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部工作规范范文

2022-06-12

第一篇:技术部工作规范范文

病理技术工作规范

1. 标本的接收、清点制度:

1.1 巨检结束后病理医师应向技术组当面交付组织块,并点清块数,记录签收。有要求特殊

处理的标本(如脱钙、糖原染色等)应当面向技术组说明,以便加以特殊处理。

1.2 组织包埋完成后必须进行清点蜡块数量,以防组织块在脱水、包埋过程中遗失。

1.3 切片完成后交付医师时必须按照记录当面清点。

1.4 医师在诊断完成后交付档案室时必须当面清点,并作记录。 2. 制片过程各步骤应注意的事项: 2.1 组织处理

此过程包括固定、脱水、透明、浸蜡直至包埋,是制作优质切片的关键过程,一旦组织

处理有欠缺,往往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2.1.1 制片过程按操作流程进行标本处理 2.1.2 有条件的单位应将大小标本分开固定脱水。

2.1.3 取材后组织应补充固定,固定时间:大标本固定时间不得少于6小时;

小标本不得少于3 小时。固定液必须及时更换,固定后必须流水冲洗;

2.1.4 固定、脱水温度不得高于37℃。 2.1.5 包埋用石蜡必须过滤。

2.1.6 试剂必须及时更换。(详见试剂的配制及更换制度) 2.2 切片

切片是技能含量很高的步骤,同一蜡块,用同一台切片机,同一把刀,不同的操作者

会切出不同质量的片子。

2.2.1 切片刀必须锋利,切片厚度3~5微米。切片完整,无污染,无皱褶。

2.2.2 组织片贴附应在除去标签位置后玻片的中间。

2.2.3 胃镜、纤支镜、穿刺等小活检组织切片须作非连续性切片,数量不得少于8张。 2.3 染色封片注意事项

2.3.1 烤片温度应在60~62℃左右,不得高于65℃,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

2.3.2 剂染料必须及时更换。

2.3.3 切片封固前必须经酒精充分脱水,二甲苯透明,湿封。不得用温箱烤干或电吹风吹干

后干燥封片。

2.3.4 盖玻片使用前必须清洗。(真空包装除外) 2.2.5 封片时不得有气泡,不得有树胶外溢。 2.4 其他

2.4.1 标签必须贴于玻片左侧,编号字迹必须清楚、整齐,且不易褪色,有条件者尽量采用

打印。

2.4.2 制片工作一般应在24~48小时内完成。 3. 归档:

3.1.1 所有送检单病例均必须进行登记,如用计算机管理的,必须有文字打印材料及资料备份(以光盘刻录为佳)。

3.1.2 在切片进入档案室时必须与医师当面清点,并作记录。 3.1.3 切片必须晾干或烘干后,才能归档。归档切片应按序排列。 3.1.4 蜡块必须在切面封上蜡后才能入柜。归档蜡块应按序排列,编号标签应朝上,以利查找。

3.1.5 各种档案柜外面应写明年份和编号,以利查找。

3.1.6 各种送检单应及时清点,归类(细胞学检查、冰冻切片、常规切片、会诊切片等)按年份和顺序装订成册入柜。 4. 试剂的配制及更换制度: 4.1 更换、配制试剂必须详细登记。 4.2 各种染料试剂应选用化学纯以上的级别。

4.3 配好的试剂应盛于磨口瓶内,避光试剂必须用棕色瓶,需冷藏试剂应放置于冰箱内备用。

4.4 瓶签上应标明试剂名称,浓度和配制时间。

4.5 各类试剂应进行定期更换,更换的时间应根据标本的多少进行量化。

4. 6 废弃试剂建议由专业公司回收。目前应排入具有污水处理功能的下水道,不得直接排入雨水管中。 5. 仪器的使用和保养:

5.1. 显微镜:放置于干燥、少灰的房间,勿暴露在日光中;电光源显微镜使用完毕后必须

先将亮度打到最小,然后关闭电源;目镜上的灰,应该先用吸耳球吹净,再用擦镜纸由内向外擦拭;物镜应用擦镜纸擦拭,如镜头沾到树胶,需先用擦镜纸蘸上少许二甲苯擦拭,再用擦镜纸立即将二甲苯擦干。每次用完后需用罩子盖好。定期擦拭。

5.2. 切片机:切片时用力均匀,每次用完后将机器清扫干净,然后用松节油擦拭,需要加油的地方加上润滑油。

5.3. 自动脱水机(全封闭式):设定好程序,检查液体瓶有无插紧,浸蜡用石蜡必须过滤,每次用完后必须擦拭干净。

5.4. 自动脱水机(提蓝式):设定好程序,检查加热部分的水位,检查试剂量是否足够,检查提蓝周围有无大头针外露,以防提蓝卡住。每次用完后必须擦拭干净。

5.5. 磨刀机:保持磨石清洁,磨刀角度尽可能不发生改变;当磨石不平整时应及时修正。每次用完后必须擦拭干净。 5.6. 温箱:定时检查水位。

5.7. 冰冻切片机(恒温冷藏式):为保证压缩机正常工作,不应经常开关,以24小时恒温(-15℃~-20℃)为佳。夜间应设定自动除霜,并定期停机清洗,以保证冰冻切片机工作窗内清洁和压缩机正常制冷。

第二篇:畜牧技术推广工作规范

一、工作职责

(一)参与制订畜牧技术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组织畜牧法技术的专业培训;

(三)提供畜牧技术、信息服务;

(四)对确定推广的畜牧业技术进行试验、示范;

(五)指导下级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群众性科技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的畜牧技术推广活动;

(六)关注行业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活动,促进政府科学决策。

二、技术来源和工作原则

(一)推广的技术应是上级主管部门推行的技术、通过各级科技部门成果鉴定验收的科学技术成果或者因地制宜经过试验、示范证明其具有先进和适用性;

(二)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三)尊重畜牧业劳动的意愿;

(四)讲求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工作措施

(一)制定完善推广计划,明确推广理由、起止时间,预期效果,推广终止条件,推广效果认定方法。

(二)积极寻求科技局、科研院校资金、技术支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整合资源,利用科技课题形式探索研究行业发展新技

术。

(三)利用学会、协会、国家现代化农业技术体系等技术资源,积极引进国内外业内技术权威开展技术培训和讲座。鼓励本单位员工参加各级各类技术培训和讲座,提高畜牧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素质及畜牧技术的应用能力。

(四)与科研单位、有关学校、推广机构与群众性科技组织、科技人员、畜牧业劳动者相结合开展推广工作。、

(五)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渠道,采取发放明白纸、科普书籍、会议培训、现场观摩、科技赶集、技术人员包场跟踪指导等形式普及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畜牧生产力水平。

四、技术推广成效的认定

可以采取以下形式对技术推广成果成效给予认定。

(一) 会议总结;

(二) 专家验收;

(三) 推广部门总结出经验材料;

(四) 有关领导给予肯定;

(五) 新闻媒体正面报道。

第三篇:技术员职责及工作规范

CNC技术员工作职责与规范

1、 主要职责:

负责CNC车间机台的调试工作,跟踪并保证正常生产。

2、 范围:

此文件只使用CNC机加工车间。

3、 目的:

规范现有技术员的工作职责,并且也适用于培训新的技术员及其能力的提升。

4、 工作内容规范:

1) 服从车间领班工作安排,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

2) 每天上班按领班的调机通知调试机台及量产品的维护管理,并且还要负责新产品的调机打样。

3) 积极做好下一工作的准备,(备刀具,夹具,程式,调试材料等)。 4) 合理安排调机工作时间(如程式更改时禁止坐等程式,可准备别的工作等)。

5) 机台上拆下的任何东西(如产品,夹具,刀具,工具等)都必须经过风枪吹干净,不得有切削残料,切削油带出机器外。 6) 每次更换刀具必须把刀头、刀柄、刀具清理干净,拆下后的刀具交由刀具库保管,有装刀架的话,装刀架必须摆放整齐,不可乱放乱摆,保持装刀架清洁卫生。

7) 调机时刀具必须校刀摆,保证所有的精铣刀、所有的丝攻跳动在0.01MM以内(特殊情况除外),检查主轴锥孔是否有渣子并用无尘布清理干净。

8) 检查程式,刀号,刀补,坐标是否与机台实际符合。

9) 机器启动时,打单节,Z轴离工件安全高度时看机器残余值是否相等。同时0倍率下刀,若有异常及时停止检查。

10) 机器正常量产时,程式进给及各倍率旋钮要调整到100%位置。防止作业员随意调动,影响加工效率。

11) 调机时每一把刀走完后暂停,检查是否有程式过切,是否有漏加工,开粗刀是否有余量,光刀尺寸是否到位,有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应的工艺工程师解决。

12) 机台调试的第一个产品,能在机器上检测取数的,尽量在机器上完成(如镗刀镗的精孔,铰刀铰的精孔等),减少报废品,不良品的产出。

13) 机台调试时,身体尽量避免进入机器里面,特殊情况下需停止主轴拆下刀具才能进入查看,以免造成工伤事故。

14) 调机时第一个产品必须检查所有尺寸,若OK,填写检验记录,送往IPQC及CMM测量室检测,若需再调试,在调试下一件产品时修改上一件产品记下的数据。并调试OK. 15) 产品调试好后,所有工具需收走,整齐摆放在指定区域。 16)

作业员生产时,技术员对前3件产品必须全检所有尺寸,以保证产品夹具,刀具,程式,机台的稳定。

17) 不定时巡检所负责调试的机台产品,确保稳定生产。对已经稳定生产的产品要定时更换刀具(参照刀具寿命),避免刀具超出使用寿命影响产品的质量。

18) 机台调试好后,技术员要对此产品的刀具,程式夹具等做出记录,程序回传,同时将机台所生产的上一款产品的图纸,检验标准书,作业指导书,刀具工艺单等相关资料收好,一起交由领班送入资料柜保存。

19) 两班交接要人员到位,填写交班本并由对方签字确认,证明已交接到位;机台的刀具,程式,坐标以及所发生过的问题都需要交接清楚,如有难以解答的问题或者判断不了情况应及时提出并请工程师或主管帮忙解决。

20) 加强责任感,勇于承担。能对自己所做事情及会影响自己的人或事物提出意见,并做出有效的改善。

第四篇:技术支持工作流程与规范

为了规范技术客服的日常工作行为,精确考核各客服的绩效,提升用户的感知度、满意度,现分别对技术客服的日常工作进行分类规范,如下:

一、电话类

技术客服接听的电话分为咨询业务类、故障类与投诉类。在接听咨询电话时,需要对用户所想咨询的内容进行判断,只有在明确用户所描述的故障与所想要的要求才能更好的为用户服务,更准确的抓住用户所描述的重点,减少询问与判断的时间,提升用户感知与服务水平。相关分类描述与流程图如下:

咨询业务类:用户打电话基本上是咨询业务内容、收费情况、服务方式等,那么我们在了解用户想咨询的内容后,对应的向用户重点说明与解释用户想知道的,所最关心的点。所以在此就要求我们对业务内容的理解、业务流程的走向、服务内容收费很熟悉,在向用户解释时最好不要有模凌两可、语调不实的情况,以免给用户造成不信任、不专业的感觉,降低可信度,减少服务达成率。

故障咨询、保修类:此类是用户在电脑、网络出现故障时联系我们。在接听用户电话时,我们要迅速的抓住用户所描述的有限的故障情况,通过用户所描述的细节来分析,并由此向用户提出1-3个问题来与用户互动,获取更多的故障情况以便判断。但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尽量不要向用户提出太多的问题,因为太多的问题反而会造成用户的情绪上的波动,让客户感觉报修很麻烦,工程师技术不到位的情况。所以我们必须强调的是,要抓住用户所描述的每一个细节,在很短的时间内来情事的判断,体现专业性。另外在用户报修需要上门、送修时,一定要向用户确定用户姓名、联系方式、上门地址、上门时间、上门费用、数据风险性等,尽量降低由于没有沟通清楚而产生的服务纠纷与投诉。

投诉类:用户打电话进来投诉,大致可分为投诉业务开通收费、服务不及时与服务水平等。在处理投诉开通收费时,如果负责投诉的同事座席空闲,可让用户稍等,先行把用户的姓名、电话与投诉内容通过QQ发送至投诉同事由他们统一处理;而如果负责投诉的同事座席全忙时,原则上我们需要记录用户的姓名、电话、收费号码、联系号码、来源等信息,告知用户在24小时内有专门负责处理投诉的人员联系用户,避免技术工程师因经验不足导致投诉升级的情况。处理用户投诉服务不及时的时候,首要的一点,我们必须向用户做出很诚肯的道歉,表明是由于工程师的问题而造成用户的不便,安抚用户的情绪。另外,在自身的合理判断的情况下(如正常上班时间、自有服务站资源等)向服务做出尽快联系的保障,让用户的情绪进一步平静,挽留客户服务,同时尽快反映至拓展部,跟进联系上门工程师尽快联系用户上门服务。处理投诉服务水平时,同样首先不管是用户原因还是上门工程师的原因,我们所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向用户表示歉意。同时通过用户所描述的投诉内容,判断是由于服务自身不合理的要求还是工程师维修水平或服务态度的问题,并向用户做出合理的解释。如果是用户自身不合理的要求,我们在坚持自已的底线原则的同时尽量安抚用户的情绪,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则需要向上级主管及时反映情况;如果是工程师的维修水平的问题,则向用户表明因为故障的不明确性,总部的技术部门会针对故障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尽快给出解决方案;如果是服务态度的问题,工程师在安抚好客户情绪后,一定要把情况尽快反馈至拓展部相关负责人处,由拓展部给出解决方案并回复用户。

第五篇: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检测工作规范

第一条 为规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检测工作,保证检测活动客观公正、检测数据真实准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50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所称检测,是指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以下简称技术服务机构)为用人单位进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和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进行的检测。

第三条 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签名识别档案及其管理制度,定期组织业务培训,保证其业务能力满足职业卫生技术服务需要。

第四条 职业卫生检测工作应当按照国家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的程序和内容开展(检测工作流程见附件1),不得更改、简化程序和相关内容。

第五条 技术服务机构从事检测活动前,应当与用人单位(或委托单位)签订技术服务合同(或协议),明确检测类别、检测范围、收费标准或合同价格、完成时间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

签订技术服务合同(或协议)前,技术服务机构应当根据检测工作的来源、性质、范围和内容等,结合自身资质条件和技术能力,按要求组织开展合同评审。

第六条 技术服务机构应当依法独立开展职业卫生检测工作,因计量认证范围限制或样品保存时限有特殊要求等原因需委托其他技术服务机构进行检测的,委托检测样品数量应当满足《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工作规范》(安监总厅安健〔2014〕39号,以下简称《工作规范》)的要求,且委托检测项目种类数不得超过检测项目种类总数的30%。

第七条 技术服务机构应当按照程序和以下要求开展现场调查(包括工作日写实):

(一)现场调查应当覆盖检测范围内全部工作场所。

(二)现场调查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包括单位名称、地址、劳动定员、岗位划分、工作班制。 2.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辅材料,生产的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数量、纯度、杂质及其理化性质。

3.生产工艺和设备,包括设备类型、数量及其布局;主要工艺参数,生产方式,生产状态。

4.各岗位(工种)作业人员的工作状况,包括作业人数、工作地点及停留时间、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接触职业病危害的程度、频度及持续时间。

5.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扩散规律、存在状态、估计浓度。 6.工作场所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职业病防护设施及运行情况、个人防护用品及使用情况。

(三)现场调查应当至少由2名专业技术人员完成,且应当包括相关行业工程技术人员。

(四)现场调查应当在正常生产情况下进行,且现场调查的时间应至少覆盖1个工作日。

(五)现场调查应当实时记录(现场调查记录表参照附件2),并经用人单位陪同人员签字确认。

(六)在用人单位显著标志物位置前拍照(摄影)留证并归档保存。

(七)根据实际情况,可在现场调查时开展预采样,预采样不能代替现场采样。

第八条 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现场采样和检测计划。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189)和《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192)等标准要求,确定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和采样对象、采样数量、采样时段,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类型确定采样方法,绘制现场采样点设置示意图。

现场采样和检测计划应当至少包括用人单位名称、检测类别、检测任务编号、检测项目名称(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岗位(工种)、采样点或采样对象、采样方式(个体采样或定点采样)、采样时段、采样时间、样品数量、采样日期、仪器设备、空气收集器、采样流量、样品保存期限和保存条件、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编制日期等信息(现场采样和检测计划表参照附件3)。

现场采样和检测计划应当经技术服务机构技术负责人批准。

第九条 技术服务机构在开展现场采样前,应当根据现场采样和检测计划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一)下达现场采样任务,做好任务分工。

(二)准备好符合采样要求的仪器设备,检查其性能规格(包括防爆性能)、电池电量、计量检定或校准有效期等情况,按要求领用仪器设备并做好记录。

(三)做好仪器设备的充电、流量校准等工作。校准流量时,必须串联与采样相同的空气收集器,并做好记录。

(四)准备好现场采样所需的空气收集器、相关滤料和试剂,确保其质量完好、数量充足。

(五)备齐现场采样记录表格。

(六)为现场采样人员配备适宜的个人防护用品。

第十条 技术服务机构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开展现场采样(包括利用便携式仪器设备对危害因素进行现场测量):

(一)按照GBZ1

59、GBZ/T18

9、GBZ/T192及《工作规范》等标准规范的要求,在正常生产状况下进行现场采样。

(二)每个采样点现场采样应当由至少2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完成。采样人员应当遵守用人单位工作场所安全卫生要求,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采样前应当观察和了解工作场所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核实确认采样点、采样对象、采样时段、检测项目等信息。

(三)现场采样应当选定有代表性的采样对象或采样点、采样时段,应当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最高的工作日和时段、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采样点和采样对象的数量必须满足标准要求。

(四)有害物质样品的采集应当优先采用个体采样方式。职业接触限值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有害物质的采样,应优先采用长时间采样,采样时间尽可能覆盖整个工作班;采用定点短时间方式采样的,应当在有害物质浓度不同时段分别进行采样,且同一采样点至少采集3个不同时段的样品。作业人员在不同工作地点工作或移动工作时,应当根据工作情况在每个工作地点或移动范围内分别设置采样点。

职业接触限值为最高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超限倍数的有害物质的采样,应当选择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作业人员或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地点,在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不得随机选取采样对象或采样点。当现场浓度波动情况难以确定时,应当在1个工作班内不同时段进行多次采样。

(五)化学因素现场采样的频次应当满足GBZ159要求,物理因素现场应当至少测量1个工作日。

(六)现场环境条件应当满足采样条件及仪器设备使用要求。采样时,应当观察仪器设备的运行状态,保持流量稳定,在空气收集器的采集容量饱和前及时更换收集器。采样时,不得在采样点处理样品(如打开滤膜夹或倒出吸收液),防止样品污染。

(七)采样时,应当按要求采集空白对照样品,同一检测项目同一批次样品至少采集3个空白对照样品。

(八)采集样品应有唯一性标识。

(九)现场采样记录应当实时填写,并经用人单位陪同人逐页签字确认。记录信息应当至少包括检测任务编号、样品名称、样品编号、采样点或采样对象、采样设备名称及编号、生产状况、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行情况、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情况、采样起止时间、采样流量、环境气象条件参数(温度、湿度、气压)、采样人、陪同人等相关信息(现场采样记录表和现场测量记录表参照附件4和附件5)。

(十)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技术秘密及特殊要求的项目外,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对现场采样情况进行拍照(摄影)留证。因故不能拍照(摄影)留证的,需用人单位书面确认。

第十一条 样品运输应当保证样品性质稳定,避免污染、损失和丢失。对于不稳定的样品,应采取必要措施妥善保存。

空白对照样品应当独立包装,与采集样品一并放置、运输、储存。

第十二条 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加强样品接收、流转管理,保证各环节受控。样品接收人员检查并确认样品标签、包装完整后,填写样品交接记录。样品有异常或处于损坏状态,应如实记录,采取相关处理措施,必要时应重新采样。

样品交接记录至少应当包括检测任务编号、样品名称、样品编号、样品状态、样品数量、样品保存条件、交接日期、交接时刻、交接人员等信息。

第十三条 技术服务机构应当根据检测方法的要求,对采集样品、空白对照样品进行预处理。样品应在检测方法要求的有效保存期限内完成预处理和测定。

第十四条 技术服务机构应当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样品测定:

(一)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批准的检测方法进行样品测定。

(二)仪器设备性能应当满足检测方法的要求,且通过计量检定或校准,并在有效期内。

(三)实验室环境条件应当满足仪器设备使用和检测方法要求。对环境条件有特殊要求的天平室、理化分析室、热解吸室等,应当按要求对环境条件进行控制并实时记录相关参数。

(四)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仪器设备操作,记录仪器使用时状态、使用日期、样品名称、样品编号、使用人等信息。

(五)标准物质及化学试剂、试验用水等应当满足检测方法要求,并保证其质量。标准物质及化学试剂使用、配制应当实时记录,记录应当完整、清晰,记录内容应当至少包括标准物质或化学试剂的名称、批号、生产单位、配制时的环境条件、配制浓度、配制方法、配制日期、配制人等信息。标准溶液优先采用国家认可的标准物质进行配制,低浓度的标准溶液宜当日配制和使用。

(六)按照检测方法的要求配制相应的标准系列,制作标准曲线;标准系列应现用现制,不得使用过期的标准曲线进行分析。对同一天分析的不同检测任务的样品,使用相同标准曲线时,应当有可溯源的标准曲线使用记录。

(七)在样品测定前,应进行质控样品测定,测定结果满足质控要求后,方可进行样品测定。样品测定过程中,应根据仪器设备的稳定性,同一检测项目每分析10~30个样品应进行质控样品分析,检查分析条件的变动。质控样品测定结果应在质控标准值范围内,或在质控图控制线范围内。质控样品可直接外购或单独配制。如无质控样品,可采用加标回收率进行质量控制,加标回收率应保证在75%~105%。

(八)根据样品、空白对照样品的实验室分析结果和采样体积计算待测物浓度。

(九)对保存时限有要求需进行现场测定的样品,应按实验室资质认定的检测方法进行测定,使用的便携式仪器应在计量检定有效期内,仪器设备的技术指标应满足检测方法的要求。现场测定应在对样品无污染的场所进行,环境条件应满足仪器设备使用要求和检测方法要求,并做好记录。

(十)实验室分析(包括现场测定)记录应当至少包括检测任务编号、检测项目、样品编号、检测依据、检测参数、检测日期、环境条件参数(温度、湿度、气压)、样品处理、仪器设备(名称、型号及编号)、仪器设备条件参数、标准物质、标准曲线、质控样品、检测结果等信息(实验室分析记录表参照附件6)。

第十五条 检测结果处理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一)应当按照标准规范进行数值转换,并记录转换过程。

(二)应当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按照标准规范进行数值修约。

(三)检测结果按照以下原则表示: 1.职业接触限值为整数的,检测结果原则上应保留到小数点后1位;职业接触限值为非整数的,检测结果应比职业接触限值数值小数点后多保留1位。

2.当样品未检出时,检测结果表示为小于最低检出浓度,最低检出浓度至少保留1位有效数字。

3.当空白对照样品未检出时,检测结果表示为未检出。

(四)不得随意剔除有关数据,人为干预检测结果。当出现可疑数据需舍弃时,应分析原因并说明理由。

第十六条 检测工作中的各种原始记录应当使用受控的记录表格,及时、如实记录。记录信息应当全面、清晰、完整,按要求书写、复核、签字。记录划改应当规范,采用杠改方式,并由划改人签字或盖章。

第十七条 技术服务机构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向用人单位(或委托单位)出具检测报告(检测报告样式见附件7):

(一)检测报告应有唯一性标识,页码和总页数标识,表明检测报告结束的标识。

(二)检测报告应当有资质认定标识,技术服务机构公章或检测专用章,并加盖骑缝章。

(三)检测报告应注明检测类别。分次完成的定期检测项目,应当注明当次检测范围。

(四)检测报告内容应当完整、规范、信息全面,至少包括用人单位名称和地址、技术服务机构名称、检测任务编号、采样点或采样对象、采样日期、采样时间、采样方式、仪器设备名称及编号、检测依据、检测日期、检测结果、审核人、授权签字人等信息。

(五)定期检测报告除列出检测结果外,应按照职业接触限值要求汇总检测结果,并给出是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的结论,分析超标主要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建议。

第十八条 技术服务机构应当通过以下措施加强检测工作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

(一)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体系文件应涵盖检测工作的全部程序和内容,满足检测工作的质量要求,具有可操作性。

(二)仪器设备应当按要求进行计量检定或校准,定期实施期间核查,并做好维护、保养。

(三)制定和实施内部质量控制计划,通过空白对照、比对、样品复测、加标、质控样品分析等方法加强内部质量控制。

(四)定期参加实验室间比对、能力验证等外部质量控制活动。

(五)制定人员培训、监督检查、仪器设备计量检定或校准、仪器设备维护保养、期间核查、内审、管理评审、质量控制等计划,并严格实施。

(六)检测工作各环节原始记录和检测报告均应当按要求进行审核,并有质量监督记录。审核人需经授权并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第十九条 检测工作结束后,应将检测过程中产生的资料按要求归档保存,保证检测过程可溯源。检测档案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技术服务合同(或协议)。

(二)合同评审记录。

(三)现场调查、工作日写实等相关原始记录。

(四)现场采样和检测计划及审核记录。

(五)现场采样记录、现场测量记录、样品接收流转保存记录、实验室分析记录、原始谱图及计算过程记录等相关原始记录。

(六)技术服务过程影像资料。

(七)检测所需的技术资料。

(八)检测报告及审核记录。

(九)其他与检测相关的记录、资料。

上一篇:近期可选作文题范文下一篇:竞聘工长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