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多抗玉米

2024-05-19

优质多抗玉米(精选七篇)

优质多抗玉米 篇1

2008年4月23日,重庆市科委组织有关专家对我院玉米研究所承担的重庆市水稻玉米重大专项子项目“大穗型耐瘠高产多抗优质玉米新品种培育”进展进行了中期评估。我院院长、项目首席专家唐洪军研究员出席会议。通过听取玉米项目2007年度进展情况、经费使用及人才培养等情况汇报、现场质询和答疑后,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能按计划任务书规定的目标和任务开展工作,全面超额完成了年度项目任务,同时针对课题执行情况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希望项目组进一步努力,早日实现我市玉米推广品种以自育新品种为主的目标,为我市玉米产业发展多做贡献。

优质多抗玉米 篇2

完 成 单 位: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州省种子总站 主 要 完成人: 柯永培杨克诚黄玉碧赖钟铭肖小余袁继超李其义

余学杰石海春杨志荣牛应泽杨光轩

鉴定组织单位: 四川省科技厅

鉴 定 时 间: 2004.5.24

成 果 水平: 国内领先

成 果 简 介:

本项目属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领域。

根据四川及多基因地区生态特点、玉米生产条件及玉米用途的要求,利用美国玉米带普通玉米多基因品质资源78599,在选育优质自交系156的过程中,按照玉米数量性状遗传规律,充分发挥加性基因的作用,实行南北穿梭育种结合S2早代测定,提早定选高GCA的优良株系,S4用48-2进行组配,越级提升,快速成功地育成了优质、多抗、超高产玉米突破性杂交种川单15号。

川单15号实现了多基因优质玉米杂交种选育的突破。籽粒粗蛋白含量高达11.8%、赖氨酸0.375、粗脂肪5.1%、粗淀粉74.85,既是高蛋白、高赖氨酸的粮饲专用优质玉米,也可作为高淀粉工业原料,是全国近年育成的普通玉米杂交种中,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最高的少数品种之一。在四川省山区组区试中,连续两年均居区试第一位,平均亩产高达458.8公斤,比对照七三单交每为时增产80.0公斤,增产21.1%,是截止目前为止四川省玉米山区组区试中唯一比对照增产205以上的超高产突破性杂交种,取得了丘陵山区玉米超高产育种的重大突破。川单15号抗大、小斑病等多种玉米病害,株型半紧凑,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幼苗长势强,耐旱、耐瘠、耐粗放种植,适应性强,适宜种植范围广。由此可见,川单15号成功地实现了优质、多抗、超高产相结合的重大突破。建立了“育繁推”紧密结合的高效推广体系。科研、生产与推广紧密结合,加速基地建设,自育、自繁亲本,本地与异地联合进行种子生产与销售,形成强在原推广网络。每2-3年更换一次亲本新株系,以确保种子质量;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加快了该品种的推广进程。开创了四川玉米品种仅在审定2年以后便成为省区试对照种的先例,实现了玉米品种的快速更新换代。

优质多抗玉米 篇3

关键词 玉米;杂交种;忻玉106号;选育;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025

忻玉106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于1999年组配的中晚熟玉米杂交种,2002-2004年参加山西省春播中晚熟玉米预试、区试及苗头品种生产试验,2004年通过了田间考察。2005年3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忻玉106。2006、2007年分别通过天津市、重庆市、陕西省认定,认定证号分别为:津准引玉2006008、渝引玉2007016、陕引玉2007003。

1 选育目的

培育适宜山西省春播中晚熟区及东华北、西南、西北等同类型生态区种植,具有高产、优质、高抗和适应性广等特点的中晚熟玉米新品种,为该区玉米品种更新换代作储备。

2 选育过程

忻玉106由山西省农科院玉米所轮回选择课题组于1999年组配而成,杂交组合为191×148。父母本自交系均为群体选系。经所内鉴定、品比试验及省内外多年多点试验,选育而成。

3 特征特性

母本自交系191,是从山西省农科院玉米所组建的XZV号群体中经多代系统选育而成。

忻州春播全生育期127 d,幼苗叶色深绿,第一叶鞘浅紫色,生长势较强,成株株型半紧凑,总叶片数19~20,株高200 cm,穗位高80 cm,雄穗分枝数17左右,花药浅黄色,花丝青绿色,吐丝快而集中,果穗筒型,穗长18 cm,穗粗5.5 cm,穗行数18~20,行粒数36,籽粒马齿,粒顶黄色、粒背橘红色,穗轴红色,抗病抗倒性強。

父本自交系148从XSp群体中系统选育而成。忻州春播全生育期135 d,幼苗第一叶鞘紫红色,第一叶尖端形状尖到圆型,成株叶色深绿,叶面有横状皱褶,总叶片数21~22,株高260 cm,穗位高123 cm,雄穗分枝数18左右,花药浅绿色,花粉量中等,花丝淡粉红色,果穗塔型,穗长19 cm,穗粗5.6 cm,穗行数18左右,行粒数32,籽粒硬粒型,橙黄色,穗轴白色,成株株型半紧凑,坚秆,抗病抗倒,综合性状好。

忻玉106号忻州春播全生育期130 d左右,株高300 cm,穗位高135 cm,总叶片数20~22,株型半紧凑,叶色深绿,叶面有横状皱褶,花丝青绿色,雄穗分枝数21左右,花药浅黄色,花粉量大,果穗筒型,籽粒马齿,粒顶黄色、粒背橘红色,穗轴粉红色,穗长27 cm,穗粗6 cm,穗行数20左右,行粒数44,千粒质量360 g,出籽率84%,植株生长势强、保绿性好、活秆成熟,根系发达,抗病抗倒性强,抗旱性好。

4 产量表现

2000年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杂交种鉴定,折合667 m2产894 kg,比对照农大108增产28.4%;2001、2002年品比试验,667 m2产分别为798.4 kg和843.9 kg,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7.8%和21.3%。

2002年通过山西省春播中晚熟组玉米预试,2003年参加山西省玉米春播中晚熟组区试,平均667 m2产量789.1 kg,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2.2%,2004年继续参加山西省春播中晚熟组玉米区试,平均667 m2产量708.8 kg,比对照农大108增产8.6%,2003-2004年平均比对照增产10.4%,2 a共19个试验点次,17个点次增产,增产点次占到总试验点次的89.5%;2004年参加山西省玉米春播中晚熟区苗头品种生产试验,平均667 m2产量757.2 kg,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5.9%,10个试验点全部增产。

2003年在四川省德阳市试验,平均667 m2产量493.6 kg,比对照豫玉22增产25.4%,同年,陕西汉中试验,平均667 m2产量754 kg,比对照晋单45增产20.8%;2004年参加陕西南郑县试验,平均667 m2产量738.5 kg,比对照豫玉22增产23.5%,同年南郑县大面积生产试验,667 m2产量517.8 kg,比对照豫玉22增产12.56%;2004年还参加了陕西商洛地区试验,平均667 m2产量730.5 kg,比农大108增产26%,比商玉2号增产12%。

5 抗性鉴定及品质分析结果

5.1 抗性鉴定结果

山西省种子管理站组织进行了抗病性鉴定,结果见表1。

5.2 品质分析结果

2004年,经山西省种子管理站组织进行了品质分析:该品种容重为718.5 g/L,蛋白质9.04%,脂肪4.55%,淀粉69.62%,赖氨酸0.25%。

6 栽培制种要点及适种范围

6.1 栽培技术要点

忻玉106单交种属高秆、大穗、中晚熟玉米杂交种,增产潜力大,宜在中上等水肥地种植,一般留苗2 800株/667 m2左右。

6.2 制种技术要点

制种需在水地进行,父母本种植行比1∶4,父本应早播,父本播后10~12 d播母本,母本留苗4 000株/667 m2,父本留苗1 000株/667 m2。苗期、抽雄前注意去杂。带1~2片叶去雄,授粉结束后,割除父本。制种产量高。

6.3 适种范围

适宜山西省忻州、太原、晋中、晋东南、吕梁和临汾等春播中晚熟区,华北、西北、东北部分地区春播中晚熟区,西南春、夏播区,黄淮海夏播区种植。

参考文献

[1]杨伟光,徐克章,李继竹,等.高产抗病优质玉米杂交种吉玉4号选育报告[J].玉米科学,2003,11(3):52-53.

优质多抗玉米 篇4

该项目以美国引进的玉米优良种质为材料, 采用现代遗传育种技术和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相结合, 开展了突破性自交系和高产优质杂交种的选育。方法上采用增加种植密度以加大选择压促有利基因重组, 自交纯合的同时进行配合力测定和多性状同步鉴定, 育成了集高配、高产、优质、多抗、耐密等优良性状于一体的突破性自交系698 - 3, 并以698 - 3 为亲本组配出了11 个高产优质专用等各具特点的玉米杂交种审定和推广应用。该成果在高产、品质、抗病抗逆性和株型育种上取得重大突破。技术路线先进, 创新性强, 应用范围广, 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组配出7 个产量比对照增产10% 以上的突破性高产杂交种审定, 组配出2 个高淀粉和5 个高容重优质专用杂交种审定。2000 ~ 2007 年, 该成果组配的11 个杂交种在四川、重庆、贵州、广西和湖北等省区累计推广2 584. 35 万亩, 增产玉米7. 58 亿公斤, 新增纯收益13. 2 亿元,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项目持有方: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 篇5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郑63×郑36

特征特性:夏播生育期96天。株型半紧凑,株高255厘米,穗位高105厘米;幼苗叶鞘浅紫色,第1叶尖端圆到匙形,全株叶片19~21左右;雄穗分枝数中等,雄穗颖片绿色,花药紫红色,花丝绿色;果穗圆筒型,穗长19.2厘米,穗粗5.2厘米,穗行数16.3行,行粒数36粒;黄粒,红轴,半马齿型,千粒重345克,出籽率88.7%。

品质分析:2007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籽粒粗蛋白质9.99%,粗脂肪4.23%,粗淀粉71.81%,赖氨酸0.336%,容重734克/升,籽粒品质达到普通玉米1等级国标,饲料用玉米2等级国标。

抗病鉴定:2007年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高抗茎腐病(2.9%)、瘤黑粉病(0.0%),抗弯孢菌叶斑病(3级),中抗大斑病(5级)、玉米螟(6.4级),感小斑病(7级),高感矮花叶病(51.70%)、粗缩病(47.6%);中抗南方锈病(5级)。

产量表现:2007年省区域试验(3500株/667平方米1组),平均667平方米产565.0千克,比对照浚单18增产7.2%;2008年续试(3500株/667平方米1组),平均667平方米产651.9千克,比对照浚单18增产10.6%。2008年省生产试验(3500株/667平方米),平均667平方米产606.7千克,比对照浚单18增产9.6%。

优质多抗玉米 篇6

关键词:Ⅱ优8006,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Ⅱ优8006由中国水稻所所长程式华和分子育种专家曹立勇通过分子育秧技术, 导入植物抗病因子多代选育而成, 是Ⅱ-32A与中恢8006配组的杂交籼稻组合[1,2]。该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等特点, 适合安徽省一季稻种植模式栽培。Ⅱ优8006于2007年被229号安徽省皖农函引种推广, 板桥镇分别于2008、2009年大面积推广使用, 其中2008年引种面积超过250hm2, 约占水稻种植面积的10%以上, 现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阐述如下。

1 特征特性

1.1 农艺性状优良

该组合全生育期131.1d, 比汕优63早熟, 株高110cm, 一生总叶片17片, 地上部5个生长节间。分蘖力强, 株型较紧凑, 茎秆粗壮, 抗倒伏性很好, 穗型大, 丰产性好, 一般有效穗250~260万穗/hm2左右, 每穗总粒数180粒左右, 穗长25cm左右, 结实率88%~90%, 千粒重27.1~28.0g。成穗265万穗/hm2, 每穗总粒数180.2粒左右, 结实率89.4%。

1.2 品质优

该品种经2003年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 稻瘟病损失率7.7%, 白叶枯病9.0级, 褐稻虱3.0级, 抗性明显优于对照汕优63等。据2003年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测定分析, 整精米率58.7%, 长宽比2.6, 垩白粒率80%, 垩白度17.6%, 透明度3.0级, 胶稠度76.0mm, 直链淀粉含量24.7%, 5项指标达优质米2级标准, 稻米外观及实味品质显著优于汕优63、Ⅱ优084等。

1.3 抗性强

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2007年抗性鉴定, Ⅱ优8006表现为多抗白叶枯病 (病级1级) , 较抗稻瘟病 (病级2级) 、稻曲病 (病级2级) 。与汕优63、Ⅱ优084相比, 抗叶尖枯病、纹枯病强, 特别是对稻曲病的抗性极强, 抗倒性较强。2008、2009年在板桥、迎河等乡镇表现为几乎没有稻曲病的发生。

1.4 产量高

2007~2008年在安徽寿县、霍邱、裕安区、金安区种植, 产量高达9.75~10.50t/hm2以上, 其中2008年在板桥镇种植高产田达12.65t/hm2。

1.5 适应性广

Ⅱ优8006适合于长江流域肥水条件中等以上地区种植。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适时播种

根据各地气候和栽培习惯, 适时播种, 培育多蘖壮秧, 壮秧是早发、足穗、壮秆、大穗的基础, 是高产栽培的首要环节。在安徽等江淮之间的地区一般于5月上旬播种, 6月10日前移栽, 秧龄最好控制在35d左右, 播种量为225~285kg/hm2。

2.2 合理密植

秧龄一般控制在30~35d, 在安徽于6月上旬移栽, 株行距17.67cm×20.00~23.33cm, 栽播25~28万穴/hm2, 每穴1~2粒种子苗, 最高苗控制在300万株/hm2以内, 有效穗控制在285~340万穗/hm2以内。对于旱育秧, 因栽后“暴发力”强, 适宜采取大行株距栽播, 以增加行间的透光性和通风能力, 推迟水稻的封行时间, 协调群体和个体的矛盾, 形成壮秆, 增强抗倒性, 提高小稻茎蘖的成穗率[3]。

2.3 合理施肥

Ⅱ优8006表现为高产稳产, 在肥料运筹上围绕“前促蘖、中壮苗、后攻粒”的原则, 实施配方施肥, 施足基肥, 增施促蘖肥, 三施穗粒肥, 氮肥分配比例一般基肥∶分蘖肥∶穗粒肥=5∶2∶3。前期主要施用碳铵、过磷酸钙、氯化钾等[4]。移栽7d后做好化学除草, 撒施尿素120~150kg/hm2, 后期看苗补施穗肥, 以养根护叶提高结实率。

2.4 科学用水

采用浅水栽秧, 寸水活棵, 薄水分蘖, 够苗烤田, 茎蘖数达到预定穗数时进行重搁田, 以减少无效分蘖。搁田时要注意软搁轻搁, 拔节长穗期, 浅水间隙灌溉, 孕穗至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 切忌断水受旱, 灌浆结实期应采用浅水、湿润灌溉, 在水稻收割前7d断水为宜。

2.5 病虫害防治

根据寿县植保部门病虫情报, 及时防治病虫害, 生育期间注意做好稻蓟马、稻飞虱、螟虫、稻纵卷叶螟、稻瘟病、水稻纹枯病等病虫害防治工作。重点抓好秧田期的稻蓟马以及本田期的螟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等虫害的防治。

参考文献

[1]吴伟明, 曹立勇, 占小登, 等.高产优质杂交水稻Ⅱ优8006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2008 (4) :77-79.

[2]李荣改, 孟令启.亚种间杂交稻子粒充实度的遗传分析[J].华北农学报, 2000, 15 (25) :6-10.

[3]党恩清.兴安盟无公害优质水稻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3 (1) :39.

优质多抗玉米 篇7

一、特征特性

1. 植株形态。根系发达,植株健壮,苗期叶片宽厚,叶色浓绿,插秧后缓苗和生长速度快,分蘖能力较强。生育后期至中期主茎与分蘖的生长角度,以及茎秆与叶片的开张角度适中,生长稳健。生育后期株型紧凑,茎秆韧性较好,叶片挺直而上冲,植株受光姿态好,群体透光率和光能利用率高,干物质生产和运转能力强。主茎有16张叶片,剑叶长24.8厘米、宽1.3厘米、面积21.7平方厘米,株高110~120厘米。

2. 穗粒性状。穗型半直立,穗上部1次枝梗多,穗中部2次枝梗也多,穗下部2次枝梗少,穗长16~17厘米,每穗成熟粒数100~110粒,着粒密度适中,灌浆速度均匀,籽粒受光好,结实率高达94.2%,千粒重25.6克,颖壳黄白色,有稀疏短芒。

3. 稻米品质。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蒸煮品质俱佳。农业部稻米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结果显示,糙米率83.6%,精米率75.9%,整精米率73.1%,籽粒长宽比1.9,垩白率4%,垩白度0.7%,透明度1级,碱消值7级,胶稠度7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3%,蛋白质含量8.2%,综合评价达到国家1级优质稻米标准。米粒晶莹,米饭松软,清香怡人,适口性好。

4. 抗逆性。科学实验与实地调查结果表明,不仅抗苗瘟、叶瘟和穗颈瘟等病害,而且还抗旱、抗寒、抗倒伏、抗早衰、耐寡照、耐盐碱,活秆成熟。

5. 物候期。在沈阳地区于4月初播种,5月上中旬插秧,8月上旬出穗,9月末成熟,生育期158~160天,属于中晚熟品种。

二、产量表现

1. 所内品比试验。1999~2000年参加所内品种比较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85.2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8%。

2. 省内区域试验。2001~2002年参加辽宁省水稻中晚熟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02.9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5.4%。

3. 省内生产试验。2002年参加辽宁省水稻中晚熟组生产鉴定试验,平均亩产663.8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2.4%。

4. 北方区域试验。2002~2003年参加国家北方水稻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26.8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0.8%。

5. 北方生产试验。2004年参加国家北方水稻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0.8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3.5%。

在多年来的试种、示范与推广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高产典型,如沈阳市于洪区高花乡青台村种粮大户张凤忠,在150亩稻田上创造出平均亩产871.4千克的新纪录,说明该品种增产潜力较大。

三、栽培要点

1. 选地与整地。选择保水保肥、土质肥沃、土层深厚和地力均匀的田块种植。在土壤封冻前秋翻或在土壤解冻后春翻,实行旋耕整地,耕深15~20厘米。在插秧前放水泡田,耙平田面,做到寸水不露泥,肥水不出田。

2. 选种与浸种。务必选用籽粒饱满整齐、无病无伤和发芽率95%以上的优良种子,清除各种杂质和充分晾晒之后,用浸种灵或白恶宁等药剂浸种消毒,以防止水稻苗期病害的发生与蔓延。

3. 育苗与插秧。日均气温稳定在5~6℃时就可播种育苗,通常应该实行软盘旱育苗,每盘播种量50克,也可实行隔离层育苗,每平方米播种量150~200克。在出苗后要适时通风炼苗,苗龄35~40天。日均气温稳定在14℃左右、叶龄3.6~4.5片时即可插秧。要适度稀植,行距30厘米,穴距15厘米,每穴3~5苗,做到不漏穴、不缺苗、不漂秧,确保插秧质量。

4. 防病与治虫。除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严格消毒外,还应在出穗前7~10天每亩用络氨铜0.3千克对水30千克喷雾,或用DT杀菌剂0.2千克对水10千克喷雾,以防稻曲病。在出穗期喷洒三环唑或稻丰灵等药剂,既能防治稻曲病又能防治穗颈瘟病。在秧苗缓苗之后如果发现稻苗或稻叶枯黄,叶鞘里面有幼虫,就要用18%杀虫双水剂0.25千克对水15千克喷雾防治水稻二化螟,务必将其幼虫消灭在3龄之前。

5. 清除杂草。以化学除草为主、人工除草为辅。在插秧以后应用农得时加禾大壮(或丁草胺)等化学除草剂,在追施分蘖肥时将其施入本田。此外,在水稻生育期间要随时清除田间、田埂和田边四周的各种杂草,彻底消灭草荒。

6. 科学施肥。坚持配方施肥、全层施肥、分期施肥、前重后轻与平稳促进的原则,并应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每亩中等肥力的田块,在整地时施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3000千克、三元复合肥20千克、硫酸锌2千克和适量硅肥做底肥;插秧后7天左右追施硫酸铵20~25千克做分蘖肥;分蘖盛期追施硫酸铵15~20千克、硫酸钾5~7千克做保蘖肥;出穗前35天左右追施硫酸铵10千克做穗肥;出穗后追施硫酸铵5千克做粒肥;生育后期倘若脱肥,则应喷施0.2%磷酸二氢钾叶面肥,既可增加粒重又可促进早熟。

7. 间歇灌水。实行节水栽培技术,全生育期坚持以浅为主的浅、湿、干相结合的间歇灌水方法,切忌大水漫灌和长期深水淹泡。插秧时水层保持1~2厘米深,寸水缓苗,浅水分蘖,有效分蘖末期至幼穗分化初期适当晒田,以减少无效分蘖,缩短基部节间,增强抗倒能力。孕穗期至灌浆期需水量最多,应该使水层保持在3~6厘米深。乳熟期以后应使土壤保持湿润状态,切勿断水过早,以防止发生早衰而减产,但在收获前10天左右必须撤水落干。

四、适宜种植地区

辽粳9号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不仅适宜在辽东、辽南、辽西和沈阳地区种植,而且适宜在京、津、冀、鲁、湘和南疆等地区栽培。

上一篇:创意教学下一篇:实施有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