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的语文教学风格

2023-03-08

第一篇:谈谈我的语文教学风格

“我的教学风格”案例

(二)

揭阳市蓝城区乔南中心小学

自然、朴实——我的教学风格

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艺术实践中形成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的目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方式方法的独特策略或决策特点,从而充分体现教师稳定而独特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貌。

这次参加骨干教师省级培训,要谈自己的教学风格,我感觉有点诚惶诚恐。 我在一线从教20多年,从未敢想过自己的教学已形成什么风格,觉得自己仍是一名没有什么建树的基层教育教学工作者。反思自己的性格、一向的表现,应该是一直努力追求一种自然、朴实的教学境界。自踏上讲台,我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协作、和谐的氛围,把学生带进文本中,去感悟文本描述的情景、人物、事件,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使学生潜移默化获得知识和技能,获得语文基本素养。在工作中,我没有“师者为尊”的思想,乐意做学生的大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我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但也常感创新不足,课堂气氛不够热烈、活跃。

下面就《七律·长征》一课的教学谈一谈我的教学特点。

《七律·长征》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3.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重点难点] 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长征背景。 教师准备:搜集图片等制作课件。 课堂实录:

一、揭题导入,了解七律,介绍长征。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25课《七律·长征》。大家认识画面上的这个人物吗? 生:毛泽东。 生:毛主席。

师:知道毛泽东是谁吗?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著名的革命家、 诗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读读课题,发现了什么?七律是诗体名,它有什么特点?打开课本,数数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 生:全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

师:这样的诗就叫做——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

2、 4 、

6、 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出示ppt,以课文为例加深学生对七律的认识,押韵的字用红色标出。 师: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请大家读一读资料袋,说说你了解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长征经过了哪些地区。

生:我知道了长征历经的时间。

生:我知道了红军胜利会师的地点。

生:我知道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行程约25000里。

师: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你会用? 生:难。

师: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

(深情):七律 长征 (缓慢):七律 长征

二、朗读感知,了解内容 1.学法渗透。

师: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请同学一定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二遍。第一遍注意诗中的生字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第二遍争取读通顺,读出诗句内部的停顿。听明白要求了吗?请认真读。 2.指名读诗, 同学评价。

3.齐读 这首诗,整体把握全诗内容 。(出示,生字显红)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意,感悟情感。

1、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大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诗中哪两句概括了全诗的内容? 生:第

一、二两句诗。(点击课件,出示这二句诗)

师:同学们齐读这二句诗,面对远征难,红军战士的态度如何? 生:不怕!

师:还有哪个词看出他们不怕? 生:只等闲

师:“等闲”是什么意思? 生:算不了什么。

生:平平常常,不当一回事。

师:那这两句诗句体现红军怎样的精神? 生:勇往直前 生:不怕艰难 师:要如何读? 生练读。

2、学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文中具体描写哪些山、哪些水?划出有关词句。 师:主席在诗中写到了哪几座山?

生:五岭山、乌蒙山、岷山

师:(点击课件,出示五岭山图)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五岭的风光,你看到了什么样的五岭山?

生:连绵不断,群山相连

生:绵亘蜿蜒

„„

师:所以主席说五岭逶迤,你能读出这种连绵不断的感觉吗?(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

师:(点击课件,出示乌蒙山图)你看到了什么样的乌蒙山?

生:雄伟高大,山势险峻

生:直插云霄

„„

师:怎样读才能表达出乌蒙山的磅礴气势?(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

师:站在这样的山脚下,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生:望而生畏,望而却步

师:假如让你徒步穿越这些山呢?(不敢想象,太可怕了)

师:可红军怕不怕?(不怕)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生:腾细浪,走泥丸

师:同学们,逶迤的五岭山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翻卷着的细小波浪,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滚动的小泥球,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红军很乐观。

师:(课件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读出这种感觉。(生齐读)

师:这两句诗运用什么手法来写? (理解比喻和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诗中描写水的诗句就是——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这两句诗概括了长征途中经历的两件大事,是什么? 生:飞夺泸定桥 生:巧渡金沙江 师:为什么过金沙江的时候毛泽东觉得是暖的,过大渡河的时候觉得寒呢 ?(课件出示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生自由读)

师:如果你是红军中的一员,回想我军巧计渡江,心情会怎样? 生:高兴。

生:感到胜利的喜悦。

师:可为何过大渡河的时候,诗人要用一个“寒”字呢?(出示课件)大家看图,你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 生讲述画面。

生:“寒”是心惊胆寒。

生:“寒”是悲痛,寒彻骨的悲痛。

师:读出这种感受(课件出示,大渡桥横铁索寒)

小结:同学们,同样是渡河却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经历,你能通过读表达出两种不同的感受吗?(指名读,评价)

师:同学们,长征途中红军渡过的河翻过的山哪一条不险哪一条不难?但在红军眼里仍然是(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生齐读)

4、学习“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课件出示岷山千里雪图片)同学们,让自己置身于茫茫的雪山之中,翻过千里雪山你敢吗?(不敢)那红军翻越这样的山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有被雪埋没的危险。

生:有被冻死的危险。

„„

师:这些危险对于红军来说是“只等闲”,从哪个词中可以读出来?(学生回答“喜”)

师:请同学们从这两句诗中找一找红军遇到了哪些喜?(生交流,翻过这座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所以说三军过后尽开颜)此时此刻,你就是一名胜利队伍中的小红军,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你的心情会怎样?(兴奋、激动)

师: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吧!(课件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生齐读)

师:老师听出了你们胜利的欢呼,请把你们坚定的信念,坚强的决心化为这句诗吧!(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生齐读)

小结:全诗最后以“尽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翻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四、升华感情,总结拓展。

师:让我们带着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朗诗这首诗。(生齐读)

同学们,主席的诗词每一首都是这样的豪情万丈,气势磅礴,成为不朽的史诗。课下请同学们搜集主席在长征途中写下的其它诗篇。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祖国的蓝天下幸福地生活,当你遇到困难时请回想一下红军长征路上遇到的困难吧!希望你们发扬红军的长征精神,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不断进步! [板书设计] 20、七律·长征

不怕 远征难

只等闲 万水千山 乐观、无所畏惧

《长征》教学反思

《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新时代的小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并不很了解,我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了解长征的背景,经历的省份、山水,重要的战斗等等资料,以帮助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在理解诗句内容和思想感情时,我又讲述相关的长征故事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讲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时,因为给学生讲了“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所以学生就比较容易感悟不费一枪一弹巧渡天险金沙江后红军欢欣鼓舞的心情,从而懂得“云崖暖”的“暖”字所表达的是红军欢欣愉悦的感受。讲到“大渡桥横铁索寒”时,我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泸定桥桥上、桥下的情形,红军战士的表现,练习说话,引导学生去领悟“寒”表现的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在教学中,我注意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体会红军长征之难,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红军战士克服重重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最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特别是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朗读中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培养学生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介绍背景、有感情地朗读、利用多媒体再现诗的情景,确实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良好方法。在以后的诗歌学习当中,将继续推广运用这些方法,使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陆校长评价这是一节平实、朴实、扎实的课,这也正是我的教学追求。

这一课也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能重视朗读训练,但没注重朗读的层次,要求;教学还停留在学会知识、理解内容的层次,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热烈。以后我要努力探索如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适应教育教学发展潮流,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奉献力量。

第二篇:我的教学风格与特色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个老师可怕的就是没有自己的特色。回顾自己多年来的政治教学,我不断地扪心自问:我的特色是什么,我的教学特色有那些?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围绕特色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迷失自己的教学特色:有时看别人抓课本,自己也跟着抓课本;或者,看见别人抓习题,自己也跟着抓习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己在追求什么,有时候自己也不清楚。反正,成绩如牛的鼻子一般牵引着我的教学,让我常常无所适从,也让我盲打莽撞地重复着自己的教学。在我不断的思索后,一条清晰的线索浮在脑际,我觉得自己的特色可以概括为“求新、求变、求活”,尤其在对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培养上,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体会,特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把握时代脉搏,使政治课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多年的尝试,我认为时事政治教育可以水乳交融地“化”时政知识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如我在讲述“世界上各大国与中国建立的各种伙伴关系”时,联系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在讲述“联合国的千年首脑会议”时,联系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及其联合国的作用;在讲述“朝鲜半岛的和平曙光和印巴之间的核冲突”时,联系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和平问题;在讲述“中美撞机事件”时联系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此同时,还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轻松愉快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装饰,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开放式教学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明日黄花。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辩论赛。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

2、专题讨论。活动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共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哲学生活、文化生活的基本原理分析。师生双方通过平等探讨,畅所欲言,沟通思想,从而就某一问题达成正确认识,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如在学联系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克隆技术将会把人类带往何处”,让学生在对克隆技术利弊的分析中,潜移默化的树立了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和把握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预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组织学生制定理财方案。活动目的:让学生运用高一经济学所学的股票、债券、储蓄等知识,结合家庭经济收入或个人零用钱制定一个理财方案,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学们回家后和家长商量如何把家里的经济收入进行最有效的投资,每一种投资方式的有缺点是什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许多家长改变了对政治课的传统看法,一直认为这些活动非常好。

4、社会调查。理论只有和实际相结合才能永葆青春期的魅力,只有让学生走出书斋、走向社会,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理论不只是虚无缥渺的空中楼阁,而是来源于沸腾的社会生活。调查式的第一步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调查课题,寻求符合实际的调查对象和调查步骤,明确社会调查的方式和方法。第二步:正式开展调查,掌握大量的和课题有关的数据和材料,并对之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思考。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然后再一次走向社会,加以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第三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一方面使书本知识得到检验和完善;另一方面也为改造社会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5.开辟“时事论坛”(高一高二每堂课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由学生自己准备和主持,要求运用所学经济学、哲学原理分析同学们关注的社会热点现象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东和平进程、三农问题、经济结构调整、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就业观等。

三、清晰导思 激活思维

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是政治课教学的核心。一堂课45分钟,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强调什么,落实什么,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否则,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学生理不清线索,抓不住中心,就达不到教学目的。怎样才是自己的授课思路清晰呢?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清晰地表述概念、原理的不同层次。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一向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对语词的逐层分析,是使概念清晰可辨的有效方法。如对"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我们就可以划分为如下层次:第一层,规律是一种联系;第二层,规律是一种固有的联系,是一种本质的联系,是一种必然的联系;第三层,归纳规律的客观性、可知性等特性;最后,通过提问或练习的方式,举例指出规律的外延。这样分层次把握概念,学生容易记忆和理解,运用起来也容易掌握其适用范围。

第二,清晰地表述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当高三学生进入综合复习阶段后,教师讲授的知识密度加大,一堂课至少要讲述几个甚至十几个知识点,这必然加大了教师讲述的难度。处理这样的课程,重点在于明确指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比如:在复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内容时,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达十多个,而其中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两组概念是学生最易弄混的。首先,要指出这两组概念的区别,即主次矛盾分析的是一个复杂事物中的多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说的是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其次,归纳它们之间的联系,即无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它们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之分,而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都是矛盾特殊性的体现,是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两把钥匙。另外,在讲述一群知识点时,还必须抓住起主导作用的一点或两点,用一组材料或图表把它们串联起来,使之形成一种立体结构,以便于学生抓住重点。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好思想政治课的活力和源泉所在,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搞好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关键。而实际调查显示,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不喜欢或不愿意学思想政治课,觉得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乏味枯燥,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形象化,无序的内容系统化,使枯燥的哲学理论不再枯燥,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特点很多,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同时,我们也应该在借鉴国内外德育学科教学模式,利用他人探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根据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适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科学的教学模式。

第三篇:谈谈汪曾祺小说的风格与特色

——以《受戒》为例

暑假在家读了《汪曾祺文集》,感受颇深,尤喜欢他的小说,在此谈谈我对其小说的看法。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必然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影响”。儒、道、佛三家,“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不过,“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这是他艺术追求的方向,也是他小说的灵魂。汪曾祺小说中流溢出的美质,首先在于对我们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他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而美与健康的人性,不论在多么古老的民族传统中,永远是清新得如同荷风露珠一般。为此他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受戒》和《大淖记事》。

在风格特色上,汪曾祺的小说比较接近散文,是散文化了的小说。汪曾祺的创作开了新时期小说散文化的先河。他历来主张短篇小说应有散文的成份,并曾想打破小说、散文和诗歌的界限。他有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学和民间文学的修养,尤重《世说新语》、宋人笔记、桐城散文,又师承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这就使他的小说确实难同散文相区别。在新时期的小说中,他的作品可说是独具一格的。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点首先在于重气氛。他认为在短篇小说中

只要写出了气氛,即使不写故事,没有情节,不直接写人物性格、心理,也可以在字里行间浸透人物,因为气氛即人物。所谓气氛,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的生动描绘。但汪曾祺尤其看重风俗描绘,他“以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风俗自然地流露出一个民族的天性,作者总是从这里去寻找人物性格的源头活水。凡与人物有关的风俗,作者从来不吝笔墨,大笔挥洒;与人无关的风俗,尽管很美,也毅然割舍,惜墨如金。他自己说;“我不善于讲故事,也不喜欢太象小说的小说,即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故事性太强了,我觉得就不太真实了。”因此,说他的小说更多地接近于生活的原貌,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首先,在塑造人物方面,其作品人物着色浅淡,绝少铅华,不作故意的褒贬和抑扬,好人并不强其所好,坏人也不故添其坏,能人并不样样俱能,庸人也不一无所长。全都实实在在,不掺半点虚假。《受戒》中的仁山和尚是荸荠庵的“当家的”,他能把帐一点一滴地算清楚,可当好和尚的三个条件,他一条也不具备。相貌:黄,胖;“声音也不象钟磬,倒象母猪”;聪明吗?难说,打牌老输。再如那个正经人“偷鸡的”,他平庸乏味的谋生本领——利用铜蜻蜓偷人家的鸡,可谓身无一技之长,但他的身上却给人以某种生活的启示,透视着某种生活的哲理。作者写人物就是这样,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他追求生活的真实,绝不把人写成神,抑扬褒贬几乎毫无泄露和表现。

其次,在结构艺术上, 汪曾祺的小说转折自然,不求严谨,接近散文,贴于生活状态。《受戒》写明海由舅舅带着出家,渡船时很

自然地遇上小英子,明海和小英子搭了几句话,作者并不作详写,而是先简单交代一下,接着明海来到荸荠庵,于是很自然转入写庵里的人和事,写完之后,由一句“明子老往小英子家里跑”,又转入写小英子家的人和事,后来,由小英子送明子去受戒引出善因寺的情况,而小英子送明子的一送一接,又促使了两人感情的明朗化,正是这样人事迭起,环环相扣。人物出场,不作烘托铺垫;人物的转换,也不作交代暗示。然而转来转去,情节总是围绕明子和小英子两人的感情的深入发展这一主轴展开的。可谓是闲笔不闲,散文不散,形散而神不散。小说的结尾又是开放性的,点到为止,意思到了即见好就收,又可说是文已尽而气不止。

再次,在语言运用方面,汪曾祺的小说独具特色的。这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自不必说,突出而重要的是他的叙述语言。它接近口语,少有冗长而累赘的文学描写;每出一语,平淡无奇,短短数字,简单明确,但连缀成篇,却又韵味十足。但是,作者并不仅仅停留在生活化的口头语言,他一方面追求生活口语的色、音、味、活、鲜,令人感到清新自然,另一方面讲究文学语言的绝、妙、精、洁、雅,令人读来韵味悠长。语言要和人物贴近,这是作家用语言造气氛的妙诀。叙述、描写、对话,都从人物出发,尽可能用人物的语言来表达。于是写贩夫走卒之事,便多用俚俗之语;写文人学士之事,则杂以少许文言。同是爱情,《受戒》的语言充满小儿小女的天真童趣,《大淖记事》却流溢着少男少女的青春诗意。

汪曾祺的小说的风格特色还有其他方面,比如他写人物的心理活

动并不直接去写他们怎么思,怎么想,而是通过人物的外部形态来表现;他作品的素材选取基本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而不是为了按照某种思想要求和主题需要而去任意编造人物事件等等,这里就不再多说了。这些都是我自己的看法,若有不妥之处,还望见谅。

第四篇:《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教学反思

田侯路小学

徐小兰

本节口语交际课《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贴近生活,看似简单,其实也要细细琢磨。读完当中的要求,我认为首先要引导学生们回忆,了解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感受父母无私的爱,并由此引导学生们想想该怎样回报父母,升华情感。

上完这节课,感触很多,在这节课中,我忽略了学生的互动过程,课堂调控不够好,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发现发言中的不足,对中下生关注不够,致使整个课堂没有交际的氛围,达不到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效果

我这节课教学一个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教给学生交际的技巧,我在这堂课中没有明确口语交际如何去训练“说”和“听”,说和听不是简单的相加,说应该怎样去说,听又应该怎样听,学生还没学会如何与别人交际,如何去认真倾听,口语交际是一个多向互动的过程中,在互动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能阐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倾听能力和应对能力。倾听习惯的养成很重要,学生在上这节课时,不会倾听别人发言,你要求他们认真听,他们却不知道如何去听,答问不是重复了别人的发言,就是很表面的泛泛之谈,老师应该时刻关注、指导学生既要专心致志地听人发言,并对稍纵即逝的语言内容作出快速反应,明白对方说话的意图,捕捉说话者的观点,并经过加工形成自己的观点,又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当然,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的,需要在平时上课就训练学生去倾听,提了问让学生回答,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养成倾听的习惯。

我在小组合作方面训练很不到位。每当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小组内就热闹异常,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进行思考交流,把小组交流当作那些成绩好的同学的事,他们不是说话,就是闭着嘴,等到全班交流汇报时就没话可说。学生的声音又很大,影响其他小组的交流,小组交流应该是研讨性的,声音应该控制在小组内成员能听得到这个程度,而不是像市场一样吵吵闹闹。这和平时的训练有关,说明功夫应该在平时就要下足。

口语交际能力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师与生,生与生双向互动,才能体现“交际”。我在课堂上营造的交际氛围不够,师生合作不够好,生生合作也很欠缺,学生有点缺乏个性, 我在教学中没有注意听学生说话,学生说完没有及时有力的评点,比如有个女同学说完后很有礼貌地说了声“谢谢”,我没有注意到,没抓住这点去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向她学习;在进行用什么形式汇报如何回报父母的爱时,学生把表演当作一种乐趣,没有与语言的提升联系在一起。我没有点拨学生注意表演中还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因此导致学生纯粹就是为了表演而表演。我也没有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形成师评生,生评生的局面。

最后要说明的是,本人的教学水平不高,还需要增强信心,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素养,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第五篇:就《背影》这篇散文谈谈我的教学策略

《背影》是初二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下面我就我的教学经历谈谈我的教学策略:

一、重视解题: 文章是以《背影》作题的,因此,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紧紧地把握住标题,看看文中有多少次写到“背影”,把它们找出来。从而体会文章以“背影”为题的意义,因为“背影”它凝聚着父子之间深厚、真挚的爱。点明作者的写作角度和抒情出发点,简洁、概括性强。

二、重视阅读文本:

散文是“美文”,拥有强烈的情感宣泄,饱满的生命激情和优美的语言魅力,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几乎每一位阅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渴求和灵魂慰藉的需要。因此,要重视文本的阅读。阅读分为朗读和默读,为此,我在早读课上要求每一位学生要读出声来,指导学生规范诵读,读出声情,读出个人对课文的感悟,强调每个人的不同感悟,常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在课堂中,主要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默读,让学生反复诵读中一步步感知文本,领悟文本,进而达到鉴赏文本的目地。

三、抓住细节领悟情感:

生动的细节是散文富有感染力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个细节的刻画, 往往凝聚着丰富的情感,把握细节的内涵,往往能很快地走进那一片情感世界。《背影》这篇课文,就是以特定情境中最感人的细节为线索。因此,抓住细节的分析,往往就能把握住文章的线索,就能领悟文章的情感。人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在文中,我们却一再发现,作者一次又一次的泪流满面。第一次是“看见满院的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每二次是“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次是“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第四次是“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四次流泪,着墨不多,情意深长,儿子的一种无可排解,无从宽恕的自责,愧悔之负疚感受,一种不能去怀,无可慰藉的惆怅、失落与感激思念之情。抓住了这一细节,品评这一细节,谁能不主这一片深情所打动呢。

上一篇:特色学校五年发展规划下一篇:脱贫攻坚督导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