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疗效的临床分析

2022-10-30

胆囊结石为临床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类型, 多采用手术方案治疗,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虽具一定成效, 但胆囊切除后的近远期并发症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存质量, 患者缺乏依从性, 选择一种创伤小、术后机体恢复迅速、且对机体生理功能未造成影响的方案具有十分必要性[1]。为探讨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微创保胆的临床效果, 该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20例, 均为该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 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划分, 对照组采用标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微创保胆术, 回顾两组临床资料,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20例, 男57例, 女63例, 年龄27~75岁, 平均 (48.3±4.6) 岁, 平均病程 (4.2±0.5) 年。均以CT或B超证实无胆总管扩张、胆囊息肉及胆总管结石, 胆囊多发结石86例, 单发结石34例。均以右上腹反复疼痛为临床表现, 结石直径0.3~2.0 cm, 胆囊功能良好, 大小形态正常, 具备保胆取石术指征。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划分。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普外科标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治疗,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完善术前备皮及常规禁食, 手术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 切口于脐下选择, 长约1 cm, 建立CO2气腹, 将腹腔镜插入, 对胆囊进行观察, 并了解腹腔情况, 依据胆囊与周围组织有无粘连及粘连情况、胆囊位置、形态、大小, 对是否将其保留做出判断。于肋缘下锁骨中线处, 在腹腔镜定位下作一切口, 长约1.5~2.5 cm, 将胆囊底用无创抓钳提至切口处, 气腹解除。在胆囊底缝合2针作牵引, 取吸引器及纱布于胆囊底周围置入, 将外流胆汁及时吸净, 避免流入腹腔。于胆囊底作切口, 依据结石大小, 通常为1.0~2.0 cm, 将大的结石用胆石钳或卵圆钳取出, 胆囊内插入胆道镜, 行仔细探查, 将实施网篮取石操作, 将泥沙样或细小结石用生理盐水冲洗, 结石在胆囊镜检查下彻底取净后, 胆囊口用3~0可吸收线缝合, 并将胆囊体放回腹腔, 采用腹腔镜进行再度探查操作, 对有无肝损伤、胆漏、活动性出血状况进行检测[2,3]。将CO2气体排除, 逐层将腹部关闭, 对合皮肤, 完成手术操作步骤。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围术期止痛剂应用率, 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进行记录, 并观察术后离床活动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恢复排气时间, 总住院天数。行平均6个月随访, 采用FACT-G问卷评估, 调查患者的生命质量, 满分为100分。同时监测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 (ALT值、AST值、TIBL值) 。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 (±s) 表示, 行t检验。

2 结果

两组手术均成功完成, 观察组60例患者中, 止痛剂在围术期应用率为23.3%, 对照组60例患者为80%,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中出血量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离床活动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 (P<0.05) 。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术后6个月FACT-G得分 (81.03±0.4) 分, 对照组为 (62.07±0.5)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肝功能指标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均有好转, 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病发胆囊结石的患者, 多剧烈腹部疼痛, 药物治疗多效果不佳, 传统开放式手术易造成胆管损伤, 使处理更为棘手, 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近年来, 医疗科技取得了巨大成就, 显著带动了微创医学的进步, 腹腔镜下实施胆囊切除术渐成为标准术式, 但未充分考虑胆囊功能的重要性, 胆囊切除后诱发的近期或远期并发症呈高发比例, 使患者身心均承受较大伤害, 故在手术方案的选择上, 将具有一定正常生理功能的胆囊保留, 为保障预后, 提高患者远期生存质量的关键[4]。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胆囊为人体重要器官, 具有较为复杂的生理功能, 如参与免疫、浓缩胆汁、调节缓冲胆管压力、收缩胆囊。切除胆囊后诱发多样的生理变化, 如正常消化吸收功能造成影响, 出现经常性胆绞痛及腹泻, 特别是年轻患者。切除胆囊后, 显著增加了胃液食管反流及十二指肠液胃反流风险,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结肠癌的危险性。因切除胆囊所致的免疫功能紊乱及胆管压力增加尚无有效解决方案。保胆取石强调内镜技术与微创方案结合, 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行微创保胆术, 胆囊腔内黏膜可用内镜直视, 并对胆囊管通畅情况可详细了解, 提高了腹壁切口的精准性, 防止损伤周围组织, 且手术在腹腔外操作, 减少腹腔感染, 避免发生粘连性肠梗阻, 结石在直视下彻底取出, 使残存率明显降低, 对黏膜未构成损伤, 使胆囊功能得以保留, 防止复发。结合该研究结果显示, 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组在术中出血量控制、术后早期活动和进食、住院时间方面占有一定优势, 且FACT-G生存质量评分在随访6个月时高于对照组, 可获得理想的预后, 明显改善肝功能[5,6]。

综上, 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 可加快患者病情康复, 减少术中损伤, 提示预后效果, 使术后生存质量明显改善。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微创保胆的临床效果。方法 该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20例, 均为该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 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划分, 对照组采用标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微创保胆术, 回顾两组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手术均成功完成, 观察组60例患者中, 止痛剂在围术期应用率为23.3%, 对照组60例患者为80%,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中出血量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离床活动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 (P<0.05) 。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术后6个月FACT-G得分 (81.03±0.4) 分, 对照组为 (62.07±0.5)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肝功能指标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均有好转, 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 可加快患者病情康复, 减少术中损伤, 提示预后效果, 使术后生存质量明显改善。

关键词:腹腔镜,胆道镜,微创,保胆,效果观察

参考文献

[1] 何建新, 谭龙.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临床疗效研究[J].河北医学, 2013, 19 (1) :28-31.

[2] 陈理国, 骆助林, 石悦洪, 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J].西南国防医药, 2012, 22 (4) :396-398.

[3] 李全福, 葛长青, 张阳德, 等.腹腔镜辅助与小切口微创保胆手术的对照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1, 16 (3) :205-207.

[4] 朱鸿波, 付中华, 韩宗明, 等.微创保胆取石术前后胆囊收缩功能的变化[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1, 17 (5) :13-15.

[5] 梁婉红.对腹腔镜微创保胆取石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 18 (21) :3208-3210.

[6] 高月玲, 王莉.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手术前后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2, 21 (18) :144-145.

上一篇:在医学院校实施多媒体教学的现状分析下一篇:高校体育课程拓展性目标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