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创新管理工作总结

2023-01-03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在这时光静走的岁月中,唯有工作留下的成绩,让我们感受到努力拼搏的意义。无论是什么行业的工作,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你可能曾面临众多的困难时刻,那就为自己写一份工作总结吧,勉励自己,吸取经验,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集团创新管理工作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集团创新管理工作总结

集团创新激励管理办法

一、目的

为了营造参与管理、持续改进、积极创新的氛围,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培育、总结、提升和推广,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应用于集团各部门、分子公司

三、创新类别

创新主要指集团各部门、分子公司为了解决问题、实现目标、提高效益,所进行的一切有价值的、能够产生持久影响力的改进和创造活动,包括经营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创新分为合理化建议、创新成果两类。

(一)经营创新,指公司在产供销过程中,进行的经营方法、程序、措施、渠道等方面的创新。

(二)技术创新,指为了提升各专项技术能力、技术水平、生产指标而做出的各项改进、改善与发明(论文、专利)等;

1、产品技术创新:创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配方,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产品性能及开发新产品,节约原材料等。

2、工程技术创新:对设备、工艺过程、操作技术、试验方法、计算技术、安全技术、环境保护、劳动保护、运输及储藏等方面的改进或建议。

3、其他创新: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引进技术,以及长期未解决的技术关键和质量关键等。

(三)管理创新,指利用现代化管理方法、手段,为提升公司管理水平而提出的建议、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制度方面:制度改进、建设等方面的创新;

2、组织方面:组织结构的调整、工作流程改造等方面创新;

3、机制方面:各种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的应用、引进、改进等方面创新。

四、创新成果评审及奖励机构

(一)集团评审委员会

主任:

副主任:

成员:

(二)集团评审委员会职责

1、根据集团公司生产经营需要,公布创新需求,指导集团公司有关机构、人员的创新工作;

2、对集团公司重大创新项目进行评审;

3、对有关较大、重大创新项目进行奖励。

(三)分子公司评审委员会

主任:各分子公司负责人

副主任:各分子公司办公室负责人

成员:各分子公司部门负责人

(四)分子公司评审委员会职责

1、围绕公司生产经营需要,有针对性动员、组织员工开展创新活动;

2、每月组织合理化建议评定会,向集团评审委员会提交奖励意见;

3、对采纳的合理化建议进行奖励并组织实施;

4、审定、组织上报有创新成果的项目;

5、根据集团创新评审委员会评定下发的创新项目,结合公司实际在生产经营中推广应用。

(五)集团公司公办代表集团创新管理委员会履行创新管理日常管理职责。

(六)集团公司设立创新奖励基金,对集团公司较大、重大创新活动进行奖励。

五、创新要求及分类

(一)合理化建议要求:

1、首创性特征明显,必须在集团公司范围内属于首创;

2、具有实践性、导向性、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二)创新成果主要要求:

1、必须是已实施的;

2、首创性特征明显,必须在集团公司范围内属于首创;

3、经验证创造实际经济价值或取得良好管理效果的;

4、具有实践性、导向性、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5、具有较好的效益性、工作效率、经济效益显著。

六、项目评审

(一)个人或部门根据创新分类填写《××集团创新申报表》、《××集团创新成果申报表》、《××集团创新成果项目总结报告》到负责人。

(二)集团各部门、分子公司每月自行组织内部创新评审,确定合理化建议、创新成果及拟定奖励意见于每月初5号前上报到集团总办。

(三)总办每月初7号前将送达的创新项目进行审核、整理,并将结果提交创新管理委员会。

(四)创新管理委员会每月15日前,对分子公司提报上来的合理化建议进行评审奖励。每三个月组织对集团公司重大创新项目进行评审,并实施奖励。

(五)创新项目经审核通过后,可纳入集团公司有关正式制度、标准当中,由有关部门、分子公司负责推广落实,并考核实施情况。

七、奖励标准

(一)合理化建议

金点子奖:有较大成效的,多为改良性的,奖励200-400元;

银点子奖:一般性的,有比较小的成效,奖励100元;

铜点子奖:反映在个别问题点上的,效果很一般的,奖励50元。

(二)创新成果

一等奖:重要的,有卓著成效的,直接效益在5万元以上,且发挥长效作用,奖励5000-50000元;

二等奖:较重要的,有卓著成效的,直接效益在2万元以上,且发挥长效作用,奖励3000-20000元;

三等奖:较重要的,有成效的,直接或间接效益在5千元以上,奖励1000-2000元。

(三)为了鼓励员工参与管理、激发创新潜力,凡提出提案为不采用的,发给鼓励奖10元/个,凡提出以上提案为暂保留的,发给鼓励奖20元/个。保留或不采用的提议如后续得到采纳,按上诉标准给提交人追认奖励。

八、奖励发放办法

(一)集团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定出结果,总办下发奖励通知,由获奖人所在公司随月发放。

(二)联名提交的提案的奖励分配采取均分原则,奖金将按联名单上的人员给予平均分配。

九、本办法从二0一一年三月一日起执行,解释权归集团总办。 附件1:《××集团合理化建议申报表》

附件2:《××集团创新成果申报表》

附件3:《××集团创新成果项目总结报告》

附件4:《××集团创新成果项目评价表》

附件5:《××集团创新激励管理流程》

二0一一年三月一日

第二篇: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措施

(一)以产权为纽带并对企业集团财务进行统一领导

首先,要设置集权为主、有效分权控制的财务管理机构,进行财务相对集权的管理。其次,要加强对集团投资的管理。集团的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集团公司的发展方向,因此集团投资管理倾向于采用集中管理。再次,在集团公司内使用集中式财务软件。采取这种方式能够较好地解决成员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控制不力的问题。集团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统一的财务网络软件。最后,要统一企业集团财务会计制度。根据子公司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特点,制定统一的、操作性强的财务会计制度,规范子公司重要财务决策的审批程序和账务处理程序,提高各子公司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与可比

性。

(二)进行有效分级管理,处理好财务权利的集中和分散

分级管理是针对现代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权限模式而言的。即,在对由总经理、财务副总经理、财务处处长、各级财务负责人分级落实责任的同时,赋予相应的处理财务会计事项的权利,上级领导或单位不应超越管理范围插手下级的具体事务,下级领导或单位不应将归自己处理的事项交上级处理,回避责任。分级管理的基本内容是:集团母公司财务部门只对重大的全局性的财务成本管理做出原则性、政策性的规定,将执行决策的责任和做出次要财务成本的决策管理权下放成员企业的财务部门。

(三)加强企业集团各方财务信息沟通,做到双向反馈

双向反馈是指现代企业集团财务运行模式各环节之间,以及财务运行模式和财务权责模式各层次之间的信息传递应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包括现代企业集团财务运行模式各环节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财务权

责模式各层次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也都必须是双向式的。

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需要财务信息系统提供有关企业财务方面的信息。信息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沟通双方,及时掌握企业营运的状况和组织中

发生的事情,做出有效的决策,防止资源的浪费。

(四)建立完善的企业集团财务决策及风险防范管理机制

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工作,几乎都是在各种风险和不确定状态下进行的,不考虑风险因素,就不能搞好财务管理工作。从企业集团财务决策角度看,风险的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决策时缺乏可靠的信息。进行风险决策,往往是根据历史资料来确定将来每种后果的可能性概率分布,而并不是未来准确的描述。只是一种近似的估计,使各种决策可能具有一定的风险。二是财务决策事项的未来发展过程将直接受到未来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如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改变、市场景气与否、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价格和总体物

价水平的波动等,所有这些都使财务决策处于风险之中。

第三篇:浅谈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创新

摘要:随着我国企业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已成为其加强内部管理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管理模式的创新,试图通过重新构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合理确定其组织机构和职能,达到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的目的,以期能更好的为提高企业集团整体经济效益服务。

企业集团是在现代企业高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形式,是以母子公司为主体,以产权关系和生产经营协作为纽带,由众多的企业组织共同组成的利益联合体。企业集团具有复杂的多层次组织机构,这就决定了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既要对集团本身及其分支机构进行审计,又要对控股企业、参股企业和关联企业进行审计,审计范围空前扩大。而且现代企业集团往往实行多元化发展战略,经营范围横跨多个行业,这也增加了内部审计的工作难度。因此,客观上要求企业集团设立一个与其内部组织机构相适应的有效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既遵循成本效益原则,节约审计资源,又能满足企业集团对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的需要。

一、目前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很多企业集团建立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与其组织机构和经营特点不相适应,制约了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表现在:

(一)审计机构组织设置单一

我国企业集团一般只在集团本部设立单一的内部审计机构——集

团审计部,与集团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由集团领导人分管,没有派出机构。这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简单,但在实际开展审计业务时会增加工作难度。如集团审计部在对其成员企业进行审计时,子公司没有设置相应的审计部门,则会导致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无法及时获得审计所需资料。集团审计部对成员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了解不够全面,在对其进行评价时,由于缺乏应有的依据,很难做出正确判断,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另外,在日常工作中,集团审计部与成员企业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也给审计工作带来困难,难以发挥内部审计对成员企业的服务咨询功能和桥梁纽带作用。

(二)内部审计机构地位不明确,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限制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组织地位较低,权威性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我国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集团的地位,隶属关系也极不统一。在企业实践中,内部审计部门可对财务总监负责,也可对总经理负责,还有的是受监事会或董事会领导。而且由于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是从企业内部产生的,受本部门、本单位直接领导,仅与被审计的其他职能部门和单位相对独立,因此,其独立性同双向独立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并不健全,表现为董事会与经理层人员高度重合,董事会决策职能与经理层经营职能混淆不清。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机构如果由董事会领导,会形成决策、

执行、监督职能集于一身的不合理现象;如果由经理层领导,同样会形成执行、监督职能一体的情况。

二、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提升内部审计组织地位,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为保证内部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要求企业集团必须通过有效的组织设置和制度设计来明确和强化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地位,以保证其顺利完成审计任务。企业集团应成立独立于各管理层级的集团审计部,在董事长的直接领导下,向审计委员会汇报工作。审计委员会由非执行董事和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组成,代表董事会对企业集团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和效益性进行独立评价和监督,是处于决策系统与执行系统之间的监督系统。同时应赋予集团审计部对所有职能部门和个人进行审计的权限,以确保内部审计的结论和建议能够得以有效执行。

企业集团在选配内部审计人员时,不能仅仅从财务人员中挑选,还应根据集团自身的业务特点配备计算机、法律、工程、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并且要合理配置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比例,以增强其提供咨询服务的能力,从而使其能为管理当局进行重大问题决策提供依据,为成员企业日常管理提供合理化建议和改进措施。

(二)重塑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管理模式

企业集团在进行内部审计管理模式选择时,应根据自身特点灵活选择运用。在企业集团总部层面,内部审计机构宜采取“董事会负责制”的组织模式,即:在集团公司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在审

计委员会下设立集团审计部。另外,按照企业集团及其下属分(子)公司的地域和业务分布情况,在集团审计部设立多个下派审计中心,在一定期间内,下派审计中心分片负责对所辖区域内的集团分(子)公司开展审计监督业务,并定期轮换辖区。

在企业集团的分(子)公司层面,不具法人资格但属于集团核心分公司的,应派专职审计人员或设立审计派出机构,对分公司进行日常审计监督;否则接受集团公司审计委员会的直接监督。对集团公司下属子公司,因其具有法人资格,所以有义务视自己的经营规模考虑是否单独设立审计机构。若设立审计机构,子公司审计机构应向集团审计委员会负责;若子公司不单独设立审计机构,则集团公司审计委员会将在子公司设立内部审计派出机构,但需经子公司董事会同意。

(三)确定企业集团审计部及其派出机构的管理职责及业务衔接 集团审计部的职责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宏观管理,具体包括:制订内部审计工作制度、流程,编制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委派审计中心对企业集团及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财务预算、资产质量、经营绩效等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对企业集团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和所属单位负责人进行任期或定期经济责任审计,对发生重大财务异常情况的单位进行专项经济责任审计;承办企业集团董事会财务审查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及监事会的有关业务,协调外部审计工作;指导所属单位内部审计工作。

下派审计中心是企业集团审计部的直属审计机构,主要职责是按照企业集团下达的年度内部审计工作任务,组织实施具体审计项目。具体包括:参与企业集团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的审议;根据下达的企业集团年度内部审计工作任务,负责组织实施具体审计项目,并向集团审计部报告工作;根据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要求,负责本中心开展审计项目实施方案的拟定、过程控制和质量把关;向集团审计部报告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或异常情况;协助集团审计部对辖区内集团分(子)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指导。负责本中心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负责本中心的经费预算编报、控制和考核工作,定期向集团财务部、审计部报告费用支出情况。

下派审计中心业务上由集团审计部归口管理,向集团审计部负责人汇报工作,集团审计部负责对下派审计中心进行绩效考评,其负责人应定期在各个下派审计中心轮换任职,薪酬等级和职权应与集团审计部副职相同。下派审计中心有关人事薪酬、财务及固定资产的管理遵照企业集团总部的相关管理办法执行。下派审计中心应与集团分(子)公司保持相对独立性,不得与集团分(子)公司发生任何经济利益关系。

三、结论与建议

作为企业集团内部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机构的合理设置对于企业集团治理结构的优化以及职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集团可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在

集团董事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第二层次是在审计委员会下设置集团审计部,与集团其他职能部门平行,另外在集团审计部下设多个派出审计中心,这一层次的内部审计机构主要发挥其监督评价和服务咨询职能,并使内部审计的管理决策和业务开展相分离,即实现管办分离,有效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专业性;第三层次是依据实际情况在各成员企业设置审计派出机构。三个层次的内部审计机构应分别发挥其各自的职能,相互衔接、紧密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运行体,共同服务于企业集团的战略协作,以提高集团整体经济利益。

第四篇:海尔集团基于知识创新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和内在动力。现代企业以知识创新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和价值创造。知识创新的主体是个人,企业需要对富有创造性的个体提供支持。因此企业应采用适合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充分调动员工创新积极性,提高企业整体的知识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企业知识创新

企业知识是与企业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组织知识体系,主要包括管理知识、市场知识和技术知识等。它蕴藏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之中,体现在企业日常的管理流程、生产过程、对外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以及企业员工的思想和工作中,同时也体现在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企业知识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知识是企业的生产性知识,企业是为顾客提供服务和产品的组织,因此生产是企业最主要的职能,生产性知识构成了企业的重要资源;二是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能够像人一样拥有知识,具有学习能力。企业拥有的知识,是以企业中员工的个人知识为基础的,又有别与个人知识的总和;三是企业成员共享的知识,企业知识不会因为某个技术人员的离职而减少。企业知识使企业能够有效地吸纳和利用外部知识,并通过这种知识和能力不断地推动企业创新和发展。

企业知识创新是获取经济和社会利益或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出现在企业的生产、管理、营销等企业运营全过程之中。企业知识创新就是运用其知识资源,在相关领域发展出新的思维和解决方案,并转化为新技术、新服务、新产品、新流程等,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知识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发展的最主要资源。一个企业能否通过知识创新来获取企业的竞争优势,将决定这个企业能否发展壮大。因此企业就要不断进行知识创造,扩大知识量的驱动力。企业的知识存量不只是存储在书本文件中的显性知识,更主要存在于企业的员工之中。由于新的知识产生于人的头脑,因此企业知识创新就要依赖于企业员工的知识和创新动机。而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企业员工这一特殊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于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满足员工的需求,同时辅助企业的发展。

(一)人力资源特征与企业知识创新人力资源特征与企业知识创新有着密切

的关系。不同企业不同的人力资源特征,对企业的知识创新有着不同的作用。企业内部员工的人力资源水平(即他们拥有的知识技能)和员工激励,与企业知识创新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创新知识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人力资源水平。新信息的吸收、理解和集成,受到现有员工的知识水平和专业化程度的限制。学习和创新,依赖于对过去知识类型的掌握和丰富程度,因此拥有具备广泛的专业知识且经验丰富的员工,对一个企业来说非常重要。除了员工的知识存量,员工的态度和价值观(如工作满意度、工作积极性等),在企业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个合作和坦诚的工作环境和组织氛围,会促使员工合作,激发员工的创造热情;如激励方式不当,就会在企业内部产生大量内耗,破坏组织中的合作和人际关系。因此,企业必须创造和谐的组织氛围,通过适合的方式,激励员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样员工才有意愿与其他员工共享知识和创新合作。

(二)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知识创新的作用新知识主要由以下几种方式创造出来:过去知识和现有知识相结合;过去没有联系的知识片断结合起来成为新的知识;过去有联系的知识片断重新组合起来形成的新知识。这就需要具有不同经验和背景的人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换和融合。因此,企业要创造出新知识,归根到底需要员工之间彼此交换和整合各自所拥有的知识。

尽管现代信息技术己经彻底改变了企业获取、储存和利用知识资源的传统方式,但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仍是企业知识资源的来源。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组织为了达到组织既定目标,提高组织效率,运用一系列管理手段,对组织中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培训、选拔录用、考核激励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的管理活动过程。人力资源管理在知识创新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增加组织人力资源存量;实现人力资源的增值;激励人力资源促进知识共享与创新;适合知识创新的组织结构。

第一,增加组织人力资源存量。组织中个人拥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新的知识,即组织人力资源存量越多越容易产生知识创新。从外部获得高素质人才,可以迅速增加企业的知识和技能储备。企业可通过聘用具有较高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员工,保证知识创造和创新活动的顺利启动和实施。

第二,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对组织现有成员所具备的

知识、技能进行更新,实现人力资源增值。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形式多种多样。对员工的培训不仅持续地强化员工的技能,阻止了人力资源的减少,而且能够增加人力资源存量。

第三,人力资源发挥作用,需要通过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即人力资源的价值是通过技能和行为体现出来的。只有通过有效激励,才能引导企业员工的有效行为。为了促进知识创新,有必要采用团队或者组织层次的激励措施,来引导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知识创新。

第四,组织结构设计对员工和企业的知识创新有很大作用,合理的组织结构能为员工交换信息与知识提供平台。合理的组织结构能促进企业员工的工作创造性。柔性的有机结构更有利于知识创新,因为它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动态环境。组织结构并不直接作用于企业的知识创新,而是企业知识创新的催化剂。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知识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激发人力资源的创造性,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知识创新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在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框架下,企业通过增加企业人力资源存量,实现人力资源增值,激励人力资源促进知识共享与创新,达到知识创新的目的。

二、基于知识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通过知识创新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机制以及相关管理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人力资源的招聘形成了企业必要的人力资源存量,为企业知识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人力资源存量会随着时间和技术的发展而老化,并不能保证组织的持续知识创新,知识创新只有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才能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激励是激发潜在知识创新动力的途径;组织结构是员工交流的平台,合理的组织结构,为企业知识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人力资源招聘、人力资源开发和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形成了一个整体,共同作用于企业知识创新,并通过组织结构的推动,促进了企业组织的知识创新,决定了企业组织的创新绩效。 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以知识创新为中心,通过调整企业人力资源招聘、开发、激励策略来不断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

三、海尔集团基于知识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海尔是世界财富百强企业之一,是全球家电企业的领导者,它一贯认为员工

是公司最宝贵的资源。海尔所取得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个员工的共同努力,离不开一支高素质、多技能、勇于创新的员工队伍。海尔所从事的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和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因此需要勤奋好学,勇于开拓创新的员工。在人力资源管理招聘、培训和激励方面,海尔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海尔在招聘时非常注重个人素质,主要考察应聘者的综合素质,了解他的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及创新精神,考察他适应变化的意识及能力。在长期的招聘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用人标准:勤奋、诚信、有团队精神和富于创造性。这样的用人标准使海尔拥有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存量,为知识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海尔针对不同的职位要求设计了不同的考核标准及测评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考核,以最有效的方法甄别出员工所需要的新技能和新知识,并提供专业的职业培训,以高效、快速、准确的手段赢得最好的人力资源,使员工不断掌握最近的技能和知识,为公司的知识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竞争实力。 在人力资本激励方面,海尔除了丰厚的薪水和福利外,还有一套有效的内部调动机制,通过谈话和书面的形式,主管和员工之间定期进行沟通,全面了解每个员工的工作现状和根本需要,从而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并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通过内部调动,使员工能找到自己适合的岗位,激发工作热情和创新热情,实现公司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此外海尔非常重视企业的文化管理,海尔在企业内渲染的一种创新型氛围:员工素质得到提高的基础上,鼓励员工“时时、事事创新”,把企业创新的难题通过无形的任务分解,化整为零到每位员工身上,激发员工从各角度开发思路:又通过内部市场化运作,企业各部门所有员工都被市场意识牢牢抓住,使员工在“创新加市场” 的指导下,开发出了许多极具市场潜力的产品,“大地瓜” 和“小小神通” 洗衣机的研制开发都是非常生动的例子。

(一)环境和氛围培育:海尔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全员的优势,在领导者倡导的前提下,海尔鼓励所有员工就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现象或感想自己作画、写出心里话,即所谓“画与话”,既寓“管理”于乐,又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员工的创造性,对员工智力素质的提高可以说不无裨益。

(二)精细制度管理: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即是硬性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海尔也不例外。与众不同的是海尔实施的是精细

化管理方案,体现为制度规章条目设计的填密,以及在执行过程中员工和管理者的一丝不苟。

(三)文化建设在于协同管理:海尔文化及企业精神就是在这种软性的环境培育与硬性的制度执行中逐渐树立并不断提升的,用全面创新管理的框架、内涵来解读就是企业的文化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互动,海尔员工的创新素质在企业文化与制度管理的协同作用下不断得到训练,在个人创新能力提高的基础上积蓄了企业持续创新的能力。

从海尔领导者努力营造的企业氛围我们可以观察出,它从“全员”素质人手进行管理的文化模式其实是一种“人本文化”,即认为人是企业中最活跃的因素, 其人本思想的核心是:人生而只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本管理认为公司的力量不仅在于员工的能动性,而且在于“对个人价值的坚定信赖” 。

国 际 人 力 资 源 管 理

姓名:吕承燕

学号:081207256 班级:08人力二班

第五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创新总结

一、创新组织架构清晰,职能落实

建立了以决策层、研发层、管理层为架构的集团公司研发体系,保障了科技创新任务的完成。

每年制定研发计划、每五年制定技术发展规划与长远发展战略已经成为集团公司各单位的一种常态工作。特别是我们围绕航天2020年~2030年长远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组织了包括30位院士在内的专家完成了航天技术发展规划,从上万项技术中,确定了12个核心技术领域、16个专业技术领域、13个前沿技术领域和16个基础技术领域。

二、加速创新平台的建设,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

目前集团公司拥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中心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国家级企业研究应用中心4个,省市级技术中心17个,集团公司批准成立了6个研发中心、1个工艺中心与3个分中心。

多年以来,我们将航天系统工程理念贯彻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坚持“一个总体设计部,总指挥、总设计师两条指挥线”;坚持“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四步走的产品发展路线”;坚持“方案、初样、试样(正样)、装备定型四个技术状态控制”;坚持“零缺陷质量管理”,统筹推进技术创新的体系建设。

围绕提升集成创新、原始创新的能力,集团公司初步建成了以航天总体和专业技术研发中心为主体、以13个国家级试验室、10个国家级工程中心为支撑的,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设计制造与集成全过程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此基础上,我们统筹内外部创新资源,将产学研结合作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并且重点从战略层面来推动,已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武汉大学、国防科大、北航、西工大等15所高校建立了35个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特别是与哈工大联合成立了空天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通过产权的结合形成了产学研相融合的技术创新实体,将高校的研发能力与集团公司的产业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有力推进了航天技术在前沿和基础领域的原始创新。

此外,积极探索利用海外研发资源,集团公司下属的四维图新公司成功并购了荷兰Mapscape B.V.公司,这不仅是中国航天首次对西方发达国家研发资源的成功收购,同时也藉此成功成为下一代国际导航数据标准制定的参与方。

三、以“集成创新”、“原始创新”、“产品创新”、“军民融合创新”为技术创新行动重点,准确把握航天科技工业的行业特点,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通过系统集成创新全面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实施。

二是通过原始创新加强前沿技术研究,抢占航天未来发展制高点。

三是通过实施产品创新工程促进由“实验室出产品的科研模式”向“现代工业体系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型。

四是通过军民融合创新推进航天技术应用转化和航天产业链的延伸拓展。

四、以“国际竞争力”作为评价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要标尺,积极参与国际商业航天、军贸、高端装备出口等领域竞争,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一是航天技术发展始终瞄准国际一流水平,不断增强技术研发能力和产品质量性能,这是赢得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

二是发挥航天技术和产品的先进性以及较强的系统集成服务能力,在国际航天领域不断开拓。

五、不断完善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始终把人才作为技术创新核心要素,不断激发创新的动力与活力。

将技术创新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关键是创新的机制,核心就是最大程度地激发创新人才的动力和活力。

一是建立了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通过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使用、激励和保障机制,实行津贴向一线倾斜、向科技骨干倾斜,制定荣誉奖励、专家管理、特殊津贴等管理办法,对贡献突出的科技骨干实行政治待遇、荣誉奖励、推举专家、培训深造、职称评优“五优先”,极大地激发了人才的创新激情和活力。

2010年集团公司又设立了航天功勋奖、创新奖和贡献奖,对获奖同志在全集团公司的工作会上进行表彰与宣传,此项举措进一步加强了对技术骨干人才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力度,对鼓励一线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和创造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是建立了有效的创新投入机制。

近年来,集团公司在积极争取国家投入的同时,不断加大技术创新的自主投入力度,在集团公司内部建立了相对配套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比如我们统筹研发项目,除国家投入外,集团公司各级都要有相应的配套投入,形成共同投入机制。另外,集团公司将研发投入作为对各级考核的重要指标,要求每年必须增加经费投入。2010年自主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首次突破了5%,为培育和开辟新的技术和经济增长点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

三是建立了完善的成果转化机制。

2006年集团公司建立了独立的知识产权机构,制定并发布了集团公司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名录,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一大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及产品得到了知识产权保护,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截至2010年底,集团公司共申请专利8372件,专利授权2040件,“十一五”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总量分别是“十五”的14.6倍和3.2倍;通过专利转让,累计创收5亿多元。

四是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集团公司选拔、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以30位“两院”院士、101名国家级专家和一大批中青年技术带头人为领军人才的技术创新团队。集团公司先后引进的1000多名博士、9000多名硕士以及20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大部分已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同时,集团公司更加重视创新团队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加强各专业领军人才队伍的建设,集团公司有62人在上级29个专业组担任专家,有27人在国家863计划担任专家。另一方面,为鼓励和加强年轻专家队伍建设,集团公司拟出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同时设立创新基金,激发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强企战略的实施。

六、规章制度日臻完善

为使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和高效运行,集团公司不断建立了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自主创新工作管理办法》、《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自主创新经费管理办法》、《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自主创新项目管理实施规范》等法律法规文件,为集团公司科技创新体系提供了制度保障。

七、创新文化不断弘扬

集团公司党组要求各单位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努力营造浓郁创新氛围。一方面,集团公司结合军工文化建设,深入挖掘航天传统文化的创新内涵,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入航天精神中所包含的创新内涵进一步阐释和宣传。另一方面,集团公司将创新文化作为军工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系统建设,将工作重点放在营造创新氛围、树立创新榜样上,努力建设先进的创新文化,形成鼓励尊重创新创业的环境与氛围。

上一篇:家庭签约医生宣传总结下一篇:集体婚礼新人代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