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对中国画摹本中的“程式化语言”的学习

2022-09-11

临摹包含有两层含义, 即临和摹。临是将摹本或者古画放于一旁, 对着古画和摹本画, 既是对临。对临不一定限于形式的限制, 主要要能够抓住所临的摹本的内在的本质和造型的规律。而摹则是指摩拓, 即是把纸或者是绢蒙在摹本或是古画之上进行摩习, 要求对所摹的摹本或古画的结构、笔墨、设色以及其精神气质都要作深入的, 细致的学习、研究和表现。摹要求要忠实于原作。

“临摹”作为中国画入门的最佳途径, 通过临摹, 你可以学习国画的表现物象的绘画艺术语言, 学习他们在画面中的经营位置, 理解和学习他们在画面中如何创作意境, 如何达到形神兼备, 学习不同的画家他们各自的艺术风格等等。临摹是学习中国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项学习工作。这不仅仅是对于国画初学者来说是如此, 即使是成为了大师级的画家也并没有放弃对中国历代的名家古画的学习。例如画家张大千先生, 即使成为了大师仍然每日孜孜不倦地临摹前人的佳作。他对石涛画作的学习, 临摹的其作品已是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境界。好的摹本对于学画者就犹如良师, 让学画者可以从中学到许许多多的的技法, 丰富你关于艺术的认知, 让你得到精神和思想上的升华。正确地对待摹本的学习的过程就是在学习和继承前人们。如今人人都知欲求得中国画发展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求新, 离开了“继承”, 一切发展中国画都是空谈。欲促进中国画更高稳地朝着不偏不倚的正确方向发展, 做好“继承”工作就犹如为未来中国画日渐发展成为摩天大楼, 而打更下最为根本的、坚实的地基。那么如何做好“临摹”工作, 下面, 笔者主要谈谈自己在临摹的学过程习之中对古画或摹本的艺术表现手法即前人们的表现物象的“程式化语言”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我们都知道中国画不同于西方的绘画艺术, 中国画有它特殊的绘画语言表达方式, 它主要是以线条造型为手段, 来表现物象和传情达意。自古以来, 中国历代的许多画家和理论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 之中不断地总结和概括出诸多不同的墨法、笔法、设色技巧, 例如传统中的“五墨”、“六彩”之说, 例如工笔画中的勾勒法、勾填法、没骨法、点垛法、十八描法以及山水画中的斧劈皴、点子皴、雨点皴、芝麻皴及各种皴法, 再如工笔画中的分染、统染、罩染等等。

一、遇到的问题

既然是学习古画及摹本的艺术语言, 那么就要求我们所学习的摹本本身要清晰展现其艺术表现手法。然而笔者在临摹工作的学习古画的“程式化语言”过程之中, 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清晰展现前人们的绘画语言的临摹的范本十分难寻。原因大致是由于许多古画本身由于时间的洗练, 经久而出现的脱色, 破损等等。或者是摹本的印刷做得不够好, 不能将原画的笔墨, 颜色等清晰、正确地印制出来。这对并无太多绘画艺术语言经验的国画初学者来说, 实在是一大困扰。例如笔者在临摹古人山水画的课程期间, 班上的同学便都遇到了这一问题。教学要求学生完成一幅古代山水的临摹作品, 并尽最大可能地与之相似。这样我们便需要对自己所临摹的画作的每个艺术表达手法了解和掌握。但是找到这样能准确展现原画作的摹本难倒了我们。于是我们也寻求着办法解决。

二、解决的办法

1、查阅相关书籍

遇到问题时, 笔者首先想到的书籍, 查阅与之相关的资料。例如笔者所选的临摹的作品是五代的荆浩的《匡庐图》。笔者查阅了荆浩所著的《笔法记》, 《笔法记》是一篇探讨山水画的理论著作, 是荆浩的个人创作心得, 思考荆浩的对山水的思想、艺术手法, 再结合着观察不同的印制版本的荆浩《匡庐图》的摹本, 形成理论与绘画作品的相互联系, 理论上的认知可以形成实践上的引导, 有了理论上的引导, 在实际临摹过程中, 都有助于对画面中的各类物象, 物象的艺术表现手法等等。

2、寻求专业老师的帮助

当然我们还可以求助于我们的专业老师。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者, 对于我们在摹本或是绘画过程中的不理解, 不清楚的问题都可寻求老专业老师。寻求专业老师的帮助是诸多办法之中较为捷径的。通过专业老师对于古画之中的历史, 作者背景, 及其中画家所应用的绘画笔法墨法的讲解和演示, 可令我们清晰、直观地学习和接受, 了解和掌握古人绘画作品中的物象是如何应用这样或那样的艺术语言表达的出来的, 是如何应用这些艺术语言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

3、亲身直面原作, 参观各类画展、博物馆

当然最佳的临摹学习方法那就是亲身面对着前人们的原画作, 通过眼观、心记、分析、手临, 直面大师的原作、真迹, 犹如与大师面对面、心连心的交谈, 直言不讳, 一切笔墨、色彩的微妙一览无遗。

例如, 宋代在建国初期既设有画院, 谓之翰林图画院。画院集中了当时社会上的技艺一流的名手、画家。“画家可以定期观摩宫廷里收藏的名画, 对于学习前人, 继承传统, 开阔视野, 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平可谓是难得的机会。[2]”而这样的承继方法无疑是最佳的继承前人、提高画技的最佳的路径。而后, 这些画家们又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地分析与总结自己从中吸取到的前人的精华, 并为自己所用, 不断地推陈出新, 形成自己的特有的技法和画格, 留下丰厚的画作和理论著作, 而这些画作和理论著作进一步又推动着更多优秀的画家、画作、理论著作的产生。古代的这样的基于直面大师原画真迹进行“观摩”、“临摹”的学习方式, 保证了习画者对大师精华的直接、准确地承继, 进而在此之上, 促进自己画技的长进, 形成新的技法、风格。

再如, 吴湖帆。吴湖帆出身于一个苏州旧时代官僚士大夫家庭之中, 其祖父吴大澂是著名的收藏家。吴湖帆儿时又摹学花果于祖父吴大澂的幕僚陆恢。陆恢画艺精进, 能鉴定古画又考订金石文字, 其晚年是庞元济大收藏家的管家。吴湖帆就是在这样四周围绕着诸多优秀的名师名画的中国画殿堂中日夜观摩、习画。而后在1930年到1936年间, 在诸多次美术展览中担任着重要委员, 可谓是包揽尽历代名家名画, 上下千载, 眼界广博, 不仅画艺精进, 鉴赏能力也极高。这些经历为其日后成为现代绘画大师, 书画鉴定家的卓越成就起到的是决定性的作用的[3]。

然而, 古代已是过去, 现在就是现在, 今天的习画者们无法有机会拥有古代画院里的画家、权贵们的条件, 能亲身面对前人们的原画真迹进行观赏、学习。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幸出身如吴湖帆, 拥有诸多家藏, 自幼便沉浸于代表中国绘画顶级成就的艺术海洋之中。这是现在中国绝大多数习画者所不能享有的良机, 犹如需要天赐, 一般人无法企及。但是习画者可以亲身参观各类书画展、博物馆, 亲眼去观赏各位前人大师的画作, 去揣摩、学习每一笔笔墨真迹和每一抹色彩。而后, 思绪、感慨万千。将历历在目的古代、前人的这些艺术墨迹铭记于心, 既是离开了画展、博物馆仍是回味无穷。笔者认为像这样的直面前人名家的真迹的观摩、临摹对学画者来说无论是理论上的理解, 还是技艺上的提高都是直接而巨大的。

三、结论

对于国画初学者的学生来说, 多做这样的对摹本或者古画当作的“程式化语言”的学习和临摹是非常必要的。当对比前人的绘画作品中的物象表现方式与大自然的具体物象, 你会发现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与共同之处。例如对比我们临摹山水时的对山石刻画表现时应用的各种皴法与我们现实世界当中真实的山石, 你不禁发现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时对古画及摹本中的高度凝练的表现手法、艺术语言的应用就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多于摹本和古画熟悉, 观察多了, 临摹工作足够, 即对传统的这些“程式化语言”掌握和熟知, 且能运用自如时, 再观察自然中的物象, 不知不觉地再将自然之中的物象转化到纸上时, 你便会有清晰明了自己该应用什么语言来阐述, 来表现你所要告诉读者, 你所要表达的物象及情感。甚至, 久而久之地在临摹学习这些“程式化语言”及师法自然的过程之中, 你会形成自己特有的表现手法。因为这些摹本及古画当中的“程式化语言”都是前人们将他们在现实自然中的物象经过了某种特定艺术语言的的转化方式, 将这些自然中的物象进行了艺术化、理想化的处理, 用特定的艺术语言来表现, 呈现在画面之中, 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这些国画中的“程式化语言”都是前人在面对真实世界, 师法自然, 从自然中做了高度概括和提炼而成的, 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程式化的语言”, 是前人们留下的精华。而国画学习者通过阅读和临摹这些前人熔铸了诸多富有“程式化语言”的摹本、古画不仅仅是学习他人的表现方式、表现手法, 更是为通向自己今后的艺术创作, 以及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艺术手法的必经之路。明代的唐志契于《绘事微言》之中有云“凡画入门, 必须名家指点, 令李璐大通, 然后不妨各成一家, 甚而青出于蓝, 为可知者, 需不惜重资, 大积古今名画, 朝夕探求, 下笔乃能精妙过人。[3]”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学习前人们精华的绘画技法, 再师法自然, 学会融会贯通, 在学习他人与自己的亲身体悟之间逐渐地形成自己特有的表现语言、绘画风格。

摘要:“临摹”作为中国画入门的的最佳途径, 通过临摹, 你可以学习国画的表现物象的绘画艺术语言, 学习他们在画面中的经营位置, 理解和学习他们在画面中如何创作意境, 如何达到形神兼备, 学习不同的画家他们各自的艺术风格等等。而其中通过临摹, 对中国画的程式化语言的学习更是首当其冲。

关键词:临摹,中国画,表现手法

参考文献

[1] 周燕弟.宋代花鸟画审美特色及嬗变研究.出版社地址: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10.6, 73页

[2] 张春记.中国名画家全集吴湖帆.出版社地址: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12, 2-9页

[3] 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5.7, 第一版, 336页

上一篇:“问题”伴我成长——试论教师“问题意识”与教师专业化成长下一篇:浅议我国特殊普通合伙制度及其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