吻与丈夫对话,表现另一种个性。(多媒体投影,提供范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重点分析比较原文中的女人和改写后的女人性格及心理的异同,选出最适合水生嫂性格的一段对话。

②细细品读(听朗读录音或由学生分角色朗读)四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话,分析她们的个性特点。(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三、品味创作:

请添加第五个妇女,用一两段话展示她与原作人物不同的个性特点。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1.片段练习:要求围绕一个主题,写一段人物对话,要突出人物个性。

2.课后阅读孙犁的短篇小说《嘱咐》,理解其中的“水生嫂”形象。

 建议二:采用诵读法、比较教学法

* 教学过程建议:

1.《荷花淀》是一篇取材于战争年代的小说,但是它没有具体描写战争中的枪林弹雨、血肉横飞,而是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主义精神。本文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景物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最能体现孙犁的创作风格,有“诗体小说”之称。学生初次学习这种作品,欣赏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可通过朗读来体会对话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妙处;通过和诗歌、散文的比较,让学生领会“荷花淀”派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2.要求学生用各种方式诵读课文,听课文录音,精选文段,通过自己的诵读,深入领悟、大胆创造。

3.作为“诗体小说”的代表,《荷花淀》独具艺术魅力,这个特征主要通过分析本文的景物描写以及和诗歌的对比阅读来把握。

4.比较阅读其他乡土文学作品或海明威、高尔基等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进一步体会“荷花淀”派独特的艺术风格。

* 示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快速概括文章所选三个片段的内容: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

2.初步理解文章的特点:不以情节取胜,而以抒情见长。

三、请学生从文中找出富有诗意的片段,并通过吟咏来品味其深刻含义。

1.鉴赏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的描写。

2.教师范读后请同学自由朗读1~3自然段,仔细品味小说语言的诗味。(朗读指导:应注意语调柔美、舒缓,忌沉重、急躁;让自己进入有关场景成为其中一员。)

3.通过断句,将第1段编排成诗诗歌朗读。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4.聆听或朗读《蒹葭》、《再别康桥》,从意境方面与《荷花淀》进行比较分析。问题引领:

①诗歌与本文有哪些相同的意象?

②这些相同的意象各有什么特征?它们给人的感觉是什么?

③《荷花淀》的抒情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要营造优美之境而不营造壮美之境呢? ④通过比较欣赏,你们觉得小说的环境具有什么样的美?

5.学生再读寻夫未遇后的一段景物描写和归途遇敌之时的景物描写,体会其意境和作

用。

四、分角色研读“夫妻月夜话别”,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问题引领:

①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有许多英雄题材可以写,为什么偏偏要写一组普通的农村妇女?

②为什么这组妇女连姓名都没有?

③塑造这组群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④结尾写妇女们的哪些变化?有什么典型意义?

五、总结

环境诗化——恬静纯美;

情节淡化——不离奇、不曲折;

人物虚化——无姓名、无肖像。

孙犁作品的风格: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白洋淀派代 表)。他的作品追求散文式格调,追求诗歌般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浓郁的诗意和浪漫气息,正如茅盾所说:“用谈笑风生态度去描摹时代的风云变幻。”

六、课外比较阅读相关作家作品。

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提高学生鉴赏多种风格文学作品的能力。

2.品味小说个性化的语言,体会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3.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品味小说诗化的语言,体会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 教学难点

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 教学课时

两课时

 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风格。

2.用简洁的语言给各部分加个恰当的小标题。

3.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4.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战争场面的图片,请学生用几个词概括。

残酷、恐怖、血肉横飞、血流成河„„

二、检查预习,梳理小说情节脉络

1.作家作品: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2000年《亚洲周刊》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中,孙犁的小说被选入两篇,一篇就是《荷花淀》,另外一篇是《铁木全传》。

孙犁去世后,有人这样评价他:二十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浪漫主义作家离开了我们,一个性格清淡如水的人,一个文字清丽如水的人,走完了一生,完成了他诗化的一生。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2.三部分的小标题:

(1)夫妻话别(2)探夫遇敌(3)助夫杀敌

3.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4.小说的主人公:

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农村青年妇女,描写的是“群像”。

三、研读课文

(一)诵读、品味小说“清丽如水”的写景文字,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1.学生自由阅读 “月亮升起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段文字并感知:这段文字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皎洁的月光、洁白的苇席、银白的湖水、薄雾、清风、荷香。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清新宁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纯美境界。

2.划出恰当的节奏,然后诵读,把诗的味道读出来。

月亮 / 升起来 / 院子里 / 凉爽得很 / 干净得很 / 白天 / 破好的 / 苇眉子/ 湿润润的/ 正好编席 / 女人 / 坐在 / 小院当中 / 手指上 / 缠绞着 / 柔滑修长的 / 苇眉子 / 苇眉子 / 又薄又细 / 在她怀里 / 跳跃着。

朗读指导:应注意语调柔美、舒缓,忌沉重、急躁。

3.试比较《荷塘月色》的一段描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相同:都营造了一种朦胧、静谧、诗意的境界。

不同:《荷花淀》语言素朴清新,《荷塘月色》语言较为典雅。

4.思考:抗日战争这么严酷,有这么恬静优美的环境吗?这样诗情画意的描写是不是违反现实的呢?如果不是,他的用意何在?

引导联想: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这是美丽的地方,是我生

长的地方„„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歌唱祖国》)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假如我是一只鸟》)用意:

银白的世界、透明的薄雾、徐徐的清风、清新的荷香,这里是我们美丽的家园,这里有我们美好的生活。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江山如此多娇,岂容日寇肆意践踏?这正是所有抗日战士战斗的动力之所在。

(二)诵读、品味“夫妻话别”中的对话,探究水生嫂的形象。

1.阅读本段对话,说说水生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印证。勤劳善良:月下编席

温柔体贴:“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坚强: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

深明大义:“你走,我不拦你”、“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2.朗读下列句子,体会水生嫂的性格特征及此时的心理状态。

(1)“怎么了,你?”

变换句式朗读,体会其不同的表达效果:

怎么了,你?——急切、体贴

你怎么了?——语气平淡(冷淡)

怎么了?——语气陌生、生硬

(2)“你总是很积极的。”

变换重音朗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

你总是很积极的。——突出积极,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行为感到骄傲。

你总是很积极的。——略带一点埋怨

(3)“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变换标点符号朗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理解支持丈夫的态度明确,突出不阻拦。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强调了“家里怎么办”,表现了依赖性。

(4)“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杀敌,只要丈夫能理解自己的难处,再苦再累她也愿意。体现了水生嫂为代表的中国劳动妇女勤劳、善良、坚忍的传统美德。

(5)分角色朗读下面对话,体会水生嫂回答过程中情感的变化。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面对与丈夫的生离,依恋、不舍。

“嗯。“嗯,还有什么?”——坚强面对,不让丈夫担心。”

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了个人的、民族的尊严,他们的选择只能是与敌人“拼命”。此时夫妻的思想感情,一定经历了瞬间的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流着眼泪答应丈夫,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贞。

3.改写水生夫妻对话并表演,让水生嫂用另一种口吻与丈夫对话,表现另一种个性。

例如: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猛地抬起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女人看着丈夫说:“你真是个爷们!”

“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

“你走,我不拦你,我也跟你去!”

“我们是去打鬼子,你一个女人去干什么?不成!”

“咋不成?女人也能打鬼子!”

“队上不会同意的。”

“我找队长去。”

(三)朗读“商议探夫”一段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

1.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机智伶俐。“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可见她探夫心切,快人快语,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话假情真。

2.小结:

短短几句对话,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几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她们忸怩羞涩之态可掬,缠绵悱恻之情可见,充分表现了中国女性特有的那种含蓄内敛。

3.思考:这段对话描写,从全文表达角度看,主要起了什么作用?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四)总结:

环境诗化——清丽如水的景物描写,营造恬静纯美的意境;

情节淡化——素朴洗练的对话描写,淡化战争气息;

人物虚化——无姓名、无肖像。含蓄蕴藉的性格与情感。

散文式的格调,诗歌般意境,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完美统一,这就是“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

四、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文中其他几处景物描写,体会其作用。

《荷花淀》人物情态语言探析 篇6

“夫妻话别”的场景可分追问真情、赞同参军、应承嘱咐等三个层次。我们先来分析“追问真情”中的情态语言表达作用。

“很晚丈夫才回来……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从文本看,这是问句,字面意思是询问丈夫回家玩的原因。而结合情态分析我们会发现期间蕴藏着丰富的情意。

在严峻的战争年代,丈夫出去活动,说不定又参加了一次战斗,这么晚才回来,怎么不叫人担忧,询问中有忧虑之情;明明知道自己不回来,妻子会担惊受怕,却回来得这么晚,问话中又有一点责备之意。从情态看,水生嫂问这话是“笑着说”的,而且边说边要去端饭,由此可见此话又表达了一个妻子对丈夫的关切,再说回来得晚,说明丈夫工作繁忙,而丈夫干的又是光荣的事情,作为他的妻子,在这里也有一点自豪感。如果没有“笑着”的表情、端饭的动作,水生嫂的这句问话意思可能会有质的不同,别人还以为是丈夫回来得晚,当老婆的又在怒气冲冲地“河东狮吼”。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喘。她问:‘他们几个哩?’”水生知道离家参军是一件大事,一下子说出来,对妻子的心理冲击太大,也生怕妻子不能答应,所以难以启口,就采用环顾左右而言他的方法故意岔开话题,但他“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喘”的神态却表明了他“有心事”。非常敏感的水生嫂觉察了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在试探。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可说。“怎么了,你?”水生嫂察言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怎么了,你?’”这句话很多资料上都有。我们把它改一改,两种改法。一种是把“你”字去掉,改成:“怎么了?”另一种是把主语“你”提到前面去,改成:“你怎么了?它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少了一种夫妻之间的关怀,还有她对丈夫一种挂心的感觉。

比较焦急,所以她先把一种状态问出来,然后再问“你”怎么样。如果不要“你”呢,而用“怎么样?”“怎么了?”这样就很陌生的,好象不是很亲切。比如学生去问老师问题的时候,有两种问法。“老师,请问这个问题,我不大懂。”这是一种问法,这比较好。还有一种问法是:“这个问题我不大懂,老师。”这也可以,强调的是问题。但是不能说:“这个问题我不大懂。”

以上的情态语言充分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赞同参军”这一层次情态语言更为丰富。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里水生嫂没有说话,但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之后出现的一个细节描写,其神态和情态隐含着丰富的信息: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的确出于水生嫂的意料之外,心理受到震动了一下。我们不难相像,这时水生嫂心理的感情一定是很复杂的:几年的夫妻恩爱,家中生产生活两副重担,上前线前途莫测……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是大体,明大义的人,很快地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软弱的表现,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女人的鼻子有点酸,但他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哲理情态语言特别丰富。“鼻子有点酸”,水生这一走不知何时能回来?家里的困难这么大,自己能撑起这一片天吗?想到这里,心里怪难受的鼻子就酸了。“但她并没有哭”,他不能哭,在丈夫面前必须表现得勇敢些,让丈夫全心全意地去打鬼子,哭哭啼啼的岂不拖了丈夫的后腿。水生嫂还是能控制自己感情的坚强女性。“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明白就是理解,你只要理解、体谅到家里的难处,这就够了,千斤的重担,她决心挑起,再大的困难,他决心克服。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另外本节还有“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我们有两种改法,丈夫要上前线去了,我们这么改:“女人说(撒娇地):‘不嘛,你不要走嘛!’”这样就不可以。因为这样就把水生嫂当成了一个小女人,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是现代概念,过去是不明大义。 我们再改一改:“女人这么说(耍泼地):‘行啊!你走,我搬回我妈妈家!’”这样改也不可以呀,耍泼也不行。

丰富的情态语言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最后,“应承嘱咐”的情态语言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文本看,水生嫂文本语言没有前两个场景多,但话语不多,表达的内涵却特别丰富。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水生说:‘不要让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这是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贞。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人还是要学习这些传统美德。因为有时候,似乎看到在有些地方,有些场合有的人表现得太随便了。这句话,我把它这样改一改,看行不行?看是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要求的。水生说:“我走了,很可能回不来,因为要打仗了。要是我回不来,你看着办吧。你也不要太死心眼,你看着办吧。”或者说:“要是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也不要跟他拼命,好死不如歹活。”这都不行。因为中华儿女,中华民族文化,不是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

特别是最后的回答水生嫂没有说话,而是“女人流着泪答应了他。”这真是耐人寻味。日本鬼子在中国土地上烧杀奸淫,无恶不作,对被活捉的妇女常肆意蹂躏。而中国农村妇女有着根深蒂固的贞操,如果水生嫂被鬼子活捉,一方面会身受其辱,另一方面被鬼子夺取贞操,其精神上的痛苦比死更甚。只有不让敌人活捉,或者,一旦活捉就以死相拼,不让敌人得逞,才能保持崇高的民族气节,才能保持对丈夫的忠贞不渝的爱。在价值评判的天平上,这是水生嫂最重的砝码,要比识字、生产重要得多;又因为她对丈夫的承诺是庄严的,是从最坏处打算的,可能要以生命为代价的,一旦成为事实,那将是极其悲壮的一幕。想到这一点,怎不让人悲壮的一幕。想到这一点,怎不能让人悲从中来,泪如泉涌。这含泪的承诺若将崇高的的民族气节水乳交融于对丈夫的忠贞爱情之中,虽没有山盟海誓,但同样惊天动地。在战争中,人们同样看到,传统的伦理意识,有时也具有了新的、反抗强暴的意义。

由此可见,作者高超地运用丰富的情态语言,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我们只有结合语境、情态分析文本,才能准确解读人物语言丰富的潜台词,领略其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荷花淀》品“一” 篇7

“一”描写水生嫂的勤劳。“这女人编着席, 不久, 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是水生嫂月下编席的画面, 水生嫂是冀中平原白洋淀的一位年轻勤劳的妇女, 作者把水生嫂的劳动置身于三个画面之中, 实景是她坐在一片编成的席上, 幻景是洁白的雪地和洁白云彩, 似乎她已不再是普通的劳动妇女, 而是一位仙女, 驾驭着苍茫大地, 驾驭着飞度的朵朵祥云。水生嫂因勤劳而美丽。

“一”流露水生嫂的内心。“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 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是水生嫂当听到水生“我明天就到大部队上去了”的瞬间反映, 尽管水生干的事业使水生嫂早已有了思想准备, 但还是太突然了, 即使是突然, 水生嫂的反映也只是更多的内心的翻腾, 她稳重而不溢于言表。

“一”写青年妇女们的共同的性格。四个青年妇女聚在一起商量藕断丝连的那点事:“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 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想去看丈夫还要找出一个不痛不痒的理由, 纯朴中流露出一点诙谐。“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 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来到村头一个亲戚家里”, 她们不但敢说敢做, 而且胆大心细。部队转移了, 每个人都悻悻的, 有些无精打采, “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 菱角还很嫩很小, 乳白色, 顺手又丢到水里去”。看似不经意的一个动作, 她们心理的失落却流露出来了。可她们马上就发现了危险:“哎呀!那边过来一只船。”小鬼子的大船悄悄地追过来, 她们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特别是对鬼子和汉奸。伏击战后水生的女人回答区小队的队长问话说“又给他们送了一些衣裳来”, 是借助衣裳表现对丈夫的关怀和支持。她们还有倔强的性格, “坐在船头脸朝后的一个撅着嘴说:‘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 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 她们的牢骚并不是消极的, 她们自己要自强, 要武装起来, 偶然经历的伏击战, 使她们增长了见识, 看到了自己的潜在的能力。

“一”描写年轻妇女们伶俐的身手。“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 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鬼子的大船依然紧追,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 最后, 努力地一摇, 小船窜进了荷花淀”, 就在她们耳边枪声响起, “她们想, 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 一准要死了, 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年轻的妇女们, 虽然没有经历过战斗, 但她们抱着不被鬼子捉活的信念, 凭借多年练就的驾船本领, 可以说是沉着应对鬼子的追击。

“一”反映年轻妇女的成长。“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 一个个落水鸡似的。一路走着, 因为过于刺激和兴奋, 她们又说笑起来。”她们经历了这惊险的一幕, 不但没有被枪林弹雨所吓倒, 反而激起了她们勇敢的精神, 激起了她们乐观积极的潜质。“……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 过两年, 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她们要强, 不服输, 不愧是现代的花木兰、穆桂英。“这一年秋季, 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 打冰夹鱼的时候, 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 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她们从支持丈夫参军, 到自己武装起来, 投入到抗日的行列当中, 是我们永保战斗胜利的保证。

“一”描写水生的衣着打扮。“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 头戴一顶大草帽, 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 黑单裤卷过了膝盖, 光着脚。他叫水生, 小苇庄的游击组长, 党的负责人。”水生的极具白洋淀地方特色的衣着打扮, 显露自然淳朴又精明干练的游击战士的形象。

“一”于细微处写水生的个性。水生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很晚才回来, 当水生嫂问起那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时, 只见“水生笑了一下”, 水生正不知如何对妻子说出明天就到大部队上去的情况, 水生用笑一下先缓解一下气氛。当讲明斗争形势后说:“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水生的思想觉悟不愧是党的负责人。水生接着说:“……他们不敢回来, 怕家里的人拖尾巴, 公推我代表, 回来和家里人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水生了解妻子的深明大义, 越是这样就越该用委婉鼓励的语言称赞。夫妻俩继续谈,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 叫她小声一些”, 说:“……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家里的事, 你就多做些, 爹老了, 小华还不顶事。”水生的细心体贴可见对妻子的一片深情, 真所谓无情未必真豪杰。同时反映出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在不断地扩大。最后嘱咐妻子:“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 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是使女人动容的嘱咐, 敌人的凶残恶行隐于其中, 痛恨日寇及汉奸给家乡带来的灾难。水生到了部队的成长特别快, 亲戚对青年妇女们说:“……你们不用惦记他们, 听说水生一来就当了副排长, 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不但看到水生的迅速成长, 也看到我们的抗日战士怀有乐观的革命精神。水生也会说一些诙谐的话, 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后回答小队长的问话说:“不是她们是谁, 一群落后分子!”

“一”写出水生等过人的水性。“那肥大的荷叶下面, 有一个人的脸, 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这就是水生, 他不但能定在水里, 而且能在水中负重, “水生追回那个纸盒子, 一只手高高举起, 一只手用力拍打着水”。不仅如此, 还能在水下悄悄的长距离的游动, 水生“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 一泅, 又沉到水底下去了, 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冒出一个人来……这个人抹一把脸上的水……”原来是区小队的队长, 可见小队长的水性也不一般。

“一”反映抗日斗争的形势。水生对妻子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 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 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 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鬼子要巩固占领区就要建据点, 形成攻防的相互快速支援的形势。党领导下的地方武装力量起着干扰破坏打击牵制以及发动群众的重要作用, 他们熟悉地形, 行动快速隐蔽, 也可以看出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在不断地壮大, 人民群众的抗敌热情在不断地高涨。

“一”描写白洋淀美丽的自然风光。“全淀的芦苇收割, 垛起垛来, 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 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拥有366平方公里水面的白洋淀, 在其周围垛起的苇子蜿蜒起伏, 气势磅礴, 俨然就是一条巨龙, 是白洋淀人民勤劳的财富, 又是一条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她有时望望淀里, 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 风吹过来, 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月下的白洋淀披着淡淡的纱, 宁静而悠远, 颐和而芳菲, 恬淡而清畅, 这么美丽的祖国大地岂容鬼子践踏, 不由得爱国热情喷发。“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 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 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 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是战斗即将打响的荷花淀, 这就是日寇即将葬身鱼腹的地方, 看似柔嫩的荷花箭突然变得坚韧了, 挺拔了, 再也不能被随意的践踏蹂躏, 像旗帜, 像利刃。

“一”可以体味亲人的一片暖暖温情。“第二天, 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 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 一条新毛巾, 一双新鞋子……一家人送他出了门。父亲一手拉着小华……”连续的五个“一”, 妻子的温柔贤惠, 儿子的懂事, 老父亲的关怀与支持, 弥漫着小小的送夫参军、送儿参军、送父参军的大义而温情的场面, 尽管没有豪言壮语, 没有锣鼓喧天。“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 上船走了。”水生内在的坚定, 庄上群众的支持, 让水生和他的战士们安心地投入到抗日的前列, 水生神情坦荡, 笑中含有对乡亲们的感谢, 对敌斗争胜利的信心。

“一”述说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精神风貌。青年女人们尽管没有见到丈夫, 失望而归, 但不久说笑起来了。“一到军队里, 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那是真的。我们家里住过一些年轻的队伍, 一天到晚仰着脖子, 出来唱, 进去唱, 我们一辈子也没那么乐过……一个一个蹲在院子里, 托着枪瞄那个, 又唱起来了。”年轻的妇女们好像在诉说对丈夫们的一点不满, 当然也是常情, 没有和家里人商量就直接留在了地区队, 没有来得及见一面、说句话, 到马庄去找又不知道部队开到哪里去了, 也就只好失望而归, 可分明在她们的羡慕般的述说中清晰地看到了党领导下的抗日力量高涨的革命热情, 严肃的纪律, 自觉地提高战斗力的精神风貌。

“一”轻松的描写伏击胜利的场面。正当青年妇女们窜进荷花淀, “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 原来是我们的战士在打伏击, 三五排枪过后, 他们投出了手榴弹, 这让我们了解了怎样打敌船的伏击。“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 一切都沉下去了, 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斗打得非常顺利, 可以看出战前的埋伏所选择的时间准, 地点隐蔽巧妙, 战前的动员部署准确、充分, 掌握了有利的战机。接着是打捞战利品, “……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 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伏击战打得干净漂亮突然, 鬼子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就命归西天了, 缴获的战利品又很多, 看样子是鬼子的一艘运输补给船。战士们转移时“一人摘了一片大荷叶顶在头上”, 驾着三只小船“箭一样飞去”。大荷叶既可以挡住午间的强烈的阳光, 又可以是天然的伪装。伏击结束, 马上转移, 突出了游击战的特点。

“一”使《荷花淀》的语言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情趣。情的渗透、景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 都体现了白洋淀的特色。“一”仿佛在用散文诗的语言来写小说, 这就使小说带有浓郁的抒情味道。“一”使语言质朴、简明、涓秀、柔美、清新, 凝炼细腻, 声情并茂, 但又内涵丰富。“一”让孙犁的小说所追求“诗歌般的意境, 散文式的格调”得以展示。

“一”为成就了“白洋淀派”的艺术风格。浓郁的生活气息, 淡雅的诗情画意, 清新的泥土滋味, 无不彰显质朴洗练秀美的艺术风格。

试论《荷花淀》的“三美” 篇8

《荷花淀》虽然篇幅短小, 但却展现了一幅清新淡雅的诗意画卷。

文章开头描写水生嫂月下编席的场面, “不久, 在她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 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 风吹过来, 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这里的描写语言清新、优美, 既有色彩的点染, 又有动作的刻画。在朦胧凄美的月色下, 水生嫂与薄雾、清风、荷花、荷叶融为一体, 共同构成了空灵淡雅的令人心醉的银白世界。这不仅仅是一个如诗如画的劳动场景, 其中更折射出水生嫂对深夜未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在几位年轻妇女寻夫的一节, 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 万里无云, 可是因为在水上, 还有些凉风。”“水面没有一只船, 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此景何等俊逸、舒展, 并与小说开篇的色调保持一致。

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助夫杀敌, 作者将血腥的战斗场面安排在清新碧绿的荷花丛中, “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 迎着阳光舒展开, 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 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里的荷叶、荷花, 是铜墙铁壁;也是监视敌人的哨兵, 埋葬敌人的战场。密密层层的大荷叶, 以及粉色荷花箭则暗示白洋淀年轻妇女的成长———昔日粉妆的女人们也将成为保卫白洋淀的战士。

二、疏密有致的情节美

孙犁从追求情节美的目标出发, 抛弃了拖沓的过程叙述, 对故事情节乃至本应作为高潮的核心情节反而轻描淡写, 一笔带过, 质朴单纯是《荷花淀》的基本特色。作者采用了疏密有致, 行云流水的散文笔法, 按时间顺序安排了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三个片断重点作描写。

第一个片断:夫妻话别。小说的开篇气氛舒缓, 在皎洁恬静的月光下, 通过夫妻间一场微妙的谈话, 写妻子得知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后心灵受到的震动, 人物吃苦耐劳, 深明大义的性格得到初次的展现。

第二个片断:探夫遇敌。水生嫂和几位青年妇女去马庄探望丈夫, 妇女们风趣地谈笑, 展示着她们纯朴多情的一面, 表达她们各自似怨实爱的心情。突遇鬼子的汽艇, 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原来舒缓的节奏猛然收紧。

第三个片断:助夫杀敌。几位妇女摆脱鬼子的追赶, 巧遇游击队, 在激战中, 妇女们亲眼目睹了自己丈夫的战斗英姿。打捞战利品, 洋溢着人们戏谑的情调和欢乐的气氛, 表现妇女转惊为喜的心情。

小说的这三个片断情节单纯, 但气氛由舒缓至紧张到欢快, 跌宕有致。行文中运用了环境烘托、气氛渲染等多种手法, 让我们感受到白洋淀妇女的勇敢、机智和乐观的精神风貌。

三、生动传神的人物美

发掘人物身上“美好”、“善良”的本性, 一直是孙犁小说创作中孜孜不倦的追求。“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 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 在一定的环境, 可以达到顶点。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 那就是抗日战争。我看到农民, 他们的爱国热情, 参战的英勇, 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的文学创作, 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我的作品, 表现了这种善良的东西和美好的东西”。 (《文学和生活的路———同 (文艺报) 记者谈话》)

在孙犁看来, 最能体现这种“极致”美的方式, 莫过于塑造女性形象。那么, 孙犁如何在作品中将女性的“极致”美表现出来的呢?

(一) 表现女性的外在的形式美

“纯朴”、“勤劳”“可爱”“聪明”、“伶俐”———这是作者笔下衡量女孩子“美丽”的重要尺度。《荷花淀》开头写道:“月亮升起来, 院子里凉爽得很, 干净得很, 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 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 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跳跃着。”小说一开头就把读者带进一个情景交融的清凉世界, “这里没有写湖水, 但千顷水淀的空气、情调和物产, 都融汇在一个农家小院之内;没有写人的音容笑貌, 但她聪颖秀逸的气质, 勤劳明慧的品性都随着手指上的苇眉子, 不仅在她怀里、而且在读者心灵中跳跃”。

(二) 表现女性的内在的心灵美

孙犁称:“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 而人生的悲欢离合, 总是与她们有关。” (《 (孙犁文集>自序) ) 他还说:“至于那些青年妇女, 我已经屡次声言, 她们在抗日战争年代, 所表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以及献身精神, 使我衷心敬佩到五体投地的程度。” (《关于 (荷花淀) 的写作》)

诚然, 孙犁在反映合乎主流意识形态规范的妇女的“识大体、乐观主义以及献身精神”时, 他更多采用不同于常人的写法, 即从日常生活的伦理角度, 着眼于女性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体验和表现, 写出广大农村妇女的新觉悟、新精神与新风貌。

游击组长水生和村中的几位青年报名参军, 明天就要上部队了。水生很晚才回来, 水生嫂笑着说“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 看似平常的一句话, 却有着忧虑、关切、责备和自豪等丰富得内涵。当水生向妻子说明自己“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时候, 妻子的手指震动了一下, 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作品善于把握人物心灵的微妙颤动和言谈上的弦外之音。家中有老有幼, 百事都得操心, 但在民族大义面前, 她需要的只是丈夫的理解与支持:“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这句话平实含蓄, 没有山盟海誓, 没有豪言壮语, 而一个秀慧而贤淑的温柔女性的美好心灵, 通过这简单质朴的对话表现了出来。

总之, 《荷花淀》一文体现了如诗如画的景物美、疏密有致的情节美, 生动传神的人物美的完美融合, 代表了孙犁一贯的文学主张, 为中国现代文学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陶海珍.荷花淀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8, (3) .

[2]孙犁文集[M].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1.

《荷花淀》情节构思指瑕 篇9

短篇小说由于篇幅所限, 构思情节时不求面面俱到, 强调留有余地, 尽可能地做到简洁明了, 往往注重以“意料之外”打动读者。但不论如何, 短篇小说的情节也必须是完整的、有机的, 要经得起逻辑推敲, 要在“出人意料”的同时, 也在“情理之中”。

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是一篇淡化情节的小说, 它以清丽传神的语言和别具一格的构思历来为人称道。作者写战争, 并没有表现战争中断壁残垣、尸横遍野的惨烈, 而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 把紧张的战斗生活同平静的劳动生活、温馨甜蜜的爱情生活糅合在一起, 展示了孙犁结构故事的能力。但是细读之下, 《荷花淀》在情节构思上却存在禁不住推敲的瑕疵。

让我们循着小说中人物、事件之间的联系对情节做一个简单地梳理。因为斗争的需要, 水生和村中其他六位青年在未同家人商量的情况下, 参加了大部队, 然后公推水生回家与家人告别, 这为后面几个青年妇女探夫埋下伏笔, 这是故事的开端。因为思念丈夫, 以水生嫂为首的青年妇女前往马庄探夫, 却被告知“来得不巧”“昨晚还在, 半夜里不知开到哪里去了”, 这为后面伏击战中丈夫们突然出现作了铺垫;青年妇女们在探夫未遇的归途, 却碰上了鬼子的大船, 这也照应了前边水生说的“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险情陡生, 妇女们急中生智, 把船往荷花淀里摇, 因为“那里水浅, 鬼子的大船过不去”, 这是故事的发展。当小船窜进荷花淀时, 突然, 身边响起了枪声, 埋伏在荷花淀的水生他们击沉了鬼子的大船;妇女们巧遇丈夫, 绝处逢生;丈夫们也因妻子的无意配合取得了伏击战的胜利。这是故事的高潮部分。最后结局和尾声写妇女们组织起来在战斗中成长。虽是一篇淡化情节的小说, 但它仍然具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 很完整, 也很精彩, 从开端到发展, 可谓一步一步铺垫有致, “巧”与“不巧”耐人寻味, 环环相扣, 跌宕起伏, 着实巧妙。高潮部分也即荷花淀伏击战这一情节安排, 因为它的出人意料, 更被人称为神来之笔。然而从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上推敲, 恰恰是这一情节安排不合逻辑, 虽在意料之外, 却不在情理之中。

我们从发生在荷花淀内这场战斗的性质入手来做简要地分析。

水生他们事先埋伏在荷花淀, 水生嫂她们诱敌深入, 从而使战斗得以顺利完成, 所以历来人们公认这是一场漂亮的伏击战。什么是伏击战呢?从战术的角度讲, 伏击战一般分为“待伏”与“诱伏”。“待伏”就是在事先侦察或者判断到敌人出动的兵力、时间和必经之路后, 预先在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 待机歼敌。如《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 曹军大败, 曹操仓皇逃跑, 诸葛亮料定曹操逃跑时必经华容道, 就派关羽事先埋伏华容道, 截住曹操, 若不是关羽念旧, 放走曹操, 那曹操必败于此。“诱伏”是以主要兵力在有利地形上设伏, 然后用少数部队引诱敌人上钩, 等敌人进入伏击圈后给予沉重打击;或者假攻一个点, 引诱其他的敌人前来支援, 在路上伏击敌人的增援部队。如《三国演义》一百零一回中“木门道张郃中计”, 诸葛亮利用剑阁和木门道两处有利的地形设下埋伏, 又令魏延、关兴佯败诱张郃进木门道, 蜀军前后夹击, 张郃和手下100多个部将都被射死在木门道中。荷花淀伏击战, 从水生嫂她们所扮演的角色来看, 当属于“诱伏”。水生嫂她们之所以把鬼子引进荷花淀, 是为了躲避鬼子的追击, 情急之下进入水浅鬼子的大船进不去的荷花淀, 不是事先安排好的, 她们是在无意中扮演了诱敌入荷花淀的角色, 从而帮助事先埋伏在那儿的水生他们把敌人打个措手不及。若用无巧不成书来解释这一情节的发生, 倒也无可厚非。但是从水生他们扮演的角色来看, 这场伏击战是否合理呢?

我们首先要弄清水生他们为什么要事先埋伏在荷花淀。是事先侦察或者判断出敌人要经过荷花淀而预先设下埋伏等待敌人到来的吗?这点在小说情节中并没有交代。他们是在荷花淀这一有利地形设下埋伏, 然后引诱敌人进入包围圈的吗?似乎也不是, 因为水生嫂她们并不知道荷花淀埋伏的有自己人, 她们只是为了躲避敌人才进入荷花淀。更关键的一点是, 水生嫂她们在躲避敌人时说“往荷花淀里摇, 那里水浅, 鬼子的船过不去”这句话, 说明了荷花淀不适合鬼子的大船通行, 荷花淀不会是鬼子的必经之路, 那水生他们埋伏在荷花淀里还有什么意义呢?

孙犁《荷花淀》的语言特色 篇10

《荷花淀》的语言格调颇具特色。孙犁以其创作风格为后来盛极一时的“荷花淀派”奠定了基础, 这篇小说是“荷花淀派”清新质朴风格的典型代表, 也是其名称的来源。通篇看来《荷花淀》的语言是清丽、素淡、轻快并且生活化的。作者在字里行间倾注了浓郁的诗意和浪漫的情怀, 行文流畅自然, 读来颇有散文诗的韵味。但作为一篇小说, 其语言又不失紧凑和具象, 尤其在人物心理描写和意境营造上体现出高超功底。试析:

“月亮升起来, 院子里凉爽得很, 干净得很, 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 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 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是全篇的开头段, 也是作者精细描画的一幅图景。语言干净、简练, 没有任何刻意的赘述。仅仅两句话就将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全部囊括, 并形成了真切的画面和优美的意蕴。“女人”二字在此显得别致, 既可指代不具体的大多数, 又顿生一种亲切的家常意味。她不需要一个特定的姓名, 也不需要被仔细地描摹出面貌姿态, 但独坐院中编席的画面已经显露了十分真切的美感。而全篇的语言格调正如这一段落所示, 简洁生动而清新优美, 不失市井滋味, 也不缺浪漫色彩。

再看本文的修辞运用。语言的美跟修辞选取的精妙有直接联系, 修辞本身就是语言的载体。试看以下几处: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 驶起来, 就像织布穿梭, 缝衣透针一般快。”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 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几处比喻鲜活生动、信手拈来。如第一句将女人身下的苇席比喻为雪地和云彩, 使简单的生活情境 (劳动情景) 有了诗意的梦幻色彩;第二句喻体新颖, 是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而浑然天成的妙喻;第三句则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 在表现出荷花高挺的姿态的同时, 更为后文男人们的水上一战打下伏笔。《荷花淀》类似这样的巧妙修辞还有很多, 正是这些手法大大提升了语言的感染力, 使全文的语言美得以贯彻和统一。

最后分析小说的语境联想。出色的语言是经过压缩的、可膨胀的, 意即作品的文本内涵远超出文本表面所传递的意义, 并且其内涵需要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解读而显露出来。孙犁的《荷花淀》虽没有在语言的表意上刻意下功夫, 却也在很多生活化的细节上体现了丰富的含义。如: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 你?’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 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

……”

这段对话中女人只有寥寥几字的话, 其复杂的内心活动却跃然纸上。对男人的依恋不舍、承担家事的辛酸、受到战争影响和进步教育后的积极心态、骨子里的坚韧顽强……所有这一切都在短时间内充斥于女人内心, 作者没有将它们一一描写出来, 读者却能从女人简单的几个字和细微的动作中领会。这就是语境的联想作用, 是语言美的深层意义, 即不通过简单的形式美, 而借助深入心灵的巧妙刻画与读者达成共识, 使创作的灵感与阅读的快感在文字中衔接, 给人以深沉的、精妙的、真实的美。

上一篇:救助资金下一篇:出口退税率下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