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2022-09-28

进入新世纪, 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广泛应用, 网络已经走入人们的生活.信息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进一步对基层教育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同时也对农村教育带来了许多的挑战。就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 在基础教育改革时代精神的关照下促进农的教育转型, 这-种转型主要体现在教育改革应推动教师和学生生存状态的改变,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经验的增长, 加强网络信息在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对于农村教育改革来说, 她关系到全国范围内课程改革的成败。作为一名农村教师,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对影响农村教育改革的因素有以下几点看发:

1 普遍教法陈旧, 课堂效率低

1952年, 我国全面移植了苏联的教学模式。从那以后, 人们少有“课程”的概念, 对于“教学内容”则耳熟能详, 在教师心目中, 课程就是“课”或“学科”, 一旦别人制订完毕, 他们只要推行即可。这种课程必然导致课程实施上的信息灌输, 往往是以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讲, 看教材的方式进行, 课堂上死气沉沉, 达不到学生了解实际社会参于社会实践的目的, 课堂上教不会, 课下搞题海战术。学生只能作为知识的“接收器”。而进行机械的死记硬背, 失去了体验的机会。这样课程远离学生生活, 不能跟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有机联系。其结果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成了一件苦差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节。为了扭转这种状况, 广大教师担负着重大责任, 教师们首先自已要清楚课程是一个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 并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 增加体验。如作文讲评, 大多数都是老师一言堂, 学生洗耳恭听, 我认为这是非常失败的。一节成功的作文讲评应让学生参与进去, 形成一种师生同评的互动。总之, 课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是生成性的, 而不是僵化不变的, 是与学生经验相关联的, 而不是远离学生生活。

2 传统的师生关系与“教”和“学”的互动

教师与学生是学校教育中的施教育和受教育者, 二者的关系构成了学校教育中错综复杂的重要的人际关系。传统师生的关系是一种主动传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知识传授, 把学生放在客体位置进行客观认识, 以对象化的思维看待学生。教师与学生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体现出主体与客体的控制色彩。教师是教育的主体,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这种对象化的思维导致了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对立, 教师成为学校教育的中心, 而学生则处于边缘位置, 笼罩在教师权威的控制这下。而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关键要对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进行重新定位。在学校教育中, 教师是教的主体, 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主导着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课程资源的选择以及学校课程的开发。体现出教的主体地位。为了发挥教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 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 引导其不同的探索兴趣, 而学生是学的主体, 教师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 让学生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 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在现行的教育下, 应注重学校不是加工厂, 学生也不是原材料, 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 不同的认知方式, 不同兴趣、爱好和个性心理特征。我们有的教师不分青红皂白“一刀切”地进行教育。这样必然会抹杀学生这间的差异性。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 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 在此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师生之情。

3 新课程对老师的素质要求

基于传统的教育, 老师把学生当“观众”和“听众”,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 教师虽然组织学生自学、讨论, 但总跳不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出题你做题”的怪圈。教师往往通过一支笔、一张嘴讲课, 由满堂灌, 题海战术, 加班加点地单向传导方式, 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 并采用考试、排名、训话、惩罚等手段的教育方法将成为历史。进入21世纪, 教师必须具备树立远大理想及献身教育的人生观和通过参与教育的改革事业, 实现奉献的自我价值观, 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要不断充电补充营养, 陶行知说过“教师必须学而不厌, 才能诲人不倦”。新形式下教师的业务知识必须更加全面。文理科知识都应懂得, 还应提高思想、心理、音乐、体育、美术和劳技等方面的素质, 反思教育的能力, 基于网络资源的能力, 激活创造性能力、心理辅导能力、转变角色能力。现代教师对待工作要有“春蚕精神”, 对待学生要有“春风风人, 夏雨雨人”之效。对待知识要象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说法已经过时了。

翻开历史, 古往今来, 凡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们无不对教师职业给予高度的评价。远在2000多年以前, 我国古代有名的秦相吕不韦在他的《吕氏春秋》中就说过“古之圣王, 未有不尊师者也。”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把尊重教师作为国家兴衰的标志, 他说“国将兴, 必贵师而重傅”。我国在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 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但我国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城乡教育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 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在我国800万农村教师, 承担着6600万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 肩负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并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高素质人力资源的神圣使命。农村教育不仅仅是一条向城市现代化输送优质人才资源的流水线, 更是中国农村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动力源和加速器。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 更需要全方位优化农村教师的素质结构, 从根本上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最大限度地优化教育效果。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大力宣传农村优秀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 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关心支持农村教育的良好氛围, 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求木之长, 必固其根;欲流之远, 必浚其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呈现一派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局面。

摘要:发展农村教育, 办好农村学校, 是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 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关键词:农村教育,打破,传统性

上一篇: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探讨下一篇:三维设计基础教学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