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阅读能力的提高

2024-04-26

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阅读能力的提高(精选10篇)

篇1: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阅读能力的提高

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阅读能力的提高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多么的重要。

目前,课外阅读是不是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呢?由于长年来推行应试教育的浓重阴影,阅读教学所瞄准的是考试的得分点,两眼盯住的是死读课本,即使是被誉为开启智慧之门的课外阅读,也被视为不务正业。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课堂教学被作为教育的中心,课外阅读被视为业余的“课外活动”,甚至认为读课外书会影响正课的学习。其实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1、课外阅读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一个人在少年和青年时期没有受到这些英雄人物的生活与战斗的珍贵书籍的鼓舞,如果他们不为书中描写的英雄人物的行为所感染进一步考虑自己,那么就还不曾受到真正的教育。所以,要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使他振奋并终身难忘的书。

2、课外阅读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发现对于读书多的学生来说,课堂上学到的任何一个概念都能够被他纳入从各种书籍中吸取来的知识体系中,课堂所教的科学知识就对他产生特殊的吸引力,因而它成了帮助学生把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弄明白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课外书读得越多,掌握知识就容易,用来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就越少。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搞好课外阅读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手段。

3、课外阅读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有力手段,特别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通常所说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对教材的领会、理解和记忆都有困难而言。他们往往对一项学习还没有理解,而把另一项内容忘了。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老师就采取减轻他们脑力劳动的程度,不许他们读课外书的方法,让他们重读教科书。苏霍姆林斯基在大量的实验经验的基础上,否定了这种做法。他认为这样做完全是错误的,是不利于开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智力。他认为,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就越需要多阅读各种书籍。他还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他说,感光力弱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成绩差的学生的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的照耀。当然,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决不能放任自流,而必须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进行。

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的,而是意识性的知识,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学生可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他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渠道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

课外阅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学生更应“多读书、读好书”。几乎每位学生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学习的榜样,如军人、科学家、老师、英雄人物,哪怕是身边的同学或者自己的父母等。这些令他们崇拜或学习和模仿的楷模相当一部分是学生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时所认识的。当学生进行阅读时便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

课外阅读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我们不要将课外阅读片面地理解为语文学科的学习,对于从各门学科的学习中所获得的新知识和新内容都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作为补充和配合,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和吸收。因此,教育机构和教育者不仅应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更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据科学研究表明通过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这个可以点击免费下载,用DEMO帐号即有帮助)可以使人在短时间内学会同时阅读和思考。通过学会阅读再去学会分析、归纳、总结和理解以提高阅读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一、端正阅读动机和态度,明确阅读目的,可以使阅读训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阅读前:我的阅读目的是什么?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阅读策略?我能对阅读的过程和结果做出计划和预测吗?

(2)阅读中:我是否理解了材料?是否分清了材料中的主要和次要内容?我是否已达到了阅读的目标?如果尚未达到,还差多远,应该如何达到?

(3)阅读后:我是如何达到阅读目标的,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在阅读过程中有什么障碍,我是如何排除的?

虽然刚开始每一个人对阅读的好奇心和兴趣会各不相同,但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学习目标的确立,注意力会更集中,阅读能力和效率会大幅度提高,阅读目标也会更明确。另外还要精心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课外读物,这样阅读效率和效果会更加明显。

二、不同的材料,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对文科类教材或充满感情色彩的教材,要采用感情朗读的方法,从朗读的感情上去体会文章逻辑上的东西。至于理科类教材需要归纳概念或总结规律的地方,则需要反复默读,找出所列教材或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直到能够流畅的通过阅读找出的因果联系表述出来为止。

另外要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兴趣也是个决定性的因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采珠拾贝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

1、借名家效应激发兴趣。

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不可胜数,它们就像撒落在文学百花园中的颗颗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它们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催进器,是指导阅读方法的导航灯。

2、借活动效应激发兴趣。

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竞赛活动,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总之,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而言,兴趣是基础,是前提,是动力。

综上所述,学生的课外阅读对对其学习和人格的修养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关键还是在于教师如何去正确引导,诱发学生将课外阅读和课堂教育联系到一起,指导学生用正确的阅读方式提高阅读能力和效率。在阅读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收获阅读的成果,彼此激发,最终发挥课外阅读的正确功能。

篇2: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阅读能力的提高

新中 张蕾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广泛地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并要求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但我们总是忽略课外阅读致使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成为“井底之蛙”。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多读”和广博”正是课外阅读所承载的任务,要治愈语文的致命伤“贫乏”,唯一的药方就是走进课外阅读。那么我怎样才能让我的学生爱上课外阅读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课改中我发现教师的任务决不只限于教学生去读一篇篇文章,理解一个个主题,而在于指导学生掌握各种适用于不同目的、不同内容的读书方法。因此,我布置下课外阅读的书目任务后,每个月都要在阅读课上做这么几个小活动检验读书成果,考察读书质量,我在具体的活动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1、质疑问难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疑难点,可让学生随时进行记录。在阅读质疑课上,每个学生都可亮出自己的疑点,请求援助。其他同学讨论、探究,帮助出谋划策,解决问题。在学生无法解答时,教师可参与讨论,和学生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最后评选出最有价值问题、最富挑战性问题、最完美答案,加分以资鼓励。如果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抛砖引玉”,从不同角度提些问题作示范,开阔学生的视野,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2、遐想空间

不少文学作品的结尾总是意味深长,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思考空间。这样的作品也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及时抓住契机,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的去想象,去探索作品留下的遥远的回味空间,让学生在燃烧的创作激情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想象能力。

3、群英争锋

阅读前,由学生自由组合,全班分成四大组,各组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点为本组命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项阅读,发扬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集思广益,每组读后出一份题(包括抢答题、必答题、风险题、拔高题),交给老师,由老师择优录取,形成竞赛题目。接着,每组推出四名代表,其余同学组成“智囊团”,必要时为代表献计献策。准备工作做好后,教师作裁判,班长作主持人,举办“阅读知识大赛”,让四组同学各展风采,成绩最佳组为冠军组,评出最佳选手,由最佳选手从智囊团里抽取“幸运之星”,加分以资鼓励。这样,不但巩固加深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体验,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反应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了阅、思考、学习和竞争,落实了“面向全体”的要求。

4、写作一隅

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学生读完文章后,已欣然领会其主题思想,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启示。此时应让学生拿起笔来,抒写自己心中所思。在这方天地里没有丝毫限制,学生可以海阔天空地遐想,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有的文章语言优美,可让学生摘抄;有的文章情节离奇,可让学生大胆仿写;有的文章主题深奥,可让学生改写或续写。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既可以积累写作语汇,又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5、课外自助餐

适合于节假日。学生在广泛阅读后掌握了丰富的材料,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口味办手抄报或编自编书,无形之中既让学生重温、感悟和思考了文章的内容主题等,又展现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提高了动手能力,真可谓是一举多得之法。在学生读完著名作家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之后,让学生办了一期“我看祥子”为主题的手抄报。在一份份形式多样,五彩缤纷的报纸中,体现的是学生们深刻的感悟,绽放的是学生们智慧的火花,还有巧妙的版面设计和精彩的构思都让人为之喝彩。

篇3: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抓住课堂主阵地, 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课堂教学仍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其关键在于教者如何采用有效的方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重讲练结合,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教师在讲读课文时, 要注意给学生的自读 (或课外阅读) 做示范, 教给方法, 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在讲练内容上, 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 着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课堂提问来实现的。有效的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 获得知识和智慧, 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当然, 教师的提问也应适度, 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教师自身特点来设计问题, 做到突出教学重点, 能启发学生思考, 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二、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爱上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 课内带动课外阅读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 一堂语文课的结束并不是语文学习的结束, 而是语文学习的开始。在课堂上, 老师可以随时发现学生知识的盲点, 用课堂内容促使学生在课外进一步积极探求, 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 远胜于老师无数次重复“要多读书”。小小的语文课堂成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指挥棒, 围绕课内向课外延伸, 既巩固了课内知识, 又扩展了知识面, 增加了阅读量。

2. 师生共读, 激发兴趣

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老师率先投入阅读, 产生“阅读磁场”,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读书“磁场”的吸引力, 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队伍中去。

三、因势利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掌握知识、理解文章、陶冶情操、形成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我认为,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注重课堂教学, 用好课本。

课堂是获取阅读知识方法的主阵地。学生要在课堂上学习分析文章的方法, 并通过阅读课文学会基本的阅读方法。

2. 明确阅读目标, 学会选择。

虽说是“开卷有益”, 但就初中学生的特点而言, 并非所有书籍都适合学生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做适当指导, 为学生确定一个阶段性的阅读目标, 选择有益的书籍供学生阅读, 使学生养成有目的、有选择阅读的习惯。

3. 学会思考, 勤于积累。

“学贵质疑”。读书的目的在于增长见识、发展思维。阅读中必须学会思考, 通过思考提出问题, 提出个人见解, 从而使自己的理解、分析能力大大提高。阅读中还要勤于积累, 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能力要有所提高, 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积累, 因而阅读时, 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摘抄优美的词句、语段, 做知识卡片等。这样在阅读中不断地积累知识, 运用时才能信手拈来。

四、传授阅读方法, 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

我认为教会学生阅读, 主要可从精读和泛读入手。

精读就是仔仔细细地研读, 反反复复地揣摩、品味。它是学生学习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规则和方法的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精读可从几方面着手:1.咬文嚼字, 对文中碰到的一些字词仔细研究、推敲、辨析。2.品味重点语句, 如主旨句、含蓄句、呼应句、象征句、过渡句、修辞句等, 体会句子的语意, 从而培养敏锐语感。3.研究体裁、结构。4. 讨论文法、作法。5.做读书笔记。6.熟读成诵。

泛读的特点是广泛涉猎, 博览群书。泛读的目的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学习语言, 提高思想认识, 陶冶情操, 启发智慧, 发展思维, 获取知识信息。泛读的方法主要有:1.扫视法。用眼睛和思想瞬间把握住文字, 然后离开文字, 记住文字并进行思考体会。2.跳读法。即不按文字顺序阅读, 只捕捉自己需要的和有兴趣的内容。

篇4: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生;课外阅读;提高兴趣;势在必行;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藉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学生九年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7-9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到底如何呢?据《中学生百科》编辑部对全国50个城市的初中生作的问卷调查统计:有阅读课外书习惯的同学占28.7℅,无聊时才看课外书的同学占43.2℅,极少阅读课外书的同学占2.6℅。何况这里的课外书还包括一些品味低下的卡通漫画、言情小说、网络小说等书籍,可见,真正有文学阅读习惯的学生确实太少,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激发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对尚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激发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初中生好读书、读好书的关键。在此,我就对如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并结合我所研究的课题“阅读经典文化,打造书香校园”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精心推荐课外读物,引发好奇心

课外读物良莠不齐,初中生因心智尚未成熟,在读物选择时容易误入歧途,亟需老师的正确引导。我在教学实践中专门开设了名著导读课,形式上可以由教师介绍名著精彩片段,也可以请学生来谈读经典名著的心得。目的只有一个:向学生推荐名著,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如在教学《<论语>十则》后,在名著导读课上,我先播放了百家讲坛中《于丹<论语>心得》之《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学生们顿时被其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我抓住时机对同学们说:《论语》这一经典博大而精深,富含生活的哲理,能给人智慧和启迪。同学们不妨课外去读一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肯定会获益匪浅。

二、激发读书兴趣源,培养读书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阅读具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地去投入,把自己全部活动集中地指向读书,体验到读书中欢乐的情趣。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源。

1.以读物内容,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学习最好兴趣,乃是对学生材料的兴趣。”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学习兴趣已经产生了,但学习材料要符合学生的特點。这样学生的阅读兴才能持久。比如,学习完《济南的冬天》这篇散文,可补充相同体裁的文章《海滨仲夏夜》、《山中访友》等。

2.用听故事、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要善于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唤起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比如《西游记》《水浒传》、《格列佛游记》等故事。教师可以从中选取最有趣味、最富有感染力的精彩片段,声情并茂地讲给学生听,讲到高潮时故意“卖关子”,制造悬念,借机向学生推荐这本书,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多方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最终达到让学生喜爱读书的目的。

三、营造班级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班级中浓浓的书香氛围毫无疑问会对每一位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产生很强的感染激发作用。我每接手一个班级,都会从以下几方面去营造阅读的氛围。

1.精心打造教室图书角

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图书角,图书角只摆放报纸杂志,一般来说,《福建日报》《闽北日报》《读者》是必备,另外学生还可推荐报刊。学生也可以自主捐一些书籍。课余饭后,图书角往往是人气最旺之地。假以时日,那些原来不爱看书的学生也慢慢成为图书角的常客。

2.课堂教学采取5+1的模式,为学生腾出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每周6节课,必须腾出一节课让学生带上笔记本到阅览室进行课外阅读,并且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心得、摘抄好词好句。到了期末选出一些优秀作品进行展览并且对这些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学生的兴致非常高。

四、开展系列竞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竞赛是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之一,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经常在班上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1.开展名言积累竞赛

在教室后的班级文化墙上开设一个专栏,每天由值日生推荐板书自己认为最好的经典名言,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爱人者人恒爱之,恨人者人恒恨之”、等,同时,要求全班学生人手一本名言积累册,每天都将张贴栏中的名言摘抄下来。当一轮展示完毕,由全班学生打分。取其平均分作为学生语文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这种竞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也促使他们在阅读中要用心品读,提高阅读的品质。

2.举办故事演讲比赛

初中生很喜欢听故事,也很喜欢讲故事。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每学期都会在班上举办一次讲故事比赛或演讲赛。七年级举办讲故事比赛,八、九年级举办演讲比赛。这种竞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进行广泛阅读的兴趣。

3.开展读书征文比赛

读写结合,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能很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每年暑假,我班都会开展各种读书征文比赛。既可以是老师根据教材推荐书目的读书征文竞赛,如“《名人传》读书征文比赛”、“《三国演义》读书征文竞赛”等,学生在比赛中获奖,获得了课外阅读的成就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便更为浓厚。

以上是我对如何提高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的一些肤浅的见解和方法,也是我对改善当前语文教学现状,让经典浸润学生的人生的殷殷期盼。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措施,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内驱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使之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ISBN7-303-05875-3\G?426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智仁勇,贡泽培,.叶圣陶语文教育言论摘编[M].教育科学,天津古籍出版社,

[3]吴淑敬.课外阅读的两点尝试[J].语文教学与研究,

篇5: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阅读能力的提高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读《西游记》,我们能学到孙悟空的嫉恶如仇;读《红楼梦》,我们能体会到封建社会大家庭衰落的必然性;读《水浒传》,我们可以领略到梁山好汉嫉恶如仇的英雄气概;《读骆驼祥子》,我们可以感受到旧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27、苦难生活;读《格列佛游记》,我们了解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读《童年》,我们体会到当时俄罗斯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

篇6: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泰兴市济川小学鞠香联系方式:***邮编:225400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阅读的要求比较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学生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关键词:课外阅读推荐读物介绍方法培养兴趣开展评比

一、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阅历不深,原有的知识也不太多,所以课外书的选择上常常不知如何取舍,这样就要求老师适时地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在教师推荐课外读物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课堂教学选择推荐。有目的的进行课外阅读,既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课外阅读的质量,如学了《智取生辰纲》之后学生对梁山好汉充满了敬佩之情,此时可适时向学生推荐《水浒传》,学了《三打白骨精》之后孙悟空神通广大,有勇有谋的形象跃然纸上,此时可向学生推荐《西游记》等。

2.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选择推荐。小学六年学生年龄跨度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课外读本的兴趣要求不同,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该推荐不同的读物。向低年级学生推荐内容短浅的童话、寓言、儿歌,如《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画画猜谜唱儿歌》等,中年级学生比纸年级学生知识面有所扩大,阅读能力有所增强,可给他们选些革命故事,科幻故事等,如《雷锋的故事》、《地心游记》。高年级

学生阅读能力有了进一步增强,知识进一步扩充,可给学生选历史故事、小说、自然科学读物等,如《岳飞传》、《西游记》、《神秘的宇宙》。

3.结合时代特点适当推荐畅销课外读物。儿童畅销书风靡校园,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课外读物也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很多图书有充分的流行因素,其中包括正义的感召、美好的幻想、过人的机智及天真的童趣等。对这种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积极亲身体验,使其能真正产生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比如,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等系列童话故事,《哈利·波特》、《魔法学校》。

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兴趣,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那么就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如可以通过讲故事制造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小学生爱听故事,特别是一些童话、寓言等更是百听不厌。因此,可以利用读物本身的特点,如果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故事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阅读的兴趣就会由然而生。可以给学生讲一个有趣、生动的故事,在故事讲到精彩处戛然而止,然后告诉学生故事的结局就在哪一本书上,这样,孩子们就会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迫不及待地到课外阅读中去寻找结果。

三、介绍方法指导阅读

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这样学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1.浏览性阅读。主要针对一些长部头的书籍,例如名著:《水浒》、《三国演义》等。教材中节选了些中外名著的各种章节,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要求可放宽,只作走马观花的浏览。这种阅读不受时间限制,比较轻松,而且文艺作品故事性强,有很大的吸引力,阅读速度自然加快,读后合书而思,也有不少可回味品评的东西。

2.吸收性阅读。以获取读物中的知识为目的的阅读称为吸收性阅读。主要针对知识性读物。因为对待此类读物既不能追求快速,不能观其大略,也不是语言优美的篇章,适合背诵积累,而是要理解每个知识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3.细品型阅读。针对语言精美的读物,要求学生细细品味,感悟语言的优美,并背诵、摘抄来帮助记忆积累,积淀语言,培养语感。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要圈出不懂的地方,点出关键词句,画出好词佳句,找出优美的片段进行熟读、背诵,养成“摘记”的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情节,丰富自己的词汇,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提高阅读的综合效益。

四、开展读书评比,展示阅读成果

小学生情趣不稳定,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积极性, 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增强阅读实效,教师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

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如:自办班级 “课外阅读报” , 刊载美文佳作, 选登优秀读书笔记„„孩子们一有空闲便忙于搜集资料, 采稿、写稿, 乐此不疲, 热情高涨, 读写能力得以增强;组织读后感评比,在班级墙报上给予表扬, 并颁发奖状, 鼓励先进, 树立榜样, 激发学生的争优热情。

篇7: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阅读能力的提高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使课外阅读和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结合。为改革当前语文作文教学选择了一个极好的切入口。为努力践行《标准》要求,我尝试了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文首先论述了加强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的必要性,然后重点论述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与方法:

(一)、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刺激课外阅读内需的动力。

(二)、加强阅读指导,教会开启阅读之门的技能,积累好词佳句。(三)、制定措施,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四)、从推荐的书目中去拓展课外阅读的视野。(五)、指导学生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促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关键词:课外阅读 提高 写作能力

“大纲”指出:“习作教学是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的,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标准》第二部分涉及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时也提到“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写”并要求“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和写作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厚积而薄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先贤给我们留下的关于写作的真知灼见颇丰。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的论断更是得到语文界的公认。阅读为写作提供范例,积淀语言材料;写作是学生综合运用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技巧,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外显行为。积极主动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抓好基础段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写作的需要,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需要。本文主要尝试扩大初中学生课外阅读量,让学生从“读”中获取作文的“能量”,让阅读与作文紧密结合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课外阅读的途径及其方法。

(一)、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刺激课外阅读内需的动力。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对此,我主要是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这里介绍几种:

1、美文推介活动。从2003年9月起,七年级开展了“精读一本书”的活动。具体做法是:在学期初,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明确各自研究性阅读的对象--可以是一本名著,也可以是某一位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作品,还可以是如古希腊神话传说、伊索寓言等某一类别的作品。在整个学期中,同学们除了要认真阅读原著外,还要收集、整理与原著相关的资料,并根据相关资料,按照不同栏目完成读书笔记。具体栏目如下:1.作家介绍

2、作品背景

3、作品内容、4名家点评

5、精彩语段摘评

7、我之所见

8、总结报告。学生还可以根据情况增设栏目,学生每两周完成一个栏目的内容。这样的阅读活动不仅教会学生精读的方法,提高了阅读行为的层次,还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继续扩大阅读范围,使学生的阅读行为向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发展。

2、制作读书剪报的活动。自2003年寒假起,在七年级学生中开展了假期剪报作业的交流活动。读书剪报要求选择报纸杂志上的精彩文章,学生要加上自己评语,或者写明推荐理由,或者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可按照内容设计不同的栏目,并进行排版和美术设计。文章剪贴在A4纸上,装订成册。开学的交流活动中,各班评选班级10佳,在班级内和班级之间互相交流:或者由学生自己谈设计、剪报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或者由学生将自己最喜欢的文章和推荐理由念给大家听,或者进行传阅交流。从剪报质量上看,学生绝大多数完成的非常认真,文章选择的很精细。因为选自最新的报刊杂志,所以有时代感;因为是交流学生自己的作品,所以学生参与很有热情。在这项活动中,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对所选择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都有所提高,阅读的兴趣也得到 加强。

为了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起的课外阅读兴趣,还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开展“故事会、朗读比赛、成语接龙、古诗朗诵”等活动。形成固定的每日活动内容,如:“一天一个故事”、“一人一条新闻”、“早间3分钟”等,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事怪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历史故事等讲出来,从主要内容、写作特点、读后感受等方面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书,让学生在讲述、竞答、推荐、品评、交流中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从而促进内需,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与此同时,采用多表扬多鼓励的方法,促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稳定读书兴趣。我们知道,学生既爱表现又爱表扬,尤其是某种成功表现受到老师夸奖时,学生更是喜上心头,笑上眉梢。因此,老师要在课内外,为学生搭设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充分暴露自我,勇于表现自我。在表现中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调动其喜欢语文、热爱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阅读指导,教会开启阅读之门的技能,积累好词佳句。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老师不但要积极引导学生超越课本,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还应该适当提出一些阅读和积累的要求。

1、指导学生依据个性和固有水平的特点选择图书:知识单薄、视野狭窄的可选择知识性强的科普、文史知识类读物,丰富知识,扩大视野;表述平淡、语言枯涩的可选择文质兼美的美文,嚼英咀华,感悟吸收,增强语感;想象丰富,感情细腻的可选择优美的散文和微型小说。

2、指导学生依据阅读的对象和阅读的目的选择阅读方式:对一般性的报刊杂志、自然文史知识类可选择略读、泛读、跳读法一目十行,捕捉信息,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活跃思想;对于美文佳作,经典片段类可选择精读、细读、品读法,咀嚼涵咏,反复体味,品其精华,悟其精妙;对诗歌、散文类可选择诵读,体会气韵,领悟情感,培养语感;对科普知识、时文杂论类则采用默读,便于停留和反复,利于理解和思考。

在阅读中丰富知识,还有一点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丰富词汇和语汇,因为知识常以词汇或语汇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学生的词汇和语汇逐渐丰富起来的方法很多,如:诵记词语、摘抄好词好句、自编词语手册等。同时掌握背诵的方法,背诵是用于培养阅读记忆力的最佳方式,又是提高阅读感知和理解能力的良好途径,背诵也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材料的好方法。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多了,词语自然会“顺流直下”,名言佳句也能信手拈来。因为阅读可以丰富积累知识,能让学生自我觉察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的异同,使其能注意对书面言语的锤炼。(三)、制定措施,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由于长期以来学生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再加上当前中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的情况,要让学生自觉地去进行课外阅读是困难的,尤其是倡导课外阅读之始。因此,必须向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帮助学生制订相应的课外阅读措施。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要求:①保证每天一定的阅读时间与数量。可以因人而异。②阅读的同时要动笔。或摘名言警句,或摘精彩片断,还可以在自己的书上圈点批注。③精读的文章还要写读书笔记,读写结合,相互促进。④阅读时要思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阅读并不是仅仅把书看一遍,还必须要求学生对书中或文中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对文章的遣词用句、中心思想、写作方法、人生启迪等有比较细致的思考。对上述一系列要求做到定期检查、不断督促,通过长期强化,培养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直至最终成为自身的一种生活需求。

(四)、从推荐的书目中去拓展课外阅读的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所推荐名著,附在新教材的语文课本后面,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可以选择阅读教材的一个方面。

全套教材名著导读统计(每册3部共18部)七上:爱的教育(意大利 德·亚米契斯)繁星、春水(中国 冰心)伊索寓言(古希腊 伊索)

七下:童年(俄国 高尔基)鲁滨孙漂流记(英国 笛福)昆虫记(法国 法布尔)

八上:朝花夕拾(中国 鲁迅)骆驼祥子(中国 老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国 奥斯特洛夫斯基)

八下:西游记(中国 施耐庵)海底两万里(英国 凡尔纳)名人传(法国

罗曼·罗兰)

九上:水浒传(中国 罗贯中)傅雷家书(中国 傅雷)培根随笔(英国 培根)

九下:格列佛游记(英国 斯威夫特)泰戈尔诗歌(印度 泰戈尔)简·爱(英国 夏洛蒂·勃朗特)

(中国名著6部,占1/6,绝大部分是西方名著。)

为了让学生对名著有充分的了解,开展名著讲读活动;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同时还向学生推荐文质兼美的文章多篇,在课上展开阅读方法的指导,并据此指导学生进行圈点批注和写读后感,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转化为文字(或者先写成文字再展开交流),这是对学生阅读能力、概括和分析能力提高的过程,广阔的阅读视野使得学生的阅读思维从量到质都有了较高度的飞跃。

总之,我们要求学生多读书,本意是以外促内,逐步养成终生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写作,提高其语文素养。

(五)、指导学生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促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问渠哪得清 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行为本身可以大大丰富我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感知,可以说阅读就是写作“源头”的一种形式。阅读,不能仅仅停留感知、理解和一般意义上的口头交流,更应当利用好“源头”所提供的丰富材料,融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真知灼见,最终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表述。甚至由此及彼,激发自我的写作激情,开展文学创作。

“不动笔墨不成书”是徐特立先生的名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写文章时,提起笔却无话可写;说话时,一开口却无词可言;即使写了说了,所写所说的东西总是言词单调,表达肤浅,观念陈旧。这不仅仅在于学生自身的阅历不够,更主要的是在于他们读书读报太少。于漪也曾批评说:“现在读得极少,也很少动笔„„少读对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少写,哪来较好的表达能力?”阅读是吸收知识,而写作则是运用知识。学生通过阅读,不断丰富自己,吸取文化素养,积累写作材料。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文章,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摘录熟读精彩片段词句,以便用在自己的文章上,为文章增色添彩。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培养与激发,他们会感到自己所读的实在太少,知识实在太缺乏,就会主动地去增加阅读量,并在阅读时高度专注,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这样,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形成了良性循环。

当然,实施课外阅读,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完成高质量的写作,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立竿见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教师应该循序善诱、激发引导,逐渐让学生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在新世纪里,课外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全新的生活领域,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真真切切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研究》

2、《语文课程标准》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4、《语文教学策略论》 曹明海 主编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5、《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海宁市长安镇盐仓学校

魏爱华

2005年9月28日

通信地址: 海宁市长安镇盐仓学校 魏爱华 邮编:31442 联系方式:*** 学校电话:0573---7971628

篇8: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阅读能力的提高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中提到: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 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言技能方面, 高中阶段语言技能六~九级的目标描述中谈到:除教材外, 课外阅读量六级水平应累计达到16万词以上, 七级水平应累计达到23万词以上, 八级水平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虽然高中英语教材在话题、语篇和词汇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 但仍然存在阅读量有限和题材单调等问题。为了实现新课标提出的阅读能力、目标, 教师应结合教材中课文的主题补充各类课外阅读材料, 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这样, 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将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加强课外阅读活动的一些策略

(一) 关于阅读材料的选择。

1.按适当的英文水平进行课外阅读。我校英语组正在进行教学改革实验, 2007年加入了国家教育部专项任务项目的子课题——“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教学推广实验”的课题研究。我们选用的课题组实验用书是《阅读空间·新课标英语分级读物》 (世界文学名著系列) 和《高中英语阅读技能》。这些实验用书紧密结合新课标的要求, 帮助学生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达到新课标的培养目标;原著改写本的语言难度呈梯级结构, 循序渐进, 有助于教师同步拓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信息, 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技能;读物语言生动、地道, 以英文注释的形式出版, 既保留了英文的原汁原味, 中英文双语注释又为读者在阅读时扫除过难的语言障碍, 能够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使英语阅读更轻松。其他的课外阅读材料也有一些是很好的, 如报刊类:《21世纪报》和《China Daily》。新课标中也有提到:“能阅读适合高中生的英语报刊或杂志 (七级)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英语文学作品 (八级) ;能阅读一般的英文原著, 抓住主要情节, 了解主要人物 (九级) 。”2.注重阅读材料的趣味性。兴趣是学习之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否体验到乐趣是激发其兴趣的关键。3.结合当前所学的内容并适当延伸, 可以更好地理解所读内容, 弥补教材的不足, 进而实现课内外知识的连接和扩展, 体会阅读的意义和价值。

(二)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

学生可以做到以下几点:1.制定一个定期的课外阅读日程安排, 每天安排一定量的阅读时间 (如:每天20分钟) ;2.也可利用寒暑假进行自主阅读, 完成一定量的阅读任务;3.进行自主阅读时, 保持阅读过程的连贯, 了解故事大意, 侧重阅读理解;4.试着通过上下文猜测不认识词汇。如果不妨碍对文章的理解, 甚至不去理会这些生词。

(三) 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可利用每周一节课作为阅读课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指导。1.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章和题材, 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要求学生掌握朗读、略读和跳读的基本技能;做到精读和泛读相结合、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欣赏与分析相结合、阅读技能与实践相结合、短篇阅读材料与长篇阅读材料相结合。2.拓展相关词汇和短语。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前提是掌握足够的词汇。在上阅读课时, 有意识地拓展相关词汇, 能收到良好的效果。3.指导学生学会找主题句和关键词, 学会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4.对学生的阅读进行限时和限量。对学生进行限时阅读训练, 训练他们的阅读速度;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读完定量的材料, 时常检查他们的进度。读后, 可留出一些课堂时间进行点评。 5.除了让学生做常见的阅读理解题, 还可以采取让学生写读书报告、阅读日记、课堂讨论、知识竞赛、短剧表演、专栏展示、专题讲座等方式,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故事, 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四) 建立阅读档案。

建立阅读档案是推动学生课外阅读、促使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好方法。要求学生把平时所做的阅读报告进行整理和记录, 放入自己的档案袋中, 以便检查。内容要包括:书名、阅读时间、内容摘要、名言佳句及阅读感想。这样的记录不仅能激励学生保持获取信息的强烈愿望, 还能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

(五) 营造英语阅读的环境和氛围。

我校英语组利用每周一节课作为课外阅读课, 作为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在教室建立图书角, 放上一些英文报刊和英文简易版世界名著、英语故事书等;举办英文图书的“跳蚤”市场, 交换学生手头的阅读资料;开展“英语周”等活动。

(六) 利用各种资源,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如:网络、报刊、英文版文学名著简易读本、课题研究用书等。

三、加强课外阅读活动的效果

(一) 提高了英语阅读的兴趣。

高一刚入学时, 我对所教两个平行班 (高一①班和高一②班) 的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阅读能力分别进行了抽样测试, 结果是两个班的学生综合能力和阅读能力相当。根据课题研究计划, 我把高一①班作为实验班, 高一②班作为对照班。对于实验班的教学, 按照上面所提到的策略, 特别加强课外阅读, 对照班进行常规教学。高一下学期快结束时, 我再次对这两个班的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检测, 发现实验班的学生阅读能力比对照班的学生强很多;我也对两个班的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程度进行了问卷调查, 发现实验班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高于对照班。

(二) 扩大了词汇量。

通过加强课外阅读, 学生不仅扩大了词汇量, 而且学到了许多课本以外的词汇和优美的句子。

(三) 扩大了知识面。

课外阅读内容广泛, 可以涉及到有关政治、社会、科学、文化、风俗和信仰等各个领域的更多内容。学生还可以了解到更多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四) 提高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两个学期的阅读训练, 学生不仅能迅速地从各种资料或媒体中找到自己所需的材料, 还能对材料进行处理, 并向全班介绍。

(五) 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在英语学习中, 听、说、读、写是相辅相成的, 大量的英语阅读不仅促进了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 还为其写作能力的提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六) 加快了阅读速度。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阅读难易适中且感兴趣的文章, 进行限时阅读, 训练学生的速度。实践证明, 这是很有效的加快学生阅读速度的途径。

四、课外阅读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 时间太少, 每周一节课的集中指导和训练太仓促。

(二) 缺乏课外阅读自学指导丛书, 有许多精彩内容学生品读不出来。

(三) 中西方文化冲突随处可见, 影响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速度。

(四) 平时, 各科的课业负担太重, 课外自主阅读的时间无法保证。有些学生存在应付的态度。

(五) 课外阅读资料的征订, 需要跟校方、家长、学生进行沟通, 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五、总结

在高中阶段, 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 学生不但可以从中获取信息, 增长知识, 扩大视野, 丰富课余生活, 而且能体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摘要:文章论述了在高中阶段加强课外阅读活动的必要性, 提出了加强课外阅读活动的一些策略, 分析了加强课外阅读活动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指出加强课外阅读活动能提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课外阅读,策略,效果,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Grellet, F.1982.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M].Cam-bridge:CUP.

篇9:通过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那么,怎样通过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

一、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

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交汇的时代,许多学生手中捧着卡通漫画、通俗故事、作文选编和流行杂志等。这种感性化、浅层次的功利性阅读,占据了他们许多课余时间。功利阅读的需要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放松,二是应试。放松是因为学生学习生活紧张,读一些轻松休闲的图文,可以调节情绪;为应试而读则更为普遍一些,家长把作文选、作文辅导用书当作孩子最好的读物,认为这样做对提高孩子的作文成绩会有作用,却最终导致了他们阅读兴趣的失落。

功利性阅读是需要的,但绝不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主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多读经典作品,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因此,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醇香,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

二、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跃迁

兴趣是阅读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是阅读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对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讲,阅读活动主要表现为兴趣化的阅读。他们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而对一些虽然有意义、有价值但不感兴趣的读物,很少顾及。实际上,仅靠兴趣来维持阅读是不长久的,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而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师推荐的读物,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学生不下一番苦功夫也是难以完成的。然而,这规定的阅读量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是必须完成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就要求学生有高度的阅读自觉性、自制性,需要他们用意志来支撑,保证阅读任务的顺利完成。阅读指导应该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注重学生阅读意志的磨练,促使他们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跃迁。

三、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共生

阅读是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不爱阅读的语文教师肯定是不称职的。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题,并根据阅读体会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的阅读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之间,要努力形成“共生”效应,从而达到相互依存、彼此有益的境界。

四、指导学生“入情入境”

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去,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五、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探究性阅读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充分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极大地满足和强化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阅读

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而阅读的角度不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也不同。因此,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去阅读。

七、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因此,要放开阅读,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自己独到的收获。

八、鼓励学生用不同形式呈现阅读体验

篇10: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阅读能力的提高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都很重视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的研究。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部长就提出了“促进学生阅读计划”。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

很多经济发达省、市的学校和老师也在加大学生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研究和探索。浙江教育学院汪潮等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研究,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和厦门市教科所对“小学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模式”均作过了有益尝试。

(二)我区提出此课题研究的背景。

2002年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我区对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学校已将经典古诗文编辑成校本课程读本,并开始把课外阅读纳入了校本管理校本教研的范畴,初步建立起了课外阅读的实践平台。但是,由于部分一线语文教师对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有效的指导,在阅读的质和量上均不够,还仅仅停留在“开卷有益”的认识上,导致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对课外读物的选择,指导的方法、时间、评价考查等方面,缺乏具体的、可供操作的有效措施,因此很难将新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基于此,为了提高全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效率,区教研室正式提出“课外阅读与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课题,以课题研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真正的内在需求,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此课题研究,从教师与学生的双边角度考虑,具备以下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

2、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

4、有利于培养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精神。

5、有利于提高教师对语文阅读方法的指导能力。

6、有利于拓展学生和教师的知识视野,将课堂和其他的教育资源联系在一起,使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教育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总目标。

以中华文学选刊杂志社主办的《学语文》杂志为平台和媒介,结合新课标规定的古诗文必读篇目,我们确定本课题研究的总目标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培养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开拓我区中小学生的文化视野,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方法和品质。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⑴ 阅读兴趣: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养成见到书报就想阅读的习惯。初步养成经常看书看报、浏览当天报纸和近期书刊的良好学习习惯。

⑵ 阅读方法:看书时要求注意力集中,能边看边思考边做笔记;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问题,能自觉使用工具书,查找答案;培养学生善于收集需要的资料,并分门别类地整理资料的能力。

⑶ 阅读品质:爱护书刊,不在书上随便涂画;不迷信书籍,敢于对阅读作品质疑问难;乐于作阅读交流,交流中既能积极参与讨论和争辩,又能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善于通过广泛阅读解决在阅读中碰到的问题。

2、创设浓郁的校园读书氛围。

⑴ 各校开辟读书廊、各班开辟读书角,张贴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建立学校与班级读书的文化氛围。⑵ 召开与阅读相关的家长座谈会,建议家长为孩子建立家庭小小图书架,每月购书一册。

⑶ 将《学语文》杂志安排在校本课程学习时间,根据此杂志具体栏目,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竞赛活动。如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讲故事比赛,诗歌、散文郎诵比赛,手抄报比赛等等。

⑷ 教师定期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其它报刊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⑸ 经常举办各种读书竞赛。如:主题知识大赛、古诗吟诵、美文诵读、格言比拼、对联攻关、手抄报、以及评选学习型实验班级等等活动。

3、探索合理的“课外阅读指导”的教学模式。

以《学语文》杂志为指导,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中小学课外阅读策略和目标。

⑴小学低段:以激发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主要目标,可采取以下指导方式:

①读一读,圈一圈。

要求学生课内、课外阅读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了再读。

②划一划,想一想。

一是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是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

③抄一抄,写一写。

人手一册读书笔记本,摘抄好词佳句,熟读成诵,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读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时,除了摘抄好词佳句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写下简单的一读一得,或者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断进行句子仿写,语段仿写。⑵小学中高年级段: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第三学段“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的要求,小学中高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的类型可采用以下方式:

①优秀读物推荐。主要是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除了以《学语文》杂志为主外,可以有其它书刊篇目的推荐、内容的介绍;可以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

②读书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训练默读、精读、和浏览、速读等常用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提炼文章中心主题的能力和想象能力等;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

③读后复述。以培养高年级学生概括能力为目的,组织学生复述自己读过的书籍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内容,以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叙述前提出要求,叙述后做好评定。

④读后感交流。以培养高年级学生提炼文章中心的能力和理解能力为目的,组织学生进行读后感专题讨论课,以此提高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口头表达能力。

⑶中学阶段:探索合理的“课外阅读指导”的教学模式。为提高初中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必要探究初中阶段课外阅读指导课更多的类型,譬如读书方法指导课、读后交流评论课、读书笔记辅导课等。现分别叙述如下:

①读书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课外阅读资料选择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四种常用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②读后心得体会交流。这是教师指导课外阅读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可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或体会;也可组织学生对所读书刊的内容进行专题评论或综合评论。帮助学生根据阅读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③读书笔记辅导。主要向学生介绍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等四种读书笔记的写法。

⑶通过研究,凝聚并带动一批科研型的教师,在教育科研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有效提升教师指导学生读书活动的能力,提高教师素质。

⑷教师、学生、家长共同读写,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课题研究,创建几所特色鲜明、教师队伍充满活力、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品牌学校。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一)新课改理论。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小学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显然,要实现中小学生总阅读量的需求,就必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作为课堂语文学习的补充和延伸,不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为全区中小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为完成或突破阅读目标创造条件。

(二)教学认识论。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和能动的反映过程。认识起因于主客体方面的相互作用。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现代教学论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得知识,而且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造性。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子课题)

(一)目前中小学生课余阅读生活的现状调查研究。

(二)不同家庭订阅中小学生课外读物情况的调查研究。

(三)中小学生阅读状况(方法、习惯、阅读量)及阅读兴趣的调查研究。

(四)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内容选择、方法指导的研究。

(五)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与写作能力提高的关系的研究。

(六)适应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七)课外阅读中学习策略的研究:

1、正确选择读书的时机的研究。

2、用不同的方法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的研究。(浏览 默读 速读)

3、课内外阅读结合的研究。(将互补互动,扩展内容)

4、在阅读中质疑、解疑、释疑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或措施

(一)研究方法

1、以自然实验法为主:使用《学语文》杂志、新课标列举的“经典古诗文”进行教学实验的基本文本,并组织开展相应的主题读书活动。

2、问卷法:调查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及语文课外学习现状。

3、个案法:观察记录在课外阅读的课题研究实验中特殊的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情况。

4、测量法:确定平行年级的实验班和非实验班,以平行年级非实验班为基准,测量实验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整体综合素质。

5、经验总结法。

(二)有效的措施

为了保证课题的扎实推进和有效实施,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区课题领导小组将督促实验学校狠抓以下“四个落实”:

1、时间落实。要求对学生统一指导的时间和自由阅读的时间都要落到实处,学校每周必须开设1—2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指定一定量的时间为课外阅读活动时间;二是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要落实,减少一些书面作业,增加自由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自由地阅读课外书。

2、活动落实。开展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辩论赛、速读赛、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同时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旅游活动,使学生多了解社会,多了解课外的知识。公园、纪念馆、图书馆、大自然的优美风光等,无不是一本本摊开的大书,漫步其间,自然增长见识。

3、指导落实。除《学语文》杂志、经典古诗文外,教师还可让学生自由选择其它课外读物,也可以由教师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在上好阅读指导课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搞好每周一诗、读书记载和自办报刊,同时有选择地观看知识含量高的影视节目和光盘(如影视欣赏、上网浏览等)。

4、检查落实。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如通过随时个别询问、检查读书笔记、小组调查或“阅读汇报课”等形式进行检查反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创建和使用阅读成长记录袋,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六、课题研究的阶段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两年,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准备阶段(2007年9月—2007年12月)

1、大力宣传课题实施的重要意义,发动各学校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实验。

2、学校领导讨论课题研究的方法,确定子课题,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向上级申请课题实施权。

3、聘请专家进行开题论证,组织召开课题开题会。(条件成熟的学校可进入课题实施阶段)

(二)实施阶段(2008年3月---2009年12月)

1、全面开展课题实验研究;每学年为一个实施阶段。在实验中逐步调整研究内容和方法,完成阶段成果报告。

2、收集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有关资料。

3、组织实验教师撰写相关的论文和阶段性总结报告。

4、编写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论文集》。

5、编写《学生课外阅读精彩摘录荟萃》《学生优秀读后感选集》

(三)总结阶段(2009年3月--2009年7月)

1、整理、汇总各阶段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案例、录象、学生读书笔记展,校本课程读本、学生收集资料、活动照片编辑论文集、展示学生成果等,撰写结题报告,报请上级部门验收。

2、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形成辅导教材;

3、进行后续性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清晰度较高,因此,本课题的可行性强,课题的基本理论、实施方法等已有一定经验。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还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我们将在已有尝试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二)具备完成本课题研究的相应“软件”。

1、有一定的实践基础。我区信息化建设已达到一定水准,普通教室安装多媒体设备的已达到一定程度,有比较完善的全区城域网。这些,有利于课外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而且近年来,学校已开展了许多实践探索活动,如育才小学“经典古诗文朗诵比赛”“五好小公民知识竞赛”等活动的开展。

2、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正在进一步提升,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我区部分学校已承担过或正在承担省级、市级相关语文学科的课题研究,如已在各中学全面实施的《初中素质作文实验》、同济小学《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育才小学《有效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在校本课程中实施经典教育初探》和大坪小学《重视小学科学实验过程性记录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等省级课题的研究,各学校已初步建立起较为浓厚的科研氛围,也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

3、研究时机比较成熟。语文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为我区实施课题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教师们都在探索有效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理解能力的新路子。对语文课程标准已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

4、研究力量比较强大。我区已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在全区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科研兴区”和“科研兴校”的奋斗目标。

八、课题组织领导及人员分工: 课题实验领导小组

顾 问: 王昌舆(教研室主任)负责全面指导

组 长: 简仕龙(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负责课题全面组织。

副组长: 王 起 陶 琼 郭子印 许 锐:具体负责学校课题方案的制定、相关活动的安排),对各子课题进行指导。

主要成员:各实验学校中小学语文教研组长,课题相关实验教师。负责课题的具体实施。

九、课题申请经费 :5万元

上一篇:2011年XX局领导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述职报告下一篇:组网实训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