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贸易论文范文

2022-05-11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技术贸易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通过对世界货物贸易、世界服务贸易和国际技术贸易这三者的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考察三者在贸易自由化方面的关系,认为技术贸易自由化的阻力是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中最小的,且发展最快;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阻力又小于货物贸易自由化的阻力,其发展速度快于货物贸易,并据此提出我国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第一篇:技术贸易论文范文

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食品产业及贸易的影响

【摘要】根据相关研究表明,食品行业的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的主要食品部门出口和产出形成了一定的负向冲击,导致我国的肉制品和乳制品以及植物油籽极其制品的出口量下降的比较明显。技术贸易壁垒会产生贸易转移效应,实行了技术贸易壁垒的国家和地区,进行食品进口的地区应该转向食品安全水平较高的国家。我国也应该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技术壁垒进行应对,使食品安全技术标准和监管之间的差距逐渐得到减小。

【关键词】技术贸易壁垒 食品行业 贸易影响

目前,一些发达经济体系,例如美国、日本、欧盟等,以保护环境和国民健康为理由,对进口食品的安全质量标准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设置了食品行业的技术贸易壁垒,一方面使本国的食品安全得到了保障,另一方面也使本国的食品行业得到了保护。但是这些政策对我国的食品贸易行业来说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对以食品贸易技术壁垒为基础来对我国食品贸易行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国外食品行业技术贸易壁垒现状

根据GTAP8一直以来的贸易数据显示,中国食品行业出口贸易发展迅速,食品行业的出口贸易额1995年到2009年之间,从69.92亿美元提升到了246。77美元,其中,蔬菜和水果、坚果以及肉制品和植物籽油及其制品占据了较大比重。

2009年时,我国食品主要进行食品的目的地主要是日本、美国、欧盟及其他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我国出口食品行业中的蔬菜和水果等食品的主要输送地区为东南亚地区,肉制品主要输往地区为日本和欧盟等地区,渔业和水产品主要出口地区是日本和东亚等国家和地区。

在食品出口贸易的过程当中,一些主要的发达经济体对入境食品安全标准的提高和质检监控措施的提升,来降低进口食品中存在的安全风险,以至于一些在我国已经达到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由于没有办法通过质检而失去食品出口的机会,这种情况对我国的食品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08年到2010年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总共扣留中国出口食品2329次,欧盟食品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通报中国出口食品882次,日本总共扣留中国出口食品880次,通报和扣留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水产制品和蔬菜水果以及肉制品上,主要原因大多是因为微生物和重金属以及药物残留超出了标准,食品中含有大量抗生素以及添加剂,另外还有一些为转基因食品等等。因此,我国食品贸易为了想要进入发达经济体市场,我国食品行业需要在采购、生产、仓储等方面加强危害识别和控制力度,来应对食品安全技术的标准变化。另外我国的食品贸易行业还需要加强工艺流程和设备仪器方面的技术研发,以及对相关的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等等。

二、中国食品贸易在面对贸易壁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生产和检测技术在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获得了巨大的进步。食品贸易行业获得迅速发展。但是和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在食品生产安全和质量检测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使得我国食品行业的对外贸易发展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之后仍处于劣势地位。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是食品贸易出口量的下降,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问题。由于我国出口食品的包装材料落后并且可回收率低,并且不易进行处理,会对进口国的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欧美等国家的环保法规在动植物检疫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明确提出了,对于一些天然生产的包装材料都要进行动植物检疫。然而我国很多进口食品的质量标准都很难在较短的时间里达到發达国家和地区规定的环境和食品安全要求,从而导致我国食品贸易行业出口量呈下降趋势。

其次是由于各个发达国家和地区所采用的技术标准各不相同,改朝换代更新速度过快,导致我国的食品外贸生产厂家必须在短时间内更新生产设备和要求,按照不同的要求来进行食品的生产,这样的情况和背景,导致了我国销售成本大量增加,降低了我国在出口食品贸易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并且,由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的出口食品征收的绿色关税和反补贴税导致我国出口食品贸易行业在国际竞争市场中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

除此之外,技术贸易壁垒中包含的游戏规则并没有保障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因此容易被曲解或者是被滥用,进而危及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形式,将一些在这个地区之外的国家的食品利用技术贸易壁垒阻挡在外。很可能会导致中国因此与一些发达国家或者区域性经济组织因为这个问题产生出口食品贸易摩擦,进而影响到双边或者多边的贸易关系。

三、我国食品技术贸易壁垒存在的原因

(一)国际经济贸易中增加的环境保护主义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增加了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丰富,使我国劳动密集型食品产业在国际食品贸易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价格优势,进而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这样持续下去会逐渐威胁到进口国当中同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导致这些国家和地区开始利用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关于环境保护的例外条款来做文章,实行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规和严格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来设置进口食品的绿色贸易壁垒,从而限制了我国食品出口贸易的发展。

(二)现代农业产品生产技术中存在的安全质量问题

在这个问题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质量问题。由于各个国家对于转基因食品以及转基因技术都持有不同的态度,使我国农业食品的发展道路十分坎坷,很难找到一条适合大众的发展道路。在面对欧洲或者美国市场时,就无法采用相同的经验管理模式,也无法运用相同的操作技术,这样长期发展下来,就会使我国的食品生产成本得到增加,从而降低了我国食品出口行业在国际经济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三)食品出口产业结构与市场结构的不合理性

我国食品出口贸易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居多,整体而言质量不够高,再加上包装过于简陋,从而导致产品的价格无法提高。并且,我国制定的食品安全质量标准过低,没有在农业生产行业中形成以安全质量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导致我国的食品生产中的安全质量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标准相差甚远。形成了产品结构不平衡,缺少特色产品,属于竞争性产品居多的情况。

并且,由于市场结构的不平衡,将市场风险主要集中在了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有东南亚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拥有发达的科学技术,并且制定了苛刻的规范和标准,对于设置技术贸易壁垒,有丰富的经验。

(四)国内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的不健全发展

目前,我国制定了多个关于食品的标准体系,包括了农产品、奶制品、肉类等等,但是在使用中的多项食品加工产品标准(国家标准)中,等同或者等效、非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的只占据了其中很少一部分。在使用中多项食品工业基础及相关标准(国家标准)中,也仅仅只有几项非等效采用了国际标准。现行的几百项食品检验方法标准(国家标准)中,也仅只有几十项等同和等效采用了国际标准或者是国外先进标准,多项食品添加剂标准(国家标准)中,也只有少部分等效或者非等效采用了国际标准。

再结合近几年,我国进出口动物源性食品多次被美国、日本以及欧盟国家检测出了安全质量问题,而在我国,对于进口动物源性食品进行检测,几乎没有发现安全质量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食品出口行业中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的不健全发展。

(五)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的不健全发展

我国目前拥有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大部分规模都还比较小,生产经营的产品种类也比较单一,由于对农产品市场信息了解的不够全面,导致对于国际市场上要求的标准水平的了解也比较落后,因此,会造成一定的不必要损失。并且,在整个农场品生产行业当中,也缺少统一的组织喝机构来进行信息的集中处理和传递,在某一家企业遭受到技术贸易壁垒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有很多企业在重蹈覆辙。

四、应对食品技术贸易壁垒采取的有效对策

(一)生产基地对环保农业的大力推广

现如今,人们对身体健康和环境卫生的关注,使得无公害、无污染的有机食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热烈欢迎,这是打破食品贸易行业技术贸易壁垒的有利因素之一。但是要想真正做到弄产品优质,无农药残留,无公害和纯天然,就需要我们从根本上来解决农产品中存在的产品安全质量问题。只有这样,我国才能打破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置的食品技术贸易壁垒。

根据近几年观察到的食品出口贸易的行业形势,我国要建立起系统化的绿色产品生产基地,规范一系列的产品管理过程,从企业到生产基地,都要采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来进行原材料的生产。并且要改善农产品的土壤生态环境,促使绿色生产基地符合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二)企业对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1.通过产品深加工来开发特色产品。食品出口企业要对当地的特色资源和优秀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根据标准化的生产科技来创造具有统一的品牌、价格、包装、宣传和质量检测的绿色农产品品牌。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化模式来促进食品行业的生产发展。与此同时,生产者也要在食品的深加工方面下足功夫,来提升食品生产中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这些措施都可以使我国的食品出口行业成功避开严格的技术贸易壁垒。

2.设立产品召回制度来拓宽绿色食品的出口贸易市场。我国食品出口贸易的主要市场为美国、日本以及欧盟国家,因此,我国食品出口企业首先要争取获得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具有权威性的食品认证机构的认证,再结合有效的安全質量管理体系,在实践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食品出口企业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要努力进行新市场的开拓,使食品出口贸易市场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最终扩大食品出口的贸易市场。食品出口企业要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来建立出口食品安全质量的反馈和召回制度,做到产品信息可以跟踪查询,产品流向可以跟踪以及产品可以召回。

(三)相关的政府部门对食品出口技术贸易壁垒的预警和保障

1.技术贸易壁垒中预警机制的建立。先关的政府部门要结合我国出口食品所具有的特点,来进行相关的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信息收集,对于其他国家规定的一些技术法规以及线管的评定程序等消息要及时进行了解,吸取之前的教训,再结合一些食品企业突破技术贸易壁垒的经验,适时的向食品出口企业发布预警信息,为食品出口企业提供合理的信息咨询服务,以促进我国出口食品对技术贸易壁垒进行更快的突破。

2.建立与国际标准相对应的制度和管理体系。与我国食品出口行业相关的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食品安全质量问题的修订进程,积极推进我国食品安全质量标准的国际化进度,对食品出口行业中食品生产体系进行完善,以最快的速度形成一个全新的起点,并逐渐做到与国际化的食品安全质量标准相对应,使这个标准化的体现贯穿在食品的生产与管理之中,从根本进行食品的安全质量保证。另外也要加快与食品出口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立,以推进食品安全质量问题管理的法制化。

除此之外,相关的政府部门要加大对进行安全质量检测的实验室的投入,在国内推广国际通行的检测系统,从科学根本上提升我国出口食品的安全检测水平。再对食品生产进行根源性的管理,从环境保护出发,积极推广无公害的农药,在农药施用方面也要科学合理,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五、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国食品出口贸易竞争力

(一)将食品出口产业与相关产业进行紧密联系

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食品市场的竞争重心将放在食品加工业的规模和生产科技水平上,就是指通过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以及规模经济的实现来争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从食品行业的规模化生产和资源的综合利用出发,来促进食品加工业的进步。将注意力放在优质食品的生产上,有效利用人工种植养殖等等初级农产品资源来扩大食品加工业的范围,再结合野生资源的开发,来建立现代化的食品生产产业。除此之外,也要加强食品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联系,比如金融行业和信息传播行业等等,通过协同效应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利用新闻媒体的舆论来进行有效的监督

在当今社会,新闻媒体的舆论产生的效应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应将这种功能运用到食品安全问题中来。对于一些食品安全质量不过关的产品要敢于揭露和曝光,实现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最大力度的减少利润损害。但是,对于一些传播的新闻舆论,也要懂得如何分辨真假,要制止少数媒体不顾实际情况的肆意报道,不要随意跟风制造事端。对于一些关于食品安全不切实际的报道,也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决,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三)与发展国际及发达国际进行积极地交流与合作

我国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保持一定的联系,这样可以有效加强发展中国家在利益集团中占有的相对力量,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领域展开积极的合作,参与相关的环保条约的制定,尽最大的力量来争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应有的优惠待遇,对自身的合法权益进行有效的维护。

另外,我国也要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使我国的食品生产技术和检测技术得到提升。再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创新,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生产技术和检测技术,跟上国际发展的步伐,进入国际贸易竞争市场的至高点。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需要重视食品出口贸易中产生的技术贸易壁垒问题,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拉近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距离。对食品生产和检测过程中的标准体系进行完善和加强,增强其中的强制性,避免因标准不同而产生的技术贸易壁垒问题。

参考文献

[1]曹裕,李青松,李业梅.技术贸易壁垒对食品企业技术选择决策影响的博弈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7.(8).

[2]陈洁,南昂.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食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商业时代,2017.(15).

[3]鲍文焕,张莉.基于技术贸易壁垒的出口食品安全分析及对策——以茶叶出口为例[J].企业研究,2015.(5).

作者简介:李美玲(1996-),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本科,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作者:李美玲

第二篇: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技术贸易发展趋向

摘要:通过对世界货物贸易、世界服务贸易和国际技术贸易这三者的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考察三者在贸易自由化方面的关系,认为技术贸易自由化的阻力是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中最小的,且发展最快;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阻力又小于货物贸易自由化的阻力,其发展速度快于货物贸易,并据此提出我国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贸易自由化

世界贸易组织是推进贸易自由化的最大国际组织,《多边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总协定》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等及其附件构成 WTO 的三大支柱,这三大贸易规则体系分别约束和规范了所有成员方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行为。广义地看技术贸易属于服务贸易范畴,但是由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中也就有了它特殊的地位。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专门缔结了一个很大程度上促进技术贸易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国商务指南》也特别指出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一起构成中国对外贸易的3种形式。

近年来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均得到了飞速发展,经济学界、各国际组织及各国政府为三者的贸易自由化做出了较大努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三者间贸易自由化的关系已经成为新的研究对象。本文拟对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考察三者在贸易自由化方面的关系,以及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政策建议。

一、技术贸易、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发展现状

1.世界货物贸易自由化现状。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1980年为2万亿美元,1990年为3.5万亿美元,到2005年突破10万亿美元,2008年已经达到15.78万亿,1980至2008年共增长了近7倍。尽管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是世界经济领域的重要趋势,但货物贸易至今仍主导着世界贸易,2008年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是服务贸易出口额的4.23倍。据世贸组织研究报告,2009年世界贸易额预计下降9%,为二战后最大降幅。但随着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逐渐消失,以及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开发,从长期看,货物贸易总额仍将增长。

货物贸易在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之前就早已经存在,但其自由化之路比较曲折。关贸总协定在近50年的多边谈判后,最终形成了以《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称《GATT1994》)为核心、由其他12项与货物贸易相关的配套协议构成的多边货物贸易规则体系。在1995年后,GATT成为新的WTO协议的一部分。这一体系涉及到WTO框架内除了服务贸易以知识产权之外的所有其它货物贸易领域,是迄今为止最庞大、最全面、最系统的一套货物贸易多边规则,不仅它约束和规范了所有成员方的货物贸易行为,并推动着世界货物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传统的货物贸易壁垒主要是为了防止外国货物的进口对本国产业造成冲击,保护本国的生产和就业。这主要是基于经济利益的贸易保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都可能对世界贸易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产生的新贸易壁垒,包括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等新型非关税壁垒,它们更多地着眼于商业利益以外的东西,主要考虑商品对于人类健康、安全以及环境的影响,体现的是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随着新贸易壁垒的出现和发展,贸易壁垒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传统贸易壁垒逐渐走向分化,其中的关税、配额和许可证等贸易壁垒逐渐弱化,而反倾销等传统贸易壁垒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存在并有升级强化的趋势。以技术壁垒为核心的新贸易壁垒将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将逐渐取代传统贸易壁垒成为国际贸易壁垒中的主体。不过主流经济学家和以WTO为首的各个国际贸易组织长期以推行贸易自由化为己任,因此可以预期自由贸易仍将是长期趋势。

世贸组织近年来对传统的货物关税壁垒实施了更加严厉的限制措施,许多国家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纷纷采用各种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主要做法是滥用世贸组织关于反倾销、反补贴规定,设立环境壁垒和技术壁垒,使得国际货物贸易的壁垒不断翻新,这也使得贸易摩擦也越演越烈。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历年统计数字,1995年至2008年,全球共发起反倾销调查3 570起,综合来看印度、美国、欧盟是WTO中提起反倾销诉讼最多的三个成员。反倾销是主要经济体特别是发达国家最常用的贸易保护工具,但值得一提的是发展中国家也逐渐懂得利用反倾销来保护本国的某些行业免受外国产品低价倾销的不正当竞争,如印度、中国等。1995年至2008年,全球共发起反补贴调查216起。1995年至2008年,WTO成员发起的保障措施为182起,保障措施成为发展中国家常用的贸易保护工具。1995年至2007年底,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共计受理369个案件,远远超过关贸总协定时期的总和;发布了142个专家组报告、84个上诉机构报告和30 000余页的裁决报告。其中大约45%的案件由欧、美发起。[1]总的来看,近年来全球贸易救济立案趋于缓和,但2008年以来又有所回升,随着由于金融危机的来袭,货物贸易摩擦有加剧之势。

2. 世界服务贸易自由化现状。推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欧洲经合组织在成员国间推行并完善《无形贸易自由化法案》。20世纪后半期,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服务产业地位日显重要,其产值远高于其它产业。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货物贸易逆差越来越大,而服务贸易情况却相反,美国的服务贸易对于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也日渐重要。因此,美国政府希望国际服务贸易也有一个类似GATT的多边协定,推行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以保证和扩大由服务贸易带来的经济利益。其他发达国家,特别是欧共体国家的服务产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因此也积极响应并开展谈判。各方经过8年艰苦谈判以及妥协和让步,于1994年达成了共分3个部分、29个条款和8个附件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简称GATS),1997年WTO又相继达成《全球基础电信协定》、《信息技术协定》和《开放全球金融服务市场协定》三项协议,为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随着各国服务业的不断发展,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服务贸易出口额1980年为3 650亿美元,1990年为0.95万亿美元,到2000年达到近1.5万亿美元,2008年已经达到3.73万亿,1980至2008年共增长了超过10倍,大于同期货物贸易的增长不足7倍,服务贸易出口平均增速大于货物贸易平均增速。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随着全球FDI的下降,预计服务贸易也将有所下降。但随着未来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在越来越多的国家经济结构中将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可以预期,未来服务贸易出口仍将快速发展,而且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持续调整,在一定时期内,服务贸易平均增速都将大于货物贸易平均增速。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兴服务行业不断出现,服务品种不断增加,世界服务贸易的内容日趋扩大,部门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渐由传统的以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服务贸易(运输、旅游)转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贸易(信息、电讯、金融、保险等)[1]。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构成中,1980年运输服务贸易占36.8%,旅游服务贸易占28.4%,其他服务贸易①占34.8%。到2008年,运输服务贸易占比下降到23.6%,旅游服务贸易下降到25.2%,而其他服务所占的比重则上升到51.2%,上升了16.4%。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新的科技、信息浪潮的推动,其他服务的增长速度远超过在服务贸易中一直占比重较大的运输和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可以预见,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创新活动将更趋活跃,服务产品的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程度将进一步提高,服务贸易结构向知识、技术密集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将进一步确立。

许多服务业部门,如通讯、电力、金融、交通运输等属于一国经济的关键部门,为了保证一国经济的独立性,并保护国内产业或就业等,一些国家政府将考虑实施贸易壁垒。另外,从政治、文化上的考虑,教育、新闻、娱乐、影视、音像制品等服务部门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任何国家的政府都希望保持本国在政治、文化上的相对独立性,反对外国文化的大量入侵,因此可能对这些部门进行贸易保护。由于跨国商业存在是在服务贸易的进口国国内进行经济活动,聘请的员工多为本国人,它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进口国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境外消费主要包括国际旅游等,在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一般在1/3左右,由于旅游市场的开放一般都是对等的,即互相开放市场,互利互惠,境外消费通常能拉动贸易各国的餐饮、旅游等行业,因而一般都对经济发展和就业有利。因此服务贸易自由化也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另外,由于发达国家服务业比较发达,在服务贸易出口中居于主导地位,为了扫清存在于服务贸易的壁垒,便利其打开世界服务市场,发达国家多倡导开放服务业领域,以及实行服务贸易自由化。总体上看,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动力强于货物贸易。

服务贸易壁垒主要包括资本移动的壁垒、自然人移动的壁垒、服务产品移动的壁垒、信息移动的壁垒、经营的限制等,与商品贸易相似,服务贸易壁垒也大体划分为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两大类,但鉴于服务贸易不易征收关税的特殊性,各国纷纷采取隐蔽的非关税壁垒措施保护本国的服务业,因此非关税壁垒在服务贸易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如政府通过制定不利于外国竞争者的标准制度对外国服务提供者的进入和在境内从事服务活动设置障碍;政府在安排服务支出时,优先考虑支持本国企业;政府对本国服务贸易出口实行隐蔽性的补贴、减免税等,以使得本国服务业在国内及国际服务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与货物贸易不同的是,发达国家或地区在服务贸易上的优势更加明显,为了扫清存在于服务贸易的壁垒,便利其打开世界服务市场,它们率先削减了本国服务贸易壁垒。目前,欧美在通讯、金融、交通运输、教育、娱乐等等方面都持较为开放的政策。发达国家对GATS的总体承诺水平较高,对全部149种具体服务活动的承诺百分比高达64%[2],但是发达国家在自然人移动方面设置了较高限制。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希望更多的融入世界,总体趋势也是逐渐开放服务业。应该说服务贸易的开展晚于货物贸易,但是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速度要高于货物贸易。

3.国际技术贸易自由化现状。知识产权保护为国际技术贸易自由化提供了保障,国际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首先从工业产权开始。1883年,《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巴黎公约)拉开了在世界范围对知识产权给予法律保护的序幕,之后相继签订一系列有关知识产权的协议,包括《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保护海牙协定》、《专利合作条约》、《世界版权公约》等等。1974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但是知识产权的国际纠纷案件仍频频发生,且久拖不决,这促成了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包括对冒牌货贸易的协议》(TRIPs)的产生。知识产权制度通过保护智力成果权人的权益,调整技术贸易中供方和受方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保护和促进国际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科技人才市场的公平、有序竞争。当今世界经济竞争日益国际化,知识产权成为国际贸易的热点,国际技术贸易较之一般商品贸易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

技术贸易是以技术作为交易对象的买卖,技术买卖又是以技术转让作为前提。这种转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新技术得以扩散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各国政府大力提倡与支持的,尤其是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为推动技术进步,促进技贸活动的开展,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由于发达国家常常拥有绝对的技术优势,为获取更多利益通常都鼓励技术贸易的开展,一些技术先进的国家通过技术贸易获得了更大经济利益。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技术出口国,超过1/3的外汇收入来自于知识产权的转让。[3]技术贸易常常附着于货物贸易和其他服务贸易,比较难于统计。一般认为世界范围内真正的技术贸易始于19世纪末,并在二战后获得了持续迅猛发展。从已有的文献看,1955年国际技术贸易额仅为5-6亿美元,20世纪60年代初超过20亿美元,1975年达到110亿美元,1985年全球国际技术贸易总额为500亿美元,1990年为1 200亿美元,1995年达到2 600亿美元,到2000年则激增至5 000亿美元,2002年国际技术贸易额已达近万亿美元,平均不足5年翻一番,其速度不仅大大快于货物贸易,而且也快于一般的服务贸易[3-4]。国际技术贸易的快速增长使其在整个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国际技术贸易额在国际贸易总额和国际服务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也持续增加。

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下,技术贸易、特别是高新技术贸易可以显著延长出口国技术的生命周期,增加出口国的外汇收入并促进经济发展。技术贸易也能明显促进进口国的技术进步,缩短进口国技术进步的时间,并且减少进口国在技术上的研发费用,从而也有利于进口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随着发展中国家对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发达国家之间的尖端技术竞争也愈加激烈,为了实现本国经济发展战略,发达国家对技术出口的限制也逐渐放宽。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呈现信息化与自由化的趋势,这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获取技术的手段,也改变了各国有关国际技术贸易的传统观念。发达国家纷纷调整本国高新技术出口的管理政策,逐渐放宽了技术出口的限制政策。

技术贸易保护主要来自进口国对环境的保护,以及防止技术上不具先进性和适用性、经济上不具效益性和合理性,或者法律上不具可行性的技术引进;出口国的技术贸易保护,主要是由于对技术本身的保护,一些国家也以威胁国家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为由,禁止尖端技术的输出,但这背后应该说或多或少还存在其它一些非经济的因素,如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分歧等。在一定时期内,以环境保护为名义的贸易壁垒还会持续,但是从长期看,由于世界范围内的技术进步与技术传播越来越快,可以预见世界各国环保技术将逐渐趋于成熟,环境因素对技术贸易的阻力将可能趋于减小。出口国对技术的保护与进口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密切相关,如果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则出口国技术保护的动机就会很强,反之则出口国更愿意出口技术。总体而言,目前全球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正在逐渐加强。国际社会的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冲突在一定时期内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全球技术贸易超过8成是在发达国家间进行的[5],其存在政治分歧或政治冲突的可能性或程度相对较小,并且近年来国际社会越来越体现出求同存异,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冲突远小于冷战期间前,经济利益的需要越来越成为国际交往的最主要目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分歧对技术贸易的阻力也将会趋于减小。

目前,有关国际技术贸易摩擦方面的统计还较少,但许多国家已颁布了关于旨在保护环境的技术引进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中就明确规定了引进的技术必须先进适用,并且应有利于环境保护。另外,出于技术保护或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冲突而终止的国际技术贸易也为数不少。例如美国限制向中国出口所谓“敏感技术”,2004年美国强制以色列停止对中国出口无人驾驶飞机;近年来日本强烈要求阻止欧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等等。

总的来看,技术贸易发展最快,其增长速度超过了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增速,而服务贸易的平均发展速度又超过了货物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贸易自由化得到一定的发展。技术贸易自由化的阻力是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三者中最小的,其中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阻力又小于货物贸易自由化的阻力,这也从一个方面解释了上述的三种贸易方式不同发展速度的原因。

二、中国三大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1980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为381.4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额只有181.2亿美元;2000年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为4 74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 492亿美元;2008年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为25 63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已达到14 307亿美元。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货物贸易进出口额降至22 07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2 016亿美元,但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由于产品结构和增长方式等问题,中国货物贸易粗放型的增长也伴随了大量的贸易摩擦,而贸易摩擦使得中国出口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

近年来,中国出口商品接连遭遇来自欧美各国的反倾销诉讼:轮胎、油井管、家具、皮鞋、彩电甚至制药行业。据世贸组织统计,2008年中国遭遇反倾销调查73起、反补贴调查10起,分别占全球案件总数的35%和71%,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遭遇反倾销最多的成员,连续3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在全球2009年发生的130多起贸易制裁案中,中国被起诉的反倾销案数量仍为全球之首。这种长期依赖货物贸易的贸易格局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改革开放后,中国服务贸易逐渐发展起来。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2年的43.4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3 044.5亿美元, 26年间共增长了近70倍,居世界位次由第34位上升至第5位,年均增速比世界同期高约9个百分点,也略高于同期国内货物贸易增速。服务贸易占我国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9.4%上升到10.6%,服务贸易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由0.6%提高到4.2%。其中,服务贸易出口由1982年的25亿美元增加到1 465亿美元,居世界第5位。中国服务贸易从1995年开始出现持续逆差,至2008年达到最高峰,逆差超过115亿美元,这不利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目前正处于服务业逐渐开放的时期,大力发展服务业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技术出口以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即“硬技术”为主,这其中又以通信和计算机产品为主,这些“硬技术”产品中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低,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仅约10%;“硬技术”出口中外资或代工生产的比重大,2005年三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额比重分别达到88.0%和79.9%;技术出口中“软技术”比例极低,技术出口中硬件技术出口占了97%,而技术服务和技术许可等软件技术出口仅占3%左右。严格意义上讲,中国主要还是处在技术引进阶段。

中国技术引进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一直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前,中国累计签订技术引进合同仅845项,合同金额仅119.7亿美元。改革开放后,技术引进迅速开展,1979年至2008年,中国累计已签订技术引进合同112 541项,合同金额约3 000亿美元,合同金额是改革开放前30年的25倍,但这一增速显然低于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增速。近年来中国技术引进质量逐年提高,由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引进以成套设备和关键设备为主,转为目前的以专利和专有技术引进为主。2008年,中国技术进口总额达到了271.3亿美元,其中专利和专有技术引进占比达53.1%,成套设备和关键设备进口仅占7.8%。但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引进中外资企业技术引进的比重在增大,2001年我国技术引进合同金额的30%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到2009年1-5月份,外资企业技术引进合同金额已占全国技术引进总额的比重达63.6%。

三、政策建议

从我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对比来看,贸易结构和增长方式需要得到调整。总体而言,中国应切实调整货物贸易,大力发展国际阻力较小的服务贸易,使之与货物贸易相适应;对于发展相对滞后且国际阻力最小的技术贸易,则应从国家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适当超前发展。

第一,货物贸易发展困难重重,利润率低下,需要继续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加大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并利用技术进口和服务贸易进口增强制造业水平,增强货物贸易竞争力。

第二,服务贸易要扭转目前持续逆差的不利局面,需要逐渐开放服务业,保持服务业领域的适度竞争,并推进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提高服务消费比重,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推动技术、服务和制度创新,另外还需改善劳动力要素的质量和供给。

第三,技术贸易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软技术”进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较小,但由于其重要地位,因而还需大力发展,并可适当超前发展,可以通过市场换技术和政府公关等特殊形式进一步提高对“软技术”和高新尖端技术的引进(需要注意的是,技术引进的主体仍应是企业),并强化技术引进风险防范机制,以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另外,更重要的是切实鼓励国内院校和企业自主创新,增强国家创新能力,逐渐扩大“软技术”出口,而不是出口仅仅赚取微薄加工费的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硬技术”产品。

注释:

① 所谓的其他服务,包括电讯服务、建筑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信息服务、专利和许可、其他商业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等项目。

参考文献:

[1] 刘东升.当前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特征[J].国际经济合作,2004(7).

[2] 邓庆.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壁垒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7):38-41.

[3] 张仁开.当代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新态势与新格局[J].对外经贸实务,2004(10).

[4] 沈铁冬.国际技术贸易有关问题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 陈柳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国际贸易政策[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7(4).

(责任编辑:关立新)

作者:温怀德

第三篇:国际技术贸易的研究述评

【文章摘要】

国际技术贸易已经成为当前和未来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国际技术贸易的定义、理论基础、发展作用、影响因素以及发展的现状、特点及趋势等角度,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技术贸易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和总结,以期促进后期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

国际技术贸易;知识产权;交易成本;自主创新

很久以前,索洛模型等经济增长理论就已论证技术引进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对一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推进,国际技术贸易规模不断扩大,重要性也日益提高。进入21世纪,我国着力进行经济发展模式转型,重点推进集约化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进行技术引进和革新,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在技术贸易中的地位也日益显现。截至2012年,我国技术贸易额达到736亿美元,较1978年的整体技术贸易额36亿美元,增长了19.7倍,并实现了从单一引进设备向引进专业技术许可、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的新转变,逐渐融入国际技术贸易大市场中。学者们以国际技术贸易的特点、趋势和方式等角度,对国际技术贸易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本文试图整理已有的国际技术贸易相关研究,以期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分析思路。

1 “国际技术贸易”定义的研究

国内对于“国际技术贸易”的定义进行了一定研究。《市场经济百科全书》中定义国际技术贸易,是指“不同国家的企业、经济组织或个人之间,按照一般商业条件,对技术的使用权或所有权进行有偿转让的一种交换行为”。朱东耀(2005)[1]认为许可证贸易和技术性服务,属于服务贸易;含有创新技术的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则属于商品贸易;在国际直接投资中,跨国公司母公司和分公司、分公司之间进行着大量的专利、商标和专有技术方面的交易。因此,他认为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与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国际直接投资融为一体,依托着国际贸易的各种渠道和形式发展,并为国际贸易增添新的内容和活力。苗月新[2]按技术的公开与否,将国际技术贸易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一定时期内,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工业产权,如专利、商标等;另一类则是不受有关国家法律保护的专有技术。工业产权包括专利、实用外型、工业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产权地标记等。美国哈佛大学的洛杉布尔姆认为:国际技术贸易是技术在新的国家环境下被获得、开发和利用的过程,是一种技术与涉外环境相互关系的体现。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技术国际收支手册》(TBP Manual 1990)[3]中明确指出:技术贸易是技术国际收支的核心内容。国际技术贸易包括“无形技术贸易”、“商标、设计、图样的交易”、“带有技术内容的服务”以及“在国外进行的或资助来自国外的工业R&D”。其中无形技术贸易又包括专利的买卖或许可证、非专利发明的销售或购买、以及非专利技术诀窍的销售或购买。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看到国际技术贸易是以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相交织并发展起来的,其交易标的物是专利、商标等知識产权的新型贸易方式,其贸易方式主要包括专利权的买卖、技术许可证等。

2 国际技术贸易的理论基础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对国际技术贸易的理论探索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我们能从中找出一点关于国际技术贸易的理论基础。之后的需求-资源关系理论、技术要素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都开始对国际技术贸易有所涉及,并着手对技术进行独立研究。

关于国际技术贸易产生的原因,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生产的技术越是先进、生产的条件越好的商品所需要的个别劳动时间越少,该商品也就越具有价格优势。鉴于此,市场参与者都会积极主动地研发新技术,以此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若市场有合适的技术可以购买,且其价格低于自己研发所需要的费用,那么技术贸易就产生了。比较成本理论认为,不同国家研制开发技术的条件存在区别,技术产品的相对成本也存在高低之分,故一个国家从发达国家购买技术的同时也向不发达国家输出了技术,这一理论奠定了国际技术贸易的客观依据。根据赫克歇尔和俄林,技术知识是一种要素禀赋,每个国家都应该充分利用其相对丰富的要素进行生产和出口,进口稀缺的要素产品。因此,每个国家都应该出口其掌握了技术的产品,进口其没有掌握的技术的产品。美国学者波斯纳和哈夫鲍尔认为,技术先进的国家由于其技术上的优势会使其在该产品的生产上保持一段时间的垄断地位,从而形成了技术差距。由于技术的模仿效应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这一段时间内,关于该技术产品的贸易便产生了。日本人斋藤优认为一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国内和与之有经济交往的国家的需求以及与资源的制约,如果资源不能满足需求,就会产生技术革新,也形成国际技术转移的动力。

关于国际技术贸易动机的研究,曼斯菲尔德认为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在技术转让和直接投资上进行选择:如果跨国公司在生产要素上有保障,出口又能获得较大利润的情况下,一般会倾向于直接投资;只有在国外市场较小、目标市场国不具备投资的条件下,跨国公司会选择技术转让。英国经济学家邓宁则认为一国的经济活动由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转移和货物贸易构成,要想考察国际技术转移的动机,就必须将三者结合起来分析提出“三优势”理论模型,该理论认为国际技术转移的动机的“三优势”包括内部化优势、所有权优势以及区位优势。所有权优势是指国外企业没有的、本公司所有的技术、商标所有权优势以及规模经济等优势;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内部运用所有权优势,实现技术转移内部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区位优势则指东道国所拥有的要素享赋、市场以及政策优势。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企业内部优势以及东道国区位优势不明显,企业就会倾向于进行技术转移。

关于国际技术贸易转让机制的研究,根据上述的技术差距理论,随着其他模仿国加大对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和模仿生产,技术创新国的技术领先优势便会逐渐丧失。为了延长技术的生命周期和实现利润最大化,技术创新国会通过技术许可和投资等方式进行技术转让。技术模仿国则通过自行研究或技术引进等方式掌握该生产技术,从而实现技术产局缩小甚至消失。美国经济学家费农认为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三个阶段:产品开发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生产该产品的优势也随之从科技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到劳动力密集型将进行转移。在这一过程中,技术领先国开发新技术产品并占领国内市场,继而向外出口,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大,然后技术产品出口又逐渐减少,最后该技术产品的创新国从国外进口。这样,该技术在技术创新国结束它的生命周期。但由于技术产品的输出,资本和技术也在输出,技术从而由技术创新国转移到另一国,这样该技术在另一个国家开始了其新的生命周期。

综上所述,国际技术贸易的产生是伴随着商品贸易,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比较优势、赫克歇尔和俄林资源禀赋等理论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分别阐述了国际技术贸易理论产生的原因、国际技术贸易运作机制。

3 国际技术贸易技术发展作用的研究

国内研究学者围绕国际技术贸易与技术进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关系以及技术引进与工业技术进步的关系等。周斌、李辉娥(2000)[4]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上海市技术引进项目的宏观经济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技术引进提高了上海的工业技术水平,促进了技术进步。成蓉(2002)[5]认为技术引进是促进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技术引进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田楠(2005)[6]测算出了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之间有显著的较强正向作用关联性。

上述研究都表明技术引进对技术进步都存在正向影响。而陈国宏(2001)[7]等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法验证了短期内,技术引进是我国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原因,但不存在长期内则同向关系。李光泗、徐翔(2006)[8]对1990-2004年江苏省的数据研究表明:江苏省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呈现负相关,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正向影响;而自主创新投入对江苏省技术进步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作用;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投入与技术进步之间均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综上,国内大部分研究结果认为通过技术引进可以促进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但有文献认为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不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更有文献验证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负相关。这一结果与国外学者大多支持的技术转移促进技术进步的一致结论大相径庭。对此,许继琴、潘丹等(2008)[9]纵观世界各国技术引进的历史进程,发现技术引进成功的国家都是正确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关系。而我国长期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重视不足,这可能是导致国内实证研究结果不一致的重要原因之一。

4 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不少学者还对国际技术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蒋殿春(2001)[10]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引进应与其国内技术发展水平、投入要素相对价格、消费者收入特征等技术支持要素相适应,并指出所引进技术要与国内技术水平差异不太大、接近于表转化或转标准化的新技术,国内的有关政策也应对技术选择作适当的引导。

部分学者还分析交易成本与国际技术贸易发展之间的关系。张亚斌、王晓娴(2004)[12]认为交易费用与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呈负相关关系。蒋翼潮(2012)[11]也认为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与交易成本的高低呈非线性的负相关关系。

黄静波(2005)[12]分别从国家、工业、企业、技术、技术转移合约层面五个方面入手,证明成功的国际技术转移必备条件包括:一项好的技术、有对技术的需求及双方都拥有能够胜任该项技术转移活动的技术专家。李洁、石林芬(2009)[12]在引入TBP(技术国际收支)的收入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和协整研究分析,对R&D投入与国际技术贸易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证实:R&D经费总额的增加将导致国际技术贸易中技术收入的增加,国际技术贸易中技术收入的增加也将导致经费总额的增加;企业R&D经费比政府部门R&D经费对于国际技术贸易中技术收入的影响更大。提出为提高我国技术贸易中的收入以及我国在技术贸易中的竞争力,应当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确定企业在R&D中的主体地位,制定激励R&D投入的公共政策,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对国际技术贸易的管理。

综上所述,对于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研究认为其主要集中在交易成本、对于技术的需求以及企业对于技术研发投入这几个方面,并且对于研发和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最为多。

5 国际技术贸易的现状、特点和趋势分析

江澄(1990)[13]阐述了国际技术贸易的特点:国际间技术向差距(阻力)小而吸引力大的方向转移;世界技术市场的地理分布高度集中;西方跨国公司在世界技术市场上的垄断性;各国政府对技术贸易的干预日渐加强,世界技术市场已成为当前国际经济斗争的一个热点。并总结了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前景:世界技术市场将继续扩大,技术贸易额将继续增长;国际技术贸易的地理分布格局不会有明显的变化,80%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性工业化技术的来源将更加的广阔,市场竞争将更加的激烈;亚太地区将成为重要的国际技术市场。

黄繁华(1997)[14]认为国际技术贸易的重要性和市场份额不断增加,国际技术贸易方式多样化、复杂化,跨国公司是国际技术贸易的主体,使得国际技术市场形成了垄断性和竞争性病句的局面。研究认为国际技术贸易额将高速增长,国际技术贸易的内容将向“知识型”、“信息型”领域倾斜,高新技术的国际技术贸易将不断加大,国际技术贸易的环境也将大幅度改善。

刘助仁(2000)[15]、李桂芹(1997)[16]、楊爱群(1989)[17]、张翠微(1995)[18](综合当代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趋势存在以下八个方面:第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之技术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呼唤着技术贸易,技术贸易已然成为当前国际贸易发展中最具活力的贸易方式;第二,国际技术贸易的规模将日益扩大;第三,技术产品出口的基础是国内技术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此各国将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大力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四,技术贸易的迅速发展与各国对技术产品出口的政策的扶持是分不开了,各国将会更加积极的扶持新技术产品出口;第五,信息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日渐提升;第六,国际技术贸易格局呈现出不平更行,发大国家之间成交的技术贸易占世界技术贸易80%,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成交的技术贸易占10%,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足10%,此外,国际信息技术市场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是美国、日本和欧盟,三者几乎占尽世界总量的50%;第七,跨国公司每年投入巨资进行技术的研发,将成为国际技术贸易的主要渠道;第八,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内部化贸易”方式进行高新技术的转让,国际技术贸易垄断性日趋增强。

余涛、翁凌崚(2008)[19]认为国际技术贸易的趋势表现为:地位不断上升;企业兼并、电子商务和第三方技术供给的出现给国际技术贸易的方式带来了重大的变化;国际技术贸易结构向“知识型”、“信息型”倾斜,专利国际化趋势加快。

加入世贸组织必将对我国开展国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不仅面临更多的机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赵明(2003)[20]认为美日两国在二战后发展国际技术贸易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提供一定的借鉴,建议抓好WTO这一契机,大力促进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与交流,加强支持产权保护、完善专利制度,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以自主开发为主,从根本上提升我国技术竞争力。乔生(2004)[21]通过对江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分析,指出面对国际技术贸易的限制,我国企业也应制定提升竞争力的战略。陈仲常、马红旗(2010)[22]利用熵权法建立综合指标评价模型,计算了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潜力综合评价值,结果表明技术贸易对我国高技术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研究表明对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很好的带动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也建议我国高技术产业要在发展国际技术贸易的同时,以“自主创新”为主、“跟随创新”为辅,注重技术创新潜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各国越来越注重技术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并将发展模式向技术密集型转移,而且国际技术贸易份额不断加大、方式不断多样化,已然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国的对外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我们国家可以利用国际技术贸易的平台、引进技术并积极消化,可以提升我国的技术水平和促进产业升级,而且只有实现自我创新才能实现真正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提升技术水平。此外,我们也看得出来研发投入和相关的政策支持将是自我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朱东耀.“国际技术贸易”概念辨析[J].国际技术贸易,2005年第2期.

[2]苗月新.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趋势[J].统计与咨询,2000.3:42-43.

[3] OECD.技术国际收支手册(即 TBP 手册)[M].新华出版社,1990:4-7.

[4]周斌,李辉娥.上海市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J].上海经济研究,2000(9).

[5]成蓉.论国际技术转移与我国产业机构升级[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2.

[6]田楠.技术引进与我国技术创新的关联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05.

[7]陈国宏,邵资.技术引进与我国工业技术进步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1(3).

[8]李光泗,徐翔.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对江苏省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3).

[9]许继琴,潘丹,黄亮.宁波市技术进步与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08(5).

[10]蒋殿春.發展中国家在国际技术贸易中的利益、成本和技术选择[J].南开学报,2001年第3期.

[11]蒋翼潮.技术贸易中的交易成本研究[J].国际商贸,2012.

[12]李洁,石林芬.R&D投入与国际技术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12期.304-307.

[13]江澄.当代国际技术贸易的特点与发展前景[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14]黄繁华.国际技术贸易:发展新趋势及其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1997年第11期.

[15]刘助仁.当代国际技术贸易及我国发展前景[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16]李桂芹.当代过技术贸易及走势[J].工业技术经济,1997年第2期.

[17]杨爱群.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趋势[J].世界经济,1989年08期.

[18]张翠微.国际技术贸易与我国经济发展刍议[J].国际贸易问题,1995年第11期.

[19]余涛,翁凌崚.国际技术贸易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选择[J].经济师,2008年第11期.

[20]赵明.二战后美日两国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第12期.

[21]乔生.国际技术贸易限制与我国雨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2期.

[22]陈仲常,马红旗.国际技术贸易与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

作者:孙紫玉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技术贸易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贸易技术论文范文05-09

技术技术论文范文05-11

贸易论文范文05-08

技术论文范文05-08

技术分析论文范文05-08

贸易出口论文范文05-09

贸易安全论文范文05-09

贸易术语论文范文05-09

贸易市场论文范文05-09

技术人才论文范文05-09

上一篇:人事招聘论文范文下一篇:雕塑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