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四段式”教学法刍议

2022-09-11

高中新课程实验于2 0 0 4年启动, 海南、广东、山东三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为首批实验区。2005年, 江苏省成为实验区。2006年, 实验范围扩大到福建、辽宁、浙江、安徽、天津五省市, 初步形成了东部沿海省市全面推进高中新课程的格局。去年, 北京、陕西、湖南、黑龙江、吉林五省市加入实施高中新课程行列[1]。高中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 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模块化和分段式非常明显, 经过几年的实验、探索、总结, 高中新课程在课程目标、教与学的方式等方面已有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课程结构将分为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8个领域, 每一个领域由若干科目构成, 每一科目包含若干模块, 学生在每个学年每个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分。在教学目标上, 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方式上强调师生互动, 互教互学, 以学生为主体[2]。沃德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

我认为把课堂教学活动也模块化, 分成“导、读、讲、练”四部分, 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 把课堂教学分为导入、阅读自学、精讲释疑、练习等四个阶段进行[3]。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读”和“练”,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不断交替活动, 不断调节学生的学习心理,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提高, 不失为一个较好的贯彻新课程理念的方法。那么, 在这四个步骤中如何具体地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呢?

在“导入”部分, 教师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 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 根据学生上堂课掌握的情况, 对本节课知识技能、思维等内容作个轮廊性的介绍, 同时联系有关的旧知识, 从实例出发引入新课, 巧设悬念, 提出新课内容应解决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把学生引入新问题的情境中。“引入”的目的是: (1) 为学生准备必要的感性知识, 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拿数学概念来说, 一般发生过程是先有概括的事物及概括的需要, 然后产生概念, 再给出确切定义。但写进教材时则颠倒实际, 先给出严格定义的概念, 再举实例加以说明。为了适应于学习和认识的需要, 需要进行还原把颠倒的再颠倒过来, 恢复事物原始的淳朴本真状态, 创造条件, 以引导学生经历一次知识生长的过程。 (2) 利用学生的“求异”心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要“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4]。例如, 在概率的教学中, 可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全班五十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多少呢?引发学生求索的兴趣, 引导学生朝着目标进行学习。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过程, 这已经逐渐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师引入新课后, 应紧扣教材的重点、关键和难点, 设计认知层次不同的一组问题, 有效地指导学生读书, 寻求问题的解答, 领会教材的基本内容, 并让他们质疑问难, 相互讨论。“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抓住知识的重点和关键展开积极思维, 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逐步学会学习。新课程改革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在关注知识结果目标的同时, 更注重对过程目标的关注和对学习者——学生的关注。目标更加人文化, 更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它强调教学过程应该是传授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和训练技能三位一体的, 是知识和能力结合的过程。但一般而言, 掌握了知识并不一定就拥有了凝聚于知识中的智慧, 智力的价值具有一定的隐性, 不易显示出来, 但它又具有可发现性。知识转化为能力也有一个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这个“过程”, 通过刻意设计的一系列问题, 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思维状态, 划着求索之舟、进入“藕花深处”进行宏微兼顾的纵横联系的学习与探索, 初步弄懂知识, 形成技巧, 理解学习方法, 发展思维, 陶冶情操, 即深显微。这一点非常符合泛系论中的“深显微”的显生原则[5]。

“讲解”是教师根据学生阅读过程中反馈的信息, 适时地、有重点地讲解学生在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矫正学生对新课内容在理解上的错误。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例题讲解基础知识的应用和基本方法。

“讲解”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和掌握知识应用的方法, 有效地突出重点, 解决难点, 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维的方法。如果在教学中, 思维过程被掩盖, 不重视数学概念、数学定理发生过程的分析, 没有说明和揭示定理证明的思路和深刻的思维方法, 而只告诉结果, 交待定理条文和进行解题操作训练, 就直接削弱了认识的发生阶段, 剥夺了学生参与形成概念的可能性, 使学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知现象不知本质, 知结果不知过程, 就会妨碍对学生数学品质的培养和他们素质水平的提高。这证明了前面学生独立阅读的重要性。但如果教师忽视了对结论的探索与推导过程, 不揭示原理与法则的形成过程, 就会妨碍学生理解水平的提高, 如果教师忽视数学方法的探讨过程, 机械地灌输单一的结论, 呆板的方法和现成的教条, 就会妨碍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 使他们的思考力和创造力难以提高。这样, 学生就只能复制, 不会发展, 其结果是只能因循守旧, 不会开拓创新。

在阅读的基础上,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思维、情趣、美感等方面扩展、延拓、升发开去, 变换角度、方位与形式, 从不同层次去分析、理解、记忆、思考, 再引领学生积极认真地把一节课的内容以恰当的形式概括地简缩下来。

另外, 由于学生的资质和接受能力不一, “讲解”在帮助部分接受能力差的同学达到学习的有效性后, 使整个班级作为一个整体有了提高, 同时也保持了班集体学习的可持续性。杜绝了部分同学因前面掌握不好而影响后面的学习, 从而越来越落后的现象。

最后的一个步骤是练习,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 分层次设计, 选编一组基础性练习题,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知识的理解到应用, 从易到难进行练习, 进行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尝试。

新课程更强调学习的效率和科学性, 树立科学训练观念, 杜绝“题海战术”。通过练习促使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得到提高, 获得数学思想方法, 思维品质得到提升。在学生练习的同时,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作堂上巡视辅导, 正确的得到强化, 错误的得到纠正, 并根据练习中反馈信息, 作出重点的点评和归纳, 及时调控教学进程。

“练习”的目的是:一方面, 教师对教学达标情况进行检测, 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 矫正错误, 掌握“双基”应用知识,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练习、讨论, 独立钻研, 以求真正把所学知识融入学生个体知识体系、把课堂上的情操追求纳入个性之中, 并通过巧妙深刻的模拟形成能力和思维方法, 同时启发鼓励学生力争思维有新意, 对知识有新领悟, 积极主动把新情景转化为已有模式来解决, 或创造新模式解决新问题。

在设计练习题时,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问题的针对性——要针对本节课数学的核心问题,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 (2) 适度的联系性——与学生的生活、生产实际, 与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相关数学的联系, 突出用数学的意识与方法; (3) 重视变式练习——变式练习是指通过不同形式变换概念的非本质属性, 来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的练习.变式练习能帮助学生从事物的各种表现形式和不同的情境变化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从而对概念的理解更概括、更精确、更深刻.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 过程的自主性——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及时反馈信息, 教师及时进行有效的指导。

“四段式”教学法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也符合认知规律与掌握学习原理, 能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品质。, 稍作调整,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它也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模式, 很好地满足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要求。

摘要:本文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四段式”教学法的四个步骤进行了详细解说, 认为“四段式”教学法符合新课程“以人为本”、“自主学习”的理念, 能有效达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的目标, 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四段式”教学法,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 陈爱苾.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 高明, 林均德, 贾燕, 等.“四段式”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4, 1.

[4] 董林伟.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建议[J].中学数学月刊, 2007, 6.

[5] 杨必仪.泛系论的特征及在后现代科学中的意义[J].凉山大学学报, 2003, 1.

上一篇:高立意、低起点、有实效的“推想教学”——《垂直于弦的直径》案例下一篇:先张法预应力空心板梁施工及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