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仕女画中的程式化

2023-01-15

一、中国画中的程式化特色

国画中的“程式”是中国画形成美的钥匙。舞台美术理论家龚和徳在《戏曲人物造型论》中说:“大凡要离开生活的自然形态远一点,即加工美化较多,形式感较强的艺术,都会有某种程式性。”程式化涉及中国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结构章法、笔墨形式,还是造型设色等方面都有很多体现。而这些程式化的画法是历代画家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形态加以提炼、概括而成。从南北朝时期顾恺之“紧劲联绵”之线的“以形写神”;陆探微“劲利如锥刀”的“秀骨清像”;张僧繇“笔才一二,像以生焉”的“疏体”及曹仲达“曹衣出水”的用笔风格,到隋唐时期阎立本“铁线深色”的帝王像;吴道子“吴带当风”的壁画;张萱、周昉“肌理细腻,浓丽丰肥”的仕女,再到贯休“皆怪古而不媚”的罗汉造型,陈洪绶“奇而骇,丑而怪”的人物造形。正是这些程式化的造型法和用线方法的积累,使中国绘画逐渐走向成熟。

二、唐代仕女画中程式化的表现

唐代仕女画是研究工笔人物画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这些绘画中的仕女形象都带有浓郁的程式化的特点。当我们欣赏这些仕女画时,能感受到画中人物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存在着明显的距离。因为这些仕女画本身就是带有一种理想主义、唯美主义的题材。在同一幅画中可以看出,仕女的面部造型十分雷同,动作也有重复。如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唐太宗周围的九个宫女面部造型都十分相似,同样都是圆脸、细眉、小笔、小眼、小嘴,神态也大体一致,都是含蓄而内敛的。在《虢国夫人游春图》和《弈棋仕女图》等作品中都是这种程式化的面部造型,同样都是圆脸、细长丹凤眼、樱桃小嘴。这种程式化的描绘,是画家对宫廷女子的概括。这是因为画家创作时并不追求画中的形象是自然形象的直观再现,而是追求画面形象、意境与造型手法所形成的综合效果。这些仕女形象大多是画家心中理想化的形象,是画家对某一时期、地点仕女形象的概括。这种程式化的造型手法是中国绘画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

除面部造型,古代仕女的妆容十分注重“样式”,仕女面部多涂为白色,在脸上画出小小的唇色,唐代时在眉心点缀花钿,眉形画法也只研究款式而不是根据面部五官结构来决定什么造型。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的仕女形象是“周家样”的典型样式。画中仕女都画着当时流行的蛾眉,高于原来眉毛的位置,这种夸张的眉毛已经不再是为了修饰眼睛而画。画中仕女丰颊细目、唇小丰满、云鬓高耸,虽然画家没有对人物面貌特征过多的描绘,却表现出了唐代仕女丰腴艳丽的特征,把宫廷妇女慵懒无聊的神韵表现得入木三分。周昉的仕女画不仅形体上优美生动,还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感受,他所创的“周家样”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唐代的《宫乐图》中仕女脸型圆润饱满,额头、鼻子和下巴用白粉提亮,腮部则用了浓重的胭脂,这种妆容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也充分体现了仕女妆容的程式化。

唐代仕女画也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色方法。唐代仕女画中仕女的面部设色一般不染明暗,而是施以重粉。整个面部先用薄粉罩染,再用厚粉染出额头、鼻子和下巴,只在两边脸颊至腮部染胭脂色,使面部显得十分厚重。两颊的胭脂色也只是为了让脸上多了一丝血色而不过于单调,并没有打破平面化的处理方法。这种渲染面部的方法不同于西方写实绘画,而是一种程式化的装饰过程。《宫乐图》中运用了大量的朱砂、石青、石绿等石色,突出了人物的雍容华贵。画中仕女额头、鼻子、下巴均染白的“三白法”在当时许多仕女画中都有运用,并且明清时依然风行,如唐伯虎的《孟蜀宫妓图》、禹之鼎的《闲敲棋子图》等作品依然沿用此法。

三、程式化的原因

“程式化”是中国绘画自身发展形成的基本艺术表现手法,中国画的程式化特质与中国人的审美哲学、审美情趣密不可分。中国绘画一向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注重“写意”与“传神”,比起对自然形象的直观再现,更加关注形象更本质的结构特征把握。中国绘画中的形象并不是自然形象的“镜像”反映,而是追求一种意境,这种对意象美的追求是程式化的根源。中国画一直强调内在与外在、精神与物质的沟通。中国画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改造,用程式化的因素营造出了平面化、意象化的极具形式美艺术。

中国画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以临摹先入为主,学画者是先通过画谱或粉本理解人物造型的,其创作的形象受到了前人传下来的画谱或粉本中人物形象的影响,从而容易造成固有的程式化的影响。不同时期绘画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受到当时画家所处时代的审美情趣和自身品味修养的影响,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色。中国人自古对于女性从妆容、发式、服制、等仪容举止各方面有着一套严格的审美标准。封建社会审美标准对人物面部造型的影响十分显著,这些具有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样貌融合了当时的社会审美。如唐朝女性在程式化妆容为主流审美的状态下,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规制的面貌状态。画家在描绘这些女性时,用意象代替了具象表现手法。画家采用了平面的画法,并不过多的去描绘人物的五官,而是用白色变现肤色,嘴涂上一点唇色,在两颊用胭脂简单的晕染代替了复杂的面部色彩描绘。雪白的肤色与头发的乌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四、程式化的利弊

宗白华先生曾说“历史上向前一步的进展,往往是伴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穷源。”古代传统造型程式化的研究,对当今工笔人物画的创作有着重要意义。谈到程式,很多人认为它因循守旧,是对艺术创作的束缚,并且认为程式化的造型太过雷同。虽然程式化的造型会使画中人物形象缺少个性的表达,但是我们仍然应该一分为二的来看待这个问题。程式化是对同一类人概括的表达,它使一类人物形象特征得到了提炼和强化,变得更加纯粹。而一些优秀的程式化造型更是画家经过长期的提炼和沉淀,才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艺术。像唐代的仕女图之所以流传千年并享誉中外,是因为它那具有高度经典之美的造型可以代表那一时期的中国女性形象,也是中国民族个性魅力的体现。谢赫“传移摹写”的理论指的就是临摹前人的优秀作品,学习前人留下的优秀程式和技法,可以为日后的绘画创作打好基础。

绘画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艺术的创新,学习、掌握技法并不是最终目的,作为一个画家必须有属于自己风格的艺术作品和表现技法。这些优秀的程式都值得是我们学习的范本,但是我们也应该把握适当的尺度,不能一味模仿,造成“千人一面”、“一成不变”等诸多问题。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也应注重客观对象个性化的表现,使人物形象灵动鲜活起来。并且在绘画时还要经过自己主观的加工,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摘要:唐代仕女画中,人物造型、敷色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程式化特点。研究这一时期的仕女画作品,对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大有裨益。

关键词:程式化,唐代仕女画,造型,设色

参考文献

[1] 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山东画报出版社

[2] 龚和徳《戏曲人物造型论》,《戏曲研究》

[3]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相关探讨下一篇:绿色化学工艺的开发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