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课外阅读分享”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2024-04-21

“说明文课外阅读分享”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共7篇)

篇1:“说明文课外阅读分享”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说明文课外阅读分享”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一、教学设想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说明文与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关系密切,成为运用极为广泛的一种文体。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具有高效地阅读说明文的能力。但目前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关说明文的课文数量较少,不足以培养学生形成阅读说明文的兴趣和能力。所以,笔者尝试把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以增加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数量,促进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学采用1课时。

二、教学目标

通过分享课外阅读的收获,提高阅读说明文的兴趣,促进阅读习惯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语】学习是一种分享。每个人把自己学习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就会形成非常丰富的成果。这节课就请每位同学把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最喜欢的一篇说明文分享给大家。(PPT出示我最喜欢的一篇说明文的分享活动)

(二)小组交流

1.四人小组在组内交流各自最喜欢的一篇说明文(要求从文章来源、主要内容、推荐理由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要求每个学生将自己事先准备的文章发给同组的其他组员,每个人先静静地浏览这三篇文章,然后在小组内轮流介绍自己所推荐的文章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通过快速浏览其他同学的三篇文章,扩大阅读量。

2.每组推荐出最吸引人的一篇说明文,由小组内朗读最好的一名学生先介绍主要内容,再大声朗读其中最精彩的部分。

要求小组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依次阐述并投票选出最深得小组成员喜欢的一篇说明文,小组内每个学生都可以阐述理由,由组长及时记录,并选出代表本组在全班交流的成员2名。

一名学生准备在全班介绍本组推荐的文章,并朗读最吸引人的段落。

[设计意图]朗读是一种口语交际的重要形式和传情艺术,由朗读者把书面文本――说明文,转化为有声语言,通过每组推出的最佳朗读者声情并茂地再创作、再表达,一定程度上能吸引学生对该组所选说明文的兴趣。

另外一名学生准备在黑板上分别书写题目和推荐理由的。

[?O计意图]明确小组将讨论后的推荐理由以简洁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既体现讨论后的成果又体现展示的多种形式,即小组内有组织者、记录者、朗读者、书写者……

(三)全班分享

1.依次请出每个小组的朗读者和书写者分别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并下发每人一张聆听和记录表格(如表1),要求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认真聆听。

[设计意图]聆听的学生通过朗读者的个性表达,加上自己对主要内容、推荐理由的思考,最大范围地接触到丰富多样的说明对象,在听读、思考、记录过程中充分挖掘说明文情理相偕共成趣的美妙境界,进一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附教学中代表小组推荐文章的学生的板书内容

题目《植物的五官》

推荐理由题目新颖,内容生动有趣,让我们了解了很多平时能看到却不了解的新知识。

题目《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推荐理由文章所介绍的知识和我们日常了解的知识不一样,通过生活的例子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让人受益匪浅。

……

2.全班学生根据自己的聆听和记录,投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文章(注意,只能投其他组推荐的文章,不能给自己小组推荐的文章投票),给得票前三名的文章的推荐者颁发“最佳慧眼识文奖”。

3.学生谈分享收获。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聆听、记录、思考、对比等环节,再交流分享收获,不仅调动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使他们的整个思维都在参与和发展,而且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综合能力。

4.反思与小结。

附课堂教学实录

师 同学们推荐的这些大多都是科技小品文,读这类说明文有什么收获呢?

生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这类文章让我们获取了如此多关于自然科技方面的信息,形成对自然科学的初步认知,也激发我们探究相关科学奥秘的梦想,为形成科学精神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它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我们的科学精神,给我们以启迪。

生 《盐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对我们认识和改变人类生活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给人以经验和智慧,而且唤起人们的民族意识,同时,展现了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生 以前觉得说明文很枯燥,其实说明文的语言也可以很生动,很吸引人。

生 说明文可以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大有帮助,我愿意走进说明文。

生 说明文的范围还是很广的,我们可以多一点选择,多多阅读。

师 除了同学们介绍的那些文章,你们还读过哪些不同类型的说明文?

生 电器说明书、交通规则,还有我们每天都在阅读的数学、科学类课本。

师 读这些说明文有什么意义呢?

师 阅读数学、科学类教材讲义,有利于我们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阅读交通规则、药品说明书可以指导我们日常生活,对实际生活大有裨益;阅读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报告可以了解社会生活的发展,紧跟时代步伐;阅读科研报告、最新研究成果可以了解当前科技发展动向,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

师 说明文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当同学们在课堂上阅读到的文章,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奇妙后,课后要利用网络、书籍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提高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这样可以启发同学们对未来科学的展望和憧憬。

(四)作业布置

每位同学课外再选择阅读另外新的说明文,并选择一篇可以推荐给班上同学看的文章,张贴在教室后面的软板上,注意写明文章来源和推荐理由。下周再由同学推荐出其中吸引人的15篇。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既可以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又促使学生阅读和写作。

四、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对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各类文本的兴趣,从而形成阅读习惯,是达成该目标的途径之一。

这堂说明文阅读分享课,着眼全体,落实个体,指导分享最喜欢的一篇说明文,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载体。因为一千个读者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着眼于我最喜欢的一篇说明文的分享本质,就是着眼于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真实感受的再现。一个苹果与另一个苹果的交换,仍是一个苹果;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交换,却是两种思想的诞生。教学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拿出自己的分享作品,让每一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感兴趣,都有参与的热情。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努力激活学生思维,让每个学生随着教学环节的展开,读、说、听、记、思、悟、评……逐步提高。学生获得的不是具体说明文篇目的交换,而是思维过程的交流,以及不同学习方式的碰撞,这样下来,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得,有所获。

在具体交流分享的过程中,笔者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加强合作,把个人事先的推荐、小组交流后的推荐向全班展示,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阅读认识上有所提升,并对说明文阅读越来越感兴趣,进而实现个人的、小组的、全班的和谐学习和整体推进。

为了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极大提升,我们还可以创新课堂方式,如以学生喜欢的投票、竞赛等形式,评选出班内最喜欢的一篇说明文,并填写推荐词,送给特定的人群阅读。这样的形式创新会更好地带动学生的学习氛围和阅读热情。

(责任编辑方龙云)

篇2:“说明文课外阅读分享”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歌曲《小小足球赛》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健康歌的一课,单元主旨意于欲引起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热爱体育运动。它是一首写实性的歌曲,歌曲中充满了天真与活泼,所以我在教授歌曲时,从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对足球这一体育项目的热爱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一直在师生共同营造的足球赛的氛围中学习歌曲。

围绕以上设计思路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感受歌曲的情绪,并能正确的用带有情感的声音演唱歌曲《小小足球赛》,并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2.了解切分节奏以及音乐记号——上滑音、下滑音,并正确运用音乐记号。

3.学生能用跳跃和连贯的声音来表现不同的情绪。

4、欣赏《跳绳》和《溜冰圆舞曲》,感受乐曲不同的节拍和情绪。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以下5个环节:

(1)谈话导入:展开话题,导入新课。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引趣,铺垫工作。

(2)激发情感:播放精彩足球赛片段,引导学习参与啦啦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通过师生接龙朗读歌词,听唱,教唱,模唱等形式,学唱歌曲《小小足球赛》。

(3)体验情感:通过反复让学生体会踢足球的情景,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感受,体会歌曲情感。(4)表现与创造:通过分角色演唱,等演唱形式。再现歌曲中足球赛的场景,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现的情感。此环节是表现创造与歌曲的情感结合。

(5)体验其它体育项目音乐,让学生感受不同的体育项目带来的不同音乐体验

《小小足球赛》教后反思

《小小足球赛》选自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首歌曲动感十足。踢足球是孩子们十分爱好的一项运动,尤其男孩子,在操场上,空地上都可以看见他们的身影,这节课就是一个真实的写照,虽然是小小足球赛,以书包当球门,但踢起来有模有样,既踢又顶,左铲右传,甚至还有倒钩,虽然摔了个大跟头,却引来了大伙的高兴。学生在歌曲学习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演唱时能跟着歌词做出各种相应的模仿踢足球的动作。在呐喊时,声音洪亮,有气势。

本节课我用谈话的方式进行导入,问同学们喜欢什么游戏,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着自己的答案,课堂气氛很活跃。我随即引出足球赛,以让同学们参加啦啦队为由,解决歌曲中的难点“切分音”节奏。又通过对比聆听不同的结束句,使学生在掌握歌曲的同时,对歌曲的情感也把握到位,在学习歌曲及情感处理的过程中及时把歌曲的难点进行了处理,如:第一段的“唉呀呀呀呀 呀呀 0呀 呀呀呀呀呀 呀呀,摔了个大跟头,唉!和第二段的”哈哈哈哈哈 哈哈 0哈 哈哈哈 哈哈 哈哈,球进了大门口,耶!我让学生反复体会两段歌词所表现的小运动员的心情,来演唱歌曲,并用肢体语言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顺利的掌握了歌曲的难点。

学生的学习状态非常好,于是我抓住这个时机问他们:“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唱一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在孩子们学习完第一段和第二段歌曲时,我又分别进行了比赛,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学唱歌曲的速度,也调动了孩子们演唱歌曲的情绪,课堂气氛很活跃。当孩子们学唱完整首歌曲后,我便让他们在歌曲的小过门处加上拍手,使整首歌曲显得更加活泼,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整节课,孩子们都沉浸在激烈的比赛当中。

篇3:《水》教学实录及教后反思

师: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水》这篇课文, (板书:水) 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场景?你对哪个场景印象特别深刻?

生:这篇文章先写人们到远处去挑水, 接着写孩子和大人在雨天洗澡, 最后写母亲舀一勺水给四兄弟冲凉。

师:老师把这三个场景写下来 (放慢速度, 与学生一起说) , 第一个场景是远处挑水, 第二个场景是雨天洗澡, 第三个场景是舀水冲凉, 这样说就更整齐了 (边说边板书:远处挑水、雨中洗澡、舀水冲凉) 。

二、学习“挑水”, 体会“珍贵”

师:作者描写“远处挑水”这一场景花的笔墨并不多, 我数了一下一共才99个字。这99个字中, 出现得最多的是哪类文字?

生:是表示数量的词语。

师:我请一位同学朗读第1自然段, 其他同学边听边找表示数量的词语, 想想你从每一个数量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从“一村子人”体会到需要喝水的人很多。

生:我从“十公里之外”体会到取水的路程很远。

生:我从“一处很小泉眼”体会到水源很少。

生:我从“一个小时”体会到排队的时间很长。

生:我从“才可以挑上一担”体会到取水很难。

师:谁知道作者通过这一连串表示数量的词语, 想要集中表达一个什么意思?

生:作者要告诉我们, 他生长在一个缺水的地方。

生:作者要告诉我们, 水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师:除了这些表示数量的词语, 你还从什么地方体会到水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生:“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句话说明水是很稀缺的、珍贵的。一瓶酒的价钱远远高于一瓶水, 而人们宁愿选择喝水也不要喝酒, 可以看出人们对水的渴望。

师:作者在文中用了两个“最”字:“最珍贵的”“说得最多的”。大家想想, 对人的生活来说, 重要的东西还有哪些?从两个“最”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衣食住行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样样都很重要。可是人们谈论得最多的是水, 说明这里的人们最缺水, 在他们看来水最重要。

生:衣食住行都是人们在物质方面的需求, 除此之外, 人们还有文化娱乐方面的需求。可是村里的人们已经无法顾及这些方面, 说明缺水之严重, 对他们来说水太珍贵了! (师板书:珍贵)

师:同学们体会得非常深刻。在第1自然段中, 作者通过具体的数字和村民说得最多的话, 简洁而又具体地表达了水的珍贵。哪位同学愿意朗读第1自然段, 大家听听他有没有将村里人“请喝酒不如请喝水”的感受表达出来。

(一生朗读第1自然段)

师:其实朗读是代作者说话, 代文中的人物说话。如果现在由作者马朝虎向大家讲述远处挑水这个故事, 他会用怎样的语气呢?自己试着练读。

(生练读第1自然段)

师:文中的我已经长大了, 他在回忆以前的事情,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讲述?

生:应该用回忆的口吻来讲。

生:应该用深情的语气来讲。

师:说得好!假如你现在就是作者, 谁愿意再来试着讲述这段故事?

(一生用深情回忆的口吻朗读)

师:我觉得这位同学就是作者。现在大家知道朗读是怎么回事了吧。

三、学习“洗澡”, 体会“痛快”

师:刚才有同学对“雨天洗澡”这一场景印象特别深刻,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雨天洗澡的情景的。哪位同学先来朗读描写雨天洗澡的句子?其他同学将描写孩子们洗澡时表现的词语画出来。

(一生读第2自然段的第4、第5句)

师:大家找到了哪些词语?

生:我找的是“光溜溜”“奔跑跳跃”“大呼小叫”。

生:我找的是“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师:请你抓住其中的一个词语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生:我从“光溜溜”这个词语体会到:难得下雨, 孩子们顾不上害羞, 希望全身浸泡在雨水之中, 尽情享受雨水的抚摸和清凉。

生:我从“奔跑跳跃”“大呼小叫”两个词语体会到:难得下雨, 孩子们像得到了最心爱的宝贝似的, 沉浸在兴奋快乐之中。

生:我从“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体会到:长期缺水使得孩子们像享用山珍海味那样情不自禁地去接受水的滋润, 品尝水的滋味。这些词语同时也表达了孩子们无比兴奋、喜悦的心情。

师:孩子们在雨中是这样的表现, 大人们在雨中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生:从课文中的“只是”看出, 大人们除了没有像孩子们那样无遮无挡, 其他的表现与孩子们一模一样。

师:谁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孩子们和大人们在雨中的感受?

生:非常痛快。 (师板书:痛快遇水之乐)

生:非常惬意。

生:非常美好。

生:我觉得应该用“痛痛快快”才能表达人们的感受。

师:是啊!对于长期缺水的孩子们来说, 淋雨的感觉是那样的痛快, 那样的美好, 他们已经顾不上遮羞, 顾不上文雅, 顾不上累和脏。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样的 痛快 , 这样的美好———

师: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 孩子们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生: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 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师: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 大人们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生: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 只是他们远没有我们这样的无遮无挡……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师: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 人们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生: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 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去吃来自天空的水。然后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 只是他们远没有我们这样的无遮无挡……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师:这一自然段的第3句话中有一个关联词语“只有……才……”, 大家想想, 能不能将它改 成“只要 ……就……”?

生:不能。因为用“只有……才……”表达的是那里的人们难得遇上下雨的时候, 表达了人们缺水之苦。如果用“只要……就……”, 就不能表达这样的意思。再说, 只要是下雨天就会有雨水, 就能够在雨中洗澡, 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讲这样的话就没有意思了。

师:说得好!作者淋漓尽致地描写人们在洗澡时的痛快与美好, 目的就是要衬托人们在无水时的痛苦。 (板书:缺水之苦)

四、学习“冲凉”, 体会“舒服”

师:课文第5自然段讲了一勺水从头顶流到脚板的过程。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自然段, 大家数一下共有几句话, 想想这几句话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生:这一自然段共有3句话, 写出了四兄弟冲凉时周身舒服的感觉。 (板书:舒服)

师:请大家默读每一句话, 用笔画出你认为特别生动、特别精彩的句子或词语, 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生:作者一连用了三个“滑过”, 非常特别。

师:你不觉得这样写显得重复和啰嗦了吗?

生:这不是啰嗦, 而是写得特别细腻。

生:作者写水滑过我们的脸, 滑过我们的胸和背, 滑过我们的大腿和膝盖, 这是只有那些缺水的孩子才会有的真切感受, 充分表达了水的珍贵和有水的快乐。

生:母亲用一勺水给四兄弟冲凉, 她能给每个孩子的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水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停留的时间实在是太短太短了。对晒得像狗尾巴草似的孩子们来说, 他们多么希望水在自己的身上停留得长些, 再长些, 能让自己美美地享受这水的清凉。一连三个“滑过”, 正充分表达这一丁点儿水的滑动给他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舒服感、满足感。

(生鼓掌)

师:请你代四兄弟表达这样的舒适感、满足感。

(一生用缓慢的语调朗读, 读后全场鼓掌。)

生:我觉得第2句的“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和“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写得特别细腻生动。

师:日常生活中, 我们在什么时候会用到“吸吮”这个词语?

生:婴儿需要吸吮母亲的奶水。

生:禾苗需要吸吮大自然的甘霖。

师:婴儿什么时候需要吸吮母亲的奶水, 禾苗什么时候需要吸吮大自然的甘霖?

生:婴儿饿的时候、渴的时候需要吸吮母亲的奶水, 禾苗遇上干旱的时候需要吸吮大自然的甘霖。

师:吸吮母亲的奶汁时会有什么感受?

生:很甜蜜, 很舒适, 很美好。四兄弟冲凉时, 他们身上的每个毛孔就像饿极了的、渴极了的婴儿吸吮乳汁一样吸吮着水。

生:这样写, 生动地表达了四兄弟沉浸在母爱般的温暖和冲凉的舒适之中。

师:那谁来说说, 血管里的血的流动什么时候会加快起来?

生:运动的时候。

生:兴奋的时候。

生:激动的时候。

生:紧张的时候。

师:你从“血的流动在加快”这一句中读到了什么?

生:我读到了四兄弟因为对水的渴望得到满足而兴奋激动。

生:我读到了四兄弟因为担心水流得太快而感到紧张害怕。

生:我读到了水仿佛流进了我的血管, 流进了我的心田。

师:这一句话, 作者通过形象的语言, 把四兄弟兴奋激动的心情和舒服的感受表达得丰富而奇妙, 令人拍案叫绝。请你代四兄弟表达这兴奋激动的心情和舒服的感受!

(一生朗读)

师:还有谁要继续交流?

生:我觉得第3句中的“抚摸”一词用得特别细腻传神。

师:有谁抚摸过你?

生:妈妈抚摸过我的脸。

生:老师抚摸过我的头。

师:说说他们抚摸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生:感到特别温暖。

生:感到特别舒服。

生:感到格外亲切。

生:感到特别温馨。

师:那作者写水的滑动好像在抚摸我的皮肤,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四兄弟难得有水的滋润, 内心充满了喜悦和舒服。

生:这样写表达了他们对水的渴望, 以及冲凉时舒服的感受。

师:刚才我们体会到了第1句话中的三个“滑过”用得好, 这里的“抚摸”是否也能换成“滑过”?

生:我觉得不能换。前面的“滑过”突出了水的稀缺和洗澡机会的难得, 同时也表达了舒适的感受。这里的“抚摸”是把水当作人来写, 与“滑过”相比, 更能表达四兄弟舒适的感受, 这种感受更加真切, 更加强烈, 更加富有感情色彩。

师:大家体会得真好!这一段文字, 像一组特写的慢镜头:三个“滑过”将水流动的过程拉长了, 舒服的感觉表达得真切了;一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 一个“血的流动在加快”, 一个“水的抚摸”, 又让周身舒服的感觉细腻丰富了起来。整段文字生动形象, 将浑身舒服的奇妙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谁再来表达兴奋激动的心情和周身舒服的感受?

(一生朗读第5自然段, 读得很平淡。)

师:他是在享受水给人们带来的舒适感吗? (生直摇头) 谁来享受一下?

(一生娓娓读来, 其他学生不禁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掌声, 相信大家懂得了怎样才能表达内心的享受。我们一起来体验这种美妙的感觉。

(生齐读第5自然段)

五、回归整体, 提升境界

师:同学们, 文中的“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 在这样一个连生活用水都十分困难的地方, 人们的生活一定极其艰难。但是, 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了村里的人们在雨天洗澡和舀水冲凉时的痛快和舒服、快乐与幸福。请你再次默读全文, 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作者以有水之乐衬托缺水之苦。 (师板书:反衬)

生: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师:是啊, 在全村人看来, 雨天洗澡就是他们痛快而美好的日子;在孩子们看来, 舀水冲凉的那一刻, 就是他们舒服而幸福的时刻。但是这样美好的日子毕竟太少, 这样幸福的时刻实在太短。对他们来说———

生: (读) 水, 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师:同学们, 作者马朝虎自幼爱好文学, 中学毕业后到一家工厂当了机修工。业余时间他把所有精力和兴趣集中在刻苦攻读和挑灯创作上, 在文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其中一篇就是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 《美丽的裙子》被选为高中教材, 小说《丑娘》不知道打动了多少人的心。请大家回去读一读, 你的心灵一定会受到震撼。

下课。

(整理:江苏常熟市实验小学冯洁)

【教后反思】

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致力”就是集中力量从事某项工作。语文课程要把力量集中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上。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这里的“理解”除了指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 最主要、最关键的是理解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依据这样的认识, 我在执教《水》一课时, 紧紧围绕“作者如何遣词造句”展开教学, 努力将理解语言内容和理解语言形式统一起来, 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第1自然段, 我除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一连串数量词和村民说得最多的话, 简洁而又具体生动地写出了水的珍贵, 还特别引导学生对两个“最”字作了一番探究, 理解“最”字所表达的丰富的意义和这一副词运用的贴切。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 我不仅引导学生关注孩子们和大人近乎放肆的行为, 体会他们顾不上遮羞、顾不上文雅、顾不上累和脏, 尽情享受雨水带来的痛快, 而且抓住“只是”“只有……才……”等词语, 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尤其是在第5自然段的教学中, 我着力引导学生通过对“滑过”“吸吮声”“血的流动在加快”“抚摸”等词句的揣摩, 让他们感受到每一个词语和句子的细腻、生动和无可增减更动, 感受文本语言的独特魅力。

篇4:《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1. 学习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情味的生活细节来表达感情的技巧。

2. 体味文言散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3. 感受作者在记叙中蕴含的绵绵深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味归有光散文“浅语皆有致”的风格。

【教学方法】

1.活动法。

2.延伸法。

3.比较法。

【教学设计】

一、文体解读

志:也称“记”,是一种记事或人的文体。

表达方式:记人、绘景、抒情。

二、文本研习一

记人:先妣、大母、亡妻。

1.活动设计一

请找出一处动人的细节描写,要求:①把这处细节描写译成现代汉语。②体味其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⑴先妣

动作描写: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作者幼年丧母,对母亲的回忆几近于零,追念亦无从依凭,以至于连别人旁述的母亲的点滴足迹亦深深记取。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这一细节看似平淡,实蕴深情。

②“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轻叩门扉与轻声询问活画出母亲的关切,更表现其贤慈与教养。普通一块门板,轻轻一声叩问,刻画出母亲可亲、可爱、可敬的形象。一扇小门、一段往事,一声啜泣,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切切的悲悼和深深的钦敬。

⑵大母

语言描写:①“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②“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③”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话语简单却是多么语重心长。祖母切切的激励、殷殷的期望、浓浓的深情饱含在这简而淡的话语中,撞击着作者和读者的心坎。正是这“一笏”,绾结着两代人中兴家业的梦想,牵系着作者思念故去祖母的心情,也勾连着未能实现祖母梦想的深切悔恨。

⑶吾妻

①动作描写:“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②语言描写:“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还有阁子中的人,以及他们在阁子中亲密无间的生活。

2.学法指导

细节传情:撷取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细节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中。

三、拓展阅读

1.活动设计二

请找出《寒花葬志》(原文略)与《项脊轩志》不同的刻划人物的细节描写,并结合文本分析其中蕴含的感情。

⑴外貌描写

“垂双鬟,曳深绿布裳”。写寒花初来时的打扮,记其稚态可怜。

⑵神态描写

①“即饭,目眶冉冉动。”写寒花吃饭时的神情,言其憨态可笑。写出寒花质朴、单纯、天真的情态。

②“笑之。”写魏孺人称许婢女而嘲丈夫。

③“又指予以为笑。”写魏孺人引丈夫而共笑婢女。写出孺人慈爱、宽厚、善良的风神,也写出夫妻相得、主婢无间的情趣。

2. 手法小结 细节寄情。将其体验过的感情诉诸笔端,不借表白,而凭形象。形象由细节而出,感情借细节而生。

四、文本研习二

绘景:风景、物体。

1.活动设计三

请你找一处喜欢的写景片断。要求:①诵读这个写景片断。②结合片断评析其手法。

⑴ 景中含情:“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作者笔下“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他对项脊轩深挚的眷恋之情。

⑵ 寓情于景:“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归家的庭院是家族由盛而衰以致分崩离析的见证。庭院隔离、家庭变迁,让作者触目伤怀,但作者避开正面叙写妯娌结怨、叔伯争执、群儿相恶的家庭矛盾,而通过一“庭”这个“物”的前后变化,步步铺垫、层层推进,侧面写出了一个大家庭家道中落、人各自顾的悲凉惨淡,细细读来让人扼腕叹息。客观的记述中寄寓深长的感叹。

⑶ 移情于景:“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作者忽然添上一笔,移情于物,将痛摧肝肠的哀思,借景物传出。它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里只写景,未著半句情语,而浓郁的悲情已从景语中溢出,真是情意缠绵,余韵悠然不尽。作者从“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翻出新意,以静物显示动态,人亡物在,触木思人。这种睹物思人、借物抒情的方法省去了大量直接叙写、抒情的语句,但又最能触人心怀、动人心弦、勾人心思,起到了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作用。这种写法,正如古典诗词的以景结情、点情染景、宕出远神的艺术手法,使情感的走向更趋不直不露、委婉迂曲。

2.学法指导

⑴景物传情:包含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风景、物体的描写,它加浓了作品原有的氛围,烘托出作者的心情。

⑵手法分类:

景中含情、寓情于景、移情于景。

3.活动设计四(链接)

请找出一处较含蓄的抒情语句,补写出它省略的浓浓情感。(20字左右)

内敛收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此时的归有光已到了中年,虽悲痛却不能像青年时说到母亲便哭泣,想起祖母便长号,在这里作者只用了“室坏不修”四个字。小小的阁子里,曾有祖母的期望、母亲的怜爱,更有妻子的柔情蜜语。祖母死了,母亲没了,仅仅共处六年的妻子也亡了,一切都如梦如烟,去而不返。人心碎,情伤了,难以修补愈合;屋破损坏了,随它自去吧!“室坏不修”没有说悲,而悲得沉重;没有言情,却情深无限。

五、规律小结

1.体味风格

作者的感情是深沉、含蓄、委婉的——它不像山洪那样奔流直下,一泻千里,而像涓涓细流,缓缓流淌在字里行间。

内容上,与日常生活贴近,情意绵绵;形式上,素朴清淳,不饰雕琢而风韵超然,语淡情浓。

2.后人评价

①桐城派作家姚鼐评论:“归震川能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

②王锡爵《归公墓志铭》评论:“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③汪曾祺评价:“归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人事,以至情写出至文。”

六、专题总结

归有光为文追求“独出于胸臆”,浅语皆有致。“文学艺术是以个性为生命的。”

七、 布置作业

找出袁宏道《西湖》与《项脊轩志》写景的相近点与特别处,简要评价其表达效果。

⑴特别处:浓墨重彩

①“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呈现繁华照眼、生机勃勃的色彩美,使西湖更增添了流光异彩、姹紫嫣红的春色。

②“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表现游人罗纨之盛,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丹青。

③“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达到“浓媚”即妩媚动人的审美境界。

⑵相近点:轻描淡写

作者并未大肆渲染,而是惜墨如金,以淡雅的笔写出神韵:“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月色中的花柳、山水该是怎样特殊的一种情趣与意味呢?作者留给读者去想像。“月景”确实妙不可言,写得太具体难免损害其美,束缚读者的神思,这样略加点染反而勾勒出幽深的境界,具有无穷的趣味。

⑶比较归纳

与写“为春”笔墨之浓艳不同,写“为月”用的是淡雅之笔,一浓一淡,相辅相成。越是高层次的审美境界越难以用文字描绘,不如以虚代实,以简代繁。这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手法。

八、教后反思

文言文阅读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设计时想在人文性上做些尝试。而对文言笔记文体的准确定位,使教学目标的设定贴合学情。

课堂教学容量与学生活动体验的结合。起初设计时追求教学流程的流畅完整,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体验感悟时间,学生的理解和体悟流于浅表。修改时做了删减,尽可能使预设在课堂上真正生成,还要进一步思考表层的场面热闹和实质的思维活跃的关系,着眼于学生的能力生成及性格重塑。

教师的特别教学设计和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的结合。设计时想追求特别效果,在流程设计上做了改变,与多数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吻合,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修改时调整,使流程循序渐进,步步推进,符合学生思维走向。

教学流程设计与语文课程规律的关联。设计时重视文本探究,注重活动研讨,符合语文课程的独特规律。问题设计有新意,有梯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通过教师点评顺利达成课前预设。可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拓展阅读容量略显不足,应在课余做有效延伸。

篇5:《左右》教案设计及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课本60—61页(认识自身“左右”—体会“左右”相对性—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使孩子们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孩子拍一拍、摸一摸、摆一摆这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使孩子认识到“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3、情感与价值:用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场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教学难点:认识“左右”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左右手的模型、照片、扑克牌10张 学具准备:各式文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左右”

1、师:今天有好多爸爸妈妈来到咱们班听课,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生鼓掌)

2、师:小朋友刚刚用什么鼓掌的呢?(手)请小朋友看看自己的小手,想想哪只手是左手,哪只手是右手?这节课咱们一块来学习“左右”(贴左右手的卡片,并揭题)

师:知道的小朋友请举手!(生举手)你举的是哪只手? 生1:我举的是右手。生2:我举的是左手。

师: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呢?(写字、拿筷子、打排球„„)你会用左手做哪些事呢?(按本子、端碗„„)我会用左手拿垃圾斗、右手扫地。

3、师:你们的小手真能干!咱们让我们的左右手握握手,左右手可是一对好朋友。你还能在咱们的身上找到这样的好朋友吗?找找看!

生:(边说边摸)左右眼睛、左右眉毛、左右脸、左右耳朵、左右鼻孔、左右肩膀、左右胳膊、左右腿脚、左右屁股„„

4、师:认识了这些好朋友,咱们就来活动活动吧!游戏:看谁反应快

师:伸出你的左手来,伸出你的右手来,双手拍拍放下来; 伸出你的右手来,伸出你的左手来,双手拍拍放下来;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左手拍右肩,右手拍左肩;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前拍拍、后拍拍、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 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节奏越来越快)

5、师:除了身体有左右之分外,咱们的座位也有左右之分。请你和好伙伴说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呢?左边有几个同学,右边呢?你在谁的左边,在谁的右边?(下座位和好伙伴交流,并向全班汇报)

6、解决生活中的左右问题(动态课件演示:找家)师:咱们班的王子悦和吴卓宇是好朋友。双休日子悦去卓宇家玩,可她只记得卓宇家在三楼的最左边。你们能帮助子悦找到卓宇的家吗?是几号楼呢?

二、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左右相对性”

1、老师面向学生和他们一起举起右手,问:老师举的是哪只手?(生:左手,右手。孩子陈述理由)

生:老师,你把身子转过去,我就知道你和我们举的手是一样,右手。(师转身,答案对的孩子欢呼)

孩子们可以下座位和爸爸妈妈面对面站着举手比赛,让孩子发现:当两个人面对面站着的时候,别人的方向和自己的是相反的。

2、(动态课件演示:上下楼梯走)师:老师有个问题要请教聪明的孩子,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1)生1:上楼梯靠右边走,下楼靠的是左边走 生2:不对,都是靠的右边走。(为什么)争论

师:到底要靠哪边走,咱们要把自己当作走路的人,上楼梯的孩子和我们方向相同,是靠右边走,下楼梯的孩子和我们是面对面的,是靠我们的左边但却是他们自己的右边。

(2)男生、女生举着右手表演上下楼梯。通过表演使孩子明白上下楼梯靠右走的好处。

三、实际操作、确定左右

1、摆一摆(书61页第2题)学生按要求摆文具:桌子上摆一块橡皮,在橡皮左边摆一支铅笔、右边摆一个文具盒;文具盒左边,橡皮右边摆一把尺子;文具盒右边摆一本数学书。(一个学生在投影仪上摆,同桌互相检查并汇报摆法)

2、数一数(动态课件演示:摆文具)师:你们一共摆了几样文具?最左边是什么?右边呢?从左数橡皮排第几个?(第2)从右边数呢?(第4)

师:我不懂了,为什么同一块橡皮排第几却不一样呢? 生1:因为数的不一样。

生2:一个从左边数,一个从右边数,数的位置方向不一样。(看书独立填空)

3、找一找(在投影仪上放一张有老师的集体照)师:你能在照片上找到老师吗?(学生找)生:老师在第二排左数第6个,右数第8个

4、猜一猜

在投影仪分3行共放10张扑克牌,其中一张是大王。让学生用具体的方位词来猜大王在哪个位置。如:在第1行的左数第2张„„

四、实际运用、解决问题

1、师:我们做个游戏好吗?请5个小朋友站队表演,其余孩子当评委。

你们5个人分别说说自己的位置。现在请5个小朋友按老师的要求站队,找准自己的位置站好。(要求略)

2、小评委说说谁的表现最棒,给他们打打分。

3、师:小评委和表演的孩子表现都很出色,快下课了大家看看这是什么地方。(课件演示:红旗实验小学校门口)

学生齐呼:校门口

师:呆会,你们的爸爸妈妈回家的时候该怎么走呢?是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生1:我家住在永康锦园,爸爸该往右拐;生2:我家住在榕树苑妈妈该往左拐,过马路时妈妈该小心点„„)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师: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打多少分?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2、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来站在你的位置上来介绍一下咱们教室前、后、左、右、上、下各有什么。

3、孩子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左右(体育课左转、右转,穿鞋子要分清左脚右脚)。

4、组织下课。

师:准备下课了,请全班小朋友站起来,用手向父母挥挥手,说声再见!

六、教后反思

《左右》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本课是实验教材新增加的内容,以各种有趣的具体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领会左右的意义,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本课整个教学活动贯穿于一个个有趣的游戏活动和具体情景之中,让学生在拍一拍、摸一摸、摆一摆这些师生、生生的互动下学习数学。另外空间观念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涵,也是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学习内容。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个层次:认识自身的“左右”——体会“左右”的相对性——解决实际问题。

《左右》这一课是在学习了前后、上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领会“左右”的意义。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左右”这个中心,遵循一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学习。如:听口令做动作、学具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课上所有学生都争着表演、体验,每个学生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教学本课难点“左右相对性”时,师生共同体会“方向相对,左右相反”,具有知识性、活动性和趣味性,成功的突破了教材的难点。

篇6:学会看病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最近学过的几篇课文包含着浓浓的父母之爱,它们深深的触动着我们的心灵,老师想以一首小诗来表达我内心的感受。来,我们一起看屏幕,轻轻的读一读。课件出示:《妈妈的爱》

师:读了这首诗,大家有什么感受? 生1:生2:

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体现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不但不在家中给孩子找药看病,反而逼着孩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她究竟是怎么想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学会看病》

师出示、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字词反馈、借词解文。

1师: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来,看看同学们词语掌握的怎么样?出示词语,生自由读,点名领读。

2、师:在看这些词语:出示: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生读,那个词不理解。(按图索骥)从字面上猜一猜词的意思。生说:

师:这个词放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21段 生:说理解。师:其实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刚才我们根据一个词知道了文章的内容。

师:再看这样一组词:残忍、狠心、冷漠。这样的词喜欢吗?用这样的词评价一位母亲合理吗?公道吗?对母亲的这种做法赞同吗?

生:陈述自己的理由。赞同与不赞同。

师:刚才说了赞同和不赞同,我们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们毕竟不是文章中母亲,她这样做究竟出于何种原因,我们应该好好研究研究,接下来我们做一件事。

出示自读提示:

1、默读课文,面对生病的孩子,母亲是怎样做的?

2、用横线划出描写母亲心理的句子,感受母亲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母亲心理的句子,感受母亲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三:品悟母爱内心,感悟母爱真谛。

师:找到描写母亲心理句子的同学请举手。你找到了什么句子,母亲当时的心情怎么样?

生:(第21小节的句子)课件出示:

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读三遍,第一遍指读,二三遍引读)

生:母亲当时很(后悔)(生板书)。

师:是的,这里第一句话已经清晰地说明母亲开始后悔。师:母亲后悔什么? 生:后悔没有陪他去看病。

师:句子中有个词雪上加霜 跟读2遍你理解吗? 对文中的儿子来说,雪指什么? 生:雪指孩子生病了。师:我们一起读读第1自然段;

师:孩子病了,当母亲不仅没有及时雪中送炭,反而雪上加霜,“霜”在课文里指什么?

生:母亲不急着带孩子上医院,作为母亲,本身就是医生可以自己给她看,不但没给孩子看,反而让他一个人去医院。

师: 当妈的可真是够狠心的!我们来看看当时母亲是怎么一步一步逼儿子独自上医院的,出示对话:(“你长大了,你得学会看病。”我说。

“看病还用学吗?您给看看不就行了吗?”他大吃一惊。“假如我不在家呢?” “那我就打电话找你。”

“假如„„你找不到我呢?”

“那我就„„找我爸。”

“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 “那我就忍着。反正你们早晚会回家的。”儿子说。

“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治一分钟是一分钟。得了病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

“妈妈,您的意思是让我独自去医院看病?”他说。

“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

“那好吧„„”他摸着脑门,不知是虚弱还是思考。)

师生分读(我当母亲,大家当孩子)师:当妈的刚才逼问残忍吗? 生:有一点。

师:看来母亲做出这样的决定态度是相当----(坚决 生板书)的!孩子无可奈何了--只好说---那好吧,看„„省略号,面对母亲的步步紧逼,冷漠相对---儿子当时在想什么?

生:怎么这么狠心呀,明明家里有药,妈妈是医生,还要我一个人去看病。

师:对于此时生病的儿子来说,妈妈的这种举动就是——雪上加霜。

师:一想到这里,作为母亲的我真是后悔莫及,谁能读出我的后悔?指读

师:是的,这时母亲好后悔,多想第一次领着孩子一起去。领着他一块去,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指点他,第二次可以照着第一次去做了。师: 对,照着第一次的样子去做,文中有个词叫按图索骥 再读一次

师:母亲有没有给儿子按图索骥的机会? 生:没有。

师:连孩子一次按图索骥的机会都不给,太不应该了!此时的母亲怎能不后悔万分呢?一起读句子。师小结:看,这里不但写出了我后悔,而且把后悔什么也写具体了,母亲的心理活动写得细腻,紧紧吸引住了我们,这可比我们平时写非常后悔,后悔极了强多了。让我们再来深深地体会母亲的悔意吧。齐读。

师:还找到了描写母亲心理的什么句子? 生:第22小节的句子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生:忐忑不安

师:忐忑不安这个词很有意思,先读准它。从字形上来猜一下它是什么意思?

生:心在一上一下,很紧张,很不安。

师:心忽上忽下,心神不宁的,就是——忐忑不安。汉字真神奇,从字形上就能看出它的意思来,那谁能读出母亲的忐忑不安,谁来试试?(生读)

师:感受到了你的忐忑不安,还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 生: 坠 可以感受到忐忑不安,坠 速度快 重重地敲在我的心上。

师: 前面的沙漏,知道是什么吗? 生:沙漏是计算时间的一个东西,放些细沙,它的流速非常慢,说时间是艰涩地流动

师: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

师: 看,这里是多么矛盾,多么紧张。作者在这里用了像沙漏这样的比喻把当时的忐忑不安写得更加生动了。

师:句子中还有一处写到时间——2个小时过去了。这2个小时对于我们来说其实过得挺快。但对于母亲来说呢?

生:漫长

师:时间过得很慢,母亲就越忐忑不安,母亲越忐忑不安,时间越(过得慢)。这2小时母亲是多么难熬,可以说是度日如年。儿行千里母担忧、独自看病忧更忧啊!想象一下,在这2小时里,母亲可能做什么呢?

生:踱来踱去,生:不断张望,生:坐立不安 „„ 师:是呀,母亲还肯定是神情严肃,眉头紧锁,她如此忐忑不安,不知道干什么好。

师:那是她担心孩子呀,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生:(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师:儿是娘的心头肉,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感觉,担心儿子到了心痛的感觉。这儿还用了个递进的关联词,生:(虽然„„但是„„)

师:让我们读出母亲不安心痛的感觉。师:孩子独自走后,母亲忐忑不安、心痛难忍,她还经历怎样痛苦的心理感受?(自责)但是之前就是母亲让孩子独自去医院的,在做出让孩子自己去看病的过程中,母亲心软过吗?犹豫过吗?

生:心软过。

师:哪一节的句子写到也曾心软过?

生:读,第20节前3句。出示: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 “妈妈这就领你上医院”

师: 事实上,母亲就是(犹豫)过,后悔过,担心过,自责过但还是没有被心软战胜,最终还是让孩子独自去看病了,这样的母亲还能说残忍吗,不爱孩子吗?

生:爱孩子。

师:好,你还给这个母亲一份公道!读最后2段。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

生: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学会不断地磨练自己,要自强自立,独立。

师:这里的磨练自己指谁? 生: 我,母亲。

师:那母亲为什么说也在磨练自己呢? 生:她在鼓励儿子独自看病的过程中,如果她心软了,那么她的儿子那次就学不到独立看病的本领,所以自己也经历着心理的磨练。

师:是的,这文中所有的语言和心理的句子都蕴含着母亲不一般的爱。同学们,母亲仅仅让儿子学会看病吗?

生:不仅仅,而且学会独立生活。师:这正是母亲的良苦用心啊!一起读一读母亲的真情告白吧!

出示:最后一段。

师: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呢? 生:逐一回答。

师:是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无论是“精彩极了”的鼓励表扬,还是“糟糕透了”的鞭策批评;无论是和风细雨的谆谆教导,还是言辞犀利的告诫警告。其实这都是对我们的爱,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

师:感谢这位用心良苦的母亲,她不仅磨练了孩子,也让我们从中获得启示思考!这位母亲就是文中的作者——毕淑敏。让我们记住她说的这句话吧!生齐读

师:课外老师推荐她写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相信大家对这位母亲有更深的认识

二、导入新课。

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一)提出自学要求,指导学生自学。

1、读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什么问题。

2、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字义。(2)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

2、理解下列的词语意思。

打蔫、残忍、雪上加霜、喋喋不休、按图索骥、忐忑不安、拖沓、聊胜于无等词语(可参照参考书)

(三)再读课文

1、按阅读提示提出阅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读不懂的打上问号。

2、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两种方式解决:同学间互相解决,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四)品读母亲语言和心理变化的语句,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

1、指名读出母亲描写母亲心理变化的句子。

2、把画出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五)深入理解感悟:(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子)

1、“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母亲内心矛盾,爱子之心昭然若揭)

2、“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深深自责,足见爱子之切)

3、“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度日如年”的感觉只因母子情深)

4、“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磨练的是“意志”,体现的是“至爱”)

5、“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所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锻炼他们生存的能力,这是负责任的爱是真爱)

(六)三读课文。

母爱是广袤深远的,母爱的表达也是异彩纷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好好体会母亲的感情。(读好描写母亲语言、心理等句子是重点,读出感情的变化是关键)

三、联系实际,赞“母爱”

1.教师引导。“母爱”的主题是永恒的,是共同的。但每个人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爱”是各不一样的,能不能把你自己感受到的母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可以写首诗,可以唱支歌,可以说几句话,也可以制作一份小礼物„„ 2.独自准备。3.交流共享。

四、拓展延伸,谢“母爱”

今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她告诉我们母亲如何给予儿女“爱”;同时我们也走近了母亲的世界,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被爱是同样的沉重。“学会看病”不仅是我们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母爱”的最好报答。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不要千篇一律。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它!板书设计: 20*学会看病 “冷漠”处理 独自看病 母亲 ────── 儿子 ────

尽责的“爱” “路线图”

一、揭示课题

师:今天来学习一篇阅读课,在老师的帮助下,最主要的是靠大家自己来学习默读,有信心学会吗 生:能。师:真有自信。先看老师把课题补充完整。

板书——学会看病。齐读。读准后鼻音“病”,生再读。“徐” 徐老师很注意字的发音,抓好学生的基本功。)

二、初步回忆课文

师:昨天预习课文了吗,读了几遍读通课文的? 生:5遍。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10遍。

师:噢,你读得真认真。回想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有一个小孩子独自去看病,他妈妈独自在家等待,然后他平安无事地回来了。

师:把起因说得再详细一些吗?是他自己去看病的吗? 生:他生病了,他妈妈为了鼓励他去看病,试试自己的胆量,最后学会了看病。

师:这样便是,说得真好。初读课文之后,母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生:很关心自己的成长。(好的——爱孩子的问题。)生:很爱孩子,为他以后的生活打下了预防针,让他以后独立生活。(觉得这是一位——)关爱孩子的母亲。(胆子大一点,站起来说)

生:我觉得是位伟大的母亲。因为她的孩子这么小就教育孩子怎么独立生活,独立看病,我觉得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伟大的母亲,还有别的吗?大胆地说。)

生:她是一位教子有方的母亲。因为孩子小的时候就让他独立生活独立面对困难,所以她教育的好。(请坐,又不同意见吗?)师:你们班的同学都很会读书。你们都觉得都是这是一位关爱孩子的母亲。那具体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位爱孩子的母亲呢?我们从书本中去寻找答案。请打开书本105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母亲心理的句子,从中去寻找依据。

生:默读课文。(从这个小片段可以看出,通过徐老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三、交流

师:你划了哪些句子,感受到了什么?从他们的那一分钟起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从这里感受到母亲是非常的自责。生: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开始后悔。

师:从刚才那位同学说,从这里可以看出母亲非常的后悔,板书——后悔 再看看这里的第一句话,已经清晰地告诉我们母亲开始后悔。那位什么要写后面两句话呢? 生:后悔第一次没有领着他去看病。师:你能读书母亲的后悔吗? 生:读。

师:领着他一块去,会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指点他。

生:第二次可以照着第一次去做了。师:照着第一次去做了,这叫做“按图索骥”。这个词再读一遍。生:齐读“按图索骥”。徐老师及时抓住学生自己的语言,在交流中很自然的让学生理解了“按图索骥”。)师:母亲有没有给儿子“按图索骥”的机会?(没有)师:母亲觉得自己太不一同子了,我们女孩子一起读 生:女孩子读。生:齐读。

师:母亲还后悔什么吗?

生:(自己的话出雪上加霜的意思)

师:谁能像他一样用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雪上加霜?

生:他生病了,他妈妈是医生,没有给他看病,而且叫他一个人去看病。

师:这就叫“雪上加霜”。师:谁来读出母亲的这种后悔

生:读。(读得真好,同学们体会特别好。)

师:通过写后悔什么,后悔的两个原因把后悔写具体了,把母亲的心理活动写得更加细腻了,这可比写10个后悔强多了,让我们再来深深地体会母亲的悔意吧。

师读第一句生接着读。徐老师简要的小结,把总分的片段描写自然地传授给了学生。)师:还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读(22自然段)。我感受到了时间很缓慢。师: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时间过得很缓慢。

生: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回来,„„说明他母亲非常后悔。师: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了后悔? 生:疼痛。

师:疼痛过吗?(有)说话看是什么样的感觉? 生:担心儿子。

师:担心儿子达到了心痛的程度。你能读出母亲这种心痛的感觉吗?

生:读“虽然看病是一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师:还有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从虽然,但那里感受到了心更加地疼痛了。师:更加地疼痛了,你能读出心痛吗? 生:读。(收缩成一团啊)

师:还有吗?看出:请看这句: “时间艰涩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收缩成一团。” 师:从字形上来猜测一下,它是什么意思? 生:心在一上一下,很紧张,很不安分。

师:好的,请坐。心忽上忽下,心神不宁的。我们中国汉字真神奇,从字形上就能看出它的意思来?那谁能读出母亲的忐忑不安。谁来试试看,自己可以在下面试试。

生:读。(让时间过得慢一点好吗?)——再读(效果非常不错)。徐老师让学生学会了从字形上也能理解词语,感受到祖国汉字的神奇,在指导朗读当面也恰如其分,学生充分融入这个角色当中,效果不错。)

师:感受到了你的忐忑不安,还有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儿子还没有回来的还中感受到的。说明这个母亲想怎么还没回来(很担心,忐忑不安。)。

生:我觉得“坠”也可以表现母亲的忐忑不安。因为“坠”是一个动词,表现出母亲的心收缩成一团。)

师:说得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个字前面的这个词语读什么?(沙漏)知道沙漏是什么吗?

生:沙漏是计算时间的一个东西,放些细沙„„(你的课外知识真是丰富。)

师:不知道的同学可以看图,你觉得它的流速快吗?(慢)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母亲对儿子的伤心越来越多。

师:时间过得很慢,母亲就越忐忑不安,母亲越忐忑不安,时间越(过得慢)。作者在这里用了像沙漏这样的比喻就把母亲当时的忐忑不安写得更加形象了,更加生动了,写出了这两小时里母亲的难熬,母亲的度日如年。这时候想象一下母亲可能做什么呢?

生:都两个小时了,怎么还没回来,我要不要去看看他。(母亲想亲自赶去了)生:赶去。生:有没有出事。师:心疼得再一次读。师:读最后一段。师:还感受到什么?

师:母亲残忍吗?让我们来读读逼问儿子的对话。老师当母亲,谁当我的儿子? 师生对读。

师:你觉得我刚才逼问你有点残忍吗? 生:有一点。妈妈是医生也不给看。师:„„省略号,当时想什么? 生:妈妈怎那么会这样? 生:残忍,让我独自上医院。生:无可奈何。

师:母亲真的残忍吗?出示:孩子毕竟是孩子„„ 师:母亲把心疼儿子的内心读出来吗?

师:我的心立刻软了(20自然段)文中的儿子能感受母亲的感受吗?想象儿子的心理活动,看场景: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写写儿子的心理活动:妈妈决定我独自去医院看病,(妈妈改变主意了,要领我上医院)课文最后两段,就是描写了母亲的心理——齐读。

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你有新的问题吗? 生:我感受到了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学会不断地磨练自己,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师:这里磨练自己试着谁? 生:作者。

师:那作者说为什么在磨练自己呢?

生:因为他在磨练孩子的同时也在磨练自己,应该相信孩子。师:他在鼓励儿子独立的过程中,自己也经历着心理的锤炼,还有什么新的感受?或者有什么问题?

篇7:“说明文课外阅读分享”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一、教材分析:

《图形的旋转》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2节,本节内容是图形变换的第三学段的学习内容,承接“轴对称”和“平移”,旋转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捷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轴对称、平移、旋转、相似)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和丰富内涵。

二、教学目标及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基本含义,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

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操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说理能力;了解观察探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目标:体验和感受数学活动的探究性,拉进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审美情趣。

基于教材特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为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制定教法、学法如下:

1.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原则,在为学生创造大量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类比、归纳、学习。

2.借用多媒体课件与实物辅助教学,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既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索欲望,又排除学生许学习几何方法的缺乏,和学无所用的顾虑,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快与进步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播放动画视频,引导学生列举出一些具有旋转现象的生活实例,引出课题 “生活中的旋转”。(1)时钟上的秒针在不停的转动;(并介绍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2)大风车的转动;(3)飞速转动的电风扇叶片;(4)汽车上的括水器;

(5)由平面图形转动而产生的奇妙图案

(设计意图:数学来自于生活,播放动画生动形象)第二环节:出示学习目标并解读: 第三环节 探索新知,形成概念:

在播放动画的过程中,逐步引出“旋转的概念”及“旋转的性质”

旋转的概念: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着一个定点沿着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旋转的方向称为旋转方向,旋转的角度称为旋转角.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旋转的性质:

1、旋转不改变图形的_______和_______;

2、图形上的每一点都绕着________________沿相同________转动了相同的________;

3、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_______,旋转角________;

4、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________.

(设计意图:播放动画探讨知识点,直观形象,探讨性质设计填空题,有引导启发的作用,教学效果特别好)

第四环节: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收获:

我来说我这节课的收获吧!

我还有疑惑,说出来大家帮帮我,我可不想掉队哟!第五环节:目标检测:

分层设计(基础题、提高题,中考题),由易到难,有利于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第六环节:学以致用,设计图案。

让学生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升了学习的层次——设计。

四、教学设计反思

本设计力图: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遵

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具体设计中突出了以下构想:(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首先播放一组生活中熟悉的体现运动变化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 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凸现,紧扣重点

旋转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旋转性质得到的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所以本节突出 概念形成过程和性质探究过程的教学,首先列举学生熟悉的例子,从生活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本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归纳,然后提出注意问题,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再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并及时反馈。同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着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看问题,向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动态显现,化难为易

教学活动中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不仅打开学生思维之门,也打开 了他们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欣赏、享受中,在美的熏陶中主动的、轻松愉快的获得新知。

(4)例子展现,多方渗透

上一篇: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给小动物的信》下一篇:含有羊字的成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