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机构存在问题

2024-04-16

基层医疗机构存在问题(精选8篇)

篇1:基层医疗机构存在问题

基层质检机构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对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条件、工作责任和权利义务等问题进行规范,促进监管工作规范化、法制化.要通过比对试验和评审检查等方式,加强对检验检测机构能力水平和基本条件的监管考核,严格执行检验检测人员责任追究制度和检验报告“三级审查”制度.要加快建立实施检验检测人员执业资格制度,促进检验机构检测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作 者:姜建蓉  作者单位:句容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江苏,句容,212400 期 刊:计量与测试技术   Journal:METROLOGY & MEASUREMENT TECHNIQUE 年,卷(期):2010, 37(3) 分类号:X3 关键词:基层质检机构    存在    问题和对策   

篇2:基层医疗机构存在问题

基层质检机构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对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条件、工作责任和权利义务等问题进行规范,促进监管工作规范化、法制化.要通过比对试验和评审检查等方式,加强对检验检测机构能力水平和基本条件的监管考核,严格执行检验检测人员责任追究制度和检验报告“三级审查”制度.要加快建立实施检验检测人员执业资格制度,促进检验机构检测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作 者:姜建蓉 作者单位:句容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江苏,句容,212400期 刊:计量与测试技术 Journal:METROLOGY & MEASUREMENT TECHNIQUE年,卷(期):,37(3)分类号:X3关键词:基层质检机构 存在 问题和对策

篇3:基层医疗机构存在问题

1 存在的问题

1.1 领导重视不够, 组织机构不健全

经检查100张床位以上的11所医院中, 有5所医院感染管理科未独立, 仍附属于预防保健科等部门, 占45.5%;100张床位以下的5所医疗机构中有1所未指定医院感染分管部门, 占20%.

1.2 感染管理专 (兼) 职人员培训不到位

2所医院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未经培训即上岗, 导致所定各项制度内容与标准不相符, 更谈不上对临床工作的指导。有的医院专职人员感染管理专业知识、理念严重缺乏, 如有的医院手术用缝针、缝线仍用戊二醛浸泡灭菌, 且不进行监测;有的医院无菌持物镊子用戊二醛浸泡保存;有的医院仍在使用自然挥发的甲醛熏箱、消毒地垫、无孔方盘 (作为灭菌容器) 等。

1.3 医院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不够规范

1.3.1 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清洗与消毒灭菌问题较严重

检查发现多数二级及以下医院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清洗仍为分散式管理, 致使器械消毒不干净, 甚至有凝固血迹, 出现锈蚀;2所医院使用无烘干程序的电压力蒸汽灭菌器, 包布潮湿发黑, 且未开展灭菌效果监测;16所医院使用后的雾化器、呼吸机螺纹管无专用清洗设备, 由使用科室自行冲洗处理。

1.3.2 空气消毒机 (包括空调) 的清洗、消毒跟不上

多数医院能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要求给手术室、产房等二类环境配备合适的空气消毒设备, 但是普遍存在后期清洗工作跟不上的现象。有的空气消毒机 (包括空调) 几乎不做清洗;新生儿病房暖箱滤膜有的清洗不到位, 1所医院甚至不知道应定期进行清洗。重点部位的空气质量令人担忧。

1.3.3 防护设备配备不全

有的医院口腔科未配置防护镜, 供应室没有洗眼装置, 感染管理专 (兼) 职人员监测紫外线强度缺乏合适的防护装置等。

1.3.4 手卫生设施不足

三级医院手卫生设施如流动水洗手装置及快速手消毒剂配备情况较好, 二级以下医院手卫生设施配备不足, 民营医院流动水洗手装置严重不足, 无快速手消毒剂。

1.4 重点部门布局不够合理

有的医院手术室、产房三区不能严格区分, 做不到转身换鞋;有的医院口腔科清洗、消毒灭菌与诊疗同在一室, 无法区分清洁区与污染区。

1.5 医院内各项监测不规范

1.5.1 卫生学监测不能定性, 报告结果不规范

二级以上医院开展了卫生学监测, 但是多数仅做细菌定量, 不能做细菌定性;监测报告结果不准确, 使监测流于形式。一级以下医院没有微生物实验室, 未开展卫生学监测。

1.5.2 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不规范

4所医疗机构压力蒸汽灭菌未开展生物监测, 二级以下医院生物监测使用嗜热脂肪杆菌芽孢菌片培养7 d出结果, 有的做不到1周1次, 有的医院化学监测不规范。

1.5.3 二级及以下医院不能开展耐药菌监测

由于没有微生物实验室, 多数二级及以下医院无条件开展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不能进行耐药菌监测, 抗菌药物的使用仍属于经验用药。而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在监测、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

1.5.4 紫外线灯管监测不规范

有的医院未开展紫外线辐照强度监测, 有的医院紫外线照射时间累计到1 000 h, 不测强度即更换新灯管, 而《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紫外线消毒灯的使用寿命, 即由新灯的强度降低到70μW/cm2的时间或降低到原来新灯强度的70%的时间, 应不低于1 000 h[2].

1.6 医疗废物管理县级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未实行集中处理, 有的医院自行焚烧, 但无专用焚烧设备。

1.7 医院污水处理4所医院没有污水处理设备, 医院污水基本不进行处理即排放。

2 对策

2.1 加强领导, 健全组织机构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根据医院规模设置医院感染管理科或分管部门,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 院领导要给予足够重视, 加大管理力度。

2.2 加强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培训

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业务水平决定其医院感染管理的水平, 应加强专职人员上岗前的培训。医院感染内涵丰富, 管理范围广, 作为专职人员, 应接受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的培训方可上岗, 仅仅几天的上岗培训对专职人员来讲是远远不够的。基层医院感染管理科往往只有1人负责全院的感染管理工作, 培训不到位很难胜任本职工作。

2.3 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网络, 加强医院间的业务交流

基层医疗机构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经常参加省级及以上培训班, 我们认为可以按地区建立医院感染质量控制网络, 加强医院间的业务交流和指导, 使国家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 以及医院感染的新知识、新理念及时贯彻到基层医疗机构并付诸实施。改变以往常常经上级检查发现问题才进行整改的被动局面, 使医院感染管理持续质量改进主动进行。

2.4 规范医院感染各项监测

无条件开展各项监测的医院可与上级医院建立业务联系, 开展必要的监测项目。

2.5 加大硬件投入保证临床供应

医院应投入必要的经费, 改造不合理布局, 配备合适的手卫生设施及防护设备, 加强对医院感染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 开展必要的微生物实验室监测工作, 使医院感染各项监测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内容。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的事故背后, 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 000起事故隐患[3]。我们必须正视感染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想方设法改进工作, 为患者提供安全的就医环境。同时呼吁政府加大公共卫生投入, 在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有所作为, 如:建立区域性的消毒供应中心、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等等, 解决基层小的医疗机构无力解决的问题, 以确保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刘振声, 金大鹏, 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0:2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法监发[2002]282号.消毒技术规范[S].2002-11-15.

篇4:基层医疗机构存在问题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药学监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840-01

药学监护(PC)又称药疗、药学保健,指的是对药物的提供与治疗进行直接地监护。药学监护的目的是让患者明确疾病治疗目标,提高患者疾病治疗效果[1]。药学监护工作的有效进行可促进基层医院医疗水平、合理用药等提高,有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对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药学监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某地区共有二级医院2个,一级医院10个。

1.2方法

对该地区基层医疗机构药学工作现在进行分析,归纳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 结果

2.1存在的具体问题

2.1药学服务工作未得到足够重视

据调查研究发现,药学服务工作得不到医院管理层的足够重视是基层医院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在基层医院中,药学服务工作较为简单,仅是按医嘱对患者发药,简单给患者讲解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因此,医院对仪器设备、服务场所建设等均不够重视,且非专业人员也可随意从事药学服务工作。

2.1服务模式陈旧

目前,在基层医院均为设置有OTC药房,因此导致药师在工作时间均忙于领药、发药等工作,而无法进行处方分析、用药评价、药物不良反应收集等实质性的工作。同时,由于工作量大且较为繁杂,药师与患者间的沟通时间较少,无法满足患者咨询要求。

2.3人才队伍建设薄弱

受“重医轻药”的传统观念影响,基础医院中的药剂人员一直得不到足够地重视,药剂人员的社会地位及经济收入均处于较低水平。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基础医院无法接收和留住优秀的药学人才,長期如此便造成严重的药学人员缺乏。由于人才的缺乏,导致多数医院为了保证药学服务工作的正常进行,随意抽调医院中非专业人员来从事药学服务工作,进行简单的填补窗口工作。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药学监护工作的开展和提高。

2.4知识匮乏,能力较差

由于药学人员队伍建设不受重视,基础医院中的药学人员学习、培训及外派进修的机会均较少,甚至完全没有。多数药师均只能通过自学和临床经验等方式来实现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这就导致基层医院药师药学知识匮乏、业务能力低、临床经验缺乏,在工作中无法按职能服务要求开展药学服务。

3 讨论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有效的药学服务是医院服务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因此,针对目前论基层医疗机构药学监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促进其不断完善。

3.1转化思想认识

①药剂人员应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服务意识,正确认识宣传和进行药学监护的价值和意义。②提升医护人员的思想认识。基础医院的医护人员需正确认识和明确医院展开药学监护工作的目的主要是对已有医疗程序进行有效补充,促进基础医院医疗程序的完善。③加强用药指南窗口建设。增设用药指南窗口,让患者意识到用药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改变其对药师的认识,促进药师社会地位的提升。

3.2按步骤完善药学监护工作

①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人才培养,多组织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如基础及临床医学、药学基础理论、临床用药与安全用药等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方式,提高药学人员的专业知识及临床经验。同时,积极引进人才,保证医院专业人员充足,促进药学人员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及服务能力的提升。②增设用药咨询窗口。开设用药咨询窗口,并安排业务能力强、服务意识高的药学人员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接待患者用药咨询。③设置专(兼)职药学服务岗位。医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置药学服务岗位,由专业人员进行处方分析、药物临床评价、信息收集等工作。

3.3加强服务意识培养

①转变服务方式。将窗口发药改变为柜台发药。柜台发药更具开放性,有利于药师与患者间沟通交流地进行,方便患者咨询,提高药师服务价值。②提升服务态度。药师在发药过程中,应仔细认真,解释耐心、态度热情、有问必答、语言通俗易懂,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用药咨询,使患者感受到亲切感,提高患者安全感和信任感。

参考文献:

[1] 施明鸣,殷颖.药学服务工作中的沟通障碍及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2,8(35): 188-199.

篇5:基层医疗机构存在问题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商业银行总行针对银行信贷运行和风险特点制定了统一的信贷准入标准,相继出台了客户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和一系列贷款管理办法,通过改进信贷业务流程,上收贷款审批权限,强化授权授信管理等措施,对防范信贷风险,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资源配置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国有商业银行总行不考虑地区差异和地区自然资源特性“一刀切”式的信贷管理模式,以及在欠发达地区普遍实行信贷退出的做法,使欠发达地区的银行机构信贷业务发展缓慢,严重制约了银行机构及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期XX银监局组织人力对XX、XX、XX三市(州)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通过剖析信贷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目前信贷管理模式对欠发达地区银行机构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寻找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地方经济与银行机构的协调发展。

一、大型银行基层分支机构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贷款的行为约束和管理实践是银行业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基本要素。然而,从XX、XX、XX三市(州)信贷资金的投放来看,欠发达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存在着六个不适应,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大了银行自身发展壮大的难度。突出表现在:

1、信贷市场营销定位偏高与地方经济发展特征不适应。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是 “三农”经济、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具有高度的资金依赖性。目前,已实施股改的工行、中行、建行将自己的信贷市场营销定位在发达地区、高收益行业、大型企业和个人住房消费市场,造成其分支机构在经营思想上形成重大企业轻小企业、重发达地区轻落后地区、重大城市轻县域的倾向,忽视县域经济、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在信贷营销上将重心主要集中在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区域、重点客户上,不愿意开展对县域经济及中小企业的营销活动。以XX市为例,自2005年以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对辖区贷款投放不增反减,贷款总额净减少0.84亿元,新发放贷款的80%投放到能源开发、基础建设等行业,其中投放到东南温福公路、华亭煤业、酒钢公司等区外大型企业的贷款就达1.84亿元,而对当地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则不断减少,贷款客户由2005年初的近2000户减少为900多户,且90%以上还是农行支持的客户,中行支持的中小企业仅剩1户、工行仅剩9户。

2、信贷授信准入条件严刻与企业实际运行状况不适应。欠发达地区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正处于成长阶段,压缩成本费用是这些企业提高经营效益、积累发展资本的主要手段,为此,普遍存在企业资本构成简单、租用生产场所、会计报表不经中介机构审计、财务管理不完整等情况。而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准入上实行全国统一的“一刀切”式的信用评级办法,没有顾及到各地区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这些评级办法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来说标准明显过高,很不利于欠发达地区的行业与企业,形成政策上的“歧视”;在授权授信管理上,过分强调风险控制,对规定信用等级以下的企业不介入或实施信贷退出政策,对风险偏高的区域也不给予贷款授信。过高的信贷门槛让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如建行系统要求只有信用评级达到AA级的企业等客户才能予以准入和授信,对500万元以下贷款需求基本不予考虑,2008年XX市能够达到这些条件的客户仅仅只有3户企业。而自2005年以来,XX市全辖七县一区,仅有西峰、庆城等3县区的企业得到过建行的少量信贷支持,对其余5个县已全部实施了信贷退出。

3、贷款审批权限高度集中与企业资金需求特点不适应。目前,在贷款审批授权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仅有一定的个人贷款审批权;对公司类贷款,除农行有800万元全额抵押的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外,工、中、建行无任何审批权,在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贷款的审批权全部集中在省级分行。这种高度集中的贷款审批制,造成审批环节层级过多、审批周期过长、缺乏营销主动性等弊病,与企业、客户对贷款资金需求短、急、快的特点完全脱节。调查表明,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要经过评级授信审批、贷款发放审批两个流程,每个流程要通过支行等经营行的审查审批、二级分行的审查审批、省分行的审查审批,正常情况下走完这一审批流程需1-3个月,如有需补充的事项则审批环节的时间会更长。尤其是XX市工商银行,其二级分行及以下机构对公司客户无论贷款金额大小均无审批权,每笔贷款都要上报平凉审贷部审批,对超过权限的贷款亦按程序上报省分行审批,不仅拉长了贷款审批时限,同时也增加了贷款费用。从已发放贷款的实际来看,从贷前调查、审查审批、贷款发放时抵押担保手续的完善,企业拿到贷款的时间在3-6个月,最长的达到11个月。如此冗长的流程,当企业得到贷款时,贷款企业尤其是季节性经营特征明显的企业黄金期已过,往往使企业错失良机。

4、区域流动性严重外流与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适应。基层分支机构存款资金大量上存是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营运的独有特点,其“抽水机”效应比较明显。以XX市为例,截至2008年6月末,国有商业银行存款达123.8亿元,较2005年初增加42.1亿元,增长51.9%,而贷款仅为37.4亿元,减少0.8亿元,存贷比例由2005年初的47.2%下降为30.2%,其中工行、中行存贷比更低为9.6%和9.3%;四家国有商业银行除农行贷款略有增加外,工行、中行、建行的贷款呈逐年萎缩趋势,贷款增幅最高的2008年也仅增长了3.7%,2005年-2007年均呈下降态势。全辖可用信贷资金剔除缴存法定准备金21.7亿元、其他被动投资占用项目资金约10多亿元、贷款37.4亿元外,剩余闲臵而上存的资金高达50多亿元,较2005年初增加近40亿元。而自2005年以来,XX市GDP以不低于10%的速度在增长,对资金的需求每年大约在20-50亿元,剔除农村信用社每年提供的3-6亿元贷款外,辖内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绝大部分依赖招商引资和民间借贷,政府责难、社会怨恨、企业赖债的问题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在XX的经营环境愈来愈艰难。

5、新贷款产品开发滞后与区域客户的实际需要不适应。目前,商业银行贷款品种按其发放对象和用途来看,主要为传统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基础建设固定资产贷款、个人经营贷款、个人住房和汽车消费贷款。从近年贷款投放实际来看,固定资产贷款基本处于停顿状态,房地产开发贷款属于限制发放行列,只有流动资金贷款、个人经营贷款、个人住房和汽车等消费贷款尚能处于活动状态。从XX市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产品的运行情况来看,工行、建行的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分别于2004年、2005年停牌,建行不指定用途的个人消费贷款也与2007年停牌,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在工行、中行、建行自始自终未曾开办;适合中小企业的“成长之路”、“速贷通”等新的贷款产品在XX从未获得过授权,账户质押、存货抵押、贸易融资等也未得到辖内任何一家银行推广应用。而不论是停牌的贷款产品,还是尚未开办和推广的贷款产品,恰恰是居民个人和中小企业最需要的。

6、信用风险管控过严与基层银行市场营销激励不适应。目前,各行对信贷营销普遍建立了激励考核机制,年初有营销任务,年末有考核兑现,实行奖优惩劣。如建行实行业务计价买单制,对信贷营销的激励似乎更为显著。然而,信贷管理和运行的结果与营销激励的初衷完全背离,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高管年薪制不能激发基层高管放贷的积极性,信贷客户经理为了避免不良贷款责任追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原有贷款的维护上,在新的贷款营销上缺乏积极性。调查发现,由于授权授信范围过小、担保方式选择余地小、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力度大等原因造成客户经理不愿去开展新的贷款营销;同时,由于省分行在对二级分行上报贷款项目的审查审批上,为规避信用风险,否决项目多,影响基层银行放贷积极性。2008年1-6月,XX市国有商业银行累计发放贷款5.3亿元,其中新发放贷款仅为2.8亿元,47%以上贷款为对原有贷款客户维护而办理的还旧借新。

二、改善大型银行信贷管理的对策建议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调整,在欠发达地区实施信贷与机构的双重退出,使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信贷管理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的矛盾愈加突出,使国有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因此,改善信贷管理模式,加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已刻不容缓,而这种改善,需要信贷政策与信贷管理的密切配合,需要贷款产品、营销投放与风险管控的密切配合。

1、尽快调整信贷战略定位,积极开展目标市场培育。国有商业银行要更新经营理念,正确把握防范信贷风险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积极调整信贷战略定位,改变追求“做大不做小”、“做强不做弱”的信贷投放思路,认真履行银行的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把信贷战略定位调整到“保证大企业资金需求、兼顾地方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有效需求”上来,不论经济发达与否、经营规模大小,都应纳入到支持的行列。尤其对于基层分支机构,应将其信贷支持重点定位在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上来,开展目标市场细分,大力支持市场适应性强、经营活跃、效益较好的混合型经济成份的企业和项目,使之成为银行稳固的、最具有效益的优质客户群体;做好中小企业信贷服务,改变银行傍大款、垒大户、过独木桥的经营发展思路,积极调整信贷结构,适当分散贷款风险,大力发展多元化信贷服务,走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不断提高其在当地政府及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和地位。鉴于当前欠发达地区符合银行授信条件的客户较少的现实,银行要彻底改变“坐等”客户上门为主动“登”客户之门,开展市场培育工作,通过深入中小企业开展摸底调查,全面掌握目标市场的中小企业、个体经营户及其法人代表、主要股东的全部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分类建立中小企业等培育客户信息库;根据不同的培育对象,制定不同的培育规划,坚持先易后难、先重点后一般、先治内后治外的原则,分期分批开展目标市场培育工作,为银行培育一批批黄金客户。

2、实施灵活信贷准入标准,施行有区别的信贷政策。国有商业银行总行要制定有区别的、灵活的信贷政策,让更多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一是建立有区别的信贷管理制度。针对基层银行机构当前信贷客户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特点,研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信贷管理制度和信用评级体系,灵活掌握经济欠发达地区信贷准入标准,减少环节,简化手续,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金融服务薄弱问题,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与金融的良性、和谐发展。二是制定存贷比下限信贷政策。目前,75%的存贷比上限是为了确保银行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而对于存贷比下限确未做出任何规定,这使基层银行机构的盈利性和社会资金需求缺乏必要保证,监管当局应从宏观和中观经济出发,确定45—50%的存贷比下限,各商业银行二级分行必须在达到其存贷比下限的前提下,才能将资金上存、拆出,以促使商业银行增加对辖区的有效信贷投入。三是增强应对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动性。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要及时研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合理控制信贷投放总量,科学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在贷款投放结构上,防止搞“一刀切”,要区别对待,按照“有保有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支持那些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特别是农行要逐步严格控制和压缩非农贷款投放,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腾出规模、资金,向农业主产区和粮油大县倾斜,完善农业信贷准入和评级标准,确保“三农”信贷的投放。

3、适度下放贷款审批权限,不断提高贷款审批效率。一要改革信贷审批方式。将区域化集中审批制改为省分行集中审批和二级分行自主审批相结合的方式,对于50万元以下的个人贷款和500万元的公司贷款审批权限授予二级分行,让二级分行充分发挥能动作用自主审批发放,以减少贷款审批环节,降低贷款经营成本和企业筹资费用。二要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可采用客户评价取代受理审查、贷前调查、项目评估、风险审查等多道工序环节,将分产品的业务流程改为一揽子业务流程,以客户为中心,实现业务流程多样化,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设计不同的流程图,采用不同的灵活流程来服务多样化的消费者。三要改善贷款流程。在贷款受理流程上,设计出高、中、低三个风险类别流程小组,客户经理针对风险初分,经过初步审核后,分别转给不同的风险小组来处理,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减少贷款审批的中间环节,加快贷款审批速度。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金额小、笔数多、需求急、周转快”的特点,要积极发挥信贷经营上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把金融服务中小企业同加强企业效能建设结合起来,按照限时办结制,在具体办理过程中可实行“受理、调查、审查、审批”一条龙、一站式服务,随时申请随时受理。

4、加快贷款产品创新推广,适度降低企业筹资成本。一要创新贷款品种。努力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中小企业量身定制产品,推出符合欠发达地区和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风险收益特点的贷款新产品。根据企业发展现状,推出创业型、成长型贷款品种,适应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额。二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在期限匹配方面,可结合国家产业政策,根据企业项目情况区别对待,发放短期、中期、长期贷款,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三要扩大担保方式。要由政府主导创新担保体系,建立健全非国有经济融资担保体系,成立由地方财政、政府主导的公司所组成的信用担保基金会,对需要支持并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中小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所需贷款提供担保;成立由中小企业组建成联合担保共同体,共同筹资,实行股份制,按担保比例和额度收取一定的手续费,由担保机构来分担银行贷款风险,并起监督保护作用;设立非国有经济发展基金,在实行财政预算分级管理的体制下,国家安排财政支出时,可按一定比例提取非国有经济发展基金,主要用于为非国有经济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提供贷款贴息和担保。可扩大担保物范围,增加担保形式,采用存货、仓单、应收账款、账户托管、房产、家庭财产等抵押、质押、个人保证和企业联保等多种担保方式,尽量满足小企业的合理贷款需求。四要灵活掌握还款方式。可根据企业资金回流特点,采取“一次贷款、分期还款”、“一次性还本付息”等多种灵活方式相结合,降低贷款风险和企业还贷压力,以有效推动贷款业务发展。对已停牌的贷款业务要加强管理,最大限度化解和处臵风险,积极向上级管理行争取早日复牌。五要改进社会中介机构的服务。规范贷款抵押物评估、登记行为,统一程序,减少评估、登记上的繁琐环节,缩短办理时间,合理确定收费标准,坚决取消不合理收费,严禁乱收费避免重复评估、登记,要降低办理抵押的费用,对已经评估的抵押物,要有合理的适用期,避免在短期内多次重复评估的现象;建立抵押物的拍卖市场或建立相应的处理制度,简化手续环节,降低收费标准,减轻企业负担。

5、建立正向营销激励机制,切实增强贷款投放效能。要建立和完善责、权、利对等的激励机制,促进分配体制由单纯的保障型向保障与激励兼顾型转变,降低基数工资占比,提高与业绩挂钩工资的占比,全面推行客户经理等级薪酬制度,充分调动信贷工作人员营销贷款的积极性。首先,要改革高管人员年薪制度,使高管人员的薪酬与本级行的经营情况挂钩,贷款营销与高管人员绩效挂钩,消除贷款高低、盈利多少与高管人员的薪酬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其次,要解决信贷人员惧贷的问题,实现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与信贷激励机制的有机结合,建立贷款风险约束与激励机制,实行贷款绩效考核和尽职免责制度,调整客户经理绩效工资考核体系,将信贷人员的收入与业务量、效益和贷款质量等综合绩效指标挂钩,按贷款营销的质量、数量等综合指标测算收益,并按一定比例给予营销人员以适当奖励。同时,对业绩差的贷款营销人员给予适当的处罚,从而调动从业人员的贷款营销积极性和主动性。风险合规部门应负责开展贷款工作的尽职调查,查清风险形成原因,根据实际情况追究或免除有关责任人的相应责任,对人为造成,一定要严惩不怠,对非人为因素形成的风险,对信贷人员应实行相应免责,以激励信贷人员做好贷款营销工作。

篇6:基层医疗机构存在问题

基层反映欠发达地区养老服务机构收费管理存在四方面问题

2011年6月,丽水对全市5个县(市)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及服务价格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养老服务收费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收费政策不完善,没有配套办法。现行各县(市、区)出台的具体收费政策都是在《浙江省定价目录》列入管理之前出台的,管理政策依据不足,不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普通服务项目列入《浙江省定价目录》后,解决了依法行政上的法律依据问题,但实际管理中还需要有更详细的可操作的规范性政策规定;二是管理形式单一,没有统一定价原则。目前仅有对政府投资的养老服务机构普通服务项目实行政府定价这一种管理形式。养老服务机构有盈利性的和非盈利性的,仅有一种管理方式太过单一,不符合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需要;三是收费项目杂乱,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县(市、区)养老服务机构除收取床位费、护理费(或称服务费)、伙食费三项收费项目基本相同外,其他费用设置较乱。如青田县“沁心园”养老服务中心收取电话费、有线电视视听费20元/月,水电费 120 元/间/月。龙泉市阳光老年福利中心在入园时一次性收取押金500元,床上用品230元,水电费核定15度/月/人;四是收费行为不规范,消费者价格权益难维护。主要表现在二方面:一是护理的等级划分不统一,不同护理等级的具体内容不明确,且同一护理等级在各养老服务机构的定义也不一样。二是退费规定执行不规范。如一些老人因为探亲、生病住院等原因,短期离开养老服务机构的,部分养老服务机构会退还相关费用,另一些则没有退费。由于收费行为不规范,养老服务机构与老人及家属会发生矛盾纠纷。

篇7:基层医疗机构存在问题

随着县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机制综合改革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下面主要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机制综合改革两个方面说明:

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一)存在问题

一是财政投入不到位。按照省市政府有关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文件精神,政府要履行“六项投入责任”,但是由于我区财政财力有限,属于“吃饭型”财政,不能真正的将“六项投入责任”全部落实到位,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上,由于区第一人民医院投资巨大,财政无法全部偿还,只能保证偿还其融资贷款贴息。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政策性亏损等投入责任尚没有完全履行。

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精尖人才紧缺。相对于硬件建设,县级公立医院技术薄弱主要表现在临床专科建设薄弱,技术力量不足以吸引较好的人才,难以激励员工留在县级公立医院,致使医院的卫生技术从业人员职称结构不合理,大部分都是初级职称,副高以上职称在整个人才结构中所占比例小。加之目前没有过多的人才培养资金的投入,工资待遇

低,不能完全体现效率优先,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很难吸收和引进高级人才,致使医院高精尖技术人才紧缺,缺乏学科带头人,大病无法医治,病人纷纷择外就医。

三是信息化建设滞后。

1、目前全区范围内,各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相互独立,缺少联系,没有能够真正的实现资源共享。群众就医交费、新农合、保险、公共卫生服务等都要去不同的部门和窗口,造成群众就医相当不便。

2、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低,医务人员信息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无法快速适应医院信息化的到来。

四是县域外就医现象严重。由于我区距离市区较近,域外就诊现象特别突出,加上市区民营医院的兴起,双向转诊竞争激烈,区域内医院吸引和留住病人的难度较大,群众域外就诊情况严重。

(二)对策与建议

一是做好人才培养、对口协作等工作。建议上级全面落实人才工程“639”计划,对高校医学毕业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实行专项资金扶持等有效措施,鼓励到县级公立医院工作。同时建议深化对口协作,加强上级医院、医学院、医科大学等机构对县级公立医院的合作交流,严格落实城市医院医务人员晋升职称到基层医院服务一年的政策,提高在职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二是加大支持力度,推进信息化建设。建议上级专项资

金扶持,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统一技术规范和标准。通过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区域内信息互联互通,实现“远程会诊”、“远程读片”“一卡式服务”等目标。

三是推进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之间的协作。完善对口帮扶、多点执业、资源共享、双向转诊等机制,促进优质资源横向和纵向流动,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达到群众满意。四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和问责力度。建议上级加大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财政投入力度,同时严格要求县级政府落实落入责任,并按照省政府规定的六项投入责任对县级政府进行考核,对第一责任人进行问责。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机制综合改革

(一)存在问题

一是政策保障机制有待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主要包括投入和补偿机制、运行管理机制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内容。

1、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尚未形成。持续、稳定、合理的投入机制是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基本保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长期的、持续性工作,涉及面广、内容复杂,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是其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目前,虽然医药卫生支出在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中都有较明显的增加,但并未形成一种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不利于医改工作的计划性和连续性。

2、健全的运行管理机制仍未建立。目前我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向广大基层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机构,名义上是政府举办,但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政府管理;名义上是非营利性机构,但仍存在营业性收入,这与上级明确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公共产品”性质相违背。

3、历史债务未消化。基层医疗机构是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的前沿阵地,是新医改的重点,也是产生债务的重灾区。今年来,对着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的全面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历史债务问题显现。过高的负债率和较大的负债额直接影响了基层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行,制约了医改工作的深入推进。

4、基层卫生人才匮乏,缺乏对基层人员的激励和补偿。基层医务人员总量仍然严重不足,人才结构也不合理,与不断增长的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矛盾。很多乡镇卫生院一个医生要充当“多面手”,开展正常诊疗活动的同时,还要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这既不符合日益严格的医疗行为规范化管理,也是一个很大的医疗纠纷隐患。目前的基层医改政策解决这一问题的力度还不够,部分乡镇卫生院还面临业务骨干流失的危险。

二是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仍存在障碍。要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存在以下困难。

1、村卫生室业务用房面积不足、设施陈旧。根据目前我县模底情况,部分村卫生室的业务用房严重不足,设施陈旧,虽然都按照要求“六室分开”,但是面积达不到规定的标准,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少,一个乡镇基本上只有2-3个标准化村卫生,有的村卫生室是乡村医生私房,村集体提供或由政府出资新建都存在较大的难度。

2、乡村医生补助和养老政策难以明确。实施一体化管理后,如何合理核定乡村医生工作任务、数量,如何通过考核确定乡村医生的补助等,难以平衡标准;如何建立健全乡村医生聘用制度和养老保障制度,仍有待探索。

3、乡村医生整体素质一时难以提高。实行乡村一体化,村卫生室进行统一管理,对乡村医生的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但从目前来看,现有的乡村医生执业资质偏低,其实际的基本医疗服务水平、服务能力与群众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其年龄普遍偏大,要实现信息化管理还有难度。

三是绩效考核体系建设仍需健全。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效率有待实践检验。改革解决了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和公平问题,能不能解决好效率问题同样重要,如果解决不好效率问题,改革就可能面临失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来,“以药养医”的局面逐渐打破,但如何正面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利益动力,是改革的关键所在。处理不好,就可能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

构的竞争动力下降,服务效率随之下降。目前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制度流于形式,并没有完全去实施,仍按过去大锅饭的思想,平均发放。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需要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在深化医改工作任务中,要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作为提供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对此项工作重视起来,加强基层卫生人员能力建设,用制度和规范确保工作的落实,尤其是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要制度化、规范化,财政资金拨付要及时、足额,以更好地配合工作任务的要求,有计划地逐步扩大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涵盖的内容。

(二)对策与建议

一是建立综合保障的投入机制。

1、在财政投入方面,坚持政府保障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原则,建立健全财政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稳定的投入补偿机制。政府保障性投入应该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要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政府保障政策进一步纳入今后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中,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同步提高财政保障水平,逐步达到全国中上水平。

2、在政策保障方面,除了改革的政策保障有力外,还需要在基层医疗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加以完善。尽快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

伍结构,提高医技人员的素质,建立健全能进能出和激励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生机与活力。在科学合理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的基础上,实行定编定岗、全员聘用。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科学设置工作岗位,并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标准、任职条件和薪酬待遇,在此基础上进行竞聘上岗。对竞聘上岗中落聘的工作人员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妥善安置。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负责岗位,也要进行公开选聘,并实行聘期制。拓宽补偿机制渠道,促使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留得住人才,建设人才,吸引人才,使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不因人才流失而降低服务水平。这其中也包括如何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再学习能力和意识,主动更新和补充学习不断发展的医疗卫生知识。

二是建立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

1、政府必须坚持对医疗机构的主导地位,医疗机构必须坚持公益性质,并逐步推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体制。政府加大对医院的投入,医院实行低价运行,其收入全部上缴政府,由政府管理,人员工资和支出由政府核拨,收支两条线互不交叉。这样,医护人员收入有保证,没有“创收”的压力,回归治病救人的本位,从而彻底切断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与其营业性收入的利益联系,令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名副其实。同时,要切实解决好乡镇卫生院债务问题,保证基层医

疗卫生机构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2、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不断夯实农村卫生服务基础。(1)加大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采取县、乡、村共建,以村为主的方针,逐步完善村卫生室的改造、建设及设备配备,全面实现规范化;(2)完善乡村医生补偿和养老政策,由县财政预算经费进行补助,保证乡村医生合理收入不降低。(3)健全乡村医生培养培训制度,规范执业行为,强化管理指导,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三是建立健全完善的考核机制。在政策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起来后,如何实现科学、完善的考核,确保政策的真正贯彻落实,确保老百姓受到医改带来的真正实惠,是决定改革能否取得最终成功的关键所在。要在全员聘用和合同管理基础上,将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收入组成、群众满意度等作为对医院经费拨付的考核依据,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行公开透明、动态跟踪的绩效考核,并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1、要积极引导广大医务人员转变从业理念,转变“以药养医”时代的收入分配观念,尽快适应新医改形势下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的经济收入分配制度,做到“出勤、出力、出效益”。

2、要坚持综合考虑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等指标,坚持日常性督促检查、定期抽查和群众参与评价相

结合,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综合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助和医务人员收入水平挂钩。

3、要有利于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全面落实绩效工资,保障基层医务人员合理收入水平不降低。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奖优罚劣,适当拉开医务人员收入差距,并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重点倾斜。

4、要坚持科学规范、客观公正的原则,科学制定绩效考核办法,规范考核程序,坚持实事求是,考核过程民主公开,确保考核结果的公平、公正。

开封市祥符区财政局社保股

篇8:基层医疗机构存在问题

1 基层医疗机构中药养护问题

1.1 硬件设施投入不足

受限于自身发展条件, 基层医疗机构硬件投入存在严重不足。相关法律文件规定, 基层医疗机构在进行中药养护管理时, 须制定多种药品质量保证措施, 如防虫、防潮、防冻、防鼠等等。但从实际来看, 许多基层医疗机构库房硬件设施并不完善, 出现药品变异、变质的现象, 如虫蛀、霉变、泛油、变色、变味等等, 这些均对药物的质量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1.2 缺少健全养护管理制度

基层医疗机构管理制度不健全, 主要体现在: (1) 中药日常养护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未制定具体中药养护策略; (2) 人员管理不健全, 在征召中药养护管理人员时, 未对人员进行严格审查, 管理人员素质、能力低下。

1.3 中药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

基层医疗机构中, 中药从业人员素质与能力参差不齐现象普遍存在, 中药专业知识技能严重缺乏。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并未对中药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引起足够重视, 导致中药养护工作的开展步履维艰, 难以达到实际要求的效果。部分技术人员缺乏职业道德, 不重视中药养护, 为中药质量与疗效埋下隐患。

2 基层医疗机构中药养护有效对策

2.1 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设施的投入

硬件设施是基层医疗机构中药养护工作的重要保障, 加大对其的投入, 可有效控制外界因素引起的药品变异现象。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 配置温度调控设施, 确保中药储存温度适宜; (2) 配置湿度调控设施, 保证药库湿度满足中药养护需要。

2.2 建立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做好中药日常养护工作的重要基础与保障。基层医疗机构在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过程中, 要实行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首先, 把好中药质量关, 确保采购的中药质量能满足实际疗效需要, 在中药采购中, 应做好成本控制工作, 不应仅为追求社会经济效益, 还须保证中药质量。其次, 引进中药专业知识过硬的人才, 为中药药库管理配备专业养护技能人才。

2.3 做好基层医疗机构中药养护人员培训

为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中药养护人员的素质与能力, 解决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 应针对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进行培训, 丰富其专业及相关法律知识。在提高养护人员专业技能的同时, 还应加强其责任心与事业心的培养, 在突出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应重视其社会效益。

2.4 采取适用的中药养护方式与手段

为切实做好基层医疗机构中药养护工作, 应以先进的养护方式与手段作为支撑。中药从业人员针对具体情况, 定期对中药药库进行检查, 如在阴雨天, 观察湿度是否符合实际需要。晴天则留意光线是否符合实际要求。比较常见的中药养护方式与手段包括干燥防潮养护、清洁安全养护及封闭养护等。

综上所述, 基层医疗机构中药养护, 直接关系到中药质量与疗效, 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安全。重视中药的养护,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 才能确保中药质量, 满足临床实际需要。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中药养护,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罗文蓉, 杨扶德.中药养护方法研究进展[J].西部中医药, 2012 (11) .

[2] 朱超超.浅谈中药库质量管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 (16) , 152-153.

[3] 董艳红.浅谈影响中药采购和管理的因素[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2) .

上一篇:学校文化建设推广会发言稿下一篇:场控人员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