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策略浅探

2022-11-14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七年, 做班主任已经六年。还记得开学第一天开家长会, 当很多年龄跟我父母一般大的学生家长看到稚气未脱的我以班主任的身份走上讲台时, 他们的脸上或多或少写上了怀疑, 有位家长直接问我:张老师, 很年轻吧?于是我微笑着巧妙地回答道:恩, 我很年轻, 所以我精力十足。是的, 其实在我看来, 做任何事情, 只要用心去做, 认真去钻, 就不受年龄的限制, 做班主任亦是如此。进校这些年, 教学方面逐步提升的同时, 我先后担任高职班和师范班的班主任, 对于我来说, 确实绝对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我不怕, 我有的是热情, 有的是迎头而上的劲儿。就像我教育我的学生们说的一样, 什么事情没有天生就会的, 也没有什么事情天生就不会的, 所以我们都可以用心学着做任何一件事。从学生时代刚刚走过来的我, 现如今成了老师要和90后学生和睦相处, 并能成为他们认同肯定的班主任, 我觉得在班级管理过程中, 一些容易忽视的细节往往左右着你对班级管理的成败。我认同每个人的青春都有浅浅的瘀青, 尽力维护孩子的自尊。作为班主任, 一刻也不要忘记曾经自己也是一个孩子。他们是满脑袋充溢着奇思妙想的90后, 有些事, 放手让他们大胆去做, 结果是超乎想象的惊喜;他们是叛逆却心灵易脆弱的90后, 有些事, 大家一起商量, 我以过来人的身份引导和点拨。因此, 班主任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应当注重细节, 于细微处见真功, 从细微处见实效。

首先, 班主任要真心真意地去学生, 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尽管我的年龄还不足以作他们的母亲, 但是对他们的爱必须是不折不扣的, 只有爱着他们, 才能对班主任这个职责充满激情和动力, 不会变成被动和勉强;只有爱着他们, 做每件事情才能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 才能唤起孩子们的共鸣和响应。尤其是90后学生, 虽然表面上看来张扬不羁, 像个浑身长满刺的刺猬, 但是其实他们的内心是脆弱的, 他们更需要被老师家长理解需要得到更多的认同和肯定。他们之所以有时候比同龄人更加难接近, 显得有抵触情绪, 那是因为他们怕受到伤害和误解, 只能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法之魂在于爱, 爱是启迪孩子心底的钥匙。其实这么做, 我真的出于把他们当成孩子, 自己的孩子, 去爱他们, 呵护他们。只有对他们付出真正的爱, 他们才会学会如何去爱别人。长此以往, 我习惯了用爱心用真心去温暖, 去抚慰我的学生, 去关心他们成长的具体行为, 也获得了学生们的信赖和体谅。

其次, 班主任要适时地“示弱”, 培养一群班干部, 放手让他们去管理班级。正因为有了这么一群能干的班干部, 他们各司其职, 我们班的常规总能名列前茅;正因为有了这么一群负责的班干部, 他们威信颇高, 独立组织了两次运动会的入场式, 从购置班服到排练队列, 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周到并获得好的名次;正因为有这么一群积极的班干部, 我们班都能踊跃地参加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并且获得荣誉;正因为有这么一群讲效率的班干部, 他们也获得了本班同学的一致好评和拥护;不仅有这么一群能干的班委, 而且还有一群团结懂事的学生, 正因为有了他们, 我成了一名轻松又幸福的班主任。

再次, 班主任要注意自我修养, 以身作则, 做好学生榜样。你也许没有发现, 在这个世界上, 你再也找不到任何东西, 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 更加敏锐, 你再也找不到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一切微妙的变化, 滑过的细节。鉴于这个特点, 我想作为教师自身, 就又多了一个被学生模仿的角色。一个班主任假如是语言粗鲁、品质低劣, 所教出来的学生要不就是行为散漫, 要不你就被学生鄙视。相反, 具有良好自我修养、举止文明的班主任却会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得到学生的尊重, 这些恰好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必要前提。因此, 我在平时也就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例如, 学校要求学生的着装得体, 禁止化妆。虽然说没有明文规定要求老师的着装打扮的标准, 但是我自己首先做到朴素着装, 不戴首饰, 因为我想只有我老师自己行为作风过硬才有说服力要求学生。于是, 我每天都会有意无意的从每个学生跟前走过, 悄悄地检查他们的装束, 如果发现化妆打扮的迹象, 我会立刻让学生把装束改回去, 容不得半点马虎。平时课问, 我总喜欢抹一抹讲台, 整理一下卫生洁具或者捡一捡小碎纸, 虽是一件细小的事, 但学生看在眼里, 记在心里, 慢慢地, 也会随手捡起身边的纸屑, 整理整理卫生角。在教室打扫上, 学生起初不是特别勤快到位, 后来我示范了几次扫地擦桌子, 之后他们就跟着我做起来了, 后来在卫生方面, 我们的学生已经逐渐可以不用督促了。没有教师对学生直接的人格影响, 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工作。说的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

最后, 班主任要把握工作策略, 学会掌握好“度”, 做到艺术地教育。教育, 需要艺术。教育本身也应该是一门艺术, 你用教书匠的眼光和艺术家的眼光分别去看待学生, 绝对得出的不是同一个结论。教育人, 一靠榜样的力量, 二靠人格的力量。只有把育人视做一项伟大的事业.一门伟大的艺术, 你才会用艺术家的标准要求自己, 使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呈现艺术性。然而教育的艺术性体现在要掌握与学生个别谈话的艺术。例如, 对于一些性格很刚烈的孩子, 我一般采取温柔劝说的方法, 跟他心平气和的交谈, 允许他的解释和辩解, 尽量避免大声呵斥。对于犯了一些错误的女孩子, 我会尊重她们的人格, 考虑她们的面子, 事后单独把她们叫出来, 亲自交流并教育, 也要适当听取她们的想法, 不能妄下定论, 要做到民主。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善于倾听抱怨话”。善于听学生们说话, 是一种了不起的教育艺术。因此我要求孩子们的周记写一些实际的话题, 如实地反映班级现况, 不要流水账。他们也会很听话地把一周遇到的学习上的问题和生活上的困扰一一告诉我, 我也会不厌其烦的在每个人的本子上写上我自己的留言。学生在周记中提到一些困难, 我会很及时尽力地帮助解决, 或是提供我个人的建议。我会注意孩子们的细节, 注重孩子们的品德的培养和教育。我从来不会当众大声的批评一个孩子, 也不会过度的表扬一个孩子。一次, 两个女孩子都迟到了, 原因是电瓶车坏在路上了, 她们从灰堆坝跑到学校的, 知道这件事后, 我并没有因为她们迟到而责怪批评她们, 反而我这样说道:电瓶车现在在哪里呢?锁好了没有?中午早点去修。张老师也知道你们心里也急更不希望迟到所以你们能够从那个地方跑到学校, 尽管还是迟到了, 但是我知道你们还是尽力了的, 不过, 下一次提前一点从家里出发, 我相信即使路上出了点小状况也不至于会这样措手不及了, 好吗?听了我的话, 原本做好要接受批评的准备的学生突然脸红了自己觉得反而不好意思了, 低着头认错了。

确实, 在担任班主任的六年生涯中, 我碰到过很多意想不到的棘手的问题, 但是我记得曾经一位长辈这样说道:如果你适时地鼓励一个孩子, 那么他会活在自信和积极的阳光里;如果你不时地批评一个孩子, 那么他会活在自卑和消极的阴霾里。所以, 我相信, 只有我们用更多的爱去唤起他们内心的那份久久未能开启的回应, 他们就会心不设防地倾其所有地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更多的体谅和欣慰;只有我们关注每个细节之处, 从点滴做起, 才能够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才能够让孩子们对生活、对学习充满信心和进取。

上一篇:常态下的生命课堂——“垂直与平行”教学案例下一篇:网络环境下图书流通管理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