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与教育研究

2022-08-29

第一篇:文献综述与教育研究

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文献综述

经济结构与教育结构文献综述

【摘要】:经济结构和教育结构作为一对相互影响的因素,二者常常并行出现,本文借助经济结构和教育结构方面的探索及研究,对二词的概念进行综述,并结合自身的理解与认识,对什么是经济结构和教育结构这一问题进行解答和详细阐述,旨在更加清楚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关键词】:经济结构;教育结构

在我国,对于教育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各种研究中,许多研究者都对教育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其中涉及到此方面内容的文章分为两类,一类文章研究范围只涉及到教育结构或经济结构,因此只对其中一种概念进行了解释;另一类文章则是将二者联系起来,分别解释,并进行不同角度的研究和探讨。其中,涉及到教育结构的概念探讨的硕博士论文有程方文的《论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优化》,吴新业的《中等职业教育结构与功能》,袁安娜的《美国研究生教育结构研究》,丁继勇的《教育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研究》等,相关的小论文有麻丽娟的《高等教育结构文献综述》,傅征的《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袁岳驷、胡建忠的《论区域产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关系》。对经济结构进行探讨的硕博士论文有王兆生的《能源结构、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邢凡辉的《当代中国经济结构视域下大学生就业研究》,小论文有对二者兼有讨论的有的小论文有靳希斌的《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练小荣的《经济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协同发展研究》,李能武的《论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熊卫平的《论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苏萌的《浅析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等

1关于教育结构的内涵

关于教育结构的概念,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是高等院校的课程结构,专业结构,权利结构等具体概念,很少对教育结构作直接的概括。 国内学者对教育结构的定义说法虽有不同,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袁岳驷、胡建忠、李能武认为教育结构是指教育社会现象总系统中,各子系统、各部分之间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即教育纵向子系统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教育横向子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它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方面性。简单地说,教育结构就是指教育的层次结构和类型结构。这是对教育结构概括性的说法。丁继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教育结构进行了划分,主要指教育的类别结构、程度结构、型式结构、布局结构和体制结构等。他将教育结构归结为了体系内的各种结构。袁安娜从哲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教育结构是由教育和结构组成的复合词,因此借助马克思的理论,从结构二字入手进行解释,认为结构即“系统组成要素的联系方式和相互作用形式相对稳定的形态,它由组成要素的性质、数量和要素间的联系方式、作用形式来决定。从苏萌对高等教育内涵的理解来看,她将教育结构理解为各级各类教育相互间的组合关系及其与经济等外部环境诸系统的相互关系,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种类结构和地区分布结构四个方面,这种理解将教育结构与经济联系在了一起,程方生与苏萌对教育结构的定义一致,但他认为教育结构的构成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并从狭义角度对教育结构各个构成部分进行了详细阐述。傅征对对教育结构的理解分两部分,即纵向层次结构,主要指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和横向层次结构主要指构成教育结构总体系的各个部分的类别结构。

2关于经济结构的内涵

到目前为止,不管是西方经济学学术界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术界,尚未对经济结构的定义达成一致,但各种定义都体现出经济结构是指经济系统中的各个部门、地区、领域以及社会再生产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的组成和构造。并且,经济结构要体现出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制约的关系。

在李能武看来,经济结构具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经济结构,二是国民经济结构。在经济结构系统中与教育结构关系密切的有产业结构、经济技术结构、地区经济结构、投资结构、产品结构、经济体制结构、经济组织结构等。练小荣在其文章中对众多学者在经济结构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佩卢认为,经济结构是表示一个经济整体在时间和空间里具有确定位置的各种特性所表现出来的比例和关系,而潘恩强在研究经济结构时将经济结构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经济制度,实际上就是社会生产方式;二是经济体制;三是经济结构。熊卫平认为从社会经济结构就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看,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如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及其它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结构关系。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与社会再生产各个方面的结构看,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等等。苏萌认为在熊卫平对教育结构理解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专门研究的需要来分,经济结构又可分为经济组织结构"人员结构和产品结构等。邢凡辉借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认为经济结构即生产要素在行业、地区、企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或是国民生产总量在部门、地区、企业之间的分布,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有机地结合构成了国民经济结构。

综上,教育结构指教育机构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合方式。即教育纵向系统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及教育横向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从宏观层面分,教育结构包括程度(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学制结构、布局结构和管理体制结构;从微观层面看,主要指学校的办学形式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和组织结构等。对各级教育的内部而言,又有各自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从一个地区的办学格局看,还有各级各类学校的规模及布局组成的地域结构。从狭义的角度看,比较重要的教育结构主要有这样几类:(1)教育程度(层次)结构:在我国,主要由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相互衔接的不同层次构成。(2)教育类型结构:按学制形式分类,有全日制、半日制和业余制,以及函授、广播电视学校和网络学校等构成。按教育内容分类,主要由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等类型构成。(3)教育管理体制结构:现时主要由公办、民办和私人办学等构成。

经济结构就是国民经济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和方式,主要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需求结构和地区结构。经济结构是一个由许多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多因素的复合体,有多重含义:(1)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来考察,则主要通过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成分的比重和构成来表现。(2)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组成和构造考察,则包括产业结构(如

一、

二、三次产业的构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构成等)、分配结构(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及其内部的结构等)、交换结构(如价格结构、进出口结构等)、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3)从所包含的范围来考察,则可分为国民经济总体结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以及企业结构等。(4)

从不同角度进行专门研究的需要来考察,又可分为经济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能源结构、材料结构,等等。

也就是生产要素在行业、地区、企业之间的分布状况,这主要是从要素配置的角度理解经济结构,其实还可以从经济活动的结果的角度来理解经济结构,也就是国民生产总量在部门、地区、企业之间的分布。”①这一定义相对比较具体、全面,不足之处在于没有体现出经济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调整的特点。总结前面的观点,本文在进行研究中,将经济结构定义为:构成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经济成分、地区和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环节所涉及到的经济要素的划分、相互关系以及关联组合状态。

第二篇:关于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研究的文献综述

淮阴师范论文

关于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

21世纪以来对《李白与杜甫》的研究,一方面承接20世纪末的研究而来,另一方面又在学界回顾总结百年郭沫若研究历程及其得失的基础上,试图有所深入与拓展。因此,在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上,与第一阶段有所不同。胡可先《论(李白与杜甫>的历史与政治内涵》从郭沫若写作出版《李白与杜甫)的历史和政治背景的考察人手,同样认为“《李白与杜甫》不完全是一部文学研究著作,可以说是一部政治著作,或一部历史著作”,胡文既不满前一阶段“挑刺”式的研究是一种“庸俗的批评”,又认为郭沫若过于紧跟政治形势以至影响其学术观点,是知识分子应该记取的教训。

关键词:郭沫若

文革

李白与杜甫

民族

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自1971年12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以来,已经经历了近40个年头。从近40年的研究情况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该书出版到1981年的前10年,学界经历了从好奇、惊讶到批评的变化,1979-1981年出现了对该书学术观点的批评高潮,一大批论文围绕其扬李抑杜倾向、阶级分析方法、李杜作品误读、历史人物评价等问题展开批评和争论,而以批评的声音为主导;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近20年间,对该书的关注进入一个相对沉寂时期。21世纪这一时期 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该书的写作动机及其主旨的广泛探讨上,有政治迎合说、情感寄托说、人生总结说、人格解剖说、审美取向说等,众说纷纭。

一、 批评期

1979年第4期)、张德鸿《对<李白与杜甫>中几个问题的管见)(《昆明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3期)、匡扶《对(李白与杜甫>的几点疑义)(《文史哲》1980年第3期)诸文,则主要通过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杜诗的辨析,说明郭沫若“苛责杜甫”⑦如郭沫若分析杜甫《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二句说:“既认识了这个矛盾,应该怎样来处理这个矛盾,也就是说你究竟是站在哪一个阶级的立场,为谁服务?”‘嗍’刘世南认为这样脱离时代的过高要求,就是典型的“苛求古人”③。臼上述论文注意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郭沫若在解说李白诗的时候,又特别地拔高其思想意义,最典型的是他对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之三“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的解释,说是李白“看到农民在湖边屯垦,便想到要更加扩大耕地面积” ⑧‘艄批评者认为是郭沫若穿凿附会,并非原义。伪因此,刘世南在其论文中指责郭沫若:“对李白曲意回护,对杜甫深文周纳”。这代表了当时批评者的相似观点。

关于《李白与杜甫》对李杜的评价,这一时期的研究者从这两个唐代诗人的不同创作方法上进行了分析,肖文苑、张殿臣、李保均、陈昌渠、刘夜烽、张式铭、张步云的论文都涉及了这一问题的讨论。多数论者都倾向认为,李杜二人,代表了不仅唐代,1

淮阴师范论文

也是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最高水准,由于创作方法不一样,因此,没有必要,也不能对他们作硬性的比较评判,分出优劣,他们用适合自己的创作方法,取得了古典诗歌的辉煌成就,他们的遗产,值得我们继承发扬,郭沫若贬低杜甫现实主义创作的积极意义,是不公正的。陈昌渠的文章虽然是与李保均争鸣的,但他们都认同李杜=人的不同创作方法,陈文则试图从历史上社会和读者更需要现实主义艺术作品的角度,来解释何以杜甫历来受褒扬多的原因。张式铭通过对从古至今李杜评价历史的考察后认为,历来关于李杜优劣的争论,“实质是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如何评价的问题”,之所以多扬杜抑李之论,是因为评论者习惯于用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去衡量李白的浪漫主义艺术作品,他表示非常同意郭沫若1962年写的《诗歌史中的双子星座》中的观点:“最好把李白和杜甫的结合起来,李白和甫的结合,换一句话说也就是浪漫主义和现宾主义的结合。”18刘夜烽则分析了李杜二人在各自擅场的体裁领域里所取得的突出成绩,说明他们在创作手法上各有千秋,不能随意抑扬。

二、 沉寂期

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一个研究动向,是在总结反思学界批评《李白与杜甫》的同时,开始变换角度对此书进行审视,提出了新的思考与见解。

刘纳《重读<李白与杜甫>》把寻味的重点放在了郭沫若晚年写作此书的动机上,明确提出此书“不是一本经得起推敲的著作,它缺少学术著作所要求的严谨与郑重”。“在‘人民性’的标准尺度和扬李抑杜的评价表层下面,隐然藏着作者不便明言的衷曲和异常微妙复杂的心绪”。通过重读,刘纳发现《李白与杜甫》研究李白、杜甫二人,重点不是他们的诗歌及其艺术成就,而是他们的“人生”,因此认为郭著是僧李杜在“总结人生”,其所思、所

忆、所悟,都在书中有脉络可寻。关于郭沫若厌恶杜甫的原因,刘纳也给出了与众不同的解释,“与其说郭沫若厌恶杜甫,不如说他更厌恶道貌岸然的‘圣人君子’形象,不惜以很多难以使人宾服的夸张之辞去做逻辑颇奇的辩争,同时,他又不得不绕开厌恶杜甫的更真实因由,而将论争置于‘人民性’的尺度之下。”[28胡可先《论(李白与杜甫>的历史与政治内涵》从郭沫若写作出版《李白与杜甫)的历史和政治背景的考察人手,同样认为“《李白与杜甫》不完全是一部文学研究著作,可以说是一部政治著作,或一部历史著作”,胡文既不满前一阶段“挑刺”式的研究是一种“庸俗的批评”,又认为郭沫若过于紧跟政治形势以至影响其学术观点,是知识分子应该记取的教训。

129J

三、新阶段新发展

21世纪以来对《李白与杜甫》的研究,一方面承接20世纪末的研究而来,另一方面又在学界回顾总结百年郭沫若研究历程及其得失的基础上,试图有所深入与拓展。因此,在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上,与第一阶段有所不同。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使用日益普及,通过网络发表意见,越来越成为流行形式。近十年见于网络的关于郭沫若及其《李白与杜甫》的各种言论,不再局限于学者,各种社会身份的读者都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体现出盲说者身份多元化的特点,有人根据这种情况划分出学院派和草根派,或者主流言论和民间言论。作这样的区分未必合理,但它揭示了网络给学术行为和话语方式带来的巨大改变,却是不争的事实。

淮阴师范论文

《李白与杜甫》写作动机和书的主旨成为近些年来人们热议不衰的话题。稍作梳理,圭要有如下观点:政治迎合说、感情寄托说、人生总结说、人格解剖说、审美取向说。

此外,关于李杜评价问题,谢保成《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审视“李杜并称”和“扬杜抑李“两种文化思潮——兼论郭沫若的李杜研究》认为,从中国古代、近现代历史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发展演变过程看,关于李杜的评价问题,不是“扬杜抑李”与“扬李抑杜”的对峙,而是“李杜并称”和“扬杜抑李”的消长,认为《李白与杜甫》是郭沫若性情和理智交融的产物,因此,该书主观上有感情寄托,客观上又具有不容抹杀的学术价值。N程凯华《郭沫若论李白与杜甫》认为,郭沫若“文革”中作《李白与杜甫》所表现出扬李抑杜倾向,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造成的思想逆转”,有其复杂的原因,并不能代表他对杜甫的一贯评价。“文革”结束以后,他又回到了肯定杜甫及其诗歌的正确立场。【4

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以来,当人们联系“文革”的特殊政治文化背景和郭沫若的身世遭际思考作者写作《李白与杜甫》的动机与主旨时,开始对此书的纯学术性质产生了疑问,随着种种疑问的蔓延,研究者觉得郭沫若对李杜的评价,可能不是简单的学术标准与尺度的当与不当的问题,中间也许包含着作者某些隐晦曲折的情怀和寓意,迄今的诸“说”未必就是郭沫若写作动机的正解,但毫无疑问,这样开阔和深入的思孝,有利于深化和拓展《李白与杜甫》的研究,有利于人们对该书真实动机和主旨的全面认识,有利于研究者对该书价值与不足的准确评价。显然,这一进程远未完成。首先,《李白与杜甫》是不是学术著作,学界尚无一致的结论;其次,如果它不适合用学术著作的尺度来进行评价,又用什么标准和尺度来评价此书的得失,研究尚未涉及这一层面的问题;第三,关于此书的写作动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有利于人们开阔思路,但究竟接近真实的写作动机是什么,尚未提出得到学界信服的依据,中间既有对“文本”全面分析把握不够的问题,也有可资使用的“背景”材料不充分的问题;第四,从文化建设的角度研究评价《李白与杜甫》,我们怎样看待该书本身的得失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需要深入思考那些隐藏在文本中间及背后的种种“所以然”,作为我们的借鉴与启迪,应该更有现实意义。

[1]匡扶,对,《李白与杜甫》的几点疑义【J】.文史哲,1980(3) [2]刘世南.对《李白与牡甫》的几点意见【J】.文史哲.1979(5).蒋选雪.<李白与杜甫)一书读后【J】.扬州大学学报.1980(2). [3]郭沫若.《李白与杜甫》【M】.郭沫若全集-历史嫡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张式铭.《关于李杜优劣论》【J】.湘潭大学学报,1981(3). [5]刘纳.《重读李白与杜甫》【J】,郭沫若学刊,1992(4). [6]胡可先,论《李白与杜甫》的历史与政治内涵【J】,杜甫研究学刊,1998(4) 3

淮阴师范论文

[7] 萧涤非.关于《李白与牡甫》【J】.文史哲,1979(5). . 4

第三篇: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文献综述研究

【摘要】公共卫生服务是一种成本――效益最优化的服务,也是一种具有公众性质的服务,需要政府提供及购买服务。公共卫生服务是社会为公民提供社会保障与福利的重要内容。如何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公共卫生服务考验着各国。要想提供高质量和高水平的公共卫生服务,首先涉到的就是公共卫生的供给能否满足需求。因此,本文就目前国内外有关于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差距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提出当前研究不足。

【关键词】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差距

一、国外文献综述

目前,国外大多数是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和需求理论研究,提出不少理论模型。Suchman提出疾病行为阶段(illness BehaviorStage)

1、Fabrega提出决策理论模式(Decision Theoretic Model)、Mechanic提出一般求助理论(General Theory of Help Seeking)2,但以Ronald Andersen首次提出,并进行了三次补充和修正的模型一一卫生服务利用的行为模式(The Behavioral Model of Health ServicesUse,one Phase4 final emerging model)最具影响。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对于本国公共卫生发展都采取了增加财政投入、扩大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等措施。国外关于公共卫生服务供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于公共卫生服务如何反应公众需求进行分析和探讨。Chalkler等认为在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不能反映民众的需求时,可采用契约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但国外对于实践、尤其是组织大规模的社会调查的文献较少。

二、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和供给研究不在少数。主要是对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并探究需求的影响因素;对于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结构不合理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视角:城乡结构、地区结构、以及服务领域内部结构,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问题称为分配的不合理,服务内部结构则是服务体系本身的不合理;还有对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与需求方面的综合研究。

首先是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研究。温静等采用多级抽样方法调查宁夏回族自治区居民对国家2011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1类项目的需求率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显示11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率均超过50%,其中健康教育、慢病管理、老年人保健、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和传染病防治需求率排在5位,需求率较低的是产后访视和孕期保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参保、城乡为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居民对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总体需求率较高,从居民需求影响因素入手,大力促进宁夏回族自治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尔西丁?买买提等研究发现导致新疆居民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快速提高的主要因素是新疆总人口、医学敏感人数、老龄化人口及慢性病患病率。需求影响因素的持续增长,导致公共卫生机构费用剧增,新疆城乡居民决速增加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的现实形成了反6。韦波等对广西地区农村的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得出农村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较高;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压力;新农合对农村居民的补偿水平有待提高。周海清对北京某区流动人口卫生服务需求及利用进行调查,结论是应探索建立适合流动人口需求的医疗保障体系,降低医疗费用,通过社区管理人员加强流动人口的健康知识宣教,合理引导有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

其次是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结构不合理间题的研究。第一,城乡供给结构研究。朱晓丽研究发现城乡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地方存在配套资金不能足额、及时到位或将经费滞留在机构或挪作他用等问题90陈蓓蓓探析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差距与均等化理论,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格局与政策惯性,政府用于公共卫生服务的支出显示出严重的城市偏好,其突出问题是投入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出公共卫生服务的政府投入城乡失衡、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的资源分布不合理、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差距甚远。鄢洪涛对不同年度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差距进行了测度,发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总体差距在不断缩小;城乡间的差距对决定总体差距有决定作用。张永梅,李放基于两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城乡长期区域经济发展失衡是不均等的一个历史原因,政府长期推行的城乡二元医疗卫生制度和二元财政制度是制度障碍。

第二,地区供给结构研究。王芳等利用点面结合分析法,一通过《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收集2006~2009年妇幼保健服务提供方面的数据,二通过设计调查表收集分布于东、中、西部的6个城市2008年和2009年健康档案管理、慢性病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数据,计算不同地区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的基尼系数,分析不同地区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程度。调查结果显示2006~2009年,总体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妇幼保健服务数量不断增加,且各省之间服务提供差异较小;2008~2009年,6个城市在全人群建档、慢性病管理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上均取得一定进展,但不同地区间服务提供数量的差异较为明显,东部城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情况好于中、西部地区,区域间发展相对不平衡。杨宜勇等对全国31个省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进行衡量比较,得出了省际差距较大的结论。汪崇金测算了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东、中、西地区差异现状巧。

第三,服务内部供给结构研究。服务内部供给结构研究,大多是关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评估与构建方面的研究,基于特定地区进行实证的探讨,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的建议。张屹立就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中的政府责任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当前我国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中政府职责的缺失及其原因。梁小芳立足城市社区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中的政府职责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基于公共产品理论和政府职能理论,以广西南宁市为例,对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过程中政府履行职责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此外,路冠军基于皖北三县的调查与分析,对均等化取向下的?r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进行了探讨。

最后是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综合研究。赵红等人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中引入市场机制,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相结合的多元供给格局,将能有效的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市场与社会的积极性,提高服务供给的效率和水平,满足公众多元化的服务需求。曾栋梁等等人通过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机制的研究,他们认为当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问题有:市场机制内在的缺陷,导致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方向错位;政府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农民个人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的负担加重;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地区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显失公平等问题。同时他们基于治理的视角提出要按照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特征,确定政府和市场的角色;促进社会中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部门作用;加强乡村卫生人员的培训机制,提高农村医务人员素质:改革农村地区的卫生筹资体制,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等措施。刘冬梅、李净海等人通过运用劳动力供给弹性理论,建立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效率运行模型,对基本公共卫生的供给效率进行了研究。

三、结论

综上,国外学者专门针对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研究不多,可供直接参考的文献资料很少。但国外现有文献资料对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论依据及模型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虽然目前国内学者对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研究时间较短,但是与之相关的学术成果很多。其中关于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存在差距已经形成一定共识;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针对如何缩小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促进城乡、地区、服务内部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也取得了不少共识,给出了相关建议。而现有研究的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当前公共卫生服务供需总体水平的实证评估较少,评估指标体系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二是针对当前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满意度差异情况的研究很少;四是针对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机制设计缺乏可操作性。

第四篇:文献综述与参考文献的格式

文献综述

基本解释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 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

相关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

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

小结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范文1: “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课题。[3] 文献综述范文1中,研究者对有关研究领域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对相关文献作了批判性的分析与评论。对于正在从事某一项课题的研究者来说,查阅文献资料有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争议的地方、研究的最新方向和趋势、被研究者忽视的领域、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等。

参考文献范例

a.专著、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 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 陈送.五四前后东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文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 陈桐生.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1992

[4] 白永秀,刘敢,任保平.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研究中心,1998

注:例子[2]根据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可看作普通图书,所以我们可以用M作为其代码。这也就是上面一条注中所说的混乱的表现。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 c.专著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M]//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6] 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M]//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5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7]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 [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第五篇:教育文献综述

鲁洁、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第494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其研究发现,家庭的职业类别,是家庭教育影响的一个客观指标。由于家长职业在类别上的不同,使得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都受到不同影响。家长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子女学习成绩和品德面貌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陶红、杨东平著《我国高中学生学业成就与家庭背景关系的实证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28卷第1期。研究表明,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业成绩与父母职业、教育程度有显著相关性。在家长能够强烈影响子女成长的低幼龄阶段,家庭背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作用很明显。

林淑玲、马信行著《家庭社经背景对学前教育机会的影响及学前教育对小学学业成绩的影响》,教育与心理研究,1983年6期,P19-39。不同社经地位的儿童,其接受学前教育的年数有差别。低社经地位子弟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比高社经地位的少,这形成了教育机会上起步的不平等。

周新富著《社会阶级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以家庭资源为分析架构》,台湾教育社会学研究,2008年,8卷1期,P1-43。研究发现,影响学业成就最主要的变项为家庭经济成本,其次是社会阶级等背景变项。

刘笑飞,卢珂著《学生学业成绩与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相关性研究》,天中学刊,第24卷第1期,2009年2月。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家庭社会经济背景(SES)之间呈正向影响趋势,即SES指数越高,学生就越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数学成绩或语文成绩。

谭承红著《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的相关分析》,卫生职业教育。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学业成就有重要影响,应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林清江著《家庭文化与背景》,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集刊,1972年,14卷,P89-108。研究表明,家庭文化是一个基本的判定学生的学业成绩、职业教育抱负、以及行为的模式。学校教育的成功条件是适当的家庭文化。

黄富顺著《影响国中学生学业成就的家庭因素》,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集刊,1974年16卷P383-486。研究发现,父母的态度和对孩子教育学术成果的期望对孩子的学业成就具有重要的影响。

张新劳著《家庭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的调查研究》,其研究发现,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学业成就影响在个体上的影响差异较明显。

结论:家庭社会经济条件是影响子女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应注重家庭在孩子成长教育中的作用,应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上一篇:我喜欢你的表达方式下一篇:危险源专项施工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