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外阅读的反思

2022-08-12

第一篇:关于课外阅读的反思

课外阅读的书目和反思笔记

一、课外阅读的书目

1.《围城》 钱钟书

2.《朝花夕拾》 鲁迅

3.《射雕英雄传》 金庸

4.《繁星·春水》 冰心

5.《红楼梦》 曹雪芹

6.《西游记》 吴承恩

7.《复活》 (俄)托尔斯泰

8.《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 奥斯特洛夫斯基笛福

9.《格列佛游记》(英) 斯威夫特

10.《鲁滨逊漂流记》(英)笛福

11.《童年》(苏) 高尔基

12.《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

二、反思笔记

跨 一 步 就 成 功

——《跨一步就成功》读后感

雨花学校C61班段颖琪

最近读了一本书《跨一步就成功》,台湾作家刘墉的。其实我开始并不太爱看这种教育类书籍,但看后才感觉到,这本书写的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道理,让我不得不学呀!

刘墉先生在书中跟他女儿谈论了一些生活的种种哲理。有谈处世、谈时间、谈自制、谈写作、谈运动、谈同情、谈坐姿、谈寻根、谈记忆等九大类。作者希望年轻学子们都觉得学习并非难事,只要找到学习的方法和窍门。更盼望每个对考试愁眉苦脸的孩子们都能自信地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能找到我的‘天才点’,而且加以发挥,就一定能成功!‛他说:‚在学校看来是白痴,总抱鸭蛋,一出校门,却惊人的机灵。‛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人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但怎样才能将自己的闪光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呢,还得从平时做起,那当然就离不开我们的好习惯了!我印象最深的是‚谈时间‛,‚谈记忆‛和‚谈运动‛。先说谈时间吧。我是个时间观念又强又不强的人。强吧,因为我是个守时的人,总是本着‚宁可早到半个小时,也不可迟到半分钟‛的原则,所以上课或是赴约什么的,从不迟到。不强,是因为我不会合理安排时间。做事总是拖拖拉拉,结果就做了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却误了大事。这里作者就谈到了许多关于合理安排时间的知识,先要学会‚取与舍‛。例如:

当你做练习时,看到熟悉的题,就‚干掉它‛,碰到难题‚卡‛在那儿时就跳过,回过头来再来想它。再就是要分清大时间和小时间,明白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安排做事的先后顺序,怎样才能在一定时间内达到最高的效率,以免像我之前一样总做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误了大事。

‚谈记忆‛,我以前很讨厌背书背单词,总是记不牢。其实我们应该去寻找自己记忆的方式,死记硬背是绝对没有效果的。通过看这本书我找到了一个属于我自己的方法:节奏法。分段落掌握节奏,是加强记忆非常重要的方法。例如:给你一个单词chocolate。就这样记,很难记住,而且过几天就忘了,但是把它分段 cho co late,掌握节奏记,岂不是很容易吗?

‚谈运动‛,我也像作者的女儿一样抱怨过:把英文,物理等文化课放在体育课后,刚运动完,就大汗淋漓地跑去上文化课,不可能表现好!但我错了,刚运动完,血液循环好,红血球带氧能力强,使你对其他知识的理解力加强。现在青春期的孩子面对学习,认为压力大,整天‚K‛书,其实如果经常能够做些有氧运动,就能提高20%—30%的学习效率,所以要正确处理学习和运动的关系。

‚跨一步,就成功‛。那一步,不表示成功能‚一蹴可就‛,而是要抓住自己、掌握自己、发现自己的‚天才点‛。当你领悟了,突破了心理障碍,成功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第二篇:教学反思11:一堂课外阅读教学课的反思(1)

一堂阅读教学课的反思(1)

近来在研究一篇散文《母亲的事与儿子的事》的教学,第一次上课后的反思如下:

首先,这堂阅读课的定位,自己还没有思考清楚。上完课后才明确,我原本是想上一堂阅读鉴赏课,这样定位之后,教学内容便清晰了许多。

第二,难点不应该在对比手法的学习。重、难点应该集中在品味语言、体会感情。因为对比也只是体现母爱的一个铺垫,学生都能听懂,不必做为难点。

第三,品味探究的切入点,应该这样设置问题:“母亲的哪些言行举止打动了你?”这样学生好找答案,也有话说。赏析完母爱之后,再小组讨论“我”对母亲的态度,找句子、词语来说一说。那么,自主阅读和小组合作探究都有了。

第四,可根据学生表现设置追问:“你的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体验呢?”再继续让学生谈谈启示。

第五,对比仿写训练,时间要把握好,不需要占用太多时间。 最后,在备品味语言、感情这一块时,应该更细致,自己先落实到各个句子、词语,弄清楚,追究明确,再去引导学生。

第三篇:《走进课外书籍》课外阅读教学反思

黄忠

一、过程回顾

今天,上了一堂课外阅读辅导课。课题为《走进课外书籍》。我预设的目标有二:一是激发兴趣,让学生 对课外读物满怀憧憬。二是传授方法,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用“不动笔黑不读书”的理念来引领他们阅读的习惯和方法。用设计读书卡,填与读卡的方式作为这一理念的着陆点,用当场阅读课外书作为阅读的实践行为。

为实现这两个目标,我通过如下几个步骤来达成。先是读题——《走进课外书籍》。要求读出感情来。学生开始读得很平谈,后来读得还不错。学生 用朗读表达了走进课外书的迫切和喜悦之情。本人也想借以来激激趣,以达“开闸泄洪”之功效。其次是向学生 推介课外书籍。我精选了《家》、《春》、《秋》、《世界名作选集》、《鲁滨孙漂流记》、《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世界之最》、《世界之奇》、《安徒生童话选》、《居里夫人》、《董存瑞》、《白求恩》、《刘胡兰》„„旨在向学生 推介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及自然、科学、人物传记等。让学生 产生好奇心——课本以外竟有如丰富多样的书!从而产生阅读的冲动——我要读书!接着,我先推出《家》这本书,让学生竞争此书的阅读权。为此我设了一道坎,即谁读的课外最多就先让他先读这本书。因为早在上《写的天堂》一文时,我就介绍了巴金 的“激流三部曲”。而《家》是三部曲之首。学生对此书早已垂涎欲滴、梦寐以求了。我之所的这样做,是 为了触动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胜利者的自豪感。从而以点带面,激起全体学生多读课外书的热情。再其次,是将50本课外书全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 痛快阅读手中的书。然后,我就阅读的方式和怎样填写书卡两方面作了相机指导。最后,临近下课时,我让学生 根据自己的阅读情感体验给阅读课外书这项活动设计广告词。一节辅导课就此作罢。

二、行为反思

这堂课课堂层次清晰,结构紧凑。老师上得很轻松,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预设的目标基本达到。然而,这堂课无论是内容的安排、目标的预设和过程的实施以及教学的手段都暴露了不少问题。

(一)内容宽泛,缺乏深度

确切地说,这是一堂研究实验课,课的性质就定位在“研究”二字上。所谓研究就应该

有探索的含量。这堂课安排的内容有课外读物推介,有读书卡设计,还有阅读方式的探索。内容广而杂,而时间只有40分钟。这样我多的内容,要在短时间保质保量完成,是不实际的。因而,这堂课的深度是不够的。许多内容只是蜻蜓点水般一点即过。无探索的味道,更没研究可言。如果将内容掰开分细,如专作课外读物推介或专作读书卡设计的指导或专门研究阅读方式。那么,课堂的深度就可以加深,学生得到悟到的东西也不会如此之肤浅。

(二)方法的操作与阅读兴趣发生冲突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对阅读者科学的指引。动笔墨能记其所得,能抒其所感 ,能质其所疑。一句话,动笔墨是提高阅读质量的保证。在课堂中,我让学生设计读书卡,填写读书卡的目标就在于此。然而,通过观察发现,学生读前被激发的高昂的兴致随着读书的设计和边读边填记的动笔过程而逐渐削减。究其原因,一是读物拿到手中,很想一睹为快,满足解读欲。可老师却安排设计读书卡,而且还得边读边玩。这样的阅读速度慢,耽误时间。二是增加了负担。课外阅读原本是一种轻松、惬意的活动。可当学生 在兴致勃勃地阅读精彩情节的时候,老师又提醒要动笔抄记,写感受,搞得他们神疲力倦。这样的阅读还不如不读。

问题呈现眼前,在以后的课外阅读教学我不得不考虑:要不要设计读书卡?怎样才能让学生自主设计读书卡?什么时候填记读书卡?哪些读物要边读边写读卡,哪些读物是读后后再填读书卡?只得彻底弄清这些问题,方才凸显阅读指导的效果,方才让学生感受课外阅读的魅力。

(三)教师的教学智慧没有充分显现

《课标》指出:新课程背景下的老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行动的引导者,是以一个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这较以往的《大纲》来说,给我们这些为人师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再仅以知识为本位而让老师照本宣科,完成“授业”之任务。它要以人为本位而关注人的发展。这一要求,需要为人师者不仅只是“学高为师”,而且还得具备足够的教学 智慧。在课堂上,只有教师用智慧的火花才能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及探索的热情。而我这堂课就恰恰缺乏这一点:因缺乏幽默,而使课堂气氛凝重;在“泼墨”不足,而使优秀的课外读物没有再在学生面前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因艺术性不突出,而没有让学生感到言到精彩处,却“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之戛然而止之艺术,而让学生 生非知后事如何之欲望;因不适时煽情,而没有让课外读物像磁铁一样吸别着学生 。可以说缺乏教学智慧,就缺乏学生 的热情和课堂的生机与活力。那么,教学预设与目标的也就相去甚远。

这堂课暴露的三个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的质量。不过,“研究者,问题也”课题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当问题越来越少时,我们的研究也就走近了尾声。

第四篇:课外阅读反思

教育教学论文

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反思

新区千秋学校

二〇〇九年六月四日

电话 13525214805 电子邮箱 qqxxlqy@126.com

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反思

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扩大信息量,不能抱着几本教科书当“圣经”,不能把精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而要在学生面前打开知识的天窗——课外书籍,让他们在书海中遨游,在实践中去感悟、去体验、去积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课外阅读,相对课内阅读而言,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最普遍、最重要的形式。“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145万字,优秀诗文背诵不得少于160篇(段)。纵观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所学课文全部加起来不过几十万字,远远达不到《课标》的要求。目前,在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在农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其次,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还是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他们认为,早自习看课外书就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很少去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书籍。这样的理念也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造成课堂所学的方法无用武之处。反之,也影响语文教学。学生思路狭窄,难以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内容。

二、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较小:在家长和小学生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80%的家长、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和日记。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学生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

三、学生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既是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句好句,几个好词。而要改变这一现象,需要我们教师用艺术去点燃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望,变 “要我读”为“我要读”。

具体对策是:

一、培养兴趣 让学生渴望读

1、树立榜样激兴趣。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在人的行动中是最具活力的主观因素。对于年龄小、自制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开展课外阅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真正意义上的课外阅读就形同虚设,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为主。榜样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向上心理。平时,老师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或以自身为榜样,或在班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鼓励学生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

2、展示成果稳兴趣。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可采用“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记录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小小的袋中可以有学生摘录的好词好句好篇章,也可有学生在故事演讲赛中的录音带,还可有学生自制的手抄报„„教师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3、发挥网络提兴趣。多媒体网络中的阅读资源具有形象的动画、生动的语言、迷人的语音、绚丽的色彩等特点,往往能很快抓住孩子们的心。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网络独特的视听效果,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声、像、文”进行教学,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外阅读能够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在网上阅读就像看动画片一样开心、有趣,这比起传统的文字阅读要鲜活得多!例如:学习《巨人的花园》一文,让学生从“Baidu”等搜索引擎中以“王尔德”为关键词搜集大量的有关王尔德及其童话的资料。学习《鸟的天堂》一文,可让学生从中国环境资源网中阅读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文章和公益宣传广告片,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学们可在网上亲眼目睹天然动物保护区——鸟的天堂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美丽场景;由于网络系统所独有的视听形象,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阅读兴趣得到全面培养,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挖掘书源 让学生有书读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读,有“许多花”来“酿蜜”。

1、动员家长。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选择读物要做到:①内容要健康,因为不好的阅读材料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②符合儿童年龄特点。③阅读面要广。科普类、童话类、小说类、作文选、散文类等健康的有益身心的皆可涉及。总之,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2、教师推荐。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读物推荐。如上完了《丑小鸭》,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景阳冈》,可以向学生推荐《水浒传》,学习《新的跨越》,明确了消息的写法,可动员学生阅读报刊上的新闻报道,进一步明确报道的写法,为习作《写板报稿》打下基础。

三、指导方法 让学生学会读

达尔文说过,世界上最有用的知识莫过于学习的方法,掌握了方法如同拿到了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显而易见,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课外阅读的方法,无异于沙漠中之遇"圣"水。然而农村小学生往往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都很明确。有的只凭兴趣;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因此,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

首先教师要利用每周的阅读教学课,向他们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式和方法。常用的阅读方式:精读、略读、跳读、浏览读、美读、研究读等。学生可根据阅读内容选择性使用。常用的阅读方法: (1)、摘录法。随时摘录课外读物中的好词、好句、佳句、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2)、圈画法。对文章中精彩的片断和发人深思的语段进行圈画批注。(3)、剪贴法。读报时,将印象较深的文章剪下来加以归类整理,组成剪贴本。(4)、制卡法。把在阅报栏、书店、图书馆所看到的有价值的内容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卡片上。(5)、笔记法。将对一文、一书的内容、看法、感想等写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一是定书。不管是教师结合学生的课内学习与心理认知水平,为学生推荐的阅读书物,还是学生家长推荐的阅读资料,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好习惯。二是定时。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好几天不读。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要制定一个可行的读书计划。还要做到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这些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当学生学会了制定阅读计划,学会了规划阅读时间,掌握了阅读方法,能够勤做读书笔记后,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这些阅读的素养将使他们终生受用。

二零零九年六月四日

第五篇:课外阅读反思2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反思)

虎山中学王丽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阅读是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它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思考变得更纯洁,更健康。”《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145万字。”可见,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与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呢?

一、激发阅读兴趣,使学生乐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

1、榜样激趣

榜样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向上心理。根据小学生可塑性强,向师性强的特点,要求教师要好学,要具备较深的文化修养,常与学生一起手捧书卷,沉浸其中,有声有色地朗读,甚至读到有趣之处笑出声来。这种入神入情的阅读情感将能熏陶感染学生,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读书之乐、之趣、之令人陶醉,从而点燃起阅读的情感之火。其次,根据小学生仰慕英雄、名人的特点,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等历史名人的成才之道。讲述先辈名人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动人故事,启发学生热爱书籍,爱阅读。教师要不惜赞语,经常地及时地表扬班级里爱读课外书的同学,请他们现身说法,以此带动其他同学到课外书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

2、活动激趣

小学生年龄小,好胜心强,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与表扬,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教师要随机、随时、随地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体验阅读成功的乐趣。例如:每周可开展一次课外阅读交流活动,要求人人带上所读的书,一一登台向大家介绍本周所读的书的名称、内容或体会、收获。并评选出上台讲演最好的一位为下周“读书会”的会长主持下周活动,通过介绍,大家可以知道许多自己没读过的书的名儿及其简要内容,并交流了读书经验,锻炼了表达能力及胆量。此外,还可以举行“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速读赛”、“成语擂台赛”、“诗歌朗诵比赛”、“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可以是讨论型、竞赛型、欣赏型、小品型、操作型和综合型等。当然,要使活动发挥其最大功效,还在于教师活动前的动员、指导,活动时的观察、引导和活动后的激励、展望,以及给学生提出适当或更高的要求,让学生看到更美好的前景,树立信心和勇气以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奋进。这样一来,每次活动的开展,都将是一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

二、教给阅读方法,使学生会读

学法指导早已被大家高度重视,“授之以渔”已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教师应着重从“读什么”和“怎样读”这两方面进行指导,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1、读什么

叶圣陶先生在《读书二首》中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谈到:“读书如蜜蜂采花酿蜜,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可见学生课外阅读不仅量要多,而且范围要广。《课标》指出: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但课外书包罗万象,并不都适合学生阅读。教师应根据不同阶段学生不同认知结构、心理结构帮助学生在众多书籍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去不宜存适宜,分层次地推荐阅读内容,方能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能力。例如,低年级以阅读图文并茂的注音童话、寓言为主,兼读科学小故事、科幻知识;中年级在阅读内容要求上比低年级要上一个档次,增加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小说、科幻类小说,浅显的历史读物、科普读物;高年级阅读能力和认识水平均已较高,可增加古典小说,现代、当代文学作品、名人传记、科普书籍、科幻作品以及适合他们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

2、怎样读

教师教给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方法,应是有限的,递进的。如低年级可指导学生记住故事梗概,并加以复述的方法,学习课外读物中的部分词汇,加以领悟和解说;中年级可教给学生鉴赏课外阅读中的优美语句和语段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学习阅读中有异议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高年级要指导学生深入领会精美的语言与各种写作方法的运用以浓缩一本书内容的方法。指导他们写读书卡片与读书笔记,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之中。

三、创造阅读条件,使学生多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读的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1、家校互动,提供阅读资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学生要有丰富的阅读材料,方能进行阅读。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应重视家校间联系,构建校内外沟通,课内外结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因此,学校可专门为孩子的课外阅读问题召开家长会或举办专题讲座,帮助家长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知道应该让孩子尽量多地了解教科书以外的知识。建议家长在家庭里创设书房、书橱,定期带孩子去购买书籍,为孩子征订书报,使孩子有书可读。有条件的家长要引导孩子利用电视、三用机、电脑、小霸王学习机等媒体进行信息即知识的汲取,督促孩子每天在家读书读报40分钟

以上,家长可与孩子一同阅读并交流读书心得,讨论书中内容,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营造读书氛围

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自觉进行课外阅读。例如利用校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开展读书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组织学生到校阅览室阅读,向图书馆借阅图书,做到常借常新,发动学生将自己家里的书带到班上来与同学资源共享。教室里设图书橱,里面装满各种各样的书,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窗口。把后黑板当作“活页”的读书园地,让学生轮流将自己的课外阅读收获写上去,版面可以是“知识百花园”、“诗歌小王国”、“创作展示台”、“句段大观园”等。班级里成立“读报组”,开辟读书专栏等。这样一来,将掀起读书的热潮,形成人人爱读书,多读书的良好风气。

课外阅读能使学生开拓视野,增知长智。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一个人一旦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就可以自我完善“终身教育”。因此,教师应以想读为动力,多读为前提和基础,会读为核心,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才能巩固成果,收到实效。

上一篇:观于漪老师讲座有感下一篇:关于机会的相关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