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发展调研报告

2022-07-27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政府发展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政府发展调研报告

县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研报告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对我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以下调查。

一、县域经济发展方式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大人民干部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中排名第32位。,全县生产总值158.22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为12.37亿元,二产增加值为106.54亿元,三产增加值为39.31亿元。今年初,海盐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临港产业基地、文化休闲胜地、开放和谐福地,全力打造滨海新城的“一城三地”发展战略以后,县境内沉睡千年的53..5公里自然海岸线开始苏醒,临港地区成为我县经济新的增长点。临港产业的兴起驱动了三次产业的进一步优化,综合实力持续增强。至10月,海盐县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125.3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8.3%,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将比去年增长10%左右。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是:

(一)优化第一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特色农业

海盐县原是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兼营蚕桑、畜牧的农业县。农业在全县生产总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逐步趋向合理。传统的产业经过品种改良和技术改造,形成了“膳博士”猪肉、“尼松野鸭”“海盐大头菜”、“一口香茄子”等一些品牌,增加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密梨、柑桔、葡萄、青蟹、河蟹、黄鳝、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等特种种养业蓬勃兴起,并逐渐形成规模。至今年10月,全县已有25家农业龙头企业,31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使第一产业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至今年10月底,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3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7%。

(二)工业兴县,二产快速发展

近年来,海盐县深入开展“合力兴工”活动,坚持引内与引外并举的方针,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振兴工业。今年,随着“一城三地”战略的实施,临港地区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海盐更受国内外投资者的关注。今年1至10月,累计新批外资项目23个,增资项目15个,合同利用外资2.42美元,完成年计划的91.7%,实到外资9928.55,同比增长75%,完成年计划的99.3%;新批县外内资项目103个,实际引进内资93000万元,同比增长41.3%,完成年计划的71.7%。国内外企业的入驻及内外资金的引进,使海盐县的工业生产走上了快速道,在全县生产总值中成为“大哥大”。

随着改革开放步子的加快,海盐县对外贸易也不断发展。至10月底,海盐县进出口总额达8.69亿美元,增长42.62%,其中出口总额达7.4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2%。其中紧固件、玩具等特色产品出口增长60%、501.4%,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分别达到36.9%和10.3%。

至今年10月底,全县完成第二产业增加值为84.84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为80.7亿元,增加6.3%。

(三)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现代服务业

海盐县海海岸线绵长,海涂平缓、辽阔,是一块兴建外海码头、从事现代物流业的风水宝地。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县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外海码头、港口物流的步伐也不断加快。今年8月,秦山港务1个5000吨级的外海码头建成投入运行。至10月底,浙江林龙集团公司的1个3000吨级的外海码头主体工程已完成工程量的95%。两个2万吨级的公用码头项目已委托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完成了项目建议书的初步编制,并完成了这两个码头沿线初步的地质勘察和水深、水下地形的测量工作。

海盐县又有南北湖、秦山核电、白塔山、绮园等旅游资源。南北湖风景区通过核心区整治、景点建设,风景更加优美,游客量迅速增加,今年1至10月,已接待国内外游客137.95人次,旅游收入达9.98亿元。

商贸业随着海盐县经济的发展也日益繁荣。目前海盐县已登记注册的各类商品交易市场25家,其中可称为专业市场的有农副产品综合市场、木材市场、泰发车城、中国国际紧固件五金城、海安汽贸汽配城和二手车交易市场5家。

随着“一城三地”战略的深入实施,海盐县三产也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也不断加大。今年1至10月底,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达到33.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8%。

二、海盐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宏观我县经济发展的现状可谓不错,但微观

一、

三、三产业的发展方式,不难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目前海盐县办县经济发展方式还是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还没有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次产业发展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1、

第二篇:市政府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

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优质烟叶产业。做大做强“金三明”烟叶品牌。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生态型无公害烟叶,保持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万吨以上。笋竹苗木花卉油茶产业。以竹山集约经营为重点,竹子现代科技园为示范,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油茶产业。新建丰产竹林6.56万亩,种植苗木花卉2.9万亩,新造和抚育油茶林4.2万亩。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同时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全市生猪年出栏139.71万头,肉牛出栏4.25万头,肉羊出栏18.82万头,家禽出栏2515.13万只,水产品年产量6.4万吨。中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紧缺中药材和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材品种栽培、引进和示范。全市中药材面积达18.44万亩。食用菌产业。突出抓高海拔地区反季节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亿袋,产量7.66万吨。果茶产业。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发展水果加工和茶叶精加工,扩大名优茶种植面积。全年茶叶面积达24.66万亩,产量2.4万吨,水果面积114万亩,产量84.71万吨。建莲产业。进一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建莲品种,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加强深度开发建莲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延长建莲产业链。

(二)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现有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业金奖企业各2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3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带动农户44万户。先后有1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7个县(市)列入福建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枚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产品获得出口免检产品,4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产品251个,位居全省前列。

(三)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扩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宁县焦溪村锥栗、大田县大中村大薯、三元区炉洋村脐橙和沙县西霞村蔬菜等225个“一村一品”特色村。烟叶种植户数达4多万户,户均种烟9.82亩,其中20亩以上的种烟户有1984户。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49个,经营林地面积59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270个,年可出栏120万头生猪;规模养羊专业户155户,年可出栏12万头;蛋鸡规模养殖场达到13个,存栏30万只;肉鸭规模养殖场达到25个,出栏370万只。新增网箱养鱼1000个,生产能力吨。

(四)产业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乡镇均成立了“农业155”服务队,“农业155”信息员覆盖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联动工作队伍,加强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技术指导服务。今年以来,全市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700余期,培训8.5万人次。组织一批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推广农业“五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点(片),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200个,建立新品种示范片5万亩,示范推广新技术13项,新肥料23.8万亩,新农药38万亩次,新机具578台套,购机补贴资金达3850万元。

(五)产业对外合作交流不断加大

连续七年在外地举办农业专场招商会,连续五年举办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明台农业合作加快发展,引进涉农涉林台资企业66家,总投资1.65亿美元;引进一批台湾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广面积达15万亩。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创业园,引进台资企业22家,总投资6948万美元,引进台湾良种29个,引进台湾技术18项,推广面积3.5万亩。

二、存在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偏少偏小,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上亿元的仅有17家,占百分之12.6;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只占全省的百分之6.5和百分之9.7。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偏小,带动农户仅占总农户数的百分之23.8。一些地方的农业特色产品雷同,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加之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衔接不够,产、供、销脱节,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造成有

第三篇: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发展六大难题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昨日向记者证实,此前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困难时往往都是一笔带过,而今年的报告列举了当前面临的六大困难和挑战。

黄奇帆说,当前,宏观环境总体上十分严峻复杂,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一是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主要发达国家债务和失业等问题缠身,国际市场陷入低迷,保护主义倾向更加突出,贸易摩擦日益加剧,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去年四季度以来,国内工业生产、企业利润和税收出现局部下滑,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外部形势不容乐观。

二是资金调度压力不小。发达国家再工业化造成外资回流,一些新兴经济体对外资的吸引力逐步增强,增大了我们利用外资的难度。随着“十二五”规划项目大批上马,加之原材料、能源和劳动力价格持续上升,社会资金需求量大增。国内通胀压力仍然存在,资金供给仍处于趋紧状态,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三是资源能源供给和环境承载力约束加剧。重庆市电力装机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差距明显,天然气供应依然紧张,成品油储备和调度仍有“短板”。经济快速发展与土地供应、节能减排、生态环境的矛盾进一步凸显,转变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四是科技进步对转型发展支撑乏力。全社会研发投入明显不足,发明专利和知名品牌不多,创新主体、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难以满足

转型升级需求。

五是社会建设和管理中还有不少薄弱环节。征地拆迁、房屋改造、就业社保、收入分配、教育文化、医疗服务、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社会诚信体系亟待完善,道德教育亟待加强。六是一些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为企业、为群众服务的主动性不强,办事效率不高,“吃拿卡要”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甚至滥用权力、贪污腐败。

黄奇帆说,我们要充分认识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加强战略谋划,提高应对能力,有效化解风险,绝不错失黄金发展期,绝不辜负中央的重托和人民的期待。

“逆境长精神,创新得先机。”黄奇帆说,我国经济稳中求进,宏观经济政策更加注重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更加注重扩大内需,更加注重实体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民生建设,为我们转变方式、缩差共富提供了良好条件。

黄奇帆说,西部大开发渐入佳境,重庆已步入科学、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政策效应加速释放,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产业发展上档升级,企业活力显著增强,全市上下创新求变的愿望十分迫切,各行各业奋勇争先的劲头非常饱满。

“我们完全有能力把重庆的事情办得更好,不断开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黄奇帆说。

首席记者 李伟

第四篇: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题目: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研究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上世纪90年代全球性的信息化建设浪潮使许多国家网络基础设施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在为社会、企业、公众创造全新的沟通方式和经营模式的同时也为各国政府提高其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尽管各国政府为信息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近年来各国政府信息化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不但存在着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差异,甚至在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各国政府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着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标准、没有同政府机构改革很好的配合、各自为政而引起重复建设等问题,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信息化投入和应用程度差异所产生的严重的数字鸿沟使得强势人群更强、弱势人群更弱,强化了社会的不均衡。这说明政府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单向的技术、投入和管理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化系统工程,重视政府信息化的社会责任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网络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和正在对社会、经济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的进步速度仍然遵循甚至超过摩尔定律的更新换代步伐,虽然我们无法预见未来的最终成效,但其对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人们的生活方式等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却是人所共知。世界各国电子政府的实践表明,网络化信息技术对于促进政府行政体系的改革、行政过程效率的提高、服务观念的变革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推动着政府向更快捷地服务于社会公众方向发展,各国正在努力将政府改革同政府信息化应用相结合。因此,在变革的过程中我们无法为电子政府设定最终的目标,更不能简单地规定具体的电子政府终极功能和技术应用体系,而应当以超越技术与管理,在更高的层面上立足于满足社会公众需求的基点,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政府信息化过程以及相应的政府改革。否则,不可避免地还要出现本文开篇所述的资源浪费、政府网站使用效率低、数字鸿沟引发的社会发展不均等问题。政府信息化是一个长期过程,既要消耗大量的社会财力、人力、信息等资源,又通过依法行政过程将这些资源有效地集成,为社会和公众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作为最大的信息资源采集者、发布者和产品与服务的采购者,将不

单单引导社会对政府信息化的认识和消费,其政策及行政的杠杆作用还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经济产业结构、社会资源配置等。政府信息化的各种应用系统功能的发挥,也能够大大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的公众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众服务水平、强化公众的参政、议政程度等,进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随着政府信息化在政府对内、对外电子行政和服务高效作用的发挥,其正反馈和锁定作用将可能使政府的公共行政和服务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效用,也将促使社会和公众更愿意接受和使用电子政府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带动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和工业化发展。政府在信息化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二、研究的重点内容

政府信息化建设是改善行政方式、提升行政效能的重大变革,是促进市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构建安定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如果各部门、各单位能够认真对待,精心研究,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我相信息政府信息化建设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从制度创新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动力的角度分析,实现强制性制度创新与诱致性制度创新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兼顾,实质上就是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建立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的有机联系。随着强制性制度创新与诱致性制度创新在全国乃至各地区逐步深入展开,电子政务发展的制度空间将在更深层次上得到扩充,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及政府改革将在更高水平上协调发展。可以预计,强制性制度创新和诱致性制度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化,将为电子政务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丰富的制度资源和更广阔、更科学的研究视角。

三、进度计划

10月20日-10月30日

分析题目,查阅资料,学习与毕业论文相关的知识,作好前期准备工作。 11月1日-11月16日

划分电子政务研究模块,进行方案论证,编制软件。

11月16日-11月30日

撰写毕业论文并征求导师意见,修改毕业论文,进行毕业论文的评议。

四、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年月日

第五篇:县人民政府关于沙雅县农业发展情况报告

沙雅县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文件之七

县人民政府关于沙雅县节水农业

发展情况报告

在沙雅县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

沙雅县水利局局长: 夏八一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沙雅县人民政府委托,在沙雅县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做关于沙雅县节水农业发展情况报告,请予审议。

我县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县,随着农业经济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全县需水量不断增加,供需水矛盾日趋突出。水资源是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瓶颈,节水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的前提和关键。近年来,高效节水滴灌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县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指导和帮助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地区会议精神,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大力推广农业高效节水滴灌项目,加快设施农业建设,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逐年加大项目投资力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确保了我县农牧业增产增收。现将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1

一、 基本情况

沙雅县是一个棉花种植大县,地处渭干河最下游,塔河中上游。气候干燥,降雨稀少,属典型的半荒漠干旱区。全县总面积3.2万平方公里,现有灌溉面积125万亩,其中棉花81.1万亩、小麦21.55万亩、瓜果0.5万亩、设施农业1.4万亩、林果业及其他20.45万亩。

随着我县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入,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围绕粮、棉、果、畜、设施农业和生态环境需水量连年递增,全县农业用水缺口达9000万立方米以上。因此,推广农业高效节水工程已是我县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 好的作法和成效

为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沙雅县以推行农业高效节水滴灌项目为突破口,从2004年开始,我县开始实施的高效节水滴灌工程。经过6年的推广实践,全县滴灌面积达到24.5万亩。完成滴灌首部345座,其中以地下水为水源的有271座,控制灌溉面积13.1万亩;以地表水为水源的有74座,控制灌溉面积11.4万亩。

为进一步加大农业高效节水滴灌项目的推广,沙雅县在全县布置机电井160眼,把一些中低产田改造成高效节水滴灌地,在全县构建一个高效的农业生态用水系统。

滴灌项目的实施,对推动农业增产,促进农民增收效果

2 显著。种植农户的滴灌地,棉花单产一般在350—400公斤,部分已达500公斤以上。对我县大面积推广滴灌工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 存在的问题

(一) 农民自筹资金落实困难

在我县以地表水为水源的滴灌系统,平均亩造价在600-650元之间,地下水为水源的系统,平均亩造价550元左右(以上不含机井和电力配套),除县财政补助外,农户每亩投资约在350-450元之间,受棉花市场价格的影响,农民自筹资金落实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工程进度。

(二) 电力配套不到位

目前全县滴灌用电负荷约在1.9万KW,电力负荷以达到电力承载能力的极限,随着地下水开发项目、高效节水项目的持续发展,电力供应将是滴灌发展的瓶颈。由于电力配套缓慢,直接影响到了滴灌工程进度。 2010年全县的滴灌面积将达到25万亩,电力负荷还会进一步增大。这对高效节水农业建设的影响将会更为明显。

(三) 土地利用率低,土地不平整

我县地块面积一般随地形布置,地块面积在5-20亩之间,土地利用率较低,一般在75%,远低于正常90%的利用率,造成滴灌价格高,且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同时土地平整度较低,水资源浪费严重。

(四) 农民投入不够

3 滴灌系统要求高投入高产出,但我县部分农民思想观念不能转变,存在只滴水不滴肥的现象或是滴灌数量严重不足,造成滴灌增产效果不明显。

(五) 以地表水为水源的滴灌系统节水效果不明显 我县已实施的以地表水为水源的10.3万亩滴灌工程,其主要位于灌区末端,且分布较为分散,造成在滴水期间,地表水通过长距离长时间输水,水量渗漏较大,系统节水效果不明显。

(六) “三支队伍和一个机制”落实不到位

首部工作服务队人员不固定,无合理报酬,工作积极性不高;农艺服务队人员太少;需要在实践中形成并制定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加强维修服务工作;部分农户不按规定的轮灌次序进行操作,使滴灌系统不能统

一、科学的配水,造成系统整体配水失调,影响滴灌的增产效果。

四、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发展节水农业要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重点要推广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工程技术、农艺生物节水技术和管理节水技术。

(一) 因地制宜,建立不同类型的高效节水农业模式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特点,改革农艺、耕作制度,调整作物结构,改进灌溉方式,抓好科学用水,建立不同类型高效节水模式。

(二) 建立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建立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

4 与应用。当前农业节水正日趋技术精细化、工程规模化、管理制度化、设备产业化,要建立高效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应根据沙雅县节水农业发展的状况和技术基础,使工程与管理、水利与农艺、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等紧密结合,促进农业高效用水管理的规范化、灌溉技术的产业化与规模化。同时重视相关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研究与应用,完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三) 推广旱作节水技术体系

大力推广旱作节水技术体系,搞好旱地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农业工程和农业生产措施,将地下水和地表水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人工再分配,提高利用效益;完善节水抗旱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根据不同作物需水耗水规律,确立节水种植结构,大力推广耐旱节水高产作物品种,同时发展旱地特色作物,提高旱地农业效益。

五、 具体措施如下:

(一) 积极与电力部门配合,解决电力配套问题 要将全县滴灌总体规划与电力供应相配套,一方面加强与电力部门的沟通,对各乡镇变电站进行扩容,另一方面力争将滴灌所需10KV输变电线路纳入农网改造项目。

(二) 多方筹措资金,解决投入难问题

目前滴灌项目资金来源有三块,一是自治区补助每年约460万元,二是新增水费,每年800万元,三是群众自筹。要解决群众自筹难的问题,一方面积极申报国家投入项目,如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另一方面加强已建滴灌系统的

5 运行管理,切实发挥滴灌的增产作用,提高群众自筹资金的积极性。

(三) 进一步落实滴灌工程管理职责

我县近年将对各乡镇农业高效节水增效管理实行专项考核,制定节水滴灌工作专项目标考核任务分解表,将滴灌工程建设任务、运行管理、资金筹措、工程效益四项任务详细分解,制定目标考核分,纳入乡镇目标考核。

(四) 建立健全滴灌运行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滴灌运行管理服务站,具体由农业局牵头负责对节水滴灌工程棉花的生长、施肥等农艺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从相关业务单位和各乡镇场抽调技术人员组成县级技术服务队,按照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原则,做好全程服务;并以首部为单位、项目区农民参与的方式建立节水滴灌协会,建立健全服务和监督组织,切实做到建设与运行同步走,确保节水高效棉田效益的最大发挥。

加快滴灌维修服务队伍建设,对全县滴灌系统进行维修服务和运行指导,以保证滴灌系统长期持续发挥作用。

(五) 全面推广节水滴灌专用肥

根据我县测土配方施肥结果,按照滴灌配方施肥的要求,将全县24.55万亩棉花滴灌配方施肥的任务落实到了具体的地块中,积极与滴灌配方施肥生产厂家洽谈,每吨滴灌肥由县财政补贴600元,对滴灌肥进行统一购买,统一实施。同时加强滴肥管理,杜绝只滴水不滴肥现象。

(六) 加大土地平整力度

6 在实施滴灌的地块,进行土地平整和削埂扩边连片,提高土地利用率,使田间水利用率由0.8提高至0.9。

(七) 实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行种植结构多元化 在保证农民收入不降低的情况下,增加抗旱能力较强且需水较少作物的种植面积,来缓解我区的灌溉用水压力;利用不同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水周期不同的特点,来缓解灌水压力。从而实现水资源的有效配置。

(八) 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节水农业综合发展 通过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末级渠系改造项目,牧区水利项目等一批常规节水项目的实施,加强渠道防渗等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使渠系水利用率由0.48提高到0.55;实施盐碱地改良项目,加大盐碱地治理,改良土壤,提高土壤保水率和农业单产,使作物产出率由0.45kg/m³提高到0.6kg/m³;继续推广地膜覆盖技术,提高土壤保水率和农业单产。积极推广使用抗旱化学药剂,提高农作物抗旱能力。以缓解季节性来水不均的矛盾。

(九) 进一步加强滴灌规划布局

以地表水为水源的滴灌系统,在今后的规划中,坚持集中连片的原则。在塔河灌区以及渭干河灌区末端的土地,通过3-5年的建设,力争使滴灌面积达到85%左右,切实发挥节水效果。

今后,我县将不断克服节水灌溉的相关技术问题,完善制度,进一步加强设施农业建设,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

7 在全县搭建起一个全新的农业生态用水系统,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的报告完了,请予审议。

8

上一篇:作风建设调查问卷下一篇:镇党政办秘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