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融主体层面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分析

2022-09-11

1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成因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交织并存, 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因素有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存贷款的期限错配以及实体经济下行等。

1.1 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是商业银行金融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 主要金融业务日趋成熟, 由于我国会融市场发展比较晚, 很多管理以及规定还不够完善。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也受到金融市场的严重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产生,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所造成的, 特别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在直接融资方面存在不足, 再加上资产变现的方式比较单一, 主动负债的途径比较缺乏等, 都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资产结构单一、融资方式单一以及利率定价机制单一等。这些问题的存在, 为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尤其是信贷风险及流动性风险的产生埋下隐患。

1.2 商业银行存贷业务的期限错配是引发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原因

商业银行存款趋于短期化, 贷款趋于长期化是造成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尤其是流动性风险的主要成因。存款收益的降低, 储户投资理财观念的增强以及投资方式的不断拓宽是存款趋于短期化的主要原因。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日渐成熟, 资本市场的活跃度日渐增强, 这些现实性的因素也进一步加剧了银行存款的短期化。

存款趋于短期化的同时, 银行贷款却具有长期化的趋势。首先, 商业贷款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固定资产投资,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跨度较长, 使得这部分中长期贷款较为刚性。其次, 居民贷款尤其是住房贷款需求, 也使得中长期贷款迅速增加。另外, 由于各期贷款利率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使得企业有申请长期贷款的倾向。存贷款期限的错配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银行流动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1.3 现实经济周期的波动也是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因素之一

经济周期性波动与银行业的关系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当经济扩张时, 企业的投资意愿增强, 社会中需要大量的资金, 货币供应量增加, 银行降低信贷准入标准, 从而导致银行的信贷规模增加, 信贷投放速度加快。这种情况下, 容易引发信贷膨胀, 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经济中也会因此产生大量的泡沫。二是当经济收缩时, 银行的信贷规模缩小, 信贷投放速度减缓, 这种情况下, 企业会积累较高的负债水平, 经济收益也不容乐观, 其向银行融资时也会出现困难。一旦偿债能力减弱, 不良贷款便会逐渐暴露出来, 从而产生通货紧缩的趋势, 当社会上出现不良贷款恶化的预期, 这种预期的加剧, 会进一步导致经济发展愈发低迷。

2 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增大的原因

政府作为主要的金融主体, 其融资行为也会对金融的整体运行产生较大的影响。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逐年扩大, 债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也在扩大。我国对政府债务风险的控制比较到位, 至今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政府债务风险。但是为了从根源上防范政府债务风险, 必须了解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政府债务规模扩大主要与地方政府的融资模式、财政分权制度以及政府的晋升机制有关。

2.1 地方政府成熟的融资模式为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提供了基础支持

以土地为支撑的融资模式主要有土地财政和地方融资平台。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筹资包含两方面:一是土地出让金收入。地方政府将土地进行质押担保, 以获得银行贷款。二是房地产相关税费收入。随着地价的不断提升, 房价也随之上升, 进而房地产相关税费收入增加。地方政府借助融资平台进行债务融资, 主要通过两个方式进行:一是土地抵押贷款。土地抵押贷款实质上是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二是发行城投债。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地方政府城投债的规模也日益扩张。以土地为支撑的两种传统城镇化融资模式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2.2 财政分权制度是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增大的深层次原因

中央和地方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 导致地方政府财力不足, 地方债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融资渠道。在财权事权不匹配的机制下, 地方政府为谋求经济发展, 只能依靠大规模举债来进行地方建设。

(1) 晋升激励是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增大的直接原因。官员为了在短期内获得政绩, 采用借债的方式动用资源, 一般情况下, 地方政府不会选择增加税收的方式, 这样做对官员的声誉或者舆论都有影响, 而借债筹资通常会成为最佳选择。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 在任期内会以超过既有财力的程度发展经济, 这其中的很多项目是利用举债来筹资。政绩激励加剧了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 增大了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

(2) 随着政府债务规模的膨胀, 一些问题陆续暴露出来, 一是地方债务规模不断挑战实际偿债能力, 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持有大量的地方政府贷款存量。政府结构方面的问题如债务期限结构, 债务资金来源, 债务区域分布等这些问题都有可能通过流动性来影响金融稳定。

3 非金融类企业融资风险的成因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非金融类企业的负债率不断提高。就国际发展经验来看, 发展中国家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 通常都会伴随企业部门负债的上升;但负债率的上升缺乏充足的经济基本面的支撑。比如有些国有“僵尸”企业, 可以持续地从银行体系得到贷款, 但其盈利水平很低甚至为负。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我国的银行为什么更倾向于借钱给国有企业, 甚至包括效率很低的国企, 有以下原因:首先, 国有企业通常有政府的背书或担保, 当他们换不出贷款时, 银行可以找政府偿还;第二, 国有银行的“政策性”责任, 如国有银行需全力支持配合重大经济政策的执行。我国银行在给国有企业提供贷款时, 并不完全遵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而是由政府隐性担保或者由银行的政策性负担。

当央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时, 我国金融体系的传导是有偏的, 银行贷款并没有都流向健康的、需要资金的企业, 反而增加了对低效企业资金的供给, 加剧资源的误配和不良贷款的隐患。民营企业经营效益好, 但难以获得银行贷款, 只能利用影子银行及其他高融资成本的融资方式获得资金, 但是当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时, 这些高成本的融资方式就成为企业的负担。一方面, 银行资金贷给效益低的国企, 另一方面, 需要资金支持的民营企业面临融资难题, 社会资金分配错位, 非金融企业的融资困境为金融危机埋下隐患。

4 民间融资风险成因分析

我国民间金融风险不断加大主要与民间金融缺乏规范的市场秩序及民间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有关。近年来, 我国民间金融市场的交易量和交易规模都在不断地增加, 但是我国政府对于民间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监管并没有随之加强, 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监管体系没有相应的完善, 这就导致了民间金融市场的现有秩序没有能力容纳如此大量的民间金融机构的注入, 这种不协调的发展必然会导致一系列金融风险的发生, 影响我国的金融市场秩序。在相关法律方面, 由于对民间融资的交易规模没有明确的规定, 导致民间金融机构的一部分资金缺乏法律的保障。另外, 我国民间金融机构主要以盈利为目的, 在缺乏相关监管的情况下, 以高利贷为主要的操作形式, 高利贷固然盈利较大, 但是一旦出现金融危机, 高额的利息让借贷者难以归还, 从而使得民间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民间金融机构自身存在一些问题, 使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首先, 民间金融机构成立门槛低, 大部分民间金融机构的资金较少, 缺乏足够的预备资金, 这种情况在面临金融风险的时候, 民间金融机构相对官方金融机构而言就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抵御风险, 从而导致了民间金融机构的破产。其次, 民间金融机构缺乏规范的管理, 其运行模式简便, 在日常的运作中对规范管理的意识不足, 这样的金融机构在风险来临时极易解散。最后, 民间金融机构缺乏专业的人才。金融机构的具有高风险性, 如果没有专业的金融人才很容易遭受损失, 但是我国的民间金融机构由于管理层意识的落后和自身规模的局限, 很难吸引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民间金融机构在金融操作过程中, 很容易受到高利润的金融产品的吸引从而导致资金陷入其中, 但是高利润的金融产品通常伴随着高风险, 缺乏专业人才的操作很容易导致民间金融机构陷入金融风险, 从而使得其生存能力极差。

5 结语

在一个经济体系中, 商业银行, 地方政府, 非金融类企业以及民间金融机构,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会对经济的运行产生危害, 甚至引发全局性的金融危机, 这四个层次的金融风险相互影响, 因此, 只有确保经济体系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 才能真正防范金融风险乃至金融危机的产生。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核心,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是其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因此, 防范银行金融风险最重要的是要控制不良贷款的产生。在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 更要加强银行监管, 谨慎放贷, 尤其是要控制银行流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资金规模。解决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的问题, 最根本的是要创新激励机制, 不能单纯地依靠地方经济的发展速度来作为政府官员升迁的依据, 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 尤其要考虑到支撑经济发展背后的资金来源以及为经济发展所付出的代价。非金融类企业的融资问题, 最主要的是要解决国有企业过剩产能以及切断“僵尸企业”的资金来源, 不再为其供血。另外, 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政府要发挥其引导作用, 对于前景广阔, 但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资金支持的企业, 要为其创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 必要的时候可以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企业自身也要创新融资方式, 通过债转股等方式改善企业的资产结构。夯实实体经济的基础, 才能为资金的正常运转提供保障。对于民间融资, 政府要加强对民间金融机构及民间融资行为的监管和惩罚力度, 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规范民间金融的市场秩序。金融秩序的稳定对经济的健康运行至关重要, 只有充分了解金融风险的产生原因, 针对其产生的原因选择有效的对策, 对症下药, 才能真正地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

摘要:金融风险的成因, 是指能够引起金融风险发生或者增加其发生概率的因素。金融风险一旦发生, 便会给现实经济生活造成的巨大损失。因此, 分析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 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维持良好的经济运行秩序。本文将金融主体划分为商业银行、政府、非金融企业以及民间金融机构, 并从这四个主体层面分析金融风险的成因。

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主体,成因

参考文献

[1] 王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成因及对策分析[D].万方数据, 内蒙古大学, 2015:25.

[2] 金鹏辉, 张翔, 高峰.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J].金融研究, 2014[2]:16.

[3] 程鹏.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 2017[6]::59.

[4] 戴双星, 朱新现.土地财政与地方融资平台相互作用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3]:15-25.

[5] 张曾莲, 王艳冰.土地财政、政绩利益与地方政府债务[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6[10]:13-25.

[6] 戴双星, 朱新现.土地财政与地方融资平台相互作用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3]:15-25.

[7] 张曾莲、王艳冰, 土地财政、政绩利益与地方政府债务[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6[10]:13-25.

上一篇:视频编辑软件的教学技巧探讨下一篇:炼油污水MBR膜污染原理、现状及改进措施