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硕士论文

2022-05-11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古代文学硕士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关于古代婚恋关系的发展变化,语文教材选编了很多这方面的文章,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从古代婚恋关系中男女的择偶观、古代的婚恋制度,古代文学中反映出的古代男尊女卑的现象来分析一下古代的婚恋状况。关键词:古代文学;婚恋状况;男尊女卑婚恋是男女个人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标志和基础。

第一篇:古代文学硕士论文

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探析

摘 要: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文化的现代性变迁,现代文学在现代和传统、本土和外国相互影响下产生和发展。有很多人是不明白现代文学是如何进入古代文学资源中,现代文学语境又是基于何种环境下产生的?现代文学语境和古代文学资源两者之间呈现的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等一系列问题都引人深思。本文以分析中国现代文学语境面临的态势为切入点,深入探析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并从多个角度、不同层次探析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的关系,以此为广大研究者提供简单理论支撑。

关键词:现代文学语境;古代文学资源;传承;关系

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文学的消费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纯粹从文学角度出发,市场因素成为制约我国古代文学资源传承的重要因素,为了充分适应文化市场需要,有部分作家、学者创作观念都受到商业意志的支配,这是当前我国现代文学语境面临且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也成为了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中国现代文学语境面临的态势

語境顾名思义语言环境,当然也包括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再有,时间、空间、对象等都是语境因素的重要表现。笔者所要探讨的现代文学“语境”是站在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高度进行论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与发展

西方人通过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炸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国门,基于此,当时社会的中国知识分子才浅显意识到中国落后,觉察到了西方的先进,因而社会各阶层开始尝试改变。文学界便是其中之一,他们奋不顾身投入到“诗界革命”、“文界革命”中,古代文化和文学被他们放置一旁,无疑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而发展留下了隐患。例如:早在1917年文学革命刚拉开序幕时产生的乡土小说,之后是伤痕文学,九叶诗派到21世纪的穿越小说、武侠小说,从表面上来看,现代文学发展态势良好,但是深入分析后发现,现代文学繁荣发展的背后是虚无,现代文学受西方文化影响已然丧失了中国文学的精髓,历史和民族意蕴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换一种方式来说,新形势下的中国现代文学已经遭遇发展瓶颈。

2.文学“断裂层”

纵观现代文学史发展历程,时至今日一直未出现能与《红楼梦》比肩的文学著作或是一首能与唐诗相抗衡的诗歌,现代文学语境更多的是面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尴尬,面对世界经典文学的无奈。众所周知,文学可谓是一门感性科学,更是现代性的真实写照,通过“文学”能够感悟和知悉世间百态,例如:《武则天》、《康熙王朝》等,通过这些作品不仅能够了解当时社会发展状况,还能知悉当时文学所面临的处境,也就是说时代不同,文学所面临的意境也就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在唐代能够产生唐诗,而在现代只能产生玄幻小说、穿越小说,稍微出色的文学著作也要参加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一味的“向前看”追求超越,反而致使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出现了“断裂层”,两者之间并没有充分衔接起来,不利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二、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

1.古代文学资源丰富

先秦诸子的《诗经》、《庄子》;两汉的《汉赋》、《史记》;民清时期的四大名著,还有民歌、诗歌等。从中不难看出古代文学资源丰富,当然本文特指的“古代文学资源”并非文本资料本身,可以通过相关记载反映出某些存在或者潜在的内容,例如:某个朝代的政治思想、哪个朝代文人创作风格等。由此可见,祖先们留下的不仅仅是古代文学资源,是通过古代文学资源所引发的思考。

2.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就我国古代文学资源传承现状来看,形势不容乐观。不可否认在传承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见困难挫折,这都需要我们去克服和解决。例如:要具有良好心态,其传承有一个清晰认知,新形势下人们言论相对自由,受自己内心求知欲驱使去研究文学发展史或者是研究历史演变过程,这种做法不能说是错误或者不合理。我们所认定的合理并非是“历史真实”,所需要的无非就是现代人所追求的真实,当然也不应该一味的尊崇,在发掘历史本真面目的同时,传承其优秀文化,摒弃腐朽落后文化,这就需要相关研究人员研究古代文学资源时始终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从多个角度、不同层次去接受和传承古代文学资源,以防理论过于主观和片面化,要客观的做出评价,这样的“资源”才更具参考价值。

三、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要想获得更深层次发展,就必须以自己的“根”为基础,显然古代文学就是现代文学的根。虽然现代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向抛弃古代文学,证明自己能够实现现代性,但是结果表明这一试想是不成立的。在上述中提及到发展现代文学离不开古代资源的支持,研究古代资源需要众多现代已有研究成果为理论支撑,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例如:如果没有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之后“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或许不会产生,现代小说诗歌都是充分借鉴古代诗歌、散文。基于此,新形势下需要我们对历史资源和现代文学发展前景进行深思,试图将这两者分开的或者远离古代文学资源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更重要的是去靠近、去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探索到更核心内容,为现代文学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也有助于古代文学资源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结语: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知晓,新形势下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面临着特殊的语境,要想获得更深层次发展,就必须注入新鲜活力。我们古代文学资源极其丰富,其中蕴含的“能量”更是无限的,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去发现,给予它全新的释义,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处理好现代文学语境和古代文学资源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充分利用对方优势,相辅相成,共同实现中国文学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曼君.关于中国新文学源流的思考——对古今文学“对话”的一种现代传统观范式的考察[J].河北学刊.2013(05)

[2]刘为钦.“文学是人学”命题之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14 (01)

[3]黄曼君.一种动态和谐的生态审美存在——五四精神光照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诗性构想[J].河北学刊.2014(03)

作者简介:

孙蔚,1993年11月,女,汉族,籍贯:山西省太原市,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作者:孙蔚

第二篇:论古代文学作品探索古代婚恋状况

摘 要:关于古代婚恋关系的发展变化,语文教材选编了很多这方面的文章,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从古代婚恋关系中男女的择偶观、古代的婚恋制度,古代文学中反映出的古代男尊女卑的现象来分析一下古代的婚恋状况。

关键词:古代文学;婚恋状况;男尊女卑

婚恋是男女个人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标志和基础。现今社会,爱情是男女缔结婚姻关系的主要初衷,但是在我国古代,由于受阶级等级观念、社会价值取向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男女婚姻的基础往往不是爱情,我们来分析古代男女在婚恋中的择偶标准:

一、反应古代婚恋状况的课文

在语文课文中,收录了很多与古代婚恋状况相关的文学作品,比如《诗经》就是最早反应我国古代婚恋状况的文学作品,《诗经》中的作品最早可追溯到西周初年,而最晚的作品也是春秋中期。在西周初年,虽然对女性有了一些礼教方面的约束,但是由于周朝建立之初并没有完全普及“礼”的制度,所以女性的婚恋并没有完全受到礼教的约束,男女之间能够实现自由恋爱,这一点可以从《静女》中看出,“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踯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虽然我们不可能穿越到周朝去看一下当时的社会风俗,但是从古代文学作品中能够感受到当时的青年男女之间热烈的情感。如果当时已经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思想,那么年轻人也就很难在城隅私下约会了吧。由此可以看出,周朝初期并不反对自由恋爱,比较完整的保留了原始社会的一些婚恋风俗,男女之间可以向爱慕的人互赠礼品,自由恋爱给这对男女所带来的的愉悦也可以从诗中明确的感受出来。从《氓》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有了媒人的概念,“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说明《氓》的写作时间应该比《静女》要晚,但是没有媒人的牵线搭桥,两个相爱的人还是可以在一起的,当女主人意识到男子对她始乱终弃之后,才下定决心与男子一刀两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到了西周后期,媒人已经成为男女婚恋的重要因素,《周礼·地官》中的“男女非有行媒妁不相问名”、“男女无媒不交”等都反映出当时的风俗习惯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礼对于人们的约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孔子的“仁”和“礼”思想也已基本形成,孟子又对孔子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提出了“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婚姻自由产生了很大的束缚,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导致封建社会对于女性婚恋自由的束缚更加严格,“三从四德”成为封建社会女子必备的品德。到了汉代,女子的命运已经完全不能够由自己来掌握了,而是取决于父权与夫权,把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是为违反封建礼教的奸情进行打击,造成了很多爱情悲剧的出现。比如南朝的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就是最好的证明,虽然刘兰芝是一位美丽、贤惠的姑娘,但是由于焦母的不满,焦仲卿不得不修了刘兰芝,刘兰芝也不敢违抗兄长的命令,所以造成了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焦仲卿“自挂东南枝”的悲剧。

唐朝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朝代,国力强盛,思想开放,婚恋关系也比较自由。在唐代,人们的贞操意识比较淡薄,婚前性行为也比较常见,并且离婚改嫁也不受人们的歧视。但是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受到几千年文明的影响,当时的婚姻还是要受到一定的约束的,比如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要有聘礼,门当户对等。在唐传奇《崔莺莺传》中,崔莺莺和张生一见钟情,但是由于双方门不当、户不对,老妇人逼着张生进京赶考,但是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崔莺莺果断与张生一刀两断,再去寻找自己的幸福生活。

宋朝时期的婚姻比唐代要严厉很多,女子没有婚姻自由权,由于宋代商品经济发达,所以婚姻不太注重门第观念,但是比较注重财富,这也导致宋代出现很多的买卖婚姻现象,还出现了很多文人与妓女之间的情爱。比如柳永的《雨霖铃》描写的就是文人与妓女之间缠绵的爱情故事。

明清时期对女性婚姻的约束更加严酷,女性完全丧失了婚姻自由权,婚姻完全要遵从“三从四德”,不能够自由恋爱,也不能够自由离婚。女子未出嫁时,婚姻完全由父母做主,出嫁之后,及时自己的的丈夫死了,也要由宗亲做主,寡妇或是被强制守节,或者是强制转嫁给同房的兄弟,女性对于自身的婚姻没有一点选择的权利。明清时期对于女性更加残忍的是用三寸金莲裹住女性的自由,女性的脚被裹住之后,自由活动都变得非常困难,更不要说婚姻自由了,这大概也就是《牡丹亭》中杜丽娘看到一幅画像就愿意为他生为他死的原因了。

二、古代婚恋中男女的择偶观

在近现代的择偶观里,坊间流传着这样的一些说法“50年代选英雄,60年代找貧农,70年代奔军营,80年代求高知。”表明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婚恋观也在顺应着时代的发展。那么在我国古代,男女的择偶观又是如何的呢?

(一)“门当户对”是男女双方共同的择偶观

“门当户对”这个词出自元朝·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虽然不是门当户对,也强如陷于贼中。”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满生与朱氏门当户对,年貌相当,你敬我爱,如胶似漆。”所谓“门当户对”就是指男女双方在确定婚恋关系时,首先要对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情况、文化程度等进行衡量,在确定双方的社会地位、经济情况、文化程度等都能够很匹配时,双方才适合结亲。

如果把婚姻比作一处宅院,那么“门当”、“户对”就是古代居民家宅中大门的组成部分。并且这是一个雕刻着主人身份图案的“门户”。门当的大小、户对的多少也彰显着宅第主人家财势的高低。

古代的人在很多方面重视门第等级的高低,,在婚姻大事上更是如此。“门当户对”是古代婚姻的基本条件,是在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下衍生出的婚姻等级观念是封建社会男女婚配的标准。古人说的〝门当户对〞有其合理性。两个家庭如果对现实事物的看法相近,生活习惯相近,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人生观,价值观相近,才更容易有共同语言,彼此欣赏,生活也会更快乐。

古代文学作品关于“门当户对”的择偶观的例子有很多,我们就拿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关于薛宝钗、贾宝玉及林黛玉的三个人的恋爱关系来说,贾母虽然怜爱黛玉,但是心里却从未动过把她许配给宝玉的意思。因为即使是“赤瑕宫神瑛侍者”的宝玉,一旦投胎落地成了凡夫俗子,他的婚姻便要符合。封建社会的婚姻的要求。古代的婚姻对于娶嫁双方来说,是要以利益为前提的,而宝玉的婚姻更都可能牵扯到整个家族的气运,所以,宝钗在贾母的心中成了更为合适的人选。

(二)男方多注重品性和容貌

我国古代的婚恋关系中,男方在选择婚姻配偶时,更注重女子的品性、容貌及生育子嗣的能力。

最有代表性的应该就是晋武帝司马炎选太子妃的标准——“五可五不可”。《晋书·后妃传》中于晋武帝与皇后为太子选妃的一段描写::“卫公女有五可,贾公女有五不可。卫家种贤而多子,美而长白;贾家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开始,司马炎要纳元老卫瓘之女为太子妃,贾充妻郭槐贿赂皇后左右,使皇后劝说司马炎纳贾充之女。于是便有了上面所提到的司马炎的“五可五不可”之说了。由此可见,古代男人在婚恋的择偶观上倾向于挑选品格贤良、容貌美丽,善于生养子嗣的女性。

《三国志·荀彧传》注引《晋阳秋》中讲述了三国时期的荀粲秉承着“娶妇才智不足论,应以色为主。”的原则,娶了一位美女,但是美女却身患有疾,不久便辞世了,荀粲便感慨:“佳人难再得”,最后痛惜而死。

(三)文才、功名是女方择偶的首要考量

我们都知道人生有四大美事: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婚姻是人生的大事,金榜题名可以与洞房花烛夜齐名,足见其在人们的意识中的重要性了。

男子能否考取功名,什么样的功名,在官本位的社会,决定了他的社会地位与财富,也成了择婿的重要标准。但是大家知道,十年寒窗苦才得一次考取功名的机会,所以很多学子是在中年以后才功成名就,那么男方的面相、才智、品行、武艺等便成为女方在择婿的少年时的标准了。例如《旧唐书·后妃传》中,周贵戚窦毅就通过在屏风上画两只孔雀,让求婚者每人射两箭,射中孔雀眼睛便许婚的方式,为自己的女儿找到了乘龙快婿,他就是后来成为唐朝开国皇帝的李渊。再如汉吕雉的父亲看中未发迹的刘邦是因为觉得刘邦面生贵相,以后定会有大出息,结果刘邦果然没负众望,成为了后来的汉高祖。

蒋防在《霍小玉传》中写道:“小娘子爱才,鄙夫重色”。李白《代别情人》中也有“我悦子容艳,子倾我文章”的诗句,这说明古代女子惜才、男子好色的价值观,是普遍流行的爱情、婚姻模式。这种才子配佳人的模式也反映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大多都是貌美如花的妙龄女子,如意郎君一水的风流才子,最后金榜题名、奉旨完婚是大多古代文学作品钟爱也是最普遍的结局。

三、古代文学中反应的婚姻制度

说到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我相信大家脑子里都会想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句话,中国古代婚姻的嫁娶是非常讲究的,男女双方必须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父母之命

在我国几千年的婚恋观念中,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直都是比较注重的思想,这个制度是从周公制定礼乐方面的制度就一直流传下来的,在森严的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的影响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是“父母之命”,一个是“媒妁之言”,我们先来谈谈“父母之命”:

1. 古代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在出阁前不允许私自外出走动,必须在家里学习织补刺绣或者琴棋书画之类的技艺。贫苦家庭的女儿则有很大的不同,虽然不能够织补刺绣或者琴棋书画之类的技艺,但是也得在家帮父母做些活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抛头露面的机会是很少的。而父母的人生阅历相对较多,大多數又都怀着让女儿将来幸福的初衷,所以都会挑选一些像上面我们所提到的“门当户对”的婚事。

2. 古代女子受到“三纲五常”儒家思想的教化,形成了“以夫为纲”的观念,旧诗里就有“未谙公婆性,先遣小姑尝。”的诗句,表明古代的女子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到夫家之后,基本上对男方及男方的家人言听计从。所以更利于婚姻的经营。

(二)媒妁之言

《诗·齐风·南山》中有:"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得。"反应了西周春秋时期的婚姻礼仪的一道程序,就是说"男女双方非媒不知名",媒人是沟通男女双方的唯一媒介。

媒人在古代的婚恋中是必不可少的角色,古代的男女,即便是私下定情,也得请个形式上的媒人来说亲,叫“采媒”。如《诗经·南山》的《氓》中有一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说明先秦时期就已经是非媒人不可嫁了。

当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带来了很多的悲剧,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封建礼教思想下,包办婚姻的受害者。还有唐朝洛阳城才貌双全的女子步非烟,听从父母之命嫁给了性情耿直,粗犷躁烈的河南府功曹参武公业为妻,步非烟的才情对于一个只晓得武刀弄斧的人来说完全是对牛弹琴。没有共同语言,使得步非烟红杏出墙,最后酿成了被武公业活活鞭打致死的悲剧。

(三)古代文学中反映出婚恋观的男尊女卑现象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孔子的名言,孔子作为儒家思想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影响颇深。在古代中国,男人可以随时提出“休妻”,而女人如若提出离婚,简直比登天还要难。

1. 用思妇的形象烘托男尊女卑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思妇形象被运用的最多的是《诗经》。春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战争频发,使得因夫远征、行役而空守家室、独宿思夫的女性形象在《诗经》占有特别大的比重,如《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苟无饥渴?”《王风·君子于役》描写了因丈夫去服徭役已久未归,妻子在家十分思念丈夫的故事,塑造了一位怀念长期远出服役不归的女性形象。《诗经》中的思妇形象内心是十分复杂矛盾的,他们既担心丈夫的安危,又希望丈夫可以出人头地,但是又怕丈夫出人头地之后,就会厌弃他们的人老珠黄而另觅新欢,这也是思妇们的悲哀。通过这些哀怨无奈的思妇诗表现妇女们对于现实战争的不满,对于自己丈夫的殷切思念,也深刻的揭示了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

2. 用弃妇的形象体现男尊女卑

唐代诗人刘驾创作了一首《弃妇》:

回车在门前,欲上心更悲。

路旁见花发,似妾初嫁时。

养蚕已成茧,织素犹在机。

新人应笑此,何如画蛾眉!

昨夜惜红颜,今日畏老迟。

良媒去不远,此恨今告谁?

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一位妇女被人遗弃,在被人赶出家门时自己内心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充分表达除了弃妇内心的哀怨和痛苦。“回车在门前,欲上心更悲”起到总摄全诗的作用,表现了弃妇在将要离别夫家时内心的悲痛欲绝。为了更加深刻的揭示自己内心的苦痛,弃妇有描绘了自己不应该被驱赶的一些理由,第一,“路旁见花发,似妾初嫁时”是说她自己正值芳龄之时,也曾有过如花的容貌。意思是自己也曾是如花美眷,如今竟无端遭到抛弃,实在令人伤叹。第二,“养蚕已成茧,织素犹在机”是说她自己既能“养蚕”,又能“织素,”是个擅长操持家务的人。下面的“新人应笑此,何如画蛾眉!”这两句诗揭示了弃妇遭到夫家遗弃的原因,“画蛾眉”,主要是指古代女子应该保持美好的妆容,也就是说:女人作为男人的妻子,光顾着勤俭持家是没有用的,关键在于自己的绒毛是否出众,只有保持了自身的美貌,才能够得到夫家的赏识,才能够得到丈夫的喜爱。这也表明诗中所描绘的这位女子她具有一种纯朴勤劳的品质,在各个方面都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只是因为她在平日里并未更多注意打扮而遭到了丈夫的嫌弃,所以被赶出家门。

从这首诗就可以反映出中国的古代女子,她们虽然也曾和自己的丈夫恩恩爱爱、同甘共苦,但当生计无忧,女人的美丽容颜不再时,女人便会遭到男人的嫌弃,很多男人便开始喜新厌旧,抛弃糟糠之妻,另寻新欢。但是遭到抛弃的妻子在社会上很难再有立足之地,在那个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孤立无援,让我们对古代社会婚恋中男尊女卑的现象理解的更加透彻。

中国古代婚恋中的男尊女卑思想由来已久,程朱理学提出“男女授受不亲”,丈夫有休妻的权利,而且可以随时休妻,并不需要任何理由。而程颐则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中国古代有:《女诫》、《女论语》(唐朝女学士宋若莘撰著)、《内训》(明成祖徐皇后著),《女范捷录》(明末儒学者王相之母刘氏所作),在明末被统称为《女四书》,后来,几乎所有读书的女孩子都把《女四书》作为她们的的启蒙读物。主要宣扬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与道德观念,歧视和压迫妇女,它们被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对妇女进行教育所用的教材范本,主流毒很深,对一定时期的女性同胞们的迫害尤为至深。

四、结语

中国古代文学中所呈现的中国古代的婚恋状况,实际上是对当时社会主流风尚和人的价值观的体现。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女性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价值,中国古代的婚恋关系中反映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这对于我们新时代的女性来说,在追求爱情和婚姻的道路上更加的平坦了,也离我们追求的幸福更近了。

参考文献:

[1] 李文英.由古代文学作品探索古代婚恋状况[J].课外语文,2012,(12):114-115.

[2] 马建东.中国古代婚恋故事中的“分”与“复”——叙事诗《诗经·氓》与《孔雀东南飞》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9).

[3] 王美华.“衣”的婚恋文化意蕴及文学书写意义[J].山东文学月刊,2012,(3).

[4] 刘兰伊,宋春光. 《诗经》中的婚恋诗类别[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版),2009,28(6):102-103.

[5] 洪树华.魏晋南北朝志怪中的超现实婚恋遇合的表现形态及其意蕴[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2):116-120.

[6] 洪树华,宁稼雨.近五十年来中国古代文学“人神之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89-94.

[7] 洪树华.20世纪80年代以来宋前文学中的超现实婚恋遇合研究述评[J].宁夏社会科学,2011,(2):172-176.

[8] 由欣悅.“水”意象在《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文学功用[J].安徽文学月刊,2008,(5):300-300.

作者:贾安民

第三篇:中国古代体育文学初探

摘要: 中国古代文学中包含许多体育的内容,是中国体育文学的源头,本文试图以古代文学为切入点对体育文学进行研究,进一步丰富体育文学的内容,促进体育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文学 《诗经》 唐诗

“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体现出十分复杂的特征。体育文学作为文化的一种,也具有传承性与时代性。绵延五千多年的华夏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独具特色恢宏于世,成为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贵财富。”随着中国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体育文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积极研究体育文学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试图以古代文学为切入点,对体育文学进行研究,进一步丰富体育文学的内容,促进体育文学的发展。纵观历史长河,对我国体育活动进行文学书写的主要包括《诗经》、唐朝诗歌等,本文的研究主要沿着这一脉络进行。

一 《诗经》中体育文学的描写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这是毫无疑问的。《诗经》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前6世纪)我国民众广阔的社会生活,主要包括礼仪、政治、狩猎、娱乐、军事、爱情、战争,等等,是我们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学的重要史料,既是我国上古最宝贵的史料之一,也是我国古代的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今天,我们从体育文学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它又是研究体育文学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诗经》中有不少篇章和诗句描写了古代的体育活动,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体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也可以这么说,《诗经》固然不是纯体育文学,但包涵了许多体育文学的内容,为我国体育文学的创作开了先河,许多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关于射艺的描写

《诗经》中关于射艺的描写非常多,在《齐风•猗嗟》第二章中就有关于体育的描写:“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在这首诗中,对外表俊美而且射技高强的鲁庄公极尽赞美之词,诗中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那个年代人们不仅重视容貌,对体格、技艺等也非常重视,人们的审美观念不仅包括外表,也重视人的内在能力。

2 关于游泳的描写

在《邶风•谷风》第四章中对游泳活动有着直接的描写:“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如果单纯从文学的角度来理解,这首诗主要意义是描写一位劳动妇女在古代夫权制度下被丈夫遗弃的悲惨命运,主要表达的是妇女的能干、善良和对命运的无奈。但从体育文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诗中具有丰富的体育内容。“泳之游之”是比喻;在文学中用来作比喻的一般都是人们熟悉的事物,所以在这里以“游泳”作喻体,可见非常明显地表明游泳在当时已非常普及,不是人们偶尔为之。如果说《邶风•谷风》反映游泳活动的证据还不够充分的话,《邶风•匏有苦叶》、《小雅•小旻》等诗都有关于游泳活动的描写。

3 关于驭马活动的描写

在《郑风•大叔于田》第二章就有驭马活动的描写。“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叔在薮,火烈具扬。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磬控忌,抑纵送忌。”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那个年代,人们狩猎时的方式主要以驾马狩猎为主,人们的狩猎活动一般都是在准备得非常充分的情况下进行的。在这首诗中,我们从一些语言的描写上可以发现当时人们的狩猎水平有多高超,不仅驾驭技术娴熟老练,而且射箭技术高强,能在纵横驰聘中熟练做出“磬控”、“纵送”这些非常复杂、难度很大的动作去追杀禽兽。这首诗既有静态的语言叙述,又有动态的细节描写,还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及对周围环境的描述,使我国古代人民狩猎的形象非常突出。描写“御”这一体育活动在《诗经》中是非常多的,在《郑风•大叔于田》、《小雅•六月》等诗中也有许多精彩的内容对此进行了描述。

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通过“赋”、“比”、“兴”对于体育活动的描写也是非常多的。除上述的以外,《诗经》中还有许多篇章或诗句描写了打拳、角力、跳跃、泛舟、武术、养生和使弄兵器等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二 唐诗中关于体育文学的描写

1 唐诗中节令风俗体育活动的描写

唐代节令风俗体育活动是很丰富多彩的,重阳登高、蹴鞠秋千、阳春拔河踏青、端阳龙舟竞渡等无不令人心动。在《全唐诗库》的42863首诗作中,描写拔河的诗比较著名的是李隆基的《观拔河俗戏》和张说的《奉和圣制观拔河俗戏应制》,作者对拔河的气势、拔河带给人的心理变化都描写得很形象。龙舟竞渡是唐朝主要的节令风俗体育活动,描写它的诗作有十余首,主要表达了对屈原的纪念之情和龙舟竞渡的盛大场面。登高现在在我国已经不太受到关注,但唐朝时的登高活动非常频繁,唐诗中涉及登高活动的诗作近200多首。这些诗歌,一方面说明了唐代节日文化非常发达,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参加体育活动是唐代人欢度节令的主要方式之一。

2 唐诗中娱乐表演类体育活动描写

唐代娱乐表演类活动中,唐诗重点关注的是棋类活动,《全唐诗库》中,描写棋的唐诗共有320多首,其中与围棋有关的近30首。舞蹈是唐诗关注的另外一个重点,著名的有刘禹锡的《踏歌词》、元稹的《胡旋女》、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李端的《胡腾儿》以及白居易的《胡旋女》等。其中尤以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最为出色,诗中的描写从动作到技术,从外观到心理都有独到的描写,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典范之作。唐诗中描写杂技、技巧类活动的诗歌也很多,如刘晏的《咏王大娘戴竿》、刘言史的《观绳伎》、白居易的《西凉伎》、元稹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西凉伎》等。从这些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唐朝娱乐表演类体育活动非常普及。

3 唐诗中球类活动描写

有研究者对《全唐诗库》2529位唐代诗人的42863首诗做了全面检索,其中与球类活动有关的唐诗接近100首,包括蹴鞠、马球,等等。在蔡孚的《打球篇》中,对唐朝马球运动的发展概况、技术动作、熟练程度,人们的热爱程度都有精彩的描绘。武平一的《幸梨园观打球应制》、沈佺期的《幸梨园亭观打球应制》重点对马球活动中的气势以及隆重程度进行了描绘,杨巨源的《观打球有作》是一篇观马球有感而发的诗作。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诗篇对唐朝的球类活动进行了各式各样的描写,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张祜的《观宋州田大夫打球》、王建的《宫词一百首》之两首、韩愈的《汴泗交流赠张仆射》、和凝的《宫词百首》之一首、王建的《朝天词十首寄上魏博田侍中》之两首、花蕊夫人的《宫词》之四首等,这些诗作从不同的角度生动准确地描绘了唐代球类运动的开展盛况和技术技法。

4 以女子体育活动为题材的唐诗

和其它朝代不同,在唐代,女子和男子一样经常从事体育娱乐活动,包括射箭、郊游、游猎、秋千、围棋、舞蹈等,这些活动在唐诗中均有比较细致的描写。王建的《宫词》(之一)和杜甫的《哀江头》描写了唐代妃嫔、宫女射猎的熟练技艺和无所畏惧的神态。李华的《春游吟》和杜甫的《丽人行》描绘了唐代普通女子春天郊游的快乐情景。张籍的《美人宫棋》、王建的《夜看美人宫棋》等描写了唐代女子的围棋活动。王建的《秋千词》和刘禹锡的《同乐天和微之春深二十首》(之一)对唐代女子打秋千的情景进行了精彩描写。

5 唐诗中关于骑射游猎活动的描写

在唐诗中,有关于骑射游猎活动的描写。在《全唐诗库》中,与游猎相关的唐诗有350多首,与骑射相关的唐诗有430多首,对游猎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其中的代表作是卢纶的《腊日观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豹歌》、王维的《观猎》、刘禹锡的《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韦庄的《观猎》、以及杜甫的《壮游》等。

三 其他文献中关于体育文学的描写

历代体育文学作品,以蹴鞠描写最为丰富精彩。汉代刘向《别录》曰:“蹴鞠,促六反。蹴尤蹋也。”从有文献记载以来,各个朝代文人均有以蹴鞠为题材的作品,例如汉赋中就有表现足球运动的内容,如李尤的《鞠城铭》既是体育文学的精品,又是体育史的重要参考文献。《鞠城铭》写道:“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冲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犹然,况乎执机。”鞠城即足球的比赛场地。该赋对汉代足球比赛的规模、比赛的方法、比赛人数、比赛的规则、裁判要求都有描述,是一部有关足球运动的重要文学、体育史文献。

《淮南子》、《山海经》和《庄子》都是继《诗经》之后在战国时期产生的重要文学作品。在《山海经》中,主要描绘的是地理知识、民间传说及远古时代的著名神话传说,其中有许多关于体育的内容。《共工头触不周山》《夸父逐日》和《后羿射日》三则故事是其中的精品。这三则著名的神话故事都是通过使用文学中艺术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了远古时代的三个英雄,每个英雄都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夸父速度快能追赶太阳,共工头颅非常硬能撞倒不周山,后羿力量大能用弓箭射落多余的九个太阳。发展到《淮南子》中的人物形象就更加生动鲜明,情节也更加有意思,故事性也更加浓郁了,产生了体育小说的萌芽,文中都是尽量使用最简洁凝练的语言描述了长跑、角力和射箭等运动形式的故事。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山海经》中三则神话故事是体育文学创作继《诗经》之后的又一质的发展。到了战国中叶,《庄子》一书为体育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杂篇•说剑》中对剑技理论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塑造了一个特征鲜明的先秦职业剑客的形象。

马球运动产生于汉代,汉代文学作品自然有关于马球的描写,曹植《名都赋》中就有“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的句子,其中的“击鞠”就是指打马球。另外,汉代的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对角力、拔河、摔跤等体育活动进行的描写。

四 中国古代体育文学的研究意义

首先,与史料相互印证,既丰富了体育史的研究资料,也丰富了文学史的研究资料,对我国体育史、文学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文学作为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它以众多的创作队伍、丰富的创作题材、高超的创作技艺,在创作中可以通过对体育活动绘声绘色的描写,记录下来古代体育活动精彩的瞬间。这些文学作品,弥补了许多年代体育资料的不足,并与历史资料相互引证,对研究我国古代体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多姿多彩的体育活动也为我国古代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涌现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体育文学作品,使我国古代文学的种类、内容更加丰富。在唐代,描写体育活动的诗人辈出,他们留下的与体育活动有关的作品数量相当可观。

其次,从体育学角度关注体育文学,扩大了文学的研究领域。

我国古代文学的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单从文学角度进行思考,不能深刻理解我国古代文学中的许多精彩内容,无法领略古代文学中的许多精髓所在,更无法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我们无法倘佯在古代人的生活之中,也无法全面考察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而跨学科的研究无疑会拓展我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视野,扩大古代文学的影响力,有利于促进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再次,展现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促进体育与文学的融合发展。

从古代文学生动形象的描绘中,我们可以领略我国古代体育的发展盛况,可以对现代西方国家所提出的中国古代没有体育的言论作出有力的反驳。通过体育文学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不但有体育活动,而且在许多朝代,体育活动还十分活跃,并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中国古代体育文学的研究,在无形中架起文学与体育的桥梁,推动体育文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子夜:《体育报道中的文学意味》,《新闻知识》,2002年第8期。

[2] 陈学新:《体育文学探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3] 刘秀萍:《对古代体育文学的探讨》,《时代文学》,2008年第11期。

[4] 孙永泰:《从体育与文学的关系谈“体育文学”》,《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第11期。

作者简介:詹兴永,男,1971—,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单位:徐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作者:詹兴永

上一篇:人与环境关系论文下一篇:个案护理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