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案设计

2024-05-10

优质教案设计(通用6篇)

篇1:优质教案设计

离骚优质教案设计

《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是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下面是离骚的优质教案设计,以供参考。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点、难点】

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媒体设计】

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 读课文。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⑵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教师巡回指导)。

⑶ 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⑷ 课堂训练。

① 区别下列各组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

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以:

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兮

竟周容以为度

固:

固时俗之工巧兮

自前世而固然

②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

⑸ 课文总理。

全诗工13节,26句。前7节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后6节抒发不变初衷之决心。

⑹ 放录音,指导朗读、背诵。

2、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具体研习课文

1、讨论诗人追求的理想:

明确:

总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贤能,楚国能繁荣富强。具体表现:

⑴ 热爱祖国、忧国忧民。

⑵ 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不同流合污。

⑶ 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美好的品德。

2、研习1~7节:

⑴ 这一层作者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请同学们找出自己的话概括遭贬原因。

⑵ 面对遭贬,屈原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3、研习8~13节:

诗中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据此,有人认为:面对强大的敌人,屈原妥协了。请同学们朗读后讨论。

三、欣赏品味

1、品味赋的写法: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易于接受。如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品味比的写法:

本文用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还用打比方来说理。如用“鸟之不群兮”来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讨论:屈原的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的精神影响到哪些后来人?你怎样看待这种精神?请将你的看法写成短文。

拓展阅读:离骚同步练习

一、课文阅读训练

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⑴偭( )规矩而改错( )

⑵ 何圜( )之能周兮

⑶ 制芰( )荷以为衣

⑷ 高余冠之岌岌( )

2、下列句中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高,加高。长,加长。“高”和“长”这里都作动词。

B、“芳与泽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泽,污浊。昭质,即指诗人内怀的美德。亏,亏缺。

C、“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朕,秦以前一般都可用于自称。复路,返回原路。之,这里无意义。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虽,即使。惩,惩罚。

3、对句中加黑词的解释错误的项是( )

A、背绳墨(喻准绳)以追曲兮。伏(守,保持)清白以死(为……而死)直兮。

B、不吾知(了解)其(无意义)亦已(罢了)。

C、屈心而抑(压抑)志兮,忍尤(尤,罪过)攘(忍受)诟(耻辱)。

D、謇朝谇而夕替(贬黜),将往现乎四荒(四处荒凉、冷落)。

4、翻译下列句子:

⑴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译文:。

⑵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译文:。

⑶ 民生之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译文:。

二、基础知识检测

篇2:优质教案设计

《背影》一文中,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是最有价值的教学要素,是最关键的教学内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背影优质教案设计,欢迎阅读。

1.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2.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1.导读法:在老师引导下依据阅读常规分析结构,概括段意。

2.研讨法:就重点问题先个体思考,再小组讨论,后大组交流。

另有比较法、以写促读法等。

本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为两课时,针对教学目标,每一课时重点完成其中的一项。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将力争充分体现如下几个原则:

1.学生自己走进文本,把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悟作为重头戏,给予时间和教学流程上的保证。充分阅读,充分感悟,充分思考;感、思以充分的阅读为基础,充分的阅读是为了更准确深刻地理解和领悟。

2.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老师除必要的方法和程序的交待性引导外,不越俎代庖。当然,学生的分析理解应该是他个体独立思考所得,也可以是他搜集资料、筛选信息所得,就此,老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也可作些微调,比如,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带着一种观点参与讨论,和学生平等对话和交流;又如,在同学的分析研究遭遇阻隔时,做必要的提示点拨。

3.以写促读。

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有对文章理解的短小随感的写作活动,也可以有直接的特别情境的描写活动,但前者是为加深理解的层次,使之更臻于准确,后者是更为真切的体验,感受那一种特殊的乃至难以名状也即“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情境。

第一课时重在文本内容、情感的体味理解,揣摩作者内心深处思想情感的细腻、复杂;第二课时,以作者描写的艺术为主体进行研究,在领会其写法高超的同时,更进一步地加深对文章情感的准确体会。

课前预习布置:

基本要求:

1.默读、朗读课文。

2.查字词典,为有关字词注音释义。

3.画出文中疑难词句。

分析理解:

4.按你的理解为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5.结合文后习题作一点思考。

6.文中最能感动你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会感动你呢?

质疑:

7.阅读思考后,就文章的任何一个方面提出问题。

导入 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欣赏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大家课前或者以前都曾经阅读过这一名篇,对之一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动,思想上的被影响,写法上的受教益。今天我们进一步地研究探讨,当会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层面的收获。

差使chai,受派遣所做的事

交卸xiè,解除,除去

狼藉jí,践踏

簌簌sǜsu,泪流的样子

丧事sāng,有关死亡的事

颓唐tuí精神消沉

琐屑xiè,细小繁杂

举箸zhǜ,筷子

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我赶紧拭干了泪

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晶莹的泪光中

说明:这一项工作一般来说是长文阅读的惯例,但却不是一切文章阅读的定例。尤其是文学作品,或者不以学习借鉴其结构技巧为阅读目标的阅读活动,这一分析结构的过程就完全可以去掉。当然,结构段落分析又不是全然没有意义,一方面,它可以使阅读者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熟悉文本内容;另一方面,对于有关文体或有关长文来说,它是破译文章密码的钥匙。从这一意义来说,又当因文而异,因材施教。

本文的结构可有多种理解,这里择其一种。第—部分是第一句,引出话题;第二部分从“那年冬天”至“我的眼泪又来了”;第三部分从“近几年来”至文末。图示如下:

第一部分 篇首点题寄思:难忘“背影”

第二部分 回忆“背影”故事 “背影”背景:家庭变故

浦口送别 唠叨叮嘱

买桔情景:背影

话别时刻:背影

第三部分 篇末点明题旨 父亲晚境 点题 明旨

从以上的讨论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文章是以“背影”为线索来串联故事;通过故事的描述来抒写自己对父亲的那种一般情况下难以忽伏的情感,接着我们来讨论与之相关的问题。

五、独立思考: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哪一处?试描述你被感动时的真实心态。

多数同学会一下子抓住父亲为我买橘子那一时刻中“背影”的描述部分。这当然与教者的设计意图相一致。但若有同学找到其他地方,也应当积极引导同学围绕那一个“点”进行探究讨论。

关于“被感动时的真实心态”,同学的描述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文中“父亲”怜子亲子的至诚无私。

②文中儿子善解人意人情的真实真切。

③由此触发相关亲情的联想。

回答此问题,要联系此“背影”描写之前的所有描写;先个人独立思考并在文中评点,再四人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综合言之,应该有这样一些方面:

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原都是亲子之心,怜爱之情,这是非他人所能比的;

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情感的通道“訇然中开”,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此一问题的讨论可以深入—些,它是本课的难点,而且由此可以让大家比较全面准确又深入地了解全篇。此一课时如果不能完成可以留待下—课时,继续研究之。

课后在完成文后的相关习题及有关的辅助练习外,继续就其他预习题展开分析。尤其关注本课中“背影”描写的精妙。

文章除描写了自己见父亲买橘的“背影”而落泪的情景外,还描述了自己另外两次“落泪”的情形。这两次落泪尤其是最后一次是由于什么原因?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这一次掉泪,引出父亲的在文中为数不多的重要话语:“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略。”

父亲的这几句话表达了丰富的感情,很深沉。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劝慰,也流露了父亲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时,也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深处不甘受命运摆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宽解、自求振作的复杂心情。

后一次的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的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是在离开父亲两年多的“现在”。两年前车站离别时的情景还如在目前,“背影”的触动和震撼使自己在生活工作之外,更多了对日渐苍老的父亲的挂念,这种挂念且与日俱增;而忽然之间读及父亲的来函,父亲言语平淡中流露出的无奈和凄惶,让作者从无形联想及当年车站月台上“背影”的有形,于是,思绪万端,无以为报、无力回天、无可奈何的情感齐集心头,其泪水之奔流也就无法避免了。

我们要研究的是:这样真切感人、催人泪下的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理解这一问题,可以铺设一些阶梯:

1.播放录音:望父买橘、刻画“背影”一部分;

2.同学齐读、体味;

3.在同学有所悟有所言之后,见机引问有关问题,比如:①这段描写有没有什么深奥华美的词句?②有没有用什么特别的技巧、方法?③你觉得理解困难吗?④你觉得描写困难吗?⑤假如同样的情形和过程,你能描写出来吗?⑥体会有关动作描写的准确性。4.在此基础上,作一些归结,特别强调几点:

①朴实无华的语言

②客观写实的白描

③细致入微的细节

④事情的真实

⑤观察的仔细

⑥情感的真挚

5.就此来理解作品的感人至深。请同学结合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写作谈谈体会。

我的父亲

苏扬子

父亲首年清明节后一天病逝,两年来,我心里萦回不去的.是绵绵悠悠、清清静静的思念。父亲大半生客居沪上,于国家保密单位供职,据说,也可算得一个处级。而父亲一生清贫自守,厚直处世,忠诚任职。1979年暑假中,我随村邻去厂里,竟发现他还住厂里集体宿舍,使着公家配给的最基本的生活用品,连水瓶也因我的到来才由一只添置到两只。1982午,父亲任基建科长,在一次检查工程时,不慎从二楼摔下,伤得不轻,住院苏醒后,竟不允许厂里通知家人。后来,还是同乡陈叔叔不忍,悄悄来信。我和哥哥连夜赶去,父亲危险已经过去,只是落得一条腿的残疾。那时,正时兴顶替,我们便跟父亲相商,不如乘工伤机会,办理退休;让小妹“接班”。父亲直摇头,说:厂里为工伤已费去不少钱,我好歹也是国家干部,退休年龄还未到,政策规定,是不好办顶替的,你们万万不可烦扰厂领导。话虽在理,但彼时彼地,我们心里总以为是很不近人情的。

父亲退休的前两年,在生产处长任上,批给苏北泰县某村办厂数十吨废铝屑,也算是支持贫困地区吧。事成之后,经办人信告父亲,说来年春天,要给我们家进一船砖瓦木料和大米来,此前他大概打听到我们家造房子的事。父亲很是不安,春节回家,屡屡跟我们说及此事的不妥。我们都很不以为然,甚而觉得父亲有点迂直。我说,生意人奸滑,多口惠而实不至,何必当真!但毕竟拗不过父亲的固执和威势,还是在正月初十首后陪父“北上”,成全他拒贿的慷慨。起早乘船到高港,再换车到泰州,已是当日下午三点,错过了去超幸的班船。无奈,只得沿着交错的运河间坎坷的小道,磕磕绊绊,问问行行。父亲毕竟已年近六十,裹一件棉质的军大衣,拖一双笨而沉的棉皮鞋,两三小时,十余里地下来,尽管天气寒冷,他那微秃的脑门上,稀疏的头发间,却早已有微汗沁出,热气蒸腾了。

到达目的地,找着当事人,已是万家灯火时候。父亲一脸严肃、一本正经和晓以大义的真诚,令对方惊讶之余,发自肺腑地言谢。第二天下午,带着托其捎回的十余根樟木料,搭一条便船,我们终于凯旋。不料当夜九、十点钟光景,便船泊在一个小集镇,我们被告知须卸货换船。云天雾地的,我们父子俩只好冒着凛冽的夜风,踏着遍地的冰凌,一根一根把木料扛到岸上。待一打听,此处叫漆潼,到高港的船要在明天上午七点左右才开出。这可害苦了我们,住,已少有店铺开门;纵有,也肮脏不堪。瑟缩着身子的父亲说;“算了,我们就到候船室坐坐吧!”候船棚四面洞开,几无遮拦,父亲不久就剧烈地咳嗽起来。整个晚上,我在朦朦胧胧中,隐约感到父亲只是不断地抽烟,不断地进出:那是怕堆在河沿的为我结婚打家具的木料丢失;又不断地用右手捂住嘴:那是怕咳声惊醒了我。于是,凄凉的月下,清冷的风中,父亲本就佝偻的身子便不时地弯成一把古拙的弓的模样。

篇3:优质教案设计

目标是教学的纲, 纲举目张, 要突出教案“三要素”:1.内容, “教什么”;2.方法, “怎样教”;3.效果, “教的预期”。优质教案需将“三要素”作出一个框架安排, 便于教学的步骤实施、策略选择、方法组合、课件运用等整体把握。

例:窦桂梅的“教学目标”:1.通过虚拟的情境, 让孩子在葡萄沟游览一番, 在情感的世界里深深体会: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2.识记“最、坡、梯、够、修、味、留”等字, 运用多种方法感悟“梯田”“山坡”“茂密”“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

3.运用采访、角色朗读、节目表演、导游等形式, 在整体感悟课文的过程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窦桂梅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运用具体的、可测评的专业术语, 提纲挈领地突出了教案 “三要素”:第二目标指向“教什么”, 感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识记“最、坡”等7个生字, 感悟“梯田”“山坡”等5个词语及句子, “整体感悟课文”, “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第一、三目标指向“怎样教”的问题, “通过虚拟的情境, 让孩子在葡萄沟游览一番”, “运用采访、角色朗读、节目表演、导游等形式”。 第一目标明确“教的预期效果”是:体会“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优质教案的目标设计, 要清晰具体, 一目了然。

二、导入设计, 体现导语“三功能”

好的教案导语, 要体现三种功能:一是激励功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诱导功能, 以旧知引新知;三是洞悉功能, 了解学生。下面以体现激励功能的导语为例。

1.听说新疆的吐鲁番有个好地方 (板书:好地方) , 想去吗?要想去, 事先要对葡萄沟有些了解, 课文会告诉你。下面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做到正确流利, 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生字更要多读几遍。

2.检查朗读情况。 (板书生字带出来的词语:最喜爱、山坡、梯田修在、留着、味道、茂密) 这样, 为下一步借助词语定位联想生字做铺垫, 注意指导第二段中描写葡萄的长句子。

3.采用猜字、定位联想等游戏识字, 重点指导“最”的结构和最后一笔, 同时趁热打铁指导书写。用引读的方法让学生知道葡萄沟出产水果:五月有杏子, 七八月有沙果、蜜桃, 到九十月份有人们最喜爱吃的葡萄。 (以上环节从兴趣入手, 总体上把握全文, 认识生字)

窦桂梅老师设计的导语“听说新疆的吐鲁番有个好地方, 想去吗?”带有极大的诱惑力, 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是用以前学过的拼音知识来阅读新课文, 解决生字新词。她把“了解学生”放在了导语的重要位置, 做足了钻研教材、查阅资料、选择教具和了解学情等一系列未雨绸缪的教学准备工作。她在导语中都“了解学生”什么呢? (1) 了解思想感情:“要想去, 事先要对葡萄沟有些了解, 课文会告诉你。”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 (2) 了解阅读能力:“做到正确流利”; (3) 了解朗读能力:“检查朗读情况”; (4) 了解思维能力:“借助词语定位联想生字”; (5) 了解理解能力:“第二段中描写葡萄的长句子”; (6) 了解独立识字能力:“采用猜字、定位联想等游戏识字”; (7) 了解学生的信息采编能力:“用引读的方法让学生知道葡萄沟出产水果”。

优质教案的导语是一种“火力侦察”, 旨在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最近发展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对文本的价值取向。语文教学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学生言语天性、个性的甄别, 搞清楚每一个学生言语潜能的优势所在, 才能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编写优质教案, “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 拓宽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 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真正的能手。” (苏霍姆林斯基语)

三、新课设计, 凸显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优质教案总是把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在中国教育学会2014年工作会议上,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郑富芝司长介绍, 教育部正在组织专家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初步提出核心素养包括品德与能力两个部分, 品德包括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三个部分;能力包括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三个部分。窦桂梅老师在新课设计的“体验”这个教学环节, 凸显了学生发展的哪些核心素养呢? (详见◇标示的条目)

◇培养学生阅读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设计

1.通过刚才的了解, 我们知道葡萄沟出产水果, 五月有杏子, 七八月有香梨、沙果、蜜桃, 十月份还有人们最喜爱吃的葡萄, 既然人们最喜爱吃葡萄, 那么老师就带你们去葡萄园玩一玩, 好不好?说去就去, 快把书打开。

2.葡萄沟到了, 快看看葡萄种在哪儿。 (学生读文后, 画图理解“山坡、梯田”)

◇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能力的教学设计

3.赶快登上山坡, 用你们的慧眼仔细瞧瞧这里的葡萄生长得怎样? (学生可能会说枝叶, 也可能会说葡萄, 可以按顺序学习)

(1) 让大家一起画图理解“茂密”。

(2) 这山坡上茂密的葡萄架像什么? (教师用手势表演, 让大家感悟出是“凉棚”) 教师只画了一个凉棚, 难道只有这一个棚吗? (让学生发现句中的“一个个”, 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赶快钻进去, 感觉如何? (引导学生创造“凉快”“凉爽”“舒服”等词语或句子, 引导学生带着感受反复朗读。)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教学设计

4.快抬头看, 透过茂密的枝叶,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读书上的句子, 看看葡萄沟的葡萄有什么特点)

(1) 用图片让孩子到指认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葡萄, 比较葡萄颜色的不同, 让孩子把图片“挂”在葡萄架下 (教师已经画出茂密的葡萄架)

(2) 出示“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 在比较中体悟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在词语“光”中发现)

(3) 实物演示“一大串”, 同时悟出“一大串一大串”之意。

小结:这葡萄串儿这么大, 数量这么多, 颜色这么多, 种类这么多, 而且水灵灵的, 像一个个玛瑙, 晶莹剔透, 真是美丽极了!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板书:五光十色。让学生带着感受反复朗读)

◇培养学生自主发展、交流与合作能力的教学设计

5.下面我们要演一个节目, 老师扮演新疆老乡, 谁愿意到前面表演?

看, 新疆老乡来了! (教师戴上新疆帽, 微笑着走来)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设计

6.小朋友, 你们好!欢迎你们到葡萄沟来玩儿。你们猜猜我是哪个民族的?你知道“维吾尔”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 不知道就由教师介绍:维吾尔就是联合协作的意思。我们新疆还有哈萨克、回族、汉族等民族, 不同的民族联合协作, 团结向上) 大家对葡萄沟的葡萄印象如何? (训练学生口语交际时, 有意指黑板的画面, 适当鼓励引导学生用上刚才学习的好词佳句)

◇培养学生个人品德修养的教学设计

7.“我”摘下最甜、最美的葡萄让你们“吃个够”, 是怎么个吃法?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体会这个词语)

8.我们新疆老乡能歌善舞, 让你们把葡萄吃个够, 还要跟我们跳舞。 (师生共同跳新疆舞, 教师送给学生小新疆帽)

◇培养学生社会关爱品德的教学设计

9.请送给老乡一句话, 哪怕是一个词也好。 (在表演和口语交际训练的同时, 让学生感悟老乡的热情好客) 56个民族, 56朵花, 56 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嘛。 (板书:热情好客) 多么热情好客的老乡, 赶快夸夸他们吧!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设计

10.是呀, 我们新疆人就是热情好客, 你们就要离开葡萄园, 还想不想亲眼看看葡萄沟的葡萄?我再给你们放一段录像。 (让学生把“看”到的说出来, 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 进行形象思维训练。整体感悟这段)

◇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教学设计

11.同学们, 刚才我们背诵了这段课文, 我们学语言更重要的目的是用语言。这段话就是很好的导游词。谁愿意当导游, 用书上的语言介绍葡萄沟的葡萄?注意向别人介绍葡萄沟, 不能光背诵这段话, 还要想想开头和结尾怎么说, 还要注意态度亲切, 礼貌和蔼。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教学设计

12.多么热情的老乡呀!非要带咱们去阴房看看不可。想想阴房是什么样的? (发散思维, 让学生想象) 还有个问题要大家去弄清楚:葡萄干是怎么制成的?

◇培养学生丰富课程资源能力的教学设计

13.观察、品尝葡萄干, 之后发表意见。 (教师板书:色鲜味甜)

窦桂梅老师在“体验”设计中蕴含的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不是讲出来的, 而是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习得的。

优质教案要关注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中的哪些方面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在“前言”中就指出,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在其两大核心能力的麾下统领着五个支柱能力:一是识字写字能力, 包括独立识字能力;书写技能;认读和拼读的能力;运用汉字的能力;用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二是阅读能力, 包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语感能力、整体把握的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潜能;独立阅读的能力;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综合理解能力;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三是写作能力, 包括独立写作的能力;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语言感染力;语言说服力;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四是口语交际能力, 包括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五是语文实践能力, 包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及展示学习活动成果的能力。课标列出的能力共有58种之多。学生的基本能力总是和他们完成一定的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 优质教案要为学生展示各种能力提供广阔的天地。

四、操作设计, 要利于学生把“文本”转化为“作品”

好的教案, 总是把学生的操作实施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因此, 操作层面的设计, 要努力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把“文本”转化为“作品”。当代文艺理论认为, “文本”和“作品”是有区别的。作家创造出来的只是“文本”, 而经读者阅读参与创造而完成的才是“作品”。新课程改革以来, 把教科书称作“文本”是有道理的。窦桂梅老师的操作设计,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阅读教科书的活动中去, 读写有机结合, “文本”才从真正意义上变成了“作品”。

1.看出来, 同学们就要离开葡萄沟了, 有没有什么话要说?新疆老乡要咱们留言, 写一句话也好呀!现在请同学们签名留言。 (动动笔, 把对葡萄沟之行的感受写下来, 此环节既是对课文的总体认识, 又是个性化阅读的训练) 小结:千言万语化做一句话: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板书:把“好地方”前面加上“真是个”, 句号改成叹号)

2.旅游到此结束, 回家把见闻讲给爸爸妈妈听。

五、教案撰写, 要彰显教师独特的个性

撰写优质教案, 需要理念创新、思路清晰、语言流畅、逻辑严密、结构完整, 彰显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个性魅力。 如窦桂梅老师的“自评”。

本课教学是在学习新课标、感悟新课标基础上设计的。具体体现以下几点:

1.情感。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 语文技能, 那么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情感。在语文课堂里, 孩子对待语文学习, 不应是被动的学, 旁观者似的学, 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 生命成长的过程, 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 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 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因此, 教师要充满激情, 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

2.交际。交际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必需。语文的性质之一就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性要处处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各个渠道。这堂课里首先做到了教师和学生语言的融合, 教师的语言是谈话式的, 不是问答式的、生硬的, 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其次创设了各种情境进行交流, 把以往的语言积累和本课的语言学习加以运用和创造。

3.感悟。感悟的过程是理解和发现的过程。教师要适当的搀扶和点化, 让孩子的“感”和“悟”都有个过程。感悟不是告诉, 而是激励、唤醒、刺激、探究、体验。首先从整体上感悟, 没有把课文肢解, 逐段分析讲解, 而是以导游的身份走进去, 再走出来。根据低年级的学生特点, 采用演示、表演节目、画图、朗读、比较, 即看、读、听、想、吃、唱、演等手段让孩子感悟词语、句子、意境。也许给了孩子“感悟”这个支点, 孩子就能撬起语文这个地球。

窦桂梅老师的这一段“自评”启迪我们:撰写优质教案, 教师要有独特的教学思想和风格。有的教师一字不落地使用特级教师的教案, 反而效果差, 就是不懂得教师具有各自独特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也不懂得区分文本的“能指”结构和“所指”结构。所谓“能指”意为对文本的改造、变动和创造;所谓“所指”意为现成的、无需改变的文本。巴尔特的言下之意是:非结构的文本不是理想的文本, 仅是“所指”的结构, 也不是理想的教学文本;理想的教学文本必须经过调整、扩充、重组, 以形成“能指”的结构。皮亚杰指出:“结构是一个由种种转换规律组成的‘体系’。”所以, 对文本, “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 它必须是“独一无二”的, 没有相同的, 没有可以相比的。这就是教师之所以需要编写独创性较强的教案的理由所在。

总之, 优质教案追求的是卓越、新颖, 具有独创性。优质教案是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播下的种子, 是科学的教学思路绽放的花朵, 是独特的教学艺术结下的丰硕成果。没有教师匠心独运的教案创作, 就没有风格独异的教学创新, 也就没有生动活泼的学生“众创空间”, 所谓的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有创意的表达就无从实现。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教师:言语生命意识的传递者[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2006 (10) .

[2]刘文立.布封及其名句“风格即人”[J].外国文学研究》, 1979 (01) .

[3]宋其蕤.论教师的教学风格[J].教育导刊, 1993 (5) .

篇4:优质教案设计

一、寻找合适教案

在寻找教案之前,必须对教师自身素质进行分析,扬长避短。如口语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强的可选择上语言课,绘画能力强的可上美术课,表现力较强、唱歌比较好的就选择上音乐课或舞蹈课,而针对表现能力不是很强,但语言简洁,逻辑思维强的就选择上科学课。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优秀教案的领域范围,有目的地寻找,不至于漫无目的,浪费时间与精力。

活动领域确定后,必须明确此领域的要求,如科学领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3~6岁儿童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带着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去寻找相关优秀教案,我曾在《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上看到一则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将幼儿生活中较常见的几种材料:纸板、易拉罐、铅笔、纸筒芯等作为教具,引导幼儿主动尝试用不同材料巧妙顶起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教师与幼儿一道津津有味地探索稳稳顶住纸板的秘密。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亲历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有助于培养积极探究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究的习惯。

二、调整优秀教案

虽然现成的优秀教案上已标明施教对象,但不同地区的孩子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地域差异,且许多教育方式更是因人而异,此时必须根据本园孩子的实际情况对优秀教案进行适度的调整。当我选中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后,先进行预操作:准备一些材料和铅笔、易拉罐、纸筒芯、圆形纸板,不作任何提醒与练习,让大班孩子试着用这些材料顶起圆形纸板,结果发现大多数孩子都能成功顶起圆形纸板。很显然,在大班上这节课的活动设计没有挑战性。用同样的方法在中班做试验,40名幼儿中有14名幼儿轻易地把纸板顶起来了。于是根据预操作的结果,我决定将它由大班科学活动改成中班科学活动。在预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较薄的纸板容易变形,影响操作效果,在准备材料时要尽量选择硬实、不易变形的纸板,排除所有不利于操作的干扰因素。预操作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教育对象、活动材料、活动目标等,以便活动能够科学地顺利地进行。

《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上一则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1.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播放获奖杂技表演、幼儿用身体部位顶住纸板的游戏现场)。

2.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幼儿用纸筒芯自由尝试顶纸板、发现成功的秘密、幼儿合作找并画出中心点)。

3.探索: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猜想并记录、尝试并记录、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4.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5.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以上活动设计是适合大班幼儿的,程序比较复杂,而我的施教对象为中班幼儿,就不能照搬硬套,让幼儿合作找中心点对大班幼儿来说并不难,而中班幼儿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并不强。找、画中心点有一定的难度,我就进行修改,幼儿操作结束后请两个幼儿示范稳稳顶起圆形纸板,教师帮着画中心点,然后请幼儿观察教师做的记号,发现能稳稳顶住纸板的位置,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只有顶住圆形纸板的中心点,才能稳稳地顶起纸板。于是我对活动过程进行适度调整:

1.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

2.探索:用不同材料(铅笔、纸筒芯、易拉罐)顶圆形纸板并讨论:为什么有的材料容易顶起纸板(纸筒芯、易拉罐),而有的材料很难顶起纸板(铅笔)?

3.二次探索:探索用铅笔成功顶起纸板的秘密——顶住中心位置(幼儿尝试顶纸板、请成功幼儿表演、老师画出中心点、幼儿观察中心点发现成功的秘密)。

4.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三、打磨出优质课

优秀教案只是上好课的前提,还有诸多因素影响着一节活动课最终的效果,如教师的组织能力、教育技巧、孩子预知的经验、教具的准备等。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打磨出一堂优质课,还需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调整、优化。经过以上环节,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了如下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反响不错。

(1)问题设计具有局限性。活动的导入部分,请幼儿用身体的不同部位顶纸板,孩子站在原地,只能想出几种玩法:用头、肩、背顶纸板,仅局限在身体的几个部位,并不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封闭了孩子的思维。于是我就重新设计:请小朋友想出多种办法和纸板玩游戏。幼儿想出了许多种玩法:纸板变成了方向盘、飞镖、滑板车、陀螺、红绿灯,用一只手指、两只手指、三只手指、头、手臂、背等部位顶纸板。开放性的问题设计,使幼儿活动内容更丰富,激活了幼儿的思维,更激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2)继续探索的兴趣不浓。第三环节向难度挑战,练习用铅笔顶各种规则图形纸板,找中心点。操作材料比较单一,且学生不能立马掌握其中的奥秘,有的孩子一会儿就成功了,有的孩子因失败而兴趣索然,玩起了别的花样,幼儿探索的兴趣不浓。经过反思,我想可能是材料比较单一,就增加了几种规则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请幼儿用铅笔顶起不同形状的纸板,不断地去尝试,激起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加难度,让轻易顶起纸板的幼儿在纸板上加顶纸杯、乒乓球,调动起这些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科学合理地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有利于幼儿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增加探究的深度。

一堂优质课的形成,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进行打磨、调整。只有对自身素质、幼儿水平了如指掌;借鉴优秀教案的科学设计,融入自己的独到见解,进行重新组织、整合与创新;在积极不断的推敲、改进中,对设计的新教案进行实践论证、打磨,才能酝酿出一节优秀教育活动课。(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幼儿园)

篇5:灯光的优质教案设计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难点:理解郝副营长生前的一段话。

三、学法指导:

1、以“灯光”为线索,抓住课文重点进行探究学习。

2、根据讲学稿内容,认真预习课文,完成课前预习;把不理解的地方勾出来,分析课文三次出现“多好啊!”和同学们交流。

学习过程

【揭示课题】

《灯光》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作者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的编剧就有他一个。

【课前预习:】

一、给下面词语注音。

膝头()短暂()沙柳丛()歼灭()

二、比一比,组成词语。

漫()陷()歼()漆()

蔓()馅()迁()膝()

三、在括号里填恰当的词语。

()的经验()的敌人()的战斗()的战友

()的广场()的未来()的建筑()的灯光

四、在括号里填恰当的关联词语。

(1)郝副营长()只有22岁,()有丰富的战斗经验。

(2)这光()微弱,()对于黑暗中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够亮的了。

(3)()战士们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

五、在括号里填上一组反义词。

(1)敌占区的人民冲破了黎明前的(),迎来了()。

(2)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屋外非常(),屋内却()如春。

【课堂研讨】

一、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全文开头结尾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

二、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在全班说说,评议。

三、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3)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和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

(4)这位年轻的战友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5)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2、学生就以上的重点句子自读、讨论。

(1)、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万盏灯”——这么多得灯,大放光明,广场周围还有许多“宏伟的建筑”,说明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进,所以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郝副营长的话道出了他的美好的心愿,他想的是祖国的下一代,能有一个优越的学习条件。郝副营长所说的“多好啊!”是指孩子们在这样的灯下学习、生活。他憧憬:革命胜利后,劳动人民为建设祖国、为创造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孩子们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

(3)、“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生活实际,体会: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性命为后代谋幸福。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生活在这幸福之中,不能忘记牺牲的先烈们!)

3、“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

“多好啊!”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漫步在广场上,背后传来的赞叹:说话的人是在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由衷的赞叹。正是这一声赞叹,引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次:是郝副营长说的。他是著名的战斗英雄,在那晚准备攻破守敌的围墙的战斗前,借助火柴的微弱的亮光,看着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没有见到过电灯,但却知道电灯一按电钮就亮。他知道孩子们有了电灯就不用在黑暗中学习,这电灯会给人们便利。他多么希望能见到电灯啊。

第三次:“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在当时的战争时期,条件极其艰苦,很多人从没有见过电灯,郝副营长也没有见到过,他想到了战争胜利以后读书的孩子们。

从郝副营长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前辈们的崇高品质。他们的条件艰苦,他们不知索取,只求奉献。他们可以奉献自己的力量,自己的热情,他们更可以为了祖国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奉献自己的生命。

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一部分内容

四、总结全文。

(1)从课文中,我们看一看写了郝副营长哪些方面的崇高品质?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第一方面:他是一位年轻的著名的战斗英雄。他只有22岁,很年轻。已经是著名的战斗英雄。说他是战斗英雄。的确,他在战斗前倚着交通沟的胸墙看书,说明他面对即将开始的战斗,是多么的平静。在战斗打响后,部队受敌人的阻击,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队失去联系的时候,郝副营长划燃了火柴,点着了那本书,为后续部队指路。是他,为了部队,为了战斗的胜利,暴露了自己,中弹牺牲。他是一位英雄的营长!

第二方面:他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他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他为了祖国的下一代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时时刻刻希望下一代过上幸福的生活。他用自己的生命去实现这美好的憧憬。郝副营长的思想境界是多么高尚啊!

(2)作者如何巧妙构思文章结构?

作者把回忆往事安排在特定环境——天安门广场。课文第1、2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你是怎样读懂的?

1。夜晚,我们在天安门广场上看到万盏灯照耀。感到光明、温暖。

作者看到广场上华灯齐放,把广场装点得如此雄伟壮丽,心中自然会有一种自豪感、幸福感,对祖国充满了无限的热爱。此情此景,容易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2。清明节前的晚上,漫步在广场上。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扫墓日,以扫墓寄托对亲人,对先烈的无限哀思,在这种特定的时间里,作者漫步在广场上,也容易回忆往事。

3。背后的人一句“多好啊’”,使我陷入深深的回忆。

作者有意把回忆安排在天安门广场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使读者有一种庄严感。

有感情地朗读第1、2自然段。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互相照应。在结尾,作者交代是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想到了这位亲爱的战友。这里从回忆中回到现实。再次出现华灯,使读者感到“灯光”这条线索一直没有断,而且“我”在天安门广场璀璨的灯光下回忆往事,包含着我不忘过去,决心把先烈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的意思。

分析到这里,段落就十分清楚了,开头、结尾,中间回忆部分,全文三段就这么划分。

(4)你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呢?

【课外延伸】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闪动的红星

公共汽车,是社会的一个小小窗口。在它那有限的空间里,四面八方的来客偶然相聚,转眼间又悄然分手,似乎平淡无奇。但是,一件小事却久久地留在我的心底。

初春的一天,我从东单几乎是被脚不沾地拥上了公共汽车,目光被一位靠窗坐的老军人吸引住了。他年近花甲,军帽下露出如雪的鬓发,在鲜艳夺目的帽徽领章衬托下,显示出一种不言而喻的威严。在这喧闹、拥挤的公共场所,依然挺直腰板,两手放在膝盖上,保持着军人特有的风度。

车到西单,我终于有了一个座位,站得僵硬的双腿得到解脱。又是一站,从车门上来一位抱小孩的妇女。售票员忙帮她找座位:“哪位同志给抱小孩的让个座!”我本想站起来,可又觉得站着的滋味实在难受。迟疑之间,那老军人扶着椅背站起来,“来,坐这儿吧!”那年轻的母亲连连说:“别,别,您那么大年纪……”“没关系,我这身板硬朗着呢!”说着,硬把抱小孩妇女按到座位上。

看到这情景,仿佛一道无形的命令,好几个人站起来争相让座,老军人好像宣布最后决议似的说:“好了,就坐这儿吧。”他用手抚摸着孩子的小脸蛋儿,笑眯眯的眼角纹路像绽开的石榴花,那头顶上的红五星如云霞,在车厢里熠熠闪动。

此刻,我身下的椅子像长出无数钢针,我第一次体会到坐着比站着的滋味难受得多。我悄悄离开座位,想让更需要的人去歇歇脚。谁知,车子猛一刹车,强大的惯性使我失去平衡。身子不由自主地向前栽去,一脚踩在那老军人的脚背上,可是他竟然一点儿反应都没有。当我连声向他道歉时,他却奇怪地向周围人身上看,这真是个古怪的老头。

终点站到了,人们蜂拥而下。老军人等别人都下了车才走出车门。当我在人流里往后一扭头时,看到他的左腿直挺挺地朝前挪动,还发出轻微的响声,啊!原来是假肢。我心头忽然涌上一种热辣辣的感觉,不由得站定了脚步,望着那一跛一跛的身影消失在茫茫的人海中。但那鲜艳的红星,一直在我眼前闪动。

(1)这位老军人外貌什么样?用“ ”勾出来

(2)联系短文理解词语意思:

偶然相聚平淡无奇

(3)老军人在车厢里做了一件什么事?用简短的话写下来。

(4)为什么说“这真是一个古怪的老头”?这里的描写和最后一段内容有什么联系

二、写作:把《灯光》这篇课文缩写。

(1)什么是缩写?

缩写,就是把长文缩成意思相同的短文。

(2)我们怎样缩写呢?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你所要缩写的文章的意思是什么?对这篇文章有充分的理解。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把主要的意思提炼出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抓住文章的主干。

最后,我们根据提炼出来的主干,稍作添加,缩写成一篇与原文意思一样的一篇短文。

(3)明确缩写的内容:缩写回忆的那件往事。

①我们默读这部分,看一看这部分是分几层叙述的?

第一层:介绍战斗开始前,我在交通沟找到了郝副营长他谈起电灯的情况。

这一层主要交待了时间,即1947年初秋的一天,地点是苏豫皖平原沙土集的一个交通沟。

第二层:战斗打响后,郝副营长为了部队点燃了书,为部队照亮,自己中弹牺牲。

第三层:战斗结束后,围歼战获得了彻底的胜利。我们埋葬了郝副营长。

②我们看一看这三层哪一层是主要的,哪层是次要的?为什么这样说?

(第一层是主要的,第二、三层是次要的。因为第一层主要是围绕灯光来写的,主要是通过这一层来表现郝副营长的高贵品质的。

那么,我们就把第一层作为重点来叙述,其它两个层次可以一带而过。另外,第二层要比第三层多叙述一点。)

③同桌互相叙述。

④指名缩写,要求同学仔细听:

a。看一看他叙述的重点是不是很突出。

b。听一听他的语言是否很通顺。

c。听一听他叙述时是不是很有条理,层次很清楚。

d。比一比谁叙述得好。

板书设计:

5、灯光

广场 灯光 一声赞叹(多好啊)幸福生活

篇6:小学语文优质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优质教案设计——《鸟的天堂》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想象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有关句段,背诵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美丽奇特。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造句。

3、认识“鸟的天堂”,初步体会景物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作者简介。

2.揭示课题。

(对作者巴金作简单介绍,既是一种文学修养的熏陶,也是从语文的内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正确;(2)读通顺。

思考: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自由读是一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读书方法,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能对课文有一个完整初步的了解。)

2.检查反馈。

(1)课堂交流: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认真阅读,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完美,但有助于了解学情;教师的宽容评价,有利于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

(2)个别读课文,随机学习生字和部分新词。

(读的是个别学生,检查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

字词的学法似乎有些凌乱,但有实效。)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速读课文。

思考: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1)自己读读、划划、想想。

(2)小组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

(简化分段,强调清晰分段的思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

2.检查反馈。

四、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轻声读课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写的情景。

2.质疑:在这些句段中,有那些你不太理解的问题?

(尊重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相互作答,教师重点指导。

质疑是一种重要能力,既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和能力,又激发学生边读边思。)

3.在这些句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有感情朗读。

(1)尝试有感情朗读。

(2)朗读指导。

(3)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4.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7、8自然段。

(机动)

(给学生选择的权利,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的有关句段,感受“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理解“应接不暇”、“留恋”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应接不暇”造句。

3.精读课文,体会课文描写景物动态和静态的方法,了解作者观察描写的精细、巧妙。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

(1)比较:这三段话之间有什么不同点?

(引导学生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领悟作者观察、描写之巧妙。 )

(2)尝试将这三段话按树根、树枝、树叶的顺序改写成一段话。

(这是一项语言表达练习,同时也是理解的深化。)

2.自由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1) 思考: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来自于课文的什么地方?

(宽泛的问题,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心理空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

①理解“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一句。

A.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B.有感情朗读句子。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应接不暇”。

二、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课文。

比较: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在这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出比较,教师应有限度的认可这些答案,并引导学生认识在内容和写法上的本质联系和区别,比如静态与动态等。)

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句段。

三、延伸课文,鼓励探索

1.置疑。

(在置疑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弥补一些教学中遗漏的问题,可以称为教学民主,也可以理解为因学而教。)

2.介绍“鸟的天堂”的地理位置、历史与现状,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

四、作业

1. 背诵课文12、13自然段。

2. 尝试用静态、动态描写的方法描写一处景物。

(选做题)

小学语文优质教案设计——落花生【2】

创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草船借箭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教 具 准 备:《草船借箭》录像 幻灯片

教 学 时 间:三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第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

内 容:二、三、四段。

重难点: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过 程: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造教育渗 透 点

复习前文导入新课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 回答:1、三天造十万支箭。

2、立下军令状。

复习导入,保持思维的性。

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

(故意延迟,不给齐练)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

3、读诸葛亮说的话,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三、学习“借箭经过”突出“神机妙算” 20`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近水寨。

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

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

上一篇:影楼自我介绍范文下一篇:肯德基生产运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