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校思政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2022-09-10

1 引言

高校思政类课程是树立当代大学生健康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提升大学生思政素质的主要渠道。高校通过思政类课程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提升新时代青年身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和思想, 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新鲜血液。国家和党中央一向对高校思政课程给予高度的重视, 目前国内外的形势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高校的思政类课程也在党中央和教育部的指导下不断地发展完善。

2 加强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的设置过程是思政教学改革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实践性教学是在今天已被世界上大多国家正式纳入理工农医类学科中一种教学时间模式。我国高校的思政类课程实践教学仍在积极的探索过程中, 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探讨已经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但是大部分的研究还停留在从价值和影响方面提出的实践性教学改革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仍旧是思政类课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 强化实践性教学在新课程设置方案中显得尤为重要。强化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的, 也是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 是有着科学理论探索世界的内在规律, 政教学改革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3 高校思政类课程教学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3.1 教学观念落后

目前, 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 比如现有资源的提高, 重视引进高学历的思政教学老师, 增强现代教学媒介的使用。然而从教学观念来说, 思政课仍然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分数达标, 而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虽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理论基础知识, 能把握学生在学习中的各个方面的重点。但是这只能让学生的成绩达到考试的要求, 这种仍用分数判断学生素质高低的方法, 无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进而进行解释与分析。这并未真正实现思政类课程的开课目的, 同时也说明当前高校思政类课程的教学观念改革刻不容缓。学生喜欢的, 大多是富有趣味且富含激情的课堂。最受欢迎的, 不仅仅是老师渊博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老师的个人魅力。与学生贴近, 获取学生信赖, 才能更好地传授知识。而一些高校老师的思想仍然停留在传统方法上, 用复读机式的教学方法, 将思想禁锢在书本中而不能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将深奥的知识简化, 将枯燥无味的内容变为生动具体的实例, 这才是思政类课程应该有的教学方式。追求个性独立、新颖奇特是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普遍心理,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意识, 追求自我。如果单纯地用考试分数来作为衡量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标准, 则会阻碍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发展。思想政治课程应该是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行引导, 而不是单纯作为学生分数的考核机制。

3.2 教学内容繁多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思政课程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史学类、哲学类、素养类、概论类。四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十分繁多, 涉及文学历史等多方面的基础功底。要想掌握这些繁杂的知识, 这就要求给予高校大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深入的学习, 这样才能使高校学生真正的掌握思政类的知识内容。根据数据显示, 现代高校在思政类课程上给予的教学时间却并不匹配。教学规模上一般为每班100人, 教学时间每周4~6节课程。在这种教学安排下, 可见教学老师任务之繁重。若想在这种教学安排下完成学生的思政类课程, 许多老师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压力。受当前条件的限制, 许多教师均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自顾自地照搬书本知识, 教学方式单调守旧, 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思政时间活动门槛高人数受限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是让每位高校学生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 充分了解我国的国情, 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做实事的精神。现今的思想政治课却普遍停留在采用理论教学阶段, 内容理论性强, 往往脱离实际, 观念落后。致使学生感到空洞乏味, 产生抵触心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3 课程滥用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能够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改善教学质量, 对需要视频的课程尤其具有效果, 这也是众多老师推崇和使用多媒体的主要原因。但是一方面多媒体的使用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把同学们和老师从死板深沉的思政类课程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 多媒体的过度使用也导致学生过于依赖视频和动画, 使学生注意于热闹的视频而忽略对思政课主题的思考和感悟。任何事物都存在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只有把握好度的问题, 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和老师, 达到思政课学习的最佳状态。

3.4 高校思政课实践活动过少

思政课要进行实践教学, 就难免要考虑经费问题。只有在经费充足的情况下, 才能真正实际的考虑实践教学活动, 教师才能带领学生进行相关活动的举办。由于学校在思政上投入的资金过少, 高校实践教育基地不完善, 思政课的实践活动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这就导致大多的实践教学环节最终都变成了思政理论教学课。

4 思政类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4.1 改变教育观念

现代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思政课教学也应适应时代潮流富有鲜活动力。这就要求思政类教师要遵守现代课程改革指导, 与时俱进, 将学生放在教学中心位置,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 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同时还要在借助书本的时候注重教学的本质, 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个人修养。这就要求思政课老师在充分了解现代教育发展方向的同时, 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 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政素质,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活学活用的经验与能力。思政课程教师是学生前进路上的引路人, 因此思政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高校联合进行的思政类课程教师培训教育工作, 能够有效地在创新教育模式下组织教师参与其相关的主题经验交流研讨会。教师团队能力和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思政类课程教学的效果, 只有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让教师团队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 才能有效地改善思政课程教学的切实改革。

4.2 改革传统模式

实践性课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增强学与用的联系。因此老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而更在于教育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 即应给如何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加强探索未知, 创造世界的意识。实践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五花八门的问题, 这就要求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 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找寻办法解决问题。现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政类课程时效性普遍低下,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课程的进度和教学效果。通过各种有效的办法将学生的抵触心理消除或降低, 才能使思政课堂真正的活跃起来才能够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需要进行思政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注重课堂的气氛调动。把课堂的教学主题与学生自身的社会实践合理的结合在一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方法如下:将思政学科理论与现实实际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现实中找到与理论相符合的事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贴近学生生活。现代教育体系中, 学生和老师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教学和学习关系。学生和老师既是师生关系, 也是朋友关系。老师应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 将思政类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 在课下培养思政学习的思维能力。在遇到有趣的话题时, 思政老师可以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 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思政学习。

5 结语

思政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对当代大学生优秀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思政类课程也是一项非常值得当代学生认真学习的一门课程。思政课的学习, 不仅是掌握知识, 还要有运用知识改造世界能力, 这才是思政类课程注重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

摘要:高校思政课程是对高校在校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对学生的正确思想成长有着重要作用的一门课程。随着近年来高校党政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实施, 大学生思政教育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然而由于思政课在创新和适应教学方式改革中与其他类课程存在不可避免的摩擦。导致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实践性教学效果差, 教学方式落后等问题, 这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程的顺利开展。本文就当前高校思政课程所面临的问题, 改革策略等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 以期提出几点有用看法。

关键词:思政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 杨李军.民办高校思政类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探索[J].当代教研论丛, 2016 (4) .

[2] 张红文.“微时代”下高校思政课程的“微课”教学模式探讨[J].林区教学, 2016 (3) .

[3] 刘毅.高校思想政治开放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 2016 (10) .

[4] 封莎, 王平.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向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 32 (1) .

上一篇:创新理论TRIZ与电子类课程的融合研究下一篇: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依从性与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