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文化类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江西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资源,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和调查法等方法,先对江西现有文化资源情况进行了梳理分析,其次对现有的基于江西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产品案例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分析现有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为江西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篇:文化类论文范文

旅游类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模式的思考

摘 要: 高等院校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企业所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都十分重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那么本文将以校企文化融合模式的各方面因素及各途径做出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融合 模式

一、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原则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渗透融合活动中,校园文化意味着学校由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共同创设而形成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企业文化则代表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以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

11 校企融合坚持高等院校文化的主体作用

旅游类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要坚持高等院校的主导作用,在继承和发扬高等院校校园积淀下来的原有的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将相关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融合于校园文化之中、遵循国家关于高等院校教育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以校园各具特色的本体文化为主体,创造出独具特色、个性突出、内涵彰显的创新型、素质型、技能型校园文化。

12 发挥企业文化的主导优势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要发挥企业文化的主导优势,让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的方方面面,充分利用旅游类企业的经验和能动性,让企业在高等院校的人才需求、队伍建设、实习实训、质量评价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

二、融合模式

在旅游类校园文化教育中,对于学生的知识面和交流沟通水平应该予以特别的培养,所以针对旅游类人才的特殊需求,学校与企业应当使用适当的融合模式,并在学生的四年学习中自始至终贯穿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注重双师教师的培养。

21 学校教育

大学是学生正确树立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阶段,因此对于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及素质养成三个方面的培养极为重要。

容。高职教育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点渗透企业文化教育内容。

(一)企业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创造企业真实氛围

企业文化融入教育教学,能让学校的教育具有特色。把企业的文化制度、规范等融入学校教育,使高职学生们能感受企业的氛围。学生们在学校学习中了解到企业的内涵,明白企业的竞争意识,通过学校模拟企业的教育教学活动,感受创造的企业生产氛围,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提高学习知识的能力,培养质量意识,社会责任意识。

(二)合理设置课程与变革教学方法,形成企业文化教育

高职教育需要开设一些职业责任与职业素质的课程。例如《职业道德与法律》、《社会礼仪》、《就业指导》、《政治与经济》、《企业与员工》等课程展现企业职业道德、职业文化等企业文化内容,让高职学生能感受到企业、社会的需求,让企业文化成为学生基本知识的一部分。

变革教学方法,高职教学需要引进多媒体化教学、实训教学、案例教学等,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基本,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职业习惯,让高职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接受企业文化教育,体会到企业的严格管理和文化内涵。

(三)重视人际关系教学,培养企业人才的沟通能力

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师生们小组的形式,积极鼓励学生提问、积极研讨。在专业教学课堂的人际关系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与沟通协作能力,也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优良学习氛围。这也是现代企业文化所倡导的。而在高职学生教育实训锻炼中,学校与企业给高职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将学生分为若干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小组之间还可以开展竞赛,教师应鼓励小组成员们团结努力。在这种人际关系教学环境中,小组同学关系已经慢慢变为同事关系,培养他们日后踏上工作岗位与同事的沟通能力。

(四)改变学习方式,培养企业中积极主动意识

高职学生由于深受中小学传统教育教学的模式影响,很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时难与胜任企业岗位的要求或者毕业生积极主动意识不强。这就需要高职教育教学中给高职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空间。因此,在高职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的帮助学生,更多的让学生参与课堂,在教学实训中,教师除了一些必备的示范外,更多的是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让高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让高职学生能在体会企业文化中积极主动意识。

(五)校企结合,零距离感受企业文化

高职学校一般都有一些实训企业,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领导(或者专家、业务骨干)和优秀毕业生等,让他们为在校高职学生作讲座,使学生接受企业文化。因此,企业文化内容可以是行业的发展、企业精神、行为规范、企业管理理念、道德准则等,让在校高职学生能零距离了解到企业文化。另外,学校还可以学生去实训企业。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在教学中,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课堂,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有意识的培养企业的人才。

四、总结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理念。一个合格的企业员工需具备健全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由于当前高职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使得部分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存在因企业文化认识不够造成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实际问题,高职教育应该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在高职教育教学中,不应该忽视高职学生的企业文化的教育。高职教育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的教学模式仍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陈德峰论校企文化互动的教育价值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8

[3]李建明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关系研究职教论坛,2003,(14

[4]车承军,苏群应用型人才培养: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责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

[5]杨林,马顺彬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思考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5

[6]余祖光,李术蕊职业院校文化发展的新动向教育与职业,2005,(12

作者:齐华丽

第二篇:江西文化遗产类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初探

摘要:江西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资源,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和调查法等方法,先对江西现有文化资源情况进行了梳理分析,其次对现有的基于江西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产品案例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分析现有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为江西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提出一些建议。

關键词:江西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9-0127-02

1文化创意产品概述

文化创意产品的概念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可以是文化创意产业中产出的任何制品或制品的组合。它可以是由创意人群结合特定文化元素内涵设计开发的制品,包括工业产品、建筑、影视、动漫、表演、广告、服装等。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文化创意产品可以是创作者运用特定的文化元素设计出带有文化内涵的工业产品,如日常生活用品、家居等。文化创意产品是一种精神消费产品,是创意者将文化内涵与自身思想创造性结合的物质载体。它具有商品属性,既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又能传播精神文化内涵。

2江西文化遗产资源概述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指有形的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出土文物、古遗址、墓葬、建筑、艺术品、文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文化,主要包括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民间习俗、文学故事、传统的手工艺、表演艺术、节庆活动等。

2.1江西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析

江西省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49处。江西开发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古文化遗址,如西汉海昏侯墓,它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出土文物十分丰富;红色文化是江西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它不仅拥有井冈山革命遗址等众多的革命遗址,还拥有南昌、瑞金等红色文化名城;江西寺庙佛塔众多,有三清山、龙虎山等古建筑群,对研究道教、佛教文化有着重大影响;瓷都景德镇成立了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收藏了考古发掘和后期修复的精美瓷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2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析

江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7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488项。江西是著名的产茶区之一,先民在种茶采茶的过程中,根据劳动情节形成了富有浓郁江西特色的采茶戏,还拥有独特的绿茶制作技艺。除此之外,江西的戏剧还有赣剧、宜黄戏等;民间音乐有兴国山歌、花镲锣鼓等;舞蹈中傩舞是著名代表之一;曲艺有客家古文、永新小鼓等;传统美术有莲花打锡、夏布绣、南昌瓷板画等;传统技艺中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是远近闻名的,还有婺源三雕、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萍乡湘东傩面具等,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江西先民积累、创造的,都是江西珍贵的财富。

3江西文化遗产类文化创意产品调研

文章运用文献调查和网络调查等方法对江西现有的文化遗产类文化创意产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3.1江西物质文化遗产类文化创意产品调研分析

3.1.1物质文化遗产类文化创意产品的现状

目前,江西省内的基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产品以文物保护单位开发为主。江西省博物馆作为江西省内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汇集了江西各地发现的珍贵历史文物和珍贵艺术精品,馆中拥有大量的文化资源。江西省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销售主要授权给“滕阁秋风”负责,它与江西省博物馆合作推出的“再见昏候”系列文化创意产品,与八大山人纪念馆合作推出了“八大山人”系列文化创意产品,以及运用“红色文化”开发的系列创意产品等。“再见昏候”系列中,大多数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意来源都是海昏侯墓葬中出土的文物,例如马蹄金、鹿镇、青桐雁鱼灯等,它们的形状、色彩、纹样等特征被应用于文化创意产品之中。“八大山人”系列文化创意产品的灵感来源大多为八大山人纪念馆馆内收藏的八大山人——朱耷的水墨画作品。“红色文化”系列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意来源主要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八一”起义纪念馆,以及绘制的小红军形象。

3.1.2物质文化遗产类文化创意产品的现存问题

江西现有基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品类不多,现有文化创意产品还是以博物馆或其他文物保护单位运用文物文化元素推出的工业产品为主。一些古遗址、古建筑等文化遗产主要还是以保护为主,也结合旅游业打造了一些文化旅游项目,但仍有不足;二是现有文化创意产品的载体比较单一,以工艺品摆件和日常用品为主,设计美观度不够,且创新度不够;三是文化元素运用比较生硬,设计感不强,大多数文化创意产品只是文物元素提取、变形,主要是对文物元素图案的运用,对其内涵理解不够,文化传播的意义不足。

3.2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文化创意产品调研分析

3.2.1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文化创意产品的现状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传统戏剧、音乐、曲艺等是非常丰富的,对于这几类的开发主要以文艺演出、影视、动漫开发为主。山水实景演出是一项创新型的文化创意产品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资源相结合,给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不仅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加贴近人们生活,而且促进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对于手工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以手工艺产品和工业产品居多,大多数为传统技艺项目与传统美术项目,例如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萍乡湘东傩面具、婺源三雕、南昌瓷板画等。其中数量较多的文化创意产品是基于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项目的,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精湛、产品精美别致,并且陶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实用性非常高,有市场接受潜力,因此消费者众多,基于手工制瓷技艺的文化创意产品才得以生产与发展。

3.2.2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现存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由于制作成本较高、工艺复杂、创意表达的局限性等方面的原因,能推出的文化創意产品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还是以保护为主。在戏剧、音乐、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中,虽然有几部不错的实景演出,但还有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没有被开发出来,对非物质文化提取和文化创意产品载体的选择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中,产品品质不高,缺乏实用性和文化特色,创新度不够,未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4江西文化遗产类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策略

4.1深入挖掘文化特色

深入挖掘江西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把握文化特征,创造出有江西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提升文化创意产品辨识度,准确有效地传播好江西文化。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需要创意工作者在文化元素的提取过程中,了解文化遗产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寓意,理解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只有创意工作者自己理解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去传播江西的文化遗产。除此之外,创意工作者还需要对文化遗产进行批判继承,打破固有模式,寻找新方式、新方法进行创新,充分利用江西地域文化特色,提高产品的辨识度。

4.2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品质

江西文化遗产类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过程中,首先,要注重文化元素的提取和文化载体的选择,在产品载体的选择上要考虑与文化内涵的契合度以及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其次,要注意产品材质的选取和加工工艺,要做到实用与审美相结合,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品质。

4.3传统工艺融合现代设计方法

对于传统制造技艺类遗产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应该结合现代的设计方法进行再设计。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夏布绣,可以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让现代设计潮流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呈现出新的形式。传统美术和手工技艺可以运用现代产品设计方法,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使其能够更符合现代产品生产和发展潮流,比如庐陵传统居民营造技艺、赣南客家围层营造技艺等对现代建筑设计、室内陈设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4.4结合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意产品形式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遗产的开发可以运用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创新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形式,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沉浸式的体验。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产品将更能让文化遗产鲜活起来。5G网络的出现,提供了更高速、更稳定的网络,江西文化遗产可以依托互联网,拓宽文化传播渠道和文化创意产品营销模式。

4.5形成独特文化品牌

不管是物质文化遗产类的手工艺产品或工业产品,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文艺演出、影视开发等,变成创意商品都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需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江西文化遗产类文化创意产品也需要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才能更具传播文化的影响力,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5结语

江西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为江西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江西文化遗产类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创意设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希望能够吸取、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结合江西文化资源优势将文化内涵与文化载体更好地结合,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方式,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品牌,传播好江西的文化,促进江西文化产业的发展。

作者:李泽梅 况宇翔 朱伟红

第三篇: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思考

【摘 要】 近年来,各大卫视大打文化牌,纷纷加入文化类电视节目制作的大队伍。然而由于电视节目内容形式单一等因素的影响,文化类电视节目虽然发展势头强劲,却仍得不到受众广泛的关注与认可。文章从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内容形式、视听包装以及传播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成功案例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为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长足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 键 词】文化类电视节目;视听包装;传播途径;原创;本土化

【作者单位】娄艳阁,平顶山学院。

近年来,文化节目备受热捧,从央视到地方卫视均推出形式各异、内容广泛的文化类节目,譬如,央视家喻户晓的《朗读者》、北京卫视的《音乐大师课》以及东方卫视的《诗书中华》等。这些节目以不同的形式传承并弘扬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及其内在的精髓。文化节目兴起并迅速发展,不仅是媒体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更反映了受众对文化知识的迫切需求。

我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因而,我国众多文化类电视节目主题覆盖范围也较为广泛,并针对不同的主题采用相应的表现形式,为传统文化赋予活力。文章通过梳理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脉络和对其发展中问题的论述,试图从成功的案例中去找寻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一、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内涵及发展脉络

电视节目是指电视媒体通过声音和图像向受众进行传播的作品,产生之初以宣教功能为主,发展至20世纪80年代,开始增加传播知识的功能,由宣教层面向文化层面转型发展,文化类电视节目初具雏形。然而,随着电视节目种类的丰富,文化节目由于其特性被纳入科教频道,以普及性内容为主。为引起更多的受众关注,文化节目又吸纳了娱乐元素,形成文化娱乐节目。

1.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內涵

文化类电视节目旨在借助电视媒介声画交融的特点,为受众呈现视听俱佳的立体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以达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增强文化自信的目的[1]。

文化类电视节目在内容题材上涉及诗歌、音乐、医学和工艺等各个方面,形式也在不断创新,融入不同的元素以吸引受众。文化类电视节目初期被视为具有严肃性与高冷范的高端节目,在泛娱乐时代下,与受众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感。对此,各大电视媒体纷纷推出不同形式的文化类节目,既包括纪录片式、电视艺术片式和讲述式等形式,也包括竞技式、组合式等较为碎片化的形式,以满足不同群体对文化节目的需求。

2.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脉络

经过梳理文献我们发现,《百家讲坛》被学者普遍认同为文化类电视节目热潮的开端。2001年,《百家讲坛》一经开播便获得很好的反响,不仅吸引了众多青少年群体,而且推出了一批文化名人,使传统文化及文化学者备受关注。在此之后,央视又趁势打造了《子午书简》这一午间档读书节目,然而其收视不佳,一度面临停播。文化类电视节目在泛娱乐时代的环境下,形式固化老套、曲高和寡,因而,发展更显步履维艰。

经过多年的摸索,2013年,央视重磅打造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采用独特的竞技形式,节目的节奏张弛有度,不仅有智慧的对抗,还有评委适当的解说,使观众在紧张的比赛中还能学到相关的文化知识,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自此,各大卫视纷纷响应,相继推出了不少类似的节目。

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通知,要求积极开办原创文化节目,以此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2]。各大电视台也对文化节目的形式进行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节目形式、情感融合,令受众更易于接受,增强了和受众的互动性。2016年的《中国诗词大会》以及2017年有口皆碑的《朗读者》不仅让受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开创了文化类电视节目新的热潮。

二、文化类电视节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起初,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题材一般以历史文化为主,表现形式上则采用大气、稳重和严肃的格调,相比明星真人秀或素人选秀类节目,则处于竞争弱势地位。

一些地方卫视迫于资金、人才的限制,只得采用已有的成功经验模式来打造原创文化节目。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取得成功并获得广泛好评之时,各类同质化文化节目纷纷涌现,使受众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1.文化类电视节目曲高和寡

快节奏的工作学习压力以及现代人群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使得受众难以有足够的耐心收看一档厚重的文化节目,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轻松的娱乐性节目。文化的属性决定文化节目需要时间的沉淀,如此一来,文化节目与受众的收视需求相悖,自然呈现曲高和寡的态势,导致文化节目的受众不自觉被定位为小众的高端人群,致使受众面狭窄。

我国电视节目受众的文化素养目前并不均衡,从整体来看,文化素养相对较低。受众对文化节目难以维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难以与缺乏娱乐互动性的文化节目产生共鸣。

2.文化类电视节目内容形式单一

文化类电视节目从内容上来看,以文学、历史和戏剧题材为主,往往从相关人物、历史故事和作品欣赏等角度切入,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式容易让受众产生收视疲劳。优秀传统文化范围并不局限于上述三大类别,除此之外,医药养生、工艺工匠和饮食文化等内容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而在诸多电视类文化节目中,这类题材的节目所占比重较低。综合性的文化电视类节目每期播出不同的文化内容,看似满足了不同收视群体的需求,实则往往对每个切入点浅尝辄止,无法形成固定的收视群体。

各大卫视由于资金实力以及人才配备略显单薄,节目形式单一,一般采用单一场景加一位主持人的叙述形式,叙事形态单一,画面感缺乏。一些文化既无法取材拍摄,也无法用单薄的语言详尽描绘,需要借助后期制作或是情景再现式演绎来完成,对节目制作团队不仅是创造力的考验,更是实力的考验。

3.文化类电视节目包装传统,传播途径单一

电视节目相比传统平面媒体而言,的确具有视听俱佳的天然优势。目前,各大卫视的文化节目缺乏多变的镜头、绚丽的光影和酷炫的特效,无法吸引习惯网络传播的青年人群。央视已经停播的《子午书简》便是如此,在时长十分钟的节目中,一多半时间的镜头都是嘉宾坐在椅子上捧着书的状态,与听电视无异,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电视画面作为补充。

新媒体具备电视节目难以企及的实时互动性。观众参与度低致使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意见与感受无法及时表达,节目组不能及时做出调整,不利于收视率的提升。文化类电视节目固然将电视媒体作为主要传播渠道,然而在确保电视首播收视率的同时,也要通过新媒体渠道扩大节目的影响力,增加与受众多种方式的互动。

4.文化类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

电视媒体为了降低创新成本以及风险,会选择已经成熟的节目模式加以套用,导致市场上会扎堆出现众多雷同的节目。这些节目名称相似、流程相似、嘉宾相似和赛制相似,所不同的是制作团队以及电视台标。比如,央视二套的《鉴宝》在受到市场热捧后,随后的几年,鉴宝类文化节目纷纷涌现,比如,北京卫视的《天下收藏》、中国教育频道的《美术苑》、凤凰卫视的《投资收藏》、吉林卫视的《找你》等。受众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兴奋,相反,对鉴宝类文化节目的诟病很多。

三、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策略探析

当下,许多文化类电视节目都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将文化与娱乐进行适当的融合,融入受众喜爱的元素,贴近受众的情感,创新文化节目形式和内容。

1.把握受众心理,合理融入娱乐元素

节目制作不仅要考虑社会效益,而且要将受众心理需求纳入,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优秀文化,以受众关心的角度传承优秀文化,才能走进受众的内心,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3]。《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文化纪录片,按照常规性思考,这是一部厚重而又严肃的教育节目,然而,片中重点记录的是故宫里各种稀世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故事。观众通过一档节目了解了文物本身,也了解了修复文物中的文化,以及修复工作者的生活情感。

文化来源于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本就存在一些娛乐性的内容,譬如,戏剧文化、诗歌文化和茶道文化等。因而,文化与娱乐并不完全相悖,在文化节目中适当融入娱乐元素,可提升节目的可视性。电视类文化节目不妨大胆融入对抗、悬念、故事和表演等元素,将文化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增强现场互动感,将场外观众的内心带入现场,以愉悦的心情接受文化。

2.创新节目内容,丰富节目形态

文化蕴含内容丰富,文化节目创作团队不应将思维固化在大而全的文化内涵上,可以从小文化、小角度切入。譬如,受众关注的医学养生文化、园林园艺文化和建筑文化等,可以从当地的特色文化入手,利用一季的时间讲透彻。比如,《这里是北京》以老北京文化为切入点,讲述了北京的胡同文化、京味小吃和民俗工艺,在展示北京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张张北京名片,吸引了外地观众的注意。

电视文化节目要打破单一的形式,可以采用新的形式或者将已有模式与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相融合。央视的《一锤定音》通过对艺术品专业知识的讲解,为持宝人和投资人搭建了一个交易平台,满足了受众对艺术文化的学习需求。文化节目除了可见的视觉元素,还应对非可见的元素增加特效,以帮助受众调动视觉及想象力。凤凰卫视的《文化大观园》在描述故宫的排水系统时,借助故宫的平面图,通过特效描绘了隐藏于故宫地下庞大的排水系统,将不可见的元素以可见的形式呈现。

3.重视视听包装,拓展传播途径

文化类电视节目是知识与艺术的重要展示窗口,在展示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化灯光效果与后期技术实现艺术化表达。《中国诗词大会》通过视觉技术展现诗词的美感,并增加画面冲击力,用多变的镜头和绚丽的声光展现诗词意境。视听包装并非与厚重的文化格格不入,合理的视听包装更有助于展示文化的意境美,在渲染视觉效果的同时, 更好地达到语言无法企及的效果。《世界遗产在北京——故宫·禁地往事》就利用三维技术对大高玄殿进行了立体的呈现与还原,提升了节目的画面感。

电视文化节目以电视渠道播出为主,但在新媒体时代,传播路径不仅限于单一的渠道,节目团队要善于利用微博、微信和App等有广泛传播影响力的社交渠道[4]。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用户可通过微博、微信了解选手信息,学习趣味知识点,获得节目中的笑点和金句,而且能及时与其他留言的受众进行互动,在APP上还可以自己答题挑战,将场内的氛围移到场外。《朗读者》把朗读亭的朗读融入节目,受时间限制,还将节目中无法播出的内容放在微博上面,延长受众的关注。

4.注重原创,开发本土化特色

央视制作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各项投入均是地方卫视难以抗衡的,所以,地方卫视要立足本土,弘扬本土特色文化,打造地方名片[5]。安徽可以将徽派建筑打造成为系列文化节目,针对它的外观特色、材料制作工艺、建造趣事难点和名人逸事等制作内容,让受众对徽派建筑有系统的了解。山东作为文化的发祥地,电视台可以对儒家文化畅谈一番。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开办原创文化节目的通知,目的是为我国能够创办出更多具有原创性、特色的文化节目,规避同质化现象的出现。

综上所述,在大力倡导人文关怀的时代,文化节目也要注入人文情怀,为受众带去文化大餐的同时,也要为其呈上完美的视听享受。视听享受并非侧重于美轮美奂的灯光舞台秀,或是规模宏大的视觉感受,而是有独特视角的本土化文化。地方卫视切忌盲目跟风,要充分运用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以宣传本地特色文化为己任,打造属于地方特色的文化名片。

|参考文献|

[1]王晓晓.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需求满足与生命力提升——从央视《朗读者》热播说起[J]. 新闻战线,2016(24):107-109.

[2]苏媛. 原创文化类节目的价值坚守——以《成语英雄》为例[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11):117-120.

[3]朱雯. 从受众调研角度探析文化类节目成功的核心要素[J]. 电视研究,2017(10):37-40.

[4]张超. 自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栏目的跨屏互动——以《我想和你唱》为例[J]. 出版广角,2017(13):66-68.

[5]王靖天. 立足地方文化,促进地方电视传媒发展[J]. 新闻研究导刊,2016(13):252.

作者:娄艳阁

上一篇:形态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人口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