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层面范文

2022-05-16

第一篇:教师层面范文

阅读教学三层面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谭轶斌

1.事实层(教什么) 《故都的秋》

彰显情景处理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的文章 反映作者情态与志趣的文章

隐含着作家对生命与故都的双重深度感念的文章 体现了作家灰色心理的文章

选景独到,布局精巧、构思绵密的文章 秋味十足的至美之文

文人特征十足,文化韵味浓郁的文章 文中有画,文中有诗的文章 《跨越百年的美丽》 课始用大量资料介绍居里夫人生平;课中播放居里夫人提炼“镭”的录像;课尾又引用爱因斯坦等人的评论。

《我有一个梦想》

只借助朗读体会比喻、排比等在演讲稿中的表达效果,感受形象生动、饱含激情、极富感召力的语言风格 ,完全忽略了演讲对美国黑人争取民权斗争的非凡推动作用,也未去认识民主、平等、自由是人类的追求。

《胡同文化》

只让学生感受汪曾祺平白、朴素,口语性强,富于表现力的京味语言特色,而胡同文化的知足常乐、安分守己、随遇而安已全然不见。

当你的情人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余光中) 教学内容

随意化 兴之所至,心随意动 点状化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两极化 或偏工具,或偏人文

教学内容构建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对文本的正确解读 外部 内部 文本内涵 语言特征

叙述模式 思路结构

整体把握文本内涵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文学艺术作品的美,重要的是整体美,是它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匀称、均衡与和谐。 先关注整体,还是先关注局部?这从诠释学来说,是一种循环。 《去年的树》

一只鸟和一棵树是朋友,鸟天天在树上唱歌,树天天站着听鸟唱歌。冬天,鸟儿飞走时,答应明年再唱歌给树听。可是,第二年,鸟儿回来后,发现只留下树根。鸟儿问树根怎么回事,树根说树被伐木工人砍了,送到工厂去了。鸟儿又到工厂问大门,大门说,树被做成火柴运到村子去卖了。鸟儿又到村子里,问坐在煤油灯旁的女孩,女孩说火柴用完了,火柴点燃的灯还亮着。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唱起去年的歌给灯火听。

生1:滥砍滥伐树木,破坏了环境,让小鸟没有停歇的地方,因此要保护环境。 生2:滥砍滥伐的人真可恶,不但破坏了自然环境,也破坏了树木与鸟儿的友情。 生3:树木很伟大,为了人们能点燃油灯,宁可牺牲自己。 生4:要珍惜朋友间的友情。

生5:真情难找。树木和鸟儿有约在先,但第二年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生6:表现了鸟儿的真诚,他为了答应给树木唱歌,历尽艰辛也要找到它。 案例《故都的秋》(黄荣华解读)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描写之中隐含着作家道德与审美的双重选择。 一是对凋零(弱、衰、残)生命的深度感念,这里有作家对生命的大悲悯在:凋零的生命更需要人们去关怀,更需要人们用悲悯的情怀去体味它们的存在与寂灭,并以此来悼念它们的消逝。

二是体现了郁达夫对悲情美的偏爱:将自己所选之景置于“一椽破屋”“破壁腰中”“斜桥影里”,以增加灰色的厚度、深度。特别是用“特产”来喻“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还把蝉看作“家虫”,更可以感觉到他对灰色调情有独钟,可以想见郁达夫心中“故都的秋”更深沉的地方了——这蝉声是衰(败),是弱(势),是残(余)。

为表达这种偏爱,作家除了直接描写,还选择了比较的手法。

《故都的秋》投射了作家的多重生命情怀:对个体悲辛的感念与拥抱,对群体生命凋零的感念与拥抱,对故都衰危的感念与拥抱。其感念与拥抱的背后,是他仁厚、豁达的心性与对故都及故都文化的深情。

秋,暮秋,衰残的秋;首都,故都,衰危的故都,这两者在文中合而为一。感念故都秋的“清”、玩赏故都秋的“静”、爱怜故都秋的“悲凉”,由此看到作家沉静、仁厚、悲悯的心性,看到作家对故都、对祖国、对中华文化的深爱。这种心性,这种深爱,正是一个高贵生命体的高贵情怀。

深入把握语言特征

在解释文字时,不仅要注意字词的表层意思,而且要立足于全篇,根据文章前后之间的联系,对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意蕴作深入的理解。

作者真挚的情感、独到的体悟隐含在看似平淡直白的文字之下,好比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八分之一,教师有责任带领学生把水面下的八分之七读出来。

很多时候,从几个词语入手,就能带动起对全篇的理解,这样的解读虽然没有“超链接”的大容量,有时反而会使教学变得丰满,远离今天某些课堂的“假厚重”。

关注特殊字词的深层含义

但是,谈话总是不投机,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关注反常态的表述我家后园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 关注看似矛盾的表述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关注反复出现的字词句

第5自然段“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

第17自然段“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 关注各种关系

词句之间的前后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末段与前文之间的关系、首段与后文之间的关系

关注叙述视角

我们携着手走进林子,溪水漾着笑涡,似乎欢迎我们的双影。 2.技术层(怎么教) 案例《登高》(1)

1.导入后知人论世:诗圣杜甫(唐帝国盛极而与杜甫人生的漂泊)

2.教师范读。在这个重阳节登高,杜甫“望”到(看到、听到)了些什么?你感到诗人怎样的心情?用一个词来概括。(哀秋、悲秋)齐读。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再齐读。“望”到的景物中渗透了怎样的悲情?小结:在自然万物的永恒面前,生命的飘零是必然的,这是怎样的哀痛呢?诗人望中之景,景景含悲,字字传情。

3.吟读。诗人有哪些悲苦?为什么有如此悲苦的情怀?(多病断酒之痛、晚年孤独之悲、羁旅异乡之苦、难以排遣之伤、壮志难酬之悲、家国艰难之忧)

4.小结:诗人的情怀其实是古代儒士的情怀,不断地漂泊,不断地登高,不断地坚守。这是一条不断登高的文化之路,这是中华民族忧国忧民的民族传统。背诵全诗。

案例《登高》(2)(韩军执教)

师: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师: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生: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知道的。 师:这句诗怎么解释?

生: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师:苦,是什么意思? 生:痛苦。

师:这样解释大体上也讲得过去。不过,老师还有一种解释,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咱们比较一下哪种解释更好?

生:老师的解释更好。因为,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生: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师: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生:忧愤。心急如焚。

师:对,就是心急如焚,这个词用得好。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从句法角度还能讲出些道理来吗?比方,前后两句是对偶的,句法的结构应该相同--

一生: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师:也就是刚戒了酒)那么上句相应的词“苦恨”与“繁霜鬓”也应是动宾结构,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的意思。

师:句法结构对应,相应的词也两两相对。“新”与“苦”都是副词。大家应该为这位同学的认真思考精神鼓掌。

师:同学再认真想想,“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一生:我觉得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

师:有道理,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我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怎么教

重体验,而非认知接受 案例《<呐喊>自序》(邹一斌执教) 师:我们来看下面一段文字:

记得世界大战之后,许多新兴的国家出现的时候,我们曾经非常高兴过,因为我们也是曾被压迫,挣扎出来的人民。捷克的兴起,自然为我们所大欢喜;但是奇怪,我们又很疏远,例如我,就没有认识过一个捷克人,看见过一本捷克书,前几年到了上海,才在店铺里目睹了捷克的玻璃器。

我们彼此似乎都不很互相记得。但以现在的一般情况而论,这并不算坏事情,现在各国的彼此念念不忘,恐怕大抵未必是为了交情太好了的缘故。自然,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然而最平正的道路,却只有用文艺来沟通,可惜走这条道路的人又少得很。

出乎意外地,译者竟首先将试尽这任务的光荣,加在我这里了。我的作品,因此能够展开在捷克的读者的面前,这在我,实在比被译成通行很广的别国语言更高兴。我想,我们两国,虽然民族不同,地域相隔,交通又很少,但是可以互相了解,接近的,因为我们都曾经走过苦难的道路,现在还在走——一面寻求着光明。

一九三六年七月二十一日,鲁迅

师:请同学们快速地筛选信息:鲁迅最希望的是什么? 生: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 师:鲁迅提出用什么方法来实现?

生:最平正的道路,却只有用文艺来沟通,可惜走这条道路的人又少得很。

师:这是鲁迅《呐喊》捷克译本的序言,写于1936年,即鲁迅逝世前夕。我们要来看看这和他写于十几年前,即1922年的《呐喊》中文版的序言有什么一以贯之的地方?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哪一个?把它们圈出来。

生:关键词是“梦”。

生:不,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寂寞”,它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十次。

师:看得很仔细。请大家再读课文,结合文中鲁迅的人生经历,来思考鲁迅寂寞的原因有哪些?

生:父亲的病重直至亡故,使16岁的鲁迅感受到了世态炎凉带来的寂寞。

生:在屈辱和悲愤中,鲁迅怀着“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的目的离开家乡,前往南京求新知,虽然开阔了眼界,但无法参加科举考试带来的歧视,对母亲心怀依恋却弃她离去而心怀愧疚,所以是寂寞的。

师:当亲人离去,或是自己离开家的时候,我们也会感到寂寞。这种寂寞属于常人的寂寞。

生:1902年,鲁迅怀着一种对抑郁的摆脱和对传统文化的绝望由国内到日本仙台学医,但却遭到了更为沉重的挫折和打击。在“幻灯片”事件中,在日本同学的拍手和喝彩中,他感到了寂寞。

师:说得好,鲁迅此时此刻的寂寞是因为他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中国人,所以才会有深深的寂寞。这时的寂寞和前一种寂寞的区别在哪里?

生:这不是常人的寂寞,这是伟大的人才会有的寂寞。

重点学习课文倒数第三段的议论,理解鲁迅为何会从寂寞走向呐喊。

再看捷克版的序言,特别是第二段。思考:此时的鲁迅有没有摆脱内心的寂寞? 鲁迅终其一生都未能摆脱内心的寂寞。有人说,在请名家写序或请朋友写序或自己写序之间作出选择,这本身就暗含了一种“策略”,选择的结果已包含着对“序”的某种期待,而且“自序”又显然是最能“随心所欲”地实现这种期待。鲁迅十分热心给别人的著作写序,但他终其一生都不请别人写序,而他给自己的著作写的“序言”和“后记”绝少那类游离原著的可有可无的敷衍之作。像《野草•题辞》、《写在〈坟〉后面》等前言后记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原文集中的任何一篇。这其实是他内心永远寂寞着的一种表现。

怎么教

重重构,而非复现内容 2-2-3.学习策略

案例《密室日记》教学片段1(郑桂华执教) 师:谁来概括第四则日记的内容? 生1:我写的是“我渴望自由”。

师:没问题吧?前面写的一个重要的词语是什么?她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我,浮躁不安”,然后是什么?(板书:我浮躁不安)

生1:渴望出去,渴望自由。

师:哪里有“渴望自由”?不要轻易给一个判断,判断必须从文章里来。“阳光普照,天空深蓝,和风轻抚,我渴望着,我真的渴望这一切。”如果要写,应该渴望什么?

生2:春天。

师:你要调整成“春天”,为什么?

生2:因为“春天在苏醒,我在我整个身体和灵魂里感觉到它”,这句话就感觉她希望春天早点来。

师:也就是她前面写浮躁不安,有种种的渴望,渴望一切——有强烈的渴望。但是第二节讲的是什么?是不是渴望“春天”?

生2:渴望呼吸到新鲜空气。

师:请你再念一遍,其他同学一起看。 生2:“我感觉到春天在苏醒,我在整个身体和灵魂里感觉到她。” 师:“‘渴望’春天”,用“渴望”准确吗,春天是什么? 生2:希望。

师:希望春天?这句话里是安妮写“渴望春天”?“春天已经在我的心里,我已感觉到春天在苏醒,我在整个身体和灵魂里感觉到她。”是渴望春天吗?

生(众):感受春天。

师:是感受春天!是不是?她讲春天来了,是哪里的春天来了? 生3:心里。 师:(板书:心中有春天)我们一起来把这段念一下。 若如此教学该片段

《密室日记》教学片段2 师:谁来概括第四则日记的内容? 生1:我写的是“我渴望自由”。 师:“渴望自由”,有所涉及了,但概括还不到位,我觉得比较确切的是“心中有春天”。 师:这七则日记内容梳理之后,我们能不能判断一下安妮是个什么样的人?读日记,读安妮日记,我们就要读出安妮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众):乐观。 师:没错,乐观。(板书:乐观)哪里看出来? 生(众):天生就是快乐的。

师:天生就是快乐的,所以乐观。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生(众):密室。 师:是密室里面。好,我们看标题,还能看得出什么?安妮还是个什么样的人?看文章,大家可能这里有点困难,可以一起讨论一下,一定要找到具体的地方,现在是内容的概括,安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你们推敲一下,我们很容易得出“乐观”,是啊,密室里她有这样的心态,她肯定是乐观的。

(师提醒:有些同学眼神不对,没有低头看文章,要低头看文章噢。)我看你们有点疑惑。疑惑没关系,我们就往下走,我们可以来考虑这个问题,日记里她记得最多的是什么?

生:生活。

师:当然是记密室里的生活,我们现在就在生活,昨天也是生活,明天也是生活,不要来这么大的词语。从这七则概括中还可以进一步来看,七则具体的内容,你们来画一下,看哪些是反复出现的内容,四人小组一起来讨论。(强调)七则日记里你觉得总是出现的一类内容,(又强调)哪一类的内容是反复出现的?(教师巡视并参与某些小组的讨论) 《密室日记》教学片段2中教师的引导语 “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我们看标题,还能看得出什么?”

“我们就往下走„„日记里她记得最多的是什么?” “不要来这么大的词语。”

“看哪些是反复出现的内容?” 教学策略

学习策略包括内隐的规则系统和外显的程序、步骤。

教师在真实语境中提供策略应用的范例,因此这些策略不是“死”策略。 教师关注的不是学生答案的对错,而是有无上到高一级台阶。 教师在此过程中所做的引导必须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怎么教

重策略,而非给出答案 案例《合欢树》(步根海执教) 教师:《合欢树》读过没有?(生答:读过了)读过了,那我们看看有什么问题?我说过三类问题,请大家提出来讨论。先自己看看,拿出笔写写。如果已经想好了,或者举手,或者站起来都可以。

(学生看书、思考、作笔记后开始提问) 学生:“我心里一阵抖”,为什么作者不愿去看小院子,后来又后悔前两年没有去看,后悔但始终没有去看?

学生:也是第9页,为什么最后一段说:“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教师:也就是“孩子”在这篇文章里有什么寓意。 学生:题目是《合欢树》,为什么前面大部分都没有讲到合欢树,最后一小部分才讲到合欢树,这合欢树到底代表着什么?

教师:包含两个问题:一个结构上的,一个它的内涵。 学生:第8页,“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这两处作者心情有何不同?

教师:“摇车”,“不想回家”,“悲伤也成享受”,怎么理解? 学生:第8页倒数第4段第3行,“‘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母亲提醒是不是他母亲对他的写作实在没有信心?

教师:提醒的目的何在? 案例《故都的秋》

生:老师,我觉得用清、静、悲凉来赞美秋,感情上接受不了。要赞美应该写好的一面啊!

师:大家是不是都有这样的别扭?(生点头)还记不记以前我们学过闻一多的一首诗《死水》?《死水》写什么的?

生:赞美祖国。

师:赞美祖国。但诗人把祖国比成“一点波澜都不起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为什么?

生:作者正是用严峻的眼光来看待中国,表达的实际上是一种深沉真挚的爱。 生:作者是恨铁不成钢啊!但这绝对是爱! 师:郁达夫也是如此,清、静、悲凉的故国表现的是深沉、真挚的家国之思,故都情结;俗语说,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爱国,不是光会爱她的强大、繁荣,也爱她在磨难中的坚强。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才在文章的最后深情的哀诉,我们一块来读最后一段。

怎么教

重生成,而非按兵不动

3.价值层(为什么教这些) 教学内容由课程性质所决定 20世纪中叶

叶圣陶提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二者合在一起就是“语文”;主张听、说、读、写并重,提倡要培养形式感、文体感、语感。

五十年代中期

语文教学领域出现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引发了对语言训练和文学教育的空前重视,之后全国又开展关于文道关系及怎样教好语文课的大讨论,指出“语文课总是语文课,不能教成政治课”,“也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

六十年代

随着新中国第二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出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被提到重要位置,该大纲强调了语文教学要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

改革开放初期

新颁布的第三部教学大纲则强调语文学科的性质“不但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

1997年

全国开展新一轮语文教育的大讨论,肯定了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 20世纪末

教育部和上海的语文课程标准都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人文性一旦离开了基本的语言训练,必是虚的; 工具性一旦离开了思想与情感的挖掘,必是死的。 教学内容由阅读特质所决定 叶圣陶

一定要靠讲明语言的运用和作者的思路——思维的发展来讲内容。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而不那么说,为什么用这一个词而不用那一个词,为什么用这种口气而不用那种口气,所有这些都跟文章表达的内容密切相关。不能把两者分开来讲,这一堂讲思想内容,另一堂专门讲语言;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堂课才算成功。

张志公

语文学习就是“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一个来回”,即通过弄清语文形式来理解文章内容,再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为什么用这种语文形式表达这个内容,即语文形式——文章内容——语文形式。

于 漪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与结晶”,“要真正读懂教材,既读懂字面,又读懂内涵,还要读懂字面和内涵如胶似漆的关系。”

程福宁

阅读有两种,一是文章阅读,一是语文阅读,文章阅读是以汲取思想为目的的,语文阅读是旨在凭借文章获得关于语文的感性经验和语文知识。

王尚文

要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语文教学就是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教学内容由文体特点所决定

现代文

一般体裁文章 文学作品

记叙文 散文 说明文 诗歌 议论文 小说

戏剧

《松鼠》《云雀》

在科学文本中,语言词汇的对应物是概念;在文学文本中,语言词汇的对应物不只是概念,通常在意味。简单地说,意味是意象背后作者的人生体验与对世界的态度。

儒勒·米什莱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来写动物,着眼点在动物,着意点却在人、在社会,所以,云雀已经不是单纯地作为一种动物而存在,而是法兰西民族乐观、坚韧、阳光、浪漫的象征。

《再别康桥》

师:刚才我们朗读了全诗,现在请大家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全诗每节的内容。

生:整首诗共7个诗节,依次概括为作别、金柳、青荇、清泉、寻梦、沉默、作别。 师:把每一节的中心都概括出来了,能从中看出这首诗在结构上的特点吗? 生:首尾呼应。

师:哪一节最能表达作者离别时的心情? 生:第六节。

师:徐志摩为什么会对康桥产生如此强烈的思想感情呢?

生:他是到康桥来“寻梦”的。我曾经读过他所写的《我所知道的康桥》。 师:你能具体地说说徐志摩是带着什么梦想来到康桥的?

生:他到康桥是因为仰慕罗素先生的大名,想向他拜师求学。当然,因为种种原因,他没有遇到罗素,后来是英国作家狄更生先生帮助他在剑桥大学谋取了一个特别生的资格,可以随意听课。从此,徐志摩就开始了在康桥求学的一年生涯。

师:你提到了徐志摩于1926年写下的这篇散文,这是我们理解这首诗非常有效的一个抓手。我们一起来看看《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部分,看看徐志摩主要描写了康桥的哪些景色?这些景色具有什么特点,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生:文中写道:“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生:徐志摩面对康河,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可见,康河在他心中的地位之高。

师:徐志摩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中还写道:“我的眼光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能再说说作者的康桥生活为何也是最痛苦的时期?

生:在康桥,徐志摩遇到了他一生中至关重要的女子——林徽因。林徽因是北洋军阀政府民政部长林长民的女儿,当时随父在英国旅行。当年她虽然只有十五六岁,却是一个见识广博、谈吐不俗的小才女。徐志摩对她一见倾心,深深地爱上了她。

(接前)可是徐志摩在出国留学之前,就已经奉父母之命,在海宁老家和张幼仪结婚,并且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后张幼仪赴英陪读,林徽因了解了真相以后,决定和徐志摩分手,很快随父回国。张幼仪在得知丈夫离情别恋以后,提出离婚的要求。徐志摩不顾家人和好友的反对,在德国和妻子离婚。之后回到康桥继续求学。所以,康桥既是徐志摩爱之信仰萌发的地方,又是他爱之信仰破碎的地方。

师:因此,胡适在《追悼志摩》一文中这样评价徐志摩,“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把这三个理想的条件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现实的历史。”请大家再一次带着感情读全诗。

教者

对诗歌的鉴赏,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的形式美,虽然《再别康桥》属新诗格律诗中的佼佼者,韵律和谐优美,节奏富于变化,结构灵活多姿,意象清新甜美,语言凝练生动,全诗读来朗朗上口,优美舒畅。但若剖筋拆骨,一一细究,则韵味全失,不如舍末逐本,直击性灵,体味本诗所蕴涵的情感美,并探索其内在成因。

观者

如此教学,究竟是走进文本还是远离文本?同写康桥,诗歌《再别康桥》的文学价值远超过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见诗歌自有其艺术魅力。

在本诗中,徐志摩是着眼于情感,落笔于诗句,只有“入乎诗内”,才能“出乎诗外”。建议在引导学生通过其他文本来加深对诗歌情感美的体会时,还要通过字词句来感受诗歌所表现的景物美,因为这两者密不可分。在诗人笔下,康桥的自然景物具有人情化的特点,而诗人的主观感情又是自然化的,完全是一种物我交融的境界。

在体会情感美的同时,还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因为诗歌的主题正是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不断得到深化。

诗歌

具有强烈的情感(抒情性)

想象丰富(想象性)呈现出跳跃性结构

语言凝练,讲究陌生化,节奏与韵律感强(音乐性) 有特殊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如起兴、象征、隐喻、意象等

诗歌的抒情性、想象性、音乐性,决定了诗歌教学应重感悟体验、重二度创作、重感情朗读等特征。

张中行先生当年求学时听他的老师俞平伯讲宋词,几十年后,他对俞先生讲的具体内容已经淡忘,但他一直记得先生讲李清照的词《醉花阴》时那朗声诵读的样子。虽然俞先生诵读完之后只说了一句“写得好,写得实在是好”,就宣布下课了,而李词的韵味却已深深地浸润在同学们的心里。

案例《古诗二首》

师:刚才我们已经朗读了《观沧海》和《饮酒》这两首诗,并对诗歌内容作了合乎情理的想像。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读这两首诗会有不同的感觉?

生:因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不一样。 师:能说得更加具体一些吗? 生:《观沧海》一诗中,曹操北征乌桓,胜利归来,他想统一中国的勃勃雄心正和大海气吞万里的磅礴气势相一致。

生:如果写他打了胜仗回来,像陶渊明一样悠然地“采菊东篱下”,那就显得英雄气短了。

师:有道理。同学们都明白了,曹操赞颂大海,实际上是在抒写自己的壮烈情怀。那么《饮酒》一诗呢?

生:它抒写的是陶渊明告别了争名逐利的官场,在“飞鸟相与还”的夕阳的余辉中采菊于东篱之下,既表现出闲适宁静的心境,又表现出坚守节操的品格。 生:陶渊明对菊花自有一番眷恋之情,在他的很多诗作中,他爱菊花、赏菊花、赞菊花、种菊花、采菊花,可以说,菊花是他精神品格的化身。若写他归隐之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那岂不可笑?

师:同学们对诗歌的理解十分到位。可见,景是为了表现情而服务的,而情是融于景之中的。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大家课后各自散读这两首诗,进一步体会两首诗情与景的不同。

《饮酒》(篡改稿) 结庐人境,无车马喧。 问何能尔?心远地偏。 采菊东篱,遥见南山。 山气暮佳,飞鸟相还。 中有真意,欲辨忘言。 小说

小说的开放式结尾 小说的话语系统 小说的叙述角度 《边城》

教师1: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提炼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师2:体会小说所描绘的湘西的生活场景;感受人物的形象特征。

《边城》是一部蒙着雾气、透着诗意的作品。青山绿水构成诗意的环境,美好的人性体现诗情,即使是人们孤独、寂寞和单调的生存形式也形成一种诗意,可谓是一幅湘西风土人情画。

课文

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学生评点

翠翠觉得,世间万物都充满生机,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在她成熟的生命中,似乎缺了什么。一个青春期少女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不能象雀子、草木那样热烈勃发,所以,就产生了“薄薄的凄凉” 。

教师评价

其实,当暮色笼罩一切时,阴郁的感觉也锁住了翠翠烦乱的心境。 课文

翠坐在溪边,望着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且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且把烟杆在船边剥剥的敲着烟灰,就忽然哭起来了。

学生评点

翠翠满腹心事,却无人理解。船上人悠闲安逸的神态,更使翠翠感到孤独寂寞,因此哭了起来。可见,景物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师评价

此时此刻,即使是丝毫不相干的事情,只要摩擦到她的感觉,都会在她心上蹭开一道缝隙,伤感和痛苦也就会涌出来。所以在别人看来是莫名其妙的哭,在翠翠本人却有着充足理由。

散文

朱光潜说,散文可分为三等, “最好的散文是自言自语,其次是向一个人说话,再其次是向许多人说话。”

张爱玲说,“散文是读者的邻居。” 谢有顺说,“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人。” 散文的物质元素 没有物质性的散文,就像是没有身体的灵魂一样,是没有家的,不真实的,苍白而无味。 散文的精神发现

好的散文,在物质元素之上,还有作家的精神发现和心灵看法,可这也必须是与散文的物质性相结合而生的。——事实、经验、细节之上,贯穿着作家的精神发现和心灵看法,这就是散文最重要的两个维度。 (谢有顺)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教学内容由学生实际所决定 《登高》

小学:找出诗人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读读背背; 初中:抓住描写景物特征的词语谈感受和理解,思考景物描写与诗人内心情感之间的关系,同时把握这首“古今七律第一”的诗歌的形式美;

高中:感悟杜甫在登高时所触发的人生悲怀以及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氛围,走进他的心灵深处,体会其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对基础好的学生,可对“木叶”意象、“登高”题材等作些探究。

案例《陈情表》(谢正驰执教)

师:这一段中还有一句话我认为是很能打动晋武帝的,你们都没注意到?“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生接读: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师:为什么这句话能打动晋武帝呢?谁能说说? 生14:李密在这句话里说现在是“圣朝”,而他说自己过去是侍奉“伪朝”,这是对晋武帝的夸赞,说这是很圣明的一个朝代。而这个圣朝是以孝治天下的,而他又是特别孤苦的大孝子。

生15:他这样做是支持晋武帝的治国策略的。(板书“以孝治天下”) 师:大家看,这其中是不是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我的孝养祖母的私情完全是符合治国方略的,况且我不是心念旧朝,况且(读重音)我本来就是一个贪图宦达,不讲名节的人,我不赴任只是(读重音)因为祖母的问题。而我的祖母朝不保夕,实在是离不开我。陈情的内在逻辑层层递进,不容辩驳,与深沉的情感水乳交融,不能不让人心动。

师:所以他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生(齐):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师:“区区”解释什么?(板书“区区”)生:拳拳的。 师:“是以”,因此,表示结果。上文这样情理交融的陈情,使得他在此处流露这样一种肯定的语气有了充分的依托。

大家试着把这句话和前文的“狼狈”连起来读,品一品这两句话语气上的差异。 (生有感情散读两句话)

师:体会到没有?相对于上文的“狼狈”,这句话语意翻进了一层,已经有了一种斩钉截铁的肯定。因此这句话不能放在第一段结尾,也不能放在第二段结尾,只能放在这儿,才顺理成章。

师:第一段陈述基本事实,第二段陈述两难之情,第三段明确表态,文意一层层推进,从这一点我们也可看出李密委婉而又缜密的陈情艺术。

师:作者的陈情艺术不可谓不精湛。老师也总结了几点:(边出示ppt边作解释。) 师生读:以凄恻真挚之情动武帝之心

师:自己的凄惨身世,祖母的凄凉晚境,以哀情动人。 师生读:以不容辩驳之理封武帝之口。

师: “圣朝以孝治天下——岂敢盘桓——母孙更相为命”,陈情内容层层递进,情理交融,不容辩驳。

师生读:以谦卑示弱之态释武帝之疑。 师:李密是“亡国贱俘”,朝中无人,作为前蜀旧臣的他还要夹缝中谋求立世。你们现在还小,等你们长大了会知道,人啊,有时会陷入一种道德和现实的夹缝,要在这种夹缝中谋生存,只能不得已地去选择一种恰当的言说方式。内外交困的李密找到了适当的方式,动人以情,示人以弱。

师生读:以精炼婉转之辞消武帝之念。

师:大量使用精炼的四字句,骈散结合,或制造情势(祖母危在旦夕的情势)、或渲染气氛(上责下催得紧急气氛),用既急迫又诚恳婉转的措辞打消武帝的征召之念。在极其艰难的语境下,李密用极其卑微的姿态,完成了一次并不卑微的抗争和坚持。在他一再伏低伏小、隐忍退让的语言之后,是一颗并不退让的心。

师:好,我们回过头来再看,陈情表所陈何情?出示上一张ppt。除了上节课我们所说的“孝情”之外,我们还可以感受到——(指板书)

生看板书(从部分到全部):惶恐、对武帝的敬畏、对武帝的感激之情、对祖母的报恩之情、无奈的、矛盾的、痛苦的„„

师:对,可能还有对蜀汉的怀旧之情,对可能后果的恐惧之情,种种复杂的感情!当然,即使痛苦无奈,他还是„„(板书“坚守”)。

师:这种种情感交融在一起,成就了这篇《陈情表》,低回却不低头、隐忍但不退让。

麦肯锡三层面理论

欢迎批评指正

第二篇:组织资源的三个层面

在我们周围,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不乏少数,仅仅几年之间创造出巨大财富的商业王国,这样优秀的人力资源比比皆是,但也不乏糟糕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将原来优秀的资产管理成为了负资产,因此,如何有效发挥人力资源的核心作用非常重要。

一个组织的资源可以被分为三个层面:

1.劳动力资源

最低层面,是劳动力资源层面,通常也被称为壳资源。像重庆超天门码头的挑山工一样,用自己的肩膀、自己的身体来创造财富,赚得极低的回报,实际上每个企业都有这些劳动力资源,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熟练的技能帮助组织创造财富。

2.人力资源

金字塔的第二个层面,被称为老资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这些员工在某一领域中有着专业的知识结构,以其专业知识为企业做相关的管理平台建设、相关方案设计,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

3.人力资本

第三个层面,也就是金字塔的顶层,被称为人力资本,又被称为“千手观音”。在中国南方,民营企业的大本营,有许多非常优秀的企业家,他们并没有太高的学历,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兢兢业业地在很小的细分领域中创造巨大的财富。

劳动力、人力资源、人力资本这三个层面,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需要依赖于创造性的人才牵引组织的成长,在职能系统中将工作做好,同时也需要从事具体工作的同事,将操作性的工作做好,一个组织有没有竞争优势,是看这三方面的人才能否形成核心竞争力。 安邦智业企业咨询做好家居建材培训,联盟活动。

第三篇:语文教学三个层面

初中语文教学应关注的三大层面

南漳县肖堰中学

闫德珍

语文,作为必不可少的思想交际工具,在时代飞速发展,教学方式急剧变革的今天,越来越显示出极其重要的地位。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做更有实效 ,早已成为教育同行共同探讨的永恒话题。愚以为,把握住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三大层面”,是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谋求发展,抓“养成”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习惯决定性格,习惯制约发展。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与其养成良好的习惯息息相关。学习语文,是否具有良好的习惯,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的好坏。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应做到“四个并用”。

一是手脑并用的写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给学生做表率。在板书上,不潦草一字;在批改作业时,不信写一笔。并叮嘱学生,字是一个人的招牌,书写的时候,要作到笔到、心到。写一画,要思如何才能匀称;写一个偏旁,要想怎样才能美观。教师率先垂范,加上及时教导和监督,学生才能做到工整书写,练出一笔美字。

二是耳脑口手并用的参与,养成良好的课堂探究习惯。要求学生课堂上参与探究时,不仅要专心听取他人的看法,还要会听,即边听边想:我学到了什么知识和规律,学会了什么方法,还有那些是一知半解的,随时记下笔记。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处理好听、想、记的关系,把握准探究中的重点、难点,发现自己的疑点、异点,并整理出相关的思维规律和方法,重点记下自己学习的疑问之处。同时,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中来,大胆地把自己的“疑点”提出来,把自己的“异点”说出来,把他人的独特意见听进去。真正做到既取他人意见之长,又生个性化的己见,既突破知识的疑虑,又注重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规律性总结,从而真正达成从知识技能到学习方法,从学习态度到情感体验等多维目标。

三是眼口脑并用的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应引导、督促学生,在读书时真正作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也就是读书时,眼观其文,口出其音,脑思其义。这样,见字时,脑现字形,口诵字音,心思字义。见段时,则读了上段,猜想下段;读了下段,结合上段。上下文结合联成一体,上下文意思也逐渐会意于心。如此下去,一遍文章读完,主要内容自然明朗,写作思路自然清晰。特别应注意的是,应该让学生有目的的读,在读之前,先看课后练习或者是学生根据问题而生的疑点,或者是师生给出的问题等等。这样带着问题去读书,不仅消除了无效劳动,还节省了学习时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是眼脑并用的观察与思考,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学习中,知识的积累、思维方式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总结固然重要,但生活的积累更不可缺少。它是解决学生说无内容,写无材料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真正体现。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做一个有心人,让学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做到“五留心一坚持”,即:留心国家的大事,留心社会的新事,留心学校的好事,留心班级的美事,留心家里的喜事。让学生用美好的眼光看生活、看社会,从中感受生活的美,并引导、鼓励学生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及时的加上自己的所想、所感,坚持写日记,写片断,写自由作文,写随笔等。当然,为了促使学生养成会观察、爱写作的习惯,教师的督查是至观重要的。教师应做到定时的督,不定时的查,并及时评估。评估时,要注意鼓励效应。即:多说优点,多说进步。提问题也应该是激励式的。因为学生只有在体验了写作的成就感时,才会产生出无穷的创作欲望。这样,学生有了写的内容,有了写作的快感,渐渐地就会养成爱好写作的习惯。

学生有了爱观察,勤思考,爱写作的习惯,又有了较丰富的积累,就能厚积薄发,既解决了学生说话、作文无内容的烦恼,又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

二、立足全体,抓“分层”

十个指头,有长短;山间树林,有高低。同样,一个班级的学生,基础有高低,能力有大小,成绩

有好坏。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准确掌握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实行分层教学,以利于真正有效的因材施教。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方面的状况,于不同的层面提出不同的层次划分。例如:记忆、写作、阅读、说话等方面不同,同一学生所处的位置也应不同。即:同是一个学生,记忆类可能是 B 层,但写作类可能是 A 层,而阅读类中他可能是 C 层。无论是那一类的那一层,都应基于这样一个原则:“学困生”重激发信心,培养兴趣,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与方法 ;“中等生”重稳中求上升;“优等生”重提升,重深度,重创新。需要注意的是,层次的划分确定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且分层后的时间不能太长,应及时根据不同学生的提升情况进行调整再划分。这样,才能确保挖掘出各个学生的各方面的潜能,真正实现“分层教学,共同提高”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在备课时,把教学目标分为几大块,即面对优生制定“吃得饱”目标,针对差生制定“受得了”的目标,针对“中等生”制定“有提高”的目标。课堂提问时,让优生答一些需要分析综合的难一点的问题,激励他们“锦上添花”,敢于创新求异;让差生回答一些简单的、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鼓励他们有信心。在课堂上,教师尤其应注意坚持“两个倾斜”,一是提问,倾斜差生、优生;二是辅导,倾斜差生、中等生。课堂讨论和课外活动中,则应让优、中、差生混合编组,是学生之间相互辅导,相互学习,是各类学生提高的更快、更大。当然,分层一般宜为“隐形分层”,即熟透于教师心中,不易明朗于学生心中。

三、

提高素养,抓“读写”

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最注重的当然还是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教师常感到学生的作文不能令人满意,即便是优秀作文,其精神内涵和情感包容,相对说来总觉得要平淡一些。这当然和学生的生活阅历有关,但这种不足,可以通过吸取前人的生活经验、心路历程、精神成果等来弥补,而阅读正是获得这种滋养的重要的途径之一。

初中语文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精神层面的提升,又要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所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读、写是中心环节。

首先是读的教学。学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阅读,为了认识、理解和接受书刊、报纸、影视等所传递的信息,读的能力培养特别重要。具备较高的阅读能力,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不多读则无以广识,而要多读就是要学会各种读书方法,寻求一个有效的阅读方法对提高教学效率很重要。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应多渠道训练学生读通、读懂文章的能力,还应把训练速读能力作为一个重点来抓。

同时,指导学生由关注课本转变为关注课外读物,这是读的一个重要方面。仅靠读几篇课文来学语文的做法早已成为历史。开设课外读物阅读课,提供课外读物的相关书目,利用网络资源汲取更多的文本读物,已是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

其次是写。对语文教学来说,读是手段,写是目的;对学生来说,读就是学,写就是用,就是实际操作。只有在写的反复实践中,才能够使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写作,达到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基于此,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应基本上是写。例如:一周一篇大作文,每周一至二篇小作文(或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写日记、周记等。另外,课堂就教学内容临时设置一些片断作文。例如:写做见、所思、所感,看文后写所评,读悟后写创见,写异文等。

总之,熟练的读、写应该是学生学语文的基本途径。叶老说:“学生既然要一辈子看书作文,语文教学就得着眼在读写上,为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可见,语文教学就得咬住读写这个关键不放松。

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是艰辛的,漫长的,语文教学的方法是永无定法的,上述所言的“三大层面”是笔者教学实践的点滴感悟,愿它为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朋友们提供一点有益的启示。

第四篇:河道治理技术层面(整理篇)

河道治理策略护岸工程

水质修复治理

工程

蓄水减渗工程河道景观工程植物护岸绿化混凝土植被护岸土木合成材料护岸土壤生物工程护岸

外源性污染物质的控制方法内源性污染物质的控制方法

硬化处理

复合土生态减渗复合土工膜减渗膨润土防水毯减渗

黏土减渗

河道平面恢复河道断面恢复生态河堤工程

滨岸植被缓冲带工程

1. 整治原则

开展河道综合整治是恢复提高河道基本功能的根本措施,是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是打造绿色生态河道的客观需要。在整治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安全性:河道整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防洪排涝安全,更重要是为了供水安全、 生态用水安全和水环境的质量安全。水安全体系是构成河道生态系统的基础条件。

(2) 生态性:生态性是指河道整治应满足生物的生存需要,保证河道生态的健康发展为基础。河道整治应以生态性为基本原则,尽量保留原有的生物群落及其栖息地,促使水体自然循环与净化,实现河道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3)自然性: 蜿蜒曲折是河道的天然属性,因此在河道整治中,应尽量保持河流的自然地貌特征,维持自然的水文过程,为水体自然流势创造条件。 (4)地域性: 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特点,这种地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要求人们在进行河道综合整治过程中不能照搬照抄,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应的整治措施。如流经城镇居民区的河段在整治过程中宜注重景观功能,满足人们回归、 亲近自然的要求,把水利工程和城镇景观结合起来,造当地浓郁的人文气息。 2. 治理方法 (1)护岸工程

河道护岸工程是防止城市河道崩岸的有效措施 ,在抗洪和维护河势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的河道水下护坡工程 ,诸如丁坝、 抛石、 沉排、 沉笼等 ,水上护坡结构主要采用浆砌或干砌块石护坡、 现浇混凝土护坡、 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坡、 或现在比较流行的土工模袋混凝土护坡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保护岸坡、 维持河道稳定的作用;然而 ,一些传统的护岸结构严重破坏了河道自身的生态系统平衡 ,忽视了河道的其他功能。

① .植物护岸

植物护岸是采用发达根系植物进行护坡固土的护岸工程,其在水土保持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国内外对此研究也较多。植物护岸的目的就是形成以植被为重要组成的保护河坡的生态系统 ,即生态河堤。国内多条河道的治理都使用了这一技术 ,如在吉林省西部嫩江流域治理工程中 ,吉林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许晓鸿等人提出了以当地的牛毛草、 草地早熟禾、 翦股颖等多种草本植物为护坡植物 ,河柳等灌木为迎水坡脚防浪林的植物护岸技术。国外加拿大、 德国、 日本北海道都曾采用草芦苇护坡,通过在堤坡上钉一排排桩 ,桩间栓夹带草芦苇种子的棕榈绳 ,草芦苇在棕榈绳中发芽 ,土堤上生根 ,逐步繁殖 ,对岸坡起到了较好的防护作用;瑞士苏黎世州米勒河采用了编柴施工法进行植栽护岸 ,即将柳条扎成捆 ,制成编柴 ,将一捆或数捆编柴横放在岸边 ,并以木桩固定 ,最后将沙土覆盖其上 ,待柳条生根以加固河岸。

② .绿化混凝土植被护岸

绿化混凝土植被护岸技术起源于日本,广泛使用于堤防的迎水面和背水面 ,高水位或低水位。绿化混凝土主要由多孔混凝土、 保水材料和表层土组成。多孔混凝土是绿化混凝土的骨架 ,其原材料是一般的粗骨料、 细骨料、 粘结剂、 减水剂和水 ,其

中 ,粗骨料通常是碎石子 ,石子粒径控制在 13~20mm之间 ,细骨料通常为增强粗骨料之间的黏性而采用水泥胶浆和高炉矿渣微末 ,水泥为一般的硅酸盐水泥及矿渣水泥;保水材料常用无机人工土壤、 吸水性高分子材料、 苔泥炭及其混合物;表层土铺设在多孔混凝土表面 ,形成植被发芽空间 ,同时提供植被发芽初期的养分。绿化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相比有以下特点:1)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通水性;2)具有大孔隙 ,无论水上和水中均能生长植物 ,甚至有动物的生存空间;3)可以降低护坡造价 ,根据佐藤道路株式会社的介绍 ,可以节省 10 %~30 %的工程造价;4)机械化作业可缩短工期 ,同时可保证工程质量。绿化混凝土植被护岸技术在日本早已大量使用 ,在我国的应用才刚刚起步 ,如江苏省水利厅以生态理论为基础 ,研发了生态型混凝土护砌材料 ,在江苏吴江东开发区的庞山中心河、 治太重点工程太浦河蚂蚁漾段堤防的护岸工程中都得到了应用 ,也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此外 ,近年在我国江苏省南水北调(东线一期)阳河 Ⅳ标段、上海市嘉定区虬江河道等河道生态治理中也得到了应用。 ③ .土工合成材料护岸

土工合成材料产品主要由聚丙烯、 聚乙烯、 聚酯、 聚酰胺、 高密度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等原材料组成。在我国城市河道护岸工程中 ,应用较为广泛的土工合成材料种植基可分为铁丝网与碎石复合种植基、 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等。铁丝网与碎石复合种植基主要由镀锌或喷塑铁丝网笼装碎石、 肥料及种植土组成 ,比较适合于流速大的河道 ,抗冲刷能力强 ,整体性能好 ,适应地基变形能力强 ,同时能满足生态型护坡的要求 ,即使进行全断面护砌 ,生物与微生物都能照样生存 ,铁丝网笼可以做成不同形状 ,既可以用作护坡 ,又可以做成砌体挡土墙。

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可分为土工网垫固土种植基、 土工格栅固土种植基等形式。土工网垫固土种植基主要由聚乙烯、 聚丙烯等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网垫和种植土、 草籽等组成 ,固土网垫是由多层非拉伸网和双向拉伸平面网组成 ,多层网的交接点经热熔后粘接 ,形成稳定的空间网垫 ,该网垫质地疏松、 柔韧 ,有合适的高度和空间 ,可充填并存储土壤和沙粒 ,植物的根系可以穿过网孔均衡生长 ,长成后的草皮可使网垫、 草皮、 泥土表层牢固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护坡结构现在运用较广 ,如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围海大堤工程、 上海化学工业区围海造地工程的护坡均采用了土工网垫固土种植基形式。土工格栅固土种植基主要是通过土工格栅进行土体加固 ,并在边坡上植草固土 ,土工格栅是以聚丙烯、 高密度聚乙烯为原料 ,经挤压、 拉伸而成。设置土工格栅 ,增加了土体摩阻力 ,同时土体中的孔隙水压力也迅速消散 ,增加了土体整体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而且 ,由于格栅的锚固作用 ,抗滑力矩增加 ,草皮生根后 ,草、土、 格栅形成一体 ,更加提高了边坡的稳定性 ,如我国吉林省舒兰市金马镇拉林河新发护岸工程就采用了土工格栅固土种植基技术。

④ .土壤生物工程护岸

目前 ,在美国以及欧洲一些国家较为常用的是土壤生物工程护岸技术。该技术从最原始的柴捆防护措施发展而来 ,经过多年的研究 ,现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土壤生物工程护岸技术的原理 ,是利用植物对气候、 水文、 土壤等的作用来保持岸坡稳定的 ,其主要作用包括降雨截留、 径流延滞、 土壤增渗、 土层固结、 根系的土壤增强、 土壤湿度调节、 土体支撑、 负重和风力传递作用等。常用的土壤生物护岸技术主要包含土壤保持技术、 地表加固技术和生物—工程综合保护技术。这些技术在欧美国家已得到了广泛运用 ,如美国伊利诺斯州的鸦河流域(Crow Creek Wes)的保护、 加勒比地区的圣拉西亚岛西海岸公路(West C oast Road)的建设项目 ,英国约克郡戴尔斯三峰地区(Three Peaks)的国家公园自然环境恢复项目 ,美国新泽西州雷里坦河的保护工程等。我国于 90 年代引进土壤生物护岸的高新技术产品——高性能土壤固化剂 ,并在北京市城市水系治理工程中的昆玉段河道改造工程河底固化、 钓鱼台国宾馆湖底固化、 永定河堤防加固等工程中采用了土壤生物工程护岸技术。

(2)水质修复治理工程

水污染治理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其主要措施包括污染水源的拦截、 河床的清淤处理、 有源活水和污水处理等方面,并辅以必要的植物措施,恢复河流的自净能力。 河道污水治理关键要从污染源治理与截污入手,加强截污工程建设力度。同时,必须提倡清洁生产,大力控制污水的排放和处理。在保证一定水质的基础上,采用河流生态技术,进一步提高水质,美化环境。将环境工程中的生物修复技术应用到水利工程的河道综合整治中,是城镇河流特别是受污染河流整治的重要方向。生物修复技术因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运行成本低廉,还可以结合景观改善河道及其周边休闲场所的建设等优点,故该技术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目前水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的主要类型有:土壤渗滤技术、 人工湿地技术、 稳定塘技术、 人工浮岛技术等。

① .外源性污染物质的控制方法

Ⅰ.流域内污废水的集中处理

实现流域内污废水的达标排放。从根本上截断外部输入源。使水体失去营养物质富集的可能性。相对于点源来讲。非点源污染不仅量大而且较难控制。可以通过控制氮肥施用量。平 衡氮、磷、钾的比例,有机肥还田,发展“微生物菌肥”和农业农田灌溉节水等方式加以控制。

Ⅱ. 恢复和重建滨岸带生态系统

一是建立环湖湿地保护带。这是从迁移、转化途径上控制陆域地表径流营养物入湖的最后一道防线。二是恢复和重建湖泊滨岸水生植被。通过物理阻滞作用促使污染物沉积并大量吸收营养盐。三是改造入湖河口生态与环境。充分发挥入湖河口自然净化作用。

② .内源性污染物质的控制方法 Ⅰ.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

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与水中微生物、藻类等生物共同作用的水生植物,根据其自身特点。将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如N、P、重金属污染物等吸收在根、茎、叶等不同部位。从而既提供自身的营养需求。又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而且通过促进根际微生物的活动可加速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目前国内外研究并广泛应用的技术有以下几种: 人工湿地技术

湿地土壤是固相和液相组成的疏松多孔体系。含有大量的胶体颗粒。它们具有很大的表面积和表面能。对去除有机物和重金属具有重要作用。在湿地处理系统中物理作用只要是沉淀、过滤和吸附。可去除固体悬浮颗粒:化学作用主要是对重金属与填料反应得以去除:生物作用比较复杂,主要是水生植物和各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人工湿地技术的不足在于当进水悬浮性污染物及有机物浓度过高时易产生堵塞和严重厌氧化而造成植物根系腐烂最终死亡。 前置库技术

受保护的湖泊水体上游支流利用天然或人工库(塘)拦截暴雨径流。工艺流程如下:径流污水——沉砂池——配水系统——植物塘——湖泊。水生植物是前置库中不可缺少的主要组成部分。从水体和底质中吸收大量氮、磷满足生长需要。成熟后从前置库中去除被利用。 水生植被恢复技术

所谓“水生植被恢复技术”并非要再造原有植被。而是根据现实的湖泊生态与环境需求。并结合残存的水生植被基础。在已经被破坏的湖泊环境基础上重新设计和构造良性湖泊生态。该技术必须以削减水体的营养负荷为前提。否则人工恢复的水生植被无法维持稳定状态。 水培技术

利用富营养化水在种植槽中无土栽培经济作物。借助植物发达的根系。对流入浅水中的悬浮物进行过滤。这些悬浮物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盐类、微生物、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构筑起一个生物相对丰富的生态系统。该技术在美国、日本等国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可以生产出具有经济价值的食用植物或观赏植物。并通过堆肥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该技术的优点是在一定程度上隔绝土壤病原菌和害虫对作物的侵染。故无连作障碍。同时节省劳动力。

生态浮岛技术

植物净水工程的一种。是绿化技术与漂浮技术的结合体。植物生长的浮体一般是由发泡聚苯乙烯制成的。质轻耐用。岛上植物可供鸟类休息。下部植物根系形成鱼类和水生昆虫生息环境。同时能吸收引起富营养化的氮和磷。与人工湿地技术相比生态浮岛技术最大优点在于不另外占地。较适合我国大多数河流无滩涂空间利用的特点。

综上所述。植物修复技术主要有以下优点:低投资、低能耗:处理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有着更大的相融性:无二次污染:能实现水体营养平衡。改善水体的自净能力:对水体的各种主要污染物均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其中处理有机污染的最大优势在于植物能同化大多数的化合物为CO,或作为细胞骨架。即使一些环境污染物在植物内大量积累也能通过转移植物而清除。

Ⅱ.生物调控技术

生物调控技术修复水生生态系统是利用营养级链状效应。在水库中投入选择鱼类。吞食另一类小型鱼类。借以保护某些浮游动物不被小型鱼类吞食。而这些浮游动物的食物正 是人们所讨厌的藻类。该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低,运行成本低。不会形成二次污染。还可适当提高水库的经济效益。

Ⅲ.生物膜技术

根据天然河床上附着生物膜的过滤作用及净化作用。人工填充滤料和载体。利用滤料和载体比表面积大,附着生物种类多、数量大的特点,从而使河流的自净能力成倍增长。生物膜技术因其降解能力强、接触时间短、占地面积小以及投资少等特点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应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工程实践中运用多种生物膜技术对污染严重的中小河流进行净化并获良好效果。我国在此方面还只是处于试验阶段。没有真正的工程实践。目前可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人工填料接触氧化法、薄层流法、浮流净化法、砾间接触氧化法、生物活性炭净化法等。 Ⅳ.微生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可以将受污染水体中的有机物降解为无机物。对部分无机污染物如氨氮进行还原从而去除。为了充分发挥微生物在污染物降解和转化方面的作用,目前有两种方式:一是补充污染物高效降解微生物:可以使用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菌群:也可以从受污染水体和底泥中分离筛选后富集培养。再返回受污染水域:还可以利用基因工程菌的接合转移。二是为土著微生物提供合适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合适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可以激活生长代谢缓慢或处于停滞状态的土著微生物。使其重新具有污染物高速分解的能力。

Ⅴ.仿生植物净化技术

以重建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为基础,用具有很强弹性、韧性和柔性的材料仿照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沉水植物轮藻设计而成。仿生植物以河道中原有的天然生物菌群作为种源。在填料丝表面经过生物的自然富集形成生物膜。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 该技术在有效净化污染水体的同时还具有如下特点:不影响河流的航运和泄洪等功能:不破坏河流生态系统:适合河流复杂多变的水流条件;比表面积大,空隙率高:化学与生物稳定性强。不溶出有害物质:价格便宜。便于安装。

(3)蓄水减渗工程

①. 硬化处理

采用硬质护砌的方式进行减渗,如混凝土衬砌。其优点是减渗效果好,且抗冲刷能力强。缺点是生态效果差,有损河道水与地下水的联系,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

② .复合土生态减渗

又称为掺混料生态减渗。复合土生态减渗具有减渗效果良好,有一定抗冲性,天然生态,就地取材造价低等优点,能充分利用当地河床质,与天然河道浑然一体。缺点是当湖区水头较高时,减渗层土体颗粒在垂直水头压力作用下,可能造成流土型渗透破坏,减渗层土体带入下部的卵砾石中,从而可能导致减渗层土体的破坏。另外,还需对现状河床质及减渗源料土进行详细的试验分析,控制其级配,且施工需现场碾压压实,碾压压实密度对减渗层渗透系数影响明显,施工工艺较为复杂,施工减渗效果控制较难。

③ .复合土工膜减渗

优点是减渗效果好,且当湖区水头较高时,与复合土生态减渗方案相比,无减渗层土体颗粒流失、减渗层土体有被破坏的可能,适用于湖泊中部深水区的底部减渗。同时,由于其渗透系数小,适用于水质净化的人工湿地的底部减渗,可防止再生水下渗进入地下含水层污染地下水,减轻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缺点是土工膜为非天然材质,隔绝了河道地上地下的连通性,且土工膜较为脆弱容易损坏,适应地形变化的能力弱,因此不宜用在湖泊浅水区、种植区等需要种植、扦插水生植物的区域、岸坡等地形变化起伏处及需设亲水平台、栈桥的港湾区。

④ . 膨润土防水毯减渗

膨润土防水毯具有减渗效果好,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较硬化处理及土工膜减渗小,防水毯自身有一定的结构强度,不易受损坏,且受损后能自身修复,适应地形变化能力强等优点,适用于湖泊浅水区,岸坡,种植区及港湾区。

⑤ . 黏土减渗

采用黏土作为减渗层。优点是减渗及生态效果良好,缺点是受黏土资源限制,且取土也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4).河道景观工程

河道景观建设是对河道进行生态整治的重要环节,主要内容包括河道水域沿岸带及水域范围内的景观建设。景观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对河道空间与平面、 纵向与横向的综合整治,做 到到提高城镇水系防洪排涝和供水标准与河道景观相结合,河道清淤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河道整治与改善当地的人居环境相结合,最终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水环境。河道景观工程主要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河道平面修复

过去在河道平面设计时,一般采取拓宽断面、 裁弯取直、 修筑高堤等措施,这些方法在一定时期内解决了洪涝灾害的问题,但却淡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导致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因此,在满足安全行洪断面的条件下,改变过去裁弯取直的办法,随着地形、 层次的变化“易弯则弯,易窄则窄,易宽则宽”,恢复河流的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连通性; 同时尽可能多安排一些蓄水湖池,这种“袋囊状”的结构不仅有益于防洪,且对景观和生态系统都具有重大意义。

② .河道断面修复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河道的断面恢复要综合考虑河道的防洪排水及生态景观的功能,不断优化断面设计,最终达到良好的生态河道体系。河道系统中一片草地、 一块林地、 一座山丘、 一个岛屿都可能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在恢复中应采取多种工程和管理措施,维持河道断面的自然性状。目前国内外典型的河道断面形式主要有: 矩形断面、 梯形断面、 复式断面和双层断面。

③ .生态河堤工程

生态河堤建设是目前国际上河流治理与建设的新趋势。生态河堤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 环境科学、 生物科学、 生态学、 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水利工程,它以“保护、 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 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改造成水体和土体、 水体和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生态河堤不仅可发挥涵水保土的作用,而且能改善大气、 水体和土壤的质量,进而将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沿岸景点的建设将增加周边环境的文化氛围,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对城镇生态建设、 拓展城镇发展空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④ .滨岸植被缓冲带工程

国内外研究实践表明,滨岸缓冲带是截留陆域面源污染物、 改善河道水质的有效手段。作为河陆生态系统的连接地带,缓冲带对保持河道的生态性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a对地表径流可以起到滞缓作用,调节入河( 水体)的洪峰流量;b降低地表径流速度并对其中的颗粒态污染物起过滤和拦截作用; c植物吸收、 土壤吸附溶解态的污染物;d促进氮的反硝化作用。城镇是人口大量集中和工业规模庞大的地方,势必会产生许多生活和工业垃圾,如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将会随雨水直接进入地表或地下水,形成新的非点源污染,导致水环境恶化。滨岸植被缓冲带的建立,不仅可以吸收径流中的有机成分,减少进入水体中污染物的含量,而且对于营造滨岸景观、 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持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篇:对生活作文三个层面的思考

我校开展生活作文课题研究已经有两年了,课题方案的提出,主要针对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这样三个误区:

一 作文的模式化误区。在考试的功利诱导下,一味追求在考试中得高分,一些教师对作文教学急功近利,不惜让学生用一些模式去套作文,比如记叙文先写事情的开端、经过结果,然后结尾抒发一些自己的感想;材料作文用引述材料、提出论点、用有关材料论证论点的三段论模式。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缺少生气,甚至行篇一律,俨然成了新的“八股文”。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胡编乱造,瞎蒙乱套,假话套话连篇,缺乏真情实感。

二 作文教学目的异化。中小学的作文教学目的是什么?毋庸讳言,作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一种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一些老师将培养文学创作人才作为语文教学的目的,这是严重的误导。语文教学应该是面向全体,面向社会的。在社会上,文学创作人才毕竟是少数,确切地讲,文学创作人才也不是老师能教得出来的,他们是天赋、人生经历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如果写作教学以此作为目的,那么它是忽视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来满足部分人的需求;语文学科的性质是非常明确的,即工具性,它是人们社会交际和生活学习的工具,在社会上,人们对语言文字用得最多的,不是文学创作,而是其他的写信、写总结、发表演说等,所以,以培养文学创作人才作为目的,这是一种脱离现实需要的教学。

三 作文教学方法的误区。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盲目的写作训练来提高学生所谓的写作水平。许多老师出题一是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二是框住学生的思维,学生心里明明有话不让写,老师出的题又不知该写什么,于是只好挤,只好编,只好抄。于是,本该愉快的写作活动,变成了一种痛苦的学习负担,难怪学生越来越害怕写作文,越来越不会写作文。所以,“生活作文”绝对不是一种模式,它是一种写作教学的策略,通过这种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下面笔者试着从三个层面上谈谈对生活作文策略的思考。

思维层面----遵循思维的科学规律

人说出来的每一句话,写出来的每一个句子,其源头是人大脑的思维,“语”和“文”都是大脑思维的结果。从本质上说,写种是一种思维的过程。积累了生活中的一些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认知,从而产生了某种认知的结果,这是思维;将这些东西进行加工筛选,立意,谋篇布局,写作成文,这也是思维。

思维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思维有目的性,如果没有思维的目的,思维也就不会产生。人们在生活中实践不断遇到新的问题需要解决,从而产生了思维的动机,表现出思维的目的性。换句话说,学生思维的内容,就是现实生活中碰到的一些问题。思维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思维必须有思维对象,如果没有思维对象的存在,思维也就无从产生。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个学生这几天考试成绩不好,受到家长批评,跟家长吵了架,情绪有些低落,闷闷不乐,他考虑得比较多的可能就是跟家长的关系,解决这一问题就成为他思维的动机;而他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就成为他思维的材料。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想到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产生诸如“父母其实是爱我的”、“我会努力读书,不会再令你们失望了”之类的想法,这就是思维的结果。

这些暂且可以看作是思维的科学规律。

既然写作是一种思维过程,就必须遵循思维的科学规律。教师无须帮助学生确立思维的动机,但必须解开套在学生思维上的枷锁。我们在教学中会看到学生吵笔杆子“苦思冥想”的样子,这说明学生的思维被卡住了,他可能找不到思维的材料,所以也没什么东西可写。

让学生写一游名胜古迹的游记,有些同学从来没有去过任何的名胜古迹,于是只好梦游瞎游了。如果换成《游 》,那么去北京是游,郊游、家乡游也是游,自然可写的东西就多了。笔者曾让初一学生写课后的《学习语言的故事》,好多同学无从下笔,什么算是语言,哪些学习又算是学习语言,自己好象从来没有什么故事。于是我改了一个字,换成《学习语文的故事》,学了六年多的语文,多多少少有些故事,有些写出来的故事还挺生动,挺感人。所以解开学生思维的枷锁,无非就是让学生写“有话可说”的东西。高考作文提供话题、开放内容、开放文体的开放式命题,也许正是出于这一点的考虑。根据教学大纲的需要,我目前让高一学生每个星期课外练笔不少于500字,从不规定题目,也不限制文体,许多同学的文章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有话可说”而已。

我们老师,要还学生一个真实的世界。学生眼中的世界、生活跟我们成人眼中的世界、生活是不一样的,他们有他们的经历,有他们对生活的看法,那么,就让他们体验去,让他们写去。目前我班里有的同学对军事特别有研究,有些同学特别爱好足球,他们写的,也都是这些东西。让顺其自然地让学生写,学生眼中的世界是这些,笔下的世界自然也是这些。如果要再深入一层,教师还得做一件事,那就是启迪学生的思维。有些同学沉默寡言,但一滴雨、一片叶,都会引发他们无限的感慨,特别心细,特别善于观察生活。但有些同学可能天生心智比较“木讷”,也许一天到晚忙个不停,甚至在做一些别人眼里看来是“惊天动地”的事情,但要他们写作文的时候,却不知该写什么。这里有个问题,客观存在,并不等同于思维对象。思维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但客观存在并不一定就是思维对象。有些同学对许多事物会“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所以,我们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也就是写作中的“观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发达的智慧的最重要的特征是观察力。”这里有三个要点:目的、计划、强制。观察的目,可以让学生去观察他最想了解的事物,也可以教师布置某一任务;有了明确的目的之后,就必须制订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计划也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为了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还要有一定的强制措施,如每天定时到某个地方。至于观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不再一一叙述。

技术层面----注重基础写作基础的训练

写作能力是现代人生活、学习、工作的一种必备技能。而任何技能都是通过训练得来的,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必须注重训练。

那么如何训练呢?试想一下,如果让一个文盲来训练作文,他可以跟你讲很多东西,甚至滔滔不绝,但他绝对写不出书面的文章,因为他没有文字符号;如果让一个小学生每天写一千字的文章,这样训练,总该能提高他的写作水平吧。但事实未必,他缺少语言词汇,不

能很好地表词达意,这只是一种盲目的训练。

前面说过,写作是一个思维过程,而思维也必须有工具,这个工具就是语言。小孩子的智力发展,他一开始的时候,从家人那里,逐渐知道,这个人叫“妈妈”,那叫“碗”,那叫“桌子”等,有了这些词的积累之后,他可能就会理解“妈妈在桌子上用碗喂我吃饭”这句话的含义,思维也就在不断发展。上学之后,他认识了一个个的汉字,将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跟一个个的汉字对应起来,也逐渐理解了有关人的感情、动作、社会关系等复杂词语的意思,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相反的例子,80年代印度发现的狼孩,由于脱离社会生活,没有学会语言,因而十几岁的“人”,智力水平还只相当于几岁孩童。由此可见,人的思维发展是以“语言”为工具的,这个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但写作是一种书面表达的过程,因而离不开书面语言的积累。

写作,从形式上来说,它是语言文字的组织,它由词到句,到段,最后到文,而词是文章的最基本单位。要提高写作水平,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也是写作基础的基础,就是语言的积累。最重要的是抓好基础的训练。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积累语言主要靠识字;随着

年龄的增长,语言积累的最好方法阅读,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也离不开识字。阅读的材料,是一种间接的“生活”,而它的最大好处,是它本身是用文字符号表现出来的。

在阅读中,学生会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然后通过查字典词典,积累了新的词语。而阅读内容的本身,有不同的思想境界,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对学生是语言和思想的一种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语言时,自然也会得心应手。古人曾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就是这个道理。阅读,它在发展对语言文字深层意义和情味的理解力和感受力,正如夏丐尊所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另外,阅读也是一种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阅读思维会产生新的“思维材料”,这就是思维的生产性,读者对作者或有疑问,或产生共鸣,或有不同的看法,这些都是思维的新的结果。

笔者目前在这样要求高一的学生,每天至少阅读一千字的文字,然后用几十个字将你阅读的内容记载下来,当然,这只是一种监督的措施,同时,要求每个学生每天至少查三个字词的注音、意思。虽然现在由于刚刚开始,还不知它的效果,但这完全出于我对语言积累在写作中重要性的认识。

有了这样的基础,然后让学生进行一定量的文章训练,文章也会水到渠成。

在技术层面上,这里还有一个附带性的问题。好的文章,应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包括思想的美、内容的美、结构形式的美、语言文字的美和文字书写的美。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书写水平是不考的,因而也被忽视了,许多同学的汉字写得龙飞凤舞,不知所云。而学写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的,而是今后生活中给人看的。古人讲六艺,“礼、乐、御、射、书、数”,将“书”当作人的六种最要技能之一,可见汉字书写水平的重要性,因而,完全有必要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不一定开设专门的课,但一定要指导学生持之以恒地训练。教育层面----关注社会人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教育,从本质上说,其目的是为了让人能更好地适应当今和未来的社会,为了不断地促进自身的发展。这种目的,必须体现在各门的学科的教学中,语文教学,自然也应该朝这样一个方向努力。

从社会需要的角度讲,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掌握书本知识并不是根本的目的,根本的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应用所学到的原理、知识、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生活作文”积极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提倡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写出有生活气息的文章。古人崇尚“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著”。学生写文章,多多少少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成人的写作就不样,在现实生活中有了疑问,产生感想,或须要表达情感,产生了某种写作的冲动,于是作文。在现实生活中,写作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确实能够解决一些问题,社会上存在现象,或好的,或坏的,新闻通讯将这些东西揭示出来,供人们思考;要开展一定的工作,须要作出步骤,于是有了计划;工作中有了某些经验教训,须要总结推广,便有了总结;对某个问题有了深入的研究,有了些成果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写出论文;在一定的场合下,要表达一些情感,提出一些想法,就有了演说词„„生活作文,让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写作生活,就是对这一教育本质的回归。写些风花雪夜的所谓“浪漫”,无病呻吟的所谓“痛苦”,对社会无济于事;那些“追求圆满”的邪说,胡编乱造、给人感官刺激的色情文章,更是对社会有害无益。在我们的《生活作文》的集子里,大多数学生的文章都是源于生活,表现生活,关照生活,启示生活。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讲,写作应该有利于人的健全人格的培养。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在谈

到语文教学目的时,特别谈到,要“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就拿今年的高考作文来说,“诚信”是每个时代所要求塑造的人的品质,是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的立身之本。相反的,我们的应试作文却在不断地摒弃人的“诚信”,丢失人的美好人性。为了在作文中得高分,感动我们的阅卷老师,不惜让自己健全的父母死掉,无缘无故地会捡到一大堆钱交还失主,平时在生活中抢别人座位的学生却在作文中为别人让座位„„从这一点上讲,我们的生活作文,让学生书写真实的“生活”,是对人性“真”的呼唤,是要向人性“美”的返朴。

生活作文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最重要的是抓住其本质。正如我们课题负责人陈家玮老师所说,“生活作文”就是“作文”,“生活”只是一种策略,“生活”可能就是作文本质的回归。

上一篇:京涞新城范文下一篇:家规家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