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疗问题范文

2022-06-02

第一篇:现代医疗问题范文

专家谈现代医学技术与过度医疗

过度医疗问题,已成为一种广受诟病的顽疾,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九三学社高度重视这一现实课题,日前组织专家学者召开“现代医学技术与过度医疗”主题座谈会,积极为减少过度医疗和关于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建言献策。

商业赞助侵蚀医学独立性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商业利益对医学独立性的侵蚀是导致过度医疗的重要原因。一些医药企业通过赞助学术会议等方式为医疗机构和医师提供种种“福利”,这些巨额公关费用最终都会转嫁到病人身上,为过度医疗埋下伏笔。

2014年6月,审计署公布的审计结果显示,卫计委有关司局2012年和2013年有3次工作会议99.85万元的会议费均由医药企业赞助;中华医学会召开的160个学术会议,收取医药企业赞助8.2亿元,引起社会广泛争议。

据介绍,由于一般的学术会议没有财政补贴,商业赞助已成为一种国际惯例。在我国,医药产业的商业赞助还发挥着弥补财政补偿不足、促进国内外交流、提升医疗研究和实践能力的现实作用。与会专家无奈地指出,一些会议举办者和参与者敛财倾向明显,医生从中获取名利,医疗企业趁机促销,举办方、医生、商业企业三方形成灰色链条。医疗服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服务,医生对诊断和药品使用具有绝对的话语权,这给医生提供了寻租机会。

在此背景下,如何用好商业赞助就成了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与会专家建议,要按照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原则,既要尊重医药企业与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市场化相处模式,又要划定职业底线,杜绝可能侵蚀医学独立性的直接的或隐性的商业贿赂行为。

2007年4月,原国家卫生部出台了《医疗卫生机构接受社会捐赠资助管理暂行办法》,但由于缺乏细则,其可操作性大打折扣。同时,对于什么样的学术活动可以参加、不同层次的专家是否需要统一审批标准等,各医院也没有完善的管理办法。为此,与会专家建议加强药品监管法规体系建设,健全医药交易市场规则。他们建议制定《医院、医师与医药公司相互关系准则》,规范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的合作形式,规定合作原则以及注意事项等。

监管薄弱纵容新技术和大型设备滥用

当前,不少新技术在未经大规模临床试验和严密科学论证的情况下就悄然开展商业推广,带来了新形式的过度医疗。与会专家指出,任何一项医疗新技术都需接受大量的实践检验,明确适应症的范围,认识其局限性和不足以及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当前很多新技术宣称的准确性、灵敏度和特异性并没有经过大规模临床试验的科学论证,并无确切的疗效,却因监管不到位而获推广应用,其实这也是一种过度医疗。

与会专家建议,应加强对基因诊断、靶向治疗、细胞治疗等医疗新技术的监管。医疗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应遵循医学发展规律和国家有关规定,除伦理委员会的审议以外,还需要同行的评判,以明确适用的范围和技术要求。

与新技术类似,国内不少医院也热衷于引进PET/CT(编者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仪器,主要应用于肿瘤、脑和心脏等领域重大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价格3000万-5000万元/台)等价格昂贵的医疗设备。截至2013年底,我国已引进PET/CT198台,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270台。目前PET/CT的数量已远超市场需求,多数医疗机构的PET/CT已不能满负荷运转,每周开机三日以内的医院接近30%,个别医院每周仅开机一到两次。

与会专家表示,PET/CT有助于肿瘤等疾病的早期发现,但有时发现了很小的肿瘤因无法做病理诊断,只能继续定期观察,反而造成病人焦虑,引发不必要的定期检查,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手术,增加了过度医疗的几率。事实上,目前判断是否为恶性肿瘤仍然只遵循一个“金标准”,即对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与会专家介绍,发达国家对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MRI(磁共振成像仪)等大型医疗设备都会严格配置,一个中等城市只有一到两个影像中心,对PET/CT这样昂贵且利用率较低的设备限制更加严格。而我国几乎县区一级的公立医院都配备齐全CT、MRI等大型设备,为减少闲置,过度医疗几成必然。

为此,与会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严格控制PET/CT等进口大型医疗设备的数量,合理配置资源,并加强对大型医疗设备的管理,遏制公立医院将PET/CT用于体检和纳入医保报销等不合理现象。

临床指南不健全,未有效规范诊疗行为

临床指南提供对某种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和临床治疗方案,广泛用于指导和规范临床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与会专家指出,当前我国的卫生保健系统医疗服务手段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医药费用不断攀升,医疗不平等和过度医疗等问题逐渐增加,这些问题都亟待发布临床指南来解决。

与会专家指出,透明、注重成本、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指南有助于建立更为客观全面的医疗卫生质量与实践监控指标,从而减少资源浪费、防范过度医疗。譬如,针对普遍存在的过度医疗问题,包括美国内科医师学会、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在内的美国九大医学学术共同体共同发起了一项名为“明智的选择”健康运动,提倡医生避免过度医疗,鼓励医患沟通,实现明智的医疗选择。到目前为止,已有70多个医学专业组织参与了这项活动,每个协会都开列了一份医学指南,有力遏制了过度医疗问题。

当前,我国也制定了一些临床指南,对临床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与会专家指出,多数临床指南质量较差,独立性和权威性较低。2006至2010年在我国境内组织制定、发表和收录的327个临床指南,只有68个声明了指南制定小组成员的利益冲突,其中有29个指南接受了药企的资金支持。尽管我国专业学会或协会针对本专业情况制定了许多标准,但临床应用情况并不令人满意。截至2012年6月,国际指南协作网数据库共收录超过7200篇临床指南,美国国家指南文库收录约2300篇临床指南,均未收录来自中国境内的临床指南。

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家的临床指南应由相关专门机构、学术共同体与相关人员合作完成。欧洲高血压管理指南由欧洲高血压学会和欧洲心脏病学会联合颁布,美国高血压指南由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联合颁布。为此,与会专家建议充分发挥中华医学会及所属专业协会等医学学术共同体作用,逐步建立临床指南的制定和修订体系,推动临床指南本土化,以有效遏制过度医疗。

第二篇:医疗保障问题

2010年9月7日-8日,以“新形式、新理念、新挑战——探索合作共赢之路”为主题的21世纪论坛2010年会议在京开幕。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熊先军在“专题研讨会之五:社会保障——新挑战、新机遇、新发展”上发言,他发言的题目是“对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考”。

熊先军:尊敬的东进部长、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对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考”。我的主要观点是当前应当加快推进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救助制度构成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其中三个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覆盖了90%的人群,从制度的覆盖人群程度来看,初步实现了全体居民有一个医疗保障制度的目标。从现实意义上来看,为参保人群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从长远意义看,为建立全民公平享有医疗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但是,目前“3+1”的构架存在的城乡制度分设,管理分离、资源分散,所引发的待遇不均衡、城乡不衔接、流动不适应等问题,以医疗保障制度作为二次分配调节差距的功能作用是相悖的。当前,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构建全民公平医保为目标的新阶段。如何解决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之间不均衡的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第一,如何看待当前的制度框架。我认为新型的医疗保障制度框架是我国经济社会制度改革历史的合理选择。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形成目前的城乡分割的局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所决定的,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合理性。医疗保障制度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其改革进程也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尤其经济体制改革的状况。一是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求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公费、劳保和农村合作医疗,不适应当时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的需要,并对经济体制改革造成了障碍。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选择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采取以社会保险为主的主要制度模式,而不是其他的模式。三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转型时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必然是优先解决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突出的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而推进,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到新农合到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过程,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新形势下,构建全民公平医保,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发展的历史,在坚持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不断发展,任何无视否定历史的态度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第二,当前为什么要加快推进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制度。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全民公平医保的内在要求。进入新世纪(32.05,0.95,3.05%),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民收入普遍提高,而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城市化、人口自由流动和就业方式多元化,使城乡的边界逐步模糊,但是城乡二元管理的社会结构依然存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人群差异、地区差异和社会管理制度改革的滞后,即使建立全民公平医保的外在约束,也是建立公平医保最大的难题。缩小一次分配差异,是建立包括医疗保障制度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义和根本所在。而目前基于城乡差异现实,建立起的继续维持城乡差异的医疗保障制度显然与建立制度的本意相悖,也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悖。同时医疗保障制度分设导致的重复参保和重复建设也造成了政府投入浪费和管理系统的效率低下。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任务迫切,挑战严峻,同时也具备了基本的条件。一是中央提出我国经济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奠定了政策的基础。二是我国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提供了经济基础。三是十几年的医疗保障制度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制度基础、管理基础。四是使得地方的探索、实践为统筹城乡提供了工

作的基础。

第三,如何推进城乡统筹,统筹规划、稳步推进,从整合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到实行基本制度的统一。建立城乡统一的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民公平医保的目标,关键是要立足现实,统筹规划,逐步推进,逐步完善政策,从管理整合到体制统合到制度融合,最终实现基本制度的统一。一是整合管理资源,在完善“3+1”政策衔接的同时,统一城乡医疗保险经办管理、统一管理队伍,统一管理办法,统一费用结算和服务监管,统一信息网络。目前,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已经建立了一套在城市延伸到社区,在农村延伸到乡镇的管理网络,将新农保并到城镇医保统一管理,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率,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保障待遇,为城乡制度融合奠定管理的基础。二是要理顺管理体制,将“3+1”行政管理统一到一个部门,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实施。医疗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问题,而非医学问题,要按照坚持从现实国情出发,尊重历史,着眼效率的原则,从有利于将医疗保障问题和就业、养老、工伤等其他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和筹资政策等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角度看,应当明确由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3+1”的制度。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将新农合制度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统一为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现在有很多地方正在积极地实践,将两项制度合并为一个制度,在很多地方由“3+1”变成了“2+1”。四是逐步通过筹资政策和待遇政策的结构性调整,消除参保身份界线和提高统筹层次,建立城乡制度统一,保障项目可选择的全民的医疗保障制度。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第三篇:现代台湾问题研究

面对台湾问题,所有人都有一个共识,那便是:台湾属于中国,是中华民族不能分割的一部分。而台湾久久不能回归祖国,而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强大,国际地位的提高,让台湾回归的呼声也在扩大,但是台湾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影响着他的回归,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归和研究一下台湾的问题!

台湾的历史

在距今3万—2万年,祖国大陆民众已渡海移居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原始文化的源流关系,至少可以追溯到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祖国大陆与台湾的来往就未中断过。战国时《禹贡》提到的“岛夷”,《前汉书》和《后汉书》提到的“东鳀”、“夷洲”,即是指台湾。三国时期以后,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公元230年,吴国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将士万人渡海巡视台湾,公元60

5、610年,隋朝也两次派人去台湾。到了唐代,祖国大陆人民开始集体到台湾开发土地。

随着大陆人民不断迁居澎湖、台湾,中国政府最迟从宋、元开始,经营和管辖台湾地区。南宋时期,澎湖已隶属泉州晋江县,有宋军驻守。元朝亦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台、澎民政。明朝沿袭元朝旧制,在澎湖、鸡笼(今基隆)、淡水等地驻军,行使管辖权。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进行了全面开发治理。1683年,其孙郑克塽归顺清廷。清政府在台湾设1府3县,隶属福建省,台湾重归中国中央政府的管辖。1787年,清政府将台湾建制为一个省,由刘铭传任第一任巡抚。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署《马关条约》,台湾被日本强占。1945年日本战败,中国政府正式收回台湾,行使对台湾的主权与管辖权。

不仅台湾史前文化与祖国大陆同源,而且现在台湾的居民主要是祖国大陆移民,台湾文化是纯粹的中国文化。自元朝以来,除荷兰殖民者与日本侵略者短暂占领过台湾外,中国政府一直行使台湾的管辖权,享有台湾的领土主权。

当然,也无可否认,历代统治阶级也将台湾视为“蛮夷”,作为“边陲”,尤以清政府为最,对台湾实行海禁,人为隔断台湾与大陆的交往,乃至割让给日本,对台湾人民造成了伤害。

阻碍台湾回归的因素

由于社会的变迁及李登辉及陈水扁当政期间推行去中国化,刻意的抹去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历史关联,给台湾新的一代产生一种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与大陆没有任何的历史渊源。从而使岛内群众的中华民族的根源意识减弱,回大陆寻根问祖的思想降低。进一步的使支持两岸的和平统一的民众数量降低。另一方面台湾依旧没有放弃武力保护台湾的政策,并且每年还在不断的进口武器加强海岛防卫。这对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来说无疑是一种定时地雷,当两岸的局势发生变化时随时都有爆发战争的可能。再个台独势力的存在,将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的障碍,他们在不断的挑起问题,阻扰两岸之间的和平进程,这对于两岸之间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危害。

从过去的历史看,日本对台湾可能有一种“情结”,毕竟它也曾经做过台湾的“主人”。为构筑其“大东亚共荣圈”,1879年日本强占了琉球群岛;1894年,又通过甲午战争迫使清政府割让了台湾与澎湖列岛,直到二战战败才归还中国。1996年4月间,时任日本首相的桥本龙太郎清楚表明,新修订的美日防卫合作指导方针其范围将不仅及于朝鲜半岛,而且也将包括南沙群岛和台湾。日本作为亚洲地区唯一的发达国家,从遏制中国和对中国搞“筹码外交”考虑,它也乐于看到存在一个“台湾问题”。事实上,二战后,日本也一直尾随美国,或明或暗地推行“一中一台”的政策。日本也不愿意看到台湾问题得到解决,因为那样将意味着中国的海洋经济区域将扩大,同时钓鱼岛将处在中国的四面的夹击内。同时日本的海运通道将会受到中国的遏制,将危及其国家利益。

美国近50年来,基于其全球战略和国家利益的考虑,从未放弃台湾这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的核心问题。现今美国对台政策主要根据国家利益来调节其对海峡两岸的倾斜程度。总体上将大陆和台湾视为美国战略平衡点上的两个同样重要的伙伴,并依据美国政治、经济战略利益的需要,决定是否运用或怎样运用“台湾牌”,以图达到分裂中国从而长期控制台湾海峡局势的目的。同时美国也一直把台湾作为遏制中国发展的一张王牌,并且不时的拿出这张牌来算计中国,以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在声明支持“一个中国”政策的同时,却不断的向台湾出售军事武器,暗地里支持台独势力。使两岸的关系一直难以取得很好的发展。

解决台湾问题的几点意见

第一,增进共识,确认只有一个中国。海峡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随着岁月流逝和社会的前进,面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两岸都应以民族大义为重,以国家统

一、民族昌盛和人民幸福为己任,以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求同存异,化干戈为玉帛,结束两岸之间的分隔与对峙。

第二,增进互信,加深理解。传统文化尤其是长期占居中国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是联系两岸人民的纽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深深渗透入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维持了两岸同一民族的心理稳定性。大力进行两岸传统文化交流,可以唤醒台湾人民的“大中华意识”。如果未来两岸能实现中华文化复兴基础上的统一,更是全球华人所乐见的,搭好对话桥梁,沟通谈判渠道。

第三,增加民间交往,扩大经贸合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之间文化、艺术、体育、演艺、学术、科技的交流不断增多,两岸人民受益日增。但总体上看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台湾当局的阻挠和限制。如:两岸不能全面直接“三通”等,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与加强。至于未来两岸经济贸易合作与发展,则更是前景广阔,机遇多多。两岸经贸互补性极强,内地有广阔的市场,丰富的资源,充裕的劳力,台湾有较雄厚的资金和较强的技术。

.

第四,不断深化两岸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在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的同时,使台湾民众对于大陆有一个更加合理的认识,使他们接受一个中国的事实,为解决台湾问题增加民意的支持。

第五,加强中国经济的发展,当中国的实力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台湾民众会看到大陆的实力,从而愿意回归。另一方面,其他国家慑于中国的实力从而不敢插手中国的内政。

第六,在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前提下,不断的探索新的解决方法,完善对台政策,凝聚更多海内外政治智慧与共识,增强台湾民众的认同感。

4.不断加强大陆的军事实力,对台湾形成一种军事威慑力与压力,一次警告台独势力,台独将是没有一个好结果的,台独将失败无疑。在和平统一无法实现的时候,挥师跨过台湾海峡,一举解放台湾。

总结

随着中国的不断的发展,在中国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两岸关系将找到归宿,台湾必将投入到一个非常强大的祖国怀抱,并最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期待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的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第四篇:现代钢铁企业存在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绝大多数尚未经历世界金融危机的考验,本来经过这次危机可望通过优胜劣汰,解决一些困扰行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但如今这些问题再次被掩盖起来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下发了《关于遏制钢铁行业产量过快增长的紧急通报》,提出对不顾市场需求盲目扩大生产的钢铁企业,要商请商业银行减少或停止贷款。

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以来,钢铁价格再次大幅上涨。5月初,国内钢材价格指数达到148.51点,较3月末上涨4.36%。与此同时,市场上出现几大主流钢厂即将提价的传闻。价格上涨的结果,一是使得中国在铁矿石谈判中再次处于不利地位,二是带动钢企盲目扩大产能,但国内外需求其实并未增加。国内,下游产业尚无实质性回暖,国外,出口还在下降。海关最新统计显示,4月份出口钢材141万吨,较3月份下降26万吨,同比下降70.5%;1-4月累计出口655万吨,同比下降59.5%。据工信部判断,“产能与国内消费和出口的实际需求相比过剩约25%-30%”。难怪,工信部坐不住了,不得不出台有史以来最严厉的整肃行动。

钢铁业的疯狂使得我们有机会来重新审视一下已经出台的产业振兴政策。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出台相应的政策是必要的。但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问题,有些是行业自身的问题,有些与宏观调控

有关,有些则是金融危机所赐。但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开始吃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有色金属等又出台了振兴规划。如果某个行业确实受到危机影响,或者某个行业不振兴会影响其他行业振兴,这当然应该出台振兴规划。但难道所有的行业都需要振兴?有些振兴规划是否有搭车的嫌疑?有些行业是否需要的并不是振兴而是整肃?如果大家都搞振兴会不会削弱那些确实需要振兴的行业?

在振兴规划出台之前,房地产业确实出现了部分城市房价下降的事情,也有很多城市房价事到如今其实仍无明显下降,房价下降的动因主要来自于房价和空置量的居高不下,与国际金融危机几乎没有关系。但房地产行业虽然没有出台振兴规划,却最早享受了大力度的救市政策,结果高房价被保护下来。尽管有识之士已经呼吁,开发商当自重,不要搞自杀性涨价,但仍有开发商明里暗里开始涨价。这样的“振兴”,岂不适得其反!

还有一些很好的振兴政策要么没有落到实处,要么没有受到预期的效果。纺织业是受金融危机最早也最明显的行业,特别是出口纺织企业,因此,为了鼓励出口,提高了出口退税率,但好处实际都被国外厂商拿走了,而国外市场需求并未增加,出口依然艰难。汽车行业减征了小排量车辆购置税,推广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推进汽车下乡,完善了企业重组政策等,对国产自主品牌来说,无疑是利好政策,结果前4个月销量创了历史新高,但利润下降了将近一半。与房地产业一样,汽车业的去库存化非常明显。另一方面,国外汽车厂商开始

瞄准小排量和新能源汽车,而国内自主品牌厂商却开始做高端产品,国内车企在开发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上各自为战,却都乐于与国外厂商合作。

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绝大多数尚未经历世界金融危机的考验,本来经过这次危机可望通过优胜劣汰,解决一些困扰行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但如今这些问题再次被掩盖起来。这几年,国内钢价产量不断上升,国外铁矿石价格也不断攀升,两者之间就像地价与房价,你追我赶,轮番上涨,可谓炙手可热。钢铁业和房地产业两个行业存在的问题也基本相同。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房地产市场都是高价房,而且只有商品房,没有保障房,钢铁行业正相反,热轧板、冷轧板、中厚板等低端产品产能严重过剩,特种钢等高端产品依然靠进口。二是企业结构不合理。房地产业的集中度恐怕是各行业最低的,钢铁企业虽然有不少大型企业,但也有很多500万吨以下的企业。三是消耗资源惊人。不合理的产品结构使得房地产消耗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也消耗了更多的能源,钢铁业更是耗能和污染大户。四是产能过剩。房地产空置量有1.64亿平方米,因此,目前最忙的还不是振兴,而是去库存,钢铁业是旧库存未去新库存又增。五是虚高的价格刚有所停滞,又开始掉头向上。已经有人担心,经济刺激计划实施中会不会扰乱经济周期自身的调节功能,使市场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的信号被截断,现在看来这并非杞人忧天。

转变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喊了几十年了,但进展甚微,根本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更多地依靠看得见的手,这次限产也是一样,

其初衷是要矫正振兴规划带来的副作用,但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可想而知。

二、近年来我国钢铁企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1年至2008年上半年,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钢铁工业处于黄金发展期,可谓是“有规模、有产量就有效益;产量有多大,效益就有多大”。尽管这期间,我国钢铁企业管理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未能再出现受到行业内外广为关注的、广为借鉴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企业管理先进经验。我国钢铁企业的管理目前还存在四个滞后:即企业管理滞后于先进技术装备的快速发展,滞后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滞后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滞后于发达国家先进钢铁企业的管理。因此,企业管理已成为我国钢铁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软肋。由于国内各钢铁企业的管理水平差异较大,从总体上看,差距和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企业战略管理不完整

战略是企业长期追求的目标和共同行动纲领,企业战略不仅包括发展理念、战略使命(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举措),还要体现出企业的定位与发展特色、企业发展的全局和未来、企业所属行业的特征和所在区域的特征,也要充分考虑执行战略的能力和差异性(人力资源状况、管理水平、技术基础、市场资源等)。一个合理的战略必须能够切实反映三个问题:即得到企业内部广泛认同的目标、对行业竞争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对资源的客观评价。调研发现,部分企业在战略管理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部分企业的战略没有反映出钢铁行业的特征。如某钢铁企业的战略是“求实创新,稳健发展,超越自我,服务社会”。这样的战略不仅放在钢铁行业合适,放在化工行业、食品行业等其他任何行业也都合适,即这种战略没有体现出行业特征,更没有体现出企业自身的特色。

二是过分追求具体的经营目标。许多钢铁企业在描述自己的战略时,常常强调销售额、市场占有率、产量、利税指标,乃至能否进入世界500强等。这体现出企业过分追求具体经营指标而缺乏长远规划,只看重数字而忽略其具体的支撑条件,提升企业内在价值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三是规模扩张的惯性仍然较大。钢铁工业是规模经济明显的行业,但仅仅拥有规模并不代表拥有竞争优势。事实上,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企业的无形资产,也即企业的内在经营管理能力,如企业的核心知识和技术、管理能力、对未来的洞察力、客户关系、运作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别的企业难以用钱从市场上直接购买的,它们才是真正的为客户创造独特价值的源泉。回首我国钢铁企业前几年在特殊背景下的规模扩张,基本上是有形资产的扩张,这对企业内在竞争力的提升上是非常有限的。但从调研情况看,只有少数企业明确提出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上来。而国际上成功的钢铁企业很少有将自己的战略概括成几个数量指标,尤其是将规模视为头等大事。

(二)管控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对子公司的控制和考核不够全面。调研结果表明,对公司业绩的认定方式和领导班子的考核标准,有70%以上的企业主要是依据安全生产、利润率或利润额和目标成本或成本降低率;将“环境保护”列入考核内容的仅占50%;将“产品合格率或合同履约率”和“资金周转情况”列入考核内容的都仅占24%。尽管多数子公司是作为生产单元存在的,其基本不涉及公司层面的资本运作,下游业务量也有相关营销部门负责,环境保护也是集团公司层面面对的问题。但是,任何总体都是由个体组成的,如果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考核中疏忽了上述因素,势必影响集团公司相关战略的执行效果。

二是重大决策依据来源应更充分、准确、完整。企业做出重大决策时已经非常重视内部智囊机构的建议,但对外部咨询机构(外部智囊机构)建议的重视度还不够高。在调研企业中,钢产量列前10位的企业,只有4家会参考外部咨询机构的建议。兼听则明,内外部智囊机构建议并举,是企业科学决策的良策。

三是工序间矛盾的解决方式值得改进。良好的事件解决机制是企业健康运行的重要基础,调研结果显示,钢铁企业基本上都建立了自身的事件解决机制,但是当企业各工序或部门间出现问题时,不足48%的企业选择依据本企业制定的相关制度去解决;有17%的企业选择依靠事件双方协商解决;有10%的企业选择通过上级来解决争端。另外有26%的企业采取了两种以上的方式来解决事件双方的矛盾。钢铁的生产是流程型、连续型、一体化的过程,当工序间出现矛盾时需要当机立断。而调研企业中选择依据企业制定的相关制度去解

决的不足一半,其他无论是协商解决还是经过上级来解决争端,均可能延误时机,甚至出现沟通和执行的偏差。这说明基层管理和基础管理方面的制度规范设定及执行有待加强。

四是扁平化管理有待继续推广。在调研企业中,还有部分企业的层数为5层,有待于继续推进扁平化管理。已经实施扁平化管理的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系列的新问题,如何真正发挥扁平化的优势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

(三)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

调研结果显示,职工培训投入较低和长效激励机制不足是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无形资源。企业接纳新员工时,固然可以要求员工的学历层次,也可以要求员工学习各种手册或说明书之类的规范要求,但是工作是具有成长性的,人的能力也应相应地提高,如何才能使员工长期地、动态地适应工作的要求,这就需要企业通过持续的教育、培训和开发等活动提高人力资源的品质。企业对员工教育、培训和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重视水平。

在调研企业中,多数企业的这一比例在0.1%以内,超过1%的仅有首钢、济钢、莱钢、昆钢、新余和杭钢等企业。这组数据表明,多数企业仅注重职工的现有价值,对职工长期发展缺乏合理的规划。

目前钢铁企业的薪酬体系中有两点应引起关注:第一是对中层干部的长期激励问题;第二是薪酬设计时应考虑竞争对手的因素。调

研结果显示,调研企业中约四分之一的企业对各级人员都没有长效激励机制,对高管层有长效激励的也仅占三分之一。从今后我国钢铁产业的竞争格局看,只有工艺与技术装备先进、管理水平较高、能够留住和吸引优秀员工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得到发展。因此,研究设计有竞争力的对员工特别是对中高层的长效激励机制将变得非常重要。

(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效果有待提高

ERP实施效果不尽理想。ERP对企业的要求很高,是企业原有管理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调研结果显示,在已实施ERP的企业中,仅有不足40%的企业废除了原有的人工填报数据的落后统计方式,其他企业仍在过渡当中。

信息化过程中系统的完整性和整体协调性有待提高。MES(制造执行系统)处于企业信息系统ERP/SCM和过程控制系统PCS/PLC的中间位置。ERP作为业务管理系统,PCS/PLC作为生产设备控制系统,而MES则作为生产执行系统。国外一些先进的钢铁企业都采用了以MES为核心基于ERP/MES/PCS架构的整体信息化方案(MES与上层的ERP系统和底层PCS系统一起构成了企业的神经系统)。调研结果表明,一些企业的ERP系统已经建成,而MES系统正在建设甚至还没有建设,影响了ERP功能的发挥。

(五)技术创新管理体系有待加强

缺乏高素质技术人才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在调研企业中,有71.8%的企业认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最大的内部因素

就是缺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这与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体系密切相关,即企业为人才成长创造的环境是影响企业创新的最根本的原因。企业只有为技术人员创造有吸引力的长效激励机制,只有让员工有归属感、成就感、认同感,才能更大程度地激发技术人才的创新热情。 部分企业技术研发投入仍偏低。调研结果显示,有33%的企业认为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也是影响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有的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甚至不足0.5%。

首先,钢铁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档次低。一方面国内钢铁企业的主导产品螺纹钢、小型材、中型材、线材等钢材产品(长线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利润空间较小;另一方面高附加值和高技术难度的产品(如不锈钢板、硅钢片、热轧薄板、冷轧薄板等)生产能力不足,需要大量进口。

目前中国长线钢铁产品的自给率已超过100%,但钢板只有七成左右,热轧及其他表面处理的薄板等产品进口占了中国钢材进口的2/3,冷轧、镀锌、硅钢板的进口依赖度一直在50%左右。

其次,钢铁生产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从生产布局来看,目前我国除西藏外,都有钢铁企业。近年来,全国钢铁生产企业从十年前大约600家,迅速扩张到目前1000多家,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装备水平低,设备老化,国际上许多淘汰的工艺和装备在这些企业中大量存在,这就必然导致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特别是钢铁业物

流是大进大出的,我国又不重视海河运,过分依赖铁路更造成运力紧张。

再次,中国钢铁产业较低的集中度加剧了钢铁业的波动性。

钢铁业的波动性在钢铁行业内普遍存在。为了与上游形成市场垄断的原材料供应商和下游强大的钢材用户在力量上形成抗衡,国际钢铁行业不得不通过全球范围内的超大规模合并来建立大型钢铁集团,从而形成比较稳定的钢铁行业发展态势,减少钢铁业的波动。

以铁矿石为例,目前全球75%的铁矿石生产量和贸易量都集中在世界前三家铁矿石供应商那里,使得铁矿石供应商的谈判砝码较重,话语权较大。相比较,我国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却非常低,这样就导致我国钢铁公司或进口商在进口铁矿石时不考虑行业的整体利益,进口市场无序化,甚至国内各进口方之间的相互竞价,这样在国际市场上很难用一个声音说话,从而导致铁矿石价格的提高。

另外,由于中国钢铁业集中度比较低,受各种影响就比较大,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钢铁价格的大幅波动,例如2004年四五月份中国钢铁价格的大幅下跌。可以说,中国钢铁业“忽冷忽热”“暴涨暴跌”,与产业分散有最直接的关系,其最终结果就是产业的整体竞

争力不足,进而影响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

最后,由于没有设置产业准入标准的法律法规,致使结构调整不利,是导致市场无序竞争的政策原因。尽管我国钢铁工业在总量上是世界第一,但高端品种的生产还很欠缺。钢铁工业是能源、水、资源高消耗的行业,如不对小钢铁进行淘汰,将对我国原材料、水资源、能源、交通运输、港口造成巨大压力,降低社会经济的总体效率,导致我国未来环境压力增大,治理成本提高,钢铁工业的社会效益降低,最后使全国人民来为这种无序扩张买单。

第五篇:现代婚姻及家庭问题分析

09秋社会工作 廖利锋

在现代,婚姻一般指男女得到社会及法律承认的结合,夫妻关系的建立和存在,从本质上看,婚姻是指为社会所承认的性关系。所谓婚姻是为社会所认可的,特别涉及男女双方制度化的匹配安排,现代婚姻是以爱情为基础,又是家庭产生的前提,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并由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成的共同生活的社会组织。婚姻和家庭指的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组织形式,婚姻关系在一夫一妻制条件下指的就是夫妻关系;家庭关系则既包括夫妻关系,也包括亲子关系,从广义上理解,还包括了各种血亲和姻亲关系。” 婚姻和家庭表达了特定的文化内容,包括性观念、生育观念、婚姻观、家庭观、特定民族或地区的特定婚俗,以及特定的家庭生活方式等。 婚姻问题

•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婚姻家庭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势头。过去,婚姻家庭是一种高稳定的社会关系形式,婚姻家庭制度对每个在婚个体都有很强的约束力,离婚、违法婚姻、替代婚姻、性罪错等只是小概率事件,并未构成众所瞩目的社会问题。但是现在,在对待婚姻家庭问题方面,我们的选择越来越呈现出价值多元化的特征。婚姻的神圣性开始受到怀疑,家庭因受到多种力量的冲击而变的飘摇不定。婚姻家庭领域突现出一系列问题。 离婚率上升

违法婚姻增多。由于法律不够完善,重婚纳妾、姘居、婚外恋等丑恶现象在近几年不但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呈蔓延趋势。这种情况的存在和蔓延,对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形成严峻挑战。 大龄未婚和独身浪潮

所谓大龄未婚人口, 是指那些过了社会上通行的结婚年龄即“婚姻适龄期”而尚未婚配的28-49岁的男女,不包括离婚、丧偶。大龄未婚人口有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无论从未婚人口总数来看,还是从各个年龄段来看,未婚男性人数都远远多于未婚女性人数;

第二。年龄愈大,大龄未婚男女人数相差愈多。另外,男女在文化水平上有很大的差异,未婚男性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且主要集中在农村或穷乡僻壤,而未婚女性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主要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所以这两个群体的婚姻难问题很突出。 但当代又出现了另一现象,即很多白领男女自愿晚婚或不婚,即所谓的“单身贵族”。他们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工作, 学习和享受生活,不愿轻易走入婚姻,为家庭所累。现在,这一生活方式已经得到白领层的光法认同,并形成了一种时尚。 家庭暴力

目前,家庭暴力问题正呈显著的上升趋势。由于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的原因,以及妇女的特点,家庭暴力主要表现为夫对妻的暴力。施暴手段也是多种多样,日趋残忍。家庭暴力不仅严重伤害了妇女的身心健康,也影响到社会的安定。据有关部门调查,中国女性犯罪率一直是偏低的,如今女性犯罪率有所增加,与他们在家庭中遭受暴力和虐待有着直接关系。一些妇女“以暴制暴”的报复行为大多是在被逼无奈和无助的情况下采取的。

婚姻及家庭分析原因

• 认为社会在向工业化和城市化跃迁的过程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家庭作为其中一个个小的细胞也必然会经历某些变化。另外,也有人持完全相反的观点,认为婚姻家庭领域的变化首先来源于观念领域的革命。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对传媒和通讯手段的更新,以及世界性学术交流的开展,使得国内高文化阶层的人率先吸收了西方的性观念、婚姻观念、家庭观念、既而又身体力行。他们的文化权威的身份使得其行为成为大众模仿的对象,从而最终促成了中国新的婚姻家庭观的形成。 经济学派

• 结婚时间早晚取决于结婚的预期收益,当人们估计结婚将会比独身为自己带来更多的个人福利时,他们就会倾向于结婚。由于现代婚姻关系远不如传统婚姻模式能够为婚配的双方提供个体福利,随着结婚的个人所得日趋减少,人们对婚姻的愿望也就逐渐减弱了。后者指出,现代婚姻并没有失去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初婚年龄的大小更多的取决于个人收入的相对水平。当年轻人收入水平提高时,他们没有经济压力,就会倾向于早婚;相反,当经济收入比较有限时,他们就会因为手头拮据而不得不推迟结婚。

一、离婚问题

• 离婚以为着婚姻解体,家庭解组。“离婚自由”的口号由资产阶级在18世纪率先提出,它是对对封建制度的一种反抗。1792年法国在人权宣言中确认了离婚自由的个人权利。从那以后,离婚的人数缓慢增加,但是最近几十年,离婚率呈现陡涨的趋势,离婚问题已经成为最突出的婚姻家庭问题,它不仅具有世界性,而且还带来了一系列后续问题,如单亲家庭、再婚家庭、独身者增多等。 • 离婚原因分析

• 从家庭的微观角度讲,离婚的原因各家各异。概括一下,大概有以下几种:

• 兴趣不同、家务矛盾、草率结婚、生活作风问题、性生活不和谐、家庭暴力、一方病残、一方犯罪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如两地分居,不良生活习惯(赌博、酗酒)等。

• 从社会学的宏观角度分析离婚原因,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形成的观点主要有: •

1、当代婚姻脆弱的主要原因来自社会的变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动了整个社会流动,而这种社会流动所形成的大面积的社会交往,势必冲击婚姻家庭。过去离家不易,与他人“老死不相往来”;现代科技的发展,便利的交通、通讯等,使得家庭的活动天地大大扩展,人们的交往频率、交往范围都增大了。在这种情形下,婚姻就不那么牢固了。见一个不一定思迁,见千万个就不能保证不思迁了。

2、婚姻的脆弱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转型期社会关系的脆弱。旧的观念、旧的道德规范被打破了,但新的观念、新的道德规范尚未确立,在这种新旧交替过程中,离婚率必然偏高。 •

3、婚姻脆弱、离婚率高是工业化国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跨文化现象,婚姻的脆弱与婚姻基础有关。有些人认为婚姻只要有爱情就足够了,忽视了婚姻的世俗性。其实婚姻上的完美主义只能使人步入误区。

从总体上说,离婚率的高低是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道德、民族传统、社会习俗等诸因素共同制约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快速的变化,很多影响婚姻家庭稳定的因素发生了变化

• 从社会宏观角度讲,道德和法律是相辅相成的 两大武器。社会应倡导心的婚姻家庭伦理,既不同于传统落后的 “三纲五常”等,也不同于西方的极端个人主义,性自由等,应该是肯定人性的,也是庄重严肃点 。 消极影响:

• 离婚者自身要面对生活水准的降低,责任压力的加大,感情的创伤和孤独,不良舆论的困扰等。单亲父母由于生活的压力,可能对孩子的生活起居照料不周。但更为严重的是,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发育受到影响。通常父母离异已经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灵创伤,他们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更敏感,更缺乏安全感,如果没有加倍的家庭温暖来补偿。他们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忽视,很不幸,于是自暴自弃,在多次社会调查中发现,离异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可能受到影响,他们在同龄人中的犯罪率较高 。 积极功能:

• 对孩子而言,如果生活在父母婚姻关系已经名存实亡,经常发生矛盾冲突的家庭,会感受到父母之间的敌视,也很可能成为父母的出气筒,这些会使孩子过早的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到失望,从而对其生理和心理健康及性格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如果父母离婚,孩子就能摆脱冷漠,敌视和怨恨的家庭氛围。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无疑是以件好事。对夫妇本人而言,离婚消除了紧张的根源,时他们得以平静轻松的生活。 对策

• 防止离婚就要尽量保持婚姻的稳定,一方面,婚前的恋爱阶段应尽量做到深入了解对方,如对方的兴趣爱好 ,人品学识,健康状况、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等 。同时对待结婚要慎重,不能草率决定,应尽量考虑周全。另一方面,婚后则应该近可能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对象。俗语说:婚前要睁大眼睛,婚后要半闭眼镜。

• 从社会宏观角度讲,道德和法律是相辅相成的 两大武器。社会应倡导心的婚姻家庭伦理,既不同于传统落后的 “三纲五常”等,也不同于西方的极端个人主义,性自由等,应该是肯定人性的,也是庄重严肃点 。

家庭暴力

(1)男权文化和夫权思想的影响。

它使得男人对女人的暴力合理化,不仅男人认为打妻子很正常,而且受害的妻子也这样认为。,男女在家庭和社会中客观存在着不平等地位,大多数家庭中男人有经济基础,有政治权力,丈夫统治妻子。女性由于在经济上的依赖性削弱了她们的权力,使她们不得不服从男人。她们不仅易受暴力伤害,而且也不能挑战和抵抗暴力。 (2)社会宽容的助长。

家庭暴力长期以来被视为家庭私事,邻居不劝、居委会不问、单位不管、不出人命执法机关不理,从而成为四不管的真空地带。这种不管实际上是默许丈夫对妻子的暴力行为。不愿介入,惩治过轻实际上是对施暴者的姑息纵容,。 • 社会整体的文化素质偏低。 • 北京婚姻家庭研究会举办的大型婚姻家庭质量调查显示,丈夫是否打过妻子这一点与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有关。年轻的、教育程度低的以及除干部、知识分子以外的人有更大的概率打过妻子。另有资料显示,施暴者呈现“四多”的特点,即丈夫虐妻多,30-40岁年龄段多,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多,工人多 • 包二奶问题

• 重婚纳妾、包二奶、姘居等行为正在挑战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包二奶实际上是新形式下重婚纳妾的一种变形形式,实质上是没有合法婚姻的姘居,。早在八十年代初期,一些沿海开放地区重婚纳妾,包二奶现在就已出现。到现在,无论是经济发达还是落后地区,上述问题已成为妇女群众投诉的热线,并呈增多之势。根据广东省反映,在有重婚纳妾、包二奶行为甚至更大范围的男性中,存在着以有能力养妾、包二奶为荣的价值取向、不少男性对此耗不隐瞒,甚至炫耀。 包二奶的危害

• 严重违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败坏社会风气、冲击一夫一妻法律制度,如在保养二奶现象严重的东莞市,一些人将包二奶当作一种时尚、公开带着二奶会朋友,出入各种社交场合,甚至公开姘居。

• 严重破坏计划生育政策,产生大量的社会隐蔽人口。 • 败坏党风,引发官员以权谋钱,造成腐败现象。 • 导致家庭恶性案件增多。

上一篇:新店开店流程范文下一篇:现代励志诗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