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字幕翻译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电影字幕翻译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内文化市场的开放和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外国电影涌入国门,与其他类型的翻译相比,电影翻译具有自己的特性。为了达到听觉因素和视觉应诉的巧妙结合,从事电影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在交际学理论指导下,遵循影视翻译自身的规定和标准。

第一篇:电影字幕翻译论文

电影《活着》英文字幕翻译策略解读

摘要 余华的小说《活着》讲述了一个叫福贵的中国老百姓一辈子大悲大喜的故事。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活着》虽然类似于小人物似的传记,但实际上却包含着对命运无常的悲痛与惋惜。电影问世之后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反响,并先后荣获了1994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第47届评委会大奖、英国全国“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各种奖项。电影《活着》最常见的翻译版本是英文字幕翻译,无论是在语言还是文化层面上,影片的英文字幕翻译都能称得上是成功之作。本文主要从对电影《活着》中的英文字幕解读,来探讨电影中英文字幕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电影《活着》 解读 英文字幕翻译 策略

一 引言

电影《活着》是张艺谋早期的电影,也被很多影迷和影评人公认为是其目前为止执导的最好的一部电影。《活着》在1994年上映时,虽然因为各种原因在国内被禁播,但在国外却屡获提名和各项奖项,蜚声国际。电影《活着》125分钟的时长,却向观众展示了将近60年的历史。历史仿佛是个不说话的智者,冷眼旁观世人的喜怒哀乐。影片《活着》一开始有很多人,假设此时出现一个算命先生对大家说,以后就福贵一个人活着,估计没有一个人会相信。这就是《活着》带给观众最大的感触,福贵身边的人,家珍、凤霞、二喜以及有庆,哪一个不比当初是败家子的福贵好?但最终活着的却只剩下了福贵。当然,只有福贵一个人活着是小说中的结局,电影中还是对原著做了一些改变。小说中一家人在一起时的种种温情是一种自发情怀,而电影中则带着相互扶持的意味,是一种自觉的温情。电影虽然没有小说的冷静和真实感,但却做到了每一个人物都能让人印象深刻。

电影情节很重要,但演员、服装、道具、对白等也都同样重要。尤其是电影对白,几乎每一部好的电影,都会有一些让人忘不掉的对白,电影字幕翻译的好坏,甚至可以左右一个电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活着》这部电影之所以经典,不仅是故事的经典,同时在于其电影对白中蕴含的惊人的细节,正是这些精彩的对白,将这部电影有限的容量拉得无比巨大。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活着》在国际上之所以有这样的影响力,除了其饱满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外,地地道道的英文字幕翻译也有不可淹没的功劳。对《活着》的中英文对白进行对比分析就能发现,虽然中英文两种语言的表达性差异很大,但通过一些翻译策略,《活着》的英文字幕翻译不仅简洁、贴切,而且流畅自然。影视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工作,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这些特征给影视的字幕翻译人员带来了诸多的挑战,也带来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就《活着》这部电影的英文字幕翻译而言,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没有只局限于众多翻译策略中的某一种,而是根据文化、地域等差异以及翻译的特殊需要和目的,对字幕翻译的几大特性进行充分的考虑,并且因地制宜地采用各种翻译策略进行翻译。正是通过对这些翻译策略的有效利用,《活着》这部电影才能以通俗易懂、简明流畅的英文字幕和印象呈现在世界各国电影观众们的眼前。

二 《活着》英文字幕翻译的策略解读

1 归化:使字幕翻译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翻译策略

奈达是归化翻译理论界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翻译就是交际”(Translation as communication)的理论就是由他提出来的。奈达指出,不管是哪一种信息,只有在交际上能够起到作用,才是有用的信息。所以,按照奈达的这种观点,如果翻译的语言观众们看不懂,就起不到交际的作用,也就等于做了无用功,这样的翻译无疑就是失败的。在奈达的翻译理论中,译者必须尊重目的语的特征,才能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有效和成功。奈达的这种翻译观点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观可以说是不谋而合。本文所指的归化就是基于交际翻译理论的一种翻译策略。

每一部电影都是一种反映,不仅是对一定文化区域和历史的反映,同时是对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许多文化信息,这些文化信息具有色彩鲜明的民族色彩。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等都是这些文化信息中的一部分,在语言中则一般会以典故、成语或者俗语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同国家的电影对白中含有不同的文化信息,一些特定的文化词语可能只有本地观众能够理解,其他国家的观众则不熟悉甚至根本不能明白。所以,字幕翻译者必须在翻译过程中对这些文化词语进行认真考虑和思索。在对文化词语进行翻译,采取策略时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翻译目的、信息的受体以及文本体裁等。从一般的情况来看,字幕的翻译策略不仅包括直入式、阻断式、诠释式,还包括归化式和融合式等,但并不是每一种策略都能在字幕翻译中运用。很多电影中的文化词语都不能采用直入式的翻译策略,当地的观众可能根本看不懂,而电影这种字幕翻译又无法加注释进行说明,就很有可能会影响到电影本身。《活着》这部电影的字幕翻译者采用的更多的是归化式的翻译策略,对这种文化词语的翻译做了很好的解决。归化这种翻译会尽可能地采用最合适的表达来使目的语文化能够被接受,使目的语的观赏者在电影字幕和电影本身进行更好的掌握,不至于产生突兀和陌生感,最大限度地接近电影的原本风格。

例如,电影中的“常来常来,赏光赏光!”,“赏光”这个词在我们本土来看其实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词语,就是自谦地希望别人能够来自己的这个地方。但出了中国,“赏光”这个词语就很难被理解,“赏光”是一个带有中国自谦品质的文化词语。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人员综合各方面,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最终这句话在最大可能地保留原意思的情况下,被翻译成“Come often.You’re always welcome.”这种对白翻译策略在《活着》中用了很多,《活着》这部电影本来就是反映我国某一段时期的最本土化的电影,因此要翻译的文化语很多。“要不,福贵少爷您给露两声?让他们开开眼”,这句对白中的“开开眼”也是独属于中国文化的一个词语,是指通过表现让他人知道什么样的是好的。最终被翻译出来就是“Why don’t you have a go?Show them what it takes.”“show”这个词语就翻译得很自然。“翻译其实就是一种交际”,“归化”这种翻译策略从原则上来说,就是使翻译出来的东西能够更加的本土化,强调的主要是翻译的效果,比较重视目的语观众的反映。所以,在对电影字幕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尽量靠近目的语观众的表达规范和形式,这样才能使字幕翻译得更地道、流畅和易懂。

2 缩减:使字幕翻译通达流畅、明了简洁的翻译策略

影视字幕翻译不仅会受限于文化与心理的不同,同时会受到各种技术因素的制约。电影字幕翻译一般都不会过长,这主要是由于电影字幕与画面及人物的同时性所决定的。所以,电影字幕的翻译一般都要求必须简洁明了,绝对不能繁琐冗长,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要给人们提供最核心的信息,“缩减式”的翻译策略就经常被用在影视的字幕翻译中。“缩减式”翻译策略主要是对字幕的原文进行压缩翻译,通过删减或者浓缩,翻译出原篇信息的精髓和要旨,是一种提高字幕易读性的有效策略。“缩减式”翻译也被称为压缩性意译(reductive par aphrasing),这种压缩主要表现在删减与浓缩上。浓缩(condensation)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进行压缩,用更加间接的话对原文的长篇意思进行概括,让观众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白影视中的台词意义。删除(deletion)就是为了节省空间和时间对一些不必要的话语进行全盘删除,是使译文简洁明了和提高字幕易读性的关键方式。当然,这种删减必须是建立在保证影片连贯性和观众看懂性的基础之上。缩减的另一种原因是,电影源语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包含了太多,翻译者无法在有限的时空内完全对其翻译,即使翻译出来观众也可能看不懂,所以这个时候“不译”也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这种不译,在翻译策略中,也是属于“缩减”中的一种。在技术层面上,这种翻译策略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持影片翻译的简洁明了,“简洁”表现为对字符数目的控制,即所谓言简;而“明了”表现在意义的明确传达上, 即所谓的意赅。这也是电影字幕翻译中,一直为人所看重的一点。

《活着》这部电影中的字幕翻译,很多就采用了“缩减”的翻译策略。例如,电影中春生与老全有这么两句对话,春生问:“怎么举?”老全回答说:“就这么举着。”在英文字幕的翻译中,翻译者就只翻译了春生的话“How?”对老全的话则没有进行翻译,因为老全在影片中的动作已经回答了自己所说的这句话,观众们直观地就能够看出来,电影中这个画面是一带而过的,只能以直截了当的翻译才能保证观众在画面快速切合中看懂电影。“这可是好东西,可不敢碰着啊。慢点慢点,都往门口挤什么,看着点,别把东西碰坏了。”这是电影中龙二的一句对白,他要求劳工人员在搬家具的时候小心一些。如果全部翻译出来,在这样一个画面切合中,势必会很长,给观众造成烦琐的感觉。所以,在对这句话进行翻译时,同样采取了“缩减式”的翻译策略,对一些不需要的信息内容“都往门口挤什么”这句对白进行了删除,这句对白在英文翻译中其实显得有些多余,因此最终的翻译就是“It is valuable.Don’t scratch it.Take it slowly.Careful.Slowly.Don’t move too fast.Don’t break anything!”这种删减其实是去掉了原文中的一些残枝败叶,也可以说是挤掉了原文中显得多余的水分,删除之后反而不仅让人易懂,整体看起来影片的结构和故事发展也会更明晰。此外,《活着》中用到“缩减式”翻译策略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春生站在福贵家门外说的那句话,春生说:“福贵,嫂子,我是春生!”因为西方并没有嫂子这个称呼,所以译者在仔细考虑后,缩减了“福贵”和“嫂子”两个称呼,直接翻译成“It is me.Chunsheng.”春生在给福贵钱时,说了句:“这是200元钱。”英文字幕翻译者对这句对白的翻译也是“缩减法”的典型,而且是考虑到当时中国情况的一种翻译,即翻译为“It is money.”在当时的中国,200元钱其实算得上是一笔巨款,但在今天看来,尤其是不了解当时中国情况的西方观众看来,也许会不明白,觉得春生只拿出了这么一点钱,所以,译者直接缩去了钱的数目。这样一来,让影片更加好懂,也简洁明了得多。

三 结语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活着》都是一部好电影,而这部好电影在海外的影响力绝对不能抹去英文字幕翻译的功劳。由于中西方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给翻译工作会带来很多麻烦,翻译者就会运用各种策略来尽可能地翻译好一部作品。《活着》主要运用的是“归化”与“缩减”的翻译策略,正是对这种策略的有效利用,才使《活着》的英文字幕翻译既保持了原有风格,又能够满足目的语的观赏品位,使电影能够获得更好的口碑。

注:本文系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PHR2011

08193。

参考文献:

[1] 崔颖:《从冷漠旁观到苦难希望——余华和张艺谋共有的“活着”》,《济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15期。

[2] 杨森:《华语电影的英文字幕翻译》,《滨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27期。

[3] 康玉晶:《目的论视角下的华语古装片英文字幕翻译》,《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4期。

[4] 龙千红:《〈花样年华〉的英文字幕翻译策略研究——兼谈中国影片的对外译介》,《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5] 纪凤菊、宋继平:《〈英雄〉英文字幕翻译策略探析》,《上海翻译》,2007年第9期。

[6] 王燕:《变译论视角下〈活着〉英文翻译策略》,《语言研究》,2011年第8期。

[7] 黄莉萍:《电影〈赤壁〉(上)英文字幕翻译策略探析》,《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期。

[8] 王焰:《电影字幕翻译的微技巧探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10期。

[9] 张燕清:《以〈风声〉为例探讨电影字幕翻译的关联》,《电影文学》,2010年第7期。

[10] 刘昕子:《从归化与异化理论谈电影〈加勒比海盗4:惊涛怪浪〉英语字幕翻译策略》,《电影文学》,2012年第9期。

作者简介:罗冰,女,1971—,黑龙江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北京服装学院。

作者:罗冰

第二篇:中外电影英文字幕的翻译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国内文化市场的开放和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外国电影涌入国门,与其他类型的翻译相比,电影翻译具有自己的特性。为了达到听觉因素和视觉应诉的巧妙结合,从事电影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在交际学理论指导下,遵循影视翻译自身的规定和标准。经过分析研究,本文得出结论:字幕翻译由于其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涉及由口语到书面语的转变,字幕翻译工作者要采取减缩及合并小短句的策略等来保证译文的简明扼要。由于交际翻译能在短时间内拉近读者与异域文化的距离,因此成为字幕翻译的最好理论。

关键词: 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 字幕翻译 翻译策略 中外电影

一、电影字幕翻译的意义

1.中国电影翻译历程

我国的影视翻译始于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尚无电视。电影也没有真正的译制片,即先由翻译将对白译成中文,再由配音演员配成中文对白的片子。不懂外文的观众只能通过“译意风”(装在座位上的耳机)中粗糙的同声翻译或是银幕上简单的字幕的帮助大致了解剧情。1948年底东北解放后,长春电影制片厂首先开始了译制片的制作,翻译工作者着手翻译苏联电影,是为我国影视翻译之滥觞,不久上海和北京很快跟上。但在改革开放前我国译制的电影来源较窄,数量亦不大,更由于电视未普及,故其影响较小。

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放宽了影视片的进口,加之电视机逐渐进入千家万户,译制片的观众以十倍百倍的速度增长。无疑地,如今译制片受众(观众)的数量远远超过翻译文学作品受众(读者)的数量,影视翻译对社会的影响也绝不在文学翻译之下。但与之相反,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远不如文学翻译,反映在大学里有关课程的开设、学术刊物上有关论文的发表、学术团体中有关组织的建设等方面,均与影视翻译的社会作用不相称。这一现象应引起翻译界的注意。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体形式,广受大众欢迎。它在国际跨文化交流及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已经人所共识,而且其作用日益重要。每部电影都会栩栩如生地呈现异国他乡的生活一隅。电影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外界的窗口,让我们可以直观浏览异国地貌和风景、异乡的风俗习惯。因此,观看外国电影无疑是了解外国文化,促进国际跨文化交流的一个更为有效的途径。

2.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的必要性

众多外国电影中,由于英语的使用范围最广,因此英语电影在数量上占头筹。但是,国人不懂英语的普通大众居多,无法直接欣赏原片,若要观看英语电影,就必须依赖翻译:译制和字幕翻译。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英语电影字幕翻译工作才开始引起国人关注,不少翻译工作者也投身到了字幕翻译研究中来。但是,长期对字幕翻译工作的不重视,造成理论研究的匮乏。有关字幕翻译研究的论文和论著数量有限,而且目前的研究仅囿于一、两种有限的理论范围,比如严复的“信、达、雅”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这些研究在理论运用的同时都未结合电影字幕特点对这理论的适合之处详加探讨。

纽马克认为成功的翻译取决于交际效果的传达,以目的语和目的语读者为中心,使目的语读者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源语读者的感受。电影字幕的翻译要考虑到观众对源语语言结构差异和文化差异的接受问题,以达到源语电影与译语观众的有效交际。影视作为一种娱乐及文化交流形式,其翻译的重点应是文化上的,而非语言上的。交际翻译理论是本文所应用的主要理论,因为它以目的语的接受者为中心,在翻译时可满足影视的娱乐性特点,而且纽马克教授的语义翻译、关联翻译理论在影视翻译中也是有用的补充。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国外翻译领域的发展

彼得·纽马克是一位英国的语言学家、实践型的翻译理论家。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方面,即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E.A.Nida)指出,纽马克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方法,并把这两种方法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文本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是由关联翻译法(correlative translation)和他提出的三个命题发展而来的。他的代表作包括《翻译问题探索》(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1981)、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1988)、《翻译论》(About Translation,1991)和《翻译短评》(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1993)。在《翻译问题探索》一书中,纽马克提出,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应当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或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他将文本分为抒发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审美功能(aesthetic function)、应酬功能(phatic function)和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20世纪90年代他又提出“关联翻译法”,标志着他的翻译理论渐趋系统和完善。

早在1960年,西方重要学术期刊Babel上就发表了有关影视翻译研究的论文,启动了西方尤其是欧洲翻译研究在该领域的发展,如今影视翻译研究在西方更日趋成熟,无论在具体的特点、技巧还是在其原则、标准方面,都有非常系统的理论,如Henrik Gottlieb教授和Kantan教授在字幕翻译研究方面的卓著贡献。在西方,许多翻译理论被运用到影视翻译研究中,其中有关联理论、目的论、描述性翻译学和多元系统视角,还有勒菲弗尔的权力操控论和韦努蒂的归化理论等。

2.国内影视翻译三位有影响力的学者观点

关于总结影视翻译语言特点,并根据其特点,探讨影视翻译原则和技巧。这方面比较有影响的学者有钱绍昌、张春柏和麻争旗等。三位学者都在影视翻译实践领域硕果累累:钱绍昌教授自1984年就从事影视剧的翻译,到2000年已翻译了600余部(集),张春柏教授翻译电影电视剧约300部(集),麻争旗教授翻译电影、电视单本剧50余部,电视连续剧、系列片600多集。这些实践工作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都撰文总结了影视语言的特征。麻争旗归纳的影视翻译五大特征包括口语化、人物性格化、情感化、口型化、通俗化。

张春柏总结了影视剧语言的即时性和大众性两大特征,尤其对影视语言的口语性质进行了深入分析。钱绍昌也指出影视语言不同于书面文学语言的五个特点: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无注性。以此为基础,三位学者以大量的亲身译例分别归纳了影视翻译的一些原则和技巧。钱绍昌介绍了七条个人经验,并强调在影视翻译时,翻译的“信、达、雅”三项原则中以“达”最为重要。张春柏以影视翻译与普通的文学翻译的不同之处为指导原则。另一位领军人物麻争旗认为所论及的影视翻译五大特征相辅相成,是做好影视翻译的基本保证。麻争旗在2005年出版了影视翻译研究的专著《影视译制概论》,在我国影视译制理论研究、影视译制人才培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视作品作为文化的载体,在传播流行文化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而外国影片的译介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为不同文化间的了解架起桥梁。

把影视翻译为一种言语交际行为的关联理论运用于影视翻译研究的较多,关联性是源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对语码进行选择的依据。国内有人尝试以关联理论翻译观来解释电影配音或字幕翻译。把目的论、功能对等原则或读者接受理论应用于影视翻译的也比较多,三者都强调译者结合翻译的目的及译文接受者(观众)的情况和反应,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这也是影视翻译的一大特色,如将读者接受理论应用于字幕翻译中的隐喻翻译或目的论视角下的华语古装片英文字幕的翻译。

有相当部分学者从文化视角研究影视翻译,或着眼于跨文化交际,或讨论其中的文化因素,如影视翻译中文化信息和意象的处理、影视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从中西审美差异或文化差异看影视翻译,等等。探讨最多的是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处理文化因素,如在电影配音翻译中采用“文化替换”和“文化补偿”的方法,在字幕翻译中采用直译、意译、缩译等手法,解决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语义缺省和语义冲突。对于影视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柴梅萍就其重构、修润与转换发表过论述,而龚瑜行提出以压缩式、直译、归化和抽象化等策略指导文化信息的传递。

3.关于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

彼得·纽马克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纽马克在分析和总结各家各派的翻译思想的基础上,将文体论、话语分析、符号学、格语法的理论、功能语法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和研究,对于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翻译语言学及翻译技巧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也是其翻译理论中最主要、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在翻译界长期围绕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他认为,自公元1世纪以来到现在,沉醉于直译和意译争论的双方都忽略了翻译,还应当考虑翻译的目的、读者的特点和文本的类型。为了避免直译和意译的冲突,纽马克提出了两个翻译理论,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他说:“我在翻译方面仅仅提出这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对任何文本来说都合适。”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纽马克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方法,并把这两种方法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文本中。在交际翻译中,翻译者用目标文本来表达和源语同样的效果;在语义翻译中,翻译者在目标文本句法结构和语义方面允许的范围内,来表现源语言的真正语境意义,也就是说,在交际翻译中,纽马克认为,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当力求接近源文本。因为交际翻译重视产生的效果但不注重表达的内容,所以交际翻译首先要忠实于目标语和目标文本读者,要求源语符合目标语和文化,不给读者留下疑点和晦涩难懂之处。在语义翻译中,译者首先必须忠于原作者,符合源语文化,只有对源文本的内涵意义出现理解困难时才加以解释。

三、中国影视翻译未来发展趋势

电影是人们熟悉的一种大众娱乐,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西方影片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人的娱乐生活中。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体系的极大不同,西方影片通常都经过翻译后放映。虽然影视翻译是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并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我国在影视翻译研究方面比西方国家起步晚,至今仍处于初始阶段,不仅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较少,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章还极其有限,也鲜见介绍国外影视翻译研究新成果或访谈国外著名影视翻译学者的专文。国内的研究范围也比较零散、片面,尚未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理论研究,也未有成体系的理论出现。在研究视角上与西方相比也显得狭窄,还存在未曾涉足的研究方向,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

影视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标志,必须构建自身理论体系。影视翻译研究理论系统的建立要依赖文学翻译理论,并结合其自身特点创建一套可供研究的理论体系。本文以中外文化差异为基础,以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为主、语义翻译及关联目的理论为辅,分析中外电影字幕翻译的翻译策略及原则,为字幕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角度,从而鼓励更多翻译工作者及有志于电影字幕翻译的爱好者加入到这一领域中来,指导国产电影的字幕翻译实践,以电影交流为平台,促进中国与世界的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柴梅萍.配音与字幕声画同步翻译的策略[J].山东外语教学,2003(5).

[2]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4).

[3]黄粉保.论小说任务语言个性的翻译[J].中国翻译第二期,2000.

[4]潘绍彰.英语修辞与写作[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5]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

[6]杨慎生,高景轩.呼啸山庄——优秀电影视听系列之八[N].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7]周婵.英语经典电影脚本汇编[J].上,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8]周婵.英语经典电影脚本汇编[J].下,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9]周莉莉.影视翻译的特点及技巧[N].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第3期.

[10]赵化勇.译制片探讨与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11]仲伟合.西方翻译理论[N].广州:广州外语音像出版社,2001.

[12]张春柏.影视翻译初探[J].中国翻译,第2期.

[13]麻争旗.影视剧脚本的翻译及审美特征[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

[14]Alexandra,A.R.Features of Oral and Written Communication in Subtitling.In Y.Gambier & H.Gottlieb (Ed.),(Multi)media translation:Concepts,Practices and Research.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1:213-222.

[15]Alvarez,R.M.,& Carmen,A.V.Translation,Power,Subversion.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6.

[16]Baker,M.Routledge of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London:Routledge,1998.

[17]Bluestone,G.Novels into film.US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57.

[18]Cattrysse,P.Multimedia & Translation: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In Y.Gambier & H.Gottlieb (Ed.),(Multi)media translation:Concepts,Practices and Research.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1:1-12.

[19]Chaume,F.Film Studie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Two Disciplines at Stake i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Meta,2004,49(1):12-24.

[20]Cheng,S.J.Linguistic dimensions of subtitling:Perspectives from Taiwan.Meta,2004,49(1),115-124.

作者:张旭

第三篇:计算机辅助翻译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应运而生,为电影字幕翻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文对电影字幕翻译的定义和特点展开介绍,分析现今电影字幕翻译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计算机辅助翻译背景下的解决方案,以期为改进现下的电影字幕翻译工作带来启发。

关键词:电影字幕;电影字幕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

1 电影字幕翻译

1.1 电影字幕翻译简介

关于电影字幕翻译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而言,电影翻译包括字幕翻译和配音翻译两方面[1]。丹麦翻译学家亨里克·戈特利布认为字幕翻译就是“将视听产品的口头或书面源文本翻译成书面目标文本,并且将其添加到屏幕底部的原始文本图像上”[2]。配音翻译则是对艺术形式的重新塑造[3],即在原创人物形象的基础上,配音演员运用自己的嗓音和语调,将源语言的对话和旁白替换成观众能听懂的语言。

1.2 电影字幕翻译的特点

电影字幕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范畴[4],它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电影字幕翻译具有空间性和时效性[5]。在电影播放过程中,字幕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较短,且受到屏幕大小的限制。翻译太过冗长或太过晦涩,都会影响观众对于电影情节的理解。其次,由于影视片是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6],因此进行电影字幕翻译时,需保留影视片特有的风格[7]。最后,在电影播放中,以对话或旁白形式出现的电影配音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因此,电影字幕翻译需使用普通、流畅、符合目的语观众口语表达习惯的语言。

2 我国电影字幕翻译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电影字幕翻译起步较晚,国内对该领域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计算机辅助翻译领域的字幕翻译研究更是鲜有问津[8]。当前我国字幕翻译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 缺少有效的技术和工具

当前,我国电影字幕翻译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缺乏有效技术和工具的支持[9]。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不少辅助性字幕翻译工具[10],字幕和视频语音出现不匹配现象时,字幕组可利用这些软件编辑视频中的字幕。这些软件提高了字幕制作的效率,但很多都缺乏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管理功能[11],因此,译者还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高强度、高难度的人工翻译工作。

2.2 翻译不统一

电影字幕翻译不统一主要表现为时间不统一和译员能力不统一[12]。当前,电影字幕组中大部分译者都是从事电影行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只有少数是专业翻译人员[13]。曾有研究者对字幕翻译人员的工作时间做过调查,在接受调查的10名字幕翻译人员中,只有40%的人来自专业字幕翻译组,剩下的均来自不同院校,且他们的工作时间段大相径庭,想要实现同步沟通协调和翻译制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受不同译员专业水平的限制,电影字幕翻译中会出现术语翻译不一致等现象,影响了影片的整体质量[14]。

2.3 译文质量不佳

影片从翻译到发布需要经过一个系统的流程,包括翻译、校对、时间把控等多个环节[15]。目前,字幕组在收到翻译任务之后,通常会先安排人工翻译,而后再进入手工校对环节,整个流程总体上处于相对落后的手工操作阶段[16]。为了追求发布速度,字幕制作这项烦琐的工作有时会变得非常仓促,影响了字幕质量[17]。例如,科幻电影《环太平洋》给观众带来了视觉震撼,然而该影片字幕翻译中几处明显的误译再度激发了观众对影片翻译质量的质疑,如翻译人员错将sort of(有点)当成softer(柔和的),译成了“对我温柔点”。

3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视角下的字幕翻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成为翻译领域应用的一大主流技术[18]。针对上述电影字幕翻译存在的问题,下文从三个方面探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优势。

3.1 通过计算机辅助翻译建立专业记忆库

电影字幕翻译多为人与人之间的对话,非正规用语如口语、俚语等出现频率较高[19],这些词汇的翻译往往需要结合语境才能翻译出其真实意义[20]。因此,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建立统一记忆库,将这些口语化的表达和情境收录进去[21]。随着翻译实践的不断积累,记忆库可形成专业的语言资产,极大地减轻译者的负担,也能为后续翻译提供更大的帮助[22]。

当今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制作系列电影,国内外著名的系列电影有《星球大战》《唐人街探案》等[23]。系列电影的开头和结尾通常会存在大量重复信息,而借助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字幕组只需将这些重复性台词翻译一次[24],若相同台词再次出现,记忆库就可将系统内的翻译自动输入,帮助电影字幕翻译人员节约时间和精力。

3.2 通过计算机辅助翻译建立专业术语库

电影字幕翻译工作往往是多人协作开展,因此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等容易出现不统一的问题[25]。而借助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术语管理系统,可以收集、保存和维护电影字幕翻译数据,保证同一术语在同一影片中的统一[26]。此外,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术语管理系统能促进协作各方的术语信息和资源共享,也能更高效地管理术语数据,使电影字幕翻译的项目资产得以传承[27]。

例如,美国造的机甲战士“危险流浪者”在战斗中使出了绝杀,英文原名为“hammerrocket”,中国香港版的翻译是“手肘火箭”,內地则翻译为“天马流星拳”[28]。虽然两种翻译方法都没有错误,但同时出现在影片中却会给观众带来理解上的困难[29]。而若能确保此类词汇翻译的一致性,影片的质量将能得到保证[30]。

3.3 通过计算机辅助翻译加强质量控制

电影字幕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电影的口碑,因此译文的审校工作不可或缺[31]。然而,为了赶合适的上映档期,电影制作中留给字幕翻译和审校的时间有限,造成了一些明显的低级错误[32]。一些影片中原汁原味的对话经字幕译者翻译后严重脱离语境,令人们不知所云[33]。黛博拉·陈从事中国影片译制多年,她曾提到,字幕翻译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错误,不仅令观众觉得煎熬,电影制作人也觉得难以忍受[34]。比如,乌玛·瑟曼主演的《我的超人女友》一片中,女主人公珍妮有这样一句台词:“我们对‘性骚扰’采取零容忍政策”[35],然而该片台湾版的电影字幕却将此句译为“我们在性骚扰方面持最高标准”。

由此可见,译后审校工作是字幕翻译流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36]。计算机辅助质量控制软件能快速、自动化地检查标点、数字等信息。因此,如能在译后合理利用计算机辅助质控工具,不仅能节省人工审校的时间,还能降低出错率,提高字幕翻译的质量。

4 结语

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在帮助解决电影字幕翻译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字幕翻译效率上能发挥巨大作用。通过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建立规范的术语库,可统一术语、人名、地名等的翻译;通过建立专业的记忆库能减少重复翻译,节省翻译时间;通过计算机辅助质控工具能降低出错率,提升翻译质量。因此,我们应正视我国电影字幕翻译的问题,增强对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提高电影字幕翻译的质量,促进我国电影字幕翻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沁怡,成玉峰.基于《如父如子》的片名翻译特点讨论[J].汉字文化,2020(15):135-136.

[2] 潘瑜.变译理论视角下文学电影字幕的英译方法探究——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字幕翻译为例[J].英语广场,2020(28):48-52.

[3] 刘冉冉,鲍志坤.目的论指导下的国产古装剧剧名英译方法[J].英语广场,2020(22):17-20.

[4] 祁文慧,彭玥.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对比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J].英语广场,2019(11):31-32.

[5] 仲津渔,吴雪峰.浅谈互联网社交平台对高校旅游英语教学的驱动效应[J].英语广场,2021(01):77-80.

[6] 卢秀苗,戴雪芳,赵芮婕.网络环境对英语听力效果的影响研究[J].英语广场,2020(25):106-109.

[7] 王海姣,祁文慧.析人工译后编辑的必要性[J].海外英语,2019(22):52-54.

[8] 朱德付.网络媒介女性指示异化的语用批评研究——以新浪微博、知乎为例[J].汉字文化,2020(23):111-112.

[9] 洪天翔,王富银.话语霸权视域下的翻译改写行为研究[J].海外英语,2020(06):24-25,36.

[10] 夏嫄,肖飞.政治文本汉英句型结构对比分析[J].英语广场,2020(17):52-56.

[11] 李凡,法如,李佳琪,等.基于网络资源的英语专业学生听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证研究[J].英语教师,2020,20(21):39-48.

[12] 陈雯.“互联网+”环境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外语磨蚀现象的影响[J].英语广场,2020(31):83-86.

[13] 张李娜,周淑莉.中国古代诗歌中典故的英译策略[J].英语教师,2021,21(05):54-55.

[14] 王瑞琪,李擎.技术传播的用户画像分析理论对网页内容设计的启示[J].海外英语,2019(03):151-152.

[15] 方泽斌,李擎.技术传播视域下的实用型文本翻译初探[J].英語广场,2020(34):32-35.

[16] 张墨涵.文化差异与冲突下英文广告的发展及策略[J].英语广场,2020(29):72-74.

[17] 邓凯月,鲍志坤.模因论视域下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J].汉字文化,2020(21):206-209.

[18] 周依鹭,肖飞.论译者的读者意识[J].英语广场,2020(23):23-25.

[19]黄麟迪,周莉.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无灵主语句的翻译方法[J].英语广场,2020(29):46-48.

[20] 李敏,周莉.汉字的传奇和延续[J].汉字文化,2020(24):5,58.

[21] 沙玉财,周莉.网络时代下中国文化的方向[J].汉字文化,2020(24):159,165.

[22] 卫灵,祁文慧.浅析《霸王别姬》中的语际和符际双重翻译[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21(1):83-86,95.

[23] 王文婕,吴雪峰.“双一流”背景下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英语广场,2021(2):84-87.

[24] 徐茜,祁文慧.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影响调查研究[J].英语广场,2021(1):51-53.

[25] 居景雨,刘雪丽.浅谈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J].汉字文化,2020(24):86-87.

[26] 张瑞,邵华.中英文化中隐喻的比较研究[J].英语广场,2020(11):47-50.

[27] 袁依慧,周莉.语言功能视域下汉语言文字形式表达的困境[J].汉字文化,2020(24):3-4.

[28] 李芳.从合作原则看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J].英语广场,2020(32):56-59.

[29] 张杨,戴雪芳.中式英语现象研究[J].英语广场,2020(29):69-71.

[30] 陈浩煜,钟艳萍.中西译作中的生态翻译艺术[J].英语广场,2020(28):45-48.

[31] 司超凡,肖飞.浅谈异化、归化和创造性“化”[J].英语广场,2020(23):32-35.

[32] 杨喜刚.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关系再研究英语广场[J].英语广场,2020(16):60-63.

[33] 顾平.全球新冠病毒疫情下的中西文化差异现象研究[J].东南传播,2020(5):77-79.

[34] 张绿茵,祁文慧.浅析文学作品中的经典配角文化及配角文化创新[J].汉字文化,2020(24):129-130.

[35] 李思敏,祁文慧.食品广告语中隐喻的功能及翻译[J].英语广场,2021(10):35-38.

[36] 朱鑫宇,周莉.论衔接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意义[J].汉字文化,2020(24):131,148.

作者简介:何玲(1988—),女,江苏泰兴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陈红梅(1971—),女,江西万安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犹太文学文化、英汉对比与翻译。

作者:何玲 陈红梅

上一篇:快乐数学课堂论文下一篇:美术教育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