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专业论文范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理工科专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文章从俄罗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出发,阐述了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的发展定位与特色,并提出了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的发展路径。关键词:理工科院校;外语;路径大学通常分为研究型、学术型,教学型、应用型,不论何种类型的大学,都应有超前思维和战略思维,在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同时确定自己的方向。

第一篇:理工科专业论文范文

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分析

一、引言

受经济危机影响,市场经济运行低迷,就业岗位增速放缓,而需要就业人数却持续增多。数据显示,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30万,2013年达到699万,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重,其中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尤显严峻。国内对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的研究较少,相关研究与背景环境密切相关,且从各自角度展开研究,所提出的措施缺乏系统性。笔者从就业脆弱性的视角出发,结合理工科高校行业背景,提出系统化培养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对策。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创办历史短,存在品牌力弱、师资配套力量不强、专业实践技能培训不足等问题,导致财会专业毕业生无法形成具备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诱发就业脆弱性。基于此,笔者认为学生就业脆弱性指的是由于社会环境变化,使得就业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固有培养模式转变成高校的核心刚性,影响到就业稳定性,直接结果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离,就业风险应对不力,最终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笔者在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在理工科高校教学经验,重点诠释三个问题:第一,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就业脆弱性是怎样形成的?第二,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就业脆弱性以何种方式表现?第三,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毕业生脆弱性如何缓解。

二、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脆弱性根源

(一)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财会从业人员,而理工科高校为建设成综合性大学,需要完善学科体系,于是在双重因素影响下,理工科高校纷纷增设财会专业,为社会输入大量财会人才。目前,高等教育正经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与之相反的是,国内财会从业人员需求经历着“既多又少”的结构性矛盾格局,初级财会从业人员数量很多,但是高级财会人员很少。究其原因,初级财会从业人员准入门槛低,社会培训机构大量增加,批量培训初级财会人员,造成初级财会人员过剩。这就加剧各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竞争,高校间财会学生就业形成一种“零和博弈”,显而易见,理工科高校在这场博弈中处于劣势,这与理工科高校内部定位及财经类高校优势息息相关。第一,财会专业在理工科高校属弱势学科。受理工科高校自身定位的影响,财会专业在理工科高校属于非主流专业,定位决定高校在资源配置上的差异化,与特色学科相比,财会专业在经费支持、师资配套、科研环境等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财会专业更多的是“自力更生”,严重制约了学科发展速度,形成“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特点。第二,财会专业在财经类高校品牌优势明显。财会专业自身具有特殊性,不仅需要完善的理论体系,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财经类高校的优势明显。理工科高校合作单位往往是制造型单位,提供的实践岗位以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为主,对财会人员需求量不大,学生实践机会较少。而财经类高校一般已形成良好的财经界人脉,可以提供丰富的财会岗位实习,增加了财经类高校财会学生的实践经验。

(二)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脆弱性根源 高校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图1所示。

政府、职业中介、家庭、企业、高校、个人、行业等七个要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空间维度对内部培养结构、外部就业环境、人才需求预测、就业风险应对等四个层面产生影响,从而构成高校学生就业系统的运行机制。宏观维度:政府履行宏观调控职能,通过立法控制与信息支持等隐形的手段,对劳动力供需市场的固有缺陷进行掌控调整,以降低高校就业系统中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劳动力市场歧视、就业保障制度缺陷等风险。此即为高校就业系统的就业风险应对层面。中观维度:行业就业资源变动影响行业整体就业环境的变动与就业观念的形成。此即为高校就业系统的外部就业环境层面。微观维度:在政府调控宏观与行业就业资源变动的影响下,高校、企业、职介、家庭等要素按照市场机制配置人才资源。此即为人才需求预测层面及内部培养结构层面。而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脆弱性表现即为就业系统结构缺失或运转不流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人才需求预测失真。职业技能培养方案实施路径模糊。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受限于教育资源,往往与其他管理类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在大一合并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初期,财会专业及其他管理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以及实践环节上相同,并没有根据专业的不同性质特征以及对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设置对应课程。财经类院校普遍有三年及以上的专业学习实践时间,而大类招生的财会学生的技能培养时间通常不到两年,这无疑拉大了与财经类院校毕业生的差距。再加上近年来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学校的实践教学场地、设备、教员以及经费等跟不上学生人数的激增,更是导致教学差距扩大,最终使毕业生职业技能薄弱,无法形成较高的就业竞争力。

(2)内部培养结构失衡。一是社会需求与学校供给脱节。高校没有顺应企业对高级财务人员的需求,财会专业教育重点还集中在理论学习方面,导致培养出的人才无法参与企业决策。据相关数据显示,拥有高级会计资格的会计从业者只占8%,而硕士以上学历不足3%,高级会计缺口超过60%。传统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一般都按学科范畴设计,注重“宽厚的学科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口径”,往往偏重于基础知识教学和艰深理论的传授,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实践教学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构建。二是就业指导缺乏持续性及针对性。我国大学的就业指导普遍成为一种毕业前夕的临时性、短期性工作,往往停留在毕业政策解说、信息发布、技巧指导。这种就业指导忽视了对职业能力持续培养和个性发展的指导,缺乏针对性。而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需要长时间、潜移默化地塑造,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大学生普遍处在未成年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社会经历有限,三观并未定型,因此必须在踏入社会之前,接受一定的指导、训练。而如果缺乏必要的就业指导,就会降低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外部就业环境负影响。一是就业观念存在误区。毕业生在择业时对区域和单位比较在意,选择竞聘单位上,可重点选择东南沿海城市;对单位的选择,则倾向于稳定、收入高的机关事业单位或收入高的三资企业,这就出现了有人没工作岗位、有工作岗位没人去的矛盾。同时毕业生由于缺乏对社会及人才市场的了解,就业期望值往往过高,甚至脱离实际,从而引起了高不成,低不就的不良循环。二是一次性就业率与薪酬水平不高。财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较高,整体能够维持在90%以上,其中就业率最高的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23%,理工类毕业生就业率92.76%,比财经类高校低近6个百分点。在薪酬方面,不同类型高校财会专业毕业生也有区别,财经类财会毕业生薪酬平均为2675元,综合性毕业生平均为2426元,理工科财会毕业生为2342元,平均为2500元左右。与其它专业比:财会专业就业起薪明显低于理工类专业。大部分理工类专业起薪在3000元左右,最高的材料类专业能够达到3500元,而财会专业毕业生起薪普遍在2500元左右,相差达1000元,与理工类其它专业毕业生比,起薪平均差距比较明显。三是就业单位企业多,机关事业单位少。财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各类企业,高达总人数的55%,符合中国经济市场化趋势。在主观择业方面,许多财会毕业生倾向于稳定轻松的工作,选择进入机关单位与事业单位相关岗位,但由于编制限制与激烈竞争,最终造成大量竞聘者无法成功进入这些单位,上岗者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近三年只占总人数9%,尚不及十分之一。在创业方面,敢于创业的毕业生非常少,仅占总人数的2%,主要是创业风险高,需要资金、经验、机遇等,因此更多毕业生更青睐自主择业上岗。

(4)就业风险应对缺失。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同时,劳动力市场用工歧视也屡见不鲜,这给高校毕业生带来极大的就业风险。政府尚未出台针对上述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的具体法律法规,缺乏在法律上的控制力度。而理工类高校在财会方面的就业资源明显劣于财经类院校,其财会类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风险更高。

三、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脆弱性的缓解

针对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脆弱性表现,依托理工科高校行业背景,在与财经类高校财会专业毕业生竞争时,形成错位竞争优势,以期减缓财会专业学生就业脆弱性。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课程体系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要素是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具有稀缺性、难以复制、无可替代等核心竞争力特征。理工类高校,学科与专业建设积淀和优势明显,产学结合更紧密,其开办的财会专业应充分发挥学校数理基础好的优势,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按理论够用、突出专业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特别专业方向模块和素质拓展课程,要突出行业特色,做到相互融合,以培养富有财会行业知识技能的应用型高级财会人才。将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定位在“经济管理中高级应用型人才”上,就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特色,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重新构建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优化和整合专业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在构建培养模式时,应体现多层次、个性化的培养特征,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围绕财会专业的理论教学内容体系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两方面开展。以航海专业背景高校为例,其培养财会专业人才,就业去向主要是航海行业,在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中,可设置航海工程概论、工程概预算、航海企业财务管理等课程;同时设置航海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税务筹划等专业素质拓展课程,既体现了学校办学特色,又有利于培养符合航海行业所需的专家型财务管理人才。此外,高校应确定一个目标明确的培养方案,并将之贯穿在本科四年的教学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培养,将技能及职业素养培养渗透至完整的教学方案中,以期取得厚积薄发的效果。

(二)全程就业指导培训,完善风险应对机制 创新就业指导机制,从新生入学起即培养职业规划意识。高校通过系统指导、全程服务、搭建平台等措施,提升就业水平。

(1)强化就业指导,培养服务意识。就业指导工作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从大一开始,就业指导中心就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进行全程就业指导。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培养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第二,进行就业培训,了解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养成求职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过硬的就业心理素质。第三,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对接,就业指导中心要主动搜集就业求职信息,了解岗位需求,同时努力求得用人单位的反馈。

(2)优化就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工科类毕业生企业需求量大,每年进校招聘毕业生的单位多,供不应求,相比之下,财会专业因逐渐趋向饱和而逊色得多。用人单位并非对财会毕业生毫无需求,关键是如何让用人单位将对财会专业学生的有限需求放在本校招聘。理工类高校应通过实行就业“捆绑推荐”措施,与有联系的部分重点单位达成共识,在优先向其提供急需专业的优秀工科类毕业生的同时,促使该单位在需要财会专业人才时也优先录用本校财会专业毕业生。

(3)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供需平衡。依托理工科高校自身的行业背景优势,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引入企业教师,形成校企长效合作机制。企业教师以自身丰富的实操经验、熟练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在执教过程中引导学生,使学生朝社会和企业真正所需要的财会专业人才发展,并通过引入工作岗位的现实需求,为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性素质提供了绿色通道。通过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重视应用能力培养,促使“社会需求”与“学校供给”高位对接,实现高校与企业间的供需平衡。

四、结论

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脆弱性并不仅仅来源于自身的先天劣势与财经类高校的品牌优势,还有社会因素乃至于观念原因,如个人、企业、政府等多方面原因。为缓解理工科财会专业学生就业脆弱性,笔者提出理工科高校应依托本校行业背景优势,采取系统性措施,将财会类专业与本校优势学科相结合形成复合型交叉学科,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工科背景的高校,有着自身办学历史积淀和办学优势,因而可嫁接工科知识到财会人才培养方案中,这是财经类高校所不具备的天然条件。故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形成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培养应用性财会专业人才探索有效实施路径,方可成为培养复合型、行业型财会专家的摇篮。

参考文献:

[1]刘向兵:《大学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辨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2]刘术永:《工科院校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创新机制研究》,《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年第16期。

[3]杨艳东: 《理工科院校人文社科专业建设中的问题与思考

——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高等理科教育》2013年第1期。

[4]蒋义宏:《发挥工科院校优势,促进会计教学改革》,《财会通讯》1987年第8期。

[5]储丽琴、曹海敏:《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商业会计》2012年第22期。

(编辑 熊年春)

作者:乔云莉 颜来世

第二篇: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发展路径思考

摘 要:文章从俄罗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出发,阐述了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的发展定位与特色,并提出了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外语;路径

大学通常分为研究型、学术型,教学型、应用型,不论何种类型的大学,都应有超前思维和战略思维,在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同时确定自己的方向。大学的意义在于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创造社会发展需要的文化内涵。大学在凭借其知识、思想、智慧、人才和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1]。“任何一所高校的办学模式实际上都是由多种具体模式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不同构成要素或要素间不同的排列次序与空间配置,使各种模式显示出不同的功能,适应不同的条件与需求。”[2]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及创新型人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驱动,中国在2014年提出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半数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众多普通本科院校的共性选择。我们可称之为高等教育的“应用型”转向。与此同时,中国的紧邻、战略合作伙伴——俄罗斯参考欧洲国家应用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本国经济发展需要大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现实,大力开展应用型学士培养计划, 预计2018年前,应用型学士毕业生应当占(大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总数的 30%—40%以上[3]。这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应用”转向有很多契合点,两国应用教育合作有很大空间。

工科的特点在于应用,外语专业培养的也多是语言应用人才,将来主要从事语言服务行业,工科院校的外语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方能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教育改革的总体需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185所理工科大学设有外语专业[4]。如何与文科院校外语专业、外语类大学的外语专业竞争?工科院校的外语专业将以什么特色赢得社会的认可、生源的选择?这是每一个外语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俄罗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俄国有许多教育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19 世纪俄国政府强调教育优先,并立法保障全民教育;用“预防教育”代替“修正教育”;19世纪60年代俄国政府试图取消体罚;19世纪末教育界提出取消中学的计分制,以此向生命教育的方向推进……[5]当前的俄罗斯也非常重视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高技能人才。2005年以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创建企业型大学”是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政府鼓励大学创立企业,与公司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和研发。2009年俄罗斯联邦公布了培养应用型学士培养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开设的专业主要包括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化学和生物技术等优先发展的专业领域。这些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中,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实践、生产实践等课程要占总学时的 50%及以上,生产性实践知识的教学由企业派出经验丰富的高学历人员承担,确保学生的职业技能……这些办学经验都能给我国高校“应用”转型提供了一些借鉴。针对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的发展,俄罗斯高校外语“专业化”课程设置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二、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的发展定位

专业发展的方向必须要“依据以国情和校情为基础、以学科发展为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6]进行选择,一旦确定,要坚持自己的方向,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外语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应用型专业,在应用型理工科大学里求得生存和发展应该利用好“理工”的特长,培养懂得理工科基础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是专业生存与发展的路径,更是市场所需、国家战略所需。

以地处哈尔滨的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其俄语专业起步较晚,依托中俄合作办学的基础于2007年创办俄语专业。为了整合所有的俄语师资力量,俄语专业置于国际教育学院统一管理。面对省内诸多强大的竞争对手,如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黑河学院等或强大或有特色的俄语办学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的俄语人充分思考和调研,发挥本校工科特色,依托对俄教育合作的基础,将俄语专业的发展定位为:依托国际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优质的教师资源,充分利用工科院校长线专业矿业及机械等学科特色平台,结合本省市的地缘优势,深入开展“3+1”(中外双校园)模式培养,培养以外语为特长,并向工程技术领域交叉学科拓展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7]。这一专业定位充分考虑东北地区与俄罗斯的地缘优势,结合本校的工科特色專业,努力培养文科专业里的工科人才、工科专业里的外语人才。这个经验值得国内同类院校借鉴。

三、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的发展特色

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的发展一旦结合本校理工科的特长专业,就能确立与文科类、综合类院校外语专业不同的人才培养特色,这些具备双专业知识背景的毕业生就业出口会比仅懂外语的文科毕业生更加畅通。理工科院校的外语专业与本校工科特长专业结合可以产生两套培养模式:“外语+工科辅修专业”和“工科专业+外语二学位”,构成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的发展特色。

(一)外语+工科辅修专业

“外语+工科辅修专业”,即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的学生以外语学习为主,并辅修1门本校的工科专业。学生用四年的勤奋努力,结合学习过程中各种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打造出“工科外语人”,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经贸、矿业、机械、材料等方面的翻译工作。

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在宣传方面,外语专业的招生简章上突出学校的“外语+专业”培养模式,使学生填报志愿时就做好学习两门专业的心理准备。外语专业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选修1—2门相关专业基础课。若与本专业课程冲突的,可以采取自学选修课基础理论教材,每学期必须完成一本(无上限)专业基础课教材的自学或选修。在校期间可选修6—8门基础理论课,在学习外语专业的同时,学习一门工科专业的入门知识。工科专业可为外语专业学生配备专任教师,讲述入门、导论知识,以概论的方式介绍知识面;如果不具备配备专门教师的条件,应适当降低考核难度,以开卷或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学生考核通过,获得该专业的学位证。那么该生毕业时就是双学位,具备更多的竞争优势。

同时,还应优化外语专业的课程结构,完善“外语+工科辅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利用外语进行科技和商务沟通的能力。如黑龙江科技大学开设了“经贸俄语”、“国际贸易实物”、“科技俄语阅读”等课程,专门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的俄语训练,新增设的科技和经贸类课程可辅助二学位的学习。

(二)工科专业+外语二学位

目前,我国的英语教育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到学生进入大学,英语的语言基础已经很扎实,如果大学期间仅将英语作为公共必修课,修满学分就放弃,与国家而言是十几年教育资源的浪费, 于个人而言是时间和智力的巨大浪费。这些学生若能辅修英语专业的二学位,进一步提高外语语言水平和应用能力,将是对个人第一专业的有力补充,正如俄罗斯著名语言学家A.A. Pыбкиная所言,“外语不只是大学本科教学中需要应该掌握的一门课程,还是职业开拓技能的手段”。掌握外语,才能在地球村里,更好地参与国际交流或国际竞争。

小语种以俄语为例,我国开始俄语专业的高校约140多所,在校生约2万名,主要是零起点学生;全国开设公共俄语教学的高校约120所,在校生近1.2万。这1.2万名学生多数从中学开始学习俄语,具备较扎实的俄语基础。进入大学后,他们主修的专业是非俄语,如果充分发掘这部分学生的外语潜力,每年从公共外语的学生中挑选外语能力强的同学辅修外语专业第二学位,培养“专业+外语”的学生,充分发挥外语专业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既可发展俄语专业的二学位,也是对国家人才培养的巨大贡献。

再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俄语专业为例,他们尝试与理工科专业实现相互开放选修课,即向外语专业学生开放选修课的学院,其学生也可以来选修俄语专业课程,实现他们的“工科专业+外语二学位”,提高理工科院校学生的外语能力,强化其“应用型”特质,增加其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外语专业还考虑为本校优势理工学科的优秀学生开设零起点第二外语课,或英语提高班,便于他们以后出国深造或扩展其未来就业面。目前国家留学基金委为国内各层次的学生提供多种赴国外留学的项目,可以鼓励“专业+外语”的优秀生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赴国外留学的机会。

四、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的发展路径

确立了发展方向和专业特色,具体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还需要多方面资源配合。教学环节的完成离不开教师、教材和教学法,师资转型与能力提升、教材建设跟进,教学方法调整是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发展特色的保障。

(一)提升教师素质与能力

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和学术水平十分必要。“应用型”大学急需“双师型”教师来培养“职业性、专业性、基础性”的复合型人才。外语专业的教师通常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局限于语言学的理论和应用,缺乏工科知识背景。而工科专业的教师外语水平也不足以直接教授学生学习专业外语。

高校“应用”转向过程中,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双师型”队伍是重要任务。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1)选派有意愿学习的教师去相关工科专业听课学习,3—4年培养2—3名懂得相关知识的教师,可以讲授《科技外语》,可以在基础课上向学生渗透工科思维方式、工科简单知识。(2)选派教师深入语言服务企业培训,获得市场服务的应用经验。(3)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专家做高校的兼职教师或学生实习、实践的导师。充分利用大学期间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真正去锻炼动手能力、应用能力。

(二)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即课本,课本是教学之本。教学改革的基础是教材建设。以传统学科分布、知识架构为导向编写的教材,不能满足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教学需要。目前还缺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配套的成熟教材。理工科院校的外语专业可以考虑结合自己的校情自编讲义,逐步推广。针对“外语+工科辅修专业”方向的学生,应适当压缩语言课理论教学的内容,提取核心知识点、语法结构、篇章知识、修辞知识精讲多练。同时将语法讲解的实例更换为科技语体的例子,增加学生相关专业术语的外语表达、科技外语句型的积累和训练,形成自编讲义,再逐步向市场推广。针对“工科专业+外语二学位”的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实际语言水平结合其工科专业的相关词汇、科技语体的材料编一套简明外语教程,为学生未来去国外进一步攻读学位奠定语言基础。俄罗斯专家 H.Д.Гальсков认为,“在专业材料的语言学习中,学生的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都获得了成功。‘专业化’外语课程是专业知识和社会发展方向的有效结合”[8]。

(三)创新教学方法

外语知识的学习更多在于学生的勤奋训练,曾经有外语教师说,“外语不是教会的,而是學会的”,意思是单靠教师课堂的讲解很难让学生内化知识,必须靠学生勤奋的“听、说、读、写、译”的训练。而“外语+工科辅修专业”的学生则会更加辛苦,因为他们每学期必须完成一本以上基础理论课教材的自学和选修,在打外语基础的同时,还要学习一门工科专业的入门知识,所以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媒介学习十分重要。目前MOOC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从美国发起席卷全球,也为学生学习第二、第三专业创造了便利条件。

互联网时代是信息高度发达,知识容易获得的时代,这个时代对每一位教师既是挑战,也是机会。教师职责的重心已经从知识专递转向开发学生的应用能力、教会他们学习方法为主。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进程与状态,教学方式也更加多样化,教师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可以在网上写作业,教师可以在网上批改和答疑。网上的教学“过程”跟踪有利于检测学生的训练质量。

工科院校的外语教师可以尝试把相关专业术语和句型渗透到精读课里,督促学生积累工科外语词汇,每日给学生一个专业术语、一句科技语体表达式。外语表达由教师教授,汉语内涵及专业外延让学生查阅,再轮流在课堂上讲授,这就是所谓的“翻转课堂”,变“教师教”为“学生学”,以学生为中心。阅读课、翻译课也都可以采取类似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社会在进步、技术在发展,社会职业需求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不少职业成为过眼烟云,更多职业在市场竞争中扑面而来。但是无论何时,语言服务这个行业都不会消失,应为语言是文化沟通的基础,只要世界存在多样的语言,就必然需要从事语言服务的人才。机器翻译永远不能完全代替人工翻译。中国的外语人才很多,但是既精通外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却是市场急需的。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结合本校优势专业,形成自己的“外语+工科辅修专业”和“工科专业+外语二学位”的特色,将会处于教育竞争市场的不败之地。因为国家经济发展永远需要工科长线专业的人才,如矿业、机械、电子、材料等。以俄语为例,东北地区与俄罗斯有地缘优势,双方的合作与发展也需要略懂这些专业的俄语人才,培养文科里的工科人才,工科里的外语人才是21世纪工科院校发展的亮点。顺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培养人才,永远是正确的方向。人尽其才,才是“人才”,否则也失去教育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振天,吴景深.如何缩短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N].光明日报,2014-11-25.

[2]董泽芳.现代高校办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分析[J].高等教 育研究,2002,(3).

[3]杨刚要.俄罗斯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经 济研究导刊,2015,(23).

[4]甄艳华.理工科院校如何办好外语专业[N].光明日报, 2008-10-22.

[5][俄]科兹洛娃,奥夫钦尼科夫;顾俊玲译.19世纪俄国 政府在普通教育领域的倡议[J].黑河学院学报,2016,(3).

[6]张丽娜.高校办学模式基本问题探析[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6).

[7]黑龙江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俄语专业2014版培养方案 [R].2014.

[8]H. Д. Гальскова.Coвpeмeнная Meтодика обучения иностранному языку:Посо-бие для учителя[M].M:AP КТИ- Глосса,2000:165.

作者:顾俊玲 高郁

第三篇: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法律职业教育探索

[摘要]文章从法律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入手,分析了国内外法律职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了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开展法律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優势所在,从而为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并探讨了理工科强势高校发展和建设法学专业的战略目标与微观思路,从而促进法学学科的专业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

[关键词]理工科 法律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连宏(1978-),女,吉林长春人,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法律诊所,讲师。(吉林 长春 130022)

与法学专科院校以及综合性高校的法学院相比,理工科院校法学院由于在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经验、学术传统等方面相对不足,也缺乏法学学科所需的相关人文、社会科学资源。理工院校的这一先天不足,可以转化为理工院校探索形成法学教育模式特点的内在动力。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可以将教育模式与教育目标定位于法律职业教育,形成法学教育的特色与優势,开辟出一条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办学之路。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等国,很早就将法学专业的教育目标定位为法律职业教育。然而在我国,长久以来,很少有法学院愿意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法律职业教育,似乎认为这是在自贬身价。实际上,这是对法律职业教育的一种误解。法律职业教育绝不是一种“低层次”的教育。

一、法律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法律职业和法律职业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并不一致。但总的说来,法律职业是指与法律相关的各种职业的总称,主要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教学和研究人员等。所谓的法律职业教育,即是为将来能够获得从事法律职业的从业资格并从事法律职业所进行的一系列系统的、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培训。在我国,尽管获得法学专业的毕业证与学位证并不是从事法律职业工作的必要条件,但是对于进人法律职业的大多数人来说,法律职业教育仍然意味着必须修读完法学院的课程。

从目前绝大多数法学院的做法来看,法律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最初,法学院的教学以理论课程的传授为主,目的是传授法学理论知识以及法律思维方式。但是,不少人对法学院的课程设置提出批评,毕竟,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单纯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受到的实际训练仅停留在书本上,大有纸上谈兵之嫌,不能满足法律执业的实际需要。为此,法学院开始增设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学生在法学院学习期间就能获得相应的实践经验,学会以法律职业者的思维方式思考以及研究和解决问题,学会将所学的法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去。大多数法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是在给予学生高水平的法学理论教育的同时或之后,穿插进实践教学的环节。这两方面的教育内容是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摸索总结出来的。每一所法学院对于理论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大同小异,而在实践教学环节就显得千差万别。我国的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法学理论教育有明确的要求和指导,但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规整和设计就要薄弱许多。在诊所法律教育模式在我国出现之前,重理论轻实践,甚至是无实践,几乎是所有法学院校的通病。

二、美国法律职业教育研究现状

在英美法系国家,法学教育是培养司法从业人员等实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这一点,在美国表现得尤为突出。美国的法学院以培养具有一定法律知识与技能,并能够将其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律师为教育目标。在美国,对法律职业教育的研究很早就已经展开。从18世纪法学院校开始出现,就已经将其培养目标定位于一种职业教育,这种定位至今仍然没有改变。为适应并实现这种教育目的,美国的法律职业教育研究和法学院校的出现几乎同时产生。美国学者埃尔曼对法律职业范围的概括甚为全面且精确,他把法律职业分为五组:第一组是那些对法律冲突予以裁判的人;第二组是代理人,即代表有关当事人出席各种类型审判机构审判的人员;第三组是法律顾问;第四组是法律学者;第五组是一种各国极不一致,然而其重要性却在不断增加的人员,即受雇于政府机构或私人企业的法律职业者。美国著名法学家波斯纳对法律职业教育的研究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他在《超越法律》一书中特别强调法律职业者必须具备专门化且相对抽象的学科知识,而这种知识必须是接受正规的法律职业教育而获得的。他强调法律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法律训练的同质化造就了一定程度的有关职业问题的共识。没有受过相同的法律教育,众多分散的法律从业者难以形成具有共同思维方式、话语系统、工作技能的共同体。在教学方法上,在19世纪中期以前,美国法学院中盛行的教学方法是“教科书法”,如同我国今天大多数法学院校的教学方法。后来创造了“布莱克斯通教学法”,教师们不是单纯地就法律讲法律,而是在政治学、伦理学和管理学的理论框架内分析法律的原则,但是这种教学方法还是以教师在讲台上的说教为中心。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和“苏格拉底教学法”,即通过对一系列判例的分析和师生之间的问答,让学生理解法律的概念和原则。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普通法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在推广过程中也遇到不小的阻力。兰德尔教学法得到了美国法律界的认同。今天,美国法学院的教师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着“案例教学法”和“苏格拉底教学法”,这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的需要,成为優秀的律师。

三、理工科院校开展法律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優势

我国学者对于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争论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展开。由于受大陆法系传统的影响,我国的法学教育比较注重理论教育。但是,从90年代起,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法学教育是一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法律职业者。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要求中国法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学者们也都认为,我国目前的法学专业本科生教育存在某种程度的局限性,突出的问题在于“法学本身便是一种实践理性,它不仅仅是一整套自恰的知识体系,更是一套以问题为指向的解决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方法。它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否则,法律教育就只能走向空泛的理论,而难以与社会事务的实际调整发生真正的关联和契合”。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对于教学管理者来说,尚缺乏法律职业教育的认识与理念,羞于将自身的法学专业教育定位于法律职业教育,认为这必将降低自身的“等次”,削弱对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和投入,降低自身的学术研究水平。对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来说,由于缺乏对于法律职业教育的认识,对于高校法学专业的评价体系本身就没有为发展法律职业教育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发展环境。职业教育或实践环节教学,似乎成了学术教

育或理论教学的附庸品和补充。二者何为第一性,谁为出发点谁为依归的问题,长期以来是模糊甚至是错位的。或者从根本上说,法学教育的根本培养目标是什么,我们究竟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在这一点上是缺乏深思熟虑和明确定位的。

我国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总的来看,普遍存在着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的问题。对于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近年来不仅成为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教学和研究人员着力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法学专家、学者以及司法从业人员的关注。尽管对于理工科院校办法学专业的利与弊观点不一,但是很多学者都承认,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有其深厚的科技背景作为支撑,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避免与政法类与综合类院校人才培养类型重复,应发挥其学科優势,将应用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无疑为理工科教育开展法律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理工科高校的法学专业在其自身的发展中,在高校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也在不断寻找着自己的特色和優势。在有特色才能有发展的认识基础上,我们充分依托理工科背景,在文理科的结合点和交汇点上确定法学专业方向,力求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样既可发展自己特长,又能在文科整体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以及法学专门院校的众多法学专业中确定自己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位置,避免因一哄而上重复建设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这既有利于形成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法学专业,又使得整个高等教育能形成合理的结构和布局。一方面,理工科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理工科专业资源優势,为培养既懂法律又懂科技的高层次的复合型法律人才提供了優良场所,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懂专业技术,也懂法律知识。另一方面,特色培养也体现出在适应该专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国内外人才市场对该类人才的需求。

四、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法律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近年来,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充分意识到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进行改革,否则迎来的不会是法学教育的繁荣,而是过度繁荣后带来的教育资源的浪费和自身的衰败,于国于己不利。因此,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在不断摸索着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法律职业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改革。笔者以为,其改革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目标改革。培养目标的正确树立,是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法律职业教育改革的首要一步。只有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在目标的正确指引下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我们要改变以往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与政法类和综合类院校法学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重复,将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培养复合型的应用人才,在对学生进行法律专业通识教育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同时也包括开拓创新能力,组织、协调、协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社交与表达能力,适应和应变能力,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2 培养方案改革。将本科阶段的学习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法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以教师讲授为主,也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视各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专业课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必修课为教育部规定的法学专业核心课,保证核心课的学时和内容的完整。除此之外的课程为选修课,学生按照兴趣爱好以及未来工作或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进行选择,满足学分即可。第二阶段为职业训练阶段。在此阶段,以班级为单位,为本科生配备数名导师,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职业训练阶段的学习分为课堂模拟训练和实践两方面。课堂模拟训练由教师指导,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模拟学习会见当事人、事实调查、法律研究、咨询、调解、谈判、法律文书写作、诉讼等实务方法和技巧。实践阶段由指导教师带队进入司法实务部门及公司法务部门进行实习,采取学徒制的方式,为学生将来成为法律从业人员增强感性认识和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和技巧。我们的培养方案应力求做到,按此方案培养出来的法学专业人才,即应是成熟的法律从业人员,应可以满足社会各方面对于法律实务人才的需求。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可以不经过或少经过入职以后的上岗培训。

3 课程体系改革。理工科院校在法学教育课程设置上有两点应当明确:首先,应以社会经济及市场化的发展为导向建构法学教育课程体系。其次,多元化教育范式的出现,将要求重新整合已有的教育優势和资源以及与此对应的课程设置体系。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理工科院校应从学科的整体和综合平衡着手,合理地建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学科交叉,以综合课程、边缘交叉课程、跨学科课程、双学位和辅修专业为依托,拓宽法科学生的知识面。就教材方面而言,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应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撰写和使用适合于这种特色和目标的法学教材。就课程设置而言,职业训练阶段的学习应正式纳入教学计划中,并科学合理地将职业训练阶段划分为几大模块,每一模块针对不同的实务训练而展开。比如,可以将职业训练阶段划分为会见当事人模块、事实调查模块、法律研究模块、法律咨询模块、法律调解模块等,针对每一模块开展课堂模拟训练和实践训练。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即可以做到在真实的情境下接触真实的当事人,分析和处理各种复杂的法律关系和社会关系,使法学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书本层面上,而是与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相结合。这样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同时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意识、法律职业道德以及作为法律专业人才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4 师资建设改革。教师是成功开展法律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法律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而实际情况是,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而且术业有专攻,有精于深奥的理论探索的教师,也有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因而,笔者以为,应将这两种教师区分开来。前者主要负责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通识教育,把培养学生的法律理论知识和树立法律信仰放在首位。同时,要培养、引进或聘请既具有丰富法律实务经验也具备学术造诣的教师,负责本科学生第二阶段即法律职业教育阶段的学习。二者分工合作、互相协调,共同完成学生的培养工作。

5 考试方法改革。以往的考试方法侧重于考查学生的书本知识,大多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间或以开卷或口试的形式,方法比较单一,且容易导致学生的死记硬背,并不适合真正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适应“二阶段”的培养方案,必须对传统的考试方法进行改革。在第一阶段的学习中,可以继续采用以往的考试方法,不可否认,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方面,传统的考试方法有其優势所在。在第二阶段的学习中,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如逻辑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领导和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可以在课堂模拟和实习中采用教师评价学生和学生互评的方式,兼以考查学生在每次实践完成后所做的总结报告,综合作出评价。

作者:连宏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理工科专业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理工科的专业范文05-29

理工科毕业论文范文05-14

工科专业论文范文05-09

理工论文范文05-08

工科论文范文05-08

哈理工论文范文04-28

工科实践论文范文05-08

工科实习论文范文05-09

工科通信论文范文05-09

长春理工论文范文05-12

上一篇:酒店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智能控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