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化教学模式探讨

2022-09-11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科学的飞速发展,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已经暴露出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弊端, 如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手段落后等。与此同时, 由于因特网的出现和网络化进程的逐步扩展, 网络的应用已迅速进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例如:经营管理、数据检索、电子邮件、计算机辅助教育、工业自动化、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 可以说2 1世纪就是一个网络的时代。网络的广泛应用, 使人们通过计算机即可方便地实现全球范围内信息的共享与交换, 使计算机的潜能进一步地得到拓展和发挥。基于网络的教育体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是一种能够适应2 1世纪教育需求的全新教育体制和模式。通过校园网、因特网及教育网, 教师可利用远程资源在网上完成教学的各个环节, 包括授课、答疑、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考试、统计分数等。远程教学延伸了课堂的空间和时间, 一方面使得高校中有限的优秀师资得到充分利用;可以解决部分高校师资不足的问题, 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大学和终身教育。由此可见, 网络化教学必将成为未来计算机教育的主要手段, 形成适应2 1世纪计算机应用人才需求的全新教育模式。

1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大学的公共基础课, 由于它存在着如下特点, 所以特别需要和适合网络化教学:

(1) 学生的基础差异较大, 有些学生基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而另外一些学生则已经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了, 因而课程的要求是多层次的, 应该让各种程度的学生都能从课程中学到知识和技能。通过网络学习资源, 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 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性地学习适合自己的知识层次。

(2) 学生数量众多, 而授课老师相对较少, 通常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 在上机实验时, 老师很难面面俱到地为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解决问题。网络学习资源和网络答疑系统可以帮助解决这样的问题。另外, 当前的计算机教学以统一的等级考试来衡量和评价, 使得教学围绕考试转, 明显倾向于应试教育, 而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这会使学生认为, 学习计算机就是为了拿个证, 而不注重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再加上那些充斥在教材和等级考试中的数字游戏般的题目, 远离学习和生活实践, 既繁琐又无实际意义, 令学生费解, 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

(3) 课程所包含的内容较多而课时较少, 并且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教学内容需要及时更新, 而纸质教材通常跟不上这种更新的速度。网络学习资源则可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4) 更为重要的是, 这门课程与别的课程的不同在于, 课程本身是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操作技能、网络技术的应用等。学生通过网络辅助学习,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于计算机知识的认识, 有利于其操作技能的培养, 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如果计算机课程本身都不开展网络化教学, 则课程本身的吸引力就大大的降低了。

2 网络化教学的特征

网络教学的基本特征就是教与学的过程都在网上进行, 可以同步教学, 也可以是异步教学。网络化教育教学不仅增加了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 同时也降低了教育过程的成本, 提高了教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也就是全世界人们普遍认为网络教育具有无限生机的理由所在。我们知道,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 教师的职能主要是“教”, 即“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主要表现在面对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在网络信息时代, 教师的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主要作用是“导”, 即指导、教导、引导。这是因为学习者在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时候, 他所面对的信息网络承载了大量的信息, 这些信息不再是线性联结的, 而是网状联结的, 面对浩如烟海的大量信息, 学习者往往不知所措, 不知怎样寻找信息, 正确分辨哪些是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指导, 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指导学生如何找信息、处理信息、理解信息, 并将这些信息转化为自己所需的知识。网络化教育作为远程教育的一种新的模式, 具有很多新的特征, 主要表现为:教与学可以不受课程时间表的安排限制;不受空间的约束;这主要是因为网络教育具有高度的互动性;资源的共享性;服务的及时性。

3 计算机课程的网络化教学模式

所谓教学模式, 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1) 教学模式体现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育思想。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传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反映了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新型教学模式是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为指导教学的重要教育思想, 是现代教学理论的反映。在网络化教学模式中, 通过创设情境, 提供了符合学习需求的外部刺激, 学生积极主动地同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使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过程得以发生和完成。同时, 模式中还提供多种学习资源, 让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 还组织开展小组协作活动, 让学生合作搜集分析选取学习资源,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合作完成项目, 发现总结知识规律并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最终达到知识意义的建构。 (2) 教学模式离不开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传统的教学模式离不开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黑板、粉笔、课本等) ;新型教学模式离不开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系列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媒体。整个教学过程是在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上完成, 多媒体网络系统提供了教学情境与资源、交互协作及反馈调控的环境。因而它是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认知工具。 (3) 教学模式体现教学四要素 (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过程) 之间的关系, 是教学中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的具体体现。主要体现在教学要素的四个转变, 即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地位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媒体作用的转变: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的转变:从知识学习转变为素质的培养, 由讲授说明的进程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作学习及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因此, 新型教学模式应以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 采用先进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正确调整教学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四要素关系的核心可概括为“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因而也称之为“双主教学模式”。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媒体为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教学环境。在网络化教学模式中, 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主动求知与实践参与, 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关注学生学习能力、习惯和态度的形成。因而这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能力的发展, 提高教学效益。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之上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 发挥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多种媒体的作用, 使教学信息组织超文本化。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2) 在培养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中, 采用协作式教学策略会取得更佳的效果, 因而因特网和校园网是协作学习的主要形式, 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3) 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是多媒体计算机的强大魅力之所在。在教学中可以同样重视教与学这两个部分。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与学成为两个相辅相成的部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 使学生不仅学会, 而且会学。 (4) 在短时间里要获得大量的信息与知识, 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可望不可及的, 而以多媒体网络作为传播信息的渠道, 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 可以同时传播大量的信息, 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从而实现大信息量的个性化教学。

为了构建学生学习生活的网络环境, 在网络的环境中去培养适应信息时代的人才, 我们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生的学习特点, 在研究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规律的基础上, 设计出在多媒体网络课室中实施的网络化教学模式, 模式由提出任务、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意义建构、小结反馈六个环节组成。

(1) 提出任务:由于计算机具有认知工具的特性, 目前信息技术课正逐步向综合课的方向发展, 相当部分的学习内容是在其他学科知识的背景下完成, 这些综合知识正是一个个贯穿于教学中的主题任务。在本环节中要分析教学目标, 确定学习内容, 提出本课或本单元要完成的任务, 以任务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则要构思完成任务的方法与手段, 通过学习操作实践去完成任务。教师提出的任务的难度应以大多数学生能通过为宜, 并应具有层次性, 以适应能力不同的学生。教师通常还应指导学生将一些大任务分解为几个小任务, 以便学生分步进行学习研究。

(2) 创设情境:情境是指使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所需要的外部学习环境。在该环节中, 教师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 并提供相应的网上资源和支持, 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创设的情境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 具有友好和自然的人机对话, 使学生能方便地学习并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要求, 并能观测到自己的学习效果, 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而系统应能理解学生的反应, 能检测和判断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纠正。 (2) 所创设的情景应包含“help”系统, 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随时提供咨询和帮助。同时系统也应是可控制的, 学生通过对有关参数和变量的调控, 达到对学习内容和学习难度的控制。 (3) 在情境中还应设置一些有助于课程内容学习的参考信息的链接访问,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参考资料或使用有关的学习资源, 使得学生在这个可认知的情境下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并完成指定的任务。

(3) 自主学习:在这环节, 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水平, 寻找适合自己能力的学习起点、学习任务的难度、学习资源及学习目标, 扩大学习活动的自由空间, 解决个体差异的需求问题, 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有效的开发。在这一环节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学生有多种机会在可控制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并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实施完成任务的方案。在自学过程中学生如有困难和问题, 教师要有意识让学生利用在线帮助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探索软件功能的能力, 或通过网络功能控制学生屏幕, 与他进行双向交流和辅导。

(4) 协同学习:教师根据需要将学生分组, 组内多个学生针对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合作与支援, 对问题解决方案进行探索,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在这一环节, 教师可利用网络的群组功能, 组织学生使用Internet及教学资源中心的网络资源, 开展小组合作探索、协商讨论、模拟通讯等学习。也可以安排各个小组在网上搜集资料, 讨论分析完成任务的可行方案, 共同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 学生商讨制定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的计划, 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交流使用软件的各种技巧, 既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也在小组之间进行合作, 小组成员在亲和、协商、讨论、感染中获得最有效的学习效果。此环节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的终极目标, 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知识或学习主题的意义, 即事物的性质, 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存联系。在这个环节, 学生根据自己得到的不同信息形成自己的学习体会, 和研究成果, 并且以论文、电子投影片和主页等形式将成果具体体现出来, 汇报学习成果并进行总结评价。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归纳总结正反经验和知识的规律性, 把所学知识同已有知识结构重构, 促进知识迁移。

(6) 小结反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都学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

4 向“网络自学”模式的迁移

随着新入学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高,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将逐渐向学生自己在计算机上通过“教学网站+自主练习”的方式转变, 课堂教学则仅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指引性的作用。为适应这种潜在的教学模式迁移, 需要在教学资源的建设、答疑交流系统的使用、自动化测评系统的应用等方面更加贴近教学需要, 使得学生即使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

总之, 我们必须依据现代教育理论, 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方法, 去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 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 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

5 结语

相信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网络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化教学越来越满足教学的需要而将会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方式。教育的观念正经历着从被动式学习观向主动式学习观的转变, 基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网络化学习模式, 是学生在相应的知识主题任务下, 探究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教学, 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一种体现,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培养。网络化教学是学校教育面临信息时代的重大抉择, 网络化教学的开展给学校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尽快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网络化教学模式的转变。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 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 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既面临重大机遇, 又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了适应未来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需要, 网络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本文作者剖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 结合以往工作, 提出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网络化教学模式, 并对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网络化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

参考文献

[1] 司存瑞, 周岩.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教程 (第三版) [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5, 8.

[2] 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EB/OL].http://www.fsjy.net/tushuguan/.

[3] 穆肃.CSCL的教学评价[J].中国电化教育, 2000 (6) :20.

[4] 郭俐, 肖祥慧.计算机类公共选修课网络教学模式探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1 (2) :105~105.

上一篇:“一带一路”之中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反思下一篇: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