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论文范文

2022-05-08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理工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爱情来了,但它通常不会待太久。科学家通过反复实验证明,让人们对另一半如痴如醉、神魂颠倒的苯乙胺在体内最多持续四年。如果你想永远牵住另一半的手,千万别犯拖延症,据统计,恋爱四年以上还未结婚的情侣,90%都会说再见。从恋爱过渡到婚姻,激情退却亲密感升温。

第一篇:理工论文范文

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特色建设研究

[摘要]:从英语专业办学这个角度来说,如何利用理工科院校的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和教育资源,培养出既有特色,又能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使英语学科与其他优势学科相互融合,实现资源整合,才能使培养的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这也关系到英语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办学思路。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 英语专业 发展模式

一、引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校外语专业教学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传统的英语专业最初主要设置在单一的外语院校、综合性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央和地方的一些重点理工院校率先创办了“科技英语专业”或“专业用途英语专业”。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理工科院校也相继设置了英语专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设有外语学院或外语系的院校达近千所,其中1/3以上设置在理工院校。而在外语专业内部,英语、日语、俄语专业数最多。其中,英语专业学科点发展最为快速,尤其在高校扩招这10余年中更是突飞猛进,一举成为学科点膨胀最快的专业之一。

理工类院校的理工类学科通常具有较高的实力,知识结构的分布也比较宽广。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的特色在于将学校的理工科背景和氛围加入到外语办学理念中,将英语与科技传播相联系。理工类院校的英语专业大都是建立在长期的教学基础之上的。相比专门的外语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文科的英语专业,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探索出具有理工科特色的英语专业办学之路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新世纪对英语特色专业培养模式的新要求

任何一个有意义论点的提出必须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才具有现实意义和生命力。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寻求特色发展之路,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方面,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教育与外语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相比,在师资队伍、图书资料、教学管理经验、人文环境资源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其英语专业制定的培养方案和采用的教育教学模式几乎完全沿用了传统的英语基础教育,因而其培养的学生既不具备英语专业基础优势,也不具有专业应用优势。

另一方面,培养具有理工科背景的英语特色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的涉外服务行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的发展和新行业的出现使得英语的服务面不断拓宽,新业务不断涌现,英语服务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化、专业化。为了适应社会对特殊英语人才的要求,理工科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使英语与这些学科形成相互渗透的良性互动,从而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人才。由此可见,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更具有培养英语特色人才的先天优势,可以从不同学科的结合点和交汇点上确定数个专业方向,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样既可发挥自己的特长,确立自己合理的位置;又可避免因一哄而上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有利于形成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

综观各类开办外语专业的院校在课程设置的安排上,均体现了各校在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方面的努力。师范类院校和行业型院校的培养目标比较明确,开设的课程与其行业或专业性质吻合,例如,师范类院校除强化教育理论、教学法、心理学等教师素质培养课程外,着重于人文、科技知识面的拓展,同时强调积极采用现代的、多元的和全方位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充分利用原有的电教设备的基础上,学会掌握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辅助教学,使教学手段走向现代化。行业型院校如旅游、翻译等极为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从当前就业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需求的情况看,用人单位除了要求毕业生具有很高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外经贸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要求具备化工、机械、电子、工程、建筑、材料、土木、财经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和知识。而在理工科院校中,这些方面的师资、教材、课程、实验手段等方面都可以现成提供,可向不同程度的学生开设入门或介绍性课程,并了解主要的实验设施和工艺流程。

三、英语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定位

高等院校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包括学历教育说、通识教育说、基础教育说、职业教育说和精英教育说等,具体到理工科院校,我们认为英语教育应该倾向于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随着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四位一体”式发展,材料、机械、商务、科技研发、对外合作、工程建筑、生化研究等领域英语业务和涉外英语业务都需要跨专业的英语人才,对此,理工科院校有其自身优势。因此,理工科院校英语教育的目标应首先定位为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以普通英语教育培养目标为基础,同时结合自身优势学科的特色,将英语与这些优势学科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拓展满足社会需求的英语新兴领域。

确立这样的目标定位,既是对目前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发展面临困境的有效回避,也是对现有优势资源的充分利用。

首先,理工科院校开办英语专业确实面临很多现实困境,例如,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科研师资队伍不足,图书资料缺乏等,其培养能力实难与外语类院校和综合性院校抗衡,因此,理工科院校必须面对自己的现状,正确对自己的英语教育进行目标定位,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培养出社会认可的英语特色人才。

其次,理工科院校的英语教育必须与其优势学科相结合才能谋求生存与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化。因此,具备英语和相关专业双重背景的学生,将在这些特定的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理工科院校培养英语特色人才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最能体现这类院校英语教育的特色和价值。开设特色课程,编撰特色教材,实行多学科联合授课,将主流教学与特色教学结合起来,做到既强化学生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与实践能力的训练,又兼顾到学生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从而使之成为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多重能力的复合型英语特色人才,这是理工科院校切实可行的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四、英语特色专业建设的实现路径

理论的论证需要实践的支撑,因此,理工科院校英语特色人才的培养必须寻求符合自己发展的实现路径。

1.英语专业建设要与社会发展需求想适应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交叉学科不断涌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从而对适应这个时代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经济呼唤宽口径、适应性强、有相当应用能力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当今社会大量需要的则是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外交、经贸、英语、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种复合型的外语专业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语专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的要求。”

适应新时代对外语专业的要求,培养复合型人才,理工类院校应该根据各自人才培养规格的特殊性在课程设置上有不同的侧重面,课程的内容和深度也要依据各校的生源、专业特色、师资队伍状况等具体情况来确定。

2.加强双学位建设

双学位是指在校本科生修读主修专业获取学士学位的同时,又修读其他专业而获取的学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既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特色人才的需要,又满足了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还可以发挥各高校的学科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甚至还可以整合高校之间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我们建议学校开展英语双学位建设。在全校范围内,面对所有专业开设英语双学位课程,选择双学位课程的对象可以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学制采取“2+2”模式,即学生在三、四年级学习主修专业课程的同时,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学习英语专业课程。采取这种模式的原因是:首先,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公共课程的学习任务较重;其次,很多主修专业的课程大三才开设,如果从一、二年级就选修英语双学位课程,将无法使英语与其专业结合起来,从而有悖于我们开设双学位的宗旨。

3.开设辅修课程

经过调研发现,很多学生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但出于经济、时间等方面的考虑,他们无意获取英语双学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了使他们掌握自己所需要的英语知识,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辅修课程,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增强其择业竞争力。

五、结语

由于各院校的发展状况、师资队伍、学生来源、所在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就业需求情况不平衡等,各高校都在努力探索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道路。应该加强市场调查和研究,加强与其它学科专业的师资合作。对复合型人才的复合程度以及市场需要何种类型的复合人才有比较明确的了解,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科学地确立人才培养模式,选择复合的专业,克服盲目性,努力培养出服务于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受到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创出学校和专业培养人才的特色。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为英语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为英语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效率,跟踪社会的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使外语专业永葆活力。作为理工科院校利用其办学实力,可以培养出具扎实语言基本功,能用外语熟练地进行听、说、读、写、译活动,具备外经贸、英语和企业管理知识,同时又具有某些理工科专业知识、了解工艺、制造和实验过程的复合型人才,是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周文岭.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4).

[2]秦秀白.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应加强学科建设[J].外语界,2006,(10).

[3]王晓红.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途径探析[J].中国冶金教育,2010,(4).

[4]李洛丹.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学理论,2010,(7).

[5]付红霞.地方理工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8,(2).

基金项目:洛阳理工学院2010年度重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0-JY025。

作者:袁宏智

第二篇:保持婚姻的理工科规律

爱情来了,但它通常不会待太久。科学家通过反复实验证明,让人们对另一半如痴如醉、神魂颠倒的苯乙胺在体内最多持续四年。如果你想永远牵住另一半的手,千万别犯拖延症,据统计,恋爱四年以上还未结婚的情侣,90%都会说再见。

从恋爱过渡到婚姻,激情退却亲密感升温。事实上,苯乙胺在婚后停止分泌,原因是夫妻双方有了自己的小窝,无需再“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夫妻双方在分离或者突发意外时激情重燃,也就是常说的“小别胜新婚”。

进化心理学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同样的解释。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熊哲宏在《我爱故我在—西方文学大师的爱情与爱情心理学》一书中,将婚内夫妻的感情解释为“婚内亲情”或者“夫妻情”,这听上去确实一点也不令人兴奋。不过千万别小看它,这是一种类似于“为了你,我可以付出一切”的“利他”之情,而且没有半点冲动的意思。

进化心理学认为,当两人以承诺、义务和责任为前提签订了一纸结婚契约,把一切交给时间,久而久之越来越默契的双方会产生一种类似于“血缘关系”的亲情。

不过,想要一直维系却并不容易。
结婚几年痒一痒

“七年之痒”的说法似乎并不准确。

这个词本就是个舶来品。上世纪50年代,玛丽莲·梦露主演的电影《The Seven Year Itch》(七年之痒)上映,没错,就是梦露在撩人夜色下的地铁口按住随风飘起的白色V字领长纱裙的那部。片子中,已婚男主角总是利用一切情形幻想着与这位性感可人的电视广告明星发生外遇,后来片名译成的“七年之痒”,成为婚姻疲态、不稳定的代名词。

不过,婚姻中是不是第七个年头最难熬?人们纷纷试图给出解释—人体细胞全部更换一次需要七年时间,所以七年后你可能会对之前的选择不满意。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中心的约拿斯·弗里斯恩教授通过标记细胞年龄的方式证实了这一点—人体内细胞的平均年龄约为7~10岁。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会在婚姻中起作用,就比如不会有人因为肠道细胞或者骨骼细胞而对另一半发“痒”。接受和传导信息的神经元细胞才是主力,现有的知识证明,神经元细胞多数会陪伴人的一生,只有一小部分会更新。
图 Art of Joy从恋人过渡到夫妻,让人们陷入爱河的苯乙胺停止分泌,浪漫的爱情升级为“婚内亲情”。这是一种完全“利他”的情感,不过想要维系住却并不容易。

科学无定论,只能靠统计数字帮忙。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家庭研究中心主任徐安琪发表于1997年的《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和婚姻》调查为“七年之痒”做出了注解—在中国,婚后6~10年是婚外恋或者怀疑对方有婚外恋的高发期。

不过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痒”出现得越来越提前。《参考消息》报道上海一家离婚公司前来咨询的顾客逐渐向“三”靠近。

通过三年的磨合,夫妻双方逐渐出现审美疲劳。类似的数字还出现在黑龙江。2009年一季度,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向阳区人民法院受理的76起离婚纠纷案件中,婚龄在3~7年的占35.5%,还有三起婚龄不超过三个月,甚至有一例婚龄仅为三天。

最近,老夫老妻间也出现了离婚潮—孩子上大学,原本不爱的双方决定不再演戏,选择分手。2009年~2011年,北京朝阳法院每年高考结束后受理的离婚案件数量都大幅增长,拿2011年为例,高考后20天的离婚案件数是之前的2.3倍,其中递交诉讼的当事人中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占七成。8月后,离婚数量又回归正常水平。
图 Peter Turnley我们一直需要感情需要爱。暮年之爱有利于双方分泌有益激素。婚姻美满的老人通常比丧偶老人寿命长,男性一般长12岁,女性长6岁。

想维系婚姻,要么生个孩子,要么多干活

相对于爱情,孩子对维持婚姻的作用更靠谱。

徐安琪的研究同时显示,夫妻关系的维系主要靠子女,这一比例占被调查总数的58.2%,而选择用爱情维系婚姻的不足一半(被调查者回答“目前夫妻关系主要靠什么维持”的问题,可最多选两个选项)。

很多丁克族因为没有孩子婚姻进入了瓶颈。《金陵晚报》报道,48岁的丁克族刘丽(化名)说:“有时下班回家因为太累,和丈夫没话说,家里显得特别冷清,如果有个孩子,可以调节气氛”。这使得丁克族纷纷选择回归。来自天津社科院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曾在上世纪90年代选择“丁克”的家族有六成打算重新要孩子。2010年4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进行的“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生育意愿调查”发现,和十年前相比,选择丁克的居民从之前的4.3%下降了近一半。

不过,子女是否能增加婚姻的满意度,目前还没有统一答案。2013年,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心理学家尼尔森等人在美国《心理科学》杂志上刊发论文,他们发现美国有小孩的夫妇比没有小孩的夫妇,有着更好的生活质量也更幸福。可是不过半年,在同一刊物上,来自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巴尔加瓦等人对尼尔森的研究提出质疑—尼尔森的研究没有把类似家庭状况的混淆因素剔除在外。后者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拥有孩子并不使人变得更快乐,所谓孩子带来的幸福感其实与婚姻本身相关。
图 Dmitri Markine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宗教让婚姻变得捉摸不定,有时外人很难理解。比如,我国GDP排名靠前的广东,离婚率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除了孩子,更多的琐碎细节同样影响着婚姻质量。比如,来自密歇根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的研究认为,不经意的厌倦,比争吵和冲突更容易毁掉整个婚姻。而家庭琐事也可能成为触及婚姻矛盾的导火索。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对2020名美国人进行调查,结果62%的人认为“分担家务活”是维系婚姻最重要的因素。
潮汕地区离婚率低,但不代表婚姻就幸福

更复杂的地域、文化和宗教同样影响着婚姻。我国离婚率最高的地区不是北上广深,而是新疆。在1980年到2000年间,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离婚率始终领先全国其他地区,同时也是全国唯一在20年中离婚率不升反降的省份。

>>2009年~2011年,北京朝阳法院每年高考结束后受理的离婚案件数量都大幅增长,拿2011年为例,高考后20天的离婚案件数是之前的2.3倍。

而2013年GDP全国排名第一的广东,离婚率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广东省内,不同地区也差异明显。比如,广州、深圳、珠海、韶关、河源的离婚率普遍较高,而传统观念强的潮汕地区拉低了整体水平。从1985年到2001年间,汕头市内离婚诉讼率不足全国的三分之一。

这里需要重点强调一下,相关研究显示,这并不能说明潮汕地区的男女家庭生活就风平浪静。实际上一篇名为《1985年至2003年汕头市婚姻家庭诉讼率变迁的法律解释—一种区域法律文化分析》的论文分析认为:

首先,潮汕地区的女性结婚之后一般会选择做全职太太,在失去物质基础,也进一步封闭了社交圈子的情况下,女性想要重新建立一个家庭很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她们对家庭矛盾的处理方式;

另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是,潮汕地区是熟人社会,处理家庭矛盾和婚姻不满的能力要比陌生人组成的现代化城市强得多。家长、朋友、同事等等都会轮番上阵劝和。

有意思的是,尽管汕头市内离婚诉讼率不足全国的三分之一,但如果我们将离婚诉讼更细分为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的话,会发现潮汕地区的诉讼离婚率要高于其他地区。

也就是说,潮汕地区的男女不会轻易离婚,但一旦离婚,就很容易为了财产和子女的归属问题达不成一致意见,不得不在法庭上解决。

除了广东,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四川、江苏等,离婚率增幅比较大,以上海为例,1980年到2000年离婚率增加七倍,其他省份也均超过四倍。

东北三省的离婚率也始终排在前列。除了欧美和东亚侨民、山东逃荒和少数民族带来的外来移民文化让该地婚姻观念开放外,《中国离婚率的地区差异分析》研究指出,通过对哈尔滨一区人民法院100个离婚案的抽样调查,因一方酗酒导致婚姻破裂的比重在20%以上,远高于调查中的其他地区。

在中国,最常提出离婚的是城市中文化程度较高的女性。徐安琪的《世界之交中国人的爱情和婚姻》研究表明,这类人选择离婚并不是婚姻不幸福,而是她们对家庭生活及另一伴的要求高。她们对婚姻中的爱情抱有期待,经济独立,个性好强,对夫妻关系的容忍度低。相比于其他群体,这类人最不愿意“凑合”,当婚姻遇到不顺更容易考虑分手。

>>“广东离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只是表象,在广东省内,不同地区也差异明显。

主流黄昏恋真相:只同居,不结婚

爱情终究是个永恒的话题。即使生命步入后半程,人们依旧对爱、婚姻和性充满期待。《老年人再婚的现状、原因分析及对策》表明,一项针对中国4000名老年人的抽样调查显示,有近五成的老年人赞成黄昏恋。对其中的600名独身老人进一步调查,68%的人愿意再婚。另一项刊登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上的调查显示,有70%的老人认为需要过正常的性生活。

更多的研究支持老人们的恋爱和婚姻。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王茂书的研究称,老人丧偶使免疫功能下降,有益激素分泌紊乱,疾病发病率增高。而如果身边有恩爱的另一半陪伴,有利于分泌出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从而把体内血液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程度调到最佳。

医学家曾对449名55岁以上的丧偶者进行九年的追踪随访,发现有将近一半的老人在丧偶半年后相继去世。研究认为,丧偶的老人通常比家庭美满的老人短命,男性一般短12岁,女性短6岁。

对老年人来说,爱情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良药,适当的性生活同样对老年人的健康有益。基于中国上海老年人的一项调查显示,部分长寿夫妇直到90岁仍保持正常的性生活。事实上,对于60~70岁的老人来说,每月平均1-3次的性生活对健康有帮助。

寻找到合适的另一半让老年人的晚年更幸福,而实际情况是,婚姻通常只会让他们更糟心。因为相处时间短、财产纠纷、儿女干涉等问题,老年人的婚姻频亮红灯。为了免去更多的麻烦,更多的老人选择了“走婚”—彼此生活在一起,不去登记结婚。2006年,根据上海市中老年“心灵驿站”热线公布的调研显示,再婚老人中认可非婚同居的高达九成。同年,北京市老龄协会的调查得出了相似的数据,有90%的老人赞成非婚同居,在迎来第二春的老人中,已有接近一半的老人选择这种方式。

如果说放弃法律保护是一种无奈,那么“代际婚姻”就是胜利需求—大部分老年人特别是男性希望找一位年轻的伴侣。专门从事性学研究的史成礼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男女生理结构不同,老年男子在70岁时还有性要求,而老年女性因卵巢功能退化几乎没有需求,“代际婚姻”刚好弥补这一点。

不过,最后还是友情提醒,在选择另一半时最好相信感觉相信爱。以色列海法大学哲学教授亚伦·本季夫的研究显示,一向不靠谱的直觉在选择配偶时却用得上,他跟踪了135对新婚夫妇,以看到对方照片后的第一反应选择配偶直接影响着婚姻的满意程度。而且,相信爱情的人比不相信爱情的人更幸福,在婚前顾虑重重的女性离婚率比婚前没有顾虑的女性高出2.5倍,即使前者不离婚,过得也相对不幸福。

作者:王璞

第三篇: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摘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需要。文章在分析当前理工科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强化创业意识启蒙、明确创业教育目标、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及健全创业教育支撑体系等多维度分析了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和完善,进而提出创业教育实践应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分阶段和个性化推进的建议。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 创业教育 创业意识 教育模式

[作者简介]罗勇(1972- ),男,湖北宜都人,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 21009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南京理工大学教育教改资助项目“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NUST 2013JYJG-A-4)和2013年度南京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课题“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力研究”(项目编号:NUST 2013CY-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从而将创业能力培养提升到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看作与高等教育学术能力、职业能力培养同等重要的第三大核心任务。

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破解当前社会存在的“就业难”问题的要求。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创业现象日渐普遍并被社会所认同,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运而生。创业教育不仅符合当今社会、时代的发展潮流和趋势,而且能够有力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第二,创业和创新在本质上是相互关联和互相促进的。创新的重要载体之一就是创业,创业的先导和基础是创新,创新的水平往往决定创业的成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随着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的进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项工作极大地强化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第三,当前我国正处于就业形势严峻的阶段,人才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高等院校良好的创业教育将促使大学生创业渐成气候,会大大缓解“就业难”的严峻形势。

二、当前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启蒙不充分。大学生创业是社会和经济的热点问题,然而一个大学生是否会创业、创业的方式等都要受其创业意识的影响,创业意识或精神的培育则是创业实践的起点。①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首要工作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在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工作中,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内涵和结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形成统一的结论和观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启蒙不够充分,已经成为大学生创业的瓶颈,限制了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纵深发展。

2.创业教育目标定位不明确。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困境下,绝大部分高校对于创业教育内涵和外延存在偏差和误区,往往将创业教育直接等同于教育学生开办企业,过分注重填鸭式的创业教育课堂和创业技能训练以及创业知识传授,重术轻道,扭曲了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在思想政治教育和行政考核的压力下,不少理工科高校的创业教育蜕变为“创业知识教育”或“创业技能教育”。

3.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科学。创业教育的目标追求应在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中有所实现,在培育创业精神的同时,应注意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培养。当前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主要有两方面的不足:一是由于学科地位的边缘化,多数高校并没有给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足够的重视;二是创业教育课程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4.创业教育支撑体系不健全。良好的创业环境对于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创业教育目前缺乏有力的扶持政策;创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不健全;创业融资面临较大困难;缺乏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多数高校内部的文化氛围、培养目标、激励导向、评价体系都未能向创业素质培养倾斜,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法规。

三、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笔者结合南京理工大学的就业创业教育实践,着重围绕理工科高校的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启蒙、创业教育目标设定、创业教育课程重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评估四个主要问题,探索出一套切合理工科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一体两翼三平台”)。

1.强化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启蒙。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包括创业的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和创业世界观等心理因素,即我们所说的“创业意识”。②在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的初始,应着重针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的启蒙。首先,从实践层面来看,通过开展创业讲座、科研立项、模拟创业比赛和参加以“挑战杯”大赛为龙头的创新创业教育等活动,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其次,从制度层面来看,要不断完善创业教育管理模式和创业教育支撑体系。南京理工大学遵循突出重点、鼓励交叉和分类指导的原则,以优势的经管和社科为支撑,以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为载体,促进各学科交叉融合的创业项目培育,构建了一个理、工、经、管、法相互支撑且结构合理的具有理工科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最后,从物质保障角度来看,要搭建有效的实践平台,提供相应的资金、场所,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2.明确创业教育目标定位。高校通过短期的创业教育造就大批学生“企业家”或学生企业的想法既不现实也不可行。创业教育的本质应是注重创业创新精神的培养,创业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应是立足于学生的学科背景,强化培育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以及开拓精神,注重培养学生在事业、企业、商业规划活动中的从业能力、创新意识以及敢于尝试的精神。

高校应始终明确将创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定位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具备创业能力的新型实用型人才。换言之,以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为主体(“一体”),以浓郁的创业氛围感染学生,以高层次的创业平台锻炼学生,以系统的创业知识武装学生。坚持“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教育特色,坚持意识、知识、能力相统一的教育道路,培育学生形成务实、科学的创业意识、创业理念以及创业潜力,从而培养和造就一流的创新创业人才。

3.重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从创业活动的本质来看,创业是一项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也是一项全面体现创业者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活动。③一方面,要合理完善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课程设置着重在内容上体现综合性,结合理工科专业特点,加强人文经管等综合性课程的开设。科学化设置教学环节,探索一套符合理工科学生特点的创业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务实的创业意识、创业理念以及创业潜力。在形式上要体现多样化,创业教育课程可采取专题式讲座、体验式模拟、案例式讨论等多种形式,注重教育与实践并行。另一方面,要加强创业教育课程的师资力量,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的质量。一是针对讲授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加强教师培训力度;二是邀请校外有创业实践经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弥补校内专职教师在创业实践中的经验空白;三是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办公室,从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鼓励教师投入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来。

4.健全创业教育支撑体系。第一,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创业实践平台。通过整合校内、校外企业的资源以及政府和机构的扶持制度,共同搭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是促进创业教育的首要保障。南京理工大学依托学校工程训练中心,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根据理工科不同学科专业特点设立了多个专业工作室,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技能培训,提供资金支持、专业指导以及跟踪服务。根据区域规划、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与省市、县人才中心、高新园区等共建校外创业实践基地。第二,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资助服务水平。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需要投入资金用于前期教育,在学生进入创业实践阶段时应逐步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的经费投入和指导服务。学校应投入大量资金构建创业实践载体和平台,进行“创业教育示范学院”建设,完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第三,创办孵化平台,助力学生成功创业。南京理工大学依托政府和学校资源成立三大创业孵化平台(“三平台”),即在校内成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在学校科技园成立大学生创业园,与所在区政府共同投资建立“南京紫金常春藤大学生创业园”。学生进入孵化园和创业园后可以获得企业免费提供办公场地和免息贷款、免费的专家指导以及当地政府在财税方面的优惠政策,从而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有利的条件保障。

四、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实践的若干思考

1.力求创业教育要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推进理工科创业教育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辩证关系。创业教育不是专业教育外的新内容,而是专业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是专业教育的时代要求和时代内容。④要将创业教育理念渗透、融合到专业教育过程中,对帮助当代大学生积极树立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创业的综合能力、完善理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2.遵循系统化、分阶段的教育规律,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创业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完善有其内在阶段性特点,同时又是一个长期渐进性过程,因而创业教育的开展也必须采取阶段性与过程性相结合的原则。理工科高校既要开展普及性创业教育,又要具备更高层次的专业性创业教育;既要针对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分别开展不同层次的教育,又要针对创业的不同阶段(创业的准备、初期以及成长阶段)进行差别性的指导。与此同时,高校应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制度,全面评价、考核学生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

3.创业教育要结合高校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个性化”开展。从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来看,创业教育一般都体现并密切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与资源优势,并不存在“理想的最佳模式”,⑤因此,要突出不同类别(层次)高校的各自特色,找准学科优势来个性化开展适合本校实际的创业教育。在构建创业教育模式时,必须“学会恰当地利用本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创业教育,鼓励学生树立服务区域经济、努力创业、奋发有为的创业思想”。⑥创业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要积极寻找区域经济与创业教育融合的切入点,发挥区域经济和文化区位优势,实践“本土化”的创业教育,明确与本地个性相统一的创业教育目标。

[注释]

①李志,李雪峰,万凤艳.当代大学生创业意识问卷的初步编制[J].心理学探新,2010(1):85.

②彭刚.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85.

③许强.高校创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探究[J].商情,2010(16):99.

④覃成强,冯艳,于娜.论高校创业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中国成人教育,2013(3):13.

⑤林磊,陶思亮.中美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比较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17):74.

⑥黄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校创业教育创新[J].煤炭高等教育,2011(5):78.

作者:罗勇

上一篇:生态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民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