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更需要课程改革

2022-09-10

綦江县地处重庆南部山区, 紧邻贵州, 面积2182平方公里, 人口95万, 其中农村人口75万, 人均财政收入居全市中下水平, 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全县有学校113所, 在校学生近14万人, 其中90%就读于乡村学校。课改前, 全县义务教育质量不高, 学生辍学现象突出, 近三成学生学业不合格, 高中招生困难;全县8000多名教师每年有200多名转岗或流失。面对困境, 县教委深刻认识到落后的教育严重制约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决定以强力推进课程改革为突破口,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着力点, 深化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从而推动我县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课改认识

一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区县, 教育的底子薄、观念落后, 能否实施素质教育, 摆脱落后状况, 一直困扰着农村教育。新世纪课程改革顺应了国际教育发展的潮流, 全面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是实践素质教育的最好渠道, 新课程科学的质量观就是素质教育的质量观, 素质教育只有进入到课程改革层面, 由课外进入课堂, 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地区尽最大限度实施好新课程, 就是最大限度地实施素质教育。

二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办出特色是教育发展的较高层次, 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出特色的灵魂, 推进课程改革促使校长再思考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的升华和提升为特色学校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利于发挥学校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利于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办出特色。新课程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 发展和张扬学生个性, 主张学生多方面成才, 为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发展提供了可能。我们坚信区域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可以促使大面积的学校办出特色。

三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办学条件等硬件指标;二是办学水平等软件指标。随着“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的实现, 真正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 农村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要进一步缩小学校间硬件指标的差距, 主要靠政府投入。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水平的差距主要靠教育改革。推进新课程改革, 建立并完善农村学校校本培训、校本教研、评价体系、新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制度等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 是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差距、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是课程改革可以在农村区域推进并取得突破。超大容量班额和落后的教育硬件是课程改革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 农村落后的师资队伍更是课程改革的“瓶颈”。课程改革不能“等”、“靠”、“要”, 有条件要上,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探索适合农村地区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策略, 以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以课程改革促进学校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 江苏洋思中学等东部农村名校崛起就是很好的证明。我县部分学校通过课程改革也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实践证明, 课程改革可以在农村区域推进并能够取得突破。

二、课改行动

一是政府主导, 落实职责。课程改革是国家行动, 推进课程改革是县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县委、县政府将课程改革上升为县级教育发展战略, 先后出台了《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 统筹规划城乡教育改革与发展, 整体设计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课程改革;制定了2001—2003年启动准备、2004—2008年全面实施和2009—2012年总结深化三期课改规划。落实了课程改革的组织、制度、物质、师资四项保障措施。加强组织保障, 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任组长, 教育、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县教委成立了以教委主任为组长, 各科室、县教科所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改革中心, 加强对课程改革的领导。落实制度保障, 县政府出台课程改革相关文件, 落实部门职责, 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定期督查课程改革推进情况, 定期解决课程改革中涉及的宏观规划、教师编制、经费投入、社会宣传、督导评估等重大问题。落实物质保障, 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 安排专项课改经费用于课程改革。强化师资保障, 每年补充教师200名, 五年来共补充教师1000多名, 占全县教师总数的八分之一, 改善了教师结构, 缓解了教师紧缺的困难;制定了全县教师培训中长期规划, 以五年为周期, 对全县教师进行一次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全员培训。

二是实施教学改革, 促进学生发展。借鉴全国典型课改成功经验, 如先学后教、以学论教、多学少教、兵教兵等, 根据师资、生源、硬件设施等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改造, 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 创造出了10多种适合学校实际的新型高效课堂。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三个阶段整体设计, 合理安排;将教材、教案、教辅资料校本化、生本化、师本化, 生成学案或教学案。让每位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起点, 解决属于自己的学习问题, 分享同伴的学习成果, 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隆盛中学“多学少教, 不教而教”的“四步六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原生创造, 独树一帜, 方式独特, 开放度大, 课堂效益高。东溪镇中的“四导”课堂教学策略, 利用小黑板“移动展示平台”, 自制教学实验仪器, 学生自学质疑, 教师启发引导, 师生共同探究, 训练当堂完成, 课堂有效性强。古南中学整合教材, 再生课程资源, 拒绝教辅资料, 生成“导学图”, 融“教”、“学”、“练”为一体,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让学生快乐学习。綦江中学“问题式”教学改革, 秉承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理念, 改变知识呈现方式, 采用启发式教学,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石角中学继承和发展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 践行“立德树人, 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 以“三步合作互助式”生活课堂改革为突破口, 正在形成“新生活教育”的办学特色。三会小学、书院街小学、永乐小学、升平学校、尚书村小的生活化、活动化课堂, 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在活动中求知, 在求知中活动, 生动活泼, 符合儿童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整合体艺、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资源, 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策略, 实施2+X拓展课程, 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发展需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就是培养伴随学生终身的两项体育技能, X就是培养包括艺术特长、创新能力、劳动技能和阅读习惯在内的各种素质。

三是整体推进, 破解难题。采取“城乡联动, 学区互动, 基地校带动”策略。以初中为承接点, 助推高中, 指导小学, 辐射幼教。幼儿教育反对“小学化”, 突出生活习惯养成教育;小学教育突出学习习惯培养, 带领学生快乐学习;初中教育突出学习方法培养, 引领学生自主学习;高中教育突出学习能力培养, 主导学生个性发展和规划人生。构建县、学区、校三级教研网络, 实施“行动研究”, 项目推进, 解决专业支撑不平衡难题。实行“巡回走教”、“骨干支教”, 保证农村学校开齐开足课程, 解决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课等专业教师不足难题。建立数字化共享课程资源库, 今年开始规划建设学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教研室、数字化备课工作室;部分骨干教师上传资源到学校供全校教师共享;有的学校上传资源到县资源库供全县教师共享, 从而解决课程资源不足难题。

四是改革评价, 正确导向。实施素质教育质量发展性增量评价, “以入口定出口”, “从起点看变化”, 用增量考核教师、学校教育质量, 农村学校有了奔头, 调动了教师、学校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其次, 设立课程改革专项验收制度, 分批进行过程验收, 将验收结果纳入督导评估。第三, 稳步实施“指标全部到校、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等级表达、多元录取”的中考录取制度改革。将高中学校计划内招生指标划分为综合录取、特长录取、诚信推荐录取三类, 各占88%、10%、2%。普通高中综合录取计划内指标100%均衡地分到初中学校, 指标分配适当照顾偏远农村学校。有利于深化课程改革, 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有利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三、可喜变化

一是学生幸福成长。自主的课堂变革了学习方式, 丰富的课程资源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多元评价给予了学生发展自信。学生由胆怯、封闭、自卑、厌学变得大胆、开放、自信、乐学。敢于质疑, 发表见解;敢于超越教材, 挑战教师;敢于探究,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幸福地享受着新课程带来的快乐。同时, 我们在推进过程中, 并不放弃学业考分提高, 应试也是一种素质, 更是一种需求。能支持綦江课改的恰恰是大面积学业分数的提高。

与过去比, 全县教学质量整体提升。2003年全县12000多名初中毕业生参加学业水平考试, 750分为满分, 400分以上不到2000人, 不足150分的近5000人;2009年同口径人数参考, 总分400分以上的达7500多人, 不足150分仅500人左右, 为2003年的十分之一。从现在看, 中考成绩全面提高。2009年中考, 低分段人数明显下降, 高分段人数大幅上扬, 600分以上考生占总数的26%。全县基础教育的质量与规模大幅提高,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由近3个百分点降到0.2个百分点, 高中阶段入读率从2003年47%增加到90%以上。

二是教师幸福成长。课程改革促使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育理念, 从被动工作向主动投入转变, 从机械重复劳动向创造性教书育人转变。教师在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追求人生幸福, 获得个人尊严, 实现人生价值。一份对我县不同层面的300名教师抽样调查显示:对现行师生关系满意的达90%, 比改革初提升了29个百分点;坚持撰写文章的教师占78%, 比改革初提升了53个百分点;教学问题研究成为工作常态的教师达65%, 比改革初提升了34个百分点。学生的幸福成长让教师享受到从教的快乐, 新课程的探究激发了教师工作的激情, 反思、互助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改革不仅成就了学生, 也成就了教师。

三是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了农村学校办学理念, 提高了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效益, 促进了城乡学校教学质量的均衡。城乡学生学业成绩合格率由课改前相差近40个百分点缩小到10个百分点。课改前的42所农村薄弱学校已有30所获得过全县教育质量增量评估或督导评估一等奖, 成了硬件不优但教育质量优的学校。2009年11月, 我县被教育部评为首批92个“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之一。

四、价值思考

我们没有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 但我们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没有高学历的教师, 但我们有教学方式先进的教师;我们没有富丽堂皇的学校, 但我们有追求教育本质的学校。这些变化将铸就一代新型的农村教师, 造就一批有教育理想的校长, 培养一批敢于创新的学生, 涌现一批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课程改革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 农村教育更需要课程改革。

上一篇:论如何建立科学的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体系下一篇:浅析现浇混凝土裂缝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