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三步法”的实践探索

2022-09-12

当前, 为了追求语文考试获得高分, 人们普遍重视课内语文课本的教学, 这本无可非议。但是, 轻视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使学生语文知识面狭窄、缺乏语文学习兴趣, 便成为普遍现象。笔者认为, 在语文教学中, 应当加强课外阅读方法的教学, 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和兴趣。

第一步, 感性阅读

感性阅读, 即顺着学生的感觉和爱好, 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鼓励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实现量的积累。

首先,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前提。现代教育家魏书生在一次报告中讲到:在我童年时代, 每到晚上, 识文断字的魏家老少都要各取所需的随意阅读, 对尚不能读书的弟妹们, 母亲总是栩栩如生地把书上的故事讲给我们听。在这个崇尚阅读、崇尚学习的家庭里, 阅读兴趣像颗种子一样在魏书生心灵里生根、发芽, 直至长成参天大树。在家庭教育实践中, 我为激发自己幼小孩子的阅读兴趣, 充分利用各种条件, 让孩子接触文字。

其次, 正确的课堂指导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兴趣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着重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从思想到思路, 从整体到局部, 从结构到素材。要尽量读懂文章的“六要素”:标题、结构、选材、逻辑、语法、标点。我把文章比着作者塑造的一个人。标题犹如人的脸蛋, 是别人关注的首选要素。阅读文章必须首先读懂标题, 因为它直接或间接表达了作者的立意或文章的中心思想。结构, 即文章各部分素材的架构, 它构建了文章的框架, 它犹如人的骨架, 决定着这个人的个子的高矮。选材, 即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思想而运用了哪些典型素材, 它犹如人的肌肉, 决定这个人是胖、是瘦或恰到好处。逻辑, 就是文章的结构、内容、判断、推理是否合乎情理;语法, 即文章在使用句式与修辞方面有什么特点和好处;标点, 即理解关键句子的标点符号的用法。“标题、结构、选材”, 是从形态方面了解人——从宏观方面理解文章;“逻辑、语法、标点”是从微观方面理解人——从微观方面理解文章。阅读文章如此, 写作文章亦然。诚然, “阅读六要素”不是也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都掌握, 必须根据不同的学段和不同学生的基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理解。

第三,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是长时期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人一辈子受益。《吕叔湘论语文教学》一书中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 一种习惯, 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教师除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指导外, 还必须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外阅读任务,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见缝插针地博览群书。我在教学中, 每周要求学生读背一篇经典诗词, 让学生充分体验“腹有诗书气自华”带来的快乐。久而久之, 就养成了“我要读”的良好习惯。

第二步, 知性阅读

在具有一定的阅读兴趣、完成感性阅读的基础上, 就要求学生进行知性阅读。所谓知性阅读, 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阅读, 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首先, 知性阅读需要教会学生能使用并经常使用工具书。在阅读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有问题就查工具书的良好习惯。不能望文生义, 不能想当然, 也不能依赖他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及时给他们介绍一些常用的工具书, 如《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字典》《现代散文鉴赏辞典》等, 同时介绍一些快速查阅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料的方法。例如, 有不认识的字词就查字典或词典, 需要深入理解文中的背景信息就在网络上搜索等。

其次, 知性阅读需要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在阅读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例如, 对重要词语和内容分别用圈、点、钩、划作记号, 或用旁注、批语作评论;把精彩的词句、段落摘抄收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阅读内容;经常做阅读笔记等。这样, 既能加强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掌握和积累精彩语句片断, 还能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看法, 提高阅读效果。

第三, 知性阅读需要泛读与精读相结合。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 但根据阅读内容, 概括起来可分为泛读和精读。面对浩瀚的书海, 对每一种读物都做到精读是不可能, 所以, 对大量的文学作品而言, 应当泛读,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到整体感知, 增加积累;对于经典作品, 就必须精读了。要求学生全文精读, 对重点的、难理解的部分要反复读, 边圈点钩划边思考, 对难理解的地方, 更要仔细揣摩作者的行文意图,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第三步, 理性阅读

当阅读成为学生发至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的时候, 老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阅读。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 教学的最终目的, 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应用能力。理性阅读就是让学生最终形成一听即懂、出口成章、落笔生辉的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 理性阅读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在阅读中, 要鼓励学生以挑剔的眼光学习, 学生如果能多提问, 就说明他在积极主动地思考。因此, 学生能否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就成为考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理性阅读的关键是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 (此文) ?写了些什么?是怎样写的?从而使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人文启迪, 得到美的享受, 进而提高自己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

其次, 重复阅读是理性阅读的有效方法。好书百看不厌。好文章如果反复阅读, 就能深刻理解其价值、接受其观点, 并将作者的观点转化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或价值观。重复阅读是精读的深化, 要求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度挖掘。

摘要:教会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课外阅读中, 指导学生运用“三步法” (感性阅读、知性阅读、理性阅读) 阅读课外书籍, 能大大提高阅读的数量、质量, 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听、说、读、写能力, 最终让学生形成一听即懂、出口成章、落笔生辉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为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课外,阅读,三步法,探索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课外阅读“三步法”的实践探索】相关文章:

上一篇:多媒体辅助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下一篇:如何提高10kV线路防雷击能力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