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陕北秧歌

2024-05-07

校本教材—陕北秧歌(精选4篇)

篇1:校本教材—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

一、陕北秧歌简述

陕北秧歌是我国汉民族主要民间舞蹈秧歌的代表流派之一。它长期流传在陕北的广大地区,又叫“闹秧歌”、“闹红火”。秧歌一词,从广义上讲是陕北民间文艺活动的总称,狭义上则指秧歌队在广场进行的集体歌舞表演。

1、陕北秧歌的分布与特点

陕北秧歌主要分布在榆林的绥德、佳县、米脂、安塞、延安等县,以榆林的绥德和米脂两县为代表,被称作“绥米秧歌”;以延安的洛川秧歌,代表了陕北南部秧歌的艺术特点,从而形成了陕北秧歌的两大流派。

陕北秧歌是民间群众自娱性歌舞,多在每年春节和正月十五元霄节前后活动,各村秧歌活动时,参加人数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一、二百人。

陕北秧歌借助丰富多彩的场面与队形变化,抒发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勤劳质朴的高尚情操,热情奔放的情绪,生动活泼的舞蹈,质朴优美的歌唱,在高亢欢快的锣鼓和唢呐伴奏下,形成独特的艺术形象和风格特征。

2、陕北秧歌的分类

陕北秧歌依其内容和形式可分为六种:

(1)大场秧歌。(2)小场秧歌,俗称“闹回回”。(3)拜年秧歌,也叫沿门子秧歌。(4)彩门秧歌。(5)九曲秧歌。(6)彩灯秧歌。

陕北秧歌在民间以它质朴,热烈的面目出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它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创新,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加的文化艺术。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载入新文化的光辉史册。

二、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手位与手臂动作

动作简介:

手位与手臂是否规范,直接影响着整个姿势的美观,它不仅在空手扭动中很重要,特别是挚道具时,如拿伞、扇、绸、巾时,就显得更重要,使用不当,就很别扭。基础动作:

1、山膀

身体站直,双脚并跟呈“八”字,左臂弯回,手心向外托与腰(带)间,右臂伸直,略向下,手成“掌”形,脸微向左。(见下图1)

2、按掌

身体站直,双腿靠扰,双脚并齐,左臂弯回手心向外托与腰(带)间,右臂向腰前弯屈呈60°左右,手掌心向下开掌形,脸微侧左。(见下图2)

3、托掌

身体站直,双腿并拢双脚略分,左臂弯屈,手心向外托与身侧腰带下方,右手上伸微弯举上头顶,手呈“掌”形,脸向前平展。(见下图3)

4、顺风旗

身体站直,左臂向左伸直,手呈“男掌”形,右臂向上伸,微弯举上头顶,下臂直上,手呈“掌”形。(见下图4)

(1)(2)(3)(4)

“顺风旗”在秧歌扭动中应用较多,它可握道具舞摆,前后连接手臂环绕。本课重点

手位与手臂动作,难点在于手臂、手腕、肘的弯屈上。课堂练习:

1、指掌动作。

2、手位与手臂动作

第二课时 步位与步法

动作简介:

步位与步法是扭秧歌时腿与脚部的动作,这些动作有的是单一表演的,大多则是与上身手位、臂位、头、肩部动作相配合的,也是秧歌中最基本的动作。

一、双碾步 动作简介:

双碾步主要用于小场子和小剧目(或戏剧)中,向左向右的平行移动。主要功夫是在脚上。

学习过程:

预备动作,双脚原地平行站立。

第一步:双脚前掌部用劲作为撑点,后掌部略离地面,双脚同时向左(右)移动。

第二步:双脚后掌部用劲作为撑点,前掌部略离地面,双脚同时再向左(右)移动。

往后连续移动,单数向第一步,双数向第二步,循序递进。(见右图)课堂练习:

1、左右碾步。

2、加“顺风旗”碾步。(学生实践)

二、十字步 动作简介:

十字步是秧歌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步法,有原地扭法,有行进中扭法。学习过程:

在预备动作站好后,讲清陕北秧歌中无论何种步态,一般都是从左脚开始行进,特殊情况也有右脚起步,初步与终的步伐相同。分四拍教学。

第一拍:左脚向右前上步(脚跟先着地)为重心,右脚踮起,双手向左摆,头左、右微晃,眼看前方。

第二拍:右脚向左前上步,划弧线到右脚后上方,右脚踮起,双手向右摆,头左右微晃,眼看前方。

第三拍:左脚平衡右后,前脚掌先着地,同时上身向右微倾,双手顺势摆向右后,头向左扭。

第四拍:右脚向后撤回,腿微屈,脚尖先着地,撤至左脚后半步处,上身朝左前微倾,双手经腹前向右摆,头微晃,眼看前方。(见右图)教学步骤:

1、先不动臂教十字步。

2、加摆臂教十字步。

3、摆臂加晃头教十字步。

注意事项:步子不要跨大。

三、行进十字步 动作简介:

在原地十字步的基础上,教学前进,重点强调十字步的每一个步态中不是跨大步,只有在前进时,在右脚落地后脚尖踮起,左脚向前迈步稍大(半步左右)便是前进。(见图8)

学习过程:

在十字步完成后左向右前跨右脚先踮起,后紧跟越左脚跨向右脚右前方,左脚平移右方,右脚撤回,左脚再向前迈,循序渐进。

课堂练习:分组练习动作

课后作业:

1、秧歌步态先从哪只脚起?

2、双碾步移动中与“顺风旗”怎样配合?

3、练习学会十字步、前进十字步。

第三课时 摆绸

动作简介:

摆绸经常用于陕北秧歌的场地和舞表演,用法是绸缠腰间,双手齐两头舞动,农村秧歌用的较多,有左右摆绸,前后摆绸,胸前摆绸,高扬绸等。

教学用具:2.4×0.3m彩绸

一、左右摆绸 教学过程:

1、腰间系绸。

2、双手“握腰绸”两端,在腹前同向左右摆动。

3、加“十字步”左右摆动。

二、前后摆绸 教学过程:

1、双手“握腰绸”两端,在身两侧前后交 握腰绸

错摆动,手臂衣弯后直。

2、加“平步”前后摆绸。

三、胸前摆绸 教学过程:

1、双手“握腰绸”屈肘抬至胸胶,同时向左右摆动,同时手腕连续 左、右横着绕小“∞”形。

2、原地双手“握腰绸”,踏步胸前摆绸。

3、走“十字步”胸前摆绸。左右、前后、胸前摆绸教学要点:

1、捏绸不在绸两头最端点,而是要缩回5—8公分。

2、摆绸时腰部扭动适当,优美。

3、两臂活而不乱,屈而不僵。(课堂练习)

4、要随节奏,与脚下配合,表情带微笑。

四、高扬绸

高扬绸动作在表演到高潮时,节奏加快时用的较多,也有在舞上配合音乐与对角色时用。

教学过程:

1、双手“握腰绸”于身两侧下方。

2、左脚前迈,右手将绸扬至右上方,左手向左平甩;右脚前迈时,双手做对称动作。

3、平步“高扬绸”、跑跳步“高扬绸”。教学要点:

1、扬绸时扬臂须超过头顶。

2、对称动作须同时进行,双臂屈伸向上向前,若向上扬绸须将在上下高扬。

课后练习:

1、三种摆绸

2、高场绸配十字步。

第四课时 前进扭步、二进二退步

动作简介:

前进扭步是行进中的动作,但在扭大场时也常用,二进二退步,多用在进入一定高潮时所作的动作。特点是活泼热情。

教学用具:彩绸,彩扇。

一、前进扭步 教学过程:

1、预备动作做“左右摆绸”。

2、左脚起,一拍一步前行,双手随之做“左右摆绸”。二、二进二退步 预备动作:

1、握扇,抱扇,竖转扇,外转扇。

2、“托掌”,“山膀”。教学过程:

第一拍:上左脚,前脚掌着地为重心,右脚踮起,同时右手“握扇”,经胸前抬至“托掌”位,顺势做“外转扇”,左手向左甩,头微仰,眼看前方。

第二拍:上右脚,前脚掌心着地为重心,左脚踮起,同时左手“托掌”,右手划至右侧顺势做“里转扇”。

第三拍:左脚向后撤跳,上身顺势向右前稍倾,右手至胸前“抱扇”,左手随之成“山膀”,双肩微耸,眼看右前下方。(见右上图)

第四拍:做第三拍对称动作。

课堂练习:先分节,后连续练。

第五节 大、小站风摆柳

动作简介:

大站风摆柳和小站风摆柳都是扭秧歌时的优美动作,男、女角都用,多用于走大鼓场中,有时在小场子和舞台上演用。主要表演道具是扇、绸。

一、大站风摆柳

教学要点:提小腿时右腿弯度大,左腿弯度小,上身倾斜要适当,双臂动两拍不同。

教学过程:

1、第一拍:左脚向前跨一大步,右腿顺势屈膝后抬,上身扭向右前,双臂如挑担状向下闪动,眼看前方。(见下图1)

(1)(2)

2、右脚落至左前,左小腿顺势抬向右后,上身随之向前微倾,同时双手向右摆,并向右甩头。(见上图2)

二、小站风摆柳

教学要点:

1、小站风摆柳与大站风摆柳有所不同(“大站”甩头,“小站”扭腰)。

2、连续行进时,双膝随步伐上下颤动,顺势左右扭腰,摆胯。教学过程:

1、第一至二拍:右膝向下微颤一次的同进,左腿勾脚稍前踢随即收回,上身顺势向右略倾,双手向左小摆。(见右图)

2、第三至四拍:做第一至二拍的对称动作。

课堂练习:大站风摆柳、小站风摆柳。

篇2:校本教材—陕北秧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积累‘‘锣鼓、唢呐、狂飙、踢场子’’等词语的含义。2. 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

能力目标

1. 研习精彩语段,品味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2. 通过反复阅读体会陕北秧歌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吸收民俗文化,加深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陕北秧歌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研习精彩语段,品味本文优美的描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粗犷有力的陕北秧歌。

教师:请同学们用心欣赏这段秧歌,用一两句话描述陕北秧歌。

学生欣赏,自由讨论并发言,教师鼓励。

同学们,陕北秧歌是起源于陕北,发展与陕北,这片神奇的黄土地赋予了它生命。它有淋漓尽致的展现了陕北人特有的性格,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陕北秧歌。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请同学们把不认识的字词划出来并查字典。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再读课文,把握感情

教师:理解文章大意,体会感情。

三、精读课文,分析课文

1.教师:本文开头一段诗歌在文中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准确生动的描绘了陕北秧歌在陕北人生活中的地位。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教师:陕北秧歌有哪些表演形式?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提示:阅读课文第二段,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例如:榆林秧歌有大场(俗称“大秧歌”)和小场(俗称“踢场子”)之分。大场是大型集体歌舞,可加入高跷、旱船、龙灯、竹马、花鼓、腰鼓、霸王鞭等表演技巧。

3. 教师:陕北秧歌对表演场地舞台有要求吗?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教师归纳:对场地没有要求,一般在院落里、硷畔上、大路间都是秧歌表演的好场所。4. 教师:陕北秧歌表演的时间上有讲究吗?什么时间表演?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要求: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在文中划出。

榆林秧歌的另一个特点是与喜庆结伴而行。每逢大年春节,或是节庆之日,榆林大地到处是秧歌的海洋,城镇和农村都组织秧歌队,拜年问好。村邻之间还扭起秧歌互访互拜,比歌赛舞,热闹非凡。元宵之夜,还有举灯、提灯、担灯的彩灯秧歌以及九曲秧歌等。

四、作业设计

思考:

1、2、文章第一段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何作用?

“一个地区的文化,归根到底是情感和精神的张扬”,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榆林秧歌的内容及特点是什么?

交流:谈一谈你对秧歌的认识,并介绍一下自己家乡的秧歌? 读一读,写一写

锣鼓

唢呐

秧歌

信天游

细腻

篇3:论陕北秧歌的地缘环境和原生状态

一、陕北秧歌的地缘环境

陕北的地理区域包括现延安和榆林两个地级市。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河中游,属于黄土高原的中南地区,西安以北371公里。北连榆林,南接关中咸阳、铜川、渭南三市,东隔黄河与山西临汾、吕梁相望,西邻甘肃庆阳。全市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属黄土高原北缘地带。地势大致从西向东、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分为风沙区、丘陵沟壑区和梁状地上丘陵区。地形地貌大体是“七沙二山一分田”。明长城由东北向西南横穿市境,城以北是风沙草滩区,地势开阔平坦,沙丘连绵不断,滩地、海子星罗棋布;长城以南是黄土丘陵区,沟壑纵横。缘于黄河、无定河等充沛的水源,黄土高原松软的、易于发展农业耕作的地质条件,以及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温带气候,使其陕北成为孕育华夏早期文明的温床。

在古代历史长河中,陕北地区不断变革行政区划,成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重要的缓冲地带和拉锯地带,呈现出多民族杂居融合、农耕业和畜牧业相互补充,军事斗争和政治治理紧密联合的特征。

二、陕北秧歌的原生形态

陕北秧歌与古代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并非起源于劳动人民的插秧活动秧歌的源头应是傩戏。“傩”是一种仪式化、制度化的巫术活动,它继承巫术的力量和方法,靠强烈的声音节奏和发散的舞蹈形式聚合能量,达到超自然的境界,实现沟通人神、安定人间的目的。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陕北秧歌逐渐从宗教崇拜、祈福平安变成兼备娱乐狂欢、情感宣泄、荣神益人的多重特性。

陕北秧歌作为一种广场、街道、乡村等公共场合表演的集体舞,细分为大场秧歌和小场秧歌。大场秧歌参与人数较多,参与性较强,是集体性的歌舞活动。小场秧歌参与人数较少,分为二人场、四人场、八人场,表演性质较强,以爱情故事、男欢女爱、生活情趣为主。在新秧歌运动中,中国共产党主要继承和改造的是陕北秧歌中的小场秧歌。

在大场秧歌中,“伞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核心角色,他不仅是扭秧歌的能手,熟悉各种各样舞步嗓音洪亮,善于歌唱,出口成章,而且兼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将表演者、演奏者、场景变换、队形变化融为一体。并且,伴有花伞、彩扇、红绸、红绢、花棒、竹板、黄锣伞、灯笼伞、条帚、擀面杖、龙灯、旱船、竹马、跑驴等道具。队形变化丰富多样,有龙摆尾、卷白菜、二龙吐水等排列方法和“天地牌位”、“皇冠”、“十盏灯”、“八卦攒顶”、“十二莲灯”等对应吉祥顺意的队形。“陕北传统秧歌,十分讲究阴与阳的关系,讲究金、木、水、火、土的相生与相克,讲究天、地、水、火、山、雪、风、泽八挂的排列布阵。”

陕北秧歌乐队一般分为:“唢呐或笙管乐,唢呐是常用和主奏乐器;一般两人为一组,分上手下手,上手吹奏主弦律,下手为加花变奏,十分和谐。主要曲牌为大摆对"大开门"柳青娘"得胜归营等二百多种。唢呐手另有一支长号。打击乐,主要用大鼓、战鼓、小鼓、干鼓、大镲、小镲、水镲、大锣、小锣、圪塔锣等。”以腰部为主的扭秧歌,头和上体大幅度摆动,身体律动与鼓乐调式相匹配。脚下伴随着“十字步”、“三进一退扭步”、“二进二退扭步”等,以前进、后退、左腾、右跃的走动。陕北秧歌的唱词语言简短生动,调式较为固定,伞头领唱四句后,其它人反复唱每段的第四句。歌词大致分为祭拜时较为严肃的歌词、沿门子时吉祥祝福的歌词、搭彩梦时比赛竞技的歌词。

篇4:遵劲的陕北秧歌

那天我们会议人员到达延川县,天已黑了,同志们大都饿了,下车后即吃饭休息。第二天,省文联的同志告诉我们,昨天晚上,延川县本是要用秧歌迎接会议人员的,只因为下雨,才改到今天晚上。

天未黑,我看见延川县的街道上,有辆卡车的车厢里站着头顶系着羊肚手巾的汉子——陕北的汉子,他们很是剽悍,黝黑的脸盘,一身白色布衣,上身布衫外边套一件羊皮坎肩,有的还腰束红绸。车下,便有扭秧歌的男女云集了。这时,赶来看秧歌的人也非常多,男女老幼,像过年一样涌向县城唯一的中心广场。我的心情便也激动起来,很想尽快一睹陕北秧歌的风采。

锣鼓骤响,只见延川县贺家村的秧歌队,紧随一辆卡车走进广场。卡车上的人锣鼓伴奏,贺家村秧歌队的男女分成两列,男的手中均打着花伞,伞是镂空的,彩色的,伞边儿流苏垂垂;女的身着一身绿,腰束红绸,出水芙蓉似的窈窈窕窕,两只手里均拿着红绿绸扇。这两支男女秧歌队,就在广场上扭了起来。令我惊奇的是,他们扭秧歌的脚步跨得特别大,两手肘上下摆动的幅度极宽。男子手中的花伞,在空中随着身体手臂的晃动上下摇晃,好像要戳了天去,又一个下扎,空中便飞起只只花团。女子们手中的彩色绸扇,如飞蝶翩翩,忽隐忽现。锣鼓的节奏时紧时慢,把个秧歌队调动得欢快热烈。秧歌队先走圆场,接着走成“五角星”,一时又扭成“8”字交叉,不断变化图形花样。跟在秧歌队后边的花棍队,全是青年人,他们手中的花棍是用木棒制作的,较粗,两端系有铃铛。青年们打花棍时,粗粗的木棒在双肩上敲,在两条大腿上边敲,在臂部敲,在两个小腿肚和脚掌上敲。随着花棍的敲击,互打,身体就旋转成一个螺旋,飞出一股风来,铃铛“铃铃”响。那个热烈,那个遒劲,别提让人多高兴了。这时的秧歌花棍,让人感觉不是在扭,而是在舞。秧歌队后面还有骑小毛驴的,赶其他牲灵的,跑旱船的,亦有肩头挑羊皮袄走西口的。其中几位扭者已是花甲之人了,可他们那个认真,那个满足劲,那个一丝不苟,真似大闺女做嫁妆的精心、负责。有一个人吹着口哨在指挥队伍,还有两个汉子跳进广场中心在拖着长腔吼信天游,两人的双臂同抱揽月状。

贺家村的秧歌队走了,延川县教育局的秧歌队又进场了。这支秧歌队,少了农村的土气和粗犷,但多了高雅和迤逦,表演的队形更多更长,相同的是他们的脚步踏着鼓点跨度很大,很有点儿“天地唯我独乐”之气势,带着某种体育运动中的欢畅与争夺。每个人的脚上登着白舞鞋,鞋头红缨飞散,随着那欢快的鼓点,脚下就搅成了一串相连的花朵。教育局的秧歌队大概是以青年教师和学生为主了,男子同样身着白布衣,外罩一件羊皮坎肩,有的则是腰束红绸;女子穿着一身绿或一身红,手中执扇,或是拿着其他物儿,跳得花样翻新而不俗。秧歌队的热烈、欢快,同观众喜悦的心情相合。

陕北的黄土高原,孕育了陕北人的剽悍和无羁,也孕育了这里群众舞蹈(即秧歌)的大度和独特。看了这,又回想关中的锣鼓社火,便觉得关中的社火少了一些什么。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校本教材—陕北秧歌】相关文章:

校本研训教材05-26

校本教材前言04-26

校本教材高中04-29

校本教材剪纸05-08

作文校本教材05-10

编程校本教材05-27

校本专业教材05-09

校本课程小学教材05-25

毽子校本教材参考04-07

校本教材论文范文05-09

上一篇:回首往事伤感说说下一篇:店长年终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