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2024-05-04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精选8篇)

篇1: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结合

2007-08-24 12:41:04| 来源:新华网 | 作者:

6月18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通知,从7月1日起调整部分出口产品的退税率,这次政策调整共涉及2831项产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产品总数的37%.此次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抑制全国外贸出口过快增长,缓解我国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抑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进出口贸易的平衡,推动进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从这次调整的内容来看,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正逐步向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一、出口退税的税收中性理论分析

税收中性是针对税收的超额负担提出的,指国家征税时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尽可能不给经济个体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对所有经济活动按统一的税率普遍征税。理想的出口退税政策应该是彻底的出口退税,这不会对自由贸易产生扭曲效应并且符合国民待遇原则,使出口产品可以与进口国的同类产品承担相同的税负,符合税收中性原则。正是由于彻底的出口退税符合税收中性原则,有利于世界资源配置效率,《关贸总协定》规定“在任何缔约方领土的产品进口至任何其他缔约方领土时,不得由于此类产品被免除在原产国或出口国供消费的同类产品所负担的税费或由于退还此类税费而征收反倾销或反补贴税”.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将出口货物在国内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缴纳的间接税予以免征或退还,从而使本国产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我国自1985年起开始对出口产品实施出口退税政策,1988年明确了“征多少退多少,不征不退和彻底退税”的原则,1994年结合增值税制度的全面实施,重申了对出口产品实行整体税负为零的零税负政策,因此可以说,我国出口退税制度一开始在设计上是遵循税收中性原则的。但事实上,税收中性原则的内容从来都是相对的,绝对税收中性只是一种理论的抽象,中性原则运用于出口退税制度设计时往往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出口优势产品的存在。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是各国依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国际贸易,当一国出口货物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相当份额并足以影响甚至控制市场价格后,这种货物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出口国对该种货物征收出口税,可以调节该行业利润而增加本国税收。如目前我国纺织、家电等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他们在国际上的竞争对手大部分都是国内的同行,对这些出口产品适当征税,使其边际成本上升,不会影响到出口,反而会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通过市场的方法培育他们的竞争力,因而,对此类货物就没有必要实行完全的零税率。

(二)税收优惠政策下的“少征多退”.我国目前存在先征后退、即征即退以及免征本道环节增值税等针对不同性质企业的不同税收优惠政策。政策虽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生产企业直接销售产品给外贸公司出口时不得享受出口退税,但是由于目前企业的经营方式灵活多变,如果这种产品在国内进行多环节生产和流通最终出口,那么就存在多退税款的情况。例如:某进出口公司货物购进的生产企业是非民政福利企业,但是该货物购进单位有大量原材料是从民政福利企业购进,并且开具了专用发票,很显然该货物出口后,在出口环节退税且民政福利企业也享受了优惠政策,这就存在多退税的情况,造成了税款的合法流失和财政收入损失,最终形成政府对出口产品的不合理财政补贴。

(三)征管缺陷。增值税纳税人实行分类管理,小规模纳税人不需要专用发票抵扣税款,这就使得一般纳税人销售给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人的货物不开票不申报纳税以及小规模纳税人销货时不开票不申报纳税现象大量存在,破坏了增值税链条的完整性,偷税也在所难免,从而导致出口退税过程中存在欺骗和不公平现象。同时,由于政府的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等因素导致政府干预失灵,纳税人和政府总是在征税与偷税、骗税与反骗税领域不断进行博弈,我国目前少征多退和出口骗税严重的情况表明,在出口退税领域所进行的博弈过程中政府仍处在劣势,征收和退税管理还存在漏洞。

(四)不断加剧的国际贸易摩擦。随着我国贸易规模的迅速增长,对外贸易量大幅提升,外贸顺差急剧扩大,2007年上半年我国贸易顺差达到1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3%,这打破了原有的国际经贸格局,不可避免地与一些国家产生碰撞和摩擦。我国遭遇国际贸易争端的领域也由货物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由以企业为主的微观经济层面向宏观经济政策、体制和制度层面发展,不断加剧的国际贸易摩擦已成为当前影响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此环境下,实行完全中性的出口退税政策是不可行的,只有对出口退税率进行总量调整,对出口产品有保有压,抑制快速扩大的贸易顺差,减缓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才能确保对外贸易“平稳、均衡、协调、健康”发展。

综上分析可知,一方面税收中性原则严格落实到出口退税政策上,应体现为对出口产品所含的国内流转税进行彻底退税,退税率与征税率完全一致,这应是出口退税机制的理想目标。另一方面税收调控原则在出口退税政策方面,则表现为对征税率与退税率之间存在差异的运用,从而有助于国家特定政策目标的实现,这是各国实行出口退税制度的普遍现实性。

二、近年来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自2004年以来,我国连续四年对出口退税率进行了调整,2004年初实行新的出口退税机制改革,调整了出口退税政策,确立了出口退税分担机制,普遍调低了出口货物的退税率,退税率整体降低约3个百分点;2005年重新确定了中央和地方财政负担出口退税资金的比例,同时先后取消钢坯等多种资源类产品的出口退税,调整了煤炭、锡、钨等部分产品的退税率;2006年大范围地调整了煤炭等部分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行业产品出口退税,同时提高了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和农产品的退税率,并将取消退税率的产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2007年进一步取消“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服装等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出口退税率的调整有升有降,表明国家不再把税收中性原则作为退税政策制定的唯一原则,而是希望通过退税率调整使企业在提高产品结构、增加产品效益方面更加努力,出口退税作为一项政策,其作用的内涵已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已从原来单纯的鼓励出口性政策,转变成了有限制有鼓励的弹性政策。笔者认为自2004年以来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体现出了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的高度结合,充分发挥了其潜在的经济杠杆作用。

(一)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有利于缓解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我国自实行鼓励外贸出口政策以来,出口规模迅速扩张,致使我国出口货物的应退税额大幅增长,年均增长率远远大于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出口退税资金需求量逐年增大,给中央财政带来巨大压力。只有对出口产品普遍下调出口退税率,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才能缓解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从根本上解决出口退税资金问题。新的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建立了中央与地方共同负担的新机制,引入地方政府退税方面的责任,减轻了中央财政支出,同时近年来的出口退税率的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央财政压力。

(二)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可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减少贸易摩擦。降低出口退税率,等于提高出口产品的成本,使出口产品的价格提高,从而使进入国际市场后的竞争力下降,会减缓外贸出口的增长速度;反之,提高出口退税率,则起到相反的作用。出口退税率的这一经济杠杆作用实际上与汇率的微调对出口所起的作用是相似的,因此调节出口退税率可以缓解汇率变动的压力,同时避免了汇率变动对其他方面(如货币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当前汇率基本稳定的格局下,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成为适当缓解贸易顺差过大局面的一个有效手段,有助于缓解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稳定了市场,进而也抑制国内经济过热。

(三)出口退税率调整可以调节我国出口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对出口产品分别制定不同的出口退税率,能够调整出口的产品结构,对国家鼓励出口的产品退税率可以制定得较高一些,对一般性出口产品退税率可适当降低,对国家限制出口的产品和一些资源性产品,以及那些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出口产品则可以多降或取消退税,其目的是通过出口退税杠杆淘汰低端产业,实现资源配置的调整,使资源向所扶持产业方向流动,推动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三、出口退税发展趋势

理性的出口退税应是消除出口歧视的中性政策,而不是鼓励出口的优惠和补贴措施。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目标的确立应贯彻中性与税收调控相结合的原则,在政策设计上力求按消费地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向彻底的出口退税政策靠拢,但在一定的范围内,出口退税可以根据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成为适度调整外贸出口总量和结构的经济杠杆。

(一)进一步深化增值税制改革,实行规范、中性的增值税制。出口退税主要涉及增值税,因此出口退税的调整要与增值税的政策同步进行。我国目前仍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与世界上标准的增值税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必然影响出口退税制度,使其很难达到彻底的出口退税原则。因此在增值税的改革中要尽快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准许将纳税期内购置的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全部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金进行抵扣,消除重复征税,保持增值税的中性,使产品出口时全部进项税能得到退还;对劳务普遍征收增值税,消除不同税种带来的税收负担差异,做到真正的税收公平,对劳务出口同样要实行退税政策。

(二)扩大出口退税的范围。首先是目前出口经营权实行备案登记制,私营企业、个体户都可以从事进出口贸易,但按我国现行出口退税政策,个人出口的货物还无法办理退税;其次,对出口企业从事的出口业务都应一视同仁,准予享受出口退税待遇,生产企业为扩大出口以及完成合同的需要,有时需收购非自产货物直接出口或与生产货物配套出口,现行政策不予退税,直接影响企业经营,影响企业出口积极性。因此,应对个人自带货物出境、个人从事贸易出口货物、生产企业收购非自产产品准予退税。

(三)充分发挥出口退税调整外贸出口总量和结构的杠杆作用。要保持我国经济长期稳步增长,就需要靠内需与外需“两部发动机”一起转,积极开拓外需,扩大出口,需要政策制度的支持,出口退税政策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其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我们根据宏观经济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出口退税的税收调控作用,在退税率的调整中要有所侧重,要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对国家鼓励出口的产品退税率提高或不降;对一般性出口产品的退税率适当降低;对国家限制出口的产品和一些资源性产品多降或取消退税,以逐步调整出口产品的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变,实现工业制成品出口由初加工到深加工的转换,这是我国外贸发展的关键,也是增强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篇2: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编辑时间:2012-06-25来源:羊城晚报 为出口企业营造宽松环境,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发出《关于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政策的通知》,同时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出口退税货物的条件、范围、计税依据、退税率、申报时限等内容。据了解,该通知和公告是在保持我国出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退税制度基本稳定的基础上,针对出口企业反映较多的问题进行了调整。通知和公告从今年7月1日起实施。

扩大退税范围

根据该通知和公告,相关出口退税政策主要有以下调整:

扩大生产企业收购货物出口退税的范围,增加了视同自产的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货物。

将部分出口货物由征税调整为免税。主要包括出口企业未在规定期限内申报退税和虽已申报退税但未在规定期限内向税务机关补齐有关凭证的货物等,此次将不予退税,并按内销征税的规定调整为免税。

放宽企业申报退税的期限。原规定企业须在货物报关出口后90天内申报退税,否则不予退税,现修改为当年出口的货物须在出口的次月至次年4月的各个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申报退税。

简化退税申报程序

调整现行凭出口合同和销售明细账提前申报退税的出口货物的范围和生产企业的条件,修改为:货物范围扩大为生产周期在1年以上的交通运输工具和机器设备,取消出口规模达到3000万美元以上的条件限制,将企业拥有一定资产改为上净资产大于同期出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退税额之和的3倍,将从未发生过出口骗税改为从未发生逃税、骗税、虚开发票和接受虚开发票行为。

增加了出口货物免税管理的内容。规定免税出口货物,除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监管的特殊区域内的企业销售的货物外,其他出口货物,出口企业应在免税业务发生的次月填报《免税出口货物劳务明细表》及正式申报电子数据,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免税申报手续;免税出口货物,未按规定申报免税的,要按内销规定征收增值税。

调整外贸企业申报退税资料。现行出口退税规定未将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作为退税凭证,公告在现有申报资料基础上,增加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外贸企业进口的货物,若需要出口的,可凭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申报出口退税。

取消了小型企业、新发生出口业务的企业的审核期为12个月的规定。国家税务总局有关人士表示,这次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是基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和退税政策存在文件调整多、规定零散、管理不便等问题,出于稳定外贸出口、减轻企业负担、简化退税申报程序、便于征纳双方系统准确了解和执行出口退税政策的考虑作出的。

8月1日起国家取消出口收汇核销单 简化出口退税凭证

编辑时间:2012-07-03来源:中国政府网 2012年6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决定自2012年8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

一、据了解,2011年12月1日起,国家外汇管理局等三部门在江苏、山东等七省(市)进行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此次将改革向全国推广,请问是何考虑?

答:建立于上世纪90年代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核销制度,适应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

“逐笔核销、事前备案、现场审核、行为监管”为主要特征的核销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和优化。鉴于此,2011年12月,外汇局、海关总署与国家税务总局在江苏、山东等七省(市)联合推出了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改革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方式,优化升级管理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加大联合监管的力度。试点以来,外汇管理、海关、税务等部门多次进行实地调研,及时完善改革试点措施。目前,试点地区贸易外汇管理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管理信息系统运行良好,试点成效明显,得到了贸易企业、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和支持,已具备了全国推广的基础和条件。为此,外汇局、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决定自2012年8月1日起将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这是顺应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方式、主体发展变化和应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国际收支形势的重要举措,也是转变外汇管理理念与方式的重要内容,有利于进一步改进货物贸易外汇服务和管理,有利于增强企业诚信意识,降低社会成本,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做法是什么?

答: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改革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方式,进一步推动贸易便利化,增强企业对外贸易竞争力,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通过优化升级监管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加大联合监管力度,提高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威慑力,切实防范经济金融风险。

改革后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是总量核查、动态监测和分类管理,基本做法是依托全国集中的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全面采集企业进出口收付汇及进出口货物流的完整信息,以企业主体为单位,对其资金流和货物流进行非现场总量核查,对非现场总量核查中发现的可疑企业实施现场核查,进而对企业实行动态监测和分类管理。同时,提高监管部门间数据与信息交流的力度,强化协同机制,加强联合监管。

三、新的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一是企业办理货物贸易外汇收支更加便利,贸易收付汇效率明显提高。新制度下,企业贸易收付汇无需办理核销手续,出口收汇无需联网核查,企业无需频繁往返于外汇局、银行之间。从试点地区经验看,企业对外贸易收付汇时间缩短,资金周转速度加快。银行为企业办理收付汇的单证和流程均大幅简化,银行柜台办理收结汇业务时间缩短,银行外汇业务服务效率和水平得到提高。

二是货物贸易外汇收支风险监管能力得到切实加强。依托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通过对数据的汇总和分析,实现宏观监测与微观管理的有效结合,风险监测能力得到切实加强,外汇管理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得到有效提高。

三是通过制度创新提高外汇管理依法行政水平。以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为契机,外汇局大幅清理法规,共废止120多个现行法规。新的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法规层次更加简明清晰,便利企业和金融机构理解和执行。同时,外汇局等监管部门通过动态分类、持续监管、到期评估的机制加强正向引导,以精准打击实施失信惩戒,与市场主体一起,共同营造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四、您刚才提到,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在提升监管效率的同时降低了社会成本。请问,这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对企业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贸易收付汇后,无须办理核销手续。二是调整出口报关流程,取消出口收汇核销单,企业办理出口报关时不再提供核销单。三是简化出口退税凭证。自2012年8月1日起报关出口的货物,企业申报出口退税时不再提供核销单。税务部门参考外汇局提供的企业出口收汇信息和分类情况,依据相关规定,审核企业出口退税。四是绝大多数企业贸易收付汇手续得到简化,A类企业可凭进口货物报关单、合同或发票等任一能够证明交易真实性的单证在银行办理付汇,出口收汇无须联网核查。

对金融机构而言,银行贸易收付汇审核所需单证及程序都大幅简化,有利于提高贸易收付汇效率,改善银行外汇业务服务水平。

对监管部门而言,通过动态监测和分类管理,能够对可疑、违规交易有针对性地进行核查,对违规违法行为实施精准打击,实现了监管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了管理成本。

五、国家外汇管理局与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加强部门联合,形成监管合力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一是外汇局与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之间建立数据信息交换机制。外汇局定期向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提供贸易收付汇核查数据及分类监管等信息,海关总署定期向外汇局传输企业报关数据,国家税务总局定期向外汇局传输出口退税审核关注商品目录及骗税企业名单等监管信息,作为外汇局加强管理的参考。

二是建立部门间个案协查机制。外汇局与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之间及时通报日常监测及核查中发现的异常信息,共同打击各类违规跨境资金流动和走私、骗税等违法行为。

六、在新的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中,外汇局货物贸易外汇收支监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一是主体管理。对企业实施“贸易外汇收支企业名录”管理,明确企业主体管理范畴。

二是企业报告。要求企业一定期限以上的贸易信贷业务、贸易融资等业务应按规定报告外汇局。

三是非现场监测。通过总量核查、重点监测和专项监测等方式,对所有贸易企业实施多维度、全口径监测,有效排查异常交易行为和异常交易主体,确定需要现场核查的企业。

四是现场核查。采用企业自查、约见谈话或现场调查等多种方式实施现场核查,核实异常或可疑情况,并按规定向外汇检查部门移交。

篇3:浅析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

一、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概述

1. 发展历程

我国从1985年开始实行出口退税政策, 当时没有实行增殖税, 一直到1993年退税率为11.2%。从1994年我国财税体制改革, 引入17%的增殖税制度以后, 退税率根据国家经济大发展需要已经做了多次调整。

1996年, 由于财政原因, 中国政府将退税率分别降为3%、6%和9%。1997年开始的亚洲经济危机造成中国出口的大幅度下降, 政府从1998年开始逐渐将出口退税率调高, 出口商品的综合退税率由原来的6%提高到15%。2002年对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自产货物出口退税全面实行“免、抵、退”税办法。2003年由于经济局部过热, 出口欠税严重, 政府将出口退税率由15.5%调整到12.51%。2003年10月, 中央对出口退税政策又进行了一次结构性调整,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正式出台。

2007年, 国家再次出台政策调整出口退税率, 平均降幅在3%~5%。这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主要特点是:涉及面广, 调整幅度大。共涉及2831项商品, 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二是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三是将10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政策。本次政策调整没有设置过渡期, 而是将调整的政策内容提前一定时间对社会公布, 以使企业有提前准备的时间。

2. 出口退税的主要方式

目前我国出口退税方式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不免税不退税, 这主要针对税法限制或禁止出口的货物, 包括原油、糖、天然牛黄、麝香、白银等。

第二种是免税不退税, 主要适用于来料加工复出口的货物和列入免税项目的货物。

第三种是先征后退, 是指货物在出口前, 应照章缴纳从原材料到产成品销售各个环节的增值税和生产环节的消费税, 待货物报关出口后, 凭出口报关单等凭证, 按月向税务部门办理退还已纳税款。这适用于外贸企业收购货物出口或外贸企业代理出口货物。

第四种是“免、抵、退”, 适用这类政策的是有出口经营权的各类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货物。

由此可见, 第三和第四种类型是退 (免) 税的重点, 对象是外贸企业和具有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 征收的范围包括增值税和消费税, 退税的范围就生产型企业而言, 以增值税为主;就外贸企业而言, 则包括消费税和增值税。

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

目前我国出口退税的调整仍然以下调为主旋律, 抑制低价出口和贸易顺差的意图较为明显。

1. 积极作用

(1) 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有利于促进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出口退税是调节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 调整出口退税有利于缓解我国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通过退税机制的调整, 可以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有利于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对于减少贸易摩擦、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进出口贸易的平衡会起到积极作用, 对于促进国家整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鼓励IT产品、装备制造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 实行全部退税;对于服装纺织品这类低附加值产品, 通过逐步减少退税, 促使其产业升级;而资源类的产品, 不鼓励出口, 所以会逐步取消退税。

(2) 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出口退税是国家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在过去几十年, 中国经济以年均9.4%的速度增长, 至2004年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 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工业化的起飞阶段。但是,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中国的基本国情严重背离, 这样的经济增长不可能持续。一方面, 十几亿人口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要顺利解决巨大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特别是解决数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未来15年至20年, 中国必须保持超过7%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 面临着严峻和紧迫的资源“瓶颈”性约束和生态环境压力。显然,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 而必须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最近几年我国的招商引资情况可以发现, 东部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和资源环境限制, 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项目投资西部的积极性较高。而通过调整出口退税政策, 可以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 在一定程度上挤压这些行业的净利润空间, 降低资金投向这些行业的积极性, 从而起到保护环境和资源的作用。现实来看, 2007年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 西部地区招商引资也要逐渐以淡化数量、注重质量,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为努力方向。

2. 不利影响

显而易见, 调整出口退税率会对外贸企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不同类型外贸企业而言, 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从中长期看, 大型外贸企业将通过提高研发能力, 加快产品技术升级, 在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方面适应时间可能要快一些。而中小企业在适应能力方面明显处于劣势, 出口地位更加不利。在人民币汇率升值加快、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双重压力下, 企业因无利可图将停止出口, 或转向国内市场或有被淘汰的可能, 外贸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

三、近期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上调的政策分析

2007年7月以来, 受出口退税率下调政策影响最大的是技术含量低、规模小、主要靠低价竞争出口的众多竞争力薄弱的中小企业, 尤其令人关注的是纺织服装业。今年3月初,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曾对鲁、苏、浙、粤、冀、闽6省进行市场调研, 结果显示: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出口退税降低情况下, 三分之二的企业利润率只有0.62%, 其他三分之一企业, 虽然利润占据了整个行业的80%, 但利润率也仅在6%~10%之间徘徊。据悉, 鉴于纺织行业目前的状况, 2008年7月31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关于调整纺织品服装等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通知》指出, 从2008年8月1日起, 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

在此之前, 关于是否回调纺织行业的出口退税率在业界已引起热烈讨论。据了解, 中国的纺织行业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纺织企业共8万多家, 中小企业为6.6万家。因此, 一旦上调政策公布, 受惠最多的是中小纺织企业。但这显然违背纺织服装行业淘汰落后企业、加快产业升级的产业政策。对此, 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淘汰一大部分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中小纺织企业对中国纺织业是有利的, 应该是纺织产业升级的一个契机。出口企业不能依赖政策扶持, 要适应市场的变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从短期看来, 政府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应该适度考虑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让企业有调整产品结构, 培育内销市场的时间, 扶持企业度过结构调整阵痛期。未来的政策要更多关注到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小纺企的生存和发展。

就本次出口退税率上调的影响而言, 中小服装企业更受益, 这与行业的外贸依存度正相关。由于服装行业的外贸依存度明显高于纺织企业, 而对于服装行业而言, 中小企业的外贸依存度更高, 根据第一纺织网的测算, 目前服装行业中规模以上企业的外贸依存度为2 4%左右;而规模以下中小企业的外贸依存度为5 5%。

从短期来看, 此次出口退税率的上调, 能有效遏制行业亏损面的进一步扩大, 很大程度上将缓解出口依存度较高的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生存压力, 对整个行业形成短期性的利好。

从长期来看, 上调出口退税率对纺织企业的影响有限。由于我国纺织服装缺乏品牌, 附加值低, 导致出口缺乏自主定价权。提高出口退税率, 国外购货商将趁机压价, 最终上调出口退税获取的利润将遭到国外购货商的侵占。另外, 作为中国纺织品出口最大的竞争对手——印度, 近期也宣布从9月1日起调整纺织品出口退税率, 调高的部分是附加价值相对较高的弹性纱和弹性布料。这是中国的主要出口类别, 而且弹性纱和弹性布料的主要供货商都是一些中小企业, 因而此次印度调整出口退税率必然会对我国纺织业产生较大的冲击。因此, 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从稍长的时间段来看收效甚微, 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才是纺织服装行业恢复景气的最终出路。中小纺织企业必须内部挖潜增效, 提高产品的议价能力。

四、关于应对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几点思考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近年来,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频繁。从2004年至今, 国家已先后十多次调整出口退税率, 综合退税水平已降至10%左右, 继续降低的空间已经不大。

从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动向看, 近期尚无重大调整的计划。即使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有部分回调, 但扶持政策预期对纺织行业只是短期利好, 出口退税率上调不可能扭转目前纺织业困境, 而且政策不是针对某一个企业或个人的, 所以总体来讲竞争环境仍是公平的。那些过于依赖退税的出口商, 对其出口商品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才是上策。

从企业长期经营的角度, 本人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首先, 企业调整销售区域, 寻找新的目标市场,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 采取内外销结合的办法, 积极拓展国内市场, 增加内销产品比重, 同时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避免出口退税调整和国外贸易壁垒的影响, 不断拓宽发展空间;其次, 企业应注重品牌效应, 增加产品附加值, 创国际名牌产品, 提高产品地位, 争取与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能公平竞争;

再次, 企业要从原材料采购抓起, 严格做好成本控制, 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开展良好的售后服务。通过外贸代理制和自营出口等多项措施, 减少出口环节, 使成本降到最低。

最后, 开发环保节能高效新产品, 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 减少资源性原料性产品,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争取进入国家扶持的产品目录, 寻求企业新的生存空间。

当然, 这些建议是需要在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开展转变的, 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这一过程中, 企业应当保持良好的心态, 确保自己不仅仅可以生存下来, 并且还可以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宗文:纺织服装出口退税调整短期利好中小服装企业[EB/OL].news.hexun.com/2008~08~07/107950513.html29K

篇4:现行出口退税政策没有新调整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2015年2月11日,美方就中方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外贸公共服务平台措施提起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的磋商请求。此后,中美双方保持密切沟通和积极磋商,于今年4月14日在日内瓦签署了谅解备忘录,美方已确认中方的政策目标是为了鼓励外贸转型升级,而非为出口企业提供财政支持,并澄清了相关资金政策的支持范围,妥善解决了争议。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孙淮滨提示企业不能把“出口补贴”混淆为“出口退税”。出口退税是国际通行惯例,我国采取“先征后退”的方法,使本国产品以不含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与国外产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不能视为“贸易补贴”。孙淮滨认为,补贴问题比较复杂,各国补贴有针对生产环节的,有的针对流通环节,有的针对生产企业,有的针对外贸企业,那么在具体贸易争端中也需要有所区分。如果一国提出向他国征收反补贴税,必须是在他国的出口已对进口国的产业造成损害并得到核实的情况下,而且反补贴税率高低也需要精确核定。

经记者多方了解证实,目前我国现行出口退税政策没有任何新的调整变化,广大出口企业无须恐慌。(欧阳潇)

国家储备棉5月3日开始轮出

市场期待已久的国家储备棉具体轮出计划终于尘埃落定。4月1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国家储备棉轮换有关安排的公告》,指出从今年起逐步有序消化国家储备棉库存,将储备规模调整至合理水平。具体轮出时间为5月3日~ 8月31日的国家法定工作日,同时优先安排进口棉轮出。

值得一提的是,在轮出时间上,《公告》指出,每年3~8月国家法定工作日均安排储备棉挂牌竞价销售,这意味着国家储备棉轮出将实现常态化。在轮出数量上,《公告》表示,正常情况下每日储备棉挂牌销售数量不超过5万吨,具体轮出数量以实际成交为准。在轮出价格上,《公告》指出,储备棉轮出销售底价随行就市动态确定,原则上挂牌销售底价与国内外棉花现货价格挂钩联动,由国内市场棉花现货价格指数和国际市场棉花现货价格指数各按50%的权重计算确定,每周调整一次。(欧阳潇)

爱普生推出多款智造新产品

4月19日,2016爱普生创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并在现场展示了40多个创新方案下的百余款产品。

在这些产品技术中,有不少与纺织行业密切相关的产品技术,包括机器人、可穿戴技术以及打印技术等。基于爱普生“省、小、精技术”推出的新型折叠手臂N系列机器人,其放置面积较以往减少约40%。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安藤宗德介绍,该机器人配置了更高精度的传感技术及图像处理技术,可使应用企业的良品率提升到99%。此外,现场还展示了爱普生即将上市的自律型双臂机器人,以及科技感十足的爱普生AR智能眼镜。

在时装秀环节,模特展示了采用爱普生打印技术制作的精美服装产品,生动地展示了数码印花装备技术的特征。据统计,目前爱普生的喷墨打印机在中国市场份额已经达到30%,其投影机业务占中国市场份额的20%。(袁春妹)

一季度规模以上纺织工业增加值增长7.3%

据国际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2015年同期实际增长6.8%(以下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较1~2月份加快1.4个百分点。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长0.64%。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分行业看,41个大类行业中有38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其中,纺织业增长7.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8.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9.8%,汽车制造业增长11.4%,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3.3%。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新兴产业取得了快速增长,为下行压力高企的中国经济增添了一分春意。工业继续向中高端迈进,其中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9.2%和7.5%,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3.4和1.7个百分点,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2.1%和32.4%,比上年同期提高1.1和1.7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和服务业投资增速都保持比全部投资增速高3个百分点左右,而且占比继续提高,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分别增长10%和9.2%,这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型,绿色发展在推进。(郭春花)

“纺织之光”科技成果推广5月举办

5月13日,“纺织之光”纺织行业化学品管控重点科技成果现场推广活动将在浙江省上虞市举办。

本次活动主要介绍纺织服装行业“十二五”发展及科技创新情况,介绍纺织行业化学品管理创新发展思路,以及国际采购及供应链化学品管控行动方案。活动还将就近年来我国纺织行业化学品管控方面的5项重点新技术及成果进行交流,涉及环保型整理剂、环保型拔染印花、清洁生产、服装生物整理、无水染色等新技术。(郝杰)

篇5: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我区外贸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我区外贸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今年7月1日开始,我国实行新的出口退税政策,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被取消,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进一步降低。此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涉及我区的服装、有色、化工三个行业,7个外贸出口企业,具体企业包括海华竹木、高斯贝尔、金旺铋、柿竹园有色金属、嘉玛服饰、华湘化工、银光碳素。

一、出口退税调整对我区企业的影响

苏仙区外贸企业有7家,但此次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只涉及5家企业。由于外贸企业数量不多,出口产品总量占总产品的份额不大,因此,总体来说,对我区外贸企业的影响不大。具体情况如下: 海华竹木:保持13%的退税水平,没有影响。

高斯贝尔:保持17%的退税水平,没有影响。

金旺铋:该企业以出口煅轧铋锭为主,煅轧铋锭出口退税从13%退税下调到5%,出口产品占总产品的80%,因此,利润空间将压缩8%,退税政策对企业影响较大。但是,该公司表示将与客商协商,以提高出口煅轧铋锭的出口价格来弥补退税降低带来的损失。银光碳素:该公司生产石墨产品,退税从13%下调到5%,以出口人造石墨及石墨电极为主,出口占产品总量的10%,出口退税下调给企业下半年造成损失约11万元,但是该企业与销售商达成协议,销售商愿意弥补这一部分损失,因此,基本上没有影响。柿竹园有色金属:该企业以出口精铋为主,包括其中铋珠和初级形式铋锭,铋珠退税从13%下调到5%,出口初级形式铋锭取消出口退税,该企业出口产品占总量的10%,下半年出口约产值约6500万元,按照比例,出口退税造成损失约300多万元,因此,出口退税调整对企业影响较大。嘉玛服饰:该企业以出口服饰为主,退税从13%下调到11%,调整幅度不大,预计下半年损失约10多万元,因此,出口退税调整对企业影响不大。华湘化工:该企业是化工企业,该企业生产出口初级形式的纯聚氯,退税从13%下调到5%,该企业产品主要以内销为主,出口产品占总量的1%,预计下半年损失越多万元。

二、应对措施

引导企业正确认识退税政策调整的意义。此次调整,主要是为了缓解我国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矛盾,同时抑制“高能

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促进贸易平衡、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效益,不能简单地以“负面影响”来评论。但是不容忽视地是,此次调整涉及面大,影响产品数量广,而且没有过渡期,确实对于企业生产、出口和效益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短期内的影响更大。积极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利润增长来源。长期以来,我区出口商品以附加值不高、科技含量低的商品为主,而且有色金属以及劳动密集型商品占比很大,大多数出口企业已经习惯把价格作为竞争优势,把退税作为出口利润和效益的主要来源。此次调整的重点是低附加值、易引发贸易摩擦以及“两高一资”商品。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因此出口企业一定要注重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逐步走出“退税及利润”的非良性循环,逐步增强对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

抓好高科技、农产品的商品出口,尽量弥补因退税调整带来的出口减少。此次退税调整,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电子产品、高科技产品和农产品没有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我区来说,要重点推动海华竹木、高斯贝尔生产企业的农产品和电子产品出口。

切实抓好重点有色金属产品的出口。在我区的外贸企业中,有色金属出口企业占相当大的比重,退税调整也对这类企业影响最大,因此,要重点抓好这类企业的出口。一方面,要积极引导这类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从以出口原始矿为主转变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这样可以有效地享受出口退税政策,提高利润空间;另一方面,要建立有色金属协会组织,对出口价格进行统一管理,以避免压低价格的恶性竞争。

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加工贸易,努力扩大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比重。此次退税调整对一般贸易而言,无疑是对企业利润空间的挤压,而加工贸易出口,除国内购料部分以外,均不享受出口退税,因

此受退税政策的影响也很小。因此,要积极引导我区出口企业开展加工贸易业务,努力扩大加工贸易出口。此外,由于外资企业以前一直享受比较优惠的税收政策,且主要从事加工贸易,其长期形成的贸易习惯、较为固定的销售网络对退税依赖度比较低,所以要大力引进外资向制造业发展,培育以出口为主的生产型外资企业,扩大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比重。

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把影响降到最低点。一是各类企业要抓紧转变经营机制,转变营销策略,降低经营成本,增强整体营销能力,利用人民币升值的机会,提高价格预期水平,提高产品价格,扩大市场回旋余地;二是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深化出口品牌意识,从以低价格获取利润的竞争,向以高质量获取高效益的品牌竞争发展;三是从目前来说,企业要积极与客商协调沟通,争取客户理解,适当提高原有合同价格,使得供求双方共同分担因退税调整带来的

篇6: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德国荷兰购物退税政策调整,中国游客购物更便宜

从今年起,德国将额定德国购物退税率由原来的16.5%上涨到19%,这意味着中国游客在德国购物最高将多享受3.5%的折扣的德国购物退税。而荷兰将最低退税限额从原来的将近130美元调低到50美元。此外,由中国银联和全球回报集团共同建立的银联卡退税业务有望在6、7月份开通,这意味着中国游客在境外购物,退税款可以直接打到自己的银联卡里。全球回报集团中国首席代表郑铁:“在境外直接用外汇退税会有一个汇率的损失,而直接用银联卡退税则不会有这个损失。” 2006年,中国游客在欧洲消费购物总额已经超过了20亿元人民币,比2005年增长了40%多,其中珠宝和手表最受青睐,占购物总额的20%左右。

消费方面,出国退税最近有了一个新规定需要大家注意,记者从今天开幕的中国出境旅游交易会上了解到,德国和荷兰从今年起调整了购物退税政策,中国游客在这两个国家购物将更便宜。

篇7:申请调整出口退税率的报告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出口退(免)税申报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第61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退(免)税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第29号)、《江苏省国家税务局关于推行出口退(免)税无纸化申报的公告》政策文件要求,对现行出口退税申报系统进行升级调整。

2升级内容

2.1生产企业常规申报流程变化

操作步骤:

①在系统中录入[单证不齐]和[单证齐全]数据。先录入[免抵退税明细(单证不齐)-出口货物明细数据]、再录入[免抵退税明细(单证齐全)-收齐前期数据]

②填写[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项],正式申报前,可以不填写[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项]数值,正式申报时需填写完整。

③进行免抵退预申报,并读取预申报反馈,确认本期可进行申报的免抵退数据,如有疑点及时进行调整,。

④生成征免税明细数据,并在网上办税服务厅导入

⑤根据网上办税服务厅相关报表数据填写[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项]

⑥进行免抵退正式申报。

2.1.1正常申报的数据

1.进行免抵退税申报时,先录入[免抵退税明细(单证不齐)-出口货物明细数据]

2.再录入[免抵退税明细(单证齐全)-收齐前期数据]

3.填写[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项]

当进行免抵退预申报时,增值税纳税申报表数据可先不进行数据录入,直接保存

4.进行[免抵退税申报]预申报

计算汇总表的“上期结转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和“上期结转免抵退税额抵减额”会根据上期正式申报反馈数据自动带出。可以手工填写。

5.下载预申报反馈,并读入

6.征免税明细申报

确认当期可以进行申报的免抵退数据后,进行[征免税明细申报]

如果当期没有录入[收齐前期数据]和[增值税纳税汇总表项]。系统会显示警告。

系统会显示当前申报数据的不得抵扣进项税额数据供用户确认。

其中出口销售额(人民币)根据单证不齐数据计算,不得抵扣进项税额根据单证齐全数据计算。

将生成的申报文件读入网上办税服务厅

篇8:金融危机与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一、后危机时代全球贸易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我国的持续贸易顺差, 一方面形成了过高的外汇储备, 加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另一方面加剧了对外贸易摩擦。但从深层次分析, 我国贸易顺差的质量较低:从贸易方式来看, 加工贸易占有较高的比重;从贸易的主体来看, 外商投资企业是出口主体;从出口结构来看, 出口商品的附加值较低。这意味着我国名义上存在巨额贸易顺差, 但却未真正享有巨大的贸易利益。作为鼓励出口的重要举措, 我国现阶段的出口退税政策与对外贸易失衡、内需不足、出口结构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全球经济失衡的背景下,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应着眼于缓解对外贸易失衡,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目标的选择

(一) 出口退税的政策目标

纵观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发展,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主要承担了四个方面的政策目标:一是贸易目标。避免国际重复征税, 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是出口退税的原动力。出口退税可使我国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 增强出口竞争力。在1997年和2008年金融危机后, 为了缓解出口困难, 我国多次上调了出口退税率。二是产业结构目标。2003年之后, 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开始注重结构调整。通过对不同商品实行差别出口退税率, 影响出口商品的结构, 从而带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三是财政目标。出口退税意味着财政收入的减少, 增加财政负担。为了减轻财政负担, 我国曾多次下调出口退税率以及改变中央和地方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四是汇率目标。持续贸易顺差会增加一国外汇储备, 进而产生货币升值的压力。2003年之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 2004年和2006年我国两次下调出口退税率, 政策意图之一就是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二)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目标的选择

自1985年我国恢复实施出口退税政策以来, 以2003年为界线, 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调整以总量调整为主;第二个阶段是从2003年以来, 国家开始注重结构调整。

1.1985—2002年:

以总量调整为主。在这一时期, 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主要服务于对外经济流量和存量均衡的调整, 实行了无差别或差别不大的出口退税制度。由于1985年进口增长过快, 我国经常账户出现了高达114亿美元的逆差, 接近GDP的4%。为了鼓励出口, 政府推出了从1973年就已经取消的出口退税政策。可以说, 当年治理我国对外经济严重的流量失衡是政府恢复出口退税政策的主要原因。1994—1996年, 我国连续3年经常账户出现顺差, 而且顺差还大幅度增长, 这直接导致了我国1996年出口退税率的下调。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 1998年我国再次提高了出口退税率。

从我国对外经济存量即对外净债权债务头寸的状况来看, 1985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只有26亿美元, 同期外债余额却在快速增长, 达到了158亿美元。外汇储备/外债余额比率只有16.64%, 而按照国际公认标准, 这一比率应该大于100%, 小于80%就进入警戒状态。因此, 1985年我国的对外债务实际上已经进入“超紧急状态”, 这是我国政府当年以高退税率、大范围退税恢复出口退税政策的直接原因。从1994开始, 我国的对外净债务快速收缩, 到1996年只剩下了净债务112.2亿美元, 因此, 当年对出口退税率进行了下调。1997年我国首度出现了近20年没有出现过的89.3亿美元的对外净债权, 但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 1998年我国又出现了10.8亿美元的对外净债务, 导致了出口退税率再次上调。

2.2003年至今:

开始注重结构调整。在这一时期, 我国对外经济中的流量和存量失衡问题已得到解决, 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逐步转向通过差别出口退税率设计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从1994年开始, 我国的经常账户出现了持续的顺差。2001—2003年, 经常账户顺差快速扩大, 显示了我国经常账户顺差的可持续性。同时, 我国的对外净债权也出现了持续增长的态势, 2003年我国的对外净债权接近2000亿美元, 因此政府适当降低了出口退税率, 同时对出口退税率进行结构性调整。具体表现为针对不同产品调整退税率:对国家鼓励出口的产品退税率不降或少降, 对一般性出口产品退税率适当降低, 对国家限制出口的产品和一些资源性产品多降或取消退税。基于经常账户顺差和对外净债权的快速增长, 2006年我国又进一步下调了出口退税率, 同时扩大了退税率的差别幅度。按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提高了重大技术装备、部分IT产品和生物医药产品以及部分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出口的高科技产品等的出口退税率, 降低或取消了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三) 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我国出口退税重新关注总量调整,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导致的出口急剧下降, 我国从2008年8月起又多次上调了出口退税率。从纺织品来看, 自2008年8月1日起, 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自2008年11月1日起, 又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4%;从2009年4月1日起, 再次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6%。

2010年6月22日,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的通知》, 明确从7月15日开始, 取消包括部分钢材、有色金属、建材等在内的406个税号的产品出口退税。这是继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之后, 国家先后七次上调出口退税率后, 财税部门首度改变出口退税率政策。

由此可见, 尽管在金融危机时期, 出口退税政策的结构调整暂时让位于保证出口的总量调整, 但这只是应对危机的临时性措施。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全球经济失衡备受关注, 我国以数量扩张、低价竞争为主要手段的粗放式贸易发展模式难以持续,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减弱和我国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还是应回归到优化出口的产业结构。

三、后危机时代调整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建议

(一) 实行差别出口退税率

出口退税率是出口退税政策的核心工具。差别退税率设计可传达出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号, 实现我国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根据最优出口退税理论, 为实现国家福利最大化, 应根据出口产品的国外需求弹性或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程度确定出口产品的退税率。根据次优出口退税理论, 对具有出口负外部性的产品应不退税或少退税。具体来讲, 对于出口产品的国外需求弹性较小、出口产品占国际市场份额较大的产品以及出口负外部性较强的产品如“两高一资”产品实行不完全退税或不退税政策, 甚至可以征收出口税。

另外, 对于低附加值产品, 应尽量采取低的出口退税率;而对于附加价值较高的产品, 适合采取较高的出口退税率, 保护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朱宇 (2007) 的抽样调查和博弈模型表明, 我国对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退税在很大程度上侵蚀了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原因在于, 出口退税已经成为出口低附加值产品的外贸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 因此外贸企业没有对出口商品进行升级换代的动力, 使出口商品长期沦落于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商品结构中。而且, 低附加值产品的低价格竞争还经常容易招致其他国家的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

(二) 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

我国现行的出口退税政策主要涉及增值税和消费税退税。由于消费税的征税范围较为狭窄, 而且主要在生产环节征收, 出口退税仅适用于外贸企业购进并用于出口的消费税应税商品, 因此出口退税主要涉及的还是增值税。从2009年1月1日, 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增值税转型, 这有利于实现真正的“彻底退税”。但由于大部分劳务, 尤其是生产性劳务还没有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 (征收营业税) , 这会产生无法抵扣的问题, 因此应进一步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随着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市场的渐趋饱和以及我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优势的弱化, 今后应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扩大服务贸易, 增值税转型和扩大范围改革将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完善。另外, 不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容易产生少征多退现象, 形成事实上的“出口补贴”, 因此还要进一步清理增值税的减免税优惠, 为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制度基础。

(三) 完善出口退税的负担机制

出口退税的负担机制应贯彻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从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看, 出口退税的负担机制与税收分享体制基本是一致的。凡是增值税全部作为中央税的国家, 出口退税一般由中央财政负担;增值税作为共享税的国家, 通常先从增值税中扣除出口退税, 剩余的部分再由中央与地方分享。我国增值税作为共享税, 现行的中央与地方75:25的增值税分享体制和中央负担出口退税基数和增量92.5%的出口退税体制, 使地方政府在出口产业中获得的增值税收入往往大于其负担的出口退税。利益分享与责任分担不对称, 使地方更有动力发展出口产业。由于增值税实行多环节征收, 但在最终出口环节退税, 在实践中分清各个环节地方政府获得增值税收入的成本太高, 因此在现有体制下无法做到真正的权责对等。从长期来看, 随着我国税制结构的调整, 增值税比重降低后将增值税作为中央税才能从根本上做到权责对等。

(四) 建立高效的出口退税管理机制

目前, 我国出口退税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这突出表现在出口退税周期长、出口欠退税、出口骗税问题时有发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 出口退税实施不到位会影响到出口退税政策的实际效果。从出口退税的管理实践来看, 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改“征退分离”为“征退合一”。我国对收购货物出口的外 (工) 贸企业实行“先征后退”办法, 征退税地区和机关之间信息不对称, 难以堵塞骗税漏洞。可以考虑借鉴英国、法国、希腊等国的经验, 对外贸企业收购出口实行“免税采购”制度, 即外贸企业在收购出口货物时, 向生产企业支付不含税价款, 由生产企业按“免、抵、税”办法出口退税事宜, 实现征退税管理的一体化。二是应通过加强源头监管、过程监控和事后检查, 实现出口退税全程管理精细化。在源头监管上, 实行企业分类管理, 引入退税评估机制;在过程监管上, 加强单证审核, 通过与内部征税机关、稽查机关和外部海关、外汇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效率;在事后检查方面, 日常检查与税务稽查双管齐下, 加大对出口骗税的惩处力度。三是建立出口退税“滞退金”制度。在英国、意大利、希腊等国家, 对于不能及时退税的, 规定了滞退金制度。如希腊法律规定, 税务机关必须在收到申请后1个月内办完退税, 否则支付一定滞退金。

参考文献

[1]陈林, 朱卫平.出口退税和创新补贴政策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 2008 (11) .

[2]张斌, 高培勇.出口退税与对外贸易失衡[J].税务研究, 2007 (6) .

[3]王晓雷.对外经济均衡、产业结构升级与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J].税务研究, 2007 (6) .

上一篇:2018首届医师节颁奖词下一篇:几百年后的家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