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训练》课程考核模式探讨

2022-09-11

心理训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 它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 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认识环境, 增强社会适应, 提高心理素质, 充分发挥潜能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教育方式。心理训练的特殊性体现在它不同于一般的教育以外在影响力为主导, 而是以投身于心理训练当中的个人的内在力量为主导。它的着重点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心理学的知识, 而在于学生帮助个人自己改变自己, 是一种外在帮助与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训练相结合的过程。因此, 心理训练是一种要求个体充分发挥自主性的自我改变历程, 通过训练将使个人对自己有更真实的了解, 更恰当的引导和更主动的控制。也就是让个人自己掌握自己, 而不是被环境、习惯和以往经验所控制。

1《心理训练》课程考核模式

考核、考试、考查三者虽有区别, 但在用于对教学活动的评价中时, 却意义相近, 目的一致。考核 (考试) 是一个古老的议题, 却又是常论常新的的题目;它被议论得特别多, 却也是最令人困惑的议题之一[1]。

1.1 现行大学中一般学科的考核方式

现行一般学科的考核模式, 采用平时考查与书面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这种考核方式沿用至今,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首先, 将平时成绩与书面考试成绩三七开, 将平时成绩作为学生总成绩的一个部分, 避免了书面考试中偶然因素对成绩评定的影响。其次, 书面考试是信度、效度都很高的测验手段。但是书面考试比较适合知识性内容的测量, 而不适合用来测评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因为心理训练课程的目的不是要学生掌握多少心理学知识, 而是要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1.2《心理训练》的考核模式

一种成绩考核的方式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它能不能适应所测量的考核目标的性质。具体来说, 一方面要能达到测量的目的, 另一方面要省时省力, 易于操作。

知识性考核目标的测量, 一般宜用书面考试的方式考核;技能性目标和能力性目标, 一般宜采用实践考核的方式, 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 才能判断学生技能掌握的程度和能力的高低。《心理训练》课程是以专题的形式进行, 分别对学生的自我认识、自信心、人际关系、情绪调控、压力管理、承受挫折能力等各方面进行训练和提高, 课程结束后, 老师要对该门课程进行考核。考核的目的不是评价学生掌握了多少心理学的知识, 而是评价学生心理品质的情况。

经过若干个专题的心理训练后, 教师要求学生用两周的时间完成一次相关社会调研或教育活动, 这同时也是挫折训练专题训练的内容之一。要求如下: (1) 自行组合, 3~5人为一组; (2) 各小组要做资料收集、方案制订、自行联系调研或教育的对象并进行实施; (3) 调查或教育的对象属于非本校 (院) 师生; (4) 各个小组要交一份活动方案, 每个成员要写一份活动后的体验; (5) 每个小组要求在课堂上汇报, 时间为10min, 包括主汇报及补充, 要求制成PPT放映。

1.3 理论支持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2]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 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合作, 有组织地开展学习活动。其中, 每个个体都有具体的责任和任务, 评估时每个个体和整个团队的表现都同样重要。合作学习必须面对面, 学会以一个团队的形式进行合作。

合作学习的考核观与传统教学有很大不同。传统的教学考核强调的是常模参照考核, 关注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 热衷于分数排队, 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考核是有局限性的, 它把是否“成功”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惟一标准, 脱离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在这种考核方式下, 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得到高分或好名次, 能够取得分数意义上的成功, 而大多数学生则注定是学习的失败者, 这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有鉴于此,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考核的最终目标和尺度, 将常模参照改为标准参照考核, 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 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 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 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 使得整个考核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心理训练》课程考核方式是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考核观而形成的。

在《教学论纲》中, 张楚廷教授也认为, 作为考试改革的一个方面便是对考试命题的考究。这种考究, 一方面是为了更准确地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则是为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富有创造, 克服考试可能带来的弊病。通常考题都有明确答案, 乃至标准答案, 评分时要求十分准确。而有一种考试的考题可称之为模糊题, 其答案可以是多样的, 相差很远, 教师只给予定性评价。哪个答案对、哪个答案错?不能作这种非此即彼的评价。这种题目是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3]。

1.4 考核的原则

不重知识, 重心理品质。《心理训练》课程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的知识, 而是要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各个方面, 所以, 该课程的考核不将学生对心理学知识掌握的多少作为考核的依据, 而是重视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中心理品质是否得到了提高。

不重结果, 重过程。要求学生完成一项社会调研或教育活动, 在这里, 任务只是考核学生心理品质的载体, 而不是考核本身。每个学生、每个小组的能力肯定是有差别的, 所以每一组学生进行的社会调研或教育活动的效果肯定有高低之分。在教师的评价中, 并不将每个组进行此次活动的效果作为考核的重心, 而是着重于每个组、每个成员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

1.5 考核指标和评分方式

做好心理训练课的考核, 既要考虑学校教育的现状, 又要全面考虑心理训练课的性质、目标、功能和形式等因素。考核指标包括: (1) 学生是否被视为活动的主体, 其情感和心理的需要是否得到关注; (2) 学生能否认真地投入活动; (3) 在活动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如自我认识、自信心、人际关系、情绪控制、压力管理、挫折承受能力等非认知因素是否确实得到改善, 改善的领域是否全面等。

评分方式采用学分制。在一些国家长期来已实行了学分制, 虽然学分制远不是尽善尽美, 却有其优点。学分制并非考分的对立物, 但学分制对考试评分中过于琐碎带来的弊端有所抑制。学分制下也可以对学生学习状况作更细的考核, 但能否拿到学分的区别很简单:合格与否。这样, 至少使学生有在拿到基本学分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选择的自由, 如在选定的那些课程上学得更深入一些, 而在另外一些课程上则只是一般地掌握。即使实行所谓“模块”式的学分制, 学生的活动余地也大些。这种“模块”式做法是为了避免或减少学生凑学分的倾向而采取的。学分制除使得学生有较大主动权外, 还使得教育系统内的灵活性、开放度增强[3]。

1.6 考核效果反馈

在参加本课程的连续三届六百多个学生中, 所有学生均按要求进行了相关调研或教育活动, 并且进行了汇报。在活动中他们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和兴趣, 并且认为, 这不仅仅是一次考试, 更是一次体验和锻炼, 让他们收获不少, 感慨颇多, 下面简单摘要几个同学的活动感受。

“这是我们碰到过的最特别的一次考试, 与其说是一次考试, 不如说是一次锻炼, 我们都很兴奋, 也有压力。”

“在整个心理训练课程的结业作业的构思、筹备、实施、后期制作环节里我们小组经历了许多意料中的, 意想之外问题和困难……碰到的软硬钉子也实在不少, 小组成员间互相打打气, 鼓鼓劲……”

“在整个活动中由一开始的时间急迫到最后的乱哄哄的收场我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挫败感, 而作为组长的我更怨恨的是自己组织的无序和无力。通过这个活动暴露出自己的很多问题, 而自己的组织和主持团体培训的能力得到了一定锻炼。”

“这次活动, 我们有了细致的准备, 对可能发生问题的估计, 全队的通力合作等。参与其中得到了很多书本上得不到的经验, 对我个人而言, 有了更多地与人交往的经历, 对如何组建团队、如何在团队中工作有了自己的感受。”

“在进行面对面派发问卷的过程中, 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会与人交往、处理好人际关系以及控制好自我情绪的重要作用……。”

2 思考与展望

因为课程目的的特殊性, 《心理训练》的考核也必然有其特殊性。我们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探索, 有一定的创新和意义。同时, 我们也深感该考核方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比如, 评价指标的客观化、定量化以及标准化等。

总之, 心理训练是心理教育一种特殊而又复杂的形式, 它比其它心理教育形式更具实践性和操作性, 但是它也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考核指标来评价其真正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向。因此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心理训练才能在培养人才中发挥出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要:课程考核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对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具有评定作用, 直接影响到学生和教师的切身利益。因而, 课程考核的方式会对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方式都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试图就《心理训练》课程考核模式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心理训练,大学生,考核

参考文献

[1] 张楚廷.教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7 (1) :321.

[2] 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http://www.edu.cn/20030212/3077288.shtml.

[3] 张楚廷.教学论纲[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7 (1) :324~325.

上一篇:虚拟货币的市场经济和法律规范下一篇:我国电线电缆的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