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动为中心的“触发器”教学设计方案

2022-09-11

教学方案是教师针对特定学生群体而精心设计的教学实施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构建环境资源和预设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是从这些环境资源建构知识的主体[1]。一个好的教案不仅能指导学生“学会”,而且还启发学生“会学”,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2]。因此,教学方案的设计是直接导致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以活动为中心的“触发器”教学设计方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受到了同行和学生们的好评,现介绍如下。

1 分析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1.1 所在课程的分析

“触发器”是《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本门课程所在专业的培养目标、岗位群及能力要求;必须清楚本门课程在专业当中的地位作用、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必须知道本门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这样,才能抓住本次课程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才能有的放矢。

1.2 教学目标设计

1.2.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D触发器、J-K触发器、T触发器、边沿触发器的电路结构;掌握触发器的工作原理、逻辑功能、表示方法及触发方式。

1.2.2 能力目标

使学生能够自行分析触发器的逻辑功能;能根据各种触发器的特点进行相互转换;能利用触发器设计简单的逻辑电路,为后面将要进行的时序逻辑电路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2.3 素质目标

通过对触发器的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分析;对触发器的逻辑功能、表示方法等的学习;对触发器应用的学习和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理论、应用技能的能力。

1.3 教材分析

“触发器”是时序电路的基础理论。本教材系统地阐述了逻辑代数基础、逻辑门电路、触发器、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数模和模数转换器、脉冲信号的产生与整形等重要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理论联系实际。但是,教学设计与实施不能仅局限于教材,而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如认知能力、专业方向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在内容安排上,突出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础分析方法;配合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讲练结合和组织讨论,使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2 分析研究教学对象

2.1 对象的知识结构

从知识结构来看,本次课以前已经学过了基本R-S触发器和同步R-S触发器,对于两种触发器的逻辑功能、特征表达式及约束条件都已经有所熟悉和了解,为本次课程的教与学有了很好的铺垫。

2.2 对象的能力结构

从能力结构来看,本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比较好,能独立完成实践、小项目设计等活动。

2.3 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对象的认知能力,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2.3.1 重点:触发器的逻辑功能、性能描述和应用

确立的主要依据是:(1)课程大纲决定的;(2)本次课程在本门课程中的地位决定的。它有重要的启下作用,为后面课程的讲授作铺垫。本次课所讲的触发器是时序逻辑电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存储记忆的功能,可以用于数据锁存、计数器、寄存器和存储器等,所以触发器的逻辑功能、性能描述和应用在本次内容中比较重要。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来突破这些重点。

2.3.2 难点:触发器的工作原理的分析

确立的主要依据是:本次课程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新内容,电路的结构不同于前面所学的组合逻辑电路,它存在反馈路线,有时钟信号,电路的分析比组合逻辑电路复杂。在课堂上,可以先采用传统的分析方法分步骤详细讲解;也可以分析电路结构,找到与上次课所讲内容联系,导出方程再分析,相对来说比第一种方法简捷。

3 设计教学方案

根据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围绕各种活动(如布置任务、提问、对比分析、演示等)逐步互动完成教学,整个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3.1 教学形式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呈现需要研究的教学内容及其复杂现象,尽可能地减少因板书和陈述所花费的时间。

3.2 教学方案图解(表1)

4 结语

综上所述,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案例要充分考虑课程所在专业、课程与课程群之间的关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充分考虑我们要培养人才的类型;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合理地安排教材内容,精心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才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摘要:从系统工程角度分析,整个教学过程是围绕如何呈现教学资源和如何从这些资源中获取知识而展开的一系列互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和体现这种互动规律,是有效组织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触发器”教学设计方案提出的以活动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思想,不仅把信息技术有效的融入到了日常教学中,还突出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地位,在教学实践中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教学设计,案例,活动,场景设计

参考文献

[1] 袁德明.混沌式教学设计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5:66~68.

[2] 季兰芳.“压力与适应”教学方案设计[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4):350~351.

上一篇:基AdaBoost的智慧校园静默服务解决方案下一篇:关于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