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报告责任分析论文

2022-04-18

摘要:我国上市银行率先披露自身的社会责任,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审计报告责任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审计报告责任分析论文 篇1:

提升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质量的“道”与“术”

[摘要]《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内容和质量标准,本文基于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审计共享中心的实践探索,从“道”和“术”两个层面,阐述提升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质量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经济责任   审计报告   国有企业

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最终载体,也是审计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集中体现。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质量,直接关系到审计成果运用的效果,关系到能否为正确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重要参考,关系到能否在促进权力规范运行和反腐倡廉中发挥重要作用。2019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首次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内容和质量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2019年12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了《第3101号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审计报告》(以下简称《指南》),也对规范审计报告编制、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创集团)是北京市政府所属的国有大型企业。首创集团深入学习并全面贯彻落实上述新规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依托审计共享中心平台,以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质量提升为抓手,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以供需矛盾分析为切入点寻求突破口和新路径,基于“道”和“术”两个层面进行探索,总结得出提升审计报告质量需要坚持高点站位、转变“三种思维”、践行“三大理念”,并运用好“六位一体”报告质量提升模型。

一、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供需矛盾及改善路径

(一)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供需矛盾

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对被审计领导人员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后,向企业党组织和董事会提交的评价被审计领导人员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结论性书面文件。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层层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加强对企业内部领导人员的监督管理,并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参考依据,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近几年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来看,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由“数量短缺型”的基本供需矛盾逐渐升级为“优质不足型”的中高级供需矛盾。对优质审计报告的需求井喷,但高质量、高水平的审计报告有效供给又不足,有料的审计报告万里挑一,成为制约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高质量发展的症结所在。

1.需求分析——对优质审计报告的需求日益增长。基于受托责任的审计需求,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最终产品,只有满足报告使用者需求才是合格产品。借助需求分析模型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报告需求分析,可以准确理解报告使用者需求,进而做到有的放矢,生产出满足报告使用者需求的优质产品。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需求示例如表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企业内外部报告使用者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需求呈现差异化、多元化和高层次特征。一是报告使用者目的不同、角度不同、关注重点不同,各自从审计报告获取所需的价值信息。二是需求内容更加丰富多元,不再局限于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真实合法效益情况,更涵盖宏观经济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三是需求层次提升,不仅仅满足于审计发现问题、揭示问题,更希望提供高层次的管理诊断,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管理建议,体现出更多咨询服务和决策辅助功能。总体而言,报告使用者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整体“含金量”的期望值很高。

2.供给分析——高质量审计报告“有效供给”不足。当前,有关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方面的研究非常丰富,以“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为关键词在知网中检索,有关文献资料就达13,319篇之多。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可读性不强、可信度不高、利用率偏低,无法很好地满足报告使用者的需求,审计报告质量亟待提升。高质量审计报告的关键在于“形神兼备”,既要形式规范,又要内容出彩。尽管《规定》和《指南》都对审计报告的格式及内容提出了要求,但更多的还是“形”上的明确,对于“神”的表述仍不够具体,以至于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实践过程中对于度的把握和火候拿捏不够准确,审计报告往往千篇一律、文字冰冷,形似而神不至,形神兼具的审计报告少之又少。

(二)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质量的改善路径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整体质量水平的反映。撰写审计报告是将审计工作底稿等基本素材按照一定的逻辑框架和语言规则进行组织、加工、提炼、创造,形成满足报告使用者需求的产品甚至是作品的过程。因此,一份高质量审计报告不仅仅是“写”出来的,更是“审”出来的,审计报告不仅要落在“写”上,更要立足“审”上,只有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整体质量,才能产出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基于首创集团审计共享中心的创新实践,搭建的高质量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供给体系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二、提升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质量之“道”

所谓“道”,是在准确认识和把握经济责任审计本质规律及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作用的基础上,提升审计报告质量的指导思想和思维理念,即坚持高点站位,转变“三种思维”,践行“三大理念”。

(一)提高站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目标,就是聚焦权力运行和经济责任落实,促进领导人员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和加强党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当好“经济卫士”,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对企业内部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实现审计全覆盖,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促進权力规范运行,促进反腐倡廉,提升企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审计报告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载体,应当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体现出应有的政治站位。

(二)转变思维,提升报告层次和水平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转变和运用“三种思维”,提升审计报告层次和质量水平。

1.宏观思维,实现从微观到宏观。以往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往往将重点放在被审计领导人员任职期间企业经营运转情况,聚焦企业自身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这样的审计报告视野较窄,层次较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有意识地从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视角观察和研究单个企业微观运营情况,将党中央、国务院各项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作为首要审计目标,重点关注被审计企业领导人员是否着力推动党和国家及本地区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在企业的贯彻落实,全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等各项工作,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具体到北京市属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则应聚焦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首要关注企业承担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三大攻坚战重点任务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执行、“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计划落实、重大投资项目落地等政策措施落实和重点项目开展情况。运用宏观思维对审计报告进行“布局谋篇”,做到主题鲜明,立意深远,体现内部审计的大局观。

2.战略思维,实现从业务到战略。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审计人员只要了解核心业务流程和关键控制环节,把握好业务风险特征及风险管控措施,就可以写好审计报告。但经济责任审计既是对“事”的监督,又是对“人”的监督,而且监督对象为企业内部高级管理人员,评价内容更加宏观综合,仅仅熟悉业务远远不够。内部审计人员需要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换位思考”,从业务经营层面上升到发展战略层面,重点关注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执行及效果。特别是对于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产业链条长,管理层级多,管理幅度大,更需注重战略管控。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保障体系之一,应当服务企业发展大方向、大思路,抓住被审计领导人员战略决策与执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风险点,对其履职情况进行评价。具备战略思维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和寫好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关键。

3.系统思维,实现从局部到整体。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环环相扣的一个整体,审计报告只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链条上的重要一环,须在各环节协调配合的基础上,更多地从全局角度考虑。一方面,需将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和审计思路方法有机结合。如将审计计划和项目开展的统筹安排、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的科学界定、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配合使用等,进行综合考虑。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仅是内部审计一家之责,应融入企业内部的大监督体系,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党委巡察等形成监督合力,提升监督效能,依靠集体智慧发挥出1+1>2的整体效能。具备系统思维能让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做到“好用”并且“管用”。

(三)理念引领,聚焦企业高质量发展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树立和践行“三大理念”,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含金量”。

1.监督与服务并重理念。审计报告想要做到既入脑又走心,就必须弄清楚想明白“为什么审计”和“审计为了谁”这一根本性和原则性问题。监督与服务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职能,监督是本职,服务是宗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初心,就是体现“监督不失职,服务重实效”,监督与服务并举,寓服务于监督之中,通过揭示问题、客观评价经济责任、提出审计意见及管理建议,促进权力规范运行,服务于企业干部管理监督和党风廉政建设。

2.研究式审计理念。经济责任审计应当围绕重大决策部署和企业重点工作目标,聚焦企业结构改革和转型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将其作为一个课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带着课题进项目,带着问题干工作,带着成果出现场。运用研究式审计理念,可以避免以往一头扎进项目里“大海捞针”,只求审计发现问题越多越好,问题揭示不够深刻的弊端。通过精准发力、靶向治疗,对审计中发现的普遍性、典型性和倾向性问题进行深层次剖析,这样的审计报告入木三分,更具有理论深度,能够有效提升审计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增值型审计理念。为企业提供价值增值服务是现代内部审计的服务宗旨,对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来说,强治理、防风险、促管理是根本目标和真正价值体现。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应当从企业内部价值链的薄弱环节寻找突破口,在完善内部治理、强化风险防范、提升发展质量等方面提供优质增值服务,补短板、强弱项,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凸显内部审计前瞻性预判和咨询建议服务的作用。

三、提升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质量之“术”

道统领术,术服务于道。所谓“术”,就是提升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质量的方法和技巧。首创集团结合近年来审计共享中心的实践经验,构建出“六位一体”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质量提升模型,分别从框架与结构、逻辑与表达、内容与重点、语言与措辞、结论与评价、沟通与反馈六个维度进行针对性研究,加以改进提升,从而更好地指导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实践,如图2所示。

(一)框架与结构

撰写审计报告首先要搭好整体框架,即实行“两加一减”报告框架搭建法:首先,以完整性为目标,先做加法。审计组成员根据项目审计方案要求,各自分工负责完成有关工作,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归类整理,汇总审计结果,按照经济责任审计报告通用模板进行基础内容填充。该步骤关键在于“应加尽加”,尽可能地做到内容完整,要素齐全,确保审计范围全覆盖和审计发现无遗漏。其次,以相关性为目标,再做减法。应用“奥卡姆剃刀”法则,对细枝末节内容进行删减,能合并的尽量合并,能简略的尽量简略,力戒报告整体篇幅过长。该步骤关键在于去粗取精,化繁为简。其中一个很实用的方法就是在审计报告正文前面加一页内容概要,开门见山,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审计报告的中心思想,突出重要信息,引起报告使用者的兴趣。最后,以特殊性为目标,再做加法。充分考虑每个具体审计项目特定的历史背景及审计对象的风格和管理特点,对审计报告进行修饰加工,如增加背景描述、提请关注事项,避免形式上的千篇一律。同时查漏补缺,确保完整反映审计中发现的所有重要问题。运用“两加一减”的方法搭建审计报告框架,能够使报告整体结构紧凑,内容工整,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如图3所示。

(二)逻辑与表达

审计报告应当采用“金字塔式”的语言组织法,以提高报告的可读性。首先要明确中心论点,然后从上往下逐级表达,做到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塔尖是结论,也就是中心论点,塔尖之下则是分论点,各个分论点之下则是论据,是审计查证的事实和数据。审计报告的逻辑表达形式应当做到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条理清晰,不能前后颠倒,如图4所示。

(三)内容与重点

撰写审计报告应当掌握矛盾的两分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抓大放小,有所取舍。一是主次分明,突出重点。对审计范围内已实施的审计内容和审计发现,按照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进行归类和排序,整体布局由外到内,从宏观到微观,落笔先写最重要的。二是围绕重点,讲深讲透。围绕审计重点和报告使用者关注的重点内容,对关键事项及问题进行必要的展开描述;对一般或者次要的事项及问题只作简略叙述,一带而过。具体到段落描述,最重要的成果数据应当放在第一句,一段话只能有一个重点,只能围绕一个重点,如图5所示。

(四)语言与措辞

内部审计人员要常写常练,提升撰写审计报告的文字功底,做到严谨细致,一丝不苟。首先,语言措辞要严密,报告用词要恰当,如披露审计发现问题时要正确、慎重使用判断性质和反映程度等方面的词句,“不够规范、不够完整、不够顺畅”等措辞,就和“不规范、不完整、不顺畅”在深度和效果上有差别。其次,专业味不能太浓,要以报告使用者看得懂为第一要务。换位思考,用简洁通俗的语言表述专业的事情,审计报告层次和效力自然进一步提升。此外,对报告中需要反映的相关数据应尽可能用图、表的形式表達,使报告直观易懂。最后,应尽量避免低级错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坚决杜绝错别字现象,如图6所示。

(五)结论与评价

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的认定和总体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报告要注意克服重问题查处、轻责任界定观念,在审计评价部分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业绩和界定责任。一是立足客观性,让数据和事实说话。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统一,定量分析评价应当占主要部分,引用数据要力求来源可靠,数字准确,运用例证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支撑评价结论,不能以偏概全。二是立足全面性,权责利相统一,成绩和问题相结合,公正评价审计对象的功过是非。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要深入分析和评价问题的性质、程度以及产生的后果,引起报告使用者的重视;对被审计领导人员履职业绩也要进行正面评价,但这种肯定一定要基于客观事实,评价内容也不能大而全,在没有相应证据支撑的前提下,应力戒通篇引用被审计领导人员的述职报告。三是评价标准应科学合理,并具有可比性。指标设计上,既要有财务指标,也要有非财务指标。指标计算上,要注重对标分析,正确选取行业标杆和行业均值。四是合理界定直接责任或者领导责任。责任界定时,应当把握“三个区分开来”的原则,区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被动性,如“直接违反”是明知故犯,主观性和主动性较强;而“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一般为“不知而犯”,具有客观性和被动性。五是谨慎评价,到位不越位。审计评价应以被审计领导人员实际履职范围内的经济事项为依据,坚持“三不原则”:审计中未涉及的事项不评价、审计证据不充分或者评价依据标准不明确的不评价、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评价,如图7所示。

(六)沟通与反馈

审计沟通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是与审计委托方多沟通,明确对审计报告的具体需求和呈现表达形式、审计覆盖的广度及审计查证的深度。二是就关键审计事项与审计对象多沟通,征求被审计领导人员及其所在单位的意见反馈,对审计认定的事实和审计结论进行反复沟通,求得最大公约数。内部审计要学会自我营销,让审计对象理解审计和支持审计。作为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其职责更多的是一审二帮三促进,不是挖坑,而是填坑;不是埋雷,而是排雷;找出问题及时整改,防患未然,防微杜渐。三是在审计项目组内部多沟通,审计报告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须明确审计报告统稿人和报告主基调。审计组成员之间交流信息,协作配合,思路一致,才能提高写作效率和报告质量,如图8所示。

四、结语

经济责任审计在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促进权力规范运行、促进反腐倡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深入学习贯彻两办《规定》,以提升审计报告质量为抓手,问“道”攻“术”,守正创新,推动新时代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新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邮政编码:100010,电子邮箱:lizh@beijingcapital.com)

主要参考文献

李章.监督与服务并重 推动新时代内部审计新发展[J].中国内部审计, 2019(10):17-21

吕金忠. “审”有所“思” “思”以致“计” “审”“计”并重[J].中国内部审计, 2017 (5):104

作者:李章 张承军 王雪涛 胡佩

审计报告责任分析论文 篇2:

我国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审计研究

摘要:我国上市银行率先披露自身的社会责任,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本文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审计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不是所有上市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都被独立的第三方审计过,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主体趋于单一,社会责任审计报告运用的审计标准不统一,社会责任审计报告的要素不统一,没有将其他利益相关者纳入社会责任审计报告的对象等等,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上市银行 社会责任 审计报告

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责任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对银行社会责任的审计是帮助人们了解银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对银行社会责任审计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利于人们了解银行社会责任审计的现状,另一方面可以完善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审计监督。上市银行作为银行业的优秀代表,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表率性。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西方学者主要从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实践需求、审计主体、审计内容和审计标准界定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

实践需求研究方面,Carol.A.Adams和Richard Evans(2004)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的完整性和可靠性,从而减少审计期望差,降低相应的审计风险;Matthew Haigh(2006)认为,在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实务中,需要制定标准化的报告模式。

审计主体研究方面,Johnson(2001)指出,在美国,对公司进行社会责任审计的机构主要是投资基金组织和社会公共利益监督机构。投资基金组织审计的目的一是确保资金投向有社会责任感、道德水准高的企业,二是促使公司遵守投资者的要求,社会公共利益监督机构审计的目的是为消费者、投资者、政策制定者、雇员更好地做出决策提供信息,同时也对公司起到监督作用。

审计内容研究方面,Carroll(1979)作了较系统的经典性研究。他提出了公司社会责任模型,建议从三个维度进行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第一个维度是社会责任的种类,依据对公司的重要性排列,分别为公司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得以自主决定履行责任(即慈善责任);第二个维度是公司应对社会问题时采取的哲学;第三个维度就是公司社会责任所维系的社会问题。

审计国际标准研究方面,西方国家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标准很多,影响较大的有社会责任国际公布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出的关于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ISO9000、关于环境保护体系的SO14000,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发布的ISAE3000,社会与伦理责任研究所发布的AA1000标准等。

(二)国内文献综述

我国审计学界于1980年代中后期将“社会责任审计”这一概念引入国内,并对其开始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从社会责任审计的概念、审计主体、审计内容等方面展开。

在社会责任审计概念方面,阳秋林和李东生(2004)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是以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由专门的审计机构积极主动地接受政府、社团和社会个人的委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对企业所履行的各种社会责任进行有效审计,审查和监督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刘长翠(2006)认为,社会责任审计是审计组织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进行的独立审查和评价。总的来说,我国社会责任审计的定义比较宽泛,学术界并未达成一致意见。

在社会责任审计主体方面,周晓惠和许永池(2011)指出,应当构建我国社会责任的双主体联合审计模式,即国家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机构联合审计,并实施信息共享,避免社会责任的重复审计。

在社会责任审计内容方面,黄溶冰和王跃堂(2008)在SAS000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社会责任审计内容划分为包括对股东、员工、消费者、政府以及生态环境的责任等属于必须披露的内容以及慈善活动和公益活动等属于自愿披露的内容。

通过上述文献综述可知,中外学者对社会责任审计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社会责任审计的实践、主体、内容、标准和方法等方面。在审计主体研究中,国外研究主要描述是哪些主体在审计、他们各自的审计目的是什么,国内研究则主要描述哪些主体来执行审计更好;在审计内容研究中,国外学者是从更抽象、更宏观的层面研究,如经济、法律、哲学等,国内学者则是从具体的应当披露的内容来研究;在对社会责任审计的实践、标准和方法研究中,学者们只是作了探索式的研究,并没作更为深入的分析,但是,学者们提到的诸多研究领域是可以尝试的,比如,社会责任审计标准,应选用或者建立什么标准更能满足审计报告对象的需求,同时,在研究社会责任相关问题时,可以借鉴学者们的思路,结合自身研究问题的特点来进行分析,比如可以对社会责任审计的主体进行归类分析,可以对社会责任审计主体选用的标准和使用的审计方法进行分析,以及可以对其出具报告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等。总之,社会责任审计的研究空间很大,很多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二、我国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审计分析

(一)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上市银行包括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光大银行、南京银行、浦发银行、宁波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等共16家银行。由于审计过程的复杂性和不可观察,笔者选取上市银行的社会责任鉴证报告作为观察和分析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审计情况的载体。本文选取以上16家银行2010年至2012年的社会责任报告的鉴证报告作为样本,试图在对鉴证报告进行详细阅读和观察的基础上,做出相关分析。

以下是对这16家上市银行的统计数据分析:

1.社会责任报告审计情况分析。2010-2012年,16家上市银行都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由表1可知,2010年只有50%的上市银行社会责任报告经过审计,社会责任报告经过审计的银行的比率近三年一直处于上升趋势,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69%和71%,但比率并没有达到100%,即不是所有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都经过审计。

2.社会责任报告审计主体分布分析。由表2可知,会计师事务所在上市银行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主体中所占比例最大,咨询机构所占比例很小,审计主体比较单一。

3.社会责任报告审计标准分析。由表3可知,2010-2012年的共29份社会责任审计报告中都提到了采用的审计标准。在这些审计报告中,审计主体选择的标准并不统一,大部分都选用ISAE 3000标准,且占比逐年增加,只有小部分选用BV标准,因此,有关社会责任审计的标准并不统一。

4.社会责任审计报告对鉴证的说明分析。由表4可知,只有较少的社会责任审计报告对审计对象提出了“完善意见”和“其他观察”,分别是5份报告提及“完善意见”,3份报告提及“其他观察”,其余报告均未对此做出表述。所以,各审计主体出具的审计报告在内容上基本一致,只有少数项目上存在差异,报告要素并不统一。

5.社会责任审计报告构成分析。由表5可知,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审计报告的基本结构包括标题、收件人、日期、地址、签名等内容,咨询机构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内容除个别项目外基本相同。

(二)研究结论

上市银行业作为金融服务类行业的优秀代表,发布经独立第三方审计的社会责任报告有利于树立其良好的社会形象,获得更好的社会声誉,同时也有利于利益相关者更全面地了解上市银行。2006年,中国建设银行发布了第一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报告,2007年,中国建设银行发布了商业银行第一份经第三方鉴证机构审计的社会责任报告。随后,我国各上市银行陆续发布经过第三方鉴证机构审计的社会责任报告。相对于其他行业,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审计的实践一直处于较好的水平。然而,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上市银行在社会责任审计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第一,不是所有上市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经过独立的第三方审计;第二,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主体趋于单一;第三,社会责任审计报告运用的审计标准不统一;第四,社会责任审计报告的要素不统一;第五,没有将其他利益相关者纳入社会责任审计报告的对象。

三、对我国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审计的建议

在我国,上市银行的社会责任审计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存在一些问题。针对上述分析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政府要加强对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审计的引导和监督

虽然上市银行社会责任的披露和审计相对于其他行业已经达到较好的水平,但是并不能因此而放松对上市银行的引导和监督。相反,政府应加强对上市银行的监督,督促未进行社会责任审计的上市银行积极进行社会责任审计,同时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优化制度安排,对上市银行在社会责任审计方面进行积极引导,激励上市银行提高社会责任审计的质量。

(二)实行政府和社会双主体联合审计模式

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审计主体趋于单一,大部分都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很容易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如果出现对其不利的社会责任审计的规定,它们可能联合起来消极执行,这不利于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审计的发展。引入政府审计后,一方面可以打破垄断的局面,另一方面政府审计能够积极推动相关规定的执行。同时,政府审计由于其自身的权威性,其在对上市银行进行审计时可能更易开展工作,尤其是对大型国有企业。因此,实行政府和社会双主体联合审计模式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可行方法。

(三)建立一套适合银行业的统一的社会责任审计标准

从现状分析中可以看出,审计机构选用的审计标准并不一致,导致获得的审计结论缺少应有的可比性,不利于利益相关者利用审计结论分析各上市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优劣。因此,统一社会责任审计标准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使上市银行社会责任报告审计主体在进行审计时,对审计指标的选取、审计方法的选择和审计报告内容的表述更加统一。

(四)规定统一的社会责任审计报告要素

目前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审计报告的要素并不统一,例如,一些审计报告将鉴证方法单独标明,另一些却在报告编制基础里进行说明;一些审计报告提及完善意见和其他观察,另一些却未对此做出任何表述。这同样降低了报告的可比性。统一的报告要素不仅便于读者进行比较,而且可以使审计报告的框架更加趋于一致,因此,规定统一的报告要素也十分必要。

(五)将其他利益相关者作为社会责任审计报告的对象

除咨询机构没有收件人外,其他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的收件人都是董事会。既然是社会责任报告,那么此报告的利益相关者都应是报告的对象。因此,独立的第三方审计者应当将利益相关者纳入报告内容,并与其建立有效的沟通,从而增加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信赖程度。

四、结语

我国的社会责任审计研究起步较晚,理论不完善,并且本文只选取了我国16家上司银行最近三年的鉴证报告,样本量有限,因此本文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审计的研究,笔者认为,应建立和完善银行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理论框架,借鉴实证研究方法,并且进行跨学科研究,如哲学、经济学等,从而丰富社会责任审计的理论与实践基础。Z

参考文献:

1.Carol A.Adams,Richard Evans.“Accountability,Completeness,Credibility and the Audit Expectation Gap”[J].Journal of Corporate Citizenship(Summer),2004,Issue(14):97-115.

2.Carroll Archie B.,Negron Kenneth E.“Social forecasting in U.S.corporations- A survey”.Long range planning (Aug),1979,Vol 12.Issue(4):59-64.

3.Homer H.Johnson.“Corporate social audits—this time around”.Business Horizons,May/Jan.2001,Vol 44.Issue(3):29-37.

4.Matthew. Haigh. “Managed investments managed disclosures:Financial services reform in practice”[J].Accounting,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2006,Vol 19.Issue(2):186-204.

5.黄溶冰,王跃堂.和谐社会中企业社会责任的审计治理与实现[J].华东经济管理,2008,(11): 20-23.

6.姜虹.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研究述评与启示[J].审计研究,2009,(03):33-37.

7.刘长翠,陈增雷.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初探[J].山东经济,2006,(04):116-121.

8.阳秋林,李冬生.建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构想[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06):11-13.

9.赵春艳.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2.

作者简介:

肖笔麾,男,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

高绍福,男,福建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财务会计。

作者:肖笔麾 高绍福

审计报告责任分析论文 篇3:

新审计报告准则对审计报告价值的影响分析

[摘 要]2016年12月23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新审计报告的十二项准则,也就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同时将原来的十一条审计准则废止,在2017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本文分析了新审计报告的一些重要变化和在实施中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审计报告;审计准则;关键事项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12.003

1 新审计报告准则的实施

审计职业界一直存在一个重大困扰,那就是审计报告的决策和信息含量缺乏足够的相关性,英美国家已经陆续修订了新的审计报告准则以弥补这一严重缺陷。不仅发达国家对此进行了修改,国际审计准则理事会也于2015年发布了新的国际审计报告准则,对新准则做出了重大改动。为了提高审计报告的决策和信息含量的相关性,我国也开始对审计报告准则进行修改。我国审计报告准则的起草和落实,是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吸取国际审计报告准则的一些经验和教训之后,制定出适合我国方针政策的新审计报告准则。

2 关键审计事项的界定

新审计报告准则的核心内容是沟通好关键的审计事项,要求在审计报告中披露关键审计事项,体现审计报告的增量信息,使审计报告的沟通价值和工作的透明度得到提升,以使被审计单位及其涉及重大管理层判断的领域能够被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了解。《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对关键审计事项做出了界定,指出财务报表审计最重要的事项就是注册会计师根据职业做出判断,从注册会计师和治理层相互沟通过的事项中选择关键事项。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重大会计政策的选择、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领域、当期重大交易和重大会计估计判断,得到关键审计事项。注册会计师可以将大量审计职业判断融入实践过程,以明确关键审计事项,确定上市公司本期财务报表中最为重要的审计事项。

3 新审计报告准则的主要变化

3.1 增加相关术语解释,进一步明确责任

新审计报告准则指出,管理者、治理者和审计人员三者之间应各司其职,明确自己的责任,不能互相替代,不能相互推诿,这一点应该在审计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旧的审计报告只明确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而没有对治理层和管理层进行责任描述,而新的审计报告要求要明确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还需要对治理层负责监督公司财务报告的过程进行交代,并且增加了对管理层持续经营责任的描述。除此之外,鉴于审计人员受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新审计报告要求重点增加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说明,并且新审计报告还解释了“合理保证”和“重要性”两个专业术语。为了让社会公众正确、具体地认识审计工作,需要在审计报告中解释相关术语,并明确各方的责任,避免社会公众不能理解这些术语而产生误解。此次整改,可以有效地约束审计工作人员,使他们更专业、更认真地对待审计工作。

3.2 增加关键事项,审计程序透明化

新审计报告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在出具审计报告时需要增加关键事项部分,该部分需要向审计报告使用者阐明审计工作中的一些重点或难点,以便于审计报告使用者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更加容易找到财务信息的重点,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风险。通过关键事项的描述,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可以更容易了解审计人员的工作是否合理、是否有效、是否有较高的质量。

3.3 改变审计报告相关的内容表述

注册会计师站在社会公众的立场上依据新审计报告准则出具审计报告,为了方便使用者阅读审计报告,把一些核心的内容诸如“审计意见”和“形成意见的基础”等放到报告的前面,在编排报告内容时尽可能满足阅读者的需要。并且对于报告中的一些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进行了解释,让报告更容易被理解。

3.4 整體上促进各方积极沟通

关键事项应该由管理层和治理层经过沟通后发现,并由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后产生,这是新审计报告准则的要求,从而要求加强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使双方做好审计工作。此外,新审计报告准则能够加强审计人员和审计报告使用者进行沟通,有利于进一步开展审计工作。

4 新修订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的影响

4.1 提高了审计成本

相比之前的审计报告,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关键审计事项”“其他信息”“与持续经营相关的重大不确定性”部分,必然会耗费注册会计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会提高审计成本。在获取信息时,新修订审计准则要求加强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层的交流,会增加获取信息的难度,从而会增加获取信息的成本。

4.2 扩大了审计报告的范围

财务报表是在一定情况下直接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资产负债和现金流量情况,高度概括了权益者的所有信息,而财务报表只能满足投资者了解企业财务信息的需要,不能满足投资者对风险规避以及决策的需要。在新审计报告准则下,注册会计师有责任对其他信息进行阅读、考虑和报告,并指出其他信息中存在的、未更正的重大错报或重大不一致,从而扩大了审计报告的范围

4.3 增加了对持续经营重点关注的风险提示功能

当“与持续经营相关重大不确定性”持续存在时,在审计报告中增加以“与持续经营相关的重大不确定性”为标题的单独部分是必须的,应该专门予以说明。因为这些信息是审计报告沟通价值的重要部分,也与投资者的信息随之联动予以警示,降低了投资风险和信息不对称。

4.4 提高审计报告的审计价值,为投资者与被审计单位提供方向指引

早期的审计报告没有针对审计报告的统一格式和内容的法律条文,也没有统一、固定的格式。1940年,审计报告开始有格式了,此后几乎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审计意见是审计报告的核心内容(分无保留意见和非无保留意见),除了引言段和意见段外,其他部分如出一辙。这种模式下的审计报告最大的特点是审计信息含量匮乏,审计者着重看审计意见,而不关注其他部分。在审计报告的最新修订版中增加了关键审计事项段,提高审计报告的审计价值,也为投资提供了除审计意见外的其他信息,以帮助投资者了解本次审计的关键审计事项。另外,通过沟通关键审计事项,投资者还能深入了解与财务报告相关的重大管理层判断事项;沟通关键审计事项,还能为投资者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和治理层提供方向指引。

5 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采用对比研究和分析运用等方法对我国财政部新修订(制定)的CSA 1501、CSA 1504号审计准则进行研究,讨论了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提出的新要求及其产生的影响。首先,新审计准则在调整了审计报告的要素和要求之外还对审计报告的内容进行了深化,提高了信息的完整性和针对性,为审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了方便。而且,这次的修订更偏向于对审计报告进行实质性的完善,而不仅仅局限于修改个别文字,增加了审计报告的实用性,使其更加贴近经济管理的要求和实际的需要。举一例来说明,新审计报告准则要求在审计报告中增添“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从而不仅能够更好地完成审计工作,还能督促审计人员坚守职业道德,给审计工作提供了双保险。其次,明确了三方的责任,在审计报告中规定了注册会计师以及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層和治理层的责任,扩大了责任涉及的范围,可以使审计人员权责分明,有利于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在审计报告中,持续经营能力作为会计的4大假设之一,对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进行重点强调,更加表明了这一能力的重要性,而新审计报告准则一再强调,表明了此次准则正努力朝着增加审计报告信息含量的方向改变。最后,新审计报告准则增添了关键审计事项,体现了审计报告的及时性和重要性,可以使审计报告使用者对审计报告有一个更详尽的了解,使其价值的相关性得以增加,要求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和交流。此外,该规定明确了审计工作的方向,标示了审计报告中信息含量应达到的标准,方便审计报告使用者对信息进行获取和加工。新审计报告准则按照国际准则的调整趋势进行落实,更加具体地规定了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任务和责任,明确了审计工作人员应当遵守的一些规定,可以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优化审计内容。

审计报告由标准化走向相对非标准化,并增加了一些富有个性化的内容,是此次审计报告准则进行修改的最明显特征,能够让投资者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的信息和风险,使审计工作更有效果、更有价值。尽管理论已经趋近完善,但是在实际落实时还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复杂的企业环境、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能力等方面,还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善。

除此之外,审计人员需要对相关工作进行反复斟酌以确定关键审计事项,从而不仅增加了额外的时间,还对注册会计师本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审计报告准则的实施,通过让预期使用者了解审计过程中涉及的关键审计事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和审计工作的透明度。

主要参考文献

[1]唐建华.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审计报告改革评析[J].审计研究,2015(1).

[2]唐建华,张革.增加报告信息含量 提升报告沟通价值:国际审计报告改革述评[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4).

[3]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S].2016.

[4]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S].2016.

[5]朱锦余. 国际审计报告准则的变迁及其对我国的影响[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6(3).

[6]杨闻萍,邓宁,李洁.新审计准则下对审计报告强调事项段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2(1).

作者:唐春华

上一篇:思想教育空白艺术论文下一篇:感性思维艺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