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唐律疏议·名例律》

2022-09-11

一、《名例律》中的重要法律制度

( 一) 刑罚种类

刑罚共分为五类, 分别为笞、杖、徒、流、死。笞刑又分为五等, 分别为10、20、30、40、50。议曰: “笞者, 击也, 又训为耻。言人有小愆, 法须惩戒, 故加捶挞以耻之。”杖刑也被分为五等, 分别是60、70、80、90、100。徒刑五等, 分别为一年、一年半、两年、两年半、三年。流刑三等, 为2000里、2500里、3000里。死刑二等, 绞与斩。并规定了笞以上死以下皆有赎法。

( 二) 十恶制度

十恶制度起源于西汉, 议曰“亏损名教”主要是违反封建伦理道德方面的犯罪; “毁裂冠冕”则属于谋反叛逆方面的犯罪。从实质上来看是触犯封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行为, 从法律上来看则是“常赦所不原”的十种犯罪。一曰谋反; 二曰谋大逆; 三曰谋叛; 四曰恶逆; 五曰不道; 六曰大不敬; 七曰不孝; 八曰不睦; 九曰不义; 十曰内乱。

( 三) 八议制度

该制度来源于《周礼》的“八辟丽邦法”, 此充分体现了“刑不上大夫”的礼制思想。一曰议亲; 二曰议故; 三曰议贤; 四曰议能; 五曰议功; 六曰议贵; 七曰议勤; 八曰议宾。紧随其后, 规定了八议之人的法律特权, 其享有“议、请、减、赎、当、免”的权利。

二、《名例律》中的重要法律原则

( 一) 再犯与累犯的处理

唐律中再犯是指两次以上的犯罪行为, 《名例律》规定:“诸犯罪已发及已配, 而更为罪者, 各重其事。”再犯的加重处理主要是: 再犯流徒罪者可以加役至4年; 再犯流徒及杖笞罪者可以加笞杖至二百, 但再犯流罪以下者不得加至死刑。唐律中的累犯是指经常性的犯罪行为。而经常犯罪者, 被认为是“怙终其事”, 亦即屡教不改, 对封建统治危险性较大的犯罪, 所以唐律采用累犯加重处刑至死的原则。

( 二) 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

《名例律》规定: “诸年七十以上, 十五以下及废疾, 犯流罪以下, 收赎。八十以上, 十岁以下及笃疾, 犯反、逆、杀人应死者, 上请; 盗及伤人者, 亦收赎。余皆勿论。九十以上, 七岁以下, 虽有死罪, 不加刑。”该条体现了唐律中矜老恤幼的原则。但该原则的实施也是具有选择性的, 并没有完全免除刑事责任的年龄。

( 三) 区分故意和过失

唐律中的“知与不知”, 是指犯罪者对其行为的意义及后果事前是否有预见。有预见者为故意, 要加重处刑; 无预见者为过失, 要减轻处理。对行为与结果的知与不知, 是唐律区分故意与过失的基本要件。唐律对故意犯罪行为如何加重以及对过失犯罪行为如何减轻的问题, 除在《名例律》中作了原则规定以外, 还在其他各章中作了非常具体的规定。

( 四) 自首

“诸犯罪未发而自首者, 原其罪。”“过而不改, 斯成过矣。今能改过, 来首其罪, 皆合得原。”若犯数罪, 自首轻罪的, 免除轻罪的刑事责任, 自首重罪的, 免除重罪的刑事责任。自首不实不尽的, 以不实不尽之罪处之。遣人代为自首与犯罪人自首相同。

( 五) 类推

“诸断罪无正条, 其应出罪者, 则举重以明轻; 其应入罪者, 则举轻以明重。”如《贼盗律》规定, 夜间无故入人家者, 主人当时杀死者不论。假如主人对其有折伤行为, 自然应免除刑罚。还有谋杀其亲尊长者, 皆斩。只要有预谋行为, 就可处斩刑, 如若已杀已伤, 自然应以死罪论处。

三、对《名例律》的反思

( 一) 关于笞刑

笞刑是五刑中的一种, 适用范围为较轻的违法犯罪行为, 《律疏》曰: “笞者, 击也, 又训为耻。言人有小愆, 法须惩戒, 故加捶挞以耻之。”由此可见, 笞刑是用来惩罚轻微的违法犯罪行为的, 并体现了刑罚的目的在于教育而非惩罚。

( 二) 关于十恶不赦之罪

十恶不赦被认为都是些“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的行为, 因为这些行为危害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 所以必然是处以极重的刑罚。例如十恶中大不敬中的“御幸舟船, 误不牢固”, 即虽然工匠极尽所能, 致御幸之船不牢固了, 也属十恶不赦。

( 三) 关于议贤中的贤人

《疏议》曰: “谓贤人君子, 言行可为法则者。”既然言行都可以当做法来遵照执行了, 怎么还会违法犯罪呢? 难道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激情犯罪吗? 恐怕不仅于此, 据读其他的书以及对八议其他人的了解, 八议之人都是些有身份有地位的, 因此这个贤人应该是地主阶级中的知名人士, 至于其到底有无德行或者德行大小都不重要了, 毕竟沽名钓誉也不是很困难。

我国现行刑法总则有很多原则性的规定继承了《名例律》的很多原则。比如区分故意与过失。现在的刑法分类更为细致, 故意分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为刑法增加了实际的可操作性。共同犯罪中, 区分主从, 但唐律中是以“造意”为首, 我国刑法区分主从是以在共同犯罪所起作用的大小来区分, 作用大的是主犯, 作用小的是从犯, 因此“造意”有可能是从犯, 也可能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教唆犯, 教唆犯有可能是主犯也有可能是从犯。

摘要:《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最完备的一部法典。共分为十二章篇目, 其中首篇《名例律》为全律的纲领与统率, 如同现代刑法典的总则, 表明了唐律在定罪量刑上的基本精神和原则。

关键词:唐律疏议,名例律,现代刑法

参考文献

[1] 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2] 崔永东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 郑定主编.中国法制史教学参考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4] 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光三角位移传感器在汽车同步带摆动量测量中的应用下一篇:浅析基层单位档案保密和利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