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家人共居和独居的冠心病患者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2022-11-02

冠心病对人类的危害日益严重, 已成为世界性的第2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呈逐年增加趋势, 是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和生活质量的一种身心疾病。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的药物治疗并不能完全有效地预防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 解除心理压力、调节行为方式、改善生活习惯、提高社会支持对冠心病有预防及治疗作用, 采用心身协同治疗已成为当今冠心病防治的公认原则。社会支持可拮抗应激对健康的影响, 被认为是应激反应的缓冲剂, 对健康提供保护作用。配偶和家人是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在本研究中将比较与家人共居和独居的冠心病患者社会支持的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 为临床医护人员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社会支持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6年6月至2006年12月, 在莆田地区3所三级医院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 按照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对24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调查, 回收有效问卷234份, 有效率为97.5%。入选标准: (1) 根据WHO制定的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典型的临床症状、明确的心肌梗死表现、心电图的变化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来诊断冠心病。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 (2) 意识清醒, 无聋哑, 能互相沟通, 对调查问卷能正确理解, 并且知情同意的患者。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1]:包括90项有关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问题, 共归纳为9个基本症状因子。每一项症状按1~5级评分, 得分越低, 说明心理健康程度越好。 (2) 肖水源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 ”[1], 包括客观支持 (3条) 、主观支持 (4条) 及社会支持利用度 (3条) 等3个维度, 评分越高表示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量表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 已为国内广泛使用。 (3) 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工作情况、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情况、经济收入、治病费用来源、患病时间等。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为t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组234例, 男141例, 占60.3%, 女93例, 占39.7%。年龄35~91岁, 平均 (67.92±10.08) 岁。本组46.2%为农民, 34.6%为离/退休人员, 60.3%小学文化程度, 88.0%已婚且配偶健在, 87.2%与配偶或家人同住, 12.8%患者独居, 73.9%月收入<1000元, 62.4%自费, 65.4%患病时间>1年。

2.2 心理健康状况 (表1)

2.3 社会支持状况 (表2)

3 讨论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而并非指绝对十全十美的状态。多个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2~3]。本研究结果显示独居的冠心病患者SCL-90总均分及各症状因子 (除敌对外) 均分比较明显高于与家人共居的冠心病患者, 表明独居的冠心病患者存在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可能与独居患者获得的社会支持较低有关。在本研究中独居的冠心病患者获得的社会支持总分和客观社会支持显著低于与家人共居的冠心病患者。既往的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 说明冠心病患者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 心理症状越轻;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少, 心理症状越严重[4]。

社会支持是指来自家庭、亲属、朋友、同事及党团等个人和组织给予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援, 以及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社会支持与人类健康存在着肯定的联系, 多数学者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 而劣性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损害身体健康[5~9]。随着社会的转型, 城市的空巢老人, 农村的留守老人越来越多, 独居群体越来越大, 这已成为社会问题。本研究显示独居的冠心病患者与家居的冠心病患者比较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度总分和客观社会支持度较低, 心理健康问题较多。因此提高独居患者的社会支持度非常重要。

但值得一提的是, 在本研究中独居的冠心病患者主观体验到的社会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与与家人共居的冠心病患者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 说明与家人共居的冠心病患者他们主观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并没有因为与家人共居而增加。这从侧面说明说明有些患者虽然与家人或配偶同住、有许多子女和朋友, 但家人和朋友可能没有真正关心患者的病情或患者的心理感受, 从而使患者感觉主观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较少。这可能是因为冠心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 需要长期治疗, 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又下降, 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沉重的生活和心理负担, 降低了他们的社会支持;同时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削弱了家属、朋友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10]。此外, 本研究结果也说明与家人共居冠心病患者不积极利用身边所存在的社会支持资源。所以临床医护人员要加强对冠心病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强调社会支持的重要性, 同时要教导冠心病患者积极利用可获得的一切社会支持资源, 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

4 对策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独居的冠心病患者与家居的冠心病患者比较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度较低, 心理健康问题较多。因此提高冠心病患者, 尤其独居的冠心病患者的社会支持度非常重要。

4.1 以政府为主导, 保障冠心病患者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环境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一套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以外, 资金来源多元化, 保障制度多样化, 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当患者被确定患有冠心病时, 这一体系就应启动, 给予支持。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保险制度, 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重点推进新型社会保险制度,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可以减轻冠心病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

4.2 以社会为支撑, 加强对冠心病患者的社会救助

以大力发展NGO入手, 促进社会慈善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加强对冠心病患者群体的关注和支持。妥善利用社区为平台, 大力开发社区新职能。社区是冠心病患者最为集中的地方, 也是社会支持资源的聚集地, 也是落实社会支持工作的主要落脚点。今后社区会在冠心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3 以医院为依托, 构造冠心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

护士在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估, 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 不适症状、生活自理程度、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心理情绪反应、家庭成员的关系、经济条件、医疗费用情况、社会支持系统等[11]。临床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 特别是进行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中, 应依据患者的社会文化、经济方面的差异进行个性化护理, 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身心需要。护士在护理冠心病患者过程中应充分调动患者的社会支持源泉, 注重对患者家属的心理沟通, 尤其重视对家庭的教育, 以保证患者获得高质量的社会支持的提供。做好患者的出院指导和定期的电话随访, 教会患者和家属简单的自我救护和家庭救护, 降低复发率。

4.4 建立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 提供积极的应对方式

充分发挥家人、朋友、同事等其他社会支持系统作用, 保证患者高质量的社会支持, 鼓励她们积极参与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以帮助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5 本研究的局限性

独居的患者样本较小, 2组样本的差异较大。这可能与我国的国情有关。目前莆田地区 (本研究开展所在地) 几代同堂情况较多见, 多数老人都与子女生活在一起。

摘要:目的 评估与家人共居和独居的冠心病患者其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水平是否有差异。方法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一般情况表对3所三级以上医院23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独居的冠心病患者SCL-90总均分及各症状因子 (除敌对外) 均分明显高于与家人共居的冠心病患者, 表明独居的冠心病患者存在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独居的冠心病患者社会支持总分和客观社会支持度明显低于与家人共居的冠心病患者。结论 临床医护人员应该关注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 尤其应该关注独居的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度。

关键词:冠心病,独居,社会支持,心理健康,患者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31~127.

[2] 皇甫丽, 张卫.住院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4, 12 (3) :190.

[3] 宋美燕, 朱丽霞, 林碧莲, 等.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08, 23 (5) :55.

[4] 朱丽霞, 林碧莲, 黄荔萍, 等.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 (36) :55~58.

[5] 罗艳华.60例社区肾移植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3) :169~171.

[6] Langenbach M, Schmeiβer N, Kohle K, et al.Global psychological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3years after solid organ transplantation[J].Journal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2004, 56:581~673.

[7] Winnie W.S.Mak, Rebecca Y.M.Cheung, Rita W.L, et al.Examining attribution model of self-stigma on 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people with HIV+/AIDS[J].Social Science&Medicine, 2006, 64:1549~1559.

[8] Ari Vaananen, Salla Toppinen-Tanner, Raija Kalimo.Job characteristic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nd social support as antecedents of sickness absence among men and women in the privateindustrial sector[J].Social Science&Medicine, 2003, 57:807~824.

[9] 张红梅, 陈京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理症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护理, 2005, 11 (6) :434~436.

[10] 刘军.与家人共居和独居的肠癌患者社会支持与心理行为改善状况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 (28) :75.

[11] 刁晓兰.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现状调查及分析[J].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9, 32 (3) :325.

上一篇:108例纵折后牙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下一篇:放射性仪表及其在聚丙烯装置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