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证券公司开展跨境业务的可行性分析

2024-05-10

我国证券公司开展跨境业务的可行性分析(通用8篇)

篇1:我国证券公司开展跨境业务的可行性分析

我国证券公司开展跨境业务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资本市场越来越完善,证券行业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国外证券公司进入我国证券市场,加剧了行业竞争。为了应对这种冲击,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我国证券公司需要创新盈利模式。文章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分析证券公司开展跨境业务的可行性,认为以东盟国家证券市场为切点开展跨境业务可成为我国证券公司国际化新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证券公司;跨境业务;东盟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3-0055-06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市场也得到较快的发展,我国证券公司不论在数量还是在规模上亦得到一定的发展,截止2012年底,我国共有112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17200亿元,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1294.71亿元,其中,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为504.07亿元,证券承销与保荐及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为212.95亿元,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净收入为177.44亿元;全年累计净利润为329.3亿元,实现盈利的证券公司有99家,盈利公司占比为86.84%。

在股权分置顺利实施后,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步伐逐步加快,国际证券公司不断进入我国资本市场,我国证券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证券公司面临着外资券商带来的业务冲击将越来越大,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证券公司需要创新其盈利模式,发展新型业务,探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新途径。本文拟分析我国证券公司在东盟国家证券市场开展跨境业务的可行性,探索在东盟的发展中国家开展跨境业务的创新之路。

一、我国证券公司开展跨境业务的必要性证券公司业务国际化是必然趋势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知名证券公司(也即投资银行)已初步开始了全球化扩张的进程,以发达国家相互之间的进入与渗透为主要的扩张路径。此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进入新兴市场经济体逐渐成为提高国际知名证券公司国际化程度的另一途径。如此,国际知名证券公司不仅能够在新兴市场上获得可观的回报,也会对新兴市场经济体产生一些正面效应:提升市场的竞争程度,形成显著的竞争效应和溢出效应,促进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公司提升其管理水平、改善其经营模式,从而提高这些市场内证券公司的竞争能力,诱导和激发其国际化欲望。

我国证券行业在经历了2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之后,随着市场化、规范化程度的显著提高,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逐步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证券公司。这些证券公司在资金规模、管理体系以及技术经验等方面已具备跨境经营的基本条件,在我国金融业管制政策逐步放松、国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形下,拓展跨境业务、加快国际化已成为其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国际证券业发展的历史看,参与国际竞争、开拓海外市场是国外著名证券公司实现国际化的共同做法。因此,我国证券公司开展跨境业务是内在发展的需要,是实力培养和检验的需要,也是国际化的需要。

国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与饱和,开拓新市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渠道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证券行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不仅要求我国的证券监管机制和市场规则逐步走向国际化、市场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而且大量的国外证券公司纷纷进驻国内证券市场,威胁着国内证券公司的垄断地位,加剧了市场竞争。此外,国外证券公司的先进管理经验、管理技巧及创新产品也不断进入我国,原有的交易模式、运行规则和经营理念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截止2011年,外资参股我国证券公司共计13家,参股的境外股东很多属于国际知名的证券公司,如摩根士丹利、瑞士银行、德意志银行、日本大和证券公司等。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近两年的市场资料和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2010年上交所会员证券公司交易金额前十名的证券公司占市场交易份额的比例比较平均,市场竞争比较激烈。

相对香港证券市场的竞争激烈,东盟证券市场更具有发展潜力

香港作为亚太地区最发达的金融中心之一,对我国内地证券公司而言,有着良好的区位和市场优势,理论上应借此大好机会拓展跨境业务。事实上,我国证券公司的跨境业务拓展也于2006年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证券公司在港设立分支机构开始,进入规模化的拓展历程,若干中资证券公司在港设立分支附属机构,以子公司的形式在当地开展各类业务,培育和发展海外客户。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已有27家内地证券公司获批赴港设立子公司,主要是我国实力较为强大的证券公司,比如中信证券、中金证券、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等。发达的香港证券市场不仅是内地证券公司的青睐之地,亦令众多外资证券公司垂涎。香港交易所参与者的统计资料所示,目前联交所的交易权持有者已达562家,其中包括香港本土知名证券公司、国际顶级的大证券公司以及东南亚地区一些实力较强的证券公司等。不同地区的多种证券公司纷纷进驻香港证券市场,丰富了市场结构,香港市场份额的角逐也变得更为激烈,欲在老牌证券公司云集的香港证券市场获得一席之地并实现盈利确实不易。我国证券公司要在香港市场拓展业务,所面临的竞争压力无疑是巨大的,业务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相对于发达的香港证券市场而言,处于发展阶段的东盟证券市场更具吸引力。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东盟成员国之间实现了经济、投资、社会和文化交流等多领域的合作。在联系往来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金融合作、共同促进中国-东盟金融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也是合作的重要主题之一。然而,东盟各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各不相同,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金融先行”的模式下加快国内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在金融国际化、多元化进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证券市场也相应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允许外国金融机构的直接参与,逐步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引进金融期货,大力发展各种基金,吸收了多种外来因素,证券市场国际化步伐较快,走得较远,发展程度较高。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后进的经济转轨国家,在近年来才不断加快证券业的改革发展,相继成立本国的证券交易所,在对外资证券公司进驻本国证券市场的政策规定中也适当放松了限制,目前外资证券公司进驻度不高,即便是已经进驻的外资证券公司,也未将这些国家的证券市场作为战略重点,重视程度和投入都不够。尤其是越南证券市场,在宏观经济、行业竞争、政策外交等方面的条件相对都较好,是具有发展潜力的。

二、我国证券公司开展跨境业务的可行性分析“中国-东盟”经济圈为我国公司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进入了全面深化发展的新阶段,合作水平和层次不断提高,双方经贸关系愈发地密切和活跃。2011年底,东盟取代日本成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我国也连续三年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12年末,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为4001亿美元,同比增长10.2%,明显高于全国对外贸易进出总额6.2%的增速;截至2012年底,中国与东盟累计双向投资1007亿美元。双方经贸合作长期以来处于互利共赢的理想状态。

相对于双方贸易关系不断深化而言,作为经贸合作重要内容的中国-东盟金融合作的进展明显缓慢得多。截止2011年10月底,东盟十国已在中国设立30多家银行机构,中资金融机构在东盟国家也设立了11家分支机构,双方金融合作已由过去的单一国际结算业务向信贷类、代理类、投资类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双方近年来在货币互换、汇率合作和互设金融机构等多个层次领域的金融合作初见成效,发展进程也较为顺利。但是,双方的金融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区域内国家间金融市场发育程度高低不一,双方在金融各领域的合作紧密程度和活跃程度差别较大,突出表现在证券业的合作进展缓慢,相对于银行业等金融其他领域的合作呈现出较大的滞后性。我国在东盟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开展跨境业务的证券公司寥寥可数,跨境分支机构的业务规模和综合实力也与当地证券公司相距较大,大部分国内证券公司受到国内外约束条件的限制,“走出去”开展跨境业务遇到重重困难、步履维艰。但随着我国与东盟国家间经济贸易合作领域的拓宽,中国-东盟资本市场的区域化发展步伐将大大加快,成员国之间的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同时对金融服务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将会使得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金融合作具有更大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总的来说,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双方的金融合作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广度和深度仍需多方协调推进,尤其是在证券领域的合作与市场开放方面。

我国证券公司在东盟地区的跨境业务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直以来,不少国内证券机构通过在香港设置海外发展平台,以香港作为海外发展的桥头堡、未来业务创新的发源地,以此作为国际化发展的探索和实践,然而这一国际化路径并未取得很大的进展。作为中资证券公司国际化策略的路径选择,除了在香港设立海外发展的初始平台外,应考虑利用“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实验区”的政策有利条件,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金融市场发展较为成熟的新兴东南亚国家拓展跨境业务。

2008年7月,中国国金金融有限公司在新加坡成立全资公司——中国国金金融(新加坡)有限公司,成为了我国首家在东盟国家开展跨境业务的证券公司。中金(新加坡)有限公司于2009年7月正式开始在新加坡资本市场开展业务。2010年10月18日,中金(新加坡)联合承销了亚洲最大的现代物流设施提供商之一普洛斯(ProLogis)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的上市,IPO规模高达39.14亿新元(约合30亿美元),是新加坡市场自1993年以来规模最大的IPO,也是中金公司第一次全面参与的非中国公司的海外IPO项目(资料来源)。

2013年3月,中国太平洋证券与老挝农业促进银行、老挝信息产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约设立中老合资证券公司,中国太平洋证券占股39%,并将派人出任总经理,实际负载合资公司运营。中老合资证券公司是中国证券公司走出国门设立的第一家合资公司,这标志着中国证券公司真正迈向国际化经营的开始,是中国证券史上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太平洋证券避开竞争激烈、市场饱和度高的发达国家市场,而选择在发展中国家以合资形式开展跨境业务,以进入门槛较低、市场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老挝作为第一个突破口,这将会为中国证券公司国际化发展提供十分值得借鉴的经验。部分东盟国家已具备开展跨境业务的良好环境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相继签署了《服务贸易协议》《投资协议》等文件,对双方投资领域的确定、投资环境的保护等作出规定,这为我国证券公司向东盟国家开展跨境业务提供了必要的法律支持。同时,为了保障跨境业务的顺利开展,须综合权衡目标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因素。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和泰国四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和证券市场发展情况相对其他东盟国家较好,比较具有潜力,且它们的政治较为稳定,对华外交友好。总的来看,这些国家能够为中国券商开展跨境业务提供相对较好的市场环境。

(1)泰国市场环境分析

在泰国开展跨境业务的优势主要在于:社会总体比较稳定,对华友好;经济增长前景良好;市场潜力较大;地理位置优越,位处东南亚地理中心;工资成本低于发达国家;政策透明度较高,贸易自由化程度较高。

泰国证券市场已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历程,国内的证券交易市场泰国证券交易所(SET)创立于1975年,负责二级市场的交易,由泰国财政部下属的证券交易委员会负责制定证券市场监督、促进、发展及运营方面的法律法规。泰国的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以及相关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占泰国金融体系10%的市场份额。从金融市场规模看(见图1),2005至2011年泰国金融市场规模扩大趋势明显,银行贷款额从2005年的54884亿泰铢上升至2011年的96125亿泰铢,平均年增长率9.9%。债券市场规模也迅速扩大,2009、2010和2011年环比年增长率分别为20.29%、13.79%、5.24%。虽然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泰国股票市场资本规模在2008年和2009年有所缩减,但由于市场自我修复能力较强,2010年比2007年增长了25.6%,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从证券化比率来看,2007~2011年5年间泰国的证券化比率(见表1),上市公司市场价值占GDP的百分比和股票交易总额占GDP的百分比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说明证券化融资程度较高,证券市场比较完善。而根据泰国证券交易所各年的统计数据(见表2),每年都有泰国国内企业和外国企业在泰国主板和中小板上市,股票市场不断扩容,规模不断扩大,说明泰国股票市场比较活跃,市场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并具备较大的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然而,泰国证券行业竞争较为激烈,目前泰国国内从事证券经纪等业务的证券公司共有41家,约有15家外资独资或合资的证券公司,外资进驻度已达36%左右,进驻的外资证券公司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因此,无论是在本土证券公司与外资公司之间,还是外资证券公司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新进入的公司要争得市场份额必须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2)越南市场环境分析

越南与中国的广西、云南山水相接,是中国边境贸易的主要国家之一,2001年以来,中国与越南的进出口总额迅速增长。如图2所示,中越双边贸易额2001年仅为28.16亿美元,2011年达到了357.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37.42%。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在工程承包和投资等领域的合作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以中越多年双边经济合作作为文化铺垫和经验积累,越南国内对我国企业的接受度相对较高,这将有利于我国证券公司进入越南开展跨境业务。此外,近年来越南国内经济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2007~2011年GDP总量及其增长率(见图3),这将有助于推动越南证券市场的发展。2006年加入WTO后,越南对贸易及外汇管制等方面也相对放松。

越南的证券市场处于刚起步阶段,规模小,波动大,包括胡志明证券交易中心和河内证券交易中心两个主要市场,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和外资管制日益加深,越南证券市场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稳定程度也不断增强,截至2010年,上市股票为576只,债券612只,基金4只。

如表3所示,越南上市公司市场价值占GDP的百分比和股票交易总额占GDP的百分比虽然没有泰国那么高,但是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证券市场而言,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此外,在主板和中小板上市的企业数目增长也是比较快的,说明越南的证券市场尚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具有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潜力。

在越南股票市场上,外国投资者的交易活动也非常活跃,2011年总交易量达275759.5亿越南盾,占据市场总交易量的30.56%。如表4示,2007~2011年在股票市场上外国投资者在市场上的参与度在逐步提升,无论是在匹配交易还是协易交易中,各年度买入量大于卖出量,资金呈现净流入。行业竞争方面,目前越南的证券公司外资参与度还很低,仅为5%左右;证券行业的集中度较高,市场份额的前十家证券公司,占整个市场份额的61.4%,且均为越南本土证券公司。越南财政部2012年1月12日发布226号通知,正式出台越南证券公司重组方案,主要集中处理弱小的证券公司。该重组方案的出台使得不少越南证券公司自动退市。目前,越南还有105家证券公司营业,占据市场支配地位的公司仅占20%。这将有利于我国证券公司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进入越南开展跨境业务。

由于中越经贸往来基础扎实,越南投资环境较为宽松,其对外开放度较大的证券市场逐渐发展完善,外资投入比重相对较大,市场交易活跃度较高以及外资券商参与度较低,其国内证券公司的发展尚处于初期,因此,我国证券公司可以发挥自身在管理技术及市场开拓方面的优势,进入越南开展跨境业务。

三、结语

前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力争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证券公司和现代财富管理机构,这表明我国证券行业的国际化将不再局限于“引进来”,而是要战略性地“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参与合作和竞争。然而我国证券公司在发达证券市场的海外业务发展缓慢,如何推进证券公司跨境业务的快速发展也是证券行业的重要课题。根据上述分析,借助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平台,以东盟国家证券市场作为发展跨境业务的切入点,通过合资、收购兼并等方式在当地开展业务,也可成为我国证券公司国际化路径选择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周洪荣,李明亮,朱蕾,证券公司的国际化之路[N],上海证券报,2013-02-04

[2]李娜,浅谈我国证券公司创新业务[J],区域金融研究,2013,(1)

[责任编辑:戴庆瑄]

篇2:我国证券公司开展跨境业务的可行性分析

为全面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提升跨境人民币业务影响力,提高涉外企业人民币跨境使用积极性,XXX根据跨境人民币业务工作部署,在全(市县区)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跨境人民币业务”集中宣传活动,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确保了此项活动扎实有效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精心组织,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宣传活动扎实开展

(一)理清思路,明确宣传活动目的。根据工作部署,XXX对宣传活动确定了“全面推介,突出重点,加强宣传,务求实效”的活动思路,确保通过宣传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提高跨境人民币业务在国际业务中所占比重的活动目标。

(二)制定方案,保障活动扎实开展。制定了《跨境人民币业务宣传活动方案》,从活动的目的,宣传的范围、方式、有关工作要求以及监督检查等方面对宣传活动进行了明确,有效保障了宣传活动的扎实深入开展。

(三)积极动员,激发金融机构积极性。11月1日,XXX组织召开了“跨境人民币业务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专题会议”,支行所辖企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对本次宣传活动的工作安排和今后跨境人民币业务工作提出了相关要求,同时拉开了跨境人民币业务宣传活动的序幕。

(四)加强指导,推动活动深入开展。要求相关部门制定详细的宣传活动方案,成立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开展宣传活动。各部门按照要求,迅速行动,明确专人负责,部门负责人全程跟踪,并进行业务推介、培训,掀起营销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高潮。

二、多措并举,突出重点,营造宣传活动良好氛围

(一)加强业务学习,梳理相关文件,印发活动宣传手册

组织相关业务人员对政策进行深入学习,提高对现有政策的理解力和相关业务操作能力等,通过培训会、座谈会、交流会的形式加强业务交流学习。

(二)采取多种宣传方式,突出重点客户,有效提升业务影响力

1.充分利用金融机构网点资源优势加强宣传。我行业务覆盖范围为XXX(市县区),充分利用分布广、直接面对客户的优势,积极做好宣传工作。

2.采取多种形势开展宣传活动。采取在营业网点门头LED显示屏上滚动显示跨境人民币宣传标语,网点营业大厅显著位置摆放跨境宣传手册,悬挂横幅、制作展板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指派专人负责跨境人民币业务咨询工作,积极向客户推荐跨境人民币业务,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

3.确定目标客户群体,实现“面对面”交流。从重点国际结算客户中筛选出目标企业,进行重点营销,积极推动目标客户进行人民币贸易结算。针对目标客户贸易特点,突出重点进行推介。如XXXXX公司等企业进行了逐户营销,宣讲政策、推介产品。通过与客户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了解企业实际需求,针对企业办理跨境业务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解答,解除客户办理跨境业务的后顾之忧。

(三)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宣传活动取得实效

活动期间,要求各部门及时向支行汇报活动开展情况,报送宣传活动总结,通过现场检查,实地督导,并对业务开展情况进行指导。

积极开展现场检查,督促宣传活动的开展。为保证现场活动不走过场,落到实处,宣传活动期间,XXX对相关部门进行了现场检查,并与相关部门业务人员进行了询问,了解在业务办理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帮助进行解决。

三、宣传有力,成效明显

(一)高度重视,积极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在全旗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宣传活动的开展,结合本行实际,积极制定宣传活动方案,内部成立跨境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学政策、完制度、申报演练、比业绩、争宣传等各项工作,形成了比、赶、超业务竞赛热潮。

篇3:我国证券公司开展跨境业务的可行性分析

CDM (清洁发展机制) 由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的《京都议定书》首次提出, 其旨在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该机制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温室气体, 获取CER——经核准的减排量, 以抵免本国的减排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可在发达国家的援助下获取节能减排的资金、技术支持, 实现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

CDM机制项目融资的主要当事人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下:项目业主, 一般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实体, 从银行获取以未来CER出售收入为质押的项目贷款, 进行项目的开发、运营, 并获得CER的出售权;买方, 一般为发达国家经济实体, 取得向项目业主的CER购买权;商业银行, 在项目融资模式中主要为项目提供贷款, 并配套担保, 项目评估、交易可行性分析、买卖双方财务顾问、应收账款管理等一系列服务。商业银行将专一的, 缺乏流动性的CDM机制项目融资贷款进行重组, 提高其信用等级, 使之转换为流动性高、可在资本市场上交易的金融产品, 既有利于自身进行资产负债管理, 权衡风险与收益, 实现自身的经营原则和战略目标, 又有利于活跃华中地区的碳交易市场、CDM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 为华中工商企业走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道路提供金融支持。

2 基于CDM项目贷款的证券化流程及可行性分析

2.1 选择目标资产, 构建资产池

证券化是以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为基础, 但未必所有能产生现金流的资产都可以作为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经EB (联合国气候变化执行理事会) 批准的CDM项目, 建成后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①项目的运营收入, 如发电厂的发电收入等;②获得的CER收入。国内的绿色贷款大多数以预期的CER为质押, 且我国CDM项目开发模式多为双边型, 即我国与发达国家实体共同开发CDM项目, 因而CER的一级市场价格风险在双方签订合同时就已转移, 再加上国家发改委最低指导价原则, 以CER为质押的项目贷款是能够产生稳定、可预期的现金流, 且其数据较易获得, 因而将CDM项目贷款进行证券化是有一定可行性的。

2.2 组建SPV, 完善交易结构

华中地区商业银行既可自发组建SPV (特殊目的实体) 以进行资产证券化运作, 也可委托本地区信托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实现SPV职能。CDM项目贷款从发起人 (商业银行) 向SPV的实际转移是证券化过程中的关键流程, 必须在性质上属于“真实出售”, 实现证券化资产与商业银行的破产隔离, 通过此举将风险资产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出去, 提高自身资本充足率。

在实现真实出售后, SPV与资产服务公司签订合同, 与实力雄厚的银行达成在必要时提供流动性支持的周转信贷协议, 与证券商达成承销协议, 在受托人处设立独立账户以存放债务人还本付息资金、投资者认购证券的缴款等, 完善交易结构。

2.3 信用评级与信用增级

为吸引投资者并降低筹资成本, 必须对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信用增级, 使证券在信用质量、偿付的时间性与确定性方面更能满足发行人在会计、监督和融资目标方面的需求。信用增级包括外部增级和内部增级。

外部增级主要是指通过第三方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为证券的偿付提供担保, 内部增级主要是指通过增加抵押物或在不同交易档次中调剂风险达成信用提升, 主要形式是建立超额抵押, 建立准备金和债券分档及划分优先、从属结构。针对华中地区的具体情况, 可由商业银行或政策性银行提供全额或部分担保, 实现外部信用增级;另外, 商业银行可考虑设计具有优先、从属结构的“绿色证券”, 如可同时发行信用等级为A级和B级的“绿色证券”, A级由中小投资者、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认购;B级可由发起人自身认购。若项目业主能够按期还本付息, 则资产服务公司将现金流存入以受托人名义开立的独立账户, 这些资金除去向投资者支付证券的本息、向中介商支付服务费外的剩余部分可作为投资收益为原始权益人 (商业银行) 所持有;若债务人 (CDM项目业主) 违约或项目运行失败, 则破产程序启动, SPV获取对债务人剩余财产的索取权, 所得资金优先偿还A级证券的认购者——通过这样一种机制, 使得证券组合的信用等级得到提高, 从而使发行证券筹集资金的成本降低。

2.4 证券设计与销售

经信用增级与评级后的证券由承销商进行承销, 在国外一般由机构投资者认购, 而我国现阶段缺乏一个成熟的、达到相当规模的机构投资者队伍, 并且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确实限制了投资基金、养老保险等我国金融市场上主要的机构投资者, 若“绿色证券”的认购完全依靠机构投资者的认购, 则会存在有效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

在华中地区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我们若能以丰富资本市场交易品种、服务广大中小投资者为导向, 以在全社会推广“绿色信贷”、促进全民环保为设计理念, 以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有力金融支持为战略目标, 转换思维, 开展有华中地区特色的证券化业务。关于证券化工具的设计与销售, 笔者有此构想:

倡导“绿色投资”理念, 设计并发行针对华中地区高校各院系学生的, 具有一定收益率并经信用增级, 以服务低碳经济、构建绿色家园为投资理念, 立足于为广大高校学子提供助学资金的新型“绿色希望”证券。该品种证券由承销商承销, 并在独立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上进行转让交易, 并在华中地区各大高校设立证券营业部, 任何一位经注册的、持有华中地区任何一所高等院校学生证及个人身份证的公民, 都可以在高校营业部开立免佣金的资金及证券账户, 对“绿色希望”证券持有累计时间超过一年者, 可得到相当于累计投资额一定百分比的“绿色奖学金”, 以鼓励大学生对绿色证券的投资。

“绿色希望”证券的设计理念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①大学生具有高等教育背景, 对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等关乎人类切身利益的问题更容易产生共鸣, 并有所作为;②作为未来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通过在学习期间对绿色资本市场的积极参与, 有助于其“绿色投资”理念的形成和培养, 为未来我国金融市场绿色证券化业务的开展积蓄储备力量;③华中地区高校众多, 以高校学子为目标投资主体是切实可行的。

摘要:本文将从华中地区商业银行CDM项目贷款业务的开展情况、华中地区金融体系架构特点、政府政策导向等方面出发, 分析华中地区商业银行针对缺乏流动性的CDM项目贷款, 开展证券化业务, 以提高自身资产流动性, 使之符合商业银行经营流动性、安全性、营利性原则的可行性。

篇4:我国证券公司开展跨境业务的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 高校 体育经济 现状 对策

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这个基础,它依赖于经济又服务于经济。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条件下,高校体育的发展已不仅局限于事业性质。而是提高场馆利用率,增加社会效益,发挥高校体育人才作用等,运用价值规律,促使其良性运作和发展。

一、现状分析

1.体育设施方面

高校拥有数量可观的体育场馆和器材设备,除了满足教学、群体、训练需要外,完全有能力面向社会开放,满足全民健身计划推行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体育场所器材的迫切需求。

2.体育劳务方面

高校体育教师,既有丰富的运动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能够在培训、技术辅导、康复咨询等方面向市场提供优质的服务。

3.拥有体育人才

高校中有一小部分达到较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体育尖子,是竞技运动市场后备人才的重要部分;在高校中极小部分达到较高指导水平的教练员,是竞技市场教练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渐兴盛的体育人才市场中,这两部分人都可能成为有偿服务的对象。

4.拥有体育科研

高等院校浓厚的学术气氛、科技设备和科技水平,使之成为我国竞技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高等院校的体育科研成果不但能直接推向体育科技信息市场和体育图书音像市场,而且可直接服务于运动训练和指导运动训练的科学化进程。

利用高校体育经济开发现存的四个有利条件,按照社会和高校对体育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发展经营体育,扩大资金来源,增强自我补偿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势必成为高校体育走向市场的明智抉择。

5.能够利用媒体力量,宣传品牌

利用比赛进行宣传报道,如运用电视、报纸、网络和广播等媒体,实现了立体报道,全方位传播,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利用比赛举办之机,充分展示了高校筹办大事的精心、开幕式的精彩、运动健儿的英姿,进一步树立了该校的良好形象。

可以以体育为媒介,打造品牌和加强交流,强化品牌。如通过体育比赛的东风系统介绍了学校的现状、办学模式和特色,使社会各界对学校有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同时,突出本土特色。对优秀运动员的报道,也是对学校运动员培养模式的肯定,同时也是提升学校知名度、强化特色型的有效途径。运动员的出色表现,离不开学校的培养和良好的体育传统,大大提高了该校体育工作的知名度。此外,探讨培养模式,追溯体育传统也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

通过比赛,吸引了来自各地区的运动员参赛,如果是举办国际比赛,还可以吸引各国运动员参赛,给大学带来了多样的文化和气息。大赛新闻中心则派出各路记者,跟踪采访,系统地报道了他们说出对主办学校的印象、参赛的感觉、对大赛组织安排的感受等内容。通过比赛促进交流,可以在接触中了解和,举办大赛的意义也可以得到了高度的评价,也可以使大学的品牌形象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开展我国高校体育经济的思考

1.亟待提高开展我国高校体育经济认识

当前,许多人对高校体育的看法一直沿袭了原来那种旧的观念,认为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附属品,除了为教育服务外就不能谈市场和效益,其投入也要由高校财政供给,这些很少的财政投入也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使高校体育的发展举步艰难,停滞不前。同时,由于许多高校对体育的管理模式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仍将体育部门列为学校的三级单位,使学校体育工作既有垂直领导,又必须横向联系,使之(诸如经费支出,师资培训,参观学习)等应及时解决的问题出现了层层汇报,甚至推诿、拖肖、踢皮球的现象。把体育部门进行的一些合理有偿服务,认为是投机行为。这些都与当今经济信息社会所要求的节奏和效率极不相称。同时,也影响了高校体育市场化的进程。

2.大力培养和开发高校体育消费市场

20世纪80年代世界著名的体育用品公司锐步公司通过市场调查后发现,仅存20%的体育用品真正用于竞技体育,而80%的份额来自大众体育消费。在这80%的大众体育消费中有7成以上来于高校体育消费。另据国家体育总局1998年公布《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我国目前的体育人口约为31.4%,达到近4亿人,而高校的体育人口就占了60%以上。这是个潜在的巨大的体育消费市场。

我相信,随着人们健身和消费意识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会加入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来,特别是高校的大学生,从而推动高校体育市场化的发展,使高校体育消费市场逐步壮大。

3.推动体育品牌在高校的发展

众所周知,国外有许多著名体育公司,如耐克、阿迪达斯、阿瑞娜等,这些体育大公司利用体育明星来创造巨大经济效益。如美国耐克公司利用篮球巨人迈克尔.乔丹为其在食品业方面创利润52亿美元,服装、鞋帽和其它方面获得35亿美元。而这些有70%是从高校消费市场中获得的。

总之,高校体育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开展体育经济的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茆宝荣:《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社会价值的思考》.《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

[2]陆红:《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及管理》.《中国西部科技》 2006年第1期

[3]郝英:《高校体育俱乐部资金筹措及使用》.《科技创业周刊》 2006年第3期

篇5:我国证券公司开展跨境业务的可行性分析

(一) 国际飞行培训业务现状

综观全球, 飞行培训市场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 它们拥有的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久负盛名的培训机构可说是举不胜举, 如澳大利亚的RMIT, 美国的UND、SPAR TAN、PAN AM, 英国的牛津航校 (OATS) , 加拿大的MFC、AFTC、BF等, 其中尤以美国为最。这些培训机构的培训方法先进、硬件好、机型齐备、培训程序完善、培训质量好, 这些都是目前国内培训机构所无法相提并论的;同时, 在培训费用上与国内机构比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随着其国内需求的日趋饱和, 他们逐渐意识到已成熟的国内培训市场中的发展空间已越来越小, 因而纷纷把目光瞄向发展势头强劲的第三世界国家, 特别是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广阔的市场。

飞行培训行业目前的国际形势:美国是飞行学校最多、培训质量最好的国家, 但美国自“9·11”事件后严格控制外国飞行学员去美国学习飞行驾驶, 美国国防部专门成立了审查委员会, 凡到美国进行飞行培训必须经该委员会审核认可后才能签证成行。美国的这一政策给全球飞行培训业务带来了极大的阻碍。目前, 诸多航空公司都受到该政策影响, 派送飞行学员前往美国接受培训的计划一度搁浅;与此同时, 美国培训机构也因其业务开展大受影响而心急如焚, 但都无计可施。飞行培训业务的供方和需求方为了改善目前状况, 纷纷把眼光瞄向了美国以外的培训机构。

(二) 国内飞行培训业务形势

随着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和航空运输业的高速发展, 中国已越来越受到欧美发达国家飞行培训机构的高度青睐。加入WTO更是为中国融入世界经济插上了翅膀。在全球大范围经济衰退的背景下, 中国仍以稳定的经济增长率、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而一支独秀, 风景独好, 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佳的投资场所之一, 不仅外资大量涌入中国, 而且国际合作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均迈上了新的台阶。中国国内越来越完善的软硬件和优良的市场环境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在国内培训机构方面, 据调查, 目前能直接培训专业飞行员、取得商用驾驶员执照的机构仅有寥寥数家。名气最大的是位于四川广汉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以下简称“广汉飞院”) , 但其发展正受到严重的制约, 究其原因有:一是众多国外培训机构进入国内市场, 所颁发执照也能获得中国民航总局认可而分掉了专业飞行员培训市场的一杯羹;二是由于各大航空公司均以进口飞机为主, 为了使飞行员的培训效果与实际引进机型的操作更紧密地衔接, 各航空公司纷纷把飞行员送往国外培训;三是经营体制陈旧, 负担较重;四是该院商用驾照的培训费用高, 市场竞争力不高。上述几个因素同时发生作用, 导致广汉飞院的经营前景并不看好。

另一家即哈尔滨飞龙国际航空培训有限公司, 它是中国首家地方民机飞行员培训公司, 成立于2001年9月。该公司经营范围主要有飞机私人、商用驾驶执照培训, 直升机私人、商用驾驶执照训练, 飞机多发等级训练, 有执照人员的复训、转机型训练等。由于该公司负担较重, 经营成本高而生源有限, 现在经营状况也不很理想。

(三) 业内形势

我国民航局提出, 我国在20年内要建成世界民航强国, 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位, 塑造3到4个能够跨入世界前15名的航空公司。而要实现民航强国的奋斗目标, 国内飞行员的供需缺口将会很大。作为长期的解决办法, 全民航行业必须大力加强飞行员的培养。同时, 中国民航对待民航企业的态度和相关行业政策也将发生重大变化, 这种重大变化就是机遇, 为航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政策环境。中国民航业将适时加快改革步伐和政企分开的力度, 行业主管部门进行机构调整和转变职能, 重点发挥其服务和监控引导功能, 这将给航空企业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生机。

可以想象, 开展飞行培训业务正好可以“借机倚势”谋求发展, 不仅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而且将为国家实现“民航强国”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民航飞行员培训市场需求巨大

(一) 民航市场需求

截至2010年底, 国内拥有民航飞机1 597架。根据中国政府提出的民航发展规划, 到2020年中国要成为世界民航强国的目标。届时中国将拥有飞机3 000架。按照每架飞机配10—12名飞行员计算, 需要补充飞行员1.4—1.7万名。庞大市场需求将带来巨大的市场收益。按照国际市场价格, 每名飞行员50万元的培训费用计算, 这将是一个70—80亿元的培训市场。

(二) 私照培训需求

在私照培训方面, 由于国内的空域限制等原因, 国内私照培训寥寥无几。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民航的发展、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天空开放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随之带来的是, 私照培训的迅猛发展。在中国13亿人口中, 20%也就是2—3亿先富起来的人将是私照培训的主要来源。参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私人拥有飞行驾驶执照情况, 美国现有70万人拥有私照, 约占总人口的2.8‰。在我国从民航大国到民航强国的发展过程中, 将有70万人通过私人驾照的培训。按照现有的市场价格, 私照培训大约是每人10万元, 这些培训将产生700亿元的营业收入。

(三) 周边国家或地区的需求

日韩从事飞行娱乐的人较多, 由于受其国内条件限制, 多年来不得不到国外去寻找飞行娱乐活动。东南亚较发达国家中新、马、泰的航空文体娱乐方兴未艾, 由于国内条件有限, 他们往往到欧美国家参加航空文体娱乐活动。由于费用太高且不方便, 他们也正在积极寻求理想的飞行培训场所。近年来由于受“9·11”事件和美国政策变化的影响, 该地区各国非常渴望能找到新的通道和出路, 在距离较近的国家特别是中国进行飞行培训活动已成为首选。

种种迹象表明, 由于综合因素的作用给我国的飞行员培训业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如我国开展飞行培训业务做大、做强, 同时导入俱乐部运作模式, 相信必然会对周边国家或地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三、飞行员培训业务的步骤

飞行员培训业务将按照“稳健起步, 滚动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 坚持“安全为前提, 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方针, 定位于“以飞行培训业务为主, 其他通航业务为辅”的发展格局。该业务的实施计划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 一年计划

在开展业务的头一年里打好坚实的基础, 引进2—5架小型飞机, 以建立起安全、科学、先进、高效的飞行培训体系为核心, 通过中国民航局运行合格审定后获取培训资质、着手开展初级飞行培训业务并获取一定的经营收入, 使业务走上初步运营轨道。

(二) 三年规划

开展业务的前三年, 稳步发展、做强飞行培训业务, 根据业务量继续引入适当的飞机, 将紧扣“夯实基础, 狠抓质量, 创立品牌”的主题, 做好以下重要工作:

1. 硬件方面充实师资力量, 增强培训能力, 视情况增加飞机数量。

2. 软件的完善即注重队伍建设和提高管理效益。

培养一支纪律严明、作风顽强、技术精湛、素质过硬的飞行员队伍、机务维修人员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 要建立一套确保安全、精干高效、运作规范、效益显著的管理机制和系统。

3. 制定层次分明的飞行教学大纲。

4. 与国内外优秀的培训机构开展科技信息、人员和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广泛学习先进经验, 创建特色品牌。

(三) 长远规划

长远规划是指开展业务三年后, 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迅速扩张, 抢占市场, 抢抓机遇, 为做精、做活飞行培训业务, 做好以下工作:

1. 树立培训大纲科学、质量过硬、特点鲜明的品牌形象,

向世界最著名的培训机构学习, 建设成为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教学质量均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现代化航空培训品牌。

2. 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市场营销战略, 把品牌形象推出国门。

篇6:我国证券公司开展跨境业务的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跨境贸易 人民币结算 货币国际化

引言

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是一条崎岖而又漫长的路。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决定,在上海和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这成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关键一步。然而在开展试点的初期,结算规模并未达到政府的预期。截至2009年9月11日人民币跨境结算施行两个月时,贸易结算量仅为7000万元人民币。截至2010年6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交易额终于突破了500亿元,逐渐走出了初期的低谷。

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是打破美元垄断地位,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国家也认识到想要实现人民币更深度的国际化,我们必须走好这一步。

一、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意义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指经国家允许指定的、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以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的结算,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规定的政策范围内,可直接为企业提供跨境贸易人民币相关结算服务。其业务种类包括进出口信用证、托收、汇款等多种结算方式。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是一种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业务,而一般来讲货币国际化益处主要体现在 :第一,货币发行国获得铸币税收益,即凭借发行特权所获得的货币面值超过发行和管理成本的金额。第二,本币在国际贸易结算和金融清算中大量使用可降低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第三,有助于减少外汇储备、缓解经济结构失衡状况。第四,提高本国金融机构业务水平和竞争能力。而对于业务本身来讲,主要有一下三个意义:

第一,帮助企业降低汇率风险,稳定我国企业的出口。近几年来,随着人民币升值脚步的启动,对于境内企业来说,由于汇率变动往往会产生较大的损失。这一问题在出口贸易型企业,或是对外销售份额较大的企业中尤其突出。与此同时,以往很多出口贸易企业为了规避汇率风险,在进行结算时往往还需要通过银行进行衍生品交易,使用金融工具来锁定汇率风险。但使用这些衍生产品,如远期结售汇时,会产生一笔不小的交易手续费。直接采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企业也可以减少这一费用的支出。

第二,对我国企业贸易结算费用的节约作用。是节省企业进行外币衍生产品交易的有关

费用。当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以非本币进行结算时,通常为规避汇率风险而委托银行进行外汇衍生产品交易。根据测算,委托银行进行外汇衍生产品交易约占企业营业收入的2~3%。若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我国企业为规避汇率风险所承担的外汇衍生交易费用即可消除。二是节省两次汇兑所引起的财务成本。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与我国之间的贸易大都采用美元结算,对贸易双方来说,存在着各自货币兑换为美元再进行结算的两次兑换成本,企业购汇结汇存在相应的汇兑损失。若人民币可用于国际结算则可减少其中一次兑换并节省有关费用,则可帮助企业有效规避汇率波动风险,有利于企业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实现汇率风险最小化。

第三,减少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压力。截至2012年一季度,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

32557亿美元,并不断以每年约300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推动人民币计价结算后,我国部贸易顺差将体现为人民币,这既可抑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又能降低因汇率升值造成的外汇储备损失。

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工作,稳步推进人民币“走出去”,跨境人民币业务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进展如下: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及业务种类不断扩大,结算量不断提高

今年以来,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量明显增加。央行统计显示,第一季度,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5804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货物贸易结算金额4165.7亿元,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出口结算金额1638.3亿元。第一季度,银行累计办理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498.7亿元。其中,对外直接投资结算金额28.7亿元,外商直接投资结算金额470.0亿元。图1为2010年一月至2012年3月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结算量。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人民币结算的跨境贸易交易额在近两年增长十分迅速。

(二)国际货币合作进一步深化

2012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出口货物貿易人民币结算企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中提出乐所有具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均可开展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至此,中国从事进出口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其他经常项目的企业均可选择以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和支付。

为配合跨境结算业务开展,央行还与多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增加国外人民币存量,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创造了有利条件。据公开数据统计,从2008年底至今,货币互换规模总计高达21162亿元人民币。今年以来,央行又先后与阿联酋、马来西亚、土耳其、蒙古、澳大利亚等国的中央银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总金额达3500亿元人民币。

三、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途径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从2009年7月到现在取得这么快的进展,远远超出于当时政策设计者的设想。然而与之同时在业务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尽管人民币跨境业务取得了初步进展,但是人民币结算总额相较贸易总额所占比重仍然偏小。目前,以人民币结算的进出口量约占我国进出口总量的7%,跨境人民币业务和境外人民币存量的规模都还有很大增长空间。限制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根本原因还是人民币资本项目不可完全自由兑换、境外人民币来源不足和投资渠道单一限制了人民币的国际化。

其次,长期使用优势货币结算的贸易惯性导致人民币结算需要一个过渡时期。长期以来,国内企业和银行习惯于外汇结算模式,对相应的政策和操作程序比较熟悉,学习使用人民币结算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再次,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推行受国外央行以及货币政策的约束。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从本质上讲是企业的市场性行为,需要得到贸易伙伴和商业银行的认可,也受制于贸易伙伴国家相应的政策规定。

针对上述跨境人民币业务局限性,我国应该尽快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辦法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推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进程,逐步扩大跨境人民币业务对境内外经济主体的吸引力,并注意防范相关风险。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一)拓宽境外企业获取人民币的渠道

目前,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银行发放境外人民币贷款、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债券等渠道还不通畅。因此,可从以下途径着手拓宽境外企业人民币来源渠道:一是推动我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向当地进口商提供人民币贷款,支持当地企业从中国进口;二是开展银行间人民币转贷;三是鼓励企业以人民币从事海外直接投资;

(二)增加境外人民币资金保值渠道

给境外人民币提供保值渠道的范围和方式应与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相一致。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有序地开放境内一部分人民币市场给境外合作主体。同时,可借助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让境外人民币回流国内,逐步允许与贸易有关的人民币购售及融资、拆借等业务开展。

(三)完善跨境人民币支付清算渠道,做好金融配套服务

目前,我国支付清算系统日趋完善,已经具有支持跨境人民币支付清算功能和资金流动记录监测的功能,可以通过国内商业银行的境外分行和在我国境内设有分行的境外商业银行开展跨境人民币支付清算服务。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不断推进,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双边银行人民币结算和清算平台,探索建立人民币全球支付清算体系,不断完善相关支付体系建设,确保配套服务设施及时跟进。

总之,要紧紧围绕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这一核心目标,逐步放宽对人民币结算的政策限制,促进人民币跨境良性循环流动。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问题,而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步骤,只有将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推向深入,才能为人民币国际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红辉. 人民币区域化的新进展及发展态势[J]. 中国金融,2008, (10).

[2]姜波克, 张青龙. 货币国际化 :条件与影响的研究综述[J].新金融, 2005, (8).

[3]姜波克, 张青龙. 国际货币的两难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考[J]. 学习与探索, 2005, (4).

[4]吴念鲁. 论人民币汇率机制及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 2000, (6).

[5]周小川. 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R].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www.pbc.gov.cn)

[6]Tavals G. S..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rrencies: Thecase of the US Dollar and Its Challenger Euro[M]// TheInternational Excutive (1996—1998).

篇7:我国证券公司开展跨境业务的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健身操,采茶舞,体育文化

面对新课标对体育课与健康的理念, 如何更好地开展体育课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如何更好的创新体育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为当今的每一位从事体育的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 本文以采茶舞在学校体育课健身操中的运用为例深入分析了体育课健身操的创新理念和价值。

1 我国传统的采茶舞的艺术价值和文化特点

采茶舞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日常的采茶农事活动进行改编的, 是我国古代的采茶农的日常娱乐项目, 采茶舞起源于浙江、广西等我国主要的茶叶种植地区, 其来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采茶的农事活动, 包含的内容丰富多样, 动作繁多且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我国采茶舞的出现得益于茶在我国的广泛传播, 我国是最早发现和使用茶的国家, 传说茶最早是由神农发现的并用作解毒, 后来经过很长时间的传承, 人们不断发现茶的提神醒脑的功效后才逐渐开始兴起饮茶之风, 而伴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茶开始成为一种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一部分, 于是就开始了大面积的茶叶的种植, 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开始出现了以种茶为生的茶农, 茶农在从事茶事农作的时候不断地融入本民族的特色, 发展了大量的以茶文化为背景的歌曲和舞蹈, 作为闲暇时的娱乐活动, 而这些娱乐活动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发展成为一种以歌和舞相结合的采茶舞。采茶舞能反映他的创作者即农民的淳朴善良的特点, 而且娱乐性较强, 在采茶舞中以茶公和茶娘为主人公, 围绕他们展开对茶事的活动描写和刻画, 并且配合鼓乐, 场面轰轰烈烈, 展现了我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特点。

采茶舞作为我国的传统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应该受到较好的保护, 不同地区的采茶舞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独特的文化特质和民族特点, 其中的一些地区的采茶舞已经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例如比较有名的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是一种起源于我国客家族的一种传统的民族舞蹈, 起源于明末清初, 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赣南采茶戏以客家族的民族文化为背景, 具有很强的地方特点, 由于其悠久的传承历史, 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丰富的舞蹈内容在2006年已被列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了赣南采茶戏外, 我国的湖北、湖南、安徽、福建等地也都形成了各自极具特色的采茶戏, 例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 湖北的“黄梅采茶戏”等, 当然采茶戏在江西的剧种是形式最多的, 除了较出名的赣南采茶戏外还有景德镇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等等。采茶戏起源于茶事农作, 是吸收茶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具有较强的民族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采茶戏是我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随着世界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 文化多样化的发展, 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渐趋恶化和缩小,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每个公民责任和义务, 更是政府为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所必需的, 因此为加强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 在高校体育课中开展采茶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 在高校体育课中开展采茶操的现实意义

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很多高校的管理层都对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等体美劳课程存在偏见, 认为这些课程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容易使学生对文化课分心, 因此一些高校就取缔了这些课程的开设, 或者是名义上保留着这些课程, 事实上已经被别的科目的老师所占用, 这种过分重视学生文化成绩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也不符合我国教学模式的改革目的和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当前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 大部分学生不注重身体锻炼, 大部分学生的一整天都坐在教室里读书, 而且现在的家长和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的营养问题, 不断地给学生补充营养, 而学生除了脑力劳动外其他方面的消耗极少, 因此导致很多学生过胖, 在体育测试或者是日常的体育活动时, 常有学生晕倒的现象发生。

为改变高校学生的各种身体素质问题, 就要改变现有的各种对体育活动的偏见, 真正的根据新课标的主旨, 对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各大高校的体育课是为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而开设的极为重要的一项教育教学, 只有每一位学生积极地参加各项体育活动, 积极地加强体育锻炼, 才能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因此加强体育课的改革这不仅仅影响到每个学生的自己的健康成长,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了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求。将采茶舞运用到体育课的健身操中, 能很好地丰富体育课的内容, 为原本单薄的体育课灌入新鲜的血液, 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提高学生的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另外体育课虽然以强身健体为最终目的, 但其作为教育教学的一部分, 也能起到很好地思想教育的作用, 采茶舞作为我国的传统的民族文化, 尤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将采茶舞运用到健身操中能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激发学生的爱国兴趣, 对采茶舞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本土认可感。而且采茶舞来源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较大的联系, 对学生来说学习的难度不大, 不会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 真正的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 学生能切实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从内心接受采茶舞健身操, 有利于学生在身体上和心理上两方面的健康发展。

3 在高校体育课中开展采茶操的可行性

早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中就有江西理工大学设计的将江西的传统的民族文化采茶舞与拉拉操相结合的先例, 并且在拉拉队的比赛中夺得第一, 以“中国拉拉宝贝”的身份在奥运会期间的多项体育赛事中进行表演, 很好地传播了我国传统的采茶舞。因此, 将采茶舞与我国各大高校体育课中的健身操相结合有一定的可行性。另外, 一些学校和地区已经出现将采茶戏应用到教育教学中的先例。例如, 广东省文学联合会, 戏剧协会及时文化广电中心举办的中青年戏剧演艺大赛中就有很多高校的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 通过对采茶舞的改编和创作来展现本校的风采。而且采茶舞作为一种由劳动人民根据日常的茶事劳作创造的传统的民族歌舞, 很多舞蹈动作都带有很强的运动性动作优美, 内容丰富, 符合健美操的一般形式, 因此将采茶舞与高校体育课的健美操结合有很强的可行性。

另外在教学改革的大纲中明确指出, 要积极地利用课内课外的各种有利资源, 丰富课堂的内容, 采茶舞作为我国的传统的民族文化有极强的地方特点, 并且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是源于明末清初的一种民族舞蹈, 是我国茶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4 在高校体育课中开展采茶操的具体措施

将采茶操带入校园, 与体育课等多门学科相结合, 其最终的目的是在丰富学科内容的基础上, 能较好较快的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和传承, 让本土文化与校园生活相结合,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形成极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改善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在高校体育课中开展采茶操时,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第一, 要尊重采茶舞原有的文化特点, 在将采茶舞与健身操相结合的时候虽然鼓励创新, 但是要讲求方法和限度, 不能盲目的进行改编, 背离采茶舞原有的文化特点, 失去对其传承的意义。

第二, 以传播采茶舞的茶文化为内容对采茶舞进行改编, 在传播采茶舞时以学校为场所, 以学生为对象, 对采茶舞的动作、文化内涵进行传播和推广, 并以学生为媒介进而影响父母等长辈以及社会风气等, 使得采茶舞中所富含的传统的民族文化得以真正地传播推广和传承。

第三, 在将采茶舞与健美操相结合的时候不仅要对其运动形式进行改编, 更重要的是要把采茶舞传播的精神与体育相结合, 在强健学生体魄的同时, 能使学生的心灵也受到洗涤。

第四, 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本土情感, 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个人的推广, 一个人只有真正的从内心爱上一种文化才会对这种文化进行传播和推广。从体育课的核心来看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要以健身为准则对健身操进行改编, 在结合采茶舞的动作的时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建立一种全新的健身操形式。第二, 要因地制宜, 因人而编, 采茶健身操在各个地区的各个学校进行推广时, 要根据不同地区, 不同年龄层次, 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进行改编, 采取与不同环境相适应的改编形式, 从根本上提高健身操的效率。

结语

新课标中提出了坚持以健康为核心, 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体育课的创新中要以新课标的思想为导向,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目标,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生理特点, 以及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的不同的运动强度的要求, 对采茶舞进行合理的改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健康需求。教育改革虽然以学生为主体, 但是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 教师在教授完采茶操后要及时的反思总结, 上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教学的方法是否得当,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有所提高等, 只有做好以上几方面, 才能真正实现采茶操进高校体育课堂的良好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新龙“.多合一”式民族传统体育选项课在北京市高校推广的可行性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 2014.

[2]刘晨.有氧爵士舞引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行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3]勾凤云.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6.

[4]廖永祥.合球运动对高校大学生体质及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 2013.

[5]赖新明.福建省高校户外运动拓展训练课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9.

篇8:我国证券公司开展跨境业务的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国债期货 证券公司 风险 监管

2013年9月6日,国债期货正式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市交易。国债期货是国际上成熟、简单和广泛使用的利率衍生产品和风险管理工具,其推出对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国债期货专业性较强、技术门槛较高、波动幅度较小,机构投资者是其市场主要参与者。而作为债券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证券公司参与国债期货的积极性很高。但国债期货在作为风险管理工具的同时,也是现货市场上的衍生产品,自身也蕴含着风险。在国债期货的运用中,由于各种经济变量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市场参与者乃至整个金融体系都存在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如“327国债期货事件”给整个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破坏性后果。因此,如何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需要证券公司乃至监管部门对风险进行严格管控。

证券公司参与国债期货的方式

证券公司的债券自营、金融创新、债券承销和资产管理等业务都可以通过参与国债期货,实现套期保值、价格发现、投机套利、风险规避、市场定价及产品开发等目的,进而不断改进业务模式。

(一)债券自营业务的套期保值

证券公司的债券自营业务主要投资于国债等利率产品和企业债等信用产品,受利率变动影响较大,通过国债期货可以对冲债券投资组合的利率风险,进而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同时,通过国债期货的价格变动研究债券市场的行情走势,有利于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进而为债券投资策略提供依据。

(二)金融创新业务的投机套利

除股指期货和利率互换外,目前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品种并不多,证券公司的金融创新业务可以通过参与国债期货套利业务创造新盈利点,发现套利机会并不断修正对现货市场的判断,进而完善对整个债券市场的分析。

(三)债券承销业务的风险规避

目前证券公司的债券承销业务基本上实行余额包销制度,在市场利率上升的时候,面临较大的包销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可以通过国债期货的反向操作规避利率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把多种债券和国债期货捆绑设计成债券组合对冲产品,在控制风险的同时,还可以扩大规模,增加流动性,从而有助于债券承销业务的开展。此外,还可以通过国债期货的投资对债券市场的利率走势进行研判,从而为所承销债券的票面利率合理定价。

(四)资产管理业务的产品开发

资产管理业务作为证券公司又一盈利点,需要国债期货来丰富其投资渠道。资产管理业务的客户群体具备较强的理财意识和投资需求,这就需要有更多的中低风险产品以满足其全部理财风险偏好。因此,可以通过在固定收益资产管理中有效利用国债期货并提供保本的券商理财产品,也可以通过国债期货发展差异化的投资策略规避一致性的赎回潮,以满足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不断上涨的需求并强化产品竞争优势。此外,国债期货作为基础衍生产品,证券公司可充分利用其做空机制、保证金交易机制、标准化合约设计和集中撮合竞价方式等特点丰富产品线,开发满足市场各类需求的财富管理创新产品,进而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证券公司开展国债期货的风险

在1995年的“327国债期货事件”中,由于当时利率市场化机制尚未起步、国债现货市场不发达、交易规则不完善、风险估计严重不足、监督管理不严等制度性缺陷,多空双方对市场过度投机进而发展成违规操作,最终引发了严重的国债期货危机,直接导致证监会关闭国债期货业务,万国证券也因此濒临破产并最终被改组合并。时隔18年后国债期货重新启动,虽然已经吸取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完善了相关的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避免了由于制度性缺陷可能导致的风险,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非制度性的风险。这些风险从小处讲可能会导致证券公司个体损失,从大处讲可能会导致整个市场波动,甚至影响资本市场发展,需要监管者和从业机构高度重视。

(一)市场风险

由国债期货价格及现货价格变动引起两者价格之差(即基差)变动,而带来投资组合价值损失的可能性,即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把双刃剑,价格变动是套期保值类投资者努力避免的目标,却是投机套利类投资者极力追求的方向。没有期货的价格风险,便不会有套期保值者,也不会有投机者,也就不会产生期货市场,因此市场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二)政策风险

由于政治、政策、法律等因素的突然变化破坏了市场参与者的正常预期,而给市场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即政策风险。它通常表现为具体交易规则的改变、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甚至某项业务的终止,如“327国债期货事件”以后,国务院直接取消了国债期货的交易。

(三)信用风险

因交易对手无力履行合约义务而产生的风险,即信用风险。它包括交割前风险和交割风险。交割前风险即在合约到期前由于国债期货价格变动或其他原因致使交易者蒙受较大亏损而无力履行合约义务的风险;交割风险即在合约到期日交易方履行了合约,但交易对手却未能付款的风险。信用风险可以通过交易对手筛选、信用违约互换等方式加以规避。

(四)流动性风险

投资者因在需要买卖合约时无法快速找到交易对手,或在进行实物交割时无法快速找到可交割债券,从而导致交易失败的风险,即流动性风险。一般而言,国债期货合约到期时间越长,未平仓合约数目就越多,流动性风险也就越小;反之,到期时间越短,未平仓合约数目越少,流动性风险相应增加。此外,市场价格变动越剧烈,流动性风险越大;市场价格越平稳,流动性风险也就相应减小。

nlc202309022255

(五)操作风险

因一些意外因素、非正常操作,如业务处理人员操作失误、电脑程序系统不完善、通信系统故障、内控制度不够健全、工作流程和监管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导致交易不能圆满进行的风险,以及由于没有建立灾害等紧急情况下的事务应急处理机制而导致业务停止的风险,即操作风险。对于国债期货这类衍生工具来说,由于其支付过程和价值计算都非常复杂,因此操作风险所导致的损失可能会很严重,必须通过严格的内控制度、风控手段和业务流程予以防范。

证券公司开展国债期货的监管模式

(一)成熟市场的国债期货风险监管模式

作为成熟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监管体制是开展衍生品交易的基础条件之一,其主要目标是保护投资者公共利益、促进市场统一和提高市场效率。目前,以政府监管、交易所自律和行业协会自律管理为主的三级监管体制是国际衍生品市场监管的主流制度架构。

美国是三级监管体制的典型代表,其监管模式是政府监管、交易所自律、行业自律并重。政府监管居于主要地位,对期货市场负有监管义务,负责制定、调整期货市场法规,通过所有期货买卖的审核和监督,保证期货交易人员的合法性和日常交易程序的合法性,防止垄断、欺诈等交易行为的发生,增强竞争机制。此外,还监督交易所、行业协会以及交易机构的日常业务,处理违规活动,保护投资者公共利益,维护市场公平。在政府监督下,各交易所、清算机构和全国期货业协会对期货市场活动进行自律监管。交易所负责制定本交易所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惯例以及细则,检查会员资格,并对交易进行日常监管。全国期货业协会则协调和配合交易所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自律监管会员活动。

(二)适合我国市场现状的风险监管模式建议

鉴于国债期货业务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曾经引发过严重后果,笔者认为无论是监管者还是从业机构都应该更加严肃地对待其风险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宏观监管和微观防范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主要是各金融监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国债期货市场及其运行规则,行使好外部监督的权力,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微观层面则要求国债期货市场参与机构制定自身的行为规范和交易策略,建立内部风险控制机制,避免在交易中出现重大损失。

1.外部监管

在监管体制上,应该完善我国目前的三级监管体制,建立一个在证监会指导下,以交易所为一线监管,发挥行业自律监管的分级监管体制。虽然我国金融期货市场基本形成了三级监管体制,但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

(1)证监会

证监会作为国债期货的主管部门,负责对国债期货业务的审批和对证券公司参与国债期货业务的督导监管。证监会已于2013年7月4日批准了中金所上市国债期货,并于2013年8月21日正式公布了《证券公司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指引》,对证券公司的风险控制指标、风险管理措施等内容进行了规定。但是由于国债期货的运行还涉及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等多个部委,同时证券公司参与国债期货业务的交易对手会涉及商业银行、保险、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面对不同的监管领域和监管对象,证监会对国债期货的监管还需要随着业务的开展不断深入并加强与其他监管部门的沟通协作。此外,为了保证国债期货交易的连续性和活跃度,充分发挥国债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功能,证监会在制定相关政策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其法律地位,保证独立性,使其监管更加注重市场选择,此外也应该适当将一些权限下放给交易所。

(2)中金所

中金所是“327国债期货事件”发生以后专门成立的以金融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为主的交易所,主要负责组织安排金融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上市交易、结算和交割,以及制定业务管理规划、实施自律管理、发布市场交易信息、提供技术场所设施服务等工作。中金所实行结算会员制度并采用电子化交易方式,已形成了多层次的风险控制体系。2013年8月30日,中金所发布《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及相关规则,标志着上市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的业务规则全部完成。

笔者认为,中金所处于一线监管地位,其监管政策直接影响着市场参与者的风险偏好、交易行为、市场流动性和风险的变化,因此,除了交易体系的严格把关之外,更应从微观结构的角度从源头控制风险,包括科学合理地设计国债期货合约,选择合理的国债标的资产,在合约其他条款如交易单位、保证金、涨跌停板、限仓、大户报告、强制平仓制度等方面必须严格按照既有利于国债期货流动性又有利于风险控制的原则进行设计。同时,应该在日常的交易中进行持续监管,风险监控手段和措施主要包括会员管理、交易监管、结算监管、头寸监管、交割监管、信息管理、异常和争议处理等。

(3)证券业协会

由于我国金融期货衍生品市场刚起步,在创新过程中各部门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证券业协会在金融期货风险监管体制中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应该在明确证券业协会自律监管的基础上赋予其更多的职能,主要是建立与中金所制度相一致的各种行业自律条规,并赋予其对会员监管的切实权力。此外,由于证券业协会和期货业协会在各自的风险监管中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具体实务中需要跨行业之间进行沟通协作。

2.内部控制

2013年8月16日,光大证券自营交易出现异常情况,引发市场震荡。根据证监会对此次事件的通报,光大证券自营的策略交易系统包含订单生成系统和订单执行系统两个部分,存在程序调用错误、额度控制失效等设计缺陷并连锁触发,导致生成巨量市价委托订单,直接发送至上交所,进而引发上证综合指数异动。这虽然只是股票市场的一次风险事件,但对于相对更复杂的国债期货而言,其警示意义更为重要。因此,证券公司应有健全的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的动态风险监控系统,以确保参与国债期货交易的风险可测、可控、可承受。

(1)建立国债期货风险监管体系

鉴于国债期货业务风险的复杂化和严重化,诸如证券公司这类典型机构投资者的风险管理工作已脱离了传统的自发性管理阶段,进入了一个专业性更强的强制性管理阶段。

nlc202309022255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衍生产品风险管理指引》指出,一个健全的衍生工具风险管理体系应包括三项基本内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适当监管;将谨慎的风险限额、健全的风险计量方法和信息系统、持续不断的风险监督和频繁的管理报告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适当风险管理过程;全面的内部控制和稽核程序。因此,应自上而下建立一个由公司董事会、投资管理委员会、风险控制部、投资交易部、资产管理部、结算托管部、财务部、稽核监察部、法律部、信息技术部等多部门联合且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

(2)明确国债期货风险监管分工

董事会和投资管理委员会应对国债期货的投资额度、止损点等关键问题做出指导性规定。风险控制部应根据相关的法规和公司内部规定提出具体的监管措施,在日常交易过程中负责风险监管,定期向投资管理委员会和投资交易部提供风险敞口报告和风险提示,针对突发性事件要有应急保障措施。投资交易部应全面了解国债现货市场交易机制、价格连续性、市场透明度、产品流动性等特点对国债期货投资策略的影响,根据公司的规定进行日常投资操作,实行逐笔盯市,确定每笔交易的损益额度、未平仓净额和未平仓总额,并对自身持仓进行监管。资产管理部应根据客户要求设计投资于国债期货的资管产品,参照投资交易部的标准对募集资金进行投资,要与客户约定有关保证金流动性应急机制,明确有关应急触发条件、保证金补充机制、损失责任承担等。结算托管部和财务部要熟悉国债期货交割规则,对实物交割的品种,充分评估交割风险,做好应急预案,协助每笔交易的券款交割并计算损益情况。法律部负责交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纠纷。信息技术部则负责确保交易过程中电脑程序系统和交易网络的稳定畅通。

(3)严格执行国债期货风险监管制度

国债期货风险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有一些相应的制度明确具体问题和要求,各部门必须严格地遵照执行这些制度,才能保障机构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具体而言,证券公司应专门针对国债期货业务建立风险度量、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系统保障、平仓止损、防火墙等制度。

风险度量制度要求全面而精确地度量各种衍生业务风险。通过运用各种数量工具和计算机程序详尽而准确地度量每种不同的风险,综合评估整体风险程度。由专门部门负责逐日进行市价计值,定期进行压力试验并进行整体综合考虑。

管理信息系统制度主要要求建设一个准确、信息量大且及时性强的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应监视风险并将风险度量情况报告给适当的高层管理人员和董事会,将交易损益额、未平仓净额、未平仓总额以及早期警告信号等资料及时准确提供给各层的管理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并保持资料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技术系统保障制度一方面要求所有量化交易程序及自身的交易平台必须安全可靠,另一方面要求信息技术部门保障电脑网络等交易系统的通畅,配置备用系统并制定危机应急方案,以防止故障及操作失误造成的技术系统风险。

平仓止损制度要求证券公司根据证监会对风险控制指标的要求、自身国债期货业务量以及风险敞口大小,来确定该项业务风险指标和平仓止损的界限,并结合公司净资本规模,加强对自营、资产管理在国债期货业务规模的动态调控,使风险降至最低限度。

防火墙制度要求证券公司建立国债期货交易业务链岗位之间以及自营业务和资管业务部门之间的防火墙。一方面要确保参与国债期货交易业务的前、中、后台相关岗位之间相互制衡、相互监督,以及不相容职务之间的分离;另一方面要确保关联部门之间的办公场所、决策体系、人事安排、业务联营以及资金融通的隔离,以防止风险的扩散和蔓延。

3.现货与期货的跨市场监管

随着我国金融期货市场的逐渐兴起,发生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价格操纵现象会不断出现,需要加强现货与期货的跨市场监管。

目前,我国国债现货由财政部统一发行,主要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流通,受人民银行管理,而国债期货在中金所发行上市并流通,受证监会监管。两市场的部分法规和交易制度仍存在许多差异,其中有些差异是因为市场特点不同导致的,有些规定可能会限制市场间套利交易,从而助长跨市场操纵与内幕交易行为。因此,建议将来出台加强现货与期货市场协调的法令法规,理顺市场间的套利途径,通过日常监管、保证金跟踪制度、跨市场信息共享和联合监管、跨市场危机处理等手段,有效遏制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等不法行为发生。

结论

尽管证券公司已经做好了积极参与国债期货业务的准备,但随着业务的开展,金融衍生品高杠杆、高风险的特点必将显露。作为这项创新业务的参与主体之一,证券公司不但要在促进国债期货市场建设中发挥正能量,更要严格防范相关风险。因此,必须从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两个层面对风险进行监管,一方面建立由证监会、中金所、证券业协会为主体的三级监管体系,通过设计合理的期货合约、规范交易规则及开展行业自律等措施控制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建立严格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通过明确各部门职能分工、日常交易监控、风险量化、设定平仓止损点和防火墙等措施控制非系统性风险。此外,还应加强现货与期货的跨市场监管,以降低市场操纵等违规风险。

参考文献

[1]刘邦驰,何迎新.西方国家国债期货交易及其启示[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 (1) :35-38.

[2]攀登,曹宏成.我国金融衍生产品推进次序及风险管理研究[J].新金融,2005(5): 43-46.

[3]袁征.国债期货复出与市场风险监管[J].中国证券期货,2006(12): 54-56.

[4]邱刚.我国国债期货的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0(1): 87-89.

[5]程健强,杨华,王仕宏.探讨重新推出国债期货[J].中国金融,2011(18): 73-75.

[6]蔡洛益.推动金融机构参与国债期货市场[N].上海证券报,2013-07-12.

[7]赵亚赟.国债期货将促债市飞速发展[N].证券日报,2013-08-01.

上一篇:《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课的教学反思下一篇:中国五冶项目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